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合集下载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常见的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脑积水等。

为了规范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各国学会和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之一是《急性缺血性中风诊疗指南》,它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制定的,供临床医生参考。

指南对中风的诊断、评估、急救、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它提醒医生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的3小时内尽快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提高中风的急救效果。

《癫痫诊疗指南》是由中国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定的,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癫痫。

指南明确了癫痫的定义、分类、病因、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不同类型癫痫的治疗策略。

指南还对癫痫的发作急救和长期治疗进行了规范,提醒医生遵循先用单药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来选取合适的抗癫痫药物。

另外,《帕金森病诊疗指南》是由欧洲神经学会、美国运动障碍学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用于指导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针对帕金森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供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具体建议。

指南强调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医生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除了诊疗指南,神经内科疾病的技术操作规范也非常重要。

例如,腰穿是常用于诊断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化学性质等的方法。

腰穿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包括选择穿刺点和刺激点、选用合适的穿刺针、控制穿刺深度、注意穿刺速度、注意液压力检测等。

此外,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到一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操作步骤、图像采集参数、图像解读等内容,旨在提高精确度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在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科规范操作指南

精神科规范操作指南

精神科规范操作指南
前言
本指南旨在为精神科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指导,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人性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第一章病历记录规范
1.1 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2 病历书写格式和内容
1.3 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
第二章诊疗流程规范
2.1 门诊就诊流程
2.2 住院治疗流程
2.3 急诊救治流程
2.4 特殊治疗(如电惊颤治疗)流程
第三章药物治疗规范
3.1 精神药物的选择原则
3.2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3.3 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第四章心理治疗规范
4.1 不同心理治疗方式的适应症
4.2 心理治疗的操作流程
4.3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
第五章护理规范
5.1 一般护理要求
5.2 特殊护理(如约束、隔离等) 5.3 出院指导
第六章病人权益保护
6.1 知情同意
6.2 隐私保护
6.3 人身自由保护
6.4 投诉和申诉渠道
第七章质量控制
7.1 医疗质量监控
7.2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
7.3 持续质量改进。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规范医务人员在神经内科的治疗工作,保障病人的权益和安全;2.本制度订立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执业许可管理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的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实习生等。

第二章诊疗规范第三条诊前评估1.医生在接诊病人前应认真了解病史,包含过敏史、疾病史、用药史等,并记录在病历中;2.依据病历和病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及时记录相关结果;3.针对初次就诊病人,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做过相应检查,如有必需可布置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

第四条治疗方案订立1.医生应依据诊断和病情,订立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认真说明;2.治疗方案应包含药物治疗、辅佑襄助治疗等内容,医生应向病人和家属做出解释,并得到其同意。

第五条药物治疗1.医生应依照病情和治疗方案,合理选用药物,并引导患者正确使用;2.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依据药敏试验引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从抗生素的使用原则;3.医生应及时记录用药情况并告知病人,以便进行用药监测和调整。

第六条辅佑襄助治疗1.医生在必需时可针对病情选择辅佑襄助治疗方式,包含物理疗法、病愈训练、手术治疗等;2.医生应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认真说明治疗方案、操作风险和预期效果,并获患病人的书面同意;3.在进行辅佑襄助治疗时,医生应严格依照操作要求进行,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治疗环境的安全。

第七条诊后引导和复查1.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向病人供应相关诊后引导,包含饮食、生活方式、用药注意事项等;2.针对复发性或慢性病患者,医生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并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3.医生应认真记录诊后引导和复查情况,并告知病人的主治医生。

第三章感染掌控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医院应建立感染掌控委员会,并指派专人负责感染掌控工作;2.医院应订立感染掌控计划,包含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措施;3.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三章脑梗死第四章脑出血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六章急性脊髓炎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八章帕金森病第九章重症肌无力第十章癫痫第十一章面神经炎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腰椎穿刺术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以及监护和康复的学科。

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南是医务人员进行神经内科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技术操作规范,下面将介绍有关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

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掌握既往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并检查患者的症状、体征等。

