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隐患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这个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出现了粮食危机。

一.2009年中国粮食安全与国际环境

首先,金融危机的深化使世界粮食安全正面临新的挑战。据世行统计,2008年世界营养不良人口增加了4400万,总数达到9.67亿。经济疲软会减少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增加对粮食的消费,食供需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

其二,库存水平与市场波动。世界上几大谷物生产者(中国,欧盟,印度和美国)近几年改变了其农业政策。结果之一是与前几年相比,谷物库存大幅下降。2007/08年度世界谷物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估计为19。4%为30年来最低。库存水平下降,促使世界的价格波动性因生产不足时有关部供应充足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增加。

其三,生物燃料需求。新兴生物燃料市场是某些农产品,如糖,玉米,木薯,油籽和棕榈的重大需求来源。对这些商品的要求增加引它们在世界市场中的价格上涨,这又导致粮价上涨。

其四,随著全球变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粮食生产收到严重威胁。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全球农业产量预计降低16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受的影响会更大。

其五,消费模式的改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在新兴经济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十分显著),数亿人的购买力增加,他们的粮食总需求也增加,而肉和乳制品均严重依赖谷物的投入。

二、2009年中国国情中的粮食形势

第一,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政策对稳国内粮价起到根本性的稳定作用。中国长期以来

调的粮食的自给自足。目前除了很小份额的高质量粮食产品外,中国粮食消费的90%以上来自于国内生产。

第二,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获得丰收,粮食供求形势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国内在稻谷、小麦上的对外依存度较低,国际粮价的上涨对国内的影响效果不大,稻谷、小麦2008年年初的价格涨幅均低于10%。

中国粮食品种中进口量最大的,也是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最大的是大豆,大豆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幅涨价,直接推动国内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近几年来,由于中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需求快速增长,而大豆等油料作物由于产量下降等原因导致大豆的产需缺口较大,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因此,关注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动,应该重点关注大豆的价格。

第三,国内的粮食政策环境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中国,粮食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生产,而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头等政治任务来抓。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明确提出要死保18亿亩耕地不减。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政府不断推出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多方激励性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

三.中国粮食安全隐患

首先,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是农业产业中最关键的市场要素,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有人认为: “我国粮食多了,没有必要再强调耕地保护了”,甚至认为“强调耕地保护势必阻碍城镇化步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落后.”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加快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力度将不断加大,这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现有耕地面积,从而影响到全国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证正常年景较高的粮食自

给率,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第二,淡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每年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以上。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且浪费比较严重。由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我国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3倍。

第三,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趋于频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也是世界罕见的。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具有一定周期性和区域性,损失概率高,受灾涉及面广,可测性和可控性差,防灾防损和施救难度高,这是制约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农业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有三条基本途径:扩大面积、增加复种和提高单产。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显然是不现实的;国家和农户加大投入力度,尤其增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使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但农业污染很严重.如果继续通过加大化肥农药的投入来争取高产,将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我国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 以上,再提高良种覆盖率也难以为继;再加上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发挥。

四.对策与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第一,支持耕地保护政策,遏制耕地下滑趋势。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做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5亿亩以上。要编制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二,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排保障能力。灌溉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特殊意义。只有努力提高农业基建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专项投入,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十一五”时期,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产水平,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可逐步使亩产提高50—100公斤。同时,要坚持科技兴粮,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粮食科技创新的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重点突破。第四,支持粮食价格改革,提高粮食比较效益。在目前情况下,提高粮价从长远来看,高粮价也是一个机遇。从长远看,高粮价对整个发展中世界的农业(包括小农)来说也是一种机遇,但随之必须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小农受益会引起更广泛的经济和农村发展。农户可能看到眼前利益;从长远来看如果较高粮价转变成增加产出和创造就业机会,其他农村家庭可能受益。

第五,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构建粮食安全屏障。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为此,政府和财政金融部门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科学定农业保险费率和财政负担率,实施农业保险业务税收减免政策,大对农业保险的信贷支持。

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要解决国内面临的粮食危机,除密切监控CPI走势,科学调节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