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G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_王奎
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的研究
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的研究作者:刘俊杰王桂超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4期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进行综述研究。
当前,对运动员训练后产生的疲劳状态恢复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员疲劳恢复被看作与训练同等的重要,训练后运动员状态的恢复好坏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
到目前为止,运行性疲劳的恢复方法可以分为常规恢复方法和近期来出现的中医针灸恢复方法、中药调理恢复方法。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疲劳消除恢复方法前言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高度发展,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关,然而运动员训练后一定伴随着体能状态下滑的疲劳出现,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不仅阻碍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和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且也不利于体育锻炼者成功的完成健身运动计划。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现象,它是一种警报性信号,或者说是一种保持健康的保险阐。
由于出现运动性疲劳,使运动参加者减低运动强度,甚至停止运动,这样就可防止机体过度消耗。
运动引起的适度疲劳,又是各种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所必须的要求。
只有达到适度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
所以,各种有效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研究越来越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恢复方法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表现1.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的研究要基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而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有以下几种产生机制学说:1.1.1中枢递质失衡学说。
研究表明多巴胺和5-羟色胺分别是脑内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系统的作用是调节肌紧张,使机体做好进行运动的准备,并在大脑皮层冲动的触发下发动某一动作[1]。
训练后导致多巴胺和5-HT比例失调,致使运动能力下降,疲劳产生。
1.1.2能源衰竭学说。
在人体供能系统中,ATP和CP是直接供给组织器官能量,其它能源如糖、脂肪、蛋白质都必须先转化为ATP或/和CP供能[1]。
肌肉疲劳的sEMG时频分析技术及其在工效学中的应用_王笃明
肌肉疲劳的sEMG时频分析技术及其在工效学中的应用*王笃明,王 健,葛列众(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要:表面肌电技术作为一种无损伤的实时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
本文主要对工效学中有关肌肉疲劳的sEM G现场评价技术发展过程中几种主要时频技术,尤其是幅频联合分析(joint analy sis of EMG spectrum and am plitude,JASA)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与评价。
同时也对sEMG的信号分析方法、sEMG现场评价技术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解释。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工效学;肌肉疲劳;时频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TB18;R8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37(2003)05-0387-04sEMG Time-frequency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of Muscle Fatig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r-gonomic Studies.WANG Du-ming,WANG Jian,GE Lie-zhong.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 203,16(5):387~390A bstract:As a non-invasive on-line measurement,sEMG can reflect the status of muscle activity and muscle function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Some sEMG Time-frequency analysis techniques,especially the JASA (joint analysis of EMG spectrum and amplitude)analy sis,fo r evaluation of muscle fatigue in ergonomics and occupational field studies are introduc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The sEMG sig nal analysis and the ne-cessity for developing sEMG analy sis techniques for field use in ergonomics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surface electromyog raphy(sEMG);ergonomics;muscle fatigue;time-frequency analysis tech-niques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WANG Du-ming.Psy chology Depart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以肌肉活动为主要负荷形式的体力负荷评价是工效学中提高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以及人机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
体操运动员腰部竖脊肌疲劳过程中sEMG的变化
体操运动员腰部竖脊肌疲劳过程中sEMG的变化
体操运动员腰部竖脊肌疲劳过程中sEMG的变化
蔡明明徐建中王凌云马艳芬王锋孟宪华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负荷引起的体操运动员竖脊肌疲劳的肌电图情况,找出体操运动员腰部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图变化特征。
对10名北京男子体操队运动员采用自身重量的竖脊肌动态运动负荷法,诱发腰部竖脊肌疲劳,动作频率为60次/分,试验持续时间为1分钟。
得出结果为腰部竖脊肌sEM G信号的M PF时间序列曲线呈线性下降,A EM G时间序列曲线呈上升变化;大部分参与实验的运动员左、右竖脊肌的M PF斜率变化明显不一致。
在1分钟的动态负荷运动后,腰部已出现明显的疲劳,且大部分体操运动员两侧的竖脊肌抗疲劳能力有差异。
【作者单位】: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北京市体育局先农坛训练基地【关键词】:体操运动员竖脊肌表面肌电图疲劳
【基金】:2003年北京市体育局课题《应用动态肌电图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中的一部分
【分类号】:G804.2
【正文快照】:
竞技体操是运动损伤发生率极高的运动项目。
由于该项目的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前空翻、后空翻、下腰等动作较多,因此对腰部肌肉的力量、柔软性要求高,腰肌的负担重,慢性腰肌劳损极为常见。
为进一步明确原因,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损伤的发生,现拟用运动负荷诱发腰部肌肉疲劳,并通过表。
运用sEMG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强度
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O
运用sEMG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 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 运用 强度的研究