2. 体格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身体,逐一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3.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形态检查,包括外形、颅内压力、洛依斯体征、震颤、意识等检查;切断感觉通路、神经束(又称萎缩性麻痹型面肌痉挛)的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共济等检查。

4.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使用专业设备,如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头部影像学等设备,以辅助检查。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前,应告知患者采用哪种影像学检查,准备要求,如饮食、睡眠等方面。

同时,应询问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告知其他细节。

对于无意识患者,应事先进行肛门排气、膀胱排尿等操作。

2. 检查前,应使用专业设备检查病人的心脏、呼吸、脉搏等重要指标。

依赖电子器材的设备操作应开启电源和搜寻网络。

3. 检查程序应符合规范,具体包括调整好检查设备的设置,例如调整好CT扫描位置,正确定位等。

4. 对于无创性检查,如CT、MRI等,应告知患者相关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时注意的事项,给予充分的配合,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影响正常检查。

5. 对于需要使用有创性技术进行的检查,如脑脊液检查、脑室造影等,必须告知患者可能的并发症,并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相关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体液检查操作规范1. 体液检查包括血液、脑脊液等,应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以保证检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采血前,应选择好适宜的采血地点,并确定采血的部位,即防止采血失败及其不可预料的后果,例如淋漓不停。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三章脑梗死第四章脑出血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六章急性脊髓炎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八章帕金森病第九章重症肌无力第十章癫痫第十一章面神经炎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腰椎穿刺术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1)恶心与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治。

为了保证神经内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效果,需要遵守一系列操作规范。

下面将介绍神经内科诊疗指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以供参考。

一、神经系统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内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1)开放式交流。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检查过程的目的,使病人感到舒适。

(2)仔细观察。

应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肉、神经、深反射、浅反射等方面的检查,尽可能多地收集病史信息。

(3)操作规范。

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仔细的操作,遵循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神经内科的重要诊断检查手段。

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体位。

根据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2)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前,应将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记录下来,并通知患者注意事项;(3)检查过程。

操作时,应遵循医疗院内相关的操作规范,使用合适的检查设备将所需部位进行检查。

二、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1. 脑卒中(1)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包括脑卒中的急性期和恢复期。

治疗过程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血糖等,以及控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治疗原则。

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压、改善血流等药物。

同时,还需开展康复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2. 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导致肌肉无力等问题。

预防和治疗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药物治疗。

目前医学界广为认知的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收集丰富的检查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辅助检查神经内科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磁共振、CT 等。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一、脑出血脑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可因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坏死和破裂引起,其中以动脉出血最常见,多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因颅内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或肿瘤等引起。

【诊断要点】1、多见于劳累、用力、情绪激动;饮酒时发病。

2、起病突然,往往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

3、发作时常突发头痛、反复呕吐,言语不清、失语、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

4、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者迅速昏迷伴大小便失禁。

5、如血肿破入脑室,可有高热。

6、颅内压增高征。

7、局限性神经征象,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征象:(1)壳核出血:“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若出血量小,临床仅见“二偏”,无同向偏盲出现。

(2)丘脑出血:双眼向下凝视(上视麻痹),瞳孔缩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自发性偏侧疼痛,意识障碍较轻。

