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赏析讲解学习
苏轼《寒食帖》赏析苏轼《寒食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
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
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评价一下苏轼的《寒食诗帖》
苏轼的《寒食诗帖》
苏轼的《寒食诗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意境、深刻的感悟和细腻的笔墨而著称。
这部诗帖以寒食节为背景,描述了当时人们对逝去的故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在诗中,苏轼以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意境和动人的抒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
《寒食诗帖》在形式上,通过平淡细腻的文字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将人生百态、情感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作品在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而且在后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贵之作,被后人多次传颂和赞美,显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造诣和情感表达能力。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寒食帖》是唐代文人张榘所作的一幅绘画作品,描绘了寒食节这一特殊节日的场景。
它以绘画手法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寒食帖》中,整个画面被冷静而细致的墨线勾勒出来,墨色墨香,给人以静谧凝重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繁忙和杂乱的心绪,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超然。
在情感方面,《寒食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个画面通过温暖的色调和情绪来表达这种情感,传达给观者一种温馨又伤感的感觉。
画面中的人物多以家人团聚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这种画面局部细节和整体氛围的统一,感染着观者,引发观者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寒食帖》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画面中的人物多以平凡的农民为主体,他们纯朴而勤劳地生活着。
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热情和笑容来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和挫折。
画面中的寒食节场景被描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传达给观者一种饱满和积极的力量。
通过这一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人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寒食帖》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画面中的人物以老人和孩子为主体,他们通过岁月的洗礼和见证,无论是三世恩情、一季芳华,还是周而复始的寒食节氛围,都传达给观者一种人生的感慨和人世间的变迁。
这种瞬间凝固却又流转的感觉,让人不禁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产生思考。
《寒食帖》通过情感的表达,描绘了人物的生活、家庭的温馨和家乡的思念。
它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触和温暖的画面氛围,给人一种平和而感慨的触动。
这种情感的创作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艺术追求,也激发了人们对家庭、生活和时间的思考。
寒食帖鉴赏
1,鉴赏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
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2,书写表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有人认为告别纸和笔的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对学习书法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现实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书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代表作。
以下是《寒食帖》的全文:
四月七日长沙寒食日。
原寄与方干
寒食为事名虽寒,桃李因花字有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七日无人来翦我,独自蚕衣二寸丝。
入户强为邻舍笑,颈杨不脱脚还齐。
狐裘蒙茸不暖贫,数声归雁寒中啼。
谁家广锦能缝好,一片两重心字齐。
见说已是东城计,不如归取故乡衣。
纷凝落照春解舞,一曲高歌整醉时。
城中桃李争妍日,九陌曛昼杂马嘶。
酒肉山中何所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苏轼的《寒食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杰作,承载着苏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与心境,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让人为之倾倒。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写下了这两首饱含人生感慨的诗作并以书法的形式呈现,成就了《寒食帖》。
当时的苏轼,生活困苦,心境苍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的艺术才情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激发。
《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苏轼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史料。
它见证了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豁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书法风格赏析1.字体形态《寒食帖》的字体形态独具特色。
苏轼的书法以丰腴雄浑著称,在这幅作品中,字体宽扁,左低右高,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灵动的感觉。
点画肥粗丰腴,却又不失力度,仿佛蕴含着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不屈。
2.笔法运用苏轼在《寒食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
笔画粗细变化自然,起笔、行笔、收笔皆有法度。