选题依据
立项背景与意义 对运动强度的监控是训练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指标的缺陷:
• 血乳酸:创伤性和间断性 • 心率:心理因素和机体水代谢状态 • 摄氧量:步骤繁琐、费用昂贵、携带不便
表面肌电图(sEMG)
选题依据
国内外研究概况
表面肌电信号(sEMG) 肌肉状态评估、运动能力监控、疲劳的评定与恢复、 运动技术和方法的效果鉴定等方面 肌电信号指标主要包括时间域指标(iEMG、RMS等) 频率域指标(MDF、MNF等)和时频分析指标(iMNF 、iMDF)3种 时域指标:EMGFT与通气阈、iEMG的相对量( %iEMGmax)变化与通气变化、RMS在VT和OBLA、 EMGFT与VT2
• • • • • 各种技术动作都需要肌肉的收缩才能完成 监测肌肉的工作状态是监控训练的重要手段 研究力的产生和运动的生理机制的重点 无线传输方式在信号采集中的应用 信号分析技术的发展
选题依据
研究目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神经肌电的基本原理,运 用肌电图常用指标包括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 幅(RMS)、瞬时功率频率(iMDF)、瞬时中值频率 (iMNF)来监控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强度,通过参与运 动的肌肉自身的表现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为教 练员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提供指导作用。 本研究希望应用这项技术开展sEMG对运动训练监控的 实践,为sEMG在体育科学中对训练强度的判定、训练 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应用提供依据,有利于肌电图在体 育科学中推广应用,提高其实用价值
肌电图(EMG)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肌电图(EMG)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王琨;李小生;宋姌;富仁杰;郭晓慧【摘要】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肌电图(EMG)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EMG的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应用展望.重点对目前的研究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为EMG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出思考和帮助.【期刊名称】《体育科研》【年(卷),期】2014(035)001【总页数】4页(P31-33,38)【关键词】肌电图(EMG);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研究;展望【作者】王琨;李小生;宋姌;富仁杰;郭晓慧【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西安 710086;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西安 710086;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西安 710068;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西安710068;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肌肉(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
肌肉的生物力学研究是对人体运动产生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最具吸引力和挑战性。
肌电图(EMG)测量与分析作为肌肉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之一,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肌肉的EMG测量主要是为了获得肌肉活动的信息和收缩特征,包括有肌肉(群)活动的时程(顺序)、肌肉收缩强度(力量)和肌肉疲劳。
从而,进一步探究和揭示运动的本质与特征。
本文主要依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EMG的应用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和应用实例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的研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与展望。
目的在于为EMG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出思考和帮助。
1 EMG的测量1.1 测量设备肌电图仪的种类和型号较多,从测量方式上,分为有线测量和无线遥测两种;从引导电极使用上,分为针电极肌电图测量和表面电极肌电图(sEMG)测量,前者主要用于临床或动物实验,后者广泛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试论表面肌电技术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中的应用
试论表面肌电技术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中的应用摘要:表面肌电图是在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的生物电信号,随着肌肉运动时产生微小的生物电变化,表面肌电图的指标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机体疲劳的外在表现与神经内在电改变紧密相关,针灸推拿对运动疲劳具有缓解作用,可以促进肌肉疲劳的恢复,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表面肌电;运动疲劳;针灸;推拿【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41-01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sEMG))图,也称动态肌电图,是从皮肤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的生物电信号。
在目标肌肉表面放置电极,采集肌肉活动/动作(等张、等长、等速)时的肌电信号,定量和定性分析神经肌肉功能,并可推测神经肌肉的病变特性。
目前表面肌电图主要适用于康复医学中功能及疗效的评价与治疗和体育运动中疲劳相关的肌肉力学分析。
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运动疲劳的判定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1 运动疲劳运动疲劳是生理疲劳(physical fatigue)和精神疲劳(mental fatigue)的综合表现。
目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具有多种学说解释,这些学说都多与神经系统有关。
人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受神经系统所支配,疲劳的外在表现同神经内在电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并没有明确运动疲劳的定义,但是从古代就早有对疲劳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运动是引起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过度运动所导致的疲劳,极易于损伤人的气血。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五劳即有一为疲劳:“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对运动疲劳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在1982年美国波士顿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新的疲劳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静态运动负荷诱发局部肌肉疲劳和恢复过程中sEMG信号复杂度变化规律
静态运动负荷诱发局部肌肉疲劳和恢复过程中sEMG信号复
杂度变化规律
叶伟;王健;刘加海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年(卷),期】2004(024)009
【摘要】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最大和60%MVC强度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负荷及其恢复期表面肌电信号复杂度变化规律,探讨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可能原因和机制.结论:sEMG信号Lempel-Ziv复杂度反映了神经活动策略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复杂度随运动负荷时间延长而减小,恢复期sEMG信号复杂度和MVC均随恢复时间的延长以相似的模式快速恢复,提示,sEMG信号复杂度可以用于肌肉功能状态恢复的评价.