(3)脑叶出血: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可出现大脑各叶相应征象。

①额叶:前额痛、对侧轻偏瘫、尿失控。

②颞叶:同侧耳痛、视野缺损、感觉性失语。

③顶叶:同侧额部痛、对侧皮层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失用症。

④枕叶:同侧眼痛、一过性黑朦、视野缺损、视物变形。

(4)脑桥出血:昏迷、针尖样瞳孔、两侧锥体束征。

(5)小脑出血:眼震、肢体共济失调,不能站立和行走。

如血肿压迫脑干,可出现两侧椎体束征,肢体无力,意识障碍不断恶化或昏迷。

8、头颅CT检查:早期在病灶处即出现高密度阴影。

【治疗】1、保持安静,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

吸氧,高氧液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48小时,然后酌情安放胃管。

2、低温疗法。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营养。

4、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6~12h 1次,注意减量及停用,注意肾功能。

(2)味塞米(速尿)20—40mg,静注,8—12小时1次,可与甘露醇间隔应用。

(3)其它:如人血蛋白、复方甘油氯化钠、甘油果糖、低温降颅压,使用冰帽(电动或人工)等。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1、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周围神经病疾病暨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5、癫痫诊治指南(含癫痫持续状态和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6、AHA/ASA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4)7、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8、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规范10、头痛诊疗规范(诊断、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治疗)1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12、运动神经元病暨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3、脊髓疾病诊疗规范14、神经康复治疗15、颅高压诊疗规范16、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的抢救(昏迷、脑疝、呼吸机麻痹、癫痫持续状态)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我国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1]。

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

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3-4],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0年12月。

文中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一致。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感觉神经病等多种疾病。

下面介绍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一、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脑动脉、脑静脉或脑血管网络的疾患,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失语等。

1.诊断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快进行脑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范围。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存在的狭窄、闭塞等。

2.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静脉溶栓能够溶解血栓,创造出狭窄的血管通道,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器械的方式清除血栓或减轻脑动脉重度狭窄,达到治疗目的。

二、神经肌肉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包括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

常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

1.诊断肌电图(EMG)是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EMG既能确定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病变,又能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

此外,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

2.治疗对于肌无力患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等。

对于周围神经病变,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改善神经营养来缓解症状。

三、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类以肌肉萎缩、肌无力、肌肉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肌萎缩症(SMA)等。

1.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

此外,疾病临床表现和病史也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2.治疗目前,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

主张较多的是对症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和改善功能,减轻疾病带来的困扰。

四、感觉神经病感觉神经病是一类以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单纯性感觉神经病、感觉神经病、自主神经病等。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简介
该指南提供了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导和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快速、准确地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检查和辅助诊断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
- 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在进行检查之前,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4. 治疗原则
-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进行调整;
- 合理使用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5. 随访和复诊
-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必要的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和保健
- 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
- 防止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注意:本指南仅为提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病情做出决策。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谨慎判断,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希望能够对医生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睢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2019年神经内科前十种疾病诊疗规范目录一、脑梗死二、脑出血三、短暂脑缺血发作四、蛛网膜下腔出血五、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六、面神经炎七、偏头痛八、癫痫九、帕金森病十、周期性麻痹一、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由于供应脑某一部位的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该区域因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如同心肌梗死是心脏遭受的一次突然打击需要快速诊断和处理一样,脑梗死是脑遭受的一次突然打击,同样也应该做出快速诊断和评估。

疑诊脑卒中的患者到急诊后,需要尽快做出以下判断:神经功能的缺损是否由于卒中引起;卒中类型(梗死或出血);脑损害的定位;导致血管病的最可能原因;评估神经系统和内科合并症,以便能给予及时准确、适当、针对性的处理。

【临床表现】1、发病形式:突然或迅速发病;一般在24小时内达到症状高峰;也可以逐渐进展或阶梯性进展。

2、局灶神经系统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失语、忽视);肢体无力或动作不配合;脸部肌肉无力(口角下垂,流涎);肢体和-或脸部麻木;颅神经麻痹等。

3、全脑症状和体征:头痛;恶心和呕吐;精神状态的改变(晕厥、癫癎发作、昏迷);血压升高和生命体征异常。

【诊断】脑梗死诊断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病因诊断和发病机制诊断。

1、定位诊断(1)颈内动脉闭塞:累及同侧眼、额、顶和颞叶(除枕叶外)包括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在内大面积脑损害症状(视力障碍、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常有严重的凝视麻痹和意识障碍),是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后无侧支代偿建立时的临床表现,见于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延伸至颅内的颈内动脉末端,也见于心源性大栓子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大斑块脱落堵塞在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和前动脉起始部位,造成严重临床症状。

