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41

合集下载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概述战国后期的论辩体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

《荀子》和《韩非子》是先秦议论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荀子》之文,无不就某一论题深思明辩,论定是非,必发挥透彻而后已,且长于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之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其寓言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

它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论理方式,丰富多采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当北方的史官文化催生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尽管也受到中原“圣贤”谱系的影响,其“信鬼而重淫祀”的巫官文化,却培养着楚人浪漫的情思,催生出丰富奇幻的想象,产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中张汤传中,本指楚地歌谣,后专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产生的基础是春秋时南北文化交流,题材来源于楚地风俗,形式来源于楚地民歌,语言来源于楚地方言,情调来源于楚歌南风。

因而较之《诗经》,诗风铺排,想象丰富,篇幅增长,多用楚语楚声,形成长短不齐、参差变化的“骚体”。

由于它“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遂形成浓郁的地方色彩。

屈原之作,据《史记》本传、《汉书·艺文志》、《楚辞章句》及古今人的研究,计有《九歌》(11篇)、《离骚》、《天问》、《招魂》及《九章》(9篇)。

《九歌》为祭神组曲,所祭天神、地祗、人鬼,既写出神性,又写出人性,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 2 2 空恋,情感之奇异深浓,境界之凄清幽渺,描摹之曼妙清新,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九章》除《桔颂》外,均作于诗人被疏流放之时,思君念国,随事感触,形之于诗,则直抒胸臆,文笔平实凝重。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221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221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宋诗第三章北宋后期诗坛第二节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安石对于在其以前的古典作家就特别重视孟轲、杜甫,也尊敬同时代的前辈欧阳修和梅尧臣,而不喜欢李白的诗。

他曾编了一部《四家诗选》,所列次序是“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

他认为韩愈特别注重讲求文辞,是“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韩子》)。

而对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则认为“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见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

这种对文学的思想意义看得过于狭隘,对其审美价值认识不足的过激之谈,正证明了他对政治性的高度重视。

王安石诗歌现存一千五百三十一首。

同其散文相比,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形象,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

同时,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王安石诗风的变迁轨迹也较为明显。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中曾指出:“王刑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

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平治险秽非无力,润泽焦枯是有材’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

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

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根据这一说法,王安石的诗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六岁在京中任群牧司判官之前是前期,其诗尚意气,少含蓄;从三十六岁(嘉祐元年)到五十六岁(熙宁九年)的二十年间是中期,他任群牧判官和三司判官时,曾借读宋敏求(次道)家藏的多种唐人诗集,于嘉祐五年编成《唐百家诗选》,从中吸取了文学创作的营养,在艺术上渐趋成熟,形成了自己雄直峭劲而又壮丽超逸的独特风貌;五十六岁罢相退居江宁的十年是晚期,诗风转为深婉华妙。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22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221 2 2 王安石前期诗歌以政治诗为主。

由于他少年时即随父游宦,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又长期担任地方官,接触面很广,所以他采用乐府传统,写出不少揭露时弊的诗作,对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都毫不隐晦地直书其事,大声疾呼,辞意激烈,成为他后来变法革新的舆论先导。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03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03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概说三、学习古典文学方法1.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屈原:过去:爱国诗人今天:学术活跃、畅所欲言①有人说:屈原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诗人,整个《离骚》内容不就是“君主啊,我多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的个人哀怨、乞怜之作。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时代与艺术感人至深的结合,屈原身后也有许多封建文人,专抒个人哀怨,如汉代模仿骚体的《七谏》、《九叹》等,但却毫无艺术价值,?②也有人说“骚文炫己”:a.《离骚》一开篇,诗人就先摆家谱,溯先世,说自己与楚王同宗,出身高贵(帝高阳兮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完世系又说生辰的奇异→嘉名。

b.表白自己品德高尚,理想高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能力)③哀怨说:李白“哀怨起骚人”裴子野“若悱恻芳芬,楚骚为之祖”《离骚》:实质是诗人内心痛苦和心理矛盾双重挤压的忧愤。

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的昏庸君王→怨,对“众芳之芜秽”(比喻对亲身培植的人才的变节堕落)的变质后生→痛苦惋惜,对国家人民的灾难→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④怨愤说:(悲愤)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0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03 2 2元稹:“骚文作而怨愤之态繁”白居易:“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寄唐生》)。

这里的“怨“是忠怨,赤诚进谏不为理解的怨。

《韩诗外传》“忠之道有三:有大忠、有次忠、有下忠,以道覆君而化之(和君主一道成为历史的陈迹),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指出君王的不是)而怨之,下忠也”→在封建腐儒眼中,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是下忠,是“狂狷景行”(班固《离骚序》)(性情正义,不肯同流合污)⑤现代一些新观点则认为屈原有心理疾患→自恋心态、恋女情结、人妖a.香草美人《山鬼》《思美人》b.上天求女(美政理想)*哀高丘之无女(在楚国的高丘下没有可追求的神女)*到青帝住的地方,折取琼枝作佩带,花朵送美女*求洛水之神:宓妃,美而无礼只好改求*欲求简狄而无良媒*欲求有虞国的二姚而又苦于理弱媒拙屈原的求女,不但追求容貌的美丽动人,而且要求品德的高洁,尤其坚守“媒妁之言”的礼教手续。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_明清部分 精华版复习资料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_明清部分 精华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和历史局限,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4. 徐渭的“青藤画派”《菊竹图》《水墨花卉图》。

