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踏长者口喻

合集下载

《百喻经》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国学】 知识积累 · 《百喻经》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国学】 知识积累  · 《百喻经》 全国通用

第六课【国学】知识积累·《百喻经》➽课程目标学习《欲食半饼喻》,积累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方法《百喻经》积累国学知识,明白积累的重要性➽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欲食半饼喻》欲食半饼喻①
譬如②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③(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④自捐弃⑤,设⑤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注释①出自《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来阐述道理的著作。

②壁(pì)如∶比如。

③恚悔(huìhuǐ)∶悔恨。

④唐∶空,徒然。

⑤捐(juān)弃∶抛弃。

⑥设∶假如;如果。

➽练习1、解释下列画线词。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而作是言∶(4)由此半饼∶2、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昔有长者子》昔有长者子①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诣市卖之:(2)以为苦恼: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世间本无鬼半夜敲门心不惊【原文】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经婆罗斯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刹。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著罗刹衣青,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奔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之著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途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书,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译文】从前乾陀卫国有一帮歌舞演员,因为年岁饥荒,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路。

路过婆罗斯山,这山里一向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

当时这些演员夜里住宿在山里,风大天冷,大家烧火取暖,睡起觉来。

他们这帮演员中间有一个还是感到寒冷,就起来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对火坐着。

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到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得仔细看,爬起来就跑。

一下子惊动了其他伙伴,大家一起跟着跑起来。

那穿罗刹衣裳的,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也跟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逃跑的人看见他紧跟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恐惧,翻山渡河,有的还掉到山沟里,把身体都摔伤了。

真是狼狈疲惫极了。

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罗刹。

世间凡夫就是这样。

凡夫被喧哗烦恼逼乱心神,又缺乏对佛教的理解和把握,而想要远求无上长生慧命之法,永享常、乐、我、净的妙乐。

但由于一向我见炽盛,固执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为我,以致在生死道中流转奔驰,为各种烦恼所困扰,使心不得自在,结果坠入三途恶趣,奔走跌倒在山沟里,一直到天明。

如同人们的生死之夜已尽,迷惑已去,自己智慧明晓,才知道色、受、想、行、识五阴假合之身并无真正的实我。

【寓意】乾陀卫国的演员们被错扮罗刹的同伴吓得惊慌失措、狼狈逃跑、疲惫至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独立判断,身:处困境不冷静的表现。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谨小慎微过了头过犹不及令人愁【原文】昔有一长者,遗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

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闻持戒施得大福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

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

”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

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译文】从前有一位富家老爷,差佣人拿钱到果园里去买芒果,他再三叮嘱道:“要拣又甜又大的芒果买。

”佣人随即就带上钱到果园里去买鲜芒果。

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的芒果。

每一个都是又大又好的,没有一个是坏的。

你先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芒果的佣人却自作聪明地说:“我应当每一个都尝一尝,然后才买。

如果仅仅尝一个,怎么能知道所有的果子都是好的呢?”说罢,就把要买的芒果都咬上一口尝尝。

佣人买好芒果后,带回了家,那老爷一看所有果子都被咬过,恶心极了,结果把芒果全都扔掉。

世间之人也都是这样。

他们听说持戒、布施能够修得幸福快乐,使生活永远处于安逸和平静之中,没有灾祸,也无病痛。

但他们并不肯真正相信,心里总是这样想:“布施能够得到善报,我得亲身经历了才相信。

”其实只要睁眼看一看世上的贵贱贫富,这本身就是前世修行所得的报应。

但他们却不懂得举一反三,以此求证因果报应,却始终心存疑惑,要求必须亲身经历,才肯真信。

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但不能亲历因果报应关系,而且所有的财物也会随之失去,如同那个买芒果的愚蠢的仆人.非得将一个一个果子先尝一遍才买,结果所有的果子都因为他啃过,不得不扔掉。

