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标志着欧洲教育体系的根本转变。

在此前的时代,学术知识主要通过修道院传授,而大学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大学的起源与背景在了解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学的起源与背景。

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universitas",意为集体、整体。

最早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在中世纪早期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集于这些教会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社群。

这些学者们渴望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希望能够相互交流、辩论。

因此,大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学者们追求知识自由的回应。

二、最早的大学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地。

在这些地区,一些修道院和教堂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致力于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

著名的大学城如巴黎、牛津和剑桥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大学以自由辩论和学术研究为特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

这也为欧洲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方法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等。

这些学科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域。

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展。

传统的修道院教育强调默写、背诵和讲授,而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社群,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教授和学生有权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学自治则意味着大学拥有相对的自我管理权,可以自主制定课程、选拔教职员工,并且有自己的决策机构。

五、大学的社会影响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为欧洲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知识的平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完整版)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起源

(完整版)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起源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创立的背景及起源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也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中世纪大学的创办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王室与教皇之间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

(一)中世纪大学创立的社会背景社会基础:1.政治上: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王室与教皇的斗争),前民族国家的发展;王室支持大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他们统治下的繁荣,弥补战争和瘟疫带来的人口和财富上的损失;2.经济上: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及新型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和贸易复兴;从11~15世纪,欧洲约诞生了5000个新兴城市和城镇);3.文化上:十字军东征后,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呈现在西欧社会面前;4.宗教上:在大学出现之前,教会机构承担着部分西方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修道院、大教堂);教会支持则是通过大学使人们学会如何尊崇神。

5. 社会环境:中世纪后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需求(如对律师、管理者、文书、医生、牧师等的需求)。

首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王权在与教会的争夺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上的依据。

教会自我完善的需要。

再次,学者们追求理性与自由的需要。

文化基础:1.学者对古罗马、希腊文化典籍的翻译;2.七艺以外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世界。

其次,新学科的引进也拓宽了欧洲人的思维。

代数学、零的符号、小数的规律等从此为欧洲人所熟悉。

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而引进的古典的以及阿拉伯人的知识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后欧洲的学术繁荣,也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处于地中海沿岸,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及埃及文明的得以便利的交流和碰撞;(二)最初的大学大学不是有意识创办的,一开始也没有专门的法令来创办大学,它是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能为任何一所大学制定一个确切的创建时间。

欧洲大学发展历史

欧洲大学发展历史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原因大学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有常备的教师;二是有常设的机构;三是有对高深学问(课程)的研究;四是有考试的组织实施;五是能够进行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授予。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于北欧的入侵,各地战乱频繁,社会生活动荡,世俗文化遭遇摧残。

公元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初步的恢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采矿、冶炼、金属制造业和建筑业开始兴起。

手工业者由于受到农村封建领主的压榨,纷纷迁移到人员流动量大的交通要地或要塞居住并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自治城市逐渐在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商品交换活动活跃的市集附近出现。

在这种自治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逐渐占到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城市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并进而成为城市的主体。

通过和教会势力、封建领主势力的长期斗争,市民阶层逐渐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

自治城市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一是自治城市多处于交通要道或商业水陆要冲,人员流动量大,商业活动发达。

人员流动量大,为各类人员包括大批学者的来往和聚集。

商业活动发达,既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聚集了社会财富。

富裕的城市为大学的产生以及大批学者的游学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自治城市由市民阶层管理。

管理好城市这个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也亟需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一些城市管理人员。

另外,与教会势力、封建领主的斗争,自治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复杂化,也对大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

三是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西扩张和对“十字军”东征带回的大量文化作品的集中翻译活动,带来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广泛传播,社会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批自由的游历学者活动频繁,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和组织基础。

首先,经院哲学的发展为大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院哲学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抽象推论证明上帝存在和基督教具有永恒合理性的学问。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格局的不断分解变化,代表各种不同阶层和不同离异的神职人员、哲学家对“圣经”的阐释和理解也出现了分歧,也对“教父哲学”和原始基督教基本教义产生了疑问,掀起了多次大规模的辩论活动。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大学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在教育体系、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组织结构、学科设置以及大学的角色和功能,进而揭示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在知识传承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的转型。

