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浅析欧洲中世纪大学

93海外文摘1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缘起12世纪正值欧洲学术复兴蓬勃发展的时代,城市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发展,一个个城市成为一个个经济文化中心。
巴黎,弗洛伦萨,罗马,柏林等等城市吸收带动着各自文化圈的学术发展。
有学者推断,在欧洲任何一个中等大小的城镇中都有的文法学校存在,只不过后来,大部分的学校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这些文法学校就像一个个细胞,组成了较低层次的教育系统。
而大学是“学者的行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这种探索完全建立在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上,是无功利性的。
欧洲中世纪著名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承担了当时最伟大的智力任务,使学习古代经典作品与学习基督教的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严谨的智力训练和卓越的学术水平,使这些大学受到世人尊敬并获得了许多专门的权利。
在当时宗教势力和封建王权的争斗中,一些大学树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能够始终保持独立,拥有特权和豁免权,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发展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学府。
2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2.1 教师特点在中世纪,大学里的教师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常驻学校的专职教师,还有一类是巡回讲演或在政府教会有正式工作的兼职教师。
但是无论哪一类教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比较敬业,当时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要为学生树立道德模范。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是过分依赖学生。
与今天不同,中世纪的大学教师是学生们选出来的,他做的每件事都需要学生们付钱,薪水也主要由学生们提供,所以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师道尊严”。
三是贫穷。
当时的大学为了保持学术地位上的独立性,不会随便从贵族教会那里接受有目的的资助,同时当时的普遍观念也认为,贫穷是保持质朴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是需要面对独身问题。
这源自于传统的修道制度,例如巴黎大学就明确规定结婚者不能够在该校任教。
这一规定后来被一些大学陆续废除,直到18世纪晚期才成为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世纪已经成为过去,中世纪大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些不复存在,有些仍然存在,仍然能引起今天的思考。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骑士文化、教会势力等因素都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术机构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学。
三、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早期的欧洲大学多为教会或皇室所设立,主要传授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知识。
这些大学通常以一种行会组织的形式存在,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
在教学内容上,神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发展。
2. 中世纪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
大学的教师多为学者或教士,他们在大学中教授课程并传播知识。
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参加学术辩论和交流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的大学开始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开始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渐扩大,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同时,大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四、特点分析1. 学术自治与独立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的学术自治和独立性。
大学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教师和学生享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学术自治和独立性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对中世纪社会的知识传播、学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为后来的现代大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变化,是欧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初期,其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掌握着教育大权,教会学校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逐渐增强,原有的教育机构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学术团体和学者聚集地,逐渐形成了中世纪大学的雏形。
这些大学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传统,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和学术界的中心。
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都成为了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学。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世纪大学注重人文精神,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探讨。
这种学术氛围使得学术研究得以自由发展,推动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文化繁荣。
其次,中世纪大学具有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制度。
这些大学以教师为核心,拥有各种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术课程和深入的研究方向。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具有组织性强的学生团体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大学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世纪大学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大学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学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进步。
其次,中世纪大学为后来的现代大学奠定了基础。
许多现代大学的制度和模式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位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特点及其意义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本文将从它的产生及其特点来阐析它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公元10世纪,在教育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逃亡农奴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