【总页数】6页(P19-23,66)
【作者】叶伟;王健;刘加海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计算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2
【相关文献】
1.静态负荷诱发肌肉疲劳后恢复期sEMG信号变化规律 [J], 叶伟;王健;刘红
2.等速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 [J], 杨丹;王健
3.递增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肌肉sEMG与负荷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J], 部义峰;李世明
4.等长收缩诱发肌肉疲劳及恢复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变化规律 [J], 杨红春;王健;张海红
5.静态负荷诱发肌肉疲劳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与主观疲劳感之间的关系 [J], 王笃明;王健;葛列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拟驾驶过程中腰部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4)0320010203 作者简介:焦昆(1977- ),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疲劳。
模拟驾驶过程中腰部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焦昆,李增勇,陈铭,王成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030) 摘要:通过sE MG 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在模拟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腰部疲劳。
40个男性样本参加实验((29.7±3.1)岁),随机分成A ((28.8±3.4)岁)、B ((30.6±2.7)岁)两组,A 组参加90min 的模拟驾驶操作实验,B 组保持自由坐姿。
实验后分别计算分析实验样本的积分肌电值(IE MG )和功率谱中值频率(MF )。
结果表明A 组实验数据呈现良好的线性负相关(P <0.005和P <0.0001)。
研究表明样本在实验结束后腰部肌肉疲劳加重。
认为用sE MG 信号的时频分析评估驾驶员肌肉疲劳状态是可行的。
关键词:腰部疲劳;积分肌电值(IE MG );中值频率(MF );相关性中图分类号:T B18;R741.044 文献标识码:AsEMG Analysis of Lumbar F atigue during Simulated DrivingJ I AO K un ,LI Z eng 2y ong ,CHE N Ming ,W ANG Cheng 2tao(Institute of Life Qualit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China )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was to evaluate drivers ’lumbar fatigue via sE MG signals based on time 2and frequency 2do 2main analysis.F orty healthy males ((29.7±3.1)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groups ,G roup A ((28.8±3.4)years )and G roup B ((30.6±2.7)years ).Subjects in G roup A per formed simulated driving task and G roup B kept free sitting pos 2ture for 90min.IE MG and MF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fter the task.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ata of IE MG and MF in G roup A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P <0.005and P <0.0001).Parameters and errors of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of all indices were given finally.I t is concluded that lumbar fatigue of drivers increased after simulated driving and it was feasible to evaluate drivers ’lumbar fatigue via sE MG signals based on time 2and frequency 2domain analysis.K ey w ords :lumbar fatigue ;IE MG;median frequency (MF );correlation 驾驶员腰部疲劳是近年来日益受重视而又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
肌电疲劳阈_EMG_FT_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0Ο10Ο31作者简介:邴强(1975-),男,山东莱芜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编号:1004Ο3624(2001)01Ο0049Ο03・运动医学・肌电疲劳阈(EM G F T )研究进展邴 强,王 健,楼珍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EM G FT 作为反映肌肉疲劳阈的一项指标,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非损伤性等特点,在人体肌肉功能评价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本文对EM G FT 检测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肌电疲劳阈;测定方法;效度研究中图分类号:G 804.7 文献标识码:A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MG FTB IN Qiang ,WAN G Jian ,LOU Zheng Οfang(Life science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 :As a new method to reflect muscle fatigue ,electromyographic fatigue threshold (EM G FT )has some characters such as objective ,reliable and non Οinvasive and so on.The present study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measurement of EM G FT and some research advances.K ey w ords :electromyographic fatigue threshold (EM G FT );measurement ;validity 肌电疲劳阈(Electromyographic Fatigue Thresh 2old ,EM G FT )是指利用表面肌电(sEM G )信号及其分析技术来确定运动肌疲劳阈的方法,与传统的反映疲劳阈的指标如无氧阈(A T )、乳酸阈(L T )、临界功率(CP )等相比,由于sEM G 信号变化与肌肉活动状态与功能状态之间存在较好的关联且sEM G 信号的获取与分析具有实时性、客观性、敏感性等特点,故EM G FT 已成为众多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实验四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估计