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提按、转折等笔法,使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布局结构从布局结构上看,《寒食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整幅作品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有细腻婉约之美。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苏轼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诗中“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等语句,流露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而书法的线条与字体形态,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四、对后世的影响《寒食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启发了无数书法家的创作灵感。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一、创作背景《寒食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它是苏轼在寒食节时,因怀念故友而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二、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篇诗篇情感深沉、婉转,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书法艺术《寒食帖》是一幅行书作品,笔法自然流畅,字体跌宕起伏,气韵生动。
苏轼运用丰富的笔法,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随性、自由的美感,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五、历史价值《寒食帖》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佳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世态以及苏轼个人的情感世界。
同时,它也是研究苏轼思想、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宋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总结《寒食帖》是苏轼创作的一幅优秀书法作品,通过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谈《黄州寒食诗帖》
浅谈《黄州寒食诗帖》浅谈《黄州寒食诗帖》VivR0.1922018.04.23 10:34:12摘要简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是宋朝的一件在艺术领域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并且启发了很多其他书画家进行创作。
所以,笔者决定选择这个书法作品进行赏析和保护。
《寒食帖》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在宋史中,是行书的代表作,也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体现了他在黄州被贬职的第三年度过的寒食节的人生之感叹。
其中,不仅内容有感而发,体现了伤感孤独的情怀,而且那通篇的潦草行书气势奔放,让诗帖整体苍凉多情。
这也就是《寒食帖》有着书法史上“天下第三大行书”上乘称号的一大原因。
作者介绍诗帖的作者——苏轼,宋代杰出的大文豪,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和天才不仅有着诗词创作天赋,给后人留下了将近三千首,还被称为“文湖画派”的代表人和“宋四家”之首。
他将自己对诗、词、文、书、画的深深造诣,融入并创作出了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
【图1】苏东坡肖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从小就耳聪目明,异常聪慧,还将《诗经》、《尚书》等很多历史名著都通通滚瓜烂熟。
他的思想深深受到了儒家博学的影响,并作为了自己的“精神支撑和最高的人生思想”。
创作背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的寒食帖原文及译文
苏东坡的寒食帖原文及译文《寒食帖》的原文是这样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帖写得可太有味道了。
你看啊,苏东坡到了黄州之后,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他说在黄州过了好几个寒食节了,每年都想把春天留住,可春天哪是能留得住的呀,说走就走了。
这一年呢,又老是下雨,两个月了那天气就像秋天似的,冷飕飕又阴沉沉的。
他躺着的时候,听到海棠花掉落的声音,那海棠花就像被泥弄脏的白雪一样。
感觉时间啊,就像有人偷偷地在夜里把东西都偷走了似的,等自己反应过来,头发都白了,就像生了一场大病的少年。
再看那江水啊,都快涨到屋里来了,雨还不停地在下。
自己住的小屋就像小渔船一样,在那云雾水汽之中。
厨房里空空的,只能煮点寒菜,破灶里烧着湿芦苇。
都不知道是寒食节了,只看到乌鸦衔着纸飞过去,才反应过来。
说到这译文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从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
每年都想要珍惜春天,可是春天离去的时候却不容人去惋惜。
今年的雨下得真苦啊,这两个月的天气就像秋天般萧瑟。
我卧在床上听到海棠花飘落,那海棠花就如同被泥土弄脏的胭脂雪。
时光暗中悄悄溜走,就像大力之人在半夜把东西偷走一样。
这和生病的少年有什么不同呢,病好之后头发已经变白了。
春天的江水好像要涌进屋里,雨下得不停。
小屋就像一叶渔舟,处在茫茫的水云之间。
空空的厨房煮着寒菜,破旧的炉灶烧着湿苇草。
哪里知道已经到了寒食节,只看到乌鸦衔着纸钱飞过。
皇宫的大门深锁着,而故乡的坟墓又在万里之外。
也想效仿阮籍哭途穷,但是自己的心已经如同死灰,再也吹不起波澜了。
苏东坡写这帖的时候,那心里肯定是满满的惆怅和无奈啊。
在黄州的日子不好过,他就把这些情绪都通过这字里行间给表达出来了。
陆雪桐苏轼《寒食帖》介绍与欣赏
乾隆
所谓无意 于佳乃佳
者
• 清乾隆皇帝非常 喜爱收集古书画 《寒食帖》就是 其中之一
雪堂余韵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 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 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 于佳乃佳者
思考
《寒食帖》的整体感受
• 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 宽有窄,参差错落
• 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 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
和《寒食帖》有关的地点
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被贬团练副使,在精 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 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 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 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 体会寒食帖给你的第一印 象
• 从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 的心情
• 《黄州寒食诗帖》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 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 快淋漓,一气呵成。通过淋漓多姿、意 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 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补充
