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年级语文下册《采桑子》知识点概括

合集下载

欧阳修采桑子解析

欧阳修采桑子解析

欧阳修采桑子解析采桑子一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解词:轻舟:轻快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逶迤:曲折绵延。

笙歌:合笙之歌。

亦谓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

涟漪:〈书〉细小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解析: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者十首。

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

北宋皇祐元年(1049),欧公四十三岁时曾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思颍州诗后序》)。

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公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颍州私第居住,果如所愿。

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曾是清澈幽美的。

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

湖长十里,广三里。

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济。

…….湖南有欧阳文忠公书院基。

”熙宁五年,“正值柳绵飞似雪”的暮春时节,老同事赵概由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远道相访,高谊雅兴,传为文坛佳话。

《蔡宽夫诗话》云:“文忠与赵康靖公概同在政府,相得甚欢。

康靖先告老,归雎阳(商丘);文忠相继谢事,归汝阴(颍州)。

康靖一日单车特往过之,时年已八十矣。

留剧饮逾月,日于汝阴纵湖而后返。

前辈挂冠后,能从容自适,未有若此者。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欧公这一组十首《采桑子》,从内容看非写一时之景;词前《西湖念语》云“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盖是通其前后诸胜游的感受以入词,又不止与赵概同乐之事了。

词成,并在盛大的宴会上令官妓歌唱以佐清欢。

此词就是这组歌词的第一阙。

作者用轻松淡荡涤笔调,描绘了在春日环怀抱中的西湖。

轻舟短棹,一开头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碧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中,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宋代)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

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

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本词即是其中之一。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

《采桑子》ppt课件

《采桑子》ppt课件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整体感知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
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 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下片:主要写水面风景
诗文研读 指颍州西湖。在今
无风 水面 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掠过水面
动 涟漪,惊起 沙禽 掠岸飞。
水的波纹
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今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 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 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诗文赏析
比喻,写出水面的光滑。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动静结合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 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 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 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 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 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 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内容小结
采桑子 欧阳修
上阙
总摄全篇 点明题意 直抒胸臆
视觉
长堤轻,—舟— 隐短—隐棹—笙西—歌湖—处— 好处—,—随绿。水逶迤动静。结芳合草
安谧 恬静
听觉
动静结合
下阙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 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动衬静
主旨:辞官退隐后从容闲适的惬意情怀。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全词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欧阳修《采桑子》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采桑子赏析》《采桑子赏析》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古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童年时光,表达了对纯真和自由的向往。

全诗共有四句,每句四个字,以七言乐府风格呈现。

诗人以第一人称讲述,描述了自己采桑的情景。

诗的开篇就展示了诗人纯真的童年,他住在乡村,每当放学后,便会去采桑。

这里的“采桑”不仅代表了采摘桑叶的意义,更是指诗人在自然之中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

这种返璞归真的心境给人一种静谧、安宁的感觉。

第二句“公子罗衣脱第三”,揭示诗人一种与时尚和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境况。

诗中的“公子罗衣”代表了八九十年代儿时典型的服饰,这种穿着在现代是并不流行的。

而“脱第三”则表明诗人并不在意他人对他的看法,他自觉骄傲地跳出了常规的框架,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

“春风又绿江村树”,暗示着自然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这句诗既揭示了时光的流转,也暗合了生活的无常和无奈。

作者身处自然之中,任由春风吹拂,呈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一句“欲共尘凉数阡陌”,表达了作者对寻求真理和自由的渴望。

这句话虽然短小精悍,但蕴含了浓厚的情感。

诗人希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尘凉的路径上共同游走。

尘凉数阡陌代表了人生的旅程,诗人希望在这个旅程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同时呼唤着自由的追求。

《采桑子赏析》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古诗,寄托了作者对于自由和追求内心真理的渴望。

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的和谐,并将自己与社会规范进行对比,表达了一种独立、超越常规的人生态度。

诗中无论是描绘的田园风光还是对自由的向往,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继续写:《采桑子赏析》是一首以饱含情感的语言风格展现了诗人对纯真童年时光的追忆和对自由人生追求的赞美之作。

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及感悟,诗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好的寓意。

首先,从诗的题目《采桑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以采桑为主题的诗歌。

采桑是古代乡村女性众多的工作之一,通过描写这一熟悉的场景,诗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通俗而又纯真的环境中。