实验四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估计肌肉在持续的收缩过程中,会逐渐进入疲劳状态,肌肉疲劳特性的研究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 ,EMG) 是从人体骨骼肌表面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活动时发放的生物电信号,它反映了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因此通过EMG研究肌肉疲劳是一个有效途径。
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在疲劳过程中EMG信号会出现幅度增长,功率谱朝低频方向移动等现象。
这些效应是由于神经传导速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会对肌电假肢的控制以及运动力量的估测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对肌肉疲劳的检测以及疲劳程度的度量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通过实验采集到实验者的肌电信号,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并且定量分析估计了肌肉疲劳的过程。
1.EMG的采集本实验采用生理信号采集仪MP150采集肌电信号的。
表面电极使用一次性电极,型号为LT-301,材料为Ag/AgCl。
采样频率2KHz,放大倍数500倍。
实验者均采用坐姿,在上臂的肱三头肌,肘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分别是屈肘动作的主动肌和协同肌;肱三头肌、肘肌分别是伸肘动作的主动肌和协同肌)上分别贴上表面电极。
肘部动作的起始位置设置在裤缝线处,手臂尽量与水平面垂直。
动作的终止位置大约在水平位置。
先屈肘后伸肘。
实验者不间断均匀重复举重为5.5kg的哑铃,感到疲劳时记录疲劳前举重次数,然后重复举重直到肌肉无力举起为止。
EMG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信号,信号本身非常微弱,稳定性较差,随机性很强。
因此信号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相关事项:①电极位置:电极所在位置应受其他肌肉串扰的影响最小。
检测电极应置于肌腹的中间,尽量离其他肌肉足够远;电极对的方向应与肌梭方向平行。
参考电极尽可能置于肌肉最少的地方。
②检测电极对的距离:检测电极间隔的距离越大,拾取的信号越广越深,信号的幅值也越大,因此为了保证测量的可比性,每次测量时电极间隔的距离应固定。
③皮肤阻抗:人体皮肤阻抗高达10~100 kΩ/cm2,变化范围很大。
表面肌电分析方法及在运动性肌肉疲劳评价中的应用
表面肌电分析方法及在运动性肌肉疲劳评价中的应用作者:潘磊袁守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5期摘要肌肉运动时会有微小的生物电变化,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来检测这种生物电变化,运动时肌电图的振幅、频率等指标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运动过程中肌肉疲劳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随着肌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表面肌电信号的FFT曲线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现象,并且导致反映频谱曲线特征的MPF和MF产生相应的下降,时域指标随疲劳的出现而产生线性上升,由此sEMG可以对机体运动的疲劳阈值做出准确的检测,肌肉活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生理学机制目前学认为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激活水平(Activation)、中枢驱动(Drive)、运动神经原的兴奋发放频率、同步化程度及肌细胞膜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下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
关键词表面肌电运动性肌肉疲劳时域频域1运动性肌肉疲劳时sEMG的变化運动性肌肉疲劳是指由运动诱发的神经肌肉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随意收缩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运动,伴随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表面肌电图信号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从初始态到疲劳态,sEMG时域值在运动至疲劳过程中的总趋势是上升,频率下降,主要表现在iEMG和RMS增大,MPF和MF下降以及功率谱曲线左移。
有研究认为,随着肌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EMG 和RMS 呈线性增加,肌电图疲劳阈(Electromyographic fatigue threshold,EMGFT)是一种旨在检测和判断肌肉负荷强度阈值的实验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iEMG与运动负荷持续时间(通常为60sec)呈直线性相关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检测不同强度、维时60sec的运动中主要运动肌iEMG与持续时间关联直线的斜率值,建立负荷强度—斜率关系曲线来进行。
但EMGFT却明显大于临界功率值(169.5€?2.8W ),尽管其间也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0.869);然而,最近有人对EMGFT方法的准确性却提出另外的看法。
基于sEMG信号的肌肉疲劳分析