5.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6. 三大传奇;以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7.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8.《西游记》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

现存《西游记》最早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所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9.《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10. 蒋剑人推出《古本金瓶梅》,是为第一本洁本。

11.“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成就。

12.二拍”:是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5. 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6. 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17. 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8. 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9.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8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8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

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

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

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

……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

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

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

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

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

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

‛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

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

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

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

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8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8 2 2 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

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80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80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宋诗第一章宋诗概说第一节宋诗发展线索钩沉紧接江西诗派末流衰弊及其内部趋变之际,南宋前期的后一阶段诗坛出现了中兴局面,以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三大家为代表的诗坛,犹如漫缓颓波中的中流砥柱,振起宋诗史上第二座艺术高峰。

当然,由于江西诗风的强大影响,陆、范、杨三家都体现了出自江西的艺术渊源,但他们创作的最终成就与实质精神,无论是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还是清丽自然的田园山水,都以走向外界现实的共同特性显示了与江西派主调的根本差异。

陆、范、杨在走向现实的自觉意识的共同确立中,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面,陆游的慷慨激昂是南渡以来压抑于士人胸中的抗敌愿望与爱国精神的迸发的最高程度的体现,范成大基于丰富阅历的纪录而对诗境的着意开拓,则成为现实意识的最大规模的实践,杨万里神会于自然景物之中,既追求情景交融又力倡晚唐诗风,更体现了南宋诗风变异的一个最显著标志。

其时,理学家朱熹及词家姜夔等人皆擅诗,而其平白明畅的艺术表现亦皆体现了相似的审美趣味。

杨万里初倡“晚唐异味”的范围本来尚较广泛,然而经由叶适到永嘉四灵,则形成独尊贾岛、姚合的诗风,由四灵推扩为一个拥有众多诗人的江湖诗派,也就构成南宋后期诗坛的主流。

这一持定内涵的晚唐诗风的复现,极为明晰地显示出向宋初晚唐诗风的回归,然而,由于整个宋诗史的变革意识的长期积淀与渗融,宋末与宋初同宗晚唐的现象又有本质的差异,宋初的晚唐诗风是前代影响的自然延续,宋末的晚唐诗风则是对以江西派为代表的“宋调”的变革,因此,宋末的回复晚唐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宋诗变革精神的体现。

此外,这一时期诗坛还衍出两大线索,一是远离政治的江湖诗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与趣味的不断增强,为元明诗风启开端倪,二是宋亡之际的遗民诗人创作中的爱国激情与黍离哀思的集中迸发,接续着宋代文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80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80 2 2 人普遍的政治社会意识而形成民族精神的大力张扬与久远回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北宋南宋南宋亡(960)(1127)(1279)319年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古文: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3、古文风格的变化;4、古文的普及。

二、诗: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西昆派。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集锦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集锦

先秦文学一、填空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整合与使用——以应用型本科文秘专业为例

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整合与使用——以应用型本科文秘专业为例

主编 的《 中 国文学史》 为基本教 材 , 该书为教育部 推荐的
面向 2 l 世纪课 程教材 , 学术性 强 , 观点新颖 稳 妥 , 文 学
本位 与史学 思维 、 文化学视 角三位 一体 , 涉及作 家作 品 和文学史材料 十分 丰富。 从高校分类和教材建设应遵循
分类指导 的原则看 , 此套教材特 别适用于研究 型中文人
学 中的二三流诗词 文作 家作 品( 像 李纲 、 赵设 计课 程结 构 ,安 排授课 内 容 。 目前 我们将《 文学史 》 和《 作 品选》 配合使用 , 以“ 史”
为纲 , 以“ 作 品” 为 目, 以时代 为经 , 以作家作 品为纬构建 课程结 构 , 课堂上 突出经典作 品教学 。选用袁行 霈先 生
般文人 的戏 曲作 品( 像 夏纶 、 桂馥、 杨潮 观等 ) , 骈文 ,
才 的培养 。在 目前 尚未 出现适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 文
学史 》 教材 的情况 下 , 选择 袁编《 中国文学 史》 作 为教 材 时, 必须 以应 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 为观照对其进行 系统 的
整合改造 。
《 中 国文 学 史》 整 合 改 造
全方位的整合改造。对文学史的一般 内容进行大幅度删 减 , 对经典作 家作品进行整合 , 对重要 文体和流派进行补充。
[ 关键词 ] 文秘 专 业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2 2 — 0 0 7 7 — 0 2
应用型文秘人才 的需 要 , 就必须对袁编《 文学史》 进行较 大幅度的系统删减 、 合并 , 有些 则要 给予必要 的补充 。 袁编 《 文 学史 》 共 四卷 , 多达 1 7 9万 字 , 再加上 1 0 0 多万字 的《 作 品选 》 , 在不 足 2 0 0 个课 时 内教师无法面 面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教材梳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辨论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确,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成书在战国初年。

