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临床补液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临床补液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18T08:34:58.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邹隆耘陈星光[导读] 对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临床补液进行分析探讨。

邹隆耘陈星光(赣州市立医院烧伤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目的对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临床补液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了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重度烧伤休克期患儿,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为0.8-12.1岁,平均年龄为(8.6±3.1)岁。上述患儿的烧伤面积在31%-60%之间,50例为II度烧伤,68例为III度烧伤。对其临床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91.53%)痊愈出院,10例(8.47%)患者由于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补液计划,能够有效提高治疗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关键词】重度烧伤补液

因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差,故发生烧伤的概率相当高。而作为一种由重度烧伤引发的全身复杂性综合病理生理过程,烧伤休克通常是由于重度烧伤所引起,在临床上常伴有各类并发症,其后果较为严重,部分患者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所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且休克期进行补液复苏能够有效改善预后[1]。笔者选取了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重度烧伤休克期患儿,对其临床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寻补液治疗对患者的临床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重度烧伤休克期患儿。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为0.8-12.1岁,平均年龄为(8.6±3.1)岁。上述患儿的烧伤面积在31%-60%之间,50例为II度烧伤,68例为III度烧伤。烧伤原因如下,82例为开水烫伤,16例为火焰烧伤,14例为蒸气烫伤,电流击伤和化学烧伤各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白、肢体发凉、脉搏细弱、心率增速、尿量减少、收缩压降低、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浅静脉充盈不良等。

1.2 方法

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患儿的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征,确保补液通畅。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制定输液计划,并按照患儿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烧伤后第一天输入胶晶体液量为烧伤面积×体重×系数(儿童为1.8,婴幼儿为2)+生理量×体重。一般情况下胶体应与晶体比重相同。受伤8h内,均匀输入总液量的一半,随后的16h内将剩余的液量均匀输完。在第2天,补入的胶晶体量应减半,第3天胶晶体量继续减半[2]。

输液过慢及中断输液或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输液速度务必参照患儿的尿量、脉搏、血压等情况,加以严格的控制。通常,儿童每小时的尿量应在12ml/kg左右。烧伤休克期为2-3d时,患儿若血压偏低,脉压差小,尿量少,则可判断血容量不足,甚至已休克,此时应先输入胶体液;若患儿的血压及脉压差正常,而尿量偏少,则应输入电解质液或水分,输入液体温度应在38.5°C左右。输液时应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等原则。在24h后,可适度提高胶体的输入量,以提升毛细血管内胶体的渗透压,以回收渗透至血管外的液体,防治或降低组织水肿的程度。若患儿尿量偏少,甚至没有尿,则应先提高血容量,防治休克[3]。在使用利尿剂的情况下,血容量基本补足,直至血压上升,可用甘露醇。若患者反复接受利尿剂治疗,但依然尿量偏少,甚至没有尿的,则应对急性肾衰加以考虑。

通常,碱性液:电解质液=1:2,若患者存在严重的酸中毒或血红蛋白尿,则可将上述比例将至1:1。若气温过高、采用了烤灯或热风机对创面进行烘烤时,建议提高输入量,从而避免肺呼吸、皮肤等失水。此外,还应确保患儿气道的通畅,保持其呼吸功能及心血管功能,进行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对患儿的消化系统、心脏、肾脏、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进行监测,定期对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进行检验,并加以记录。

2 结果

经补液及其他各项治疗,上述患者中,有108例(91.53%)平稳度过休克期,痊愈出院,10例(8.47%)患者由于脏器衰竭而死亡。26例患儿于复苏期间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为急性肾衰,6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为脑水肿,心功能不和应激性溃疡各2例。

3 讨论

烧伤的面积及烧伤深度对烧伤休克的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有着紧密的关联。通常,面积越大、深度越深,则发生休克的时间越早、休克时间也越长。在这段时间内,患儿的血容量会发生持续的变化,常见的有电解质紊乱、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应加以注意的是,烧伤后体液外渗、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是并非突发性的,而是逐步发生的[4]。因此,应对患儿的病情加以严密的关注,防治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西方有学者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补液量应按照患者体质量及烧伤面积来确定。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又有学者提出了高渗钠溶液疗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补液少,扩容迅速和液体负荷轻,然而同时提高了引发肺水肿等并发症的概率。虽然,陆续有人提出补液的计算公式,但至今尚无学界普遍认为的通用公式,不管选用何种公式计算补液,都应当坚持个体化的原则。

本研究中,108例患儿平稳度过休克期,痊愈出院,而另有10例患儿由于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由此可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补液计划,能够有效提高治疗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克芳. 5例重度烧伤患儿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18): 152-153.

[2] 徐朝晖,徐国士,邱明昕,等. 严重烧伤创面深度对休克期晶、胶体补液量影响的临床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0(1).

[3] 王志勇,田恒进,靖树林. 重度烧伤不同的烧伤面积对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9).

[4] 蔡立伟. 小儿重度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 2010(11): 1880-18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