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使,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
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
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除了12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创立的博洛尼亚大学外,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
如英国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是所神学院。
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历史上称为中世纪。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这些大学不仅为欧洲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对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描述和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欧洲封建社会制度下,社会阶层分明,知识传播受到严格限制。
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过程1. 早期大学的出现早期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
最早的大学包括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诺大学等。
这些大学通常以某一学科为中心,如法学、医学等。
它们通常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形成了学术交流的社区。
2. 大学的扩散与多样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欧洲各地建立起来。
这些大学不仅包括传统的法学和医学专业,还逐渐发展出神学、哲学、文学等学科。
此外,这些大学还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1. 对学术和文化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推动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大学成为学者和学生的聚集地,促进了不同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它们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同时,这些大学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为欧洲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些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其次,这些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此外,这些大学的学者们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世纪时期不仅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而且对欧洲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教育内容和影响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二、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欧洲的宗教中心,起初作为教育神学、教会法以及文学的机构,这些学校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学院和教堂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校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涉及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
11世纪以后,大学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出现,成为培养知识分子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组织结构欧洲中世纪大学通常采用一种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即以一所或几所主要学院为核心,下设多个系科和研究所。
大学通常设有校长、副院长等管理职位,并有一系列教育管理和课程安排的规则和程序。
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在大学里学习和研究,如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生导师等。
大学教育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育内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神学、法学、医学和文学等学科。
这些学科在当时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中世纪大学采用了一种被称为“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来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五、影响与作用欧洲中世纪大学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为欧洲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次,大学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中世纪大学的设立也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以等级制为基础,但大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限制,因为它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能力,而非出身或社会地位。
欧洲中世纪大学概述

欧洲中世纪大学概述————记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桑塔亚那曾说:“不读历史的人,注定重犯历史的错误。
”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何以大学能够在宗教的强大势力下得以产生?又何以能得到发展?为什么最早意义的大学产生于欧洲?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又有何启示呢?带着诸多疑问,或许能得到答案,或许只能管中窥豹,钻入历史典籍中,希冀着能顺着历史脉络捕捉到一些答案,开始思索的旅程吧。
一.关于“大学”一词的涵义泰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我们要把手伸进这堆灰烬里面,这里面说不定还有余温,我们要捕捉的就是这个余温,把这个余温和我们的体温联系起来,然后有可能点燃很多很多读者心头的文化之火。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住余温,应追根溯源,才更显其精确。
这里说的“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仅用于指12世纪末在西欧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或者说高等学府,无疑,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高等学府或高深学习处所出现得很早,如雅典的阿加德米,埃及的爱资哈尔,当然都是出色的高深学习中心,虽然一些教育史的书籍上把它们也称作大学,但它们并不是12世纪及以后意义上的“大学”,因为规定的课程、正式考试、科的组织形式、学位,都是中古西欧大学中特有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
拉丁文“大学”一词为“行会”,“社团”,“公会”之意,而不是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
许多大师聚徒讲学,吸引四面八方来的生徒,产生一种学舍称为“总学”,意谓接受从各个地区不同民族来的学生的学校,以别于只招收本地学生的“区学”,这种“总学”是当时高等学府,在这样的总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接受各自的民族组成团体,即大学(公会)。
12世纪有些大学如巴黎教师大学取得总学称呼,即被承认是高等学府了。
可见当时总学指高等学校,而大学则是师生团体。
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

