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教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3种群和群落课件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3种群和群落课件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 高。( ×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接近 1 1,则出生率越高。( √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 )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 纳量。( × )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
则 与 上 述 实 验 结 果 相 比 , 该 种 菌 的 环 境 容 纳 量 (K 值)_____减__小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 值_____不__变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
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捕__食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种__群__中__各__年__龄__期__的__个__体__在__种__群__中__所__占__的__比__例______。
3.(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 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 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 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逐渐减弱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特征 群 落 的 演替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解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

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1.洋流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洋流?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2.洋流的分类【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学生回答】(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索马里洋流除外)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1)洋流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及学生思考:【问题】①在物理中我们就学习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洋流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过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洋流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呢?(2)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师呈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学生分小组讨论。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考纲热度]1.种群的特征Ⅰ(5年16考)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5年12考)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5年23考)4.群落的演替Ⅰ(5年8考)[诊断知识盲点]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2.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

(√)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8.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措施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 K 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捉 100 只,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 128 只,标记个体仅有 4 只,
则该草原兔子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兔子在第一次捕捉后更难捕捉,上
述计算所得值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解析:(1)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注意样方内部、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个体均计算(一 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第 1 组和第 6 组为不真实值,要舍去,然后把剩下的 8 组数值相加,求平 均值。 (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如灰喜鹊;样方法适 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要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倍数(λ) (1)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 ①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 ②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 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 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6.13种群和群落课件02100618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6.13种群和群落课件02100618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十三讲 种群和群落
栏目 导航
课前排查练 课堂导学练 限时规范训练
(2019·高考全国卷Ⅱ)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源,生产者能量的直接流 向”可体现“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 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C与B的差值、A与B的差值各自的含义”可体现“归 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素养。 3.科学探究:“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 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可体现“实验 设计”“实验结果交流与讨论”等科学探究素养。
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
降低了种内斗争,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
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
K 2
之前,其
增长·高考全国卷Ⅱ)若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 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 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 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种群和群落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种群和群落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从化市第二中学李燕萍一、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校“四有”课堂中相关理念。

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内容分析近年高考对本专题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以及种间关系。

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其中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和综合创新等题型为主要考查形式。

复习时,应通过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且要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并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经过一轮复习 , 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相关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且部分学生对于一些重点知识理解也不够透彻,例如,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

此外,部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复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化零为整,形成知识网络,从理解水平上升到能自如应用的水平。

四、教学目标( 一 ) 知识与技能内容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I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I群落的演替I( 二 )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巩固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的回顾,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重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五、重点难点: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七、课前准备(一)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尝试构建知识网络(二)教师的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导学案和课件(三)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先由学生自行回顾相关知识,尝试构建知识网络)_____型曲线_____型曲线数量的波动种群数量变化生物个体种群种群数量特征(最基本 )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下降调查方法初生演替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群落的结构结构捕食种间关系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二)知识检测1.将A、B 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大小容器内培养,得到图甲所示结果。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种群和群落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类型I: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n: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川: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 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 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 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 •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K K(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广东省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第13课时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广东省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第13课时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增长曲线
(1)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若T1时种群数量为N1,T2时种群数量为N2,则增 长率=(N2-N1)/N1;增长速率=(N2-N1)/(T2-T1)。 (2)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种群的数量 ①有利用价值的生物: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 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且不影响资源的再生。例如 渔业捕捞时,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并且应 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值。 ②有害生物: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 一半以下,使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3)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__6__条。鱼类与贝 类关系是___捕__食__、__竞__争___。
(4)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 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 是_藻__类__爆__发_,发臭的原因是微__生__物__分__解__有__机__质__。
(5)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 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养鸡业在增加 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用一 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 可以提高发芽率、增产。 ②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黏虫成虫具有 趋光性,对蜡味特别敏感,人们就在杀菌剂中调以 蜡类物质诱杀它;人们还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 防治害虫。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 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 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 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例4】(2011·深圳模拟)图示中,两条虚线 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 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 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2.标志重捕法(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

5.环境容纳量(a)。

6.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

7.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

8.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

9.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

10.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11.顶极群落的概念(a)。

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1)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城市春节期间人口数量的决定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比率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4)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5)有些昆虫(如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

对于人类来讲,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但保持替补出生率的人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是稳定型。

2.标志重捕法及其误差分析(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公式:种群数量N =M ·n m[(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关键是看重捕个体数比实际重捕个体数偏大还是偏小。

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如下:①统计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m 值偏小。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部分被标记个体未被统计,导致m 值偏小。

②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m 值偏大。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m值偏大。

3.种群的分布型、存活曲线(1)种群的分布型①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②类型:包括集群分布(如橡树的种子)、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2)种群的存活曲线①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②曲线绘制数据的收集方法:从至少观察1_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③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数量对数值。

④类型:类型Ⅰ(凸形),如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类型Ⅲ(凹形),如牡蛎和树蛙。

4.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比较(1)两种增长方式A是指数增长,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百分数或倍数增长。

B是逻辑斯谛增长,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数量有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

(2)阴影部分C的含义是环境阻力或因环境阻力而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D点达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4)识图用图:对应指数增长的是甲、丁,对应逻辑斯谛增长的是乙、丙。

提醒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误区(1)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

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 t-N t-1)/N t-1。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

(2)误以为环境容纳量是生物种群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①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②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范围内。

(2)K值与K/2值的应用方法技巧三种“S”形增长曲线表示方法的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6.种群数量的调节(1)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和内源性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内源性调节因素: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内分泌失调被称为内分泌调节。

7.群落的三种结构及影响因素(1)垂直结构:判断依据是一个群落内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①陆地群落:植物分层——光强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②水生群落: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的。

(2)水平结构:判断依据是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常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影响因素包括光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

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决定群落的季节性。

提醒有关群落结构的易错点垂直分布≠垂直结构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

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8.群落演替和顶极群落(1)“二看法”区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顶极群落①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的状态,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②决定因素: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③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提醒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5点提醒(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以种群为单位的空间配置,而非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空间配置,所以“麦田中的小麦整齐一致”并非群落的结构特征。

(2)每一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是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4)群落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点不同,另外原生演替历时漫长,而次生演替历时短,但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

(5)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1.关于种群的正误判断(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2)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提示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3)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 ×)提示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5)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提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6)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个体数量在未来必将增加( ×)提示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未来不一定增长,因为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气候变恶劣,则种群的数量可能会下降。

(7)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提示调查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的种群密度时,都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

(9)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同种生物的K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0)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提示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1)动物的领域行为会导致种群的分布型为集群分布( ×)提示动物的领域行为会导致种群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

(12)人类的存活曲线为凸形,可以反映人类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 √)(13)同种母鼠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4)非周期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提示周期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2.关于群落的正误判断(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提示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其水平结构。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原生演替( ×)提示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3)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提示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

(4)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5)荒漠中生活的动物往往有冬眠或者夏眠的生活习性( √)(6)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7)鹦鹉和猩猩等动物主要生存和分布的陆地群落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提示鹦鹉和猩猩等动物是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

(8)所有群落中的生物都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提示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但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

考向一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1.(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答案 D解析自然增长率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A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种群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即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种群的数量不变,小于0时种群的数量才开始减少,C错误。

2.(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