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国学经典导论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五节 《孟子》其书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 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 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 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 行动,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 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学说出发 点为性善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这部书不但思想宏博,而且 文章也雄健优美。“缘木求鱼”、“揠 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与熊掌 不可得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等名言警句,皆出于《孟子》。《孟子》 一书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均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国学经典导论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 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 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据司马迁《史 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晚年见道 不行,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 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 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 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赵岐 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 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 《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 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 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一书是孟子
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共有7篇传世。 包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每篇均为 上下篇,共261章, 约35000字。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国学第十一册第1课始皇出游始皇出游。

行至云梦,望祀虞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唐。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遂并海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诗撷英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2课破釜沉舟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死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古诗撷英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3课高祖论功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使天下也。

春秋五霸 百家讲稿 全

春秋五霸  百家讲稿 全

春秋五霸(一)天下无主本站整理| 时间:2011-08-12 18:19:35 | 阅读:3195(这是一个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用两个宇来概括,‘乱世”。

但这个‘乱世”又是一个“变世”,在这个时期,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历史的重心在转移。

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这也是产生了所谓乱世之主的时期,而春秋时期的乱世之主,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这每一个名字,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霸主,而在这几个霸主的兴衰跌宕中,就走完了春秋时期200年左右的历史。

那么,通过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一幅春秋画卷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悠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春秋五霸》,敬请关注《夭下无主》。

).春秋五霸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讲五霸呢?你要间我个人,我的理解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整个中民族文化在形成、在定型的时期。

它是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往前推,我们找自己的根源,找找找,找到的一个根源的时期。

当然,它不是所有的根源都从春秋起,我不是这个意思,它前面还有夏商周,但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春秋五霸包括春秋与五霸两个内容,春秋是时间与历史概念。

孔子做《春秋》,写了二百四十几年历史,这段历史就被称为春秋。

后是战国,再后是秦汉,前是夏商周,周分西周与东周,而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

这是乱世,就有乱世之主,就是春秋五霸。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此外还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说起来有七霸。

我们习惯上还是叫五霸。

五霸与春秋相始终。

春秋是乱,乱在四方面:—是王室内部的乱,有故事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说周幽王有夫人叫褒姒,不爱笑,就用点烽火来召诸侯,引得褒姒笑,数次引她笑,后来诸侯不信了,不来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真实的。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十本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1、《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尼采曾经说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对这一经典也十分的推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

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是孔子浩瀚磅礴的人生境界的全面展现。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人生之旅,也体现出他对于人伦、教育、社会、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等领域的全面思索。

最有价值的国学书籍推荐

最有价值的国学书籍推荐

最有价值的国学书籍推荐最有价值的国学书籍《杜甫诗选》:中华书局《王维孟浩然诗选》:陈铁民选注。

《杜牧诗选》:中华书局《韦应物诗选》:中华书局《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辛弃疾集》:刘乃昌编选,凤凰出版集团。

《辛弃疾词选评》:施议对选评,上海古籍。

《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本。

《陶庵梦忆》:张岱著,中华书局本。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文心雕龙》:周振甫本;贵州人民社选注全译本。

千古文论之祖,广大精微。

析理备,造文丽,美之至。

《沧浪诗话》:宋人严羽著。

《原诗》:清人叶燮著。

《蕙风词话》:况周颐。

《谈艺录》:钱钟书著。

有关国学经典书籍推荐《孟子译注》被誉为“儒家学说代表作、传统散文写作之高峰”。

本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荀子译注》本书现存三十二篇,是荀子思想的总结,其内容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道德经译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伟大著作。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庄子译注》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道家学说的典范之作。

本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列子译注》被誉为“常胜之道”的智慧之书。

《列子》共八篇,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

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系统讲解:细说四书五经

系统讲解:细说四书五经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是古圣先贤, 用心血与实践,为后世留下的文化 珍宝,是为了造福炎黄子孙,我们 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和更好的传承 下去。国学传承已经百年断代,大 量遗失,重新捡起来,需要一个漫 长的过程,要学的很多,要做的很 多,任重而道远……
学习国学经典
领悟中华文化
谢谢,下课!
《易经》是五经之一,被誉为“万经之 源”,书中主要阐述关于万事万物的变化 规律,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 其哲理,“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 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 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 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 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中国国学经典的分类:经史子集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官方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诗词汇编。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 《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文化典故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原文读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国学三字经 全文

国学三字经 全文

国学三字经全文《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全都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散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我国采纳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生命之初性本善,他性相近,他学远。