七年级下欧阳修《采桑子》沪教版-课件

七年级下欧阳修《采桑子》沪教版-课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
如“鸦噪猿啼瘴疠地”,巧妙的用意象表现了荒凉之乡的景象。
反复
如“采桑子,榆钱少,缪云台上望峰顶”,通过反复的呈现,使读者对诗歌的主题和情节印象 更为深刻。
典故
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用汉乐府的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赞美采桑子之美、哀婉和 情感。
用诗歌来反映时代背景
仕途失意
诗歌欣赏和评价
技巧分析
通过对诗歌的形式、内涵、语 言和意象的细致分析,把握其 核心思想和情感体验。
文化反击
把诗歌放置于其文化、社会和 历史的特定背景之中,体现出 诗歌的文化、人类和人生价值。
细读批评
通过对诗歌的细读,注重对文 字语言、文化内涵、思想主题、 审美风格、文学特色等方面的 全面分析和评价。
文学流派
欧阳修代表了江南诗派的作家, 通过其文学作品,展示出了独 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文化贡献
欧阳修的成功,对中国文学史、 文化史、书法史等方面做出了 很大贡献。
《采桑子》的艺术价值
文学价值
以呈现語文的典雅和精美为核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价值
通过表达出优美的艺术意境,融会贯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浓郁的思想情感。
通过诗歌中典型人物的形 象塑造,提醒现代人注重 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养成。
借鉴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 发人深省的情感表达,引 导现代人塑造积极向上的 人生观和美好社会。
阅读欧阳修其他作品的推荐
《踏莎行》
以莲花为主,描绘了一幅美妙的 游园景色。
《生查子》
以奇花异草命名的诗篇,描绘出 中国古代的植物园各种情景。
《醉翁亭记》
描写了一个美妙的园林世界,通 过“人、文、景、气、物”五方面 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注释】1、只解:只知道。

2、不信:不理解。

3、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

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

4、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

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唐代张籍《白纻歌》:“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5、淡:惨淡清冷。

6、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

胧,朦朦胧胧。

7、频:屡次。

8、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译文】时光只知道每时每刻催人变老,却并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那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昨天夜里,梧桐树的叶子在西风中急促地响着,月色朦胧而惨淡,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创作背景】作者由于离别后音信难得,由此产生离别之思。

于此同时,作者又把离别与时光无情、年华渐老联系起来,形成了双重的无奈和感伤。

此词就是在作者这两种感情的影响下写出的。

【鉴赏】《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

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

“时间”句与“离亭”匈,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

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

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

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

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

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

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之作。

短短四十四个字,写出人生一种深沉的感慨。

音节嘹亮,情感郁勃,如同天际的雁唳。

虽然是那样短促的数声,却悲凉凄紧,盘旋回荡,使人心情无法立刻平息下来。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知识清单一、词牌起源“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丑奴儿”“罗敷媚”等。

二、格律特点1、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句式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例如: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2、变体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句式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叠)。

例如:李清照《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三、押韵规则1、通常要求平声韵。

2、押韵位置固定,在特定的句尾。

四、创作技巧1、意境营造善于运用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氛围和情感。

2、结构布局注意上下阕之间的呼应和转折。

上阕可以铺垫,下阕深入或转折,使整首词层次分明。

3、语言运用用词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注重词语的锤炼,用精准的词语表达情感和意象。

五、经典作品赏析1、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群芳过后的西湖之美,体现出词人的闲适与旷达。

语言优美,“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景色。

2、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少年不识愁滋味”开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词人深沉的愁苦之情。

情感真挚,“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六、与其他词牌的比较1、与“清平乐”相比“清平乐”的句式相对更为整齐,而“采桑子”较为灵活。

两者在情感表达和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2、与“菩萨蛮”相比“菩萨蛮”的格律更为复杂,韵脚转换较多。

“采桑子”则更注重情感的流畅表达。

七、学习资源推荐1、相关诗词选集可以阅读《宋词三百首》等选集,其中收录了众多优秀的“采桑子”作品。

2、诗词研究书籍如《唐宋词格律》等,对词牌的格律和创作技巧有详细的讲解。

七年级下欧阳修《采桑子》沪教版-课件

七年级下欧阳修《采桑子》沪教版-课件

《采桑子》在当代的应用与传播
文学鉴赏
作为经典文学作品,《采桑子》在文 学鉴赏课程中常被选为范文,帮助学 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文化交流
媒体传播
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 《采桑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 当代人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载体。
《采桑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常被引用,以 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掌握诗歌创作技巧
通过分析《采桑子》的词句和结构,我了解到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以及如何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对欧阳修的敬仰与崇拜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通过学习欧阳修的《采桑子》,我对他的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欧阳修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06
《采桑子》的现代意义
《采桑子》对现代人的启示
珍惜当下
通过《采桑子》中对自然景色的 描写,启示现代人要珍惜眼前的 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
悔。
追求内心平静
诗中表达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 人生态度,对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 、摆脱浮躁的生活方式有积极影响 。
关注人与自然和谐
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启 示现代人要关注环境保护,实现人 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07
总结与感悟
对《采桑子》的学习心得
0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通过学习《采桑子》,我感受到了诗歌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仿佛置身于
一幅山水田园画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
02 03
理解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离愁 别绪。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会了如何通过 诗歌表达内心感受。

