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合集下载

烦恼近义词

烦恼近义词

烦恼近义词烦恼近义词1烦恼的近义词懊恼:烦闷苦恼: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懊恼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你先别~,资金问题发愁忧愁:1.忧虑愁苦。

忧愁烦扰:①搅扰:他太累了,我实在不忍心再~他。

②因受烦扰烦躁:烦闷急躁:~不安。

烦躁苦恼:痛苦烦恼:自寻~ㄧ为此事他~了好几天。

苦恼麻烦:1.费事;烦琐。

2.烦扰;打扰。

3.事故麻烦纳闷:疑惑在胸,心中发闷:他不解何意,正自纳闷|他的态纳闷不快:1.不愉快,不高兴。

2.不适;有病。

3.不快烦懑:1.亦作"烦满"。

中医谓内热郁结之症。

2.泛烦懑苦闷:苦恼烦闷:心情~。

苦闷烦闷:心情不畅快。

烦闷郁闷:1.积聚在内心的烦闷。

2.沉闷;不舒畅。

郁闷纷扰:混乱:内心~ㄧ世事~。

纷扰烦恼的反义词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的微笑ㄧ祝您生日~。

快乐愉快:1.快乐,适意。

愉快写意:俗称“粗笔”。

与“工笔”相对。

中国画技法名。

通过写意安宁:①秩序正常,没有骚扰:地方~ㄧ边境~。

②(心安宁烦恼近义词2懊恼:烦闷苦恼: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你先别~,资金问题发愁忧愁:1.忧虑愁苦。

忧愁烦扰:①搅扰:他太累了,我实在不忍心再~他。

②因受烦扰烦躁:烦闷急躁:~不安。

烦躁苦恼:痛苦烦恼:自寻~ㄧ为此事他~了好几天。

苦恼麻烦:1.费事;烦琐。

2.烦扰;打扰。

3.事故麻烦纳闷:疑惑在胸,心中发闷:他不解何意,正自纳闷|他的态纳闷不快:1.不愉快,不高兴。

2.不适;有病。

3.不快烦懑:1.亦作"烦满"。

中医谓内热郁结之症。

2.泛烦懑苦闷:苦恼烦闷:心情~。

苦闷烦闷:心情不畅快。

烦闷郁闷:1.积聚在内心的烦闷。

2.沉闷;不舒畅。

郁闷纷扰:混乱:内心~ㄧ世事~。

纷扰词汇出处与详解1、佛教语。

谓迷惑不觉。

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

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

见《唯识论》卷六。

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原文】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

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会值㈤其夫,聘使邻国。

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

诈与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

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

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

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

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

会于中路,值于彼王。

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其相斫射。

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

由是之故,我得此马,乃以珍宝,来投王国。

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

”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

王时欣然,叹未曾有。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

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

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跨越旧臣。

”远人闻已,至作是言:“谁来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

”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

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作是议已,便白于王。

王闻是已,给赐刀仗,寻即遣之。

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

,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远人惊怖,即便上树。

狮子张口,仰头向前。

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

狮子寻死。

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自于王。

王信宠遇。

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敬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致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敌抗衡;杀狮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

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世间本无鬼半夜敲门心不惊【原文】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经婆罗斯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刹。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著罗刹衣青,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奔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之著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途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书,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译文】从前乾陀卫国有一帮歌舞演员,因为年岁饥荒,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路。

路过婆罗斯山,这山里一向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

当时这些演员夜里住宿在山里,风大天冷,大家烧火取暖,睡起觉来。

他们这帮演员中间有一个还是感到寒冷,就起来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对火坐着。

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到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得仔细看,爬起来就跑。

一下子惊动了其他伙伴,大家一起跟着跑起来。

那穿罗刹衣裳的,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也跟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逃跑的人看见他紧跟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恐惧,翻山渡河,有的还掉到山沟里,把身体都摔伤了。

真是狼狈疲惫极了。

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罗刹。

世间凡夫就是这样。

凡夫被喧哗烦恼逼乱心神,又缺乏对佛教的理解和把握,而想要远求无上长生慧命之法,永享常、乐、我、净的妙乐。

但由于一向我见炽盛,固执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为我,以致在生死道中流转奔驰,为各种烦恼所困扰,使心不得自在,结果坠入三途恶趣,奔走跌倒在山沟里,一直到天明。