不教则性动,教的方式又贵又专。

从前,孟母选择了他的邻居,但是他的儿子没有学,所以他失去了机会。

窦燕山,一个正直的人,教了五个儿子,远近闻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不琢玉,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作为一个孩子,年轻的时候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第一孝,第二知,知某数,知某文。

十个,十个,一百个,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这四次,运气都不差。

南北、东西、四方,应该在中间。

火和水,木和金,这五行,这是数。

十、一至癸。

十枝,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越江,越怀集。

这四个亵渎,水的时代。

戴华,宋恒恒。

五岳,山的名字。

、岳农工商。

这四个人对国家有好处。

伊、李志新、任玥五个常任理事国,不要混淆。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大米,小麦,小米,小米。

这六谷就是人吃的。

牛羊,鸡犬貘。

这六种动物是人喂养的。

情绪和愤怒,悲伤和恐惧,爱和恨,七情。

青黄白黑,这五种颜色,眼睛都知道。

又苦又甜,又咸,这五种味道都含在嘴里。

焦臭,腥腐,五臭,鼻臭。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父亲和身体,身体和儿子,儿子和孙子。

子子孙孙,至玄曾,是九族,人之伦理。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共,应顺述而不违。

切崔子,大的和小的。

昏迷的时候会带五件衣服。

礼射,御书之数,古六艺,今无。

只有向书本学习,被所有人遵守,有文化,会说话。

有古文字,大篆,还有记,不能乱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有始有终,小学四本书。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国学经典导论02-10孟子的教育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02-10孟子的教育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认为,仁德的言论不如仁德的音 乐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 的教育那样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 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慕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百姓的财富,良好的 教育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因为,“善 政”,就是按规矩、政策行事;“善 教”,就是循循善诱,通过良好教育, 让人提高修养、明白道理。
国学经典导论
以天下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以天 下的忧苦为自己的忧苦。与人民同欢乐, 共忧患。这种广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 两千多年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启迪 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孟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为优秀 的华夏儿女代代传承,并形成了中华民 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 的高尚气质。直到今天,它仍保持着强 大的生命力。
国学经典导论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十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 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十分热爱教育事 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成是君 子“三乐”之一。孟子在宣传仁政学说的 同时,还招收了大批弟子,授徒讲学。孟 子游说诸侯,常常带着许多学生,“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两次游说齐 国,在齐国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曾较有向善的本性,但仁、
义、礼、智“四端”只是四种善心的萌芽,如 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不加强修养,那么, 这四种善心就不会得到充实、加强和发扬光大, 甚至会夭折、丧失。所以,教育的作用一是加 强学习,加强修养,不让人固有的向善的本性 夭折和丧失;二是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扩充 和发展这种善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四端” 形成为完善的美德;三是教导人们把已经失去 了的善心寻找回来,也就是启发人们对自己内 心所固有的“善端”加以精心培育,并不断完 善,最终形成完美的道德。

国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国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国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因为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

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三千,贤*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长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曾子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 自争存,各自争强;
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后人因此 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战 国 时 代
游说之士
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 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 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 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
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 把握;重要的还是外交的工夫。外交办 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 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 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 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


策 经 典 常 谈
目录
战叁 国 策
两贰 派 游 说 之 士
会战 壹 现国 状时
期 的 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 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 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 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 的大国,称为"七雄"。
示例一:赞同景春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奉 命出使游说各国,为拆散合纵联盟,采用设喻说理、对比说理等方法迫 使楚国放弃与秦国敌对的外交政策,拉拢燕国加入连横战线。他游说本 领高超,为了能成就秦国大业,愿意不顾自身安危去以“横”破“纵”, 使各国亲善秦国,所以张仪是一个大丈夫。
示例二:赞成孟子的看法,结合历史可知,张仪是个无所不用其极、心 肠较为歹毒的说客,做事有很强的功利性,他的游说,大多是以势压人、 威逼利诱、恐吓敲诈。威逼是为了拆散合纵联盟,强迫楚国放弃与秦国 敌对的外交政策;利诱是为了树立连横同盟,拉拢楚、燕等国加入连横 战线侍奉秦国。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坚守儒家的仁、义、礼,“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张仪游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高官,为了迎合 君主的喜好不惜改变自己的意志,所以张仪不能称为大丈夫。

