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被称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论:“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辟。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即史论。

二、重要词语释义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

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迁移)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作者及朝代:苏洵,北宋2、文体:史论3、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4、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5、重要文言词汇:赂、率、厥、暴、洎、弥繁、判、至于等6、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11 作者与作品背景111 苏洵,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12 《六国论》创作于北宋王朝面临辽与西夏威胁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借评论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以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12 文体特点121 史论是一种以评论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重在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122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13 中心论点131 开篇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旗帜鲜明。

132 围绕中心论点,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14 论证方法141 对比论证: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通过对比秦国因攻取所得与战胜所得,以及诸侯赂秦所失与战败所失,鲜明地指出赂秦的危害。

142 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古人之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43 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六国不赂秦,其结局或许不同,引发读者深思。

15 重要文言词汇151 赂:贿赂。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2 率:都,皆。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53 厥:其,他们的。

如“思厥先祖父。

”154 暴:暴露。

如“暴霜露。

”155 洎:及,等到。

如“洎牧以谗诛。

”156 弥繁:更加频繁。

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7 判:决定,确定。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重点字词。

1. 赂(lù):贿赂。

2. 率(shuài):都,皆。

3. 完:保全。

4. 颠覆:灭亡。

5. 厥(jué):其,他们的。

6. 暴(pù):暴露。

7. 洎(jì):及,等到。

8. 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

9. 诛:讨伐。

三、通假字。

1.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词类活用。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4. 日削月割(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状语)六、特殊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4.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5.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6. 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七、重点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3.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样的现实,苏洵写下了《六国论》。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军事行动)(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并力西向(朝着,对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以地事秦(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复习专用)一、文化常识xx《嘉祐集》(嘉祐是xx年号)“xx”(xx、xx、xx)“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六国:赂秦——韩、魏、楚不赂秦——燕、赵、齐(借古讽今)北宋契丹、西夏二、文言语法知识虚词(不同用法)以:1.xx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3.举以予人(来)省略句:举之以予人4.以地事xx(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xx所得(结构助词,的)2.xx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xx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xx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国,后一个“之”指赂秦三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或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实词(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xx相较(通倘,如果)实词通释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xx:xx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原本)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xx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xx也(结交)12.既:xx既丧,xx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xx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xx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xx(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xx、xx之贤(没)谪戍之众,非抗于xx之师也(不能)2.或:或曰:xx互丧,率赂xx(有人)xx千里者,一食或尽xx(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得之(正确)诚不得已(办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当与xx相较(指对方)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xx宁有种乎(xx)5.势:有如此之势而为xx人积威之所劫(气势)其势弱于xx(形势)xx,即xx之体势(态势)6.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xx又至矣(名词,军队)xx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7.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8.事:以地事xx(动词,xx)下而从xx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9.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10.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xx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2.亡:xx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xx而后亡(灭亡)追亡逐北,xx百万(逃亡)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xx(名作动,xx)2.义:义不赂xx(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xx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 • • • • • • • • •
3.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2) 义不赂秦 (3) 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 • • • • • • • • • • •
(2)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 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举以予人 (5)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其势弱于秦 (8)赵尝五战于秦 (9)苟以天下之大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洎牧以谗诛
• • • • • •
3.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苟以天下之大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秦以攻取之外 • 4.为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为国者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 • • • • • • • • • • •
5.其 其实亦百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势弱于秦 能守其土 6.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战胜而得者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 • • • • • •
• • • • • • • • • •
(6)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8)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 • • • •
• • • • •
二、文言虚词 1.而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与赢而不助 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 二败而三胜 2.之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苟以天下之大 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此言得之/ 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知识梳理 文档

六国论知识梳理 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名词作动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或承接。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章通过六国灭亡原因在于于“弊在赂秦”,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I,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圈,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XX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趋于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灰。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8)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优势) (势力)(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知识要点

《六国论》知识要点

《六国论》知识要点
作者:likegang
一、字词正音
应掌握
课本已注
洎(jì)
课本未注
赂(lù)厥(jué)量(liáng)
二、通假字、异体字
暴(曝)厌(餍)
三、词语
实词
应掌握
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应了解
道(名)厥(代)祖父(名)迁灭(动)速(动)智力(名)积威(名)劫(动)故事(名)
虚词
应掌握
率 ̄赂秦耶(副词)
盖 ̄失强援(连词,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连词)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连词)
至于 ̄颠覆(连词。

最终到……地步)
应了解
始 ̄速祸焉(副词)
四、词法
日削月割(名→状)
义不赂秦(名→动)
礼天下之奇才(名→动)
李牧连却之(动→使动)
五、句法
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

“至”后省略“太子”,“荆卿”后省略“刺秦王。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
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嬴 yǔ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7.始速祸焉(速:招致。

今指速度快。


古今异义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致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⑤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国力;今义,智慧。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一词多义
(1)亡①诸侯之所亡(丢掉)②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2)惜①子孙视之不甚惜(吝惜)②惜其用武之终也(惋惜)(3)犹①犹抱薪救火(如同)②良将犹在(仍然)
(4)终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②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到终结)(5)始①始有远略(起初)②始速祸焉(才)
(6)为①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②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介词)④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7)灭①六国破灭(灭亡,动词)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动词)
(8)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连词)②并力西向(朝着,动词)(9)兵①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②斯用兵之效也(名词,军事、战争)
(10)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②良将犹在(副词,还)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E.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介词结构后置句: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③被动句: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省略成分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Key: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

②诸侯;秦。

③刺秦王;抗秦之。

重点字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破灭之道也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4)盖失强援
(5)固不在战矣。

(6)暴霜露
(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思厥先祖父(10)至于颠覆
(11)举以予人(1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1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7)是又在六国下矣(18)洎牧以谗诛
翻译下列句子: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了,(这
就是)灭亡的原因。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
因为拿土地贿赂秦国吗?”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古人
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比较秦国受贿赂与打仗获胜所
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

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
略也越急。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假如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8、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都咽不下了。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一
贯的势力所胁迫啊!
重点语句填空
1、六国破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此言得之。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
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苟以天下
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

2、雄姿英发。

,,。

3、人间如梦,。

4、词起于唐,盛于宋。

又叫诗余、长短句。

_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代表词人分别是柳永(李清照、姜夔)和苏轼(辛弃疾)。

5、纶(音)guān 酹(音)lèi
6、“多情应笑我”,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字,号,人,宋爱国词人,著
有。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

,,。

3、想当年,金戈铁马,。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5、凭谁问,,?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斜线标出音节停顿)
7、本词用了哪五个典故?①②
③④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