【寓意】凡人做事,谨慎是可取的,但若过于谨小慎微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说,做事要讲求一个“度”,即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作者:王少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百喻经》是大乘佛教中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譬喻说法是这本经书最突出的特色。

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百喻经》的语言叙述、故事内容、故事背后的意蕴进行阐释。

关键词:百喻经;故事;譬喻中图分类号:B94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14-01佛经的语言以“精简”著称,《百喻经》也不例外。

它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

四字一句的模式是佛经宣法的最重要形式。

语言上的一句四字不仅给人简练的感觉,同时这种整齐的句式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当然也有利于诵读和记忆。

故事情节和最后引发的譬喻议论,四字一句的句式是最常见的。

例如故事较短的“灌甘蔗喻”这则故事,基本上就是这种语言叙述说法的典型。

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诗经》四字格模式相一致,所以翻译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叙述语言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譬喻语言的运用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含义向不同的方向进行阐释,以此喻彼,此可以一,但彼可以多,这样就是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出来。

无论故事长短,叙述模式均是“谜面加谜底”这种样式,并且基本上都是前后分明的两段。

这一方面说明佛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在这九十八个故事中语言叙述有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且有语言叙事上的固定模式。

例如:首先故事情节均以“昔有······”等开头来叙述;后一段则是“世间愚人,亦复如是”,“凡夫愚人,亦复如是”等这样的譬喻议论。

所以,叙述模式相对固定之下,四言为主,兼用杂言的语言特点,使得故事简而有味,显而意深。

在了解了叙述模式和四字格式的语言后,对于《百喻经》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其文学性阐释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性意味较浓的《百喻经》意在宣扬佛法,使众生获得智慧,不堕“三毒”之境;所以它的内容就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和可读性。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虚名半是钱【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

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只金鼠狼,高兴地跳起来,赶紧揣在怀里。

仍然沿着路往前走。

要渡过一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一会儿金鼠狼变成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里在想:“我宁愿被毒蛇咬死,也一定要把金鼠狼带回去。

”由于诚心暗合所感动,这毒蛇又变成了金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会变成真金,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世间也有这样的蠢人。

他看到了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名闻利养。

这是借善法为名来掩盖自己的伪善面貌,以致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这正像那个蠢人捉来毒蛇放在怀中指望变成真金,终被毒蛇咬死一样。

【寓意】中国有句俗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用在这里,揭示该篇文章的寓意应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与善本来就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

人们总会说“善有善报”。

无论是传说、童话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行善行,终能得到好的报答。

正如文中的前者,因其心中存善,真真正正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能让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得到那份应当属于他的对善的报答。

只可惜世上被“名利”二字迷了心窍的人实在太多。

所谓“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浮名半是钱”。

文中的后面这位老兄,是否被名闻利养催得老态龙钟我们暂且不谈,但因为追名逐利而“反误了卿卿性命”却是事实。

尤其可观的是,他还打着善行的幌子,穿着仁义的戏袍,想要演一出好戏。

可惜,幌子倒了,戏袍破了,戏演砸了,命也丢了。

快乐百喻经_种熬胡麻子喻

快乐百喻经_种熬胡麻子喻

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原文】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

” 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

世人亦尔。

以菩萨旷劫修行,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

”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

如彼焦种,无复生理。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个蠢人,吃了生的胡麻子,觉得味道不好,炒熟后吃起来觉得味美,于是心想:我为什么不把生胡麻子炒熟再种,以后就可以得到味道很好的胡麻子了。

于是他就将胡麻子炒熟了种下去,胡麻苗始终没生长出来。

世上也有类似这样的人,认为菩萨修行要花很久的时间,还要做别人做不到而自己一定要做到的苦行,这是多么不轻松的事,所以打算:不如做个阿罗汉,尽快脱了生死,这倒是很容易的。