封建领主制度使得贵族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教育机会。

这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宗教改革与教育需求的增长: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和教育需求的增长也为大学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推动了教会的改革和宗教信仰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宗教知识和神学的需求增加。

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也催生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大学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还与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密切相关。

在此期间,许多城市兴起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这些城市为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城市的自治和繁荣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也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都为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并为欧洲文化和教育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组织结构以大学为核心。

大学通常由一群教师和学生组成,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机构。

大学的建立往往需要特许状或教宗的认可,并受到当地政府或教会的支持。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骑士文化、教会势力等因素都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术机构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学。

三、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早期的欧洲大学多为教会或皇室所设立,主要传授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知识。

这些大学通常以一种行会组织的形式存在,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

在教学内容上,神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发展。

2. 中世纪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

大学的教师多为学者或教士,他们在大学中教授课程并传播知识。

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参加学术辩论和交流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的大学开始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开始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渐扩大,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同时,大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四、特点分析1. 学术自治与独立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的学术自治和独立性。

大学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教师和学生享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学术自治和独立性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2024年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范文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对中世纪社会的知识传播、学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为后来的现代大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变化,是欧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初期,其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掌握着教育大权,教会学校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逐渐增强,原有的教育机构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学术团体和学者聚集地,逐渐形成了中世纪大学的雏形。

这些大学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传统,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和学术界的中心。

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都成为了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学。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世纪大学注重人文精神,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探讨。

这种学术氛围使得学术研究得以自由发展,推动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文化繁荣。

其次,中世纪大学具有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制度。

这些大学以教师为核心,拥有各种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术课程和深入的研究方向。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具有组织性强的学生团体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大学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世纪大学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大学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学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进步。

其次,中世纪大学为后来的现代大学奠定了基础。

许多现代大学的制度和模式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位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大学的起源、组织结构、教学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后期,受到当时修道院学校的启发。

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由修道士们创办,主要培养修道士和教堂的官员。

随着修道院学校的发展,一些普通市民和贵族子弟也开始进入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

在这个背景下,中世纪欧洲大学应运而生。

欧洲大学的兴起与教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会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会渴望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以支持教会的发展和宗教的传播。

于是,教会开始资助一些教育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组织结构与特点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现代大学有所不同。

大学由四个“学院”组成: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院长和教授,负责教授各自领域的知识。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所属的学院,并在该学院学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口述和解释来传授知识。

学生们则通过笔记记录和讨论来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此外,大学还设立了一些辅助教学的机构,如图书馆和实验室,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

其中,神学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中世纪的社会十分宗教化,教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法学和医学也是当时的重要学科,为社会提供了法律和医疗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学科范围逐渐扩大,新的学科如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也逐渐引入。

这为欧洲的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影响与启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后世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方式,启发了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者和思想家。

欧洲早期大学的形成2(中文发言稿)

欧洲早期大学的形成2(中文发言稿)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概述西欧的中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在这一封闭、落后的时期萌发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娇艳之花——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等许多方面,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特别是古代希腊、罗马及阿拉伯世界的教育遗产,形成了早期大学的特征。

这对世界近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基本原型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最初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原意为“整体的”、“全部的”等。

12世纪末,该词开始含有各种社团、共同体或法人团体、行会、协同组织、兄弟会等意义,但并不限于大学或学者行会。

在整个中世纪,“university”都是泛指从事知识传授或研究的各种学术团体和组织,并不像今天一样特指由教师或者学者传授高深学问或进行研究活动的学术机构。

作为高深知识载体的大学,最初并不是被建成的,而是长成的,是中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大学诞生后就将高深知识的种子迅速撒播到整个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兴城市的发展从8 世纪开始一直到13 世纪是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并加快发展的时期, 到14 世纪时达到了顶峰。

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具有鲜明自治性的新兴城市和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的出现了。

这个主要由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级整个地、或部分地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其中不同的集团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还组成了各种基尔特(行会)。

这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很快被其他阶层所效仿。

于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也模仿这种形式, 成立学术团体。

不过, 这种团体不称基尔特(Guild ) , 而称为大学校(Studium Generale) , 并公开招徒授课。

这些大学校也就成了后来大学的雏形。

2.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各种知识的需求随着中世纪欧洲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兴趣与需要日益迫切。