欧阳修·采桑子优秀课件

欧阳修·采桑子优秀课件

欧阳修·采桑子优秀课件欧阳修《采桑子》优秀课件解析一、引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其诗词文赋,均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词,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采桑子》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堪称经典。

本文将以《采桑子》为例,深入解析其优秀课件。

二、《采桑子》原文及译文原文:春云暖,晓雾薄。

红杏枝头春意闹。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一声歌,花底一声笑。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译文:春天的云朵暖洋洋,清晨的雾气淡薄。

红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

夜晚风雨交加,花儿随风飘落,不知有多少。

在花丛中,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

每天在花前饮酒,常常醉倒,不在乎镜子里的容颜变得消瘦。

三、《采桑子》优秀课件解析1.内容解析《采桑子》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红杏花开、春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中还穿插了夜晚的风雨、花落的哀愁,以及诗人在花前饮酒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修辞手法解析(1)拟人:诗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将春意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夜晚的风雨和花落的哀愁,以及日间花前的欢声笑语,展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3)借景抒情:诗人借春天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思想内涵解析《采桑子》以春天的景色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时,诗人在面对人生无常时,选择以饮酒来排遣心中的愁绪,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结论《采桑子》作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

通过细腻的描绘、巧妙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堪称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解析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领悟人生的哲理。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知识点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知识点

七年级采桑子重阳知识点《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于 1929 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和乐观精神。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这首词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二、创作背景1929 年 6 月 22 日,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1929 年 10 月 11 日,是农历重阳节。

这一天,毛泽东在福建上杭临江楼养病,看到院子里黄菊盛开,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三、诗词原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四、诗词翻译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五、诗词赏析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 这两句开篇就把人生短促和宇宙无穷作了鲜明的对比,富有哲理意味。

人生短暂,容易衰老,而天地自然却永恒不变。

岁岁重阳,年年都有重阳节,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2、“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 这两句紧承上句,写今年的重阳节又到了,可是因为身处战地,这黄花显得格外芬芳。

黄花即菊花,菊花在秋天盛开,通常被人们赋予高洁、坚强的品质。

这里的“战地黄花”不仅描绘了菊花在战火中的顽强生命力,也象征着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

采桑子知识点总结

采桑子知识点总结

采桑子知识点总结采桑子的核心思想是“诈败敌人,乘机反击”,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在战争中,当自己实力不足以与敌人正面对抗时,可以采取采桑子的策略,制造出一种假的劣势和失败的局面,诱使敌人大意,然后在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反击,取得胜利。

采桑子的战术包括了各种欺敌的手段和伪装的方法,以达到出其不意,取得意外胜利的目的。

这种战术需要在敌情不利、自身处境危险时才能使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灵活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采桑子的相关知识点。

一、采桑子的起源和历史渊源采桑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在这部兵法书中,孙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中应对策略和战术的原则。

其中有一章节就是讲述了采桑子的理念和应用方法,提出了“凡争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观点,强调了在战争中使用奇特的策略和变化万端的战术来制胜敌人。

在历史上,采桑子这一计谋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许多著名的战争中。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就曾经多次利用采桑子的策略,以小胜大,以诈败敌人,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

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采桑子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也被许多其他古代兵法家所重视和采纳。

它成为了军事战略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对于指挥官在战场上制胜敌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采桑子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采桑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先输后赢,制敌于不戒之地”。

在战争中,当自己的实力明显不足以与敌人正面抗衡时,可以采取诱敌上山,然后从容下山,以逸待劳的策略,制造出一种假的劣势和失败的局面,诱使敌人大意,然后在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反击,取得胜利。

采桑子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变化和隐蔽的策略,通过诱敌深入,然后从容撤退,使敌人措手不及,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反击,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以少胜多,以不实胜实,采用巧妙的伪装和欺敌手段,制造出有利的战场条件,最终取得胜利。

采桑子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即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根据敌方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对策,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敌人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和胜利的可能。

采桑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集锦

采桑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集锦

采桑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集锦采桑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集锦一、采桑子简介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尊前集》注:羽调。

《乐府雅词》注:中吕宫。

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教坊曲有《杨下采桑》,[唐]张祜诗“飞丝惹绿尘,软叶对孤轮。