后来他又想去求佛果,结果还是不能得到。

这个道理就像把炒焦了的胡麻子用作种子而永远不能生出胡麻一样。

世界上的蠢人,也跟这一样。

【寓意】首先经历过程,而后方得结果,凡事皆循此理。

拒绝投入自己的努力和相当程度的艰辛,而希求获得丰厚的报偿,就只能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在达到理想目标的前夕,一定代价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都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换取所期望的成果,而不该贪图安逸,沉溺于凭空幻想,或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那往往是徒劳的。

在一个似乎是一切统统可以速成的时代,很多人容易放弃或忽略某些必要的劳动,总以为存在一种方法,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令愿望达成。

抱有如此想法的人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惰性是阻碍人前行的敌人,如果无法战胜它,你只会停留在原地,梦想也将永远不可实现。

把那些荒谬的想法抛开,学会理智地思考,脚踏实地,耐心勤勉,这才是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以为做每件事都可以去走捷径,那样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哲人食盐之杨若古兰创作昔有哲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哲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有益于道.如彼哲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翻译:过去有一个笨拙的人,到他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滋味缺乏.主人晓得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滋味好多了,就喃喃自语道:“这滋味所以如许美,是因为有盐的原因.加了这一点尚且滋味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蒙昧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本人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因而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添加一点道行,把本人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觉得可以添加美味,因而空口吃盐,以致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聪明,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说话:“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哲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成尽,是故不饮.”尔时世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过去有个人,笨拙没有聪明,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觉得是水,立即追逐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以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他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觅水,此刻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何不喝呢?”哲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成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世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丰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克不及得售,心生疲厌,觉得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喷鼻.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喷鼻运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价格昂贵,不断没有人买.经过了很多天,也不克不及卖出去.心里感到很腻烦,十分苦恼.看见他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发生了一个设法:不如把沉喷鼻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把沉喷鼻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逐个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逐个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滋味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因而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欠好的.你只需尝一个,就晓得了.”买果子的人说:“我此刻应当逐个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样能晓得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讨厌得吃不下,因而全都扔了.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克不及战役,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说话:“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因为害怕,不克不及战役.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疆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他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此刻在哪里?为何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曾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样酿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觉得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法子.你听我的话,必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当把骆驼的头砍上去,骆驼天然就出来了.”因而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上去.杀死骆驼以后,又打破了瓮.如许笨拙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快乐百喻经_入海取沉水喻

快乐百喻经_入海取沉水喻

不学无术暴殄天物【原文】昔有长者子,人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问愚人,亦复如是。

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

以其难得,便生退心。

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译文】从前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到大海里去打捞沉香这种木料,经过了好几年,终于收集到一车。

拉回家后,送到集市上去卖,因为价钱太贵,始终没有人过问。

经过好多天,这车香木还没有卖掉,他感到十分厌烦,心里很苦恼,他看到那些卖炭的很快就卖掉,心里就想:“我不如把这沉香木烧成炭,必定会很快卖掉!”于是他把这沉香木一起烧成炭,送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得到的钱还抵不上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界上一些蠢人也是这样,在广大圆融的佛教教义中,坚持精进修行,为了上求佛果,由于成佛并不容易,于是就产生了退转的念头:“不如发心改修小乘的声闻法,迅速了脱生死轮回之苦,做一个四果四向的自了阿罗汉。

”【寓意】沉香木,是一种产于亚热带的常绿乔木,木材质地坚硬而重,中医入药是一种具有镇痛、健胃作用价格不菲的中药材。

这种木材又叫做伽南香或奇南香。

下面我们就要从对这种木材的态度转到对问题的看法上来。

做事越要得到好的结果所付出的就越多,如果中途不能坚持初衷,有所退却或急于求成便因小而失大了。

我们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主次分明,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得到什么,再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奋斗。

任何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果此时不能坚持或求果心切,往往退而求其次,如此满足于小利那便得不偿失了。

就拿长者的儿子来说,他用了好几年时间潜入水下,才采集到一车香木,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之后,眼看就能得到回报了,却因香木价高不好卖而:肥I它们烧成炭,结果一车珍贵的香木只换得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此人显然不懂得宁缺毋滥的道理,他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收益,但却使价值不菲的香木变成了低贱的木炭。