基于sEMG信号的肌肉疲劳分析作者:李梦楠王妍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第06期摘要肌肉疲劳在康复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康复训练系统为应用背景,研究基于s EMG信号的肌肉疲劳分析。
通过对10名健康受试者的负载递增骑行实验,同步采集了不同肌肉的s EMG信号和通气阈,并分析了不同肌肉的肌电闽。
同时分析了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对EMG FT测定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递增负载骑行运动中,EMG FT的出现要早于通气闽,但两者相差很小,验证了基于EMG FT来分析肌肉疲劳是有效的。
通过对比股外侧肌和竖脊肌的EMG FT,结果显示基于EMG FT的肌肉疲劳分析对同收缩方式的肌肉均具有效果。
EMG FT不受肌肉运动形式限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用于防止过度训练引起的肌肉损伤,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疲劳监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sEMG 信号肌电疲劳闽值通气阈值康复训练肌肉疲劳近年来,车祸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造成骨折等外伤就医患者大幅增加。
其中,股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股骨是人体最长的管状骨,俗称大腿骨,用于支撑人体躯干及骨盆。
对于骨折的治疗,一般采用加压钢板、微创锁定钢板、髓内针等手术治疗方式。
临床上,以上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骨折治疗的后期康复周期相对较长,为了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临床上,患者常采用负载递增的骑行运动进行康复锻炼。
但由于股骨负重量大,且其周围的股四头肌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群,如果患者运动强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会导致股四头肌肌肉力骤增、体积增大,从而压迫股骨及植入的钢板、钢钉。
如果长时间过度训练,很可能导致植入的钢钉、钢板发生形变,甚至开裂,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如果训练强度过小,又不会达到康复训练的效果。
因此,合理的估计股四头肌的运动强度,为患者安排合理的运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肌肉疲劳是描述肌肉运动强度常用的指标之一。
运动性肌肉疲劳是指运动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量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
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王乐军;黄勇;龚铭新;毋江波;李占强;岳增科【摘要】目的:通过静态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的相干性分析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同步支配的变化特征.方法:以1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5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sEMG,为考查疲劳因素对相干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作用,对记录的sEMG按运动持续时间平均分为两段,分别对两段sEMG进行相干性分析处理.结果:在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MF指标随运动持续时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单调递减变化趋势.从相干性分析结果看,在beta频段和gamma频段内,运动后半段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sEMG相干函数值要明显小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频段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50%MVC静态负荷屈肘运动致肌肉疲劳过程中,随着负荷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皮层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激活能力随疲劳发展的下降不同步性及为维持既定的收缩负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的募集策略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造成的.【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11(031)010【总页数】7页(P79-84,封3)【关键词】运动性肌肉疲劳;主动肌;拮抗肌;表面肌电信号;相干性分析【作者】王乐军;黄勇;龚铭新;毋江波;李占强;岳增科【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200438;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3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对主动肌和拮抗肌的活动控制是实现肢体协调运动的基本生理学过程。
应用sEMG评价股外侧肌疲劳的实验研究
湖北第 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 u ain o ra fHu e nv ri o ct y Ed o
F b 2 1 e .O 1
V0. 8 N . 12 o 2
第 2 卷第 2 8 期
应 用 s MG 评 价 股 外 侧 肌 疲 劳 的 实 验 研 究 E
黄 志 强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系, 武汉 400 ) 3 25
摘 要: 运用表面肌 电对股外侧肌运动进行测试 , 通过对 sMG指标 iMG值和 P—P峰 值的采 集, 断股外侧肌疲 劳的 E E 判
程度并探讨 产生疲 劳的机理 。方法是 以3% 、0 9%M C负荷强度 坐在肌 力凳上采取 向心、 长和 离心收缩进行 下 0 6 %、0 V 等 肢 负重伸膝 运动 , 同步进行表 面肌 电图测量。结论是 sM 并 E G能较好地反映人 体肌 肉运动疲 劳的状 态。 关键词 : MG; 劳;  ̄侧肌 ; s E 疲 R t - 评价
3 研 究结 果 与分析
3 1 不同时间段股外侧肌向心、 . 离心和等长收缩积分
肌电值 的变化特征
表 2 不 同时 间段 的积 分肌 电值 ( y・ ) m s
22 研 究方 法 .
22 1 实验仪器 ..