今朝入园去,物色强著人。

”此皆五言诗。

“采桑子”调名应该是由此而来,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

此调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前后段相同;每段两个四字句处于两个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用韵甚密,使音节嘹亮。

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

南唐冯延巳词十三首,皆抒写春愁与离情。

宋代词人用此调者甚众,晏殊、欧阳修、辛弃疾等都有经典采桑子名篇。

欧阳修晚年用此调作咏颍州西湖词十首,描写西湖风景,而他赠老友的词“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是当年醉里声。

”使此调风格趋于刚健。

辛弃疾八首名为《丑奴儿》,前后段各两个四字句均为叠句,其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更是为人们所喜爱、并广为流传。

二、词牌格律说明及与例词对照“采桑子”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双调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等。

(一)正体格律与例词对照正体为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代表。

正体格律与例词对照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知识清单《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一、词牌格律1、正体格律对照例词:《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

椒户闲时,竞学摴蒱赌荔枝。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

无事颦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2、变体一格律对照例词:《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3、变体二格律对照例词:《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二、创作特点1、节奏明快《采桑子》的句式较为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2、情感表达适合表达各种情感,如相思、愁绪、闲适、欢乐等,但总体风格较为婉约、细腻。

3、意象运用常借助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4、叠句运用有的变体中使用叠句,如“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节奏感。

三、经典作品赏析1、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时节西湖的景色,虽已过了花开时节,但仍有独特的韵味。

采桑子这首诗的意思

采桑子这首诗的意思

采桑子这首诗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采桑子》是一首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古诗,通过描绘一个少女儿童采桑的情景,展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首诗通俗易懂,表达了元稹对生命易逝的深切感慨,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女儿童采桑的情景,少女于春日阳光下采摘桑叶,思绪随风飘散。

她的父母在家等待她回来,但她哭泣着说自己已经花甲年华了。

这里的“花甲”指的是六十岁的年纪,显然是一个年轻少女无忧无虑地说着一个老人的话。

整个诗篇表现出了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主题。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意义。

《采桑子》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切感慨。

少女儿童看似活泼无忧,却在采桑的时候感叹时光飞逝,耄耋之年会如何。

这种观察生命的短暂和变化,对人生的无常和无常感到忧虑的心情,是人们在面对生活、面对时间流逝时普遍存在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老、生命变短,每个人都会面对生死的不可避免。

进一步深入思考《采桑子》的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担忧。

人们常常在奔忙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生命的可贵,只有当时间流逝,年华老去,才会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元稹用一个少女儿童的形象来表现生命短暂的主题,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为将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们从《采桑子》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少女儿童在采桑的时候,心里牵挂着父母,但她仍然难免感慨岁月无情,自己也会渐渐老去。

这种以采桑为背景,表达对亲情的思索和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敬畏。

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亲情,尽早行动,不要让时光流逝,后悔莫及。

元稹的《采桑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少女儿童采桑的情景,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时间、家庭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担忧。

它深刻而质朴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对爱情、对时间的无常,对家庭的眷恋和珍视。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采桑子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

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楼月”与“恨君却似*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

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

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

”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

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

“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与也)明之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石,不相处而相盈。

总结: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

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只有月亮来陪伴他。

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

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

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

简单地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欢迎阅读参考!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作者: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采桑子欧阳修中心思想:《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扩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七年级语文下册《采桑子》知识点概括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二、生僻字
籍jí濛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三、课文简析
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译:群花开放的时间已经过去,春光渐逝,却更见西湖佳处——
(放眼望去)满地散乱的落花,漫空飞舞的柳絮,(近处)栏杆旁,低垂的柳条终日柔软地随风飘舞。

写眼前的实景,春光在不断消逝,用「尽日」二字,景中极写悄然无声,清冷空寂的画面。

2、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译:悠扬的笙管乐歌消失已尽,湖上的游客都离开了,顿时觉得春景一空。

写意中的虛景,想象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解除了世俗的纷扰,固然是宁静畅适、顿觉轻快。

但世务脱去,又仿佛若有所失,不免空虛,似乎矛盾。

所以谭献《词辨》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正是写这种复杂微妙的心境。

3、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回到屋里,等这双燕归来,把窗帘放下来(一屋的清冷靜寂)。

帘外,真的下起了濛濛细雨。

在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

表现出对春的留连眷恋,微露怅惘的情绪。

下片虚写昔日游湖盛况。

点明对春的留恋和怅惘。

鲁迅说:「没有哭过的不足以语人生。

」词人透过悲慨的排遣,透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怀。

四、小结:
上片写景物。

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

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

先写郊外景。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
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

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