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年级语文下册《采桑子》知识点概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七年级语文下册《采桑子》知识点概括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二、生僻字

籍jí濛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三、课文简析

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译:群花开放的时间已经过去,春光渐逝,却更见西湖佳处——

(放眼望去)满地散乱的落花,漫空飞舞的柳絮,(近处)栏杆旁,低垂的柳条终日柔软地随风飘舞。

写眼前的实景,春光在不断消逝,用「尽日」二字,景中极写悄然无声,清冷空寂的画面。

2、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译:悠扬的笙管乐歌消失已尽,湖上的游客都离开了,顿时觉得春景一空。

写意中的虛景,想象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解除了世俗的纷扰,固然是宁静畅适、顿觉轻快。但世务脱去,又仿佛若有所失,不免空虛,似乎矛盾。所以谭献《词辨》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正是写这种复杂微妙的心境。

3、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回到屋里,等这双燕归来,把窗帘放下来(一屋的清冷靜寂)。帘外,真的下起了濛濛细雨。

在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表现出对春的留连眷恋,微露怅惘的情绪。

下片虚写昔日游湖盛况。点明对春的留恋和怅惘。鲁迅说:「没有哭过的不足以语人生。」词人透过悲慨的排遣,透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怀。

四、小结: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

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