(2)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根据闭塞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a、主干闭塞:导致颞顶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出现完全的三偏,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b、皮层支闭塞:上干闭塞累及额顶叶外侧面大部,影响到运动、感觉和主侧半球的Broca区,临床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或忽视;下干闭塞时累及颞叶大部分和顶叶角回,出现精神行为障碍、Wernicke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由于不累及运动和感觉皮层,临床无偏瘫;c、深穿支闭塞累及内囊、尾状核头和壳核:对侧上下肢瘫痪和-或中枢性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对侧同向偏盲,主侧半球可有皮层下失语。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 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五、鉴别诊断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五、鉴别诊断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2.梅尼埃病。

3.阿-斯综合征。

六、治疗治疗目的: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使血压<140/90mmHg,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者血压<130/85mmHg。

有效控制糖尿病HbAlC<6.5%、高脂血症(使胆固醇<5.2mmol/L,LDL<2.58 mmo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

对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防性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抗凝治疗: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患者,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证(出血倾向,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肝、肾疾病)可以考虑应用。

使用时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监测,治疗期间严密注意出血并发症。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所致TIA脑栓塞禁用。

可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以及新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等。

使用华法令维持INR在2.0~3.0.(3)其他:对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TIA患者,可选用降纤酶治疗。

3.外科治疗:对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的TIA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或)对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有恶化趋势者,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梗死】一、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三、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超敏C 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等。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四、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五、鉴别诊断1.脑出血2.TIA3.颅内占位性病变4.癫痫六、治疗原则1.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恰当的治疗;○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2.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主要针对以下情况进行处理:①血压: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高血压脑病、SAH、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除外),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

即使有降压指征,也需慎重降压,首选容易静点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

如出现持续性的低血压,需首先补充血容量和增加心输出量,如上述措施无效,必要时可应用升压药。

②吸氧和通气支持。

③血糖: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1.1mmol/L时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1~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

偶有发生低血糖,可用10%~20%的葡萄糖口服或注射纠正。

④脑水肿: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常于发病后3~5天达高峰。

治疗目标是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

可应用甘露醇125~250ml/次静点,6~8小时一次;对心、肾功能不全可改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6~8小时一次,还可用甘油果糖和白蛋白辅助治疗。

⑤感染:脑卒中患者(尤其存在意识障碍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经常翻身扣背及防止误吸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尿路感染主要继发于尿失禁和留置尿管,尽可能避免插管和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和酸化尿液可减少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

⑥上消化道出血:高龄和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建议常规静脉抗溃疡药,对已发生者,应进行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凝血酶等);出血量多引起休克,必要时需要输血治疗。

⑦发热:对于中枢性发热者,应物理降温为主(温水擦浴、冰毯)。

⑧深静脉血栓形成:高龄、严重瘫痪和房颤均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同时DVT增加了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应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下肢抬高,避免下肢输液(尤其是瘫痪侧)。

对有发生DVT和PE 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药物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5000IU 皮下注射,1-2次/日,对发生近端DVT、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⑨水电解质紊乱:主要由于进食少、呕吐及脱水治疗等,包括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应常规进行水电解质监测并及时加以纠正,纠正低钠和高钠血症均不宜过快,防止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加重脑水肿。

⑩心脏损伤:脑卒中合并的心脏损伤是脑心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主要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脑卒中急性期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和心肌酶谱检查,及时发现心脏损伤,并及时治疗。

措施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高龄或原有心脏病患者甘露醇用量减半或改用其他脱水剂,积极处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心脏损伤。

⑾癫痫:一般不使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物,如有可给予相应处理。

脑卒中2周后如发生癫痫,应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以防复发。

(2)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①静脉溶栓:适应证:○1年龄≥18岁;○2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3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4.5小时;○4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5患者或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

禁忌症: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巾部位的动脉穿刺。

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向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己口服抗凝药,当日INR>1.5; 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X 109 ,血糖< 2.7mmoVLu G.血压:收缩压> 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o H娃振。

I.不合作。

常用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推荐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总量的10%先从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分钟内持续静脉点滴。

溶栓并发症:○1梗死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2过敏;○3溶栓后再闭塞。

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未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48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但一般不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不建议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⑶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

一般不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应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预后。

但对于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趋势者,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