M g 0 01 ea 0 6 6通道表面肌电测试仪( 芬兰) 。一次 性皮肤表面电极 , 电极 中心相距 2m。 自制肌力凳 两 c 台, 采用定时钟控制运动节奏。 22 2 测试方 法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A D转换 1 i 2b 。采集到的 sM t E G信号利 的重要手段, 运用肌电图指标分析肌群的收缩特征 , 能 平小于 lV, / ea i n ea 为寻找肌肉的疲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近几年来 sM 用 M gW 软件输入计算机。电极按照芬兰 M gW EG 及其信号分析技术因其具有 良 好的特异性、 可靠性和局 部性 , 而成为研究人员设想解决肌肉疲劳测量 的方案之
实验四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估计
实验四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估计肌肉在持续的收缩过程中,会逐渐进入疲劳状态,肌肉疲劳特性的研究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 ,EMG) 是从人体骨骼肌表面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活动时发放的生物电信号,它反映了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因此通过EMG研究肌肉疲劳是一个有效途径。
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在疲劳过程中EMG信号会出现幅度增长,功率谱朝低频方向移动等现象。
这些效应是由于神经传导速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会对肌电假肢的控制以及运动力量的估测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对肌肉疲劳的检测以及疲劳程度的度量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通过实验采集到实验者的肌电信号,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并且定量分析估计了肌肉疲劳的过程。
1.EMG的采集本实验采用生理信号采集仪MP150采集肌电信号的。
表面电极使用一次性电极,型号为LT-301,材料为Ag/AgCl。
采样频率2KHz,放大倍数500倍。
实验者均采用坐姿,在上臂的肱三头肌,肘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分别是屈肘动作的主动肌和协同肌;肱三头肌、肘肌分别是伸肘动作的主动肌和协同肌)上分别贴上表面电极。
肘部动作的起始位置设置在裤缝线处,手臂尽量与水平面垂直。
动作的终止位置大约在水平位置。
先屈肘后伸肘。
实验者不间断均匀重复举重为5.5kg的哑铃,感到疲劳时记录疲劳前举重次数,然后重复举重直到肌肉无力举起为止。
EMG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信号,信号本身非常微弱,稳定性较差,随机性很强。
因此信号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相关事项:①电极位置:电极所在位置应受其他肌肉串扰的影响最小。
检测电极应置于肌腹的中间,尽量离其他肌肉足够远;电极对的方向应与肌梭方向平行。
参考电极尽可能置于肌肉最少的地方。
②检测电极对的距离:检测电极间隔的距离越大,拾取的信号越广越深,信号的幅值也越大,因此为了保证测量的可比性,每次测量时电极间隔的距离应固定。
③皮肤阻抗:人体皮肤阻抗高达10~100 kΩ/cm2,变化范围很大。
TMG技术在评定运动疲劳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TMG技术在评定运动疲劳中的应用研究闫博 王彩霞 西安体育学院摘要:研究目的:目前体育发达国家利用TMG(Tensiomyography)技术在优秀运动员肌肉运动疲劳与运动损伤评定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TMG技术以其无创、方便快捷、迅速准确的评估手段在竞技体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TMG技术的应用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建立不同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相应的肌肉运动疲劳评估指标体系,对运动员训练疲劳的评定还依赖于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因此,本文通过利用TMG 技术对竞走国青队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周期中不同运动负荷训练下目标肌肉状态进行测定,并与最初建立的个体数据库最优值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运动负荷下肌肉指标参数的变化,从而为利用TMG 技术对我国竞走运动员运动负荷的合理性监控及运动疲劳预防损伤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竞走运动员;TMG相关性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一)研究目的运用TMG技术参数来测量优秀专业运动员目标肌肉肌腹所产生相关指标变化中的径向位移和肌肉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收缩所需要的时间,与个体建立的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该肌肉疲劳的程度,探索竞走运动员周期训练中训练不同负荷强度下常规运动疲劳指标跟TMG技术中Dm、Tc指标有怎样的关系,是否能应用于专业运动员疲劳的非常规性评价方法,来探索竞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优化其训练效果,预防训练过度疲劳,避免运动损伤,从而达到后备基地为国家的竞技前线输出一流的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运动疲劳防治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长期以来在教练员中流行“没有疲劳就没有运动成绩提升”的观点,而过度疲劳又会影响运动训练效果,影响运动水平的提升。