优课联盟国学经典导论答案

优课联盟国学经典导论答案

这门课容挺多的•绪论平时作业:班级:2021秋季班成绩:90.5分1【单项选择题】儒家主要解决_____________的关系。

•A、人与人•B、人与自己心灵•C、人与自然•D、人与社会我的答案:A 得分:6.7分2【单项选择题】释〔佛教〕主要解决_____________的关系•A、人与人•B、人与自己心灵•C、人与自然•D、人与社会我的答案:B 得分:6.7分3【单项选择题】道教主要解决_____________的关系•A、人与人•B、人与自己心灵•C、人与自然•D、人与社会我的答案:C 得分:6.7分4【单项选择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 •A、屈原•B、顾炎武•C、杜甫•D、仲淹我的答案:B 得分:6.7分5【单项选择题】"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A、诸亮•B、顾炎武•C、杜甫•D、仲淹我的答案:A 得分:6.7分6【单项选择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 •A、诸亮•B、顾炎武•C、林那么徐•D、陆游我的答案:C 得分:6.7分7【单项选择题】_____________是古代志士仁人著述忧患意识的永恒主题•A、居安思危•B、饮鸩止渴•C、对酒当歌•D、穷那么思变我的答案:A 得分:6.7分8【单项选择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 •A、屈原•B、渊明•C、杜甫•D、仲淹我的答案:D 得分:6.7分9【单项选择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 •A、诸亮•B、顾炎武•C、杜甫•D、陆游我的答案:D 得分:6.7分10【多项选择题】国学就是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______________。

•A、哲学思想•B、人文精神•C、教化思想•D、道德理念•E、为人处世我的答案:ABCD 得分:3.4分11【多项选择题】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它的主要文献分类有______________。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孟子》来历《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之照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 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儒家著作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经》、《尚书》、《礼记.礼运》、《周易》、《春秋》。

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

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学说要点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

⼀⽣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必读的50部国学《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化的⽂学、历史、哲学、天⽂地理、⼈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核⼼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做事道理。

《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程登吉,字允升。

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明景泰年间的进⼠邱睿、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了增补。

《⼤学》《⼤学》是⼀篇论述儒家修⾝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尊崇,南宋朱熹⼜作《⼤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了极⼤的影响。

《⼤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于⾄善)和“⼋条⽬”(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是治⼈的前提,修⼰的⽬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道德修养的⼀致性。

《⼤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庸古同⽤。

待⼈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性。

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

原是《礼记》第三⼗⼀篇,内⽂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定论,⼀说是孔伋所作(⼦思著《中庸》),载于另⼀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国学是什么?暂且不论其抽象的精神内涵,往小了说,即是中国的哲学。

往大了讲,国学包括了我们全部的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整理文献,编成儒家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后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

其中辑略属总序,故称此分类法为“六分法”。

晋武帝时,又把书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分。

其实,就是后来“经史子集”的雏形。

到了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清乾隆年间,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而成。

所谓经学即儒家经典之学;史学即历史之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集学即诗词文章之学。

可以这么说,搞懂了经史子集,就了解了全部的中国文化。

下面,我们就逐个来介绍一下经史子集的大致内容。

何谓经学?通俗点讲,“恒常不变的道理”谓之“经”。

莫非能称经的皆是经学乎?《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金刚经》《心经》《黄帝内经》等,属于经学吗?虽都是一本正经,只可惜非经学也。

由于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即得天独厚,平步青云,上升为经学,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故经学专指儒家十三经。

哪十三经呢?《诗经》《易经》《尚书》《孟子》《论语》《尔雅》《孝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删诗书,订礼乐,序易传,修春秋,以述而不作的方式总结了先王所留下的典籍,故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易经》与《春秋》作为占卜及历史书得以保存,其他皆成灰烬。

后或传由孔家宅壁掏出,或以秦朝儒生口述,故《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得以保存,而《乐经》的乐谱由于难以记诵,故自此失传。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游说诸侯》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游说诸侯》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游说诸侯》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游说诸侯》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游说诸侯,欲事魏王[3],家贫无以自资[4],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5]。

国学经典故事演讲稿范文

国学经典故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孟子》中的一则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邦本”,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则故事,便是从《孟子》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道理,揭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故事的主人公是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他们能够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次,孟子来到一个叫做魏国的国家。

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听闻孟子的名声,便邀请孟子前来相见。

孟子见到魏文侯后,便向他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说:“君王,您想要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施行仁政。

仁政,就是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过上好日子。

”魏文侯听后,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便问:“那么,如何才能施行仁政呢?”孟子回答道:“君王,施行仁政,首先要做到‘得道多助’。