1.1079年苏轼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黄州 2.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作《黄州寒食诗帖》 3.1101年黄庭坚见到《寒食帖》大为倾倒,并在诗稿上题 跋 4.1860年第二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流入民 间 5.1922年颜世清将《寒食帖》带到日本 6.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大规模火灾,日本收藏家 菊池惺堂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救出 7.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寒食帖》回到中国
黄庭坚
• 试使东坡 复为之, 未必及此
北宋诗人、词人、书 法家,和苏东坡亦师 亦友
鲜于枢
• 天下第三 大行书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帖》赏析。
夸夸说 2019-04-12 20:23:37他是⽂豪中的⼤吃货,能⼀⼝⽓吃下300颗荔枝!他是⽂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种墨,不⼩⼼把⾃⼰家房⼦给烧了!他就是:苏轼苏轼像(赵孟頫画)苏轼,北宋书法四⼤家之⾸,他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个⼈,可是,字怎么会写的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压蛤蟆体!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的,⼈⼈都在炫耀⾃⼰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的书法是“⽯压蛤蟆体”,是被⽯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寒⾷帖》据说是苏轼唯⼀存世的书法作品,世⼈给予了它“天下第三⾏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书与楷书不同,⾏书追求当下的随性与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情变化⾃由发展。
《寒⾷帖》《寒⾷帖》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活⾮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耕⾃⾷,⽆⽐寂寞。
⽽不久前陪伴⾃⼰从⼩到⼤的乳娘也突然过世。
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阴⾬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节了,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样逝去。
你看他叠字“年”,最后⽤⼀个点来表⽰,因为是⼿稿,苏轼也很随性,⼀个点就带过去了。
就像⼀个⾳符,像咱们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节奏。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今年的⾬特别多,让⼈愁苦,像是秋天⼀样萧瑟寒寥。
卧病的诗⼈,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如雪的花瓣,⼀⼀坠落污泥。
“卧”“闻”⼆字,正是“⽯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这或许正是他亲⾝经验到的⼈⽣,正是他要讲述的⼈⽣。
“卧闻”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这是稀世奇才!这个稀世奇才也不会收敛⾃⼰。
寒食帖书体特点
寒食帖书体特点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者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寒食帖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线条、布局和墨色变化而著称,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介绍:1. 笔法多变寒食帖的笔法多变,融合了楷书和行书的元素,既有楷书的端庄和严谨,又有行书的流畅和自然。
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笔法,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中,“风、天、猿、渚、沙、鸟”等字,都通过笔法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神韵。
2. 结构独特寒食帖的结构独特,字形扁扁的,带有一定的篆书味道。
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笔画之间距离相等,协调美观。
例如,“灰飞烟灭”四个字,“灰”字上紧下松,“飞”字上松下紧,“烟”字左紧右松,“灭”字上紧下松,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符合视觉的平衡感。
3. 线条粗重寒食帖的线条粗重,有很强的笔力感。
线条的转折处较为圆润,不像其他字体那样过于棱角分明。
这种粗重的线条使得寒食帖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
4. 布局自然寒食帖的布局自然,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视觉效果。
字距和行距的安排都非常协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整篇作品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展现出一种自然而又完整的画面感。
5. 墨色变化寒食帖的墨色变化丰富,书写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墨色层次,如同黑白分明一般。
墨色的深浅和干湿都得到了精心的控制和运用,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特别是在一些笔画较多的字中,如“雪泥鸿爪”的“雪”字,通过墨色的浓淡和干湿表现出雪花的层次感和轻盈感。
综上所述,寒食帖书体特点主要包括笔法多变、结构独特、线条粗重、布局自然和墨色变化丰富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寒食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对后世书法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寒食帖的欣赏和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寒食帖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王羲之的一件书法作品,行书,写于公元547年春。
是王羲之应寒食之约而作的祭酒文。
内容主要讲了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寒食节准备放鞭炮进行祭祀活动,但没想到御寒衣服却没有带着,皇帝就把寒食节的禁物全部烧掉,然后就给亲人送去做春饼吃了,这就是所谓“反客为主”的典故。
这件作品用笔遒劲而飘逸,有飞动之势,用笔沉着痛快,字如飞瀑直下!此帖笔法流畅、跌宕起伏、潇洒飘逸在一种气韵中彰显着自然的魅力。
作品笔法以“平正而畅达”见长,笔锋多出隶书笔意浓而淡墨浓写带轻逸效果极佳。
一、其结构安排、笔势变化万千,有“平正而畅达”之美。
王羲之是一个善于安排笔势的人,他的每一笔都力求做到有变化、有章法。
他认为用笔要有流动感,而且要做到“平正而畅达”。
他把这种笔势写得畅达而不呆板。
所以写《寒食帖》时有飞动之势,用笔沉着痛快,字势的灵动变化使得点画多带几分灵动感。
比如王羲之写的字很平正而畅达,在他的书写中没有不自然的笔法。
1、写长竖画,首先,他要想把竖画写得平稳而不是乱抖,就必须采取中庸之法。
他的竖画总是平稳地竖着,而不是抖来抖去。
他往往不提笔,而是在一画中起笔,然后在起笔时慢慢向下提,将笔画写得平正而畅达。
而且毛笔上的毛刺和墨迹可以不用处理,只要保持竖画有一丝竖势就行。
2、比如写“逸”字的横画时不像一般的竖画那样起竖弯钩或横画上扬的势。
而是像普通的竖画那样起竖弯钩、上扬,其势就像下边的“日”字那样。
这种姿态使“逸”字变得更加生动。
这一点与“二王”相似,也有书写流畅性和美感。
3、写横画时笔尖在行的中轴线上稍做倾斜即可。