城市里市民阶级与封建主的斗争,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以及产权之争、商业诉讼等等, 都需要有法律知识; 疾病的防治需要医药知识, 这样, 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

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

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

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
授徒,学生可自由地远赴异地聆听名师讲课。

教会、国家、贵族是中世纪早期的主要政治势力,随着自治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四股政治势力互相合作与斗争的格局,也直接影响了早期大学的发展。

大学亦成功地利用了这种多角矛盾冲突的夹缝,不断地扩大自治权限。

如巴黎大学。

起初,巴黎圣母院大主教享有发放教师许可证和审核教师资格的权利,后经教皇一干预,教师资格审核权始得由教授负责,圣母院大主教只享有教师任命权。

类似巴黎大学的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在许多大学都有发生,他们或从教皇、或从国王、或从城市当局那里,取得了各种各样的特殊权利。

1.2经济的发展既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客观需要,亦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逐步回升,8至 13世纪生产力的发展较快,14世纪达到了顶峰【2】。

其时,商品生产在发展,贸易在扩大,城市在兴起欧洲经济呈现出一派复兴景象。

11至15世纪的大学运动,恰好在8至14世纪欧洲经济中兴的背景下展开。

经济的中兴,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

这样,萎缩了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活跃兴旺起来,尤其在交通要冲、主教住地、自治城市蓬勃兴起。

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

14世纪中叶,欧洲已有32所大学,其中意大利有15所。

经费全部由市政当局提供。

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1.3哲学研究活跃,社会由尚武向尚文转轨,使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现实
当欧洲大陆于11世纪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后,几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现了大致的均势。

如同哲学史上其它时期一样,各派政治力量都要寻求他们哲学的代言人。

11至13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发生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的正是关系微妙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对立哲学之争,促成了北欧大学的兴起。

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欧洲,使哲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阿维洛伊哲学与代表正统的基督教神学的阿奎那哲学展开了激烈论争,巴黎大学成为两派交锋的中心。

这场新的论战促进了北欧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中世纪早期,在新近侵入的蛮族部落里,尚武之风盛行,他们根本不关心文教事业,学校
被毁,学术不兴。

随着社会的稳定,尚武之风开始向尚文“转向”,查理大帝和奥托大帝就是振兴文教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

十字军东征,西方人接触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更促成了社会时尚的转变。

崇尚文化的风气为大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心理背景。

当时各国君主都以有自己的大学为荣,竞相创办大学;自治城市也纷纷兴办大学;主公贵族、富商巨贾亦纷纷捐资于大学。

【3】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1)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

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法国(巴黎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2)巴黎大学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

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除此之外,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

(1)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有内部自治的权利。

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

(2)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

(3)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利和授予学位的权利(4)大学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还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①讲授主要思想;②叙述有关知识;③朗读原文;④学生复述;⑤释疑举例。

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等。

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和神学等4科。

有的大学分设两个法科(教会法与民法)。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有的大学分设两个神科(新教和旧教)。

文科属于大学的预备教育,学生文科结业后升入其他某一学科继续学习。

大学的课程起初并不确定,至13世纪,课程内容渐趋一致。

文科课程为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等;法科课程分民法与教会法两类;医学课程有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和一些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神学课程主要是《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神学著作。

然而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

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

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

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

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
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侵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

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

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

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三.中世纪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意义
大学组织的形成 , 特别是教师大学的不断强盛 , 使得中世纪晚期从教士群体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教学、研究等高深、专门的学术劳动方面获得了固定且强有力的组织环境支撑 , 并使得学术劳动实现了体制化变革、使学术生活实现了体制化提升。

【4】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改变了西方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层。

对今天西方文化的影响及意义是巨大的。

为今天的大学及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象有人所说的:“西欧的中世纪就是一个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尤其在中世纪大学方面的研究,我们应大力的去研究、去探索。

为我们今天的高教改革提供一定的支持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G·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3] 姜文闵.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其特点[J]. 河北大学学报,1982
[4] 陈伟.大学如何产生[J].现代大学教育.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