‘得道’,就是行仁政,以德治国。

一个国家,如果君主行仁政,百姓就会拥护;如果君主失道,百姓就会离心离德。

‘多助’,则是指当君主行仁政时,会得到众多人的支持。

这样的国家,自然能够富强。

”魏文侯听后,深感赞同。

然而,他也意识到,要想真正施行仁政,并非易事。

于是,他向孟子请教:“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得道多助’呢?”孟子回答道:“君王,要想做到‘得道多助’,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使家族和睦;治国,就是要使国家安定;平天下,就是要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实现‘得道多助’。

”魏文侯深受启发,他开始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努力下,魏国逐渐变得富强,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是否施行仁政。

国学经典导论 章

国学经典导论 章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受业于子
子思 伋 是 名望的儒 后世以 称。
思之门人,
即孔子的嫡孙孔 (孔鲤之子), 当时颇有
学大师。故 “思孟”并


齐国(齐威王 )——宋国(宋君 偃) ——邹国 (邹穆公 )——滕国 (滕文公 ) ——魏国 (梁惠王 梁襄 王 )——齐国 (齐宣王 )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
条件下,对于人伦关系,也要权衡 轻重,不可拘泥执一。
1、王国维:
(1877— 字伯隅、静安
1927), ,号观
堂、永观,浙
江海宁人。
我国近现代在
文学、
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
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2、梁启超:
(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 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著 述达1400万字。满门俊秀,9个子 女,三个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 考古学家梁思永、航天专家梁思礼。
• 宋神宗熙宁 年) ,《孟 列 入科举考试
• 元丰六年 孟子首次被 “邹国公”, 准配享孔庙。
四年(1071 子》首次被
科目。
(1083年) , 官方追封为
翌年被批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 ,孟子被 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 “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第二节 亚圣的理想——《孟子》 一、《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
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共有7篇传世。包 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每篇均为 上下篇,共261章,约 350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03游说诸侯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三节游说诸侯。

孟子学成以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从事游说活动。

孟子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他本想通过雄心勃勃的齐威王来实现自己“仁政”的理想,可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统一天下,因此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学说丝毫不感兴趣,对他并不重用。

孟子听说宋国想实行仁政,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宋国。

但宋王对实行仁政没有诚意,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于是孟子愤然离开宋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

在邹国,邹穆公曾向孟子请教为政,还有许多人向他问学。

后来,孟子到了滕国,滕文公非常敬重他,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于是孟子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但滕国实在太小,无法在诸侯大国之间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全面实现孟子的“仁政”理想。

这时,孟子在千里之外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便毅然来到魏国都城大梁,这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孟子一见梁惠王,梁惠王却迫不及待地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收益,带来什么利益,这使孟子十分失望。

孟子认为当时天下纷争、黎民涂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国君主不仁不义,只顾追逐私利。

于是孟子针锋相对地向梁惠王讲了儒家轻私利重仁义的观点,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去。

公元前318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孟子初次见梁襄王,就发现梁襄王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所以孟子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

齐宣王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中原。

为此,他广招贤才,而且特别喜爱文学游说之士。

孟子到齐国后,齐宣王授与他“卿”之高位,并多次向他问政。

孟子便抓住一切机会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想,对齐宣王充满了期望。

开始,当孟子讲到称王于天下道理时,齐宣王还
有些兴趣;后来,当孟子谈到仁政的具体措施和反对兼并战争等内容时,齐宣王便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特别是齐国伐燕事件发生后,二人之间的矛盾更越来越深。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316年,燕王将王位让给了他的相国子之,子之在国内实施了一些政治改革,结果引起了燕国的内乱。

齐宣王派人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帮助燕国平定内乱,燕国人民一定很拥护,这是实行仁政的好机会。

因此,孟子支持出兵。

但齐国攻下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又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却劝齐宣王撤兵。

齐宣王拒不接受,因此君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人传话说原本他应该来见孟子的,但病了,不能来,若孟子愿意,可以上朝。

可是第二天,孟子却去别人家吊丧去了。

齐宣王派人来问孟子的病情,孟子的弟子不好交差,只好在孟子回家的半路上候着他,等他回来后不让他回家,让他先上朝。

孟子得知这一情况,非常气愤,就躲到别人家借宿去了。

后来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齐宣王有钱、有爵,我有仁、有义,他并不比我高到哪儿去。

如果齐宣王真的想有所作为,他应该像商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那样对我,怎么能够凭借威严和爵位向我摆臭架子呢?这就是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智者!终于,在公元前312年,孟子辞去了卿位,离开了齐国。

孟子离开齐国后,便带着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了家乡,并和他们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阐述孔子的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与活动,编著了《孟子》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