横画上半部向右伸展,笔尖在行的中轴线上稍做倾斜即可,然后左向右上提起来,然后向右转然后顿住笔,而后右勾一下再次起笔。
如果横画的下半部分向右稍倾斜一下,然后在向下牵带起笔,然后用一把小钩勾出捺,最后中锋行笔即可。
写楷书时如要横画写得有弧度,则笔尖一定要在行的中轴线上稍微倾斜一下。
4、又如在他的行书中,如果笔锋在横上,竖画一定要倾斜而出锋;如果笔锋在右,竖画一定要倾斜而出锋。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苏东坡寒食帖写法
苏东坡寒食帖写法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
苏东坡的书法很有特点,能够表现出他那种豁达、率真和幽默的性格。
他的书法作品中,以《寒食帖》最具代表性。
《寒食帖》是苏东坡晚年所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寒食节的风景和人物。
这幅长卷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和历史气息。
苏东坡以他独特的笔法,将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寒食帖》中,苏东坡的书法特点明显。
他的书法工整规矩,有着极高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苏东坡的书法不仅注重笔画的各种变化和变化,还注重构图、布局和色彩的配合。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书体,将其灵活地组合和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才华。
苏东坡的书法特点不仅在《寒食帖》中体现,而且在他的其他书法作品中也能够看到。
他的书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他的书法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们广泛地传颂和推崇。
综上所述,苏东坡的书法以独特的风格、艺术性和个性化而著称。
他
的书法作品,包括《寒食帖》在内,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文学
和书法创作,为后人树立了永恒的艺术榜样。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
《寒食帖》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之作,描述了一个孤独、凄美的寒食节故事。
在这篇作品中,欧阳修通过写实的笔法和细腻的感情描写,表达了他对逝去亡妻的思
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
欧阳修通过对主人公察觉府内冷清、寂寥的描写,烘托出他内心孤独的情感。
故事中,主人公每年的寒食节都是一个人独自度过,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
他细心的观察着府内的
变化,察觉到了冷清、寂寥的氛围。
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
孤独和寂寥,进而引发读者对他的同情和共鸣。
欧阳修巧妙地运用对妻子的怀念,展现了主人公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
故事中,主
人公用“枯桑爱妻无端泪”这样质朴而震撼人心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无
尽的痛苦。
他回忆起与妻子共度的寒食节时光,仿佛重温往日的美好。
这样的描写不仅给
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动,也让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的思考。
欧阳修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生命珍贵的领悟。
故事中,
主人公回忆起与妻子一起度过的寒食节时光,感叹时光如梭,一去不复返。
他深刻地意识
到生命的短暂和流逝,对自己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情感表达,让
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时光的珍视。
欧阳修在《寒食帖》这篇创作中,通过对府内冷清、寂寥的描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些情感所蕴含的孤独、思念、珍惜等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爱、生命、时光的深入思考。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寒食帖》是唐代文学家张籍创作的一部散文。
它以描写寒食节为主题,以叙事、抒情、咏物等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几个主要情感,包括思乡之情、怀古之情和对自然的倾诉之情。
《寒食帖》中表现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整篇文章以寒食节为背景,展现了离乡背井的情感。
作者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思念家乡和亲人,对离别之情感到了极致的表达。
文章开篇就写道:“乃今亡憩,悠悠人也。
”这句话直观地揭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
他象征性地用“人后者”来形容自己,加强了离别之苦的表达。
在文章中,作者以寒食节为契机,借助自然景色,寄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比如“蓬莱台”,“瞰望出郊,野旷无垠”等。
这些描述中透露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形象地体现了思乡之情。
《寒食帖》中抒发了怀古之情。
作者借助寒食节这一节日,回忆起了古代的风俗习惯,以及古人的事迹。
文章中提到的“寿星”、“士丧”、“南方之宴”等多次提及春秋时期的人物和事件。
这些古人和古事成为了作者思考现实的切入点,也是他怀古之情的表达。
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作者可以悟出一些智慧和哲理。
这种怀古之情在整篇文章中贯穿始终,使文章寓意更加深远。
《寒食帖》中展示了对自然的倾诉之情。
文章通过描绘寒食节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情。
作者用“桑榆之暮”、“轮廓落红”等形容词来形容夕阳,将自然与情感相互烘托。
文章中还提到了“草动青青墓地南”,“微雨湿烟”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的倾诉之情。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主要包括思乡之情、怀古之情和对自然的倾诉之情。
这些情感通过对离乡背井、对历史的追思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
这些情感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也是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寒食帖》正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正因为《黄州寒食帖》是“情牵笔走,恣意而行”之作,彰现了苏东坡行书所具有的内柔外刚、内敛外张、情牵笔走、恣意而行的艺术风韵。
故尔,整幅字帖不仅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苏轼的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
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
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
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与《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之一。
班级: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