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作者:李华, Li Hua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甘肃,730070刊名:现代教育论丛英文刊名:MODERN EDUCATION年,卷(期):2008(7)被引用次数:1次1.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 20062.雅克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19963.张俊宗现在大学制度 20044.王嵘;郭三娟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其借鉴 2006(04)1.徐守杰.黄建国.XU Shou-jie.HUANG Jian-guo远去的校园:欧洲中世纪大学述评[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9,9(1)2.李华.Li Hua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期刊论文]-现代教育论丛2008(8)3.刘子祥.李发俊.LIU Zi-xiang.LI Fa-jun大学何以产生于中世纪之欧洲?[期刊论文]-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4.王凤梅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7(20)5.陈伟.Chen Wei大学如何产生?--中世纪晚期欧洲大学的逐步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5(3)6.刘爱生.LIU Ai-sheng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1)7.潘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贺国庆.HE Guo-qing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6)9.陈明莉论欧洲中世纪教育的复兴[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0.汪登伦浅析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期刊论文]-华章2007(11)1.张伟.张君凤走教育国际化之路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期刊论文]-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3)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jylc200807022.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标签: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大学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从此历经数百年战乱,政治分裂,经济败落,文化颓废,进入了所谓封建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时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却因独尊的国教地位逐渐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基督教神学成为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教会人士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和文化知识的垄断者。
欧洲各国除了僧院和教会学校几无世俗教育可言,这时的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教会把古典科学文化知识贬斥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压摧残,古代辉煌的文化财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残存下来的也变成为神学的附庸,人类文化史上的灰色记忆自此开始,但中世纪在教育上却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事物——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1]、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除由教会学校转化而来以外,大多是由社会自行创办的世俗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需要和教育进步的自然产物,并没有预先的创建计划和精心准备。
[2]它们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因学习需要依照手工业封建行会的规则组建起来的学习研究组织,师生关系即行会里的师傅学徒关系。
大学建立大多需要教会审批,根据教皇训令和特许而创办,但它们却不依靠教会或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是自筹办学经费,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生存发展。
这种学校甚至没有围墙,教室也是临时租用的。
拉丁文“大学”词汇的最初意思即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行会团体,当时同一城市的几个团体聚集组合成某一组织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的结合就是大学。
学生们在外求学“最能保障安全的机会,则是与在该国的同胞联合起来”。
[3]各种学生团体如“同乡会”和教师团体“教授会”组合起来以保障教育行业制度的规范和教学行为的正常运行,即保护师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和其它利益而形成大学。
行会性质及受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平等性、民主性、独立性成为大学的特点,它的管理者全部由选举产生。
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是属于不同类别的,它们各以不同的方式组成,它们的联合也各不相同,所在城市也各有特点,这些不同表现在大学体制的不同上。
因与教会的特殊文化关系,学校由教皇和皇帝授予特许状,有相对的独立性,享受自治权力,但它们不能宣传无神论和其他所谓异端学说。
它们既不依附地方又不隶属教会,全校师生共同推选产生出来的校长管理学校、主持学校日常事务。
虽然这些学校与教会关系密切,受社会大环境制约,仍很重视神学教育但毕竟已具有独立开展研究的条件,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建制,与此时也已逐步形成的小学、中学教育制度相对应。
学校教学内容也从原来狭隘的神学范围扩展到包括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法学等在内的更广泛的世俗领域。
当时较有影响的学校有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意大利的摩德纳大学、佩鲁贾大学、那不勒斯大学、锡耶那大学等一批学校。
到14世纪中欧也学习西欧开始创办大学如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克拉科夫亚盖洛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等。
“至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
”[4]欧洲各国政府和教会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都曾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的建设,欧洲政治分裂、政治实体林立也有利于大学发展。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与基督教有很大的关联,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第三次拉特兰会议上曾要求教会组织大力兴办学校,除了直接的办学行为,基督教宣扬的社会公平、人人平等的济世理念也推动了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是西欧教育进步的动力之一,甚至经院哲学反映教权王权之争的学术斗争对大学教育也有过推动作用。
早期成立的大学也都先后得到政府的承认。
二、中世纪大学的形式与内容西欧中世纪的大学显然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它却是西欧社会走向繁荣的表现,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奠定了近现代大学的基础。