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

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

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索无物从前有两个人同行,见有人拉着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

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

」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

」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

」他说:「无物。

』那人又要求道:「就给我无物。

」另一个人含笑说道:「他不肯给,何必相逼呢?」那人说道:「无物给我们,那必定应有无物的。

」另一个人说道:「无物么,这是两个词合起来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称来表示而已,并非要有个实物来相应。

」世俗凡夫执着于无物这个假名,以为必有一个相应的实物,于是就追求进入无所有的境界,反而执着于这个无所有。

另一个说无物之意的人,则以为它就是无相,因为种种现象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空的。

明了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就无所愿求,若是无所愿求了,也就不造作生死之业,也就是无相、无愿、无作。

但并不是实际存在着一个无相、无愿、无作的实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话,就如那人要求给他无物一样的荒谬,这就是另一个人说无物的意思。

蹋长者口从前有位大富翁,左右的人都想取得他的欢心,竭尽恭敬之能事。

富翁吐痰时,左右侍奉的人马上用脚蹋掉。

有一个愚人,赶不上机会去蹋,便想道:「若是吐在地上,众人即刻蹋掉了。

还是趁他想吐的时候,我抢先蹋掉他。

」于是长者正咳着要吐的时候,这愚人飞起一脚,蹋在长者口上,踢破了唇,折断了齿。

富翁问愚人道:「你为何蹋我的口?」愚人答道:「长者若是痰出口落地,左右讨好的人捷足先蹋了。

我虽是想蹋,总是赶不及。

所以,痰要出口之际,抬脚先蹋,希望得您的欢心。

」大凡事物都须时机,时机未熟,强行去做,反而得到苦恼。

因此,世人应当知晓是时机与不是时机。

二子分财从前摩罗国有一位刹帝利,得了重病,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两个儿子:「我死之后,好好地分财物。

」两位儿子依循父亲的遗教,在父亲死后,把财物分作两份。

快乐百喻经_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快乐百喻经_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内因是本外因是标【原文】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

”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

但今卒无,方须求索。

比得药顷,王要莫看。

待与药已,然后示王。

”于是即使远方取药。

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

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

”便敕左右,赐以珍宝。

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世人亦尔。

诣善知识,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

”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勇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译文】过去有一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他把医生叫来,对他说道:“替我给她药,使她立刻长大。

”医生回答说:“我给她一种好药,可以立刻使她长大。

可是现在没有,一定得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

在我找到这药之前,大王是不能看你这女儿的,一定要等她吃了这药之后,你才能见她。

”于是医生便到很远的地方去采药。

过了十二年,才采得药回来,给王女吃了,然后带她去见国王。

国王看见女儿,特别高兴,心里想:“他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我女儿吃了他的药,能够一下子就长这么大!”国王便吩咐身边的人拿一些珍宝赏给这位医生。

当时大家都讥笑国王的无知,不懂得计算一下女儿出生后经过了多少年月,一下子看见孩子长到了这么大,还当真认为是药物的效力。

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些人,当他去拜访一位有道行的人,向他说:“我要求道,请您指导,好让我立刻便能得道。

”这位有道行的导师,为了使他简便易学,就教他坐禅,观察流转还灭的十二缘起法。

由于逐渐积累了种种修行功夫,后来果然成了罗汉。

他高兴地跳起来,说:“真痛快呀!大师使我很快证得阿罗汉道这一最妙道法。

”【寓意】唯物辩证法有一观点: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这句话所阐述的客观真理同样适用于这则寓言。

国王女儿的成长是其本身发展所致,医师只是巧妙地使那位愚王暂时不见自己的公主,这仅是外部条件,而国王却信以为真,全然不知女儿即使没有“仙药”也会长大的道理,其实内因——人体自身生长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快乐百喻经_叹父德行喻

快乐百喻经_叹父德行喻

话说大了自受其辱【原文】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仁慈,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言。