本实验通过对国家竞走优秀后备人才国青队(西体组)不同训练阶段中不同负荷强度训练下肌肉状态的评估与最初建立的数据库最优值进行对比,探索TMG技术对我国运动员肌肉运动疲劳监控中的应用价值,为专业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作者简介:王奎(1976-),男,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生理生化。
2004年9月 安徽体育科技 Sep.2004第25卷 第3期(总第103期) Jo 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 Vo l.25No.3(To tal No.103)sEM G 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urfaceElectromyography in Estimating Sports Fatigue王 奎1 刘建红1 宋 刚2Wa ng K ui Liu J ianho ng So ng Ga ng (1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1Hunan Resear ch Institute of Spo rts Science ,Chang sha 410005)(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表面肌电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介绍了表面肌电图评价疲劳的机理和主要研究方法,并对这项技术在评价疲劳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
结果说明,表面肌电技术因其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无创的操作性等诸多优势,势必将成为监控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在体育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表面肌电技术 运动性疲劳 评价方法 应用Abstract This a rticle summarizes the elements and cha racteristic o f surface electro myo g raphy,intr oduces its mechanism and m etho d of ev aluating spor ts fatig ue,and prev iews its for eg round.As a r esult,w e draw the conclusio n that the technolog y wo uld be a n impor tant measure in estimating spo r ts fa tig ue on the basis of its v a riety and v eracity and safe ty .Key words sur face electro myo g raphy spor ts fatig ue estim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 omy og raphy ,s EM G)技术是通过肌电图仪采集肌肉表面电信号并加以分析的方法,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体育科研领域。
其在评价疲劳时有明显的效果,但因操作和分析等方面的难度一直应用较少。
90年代后随着信号分析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在此领域日益广泛,肌电图的操作也大大简化,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目前表面肌电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价、运动创伤康复及运动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表面肌电图评价疲劳的方法肌肉运动采集的表面肌电信号是时间序列信号,它是表面引导电极触及多个运动单位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叠加,是由许多运动单位的电活动共同造成的,须经处理才能用来评价疲劳。
评价的指标主要有时间域分析(tim e domain )、频率域分析(frequency do main)、小波(wav elet)分析等领域。
另外,混沌(chao s )、熵(entro py )及分形(Frac ta l )理论分析在国外的研究已有初步进展,国内也已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1.1时间域时间域是指可以在时间维度上反映肌电曲线的变化特征的评价指标,主要指标有积分肌电,平均振幅(M A),均方根振幅(RM S )等。
积分肌电(integ ra te EM G,I EM G):I EM G 是指所得肌电信号经整流滤波求单位时间内曲线下面积的总和,它可反映肌电信号随时间进行的强弱变化,是评价疲劳的重要手段。
随运动的进行,先前参与的运动单位开始疲劳,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运动,肌肉放电现象增强,单位时间内的积分肌电值也随之增加。
随运动单位疲劳的产生,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减少,频率下降,表现IEM G 值降低。
这种肌电变化规律是疲劳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并不因肌肉的位置或用力方式变化而改变。
因此可以认定在IEM G 值下降到低于初始值时为出现疲劳,疲劳程度越重,IEM G 值越低。
积分肌电阈、神经肌肉疲劳阈(EM G F T )、积分肌电变化率(ra te o f change in IEM G v alue)等是积分肌电的更深层次运用。
·49·积分肌电阈:通过计算递增负荷中每级的i EM G变化,描绘出IEM G与负荷强度的一一对应曲线,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水平,该曲线会出现由平缓转向陡峭的“拐点”,此强度就被称为积分肌电阈,其意义是指开始出现肌纤维大量募集的阈强度。