当时在欧洲的大学里神学、医学、法学、文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各学校的在校学生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可见大学在各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中甚至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时,关于大学的理念大多是大学应是一个教育机构或一个教化的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有教养、有趣味、懂得文明的基本价值和规范的绅士,当然神学教育应是主要内容。
学生毕业后大多去做神父成为享受特权的教士阶层,这也是大学吸引年轻人的一个原因。
[5]中世纪的大学一般都有文科学堂和神学、哲学、法学、医学等研究院,文科则是预备教育。
各校按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和“教师大学”两种类型,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异是学校的组建模式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权利斗争形成的。
“学生大学”是指由学生主导管理的大学,它们首先由学生团体聚合学习然后教师前来授课而形成。
它的日常校务如学费的数额、教授的选聘、学期的时限、授课的时数等都由学生决定。
欧洲南部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的大学大都是此種类型的学校。
由教师主管校务的学校称作“教师大学”,它们以一些有学术声望的老师为中心,通过讲座讲授吸引学生前来学习结合而成。
9-13世纪,西欧重拾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了拉丁文对阿拉伯文、希腊文的翻译运动,翻译运动造就了专业的知识分子阶层“哥利亚德”,这个群体是教师大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欧洲北部国家如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的大学包括巴黎大学都是“教师大学”。
教师大学对比学生大学在组织结构、学术活动上更具制度化、社会化优势,终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后者的终结者,并为近现代大学建立提供了范本。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学制和教学内容初期并不相同,课程也不确定。
直到13世纪教皇敕令和大学法规教规给以明确规定后,各校课程才渐趋一致,教学内容涵盖了欧洲古代科学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化成果,知识体系得到很大扩展。
6世纪时意大利人克修都若斯根据古希腊知识在其著作《学术通论》中提出“七艺”概念,[6]众多学者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掌握七艺,即文学的文法、修辞、逻辑三艺,加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科,这也是宗教学校的教学内容,大学予以继承,七艺的开展对拉丁语言和形式逻辑发展、科学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法律则分为教会法和民法;医学课程主要是学习一些古代医学典籍包括饮食、消毒、热症等知识和一些医药部门的律例;自然科学也成为大学里一门学习科目,除医学外天文学、数学、物理学都已逐渐开设,在课堂上教会官方语言拉丁语是通用语。
因初期欧洲没有纸张和印刷术,书籍都是些成本较高的牛皮卷羊皮卷,学生们很少能自备课本,他们主要是通过听老师讲解和记笔记来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引经据典的诵读与讲解,缺少启发和实践,学生则埋头不停地记写与背诵,上课时间一般很长,呼哨起哄表达对老师的授课不满意甚至把老师赶下讲台也是当时课堂上的一个画面,课外辩论却已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中世纪的大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区分人才已有学位制度,分为硕士、博士、教授学位。
博士、教授也是荣誉称号。
学士在当时还不是学位称号,只是一种助理教授证书,获得者可在学校做辅助教学工作。
学位是教师行会的职业标准,学位获得者就成为教师行会的师傅,被赋予授课权和参加学者辩论会的资格,显然它也是一种本行业从业保护措施,所以当时毕业生能从大学里获得学位的并不多。
学位制度的产生显然受到传统的骑士教育、艺徒教育形式的影响。
另外,在中世纪,大学也是一种享有多种特权的机构。
与教会的密切关系及与行政当局的反复斗争使各国的大学都享有内部自主权,在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教师和医生就享有一定特权,12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最早颁布了一项保护学术活动的法令。
学校有独立颁发教学资格证书的权力,并享有司法权可设立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法律诉讼的裁判权,审理学校内部和学校与外界的诉讼,一些教授在国会还占有固定席位参与政事。
同时学校还有停课、迁徙的权力等,大学师生也不履行兵役赋税义务。
[7]三、中世纪大学评价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底蕴,东方世俗文化的传入等都促使人们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对现实世界产生宗教以外的遐想,使人们对基督教义、对单纯信仰产生怀疑。
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用来对世界进行再认识的工具。
大学与城市相伴共生,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教师团体的行会蓝本,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多样化,促使它把世俗科学引入学校,以职业技能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丰富了社会生活,培养了大批管理、法律、教育、行政人才,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中世纪出身贫寒的学者人数远超过富裕家庭出生的学者,[8]有的贫寒之士甚至通过大学教育当上了教皇。
虽然教会支持了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建立发展,宗教界为应对科学知识和理性的挑战证明宗教的正当性,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大学一定程度上的进步。
但天生的印记使中世纪的大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宗教的阴影中,有的甚至直接受到教会的控制,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顽固守旧的场所,“中世纪大学继承保留了教会的特点”。
[9]但即使如此,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毕竟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冲破了旧的神学教育体系,也是对修道院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动。
大学和城市学校、行会学校一起为世俗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择校机会,使修道院变的更加封闭。
它研究传授医学、法学等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培养了大批社会实用型人才。
当大学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术活动自然就会高涨起来,产生新的社会思潮,有利于知识分子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为形成自由思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推动社会整体意识向世俗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实际上学术自由也是当时大学的特点之一,他们灵活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在斗争中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争取到一定的学术科研独立性及相关特权,突破宗教的教育传统,重视培养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了社会辩论风气。
讨论、辩论是当时新产生的学习方式,它使人们的大脑受到逻辑思维训练,鼓励培育科学理智和怀疑精神,敢于挑战宗教迷信,动摇了传统的宗教盲目信仰。
在社会上形成团体学术氛围和专业的知识分子阶层,担负起保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人类重大历史使命,造就了众多科学家、思想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至殖民扩张积攒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