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

”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

”愚人答日:“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

”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在许多人面前,赞美他父亲的德行,说:“我父亲的心很仁慈,不曾损害别人,也从未抢夺过别人的财物,待人是很公正直爽,不说谎话,而且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还肯帮助人家。

”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呆子,就想自己也应赞美父亲一番,就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胜过你的父亲呢!”大家就问他,那是一些什么德行?呆子回答说:“我父亲从小就断绝淫欲,从来没有沾染上过这种事。

”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说道:“你的父亲如果这样,那么他怎么会生出你来呢?”他的话深为当时在场的人笑话。

【寓意】赞美别人的好处,须要符合实际,捏造的谎言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来人家的轻鄙。

其实呆子傻得挺可爱的,他很维护自己的父亲,见别人夸自己的父亲,他便想到也要夸自己的父亲一番,只是他的父亲不怎么样,连一个能让自己的儿子夸口的优点也没有,可这傻儿子还偏要夸,逼急了,只好说父亲从不动淫念。

或许他并不知所谓的“淫念”为何物,只是随便扯了个谎,殊不知,扯谎是最要不得的,捏造的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拆穿,只不过呆子的谎言太低级了,让人一眼就看穿了,孝心可嘉,方法却不可取。

我们应该吸取呆子的教训。

佛家说:“出家人不打诳语。

”就是这个意思,佛教之所以禁止妄语,就是因为它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可以赞美别人,但要符合实际,发自真心地赞美别人,为了赞美别人而赞美别人,反而会更虚伪,成为笑柄。

快乐百喻经_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快乐百喻经_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看着容易做着难纸上谈兵全船翻【原文】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人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人海捉船方法。

若人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人海方法,我悉知之。

”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

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

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译文】从前有个富翁的儿子,和一些商人一起到海中采宝。

这个富翁的儿子很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

如果遇到大海中有旋涡、回流和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怎样撑、怎样停。

对众人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都知道了。

”大家听了都对他的话深信不已。

船到了海中,没过多少时间,船师得了急病,忽然死掉了。

这时这个富翁的儿子就代替了船师来驾船。

来到了有旋涡的急流之中,他就大声唱着应当这样驾,这样撑。

船在旋涡里盘旋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有珍宝的地方。

全船的商人都落水而死。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

学了一点禅法,知道了一点数息观及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能背诵其中的文字,但并不了解它们的意义。

各种方法实际上并不知道,却自称善解禅法,于是就胡乱传授,致使前来学法之人迷乱失心,颠倒了禅法的正相,结果一年到头一无所获。

正像前面说的那个不会驾船的傻瓜一样,使全船的人都沉到了海底。

【寓意】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而这个故事中对于这个道理的懂得,却是以一船人的性命为代价的,这未免太沉重了。

像那个富翁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但古代有,现代也不乏其人。

这种人表面上的夸夸其谈很能迷惑人,对一些问题也说得头头是道,给人以假象,但如果让他真正实践一下,把所说的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就露了馅儿。

而这种入被贻笑大方误己事小,如果像文中那个富翁的儿子不仅误己,还误了别人的性命。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五七- 蹋长者口喻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五七- 蹋长者口喻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五七: 蹋长者口喻§57 蹋长者口喻(57) treading on the ellders mouth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

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

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

欲唾之时,我当先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extremely wealthy elder whose attendants were eager to please him by paying him all due deference. when he spat, the attendants rubbed it with their feet. among them j was this stupid man who said to himself, “when he spits on the ground, others rub it with their feet, now i’m going to be the first one to render the service of rubbing it when he spits next time.”於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so when the elder was about to cough and spit out, the man kicked up his foot and trod on the elder’s mouth. he brokethe old man’s lips and teeth. to the stupid man, the elderly man said, “what did you do that for?”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

时机很重要哲理故事

时机很重要哲理故事

时机很重要哲理故事时机很重要哲理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长者,别人都对他毕恭毕敬,想方设法巴结他。