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论语》的文学特点:《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①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也反映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

②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又有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主要的形态。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表现了孟子经世救民的主张和他刚正不阿、大胆泼辣、富于感情的性格特点。

2、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中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挤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同时在辩论中还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同时,其语言也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庄子》的文学特点: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中的许多篇目都以语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06 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树
CHAPTER
《文心雕龙》等理论著作简介
《文心雕龙》
南朝梁代刘勰所著,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 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
钟嵘所著,提倡风力、丹彩双备,在诗歌理论上自成体系。
《沧浪诗话》
严羽所著,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主张“妙悟”和“ 兴趣”。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们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04 唐宋文学
CHAPTER
唐代诗歌盛世及其代表人物
初唐诗歌
以宫廷诗人虞世南、褚亮等为代表,风格 典雅,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
05 元明清文学
CHAPTER
元杂剧发展与代表作品欣赏
元杂剧的起源与形成
01
介绍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戏曲形式的联系
与区别。
代表作品欣赏
02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
,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元杂剧的文化内涵
03
分析元杂剧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等文化内涵,以及其
宋代词坛繁荣与豪放派、婉约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
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 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表
现了词人的个性和豪情壮志。
婉约派词人
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他们 的词作风格柔美细腻,善于表现爱 情和离愁别绪,具有浓郁的女性色 彩。
其他词人
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也有优秀的词 作传世,他们的词风或清新自然, 或沉郁顿挫,各具特色。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循循善诱,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是非鲜明,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00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00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五章南北朝文学(420—589)二、南朝诗人(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2、沈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属浙江)人,他出身于世居江东的世族,但早年因遇家难而流寓孤贫,乃发愤向学,四十岁以前,在仕途上颇坎坷,四十岁以后,则比较顺畅。

他年寿既长,官位又高,因此,在齐梁之际,他是文坛上公认的领袖人物。

而在文学上,他的一些主张与创作实践在当时也具有代表意义。

值得注意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是永明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第二,他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体现于《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这篇传论可以看作是文学观的一个总纲。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此说见载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其中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以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所谓‚易见事‛,就是指隶事用典必须明白晓畅,‚易识字‛是反对用生涩僻奥的字词以争奇炫博,当然也是对创作的合理要求。

所谓‚易诵读‛,则主要指声律的和谐。

他称赞谢眺的诗歌,指出‚好诗圆美流传如弹丸‛,就是因为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易‛的主张。

沈约提出为文‚三易‛的主张,对于革除宋诗的排偶板滞、僻涩晦奥之风,从而形成齐诗的清省风格是有一定意义的。

沈约自己的创作基本上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

由于他注重格律,所以逐渐走向近体,由于他强调为文‚三易‛,诗风以自然工丽为主。

对于沈约诗,古今褒贬不一,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00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00 2 2 钟嵘谓其‚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大体是符合其创作实际的。

所谓‚经纶‛,指典重堂皇的庙堂应制诗,这类作品,本来不易做好,沈约的这种诗歌,确实写得质木枯燥。

中国文学史笔记(袁版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笔记(袁版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概说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

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

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

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

袁行霈两版《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章节内容的比较

袁行霈两版《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章节内容的比较

袁行霈两版《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章节内容的比较-汉语言文学袁行霈两版《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章节内容的比较苏思涵摘要:袁行霈的两版《中国文学史》主要内容没有变化,个别章节有较大变动,如汉赋、《红楼梦》等,总体来看,第二版比第一版的教材结构更为清晰,评价更为全面客观,语言也更流畅。

以《红楼梦》为例,内容上增加的文字有:三位主要的人物形象;本章的注释。

修改的文字有:第三节“《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内容有删除的部分是:叙事艺术;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比较《红楼梦》在我国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十分重要,为专业学位课程。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因其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被诸多高校使用。

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出版第一版,2005年7月出版第二版,获得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该教材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影响很大。

《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袁著)共有四卷,是由三十余位各大高校的学者共同编写完成的。

本书博采众长,内容充实,具有包容性和深刻性。

文学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

袁著第二版也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一些改动,吸收了不少新的成果。

下面,我们就以第四卷中清代文学《红楼梦》的章节为例,比较分析两版教材的内容差异。

一、两版《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总体比较袁行霈教授,1936年出生,原籍江苏武进,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纲要》等。

他与游国恩教授一样,都是主编过《中国文学史》的北大古典文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20世纪六十年代游教授的著作问世,轰动一时。

游本的《中国文学史》注重系统性与逻辑性,从研究方法看,采用社会政治学的批评方法。

而袁著因编撰于世纪之交,采用了文学、史学与文化学思维结合的方法,不但内容增厚,还吸收了许多成果,学术性更强,这是我们对袁著感受很深的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581——960)
三、唐代文学发展的分期
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

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

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41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41 2 2 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