国内有学者通过这种方法评价赛艇运动员的积分肌电阈与无氧阈的关系,认为两者高度相关,实际训练中可以应用积分肌电阈评价有氧能力[1]。
神经肌肉疲劳阈:是由M atsumoto等和M o rita ni等于90年代初提出的[2],建立在如下理论的基础上:(1)、在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过程中,积分肌电图值(iEM G)随着时间的延续呈上升趋势;(2)、当运动负荷的强度不同时,iEM G的变化的斜率也不相同,负荷越大,其斜率也越大。
他们把EM G FT定义为iEM G 变化的斜率刚刚要开始增加时的强度,并认为应用EM G FT可以对机体运动的疲劳阈值作出准确的检测。
虽有其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其存在较大的差异[3],但提示EM G FT作为评价运动能力的一项指标在评价训练效果时仍有较大的意义。
积分肌电变化率(rate o f chang e in IEM G v alue)是指在持续最大等长收缩中单位时间积分肌电的变化与总时间的比值, Horiochi等人曾利用积分肌电变化率评价小腿三头肌在不同膝关节角度下的疲劳时间,发现该指标在评价疲劳时有相当的灵敏性[4]。
但是这种方法目前只应用于静力性的训练中,在试验的条件下与疲劳有很好的线性对应,但实际运动训练中极少有项目肌肉是纯粹的等长收缩,如何将积分肌电变化率有效应用在动力性练习中仍有待研究。
平均振幅(M A):振幅反映肌肉电信号的强度与参与的运动单位数目及放电频率同步化程度有关,Michael V iog t等人认为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其牵张反射EM G的平均振幅大于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于对耐力素质的评价[5]。
均方根振幅(RM S)用来描述一段时间内肌电的平均变化特征,指此段时间内所有振幅的均方根值。
但不能反映肌电信号的细节变化。
疲劳时肌电信号的振幅增高,势必引起RM S的增加。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RM S,确定疲劳发生的时间和疲劳的程度。
1.2频率域频率域分析是指在频率方面评价肌电信号的指标分析,频域信号是将时域信号通过快速傅里叶转换(fast Fourier tra ns-la tio n,F F T)得出的,在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与时域指标对比,频域指标有以下优势:(1)、在肌肉疲劳过程中均呈明显的直线递减型变化,而时域指标的变化则有较大的变异;(2)、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不受皮下脂肪厚度和肢体围度的影响,而时域指标则易受影响;(3)、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负荷持续时间明显相关,而时域指标的相关不明显。
但快速傅立叶变换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它需要有肌电信号在全时域的信息综合分析,信号在某一时刻的变化将影响整个频谱特性,此外,傅立叶变换要求信号是平稳的,表面肌电信号尤其是动力性收缩时是典型非平稳性和非线性的随机信号,因此采用傅立叶变换实时分析肌电信号受到了限制。
频域分析主要指标有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 wer fr equen-cy,M PF)、中数频率(median frequency,M F&Fm)。
疲劳时,功率谱大多由高频向低频漂移,M F[6]和M P F[7]值也相应下降。
一般认为M PF在反映较低负荷收缩时的灵敏度较高,M F在抗噪声干扰方面更具优势[8]。
关于s EM G频谱左移的原因目前认为有中枢和外周两方面的机制,中枢机制主要是指大脑皮层及运动神经元疲劳时放电频率的减弱和运动单位兴奋的同步化的降低;外周机制包括:(1)、肌内压升高,使血流受阻,引起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下降;(2)、因快肌运动单位很快疲劳,募集更多的未疲劳的慢肌运动单位参加工作;(3)、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细胞外K+或乳酸浓度的增加将直接导致肌膜传导速度的降低[9]。
类似理论的证实国内也有报道[10]。
但近年来在代谢方面研究结果有争议,有人研究运动时肌肉中并不产生乳酸的磷酸化酶缺乏的患者,发现其肌肉经过运动后仍发生sEM G 频谱左移现象,并认为sEM G频谱左移与pH的下降并无因果关系,所存在的相关性,可能只是同属代谢机能下降的表现而已。
而V esterg uard Po ulsen等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正常人和M c Ardle氏病患者静力运动至力竭(负荷为5%、10%、30% M V C)胫骨前肌肌电活动与代谢的关系,发现肌电的改变与肌肉pH值、乳酸积累无相关性。
M PFslo pe和M Fslope表示时间与M PF和M F曲线的斜率,代表运动过程中M P F或M F的相对变化。
在肌肉运动过程中,肌肉疲劳,频谱左移,表现为M PF或M F下降,所以斜率通常为负值。
在持续收缩过程中,EM G频谱的负向斜率不易受干扰的影响,对与肌肉疲劳相关的生理变化(特别是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降低)较为敏感,是测量局部肌肉疲劳的客观指标。
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缺乏客观性。
后又有人提出只用运动90s内的斜率值评价疲劳,仍然未被确认。
有研究发现,这两种斜率之间M P F随负荷时间延长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M F[11],说明M P F对于反映肌肉疲劳较M F 更具敏感性。
1.3幅频联合分析(joint a na ly sis o f EM G spec trum and ampli-tude,JAS A)JA SA分析是Alv in.Luttmann等最先提出的,是一种同时考虑EM G振幅和频谱变化的一种新的疲劳测定方法。
由于肌力和疲劳状态在EM G信号振幅和频谱两方面有不同性质的反映,振幅和频谱的变化要同时考虑才能更好地反映肌肉疲劳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