长者每次吐痰时,身边的人都争先恐后用脚把地上的痰迹擦掉。

有一个愚人,也想向长者献殷勤,但每次都出脚太慢,总是落在别人后面。

他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准备下次抢占先机。

当他看见长者咳嗽,正准备吐痰时,立即飞起一脚,踢到长者嘴上。

长者的嘴唇被踢破,牙也掉了好几颗,鲜血直流。

长者大怒,质问道:“你为什么踢我?”愚人老实回答道:“您每次吐痰到地上,都有人用脚踩掉,我也想讨好您,可是每次都抢不赢别人。

所以,在您还没吐出来之前,我就提前伸出脚了。

”(《百喻经·蹋长者口喻》)聪明反被聪明误,马屁精的下场不值得同情。

撇开道德问题不谈,假如就事论事来分析,此人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时机选择错误,才会弄巧成拙。

有些事情,不见得行动越早越好,合适最好。

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晚了时不再来,早了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照样是白忙。

成大事者,多半也是把握时机的高手。

李连杰初到好莱坞时,几乎没人看好他。

有一家电影公司请他出演,但片酬极低,区区100万美元,而且是反派角色。

他犹豫不决,说要慎重考虑。

等他考虑清楚,答应接下来时,对方忽然改口:“要演可以,片酬降为75万。

”谈判的过程中,片酬一降再降,最后签下来的.实际价格是50万。

当时,李连杰已经是东南亚电影市场的票房保证,这样的条件对他简直是侮辱,但他接受了。

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当务之急,是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

这是他在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电影,他的功夫征服了西方观众,大获成功。

影片上映的第二天,那个电影公司老板就亲自上门找到他,毕恭毕敬地说:“下一部片子请您演主角,您看怎么样?”今非昔比,李连杰觉得时机到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可以谈条件了。

当他在好莱坞出演第四部电影时,片酬涨到了1700万美元!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他一开始就漫天要价,可能无法打进好莱坞。

哲思启示: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谀奉承心花怒放
【原文】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

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

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

欲唾之时我当先踏。

”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踏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踏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去。

我虽欲踏,每常不及。

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踏,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

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有权有势,周围的人想讨好他,都对他十分恭敬。

他吐唾沫在地上时,旁边侍候他的人便立即用脚去擦掉。

有一个傻子来不及去擦,他这样想道:“如果等吐到地上,别人便先擦掉了。

我应当在他刚要吐的时候,就先去擦掉。

”有一天,当这位长者正想吐唾沫的时候,这个傻子便飞起一脚,朝他嘴上踏去,结果长者的嘴唇被踏破,还折断了几颗门牙。

这个长者质问这个傻子说:“你为什么故意踏我的嘴巴?”这个傻子回答说:“如果您把唾沫吐出口落到地上,您身边巴结您的人便争着擦掉了。

我即使想给您擦掉,却常常来不及。

因为这个缘故,我想等您刚要吐唾沫的时候,便抬起脚来先擦掉它,希望讨得您的欢心。


一切事物都要借助于时机因缘。

如果时机因缘没有成熟,勉强干的,反会受到苦恼。

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才是合乎时宜,什么是不合时宜。

【寓意】
巴结是一种坏风气,故事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它对被巴结的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告诫人们:要力戒巴结别人,而被巴结的人要力拒别人的巴结。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和夸奖,赞美之话可以让人心花怒放,即使知道是假的,人们也宁愿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从心里往外美,这是人的本性。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一个不真实的赞美、奉承,会使你无法摆正位置,从而影响你前进的步伐。

巴结别人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好处,但是长时间的阿谀奉承会让被巴结人感到不真诚、不真实,从而对你产生厌恶之情,结果必将是一败涂地。

与其这样倒不如踏踏实实做人,用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结奉承是一种非常不良的社会风尚,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去克服这种坏风气,使大家在一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真真诚诚的氛围中工作、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