如同人们的生死之夜已尽,迷惑已去,自己智慧明晓,才知道色、受、想、行、识五阴假合之身并无真正的实我。

【寓意】乾陀卫国的演员们被错扮罗刹的同伴吓得惊慌失措、狼狈逃跑、疲惫至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独立判断,身:处困境不冷静的表现。

南北朝-百喻经《雇倩瓦师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雇倩瓦师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雇倩瓦师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雇倩瓦师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

汝可为我雇倩瓦师,诣市觅之。

时彼弟子往瓦师家。

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

须臾之间,驴尽破之。

还来家中,啼哭懊恼。

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其人答言:我为方便,勤苦积年,始得成器。

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

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而言: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

我今当买此驴。

瓦师欢喜,即便卖与。

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

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

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

背恩之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过去有位婆罗门师,想举办一场隆重的法会,对弟子说:我须瓦器以供会用。

我需要一批瓦器,以供法会使用。

汝可为我雇倩瓦师,诣市觅之。

你去替我雇请一位瓦师来,这可到市集上去寻觅。

时彼弟子往瓦师家。

那弟子即前往瓦师家去。

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

这时有一人赶着驴负着瓦器到市场上去卖掉。

须臾之间,驴尽破之。

那头驴才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瓦器都打破了。

还来家中,啼哭懊恼。

此人回到家中,心里懊恼,就啼哭起来。

弟子见已,而问之言:婆罗门弟子见了,便问:何以悲叹懊恼如是?为何这般悲叹懊恼?其人答言:此人答道:我为方便,勤苦积年,始得成器。

我用了种种善巧的方法,经过许多年的勤苦,方做成了瓦器。

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

拉到市场上想卖,这头破驴子顷刻之间都把瓦器打砸了,所以我懊恼。

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而言:弟子听了,心中欣喜,想道: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

这头驴真是好东西,历经久时做成的东西,顷刻之间就能把它破掉。

我今当买此驴。

如今我应把这头驴买下来。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原文】昔有一人,贫穷困乏。

与他客作,得粗軞衣,而被著之。

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著此粗弊衣軞?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当随我语,终不欺汝。

” 贫人欢喜,敬从其言。

其人即便在前燃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既衣著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贫人即便脱著火中。

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

乃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便用其语,即舍身命。

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

他给人家做活,得到一件粗麻布衣,经常穿在身上。

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家庭出身的人,高贵人的儿手,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粗劣衣服?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让你获得一件高级服装。

不过要照我说的做,绝对不会骗你。

”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

那人就在穷人面前点起一堆柴火,对他说:“现在你快把那粗麻布衣裳脱下来,扔到火里去。

烧过之后,你就能在烧掉衣裳的火堆里,得到一件高级服装。

”穷人照他的嘱咐把衣服脱掉扔进火堆。

衣服烧掉之后,在火堆里寻找高级服装,结果什么衣服也没有找到。

世间有些人和这一样。

从过去世修各种善行,到今生得到人生,应该累积功德,加强修持。

但却听信了外道、神汉、巫婆骗人的妄语,说什么:“你现在要相信我的话,修各种苦行,或从高岩上往下跳,或投烈火中焚身,舍去现有的身体后,才能超生天界,永远享受各种快乐。

”这人就听从了这些骗人的鬼话,舍掉了现在的身体和性命。

这样的邪见使他身死之后,自然堕落在地狱中受各种苦楚。

人身既已失掉,结果一无所得,这人和前面说的穷人做的是同样的蠢事。

【寓意】很多人都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从前经历过的是多么美好。

那么让我们珍惜现在吧,现实也许不尽如人意,也许就像身上的“粗軞衣”一样,但它总还能遮体蔽寒,还能带给我们温暖,这温暖是现实的,比起好高骛远的“上妙钦服”来,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珍惜。

《百喻经》98个内容贫人烧粗褐衣喻

《百喻经》98个内容贫人烧粗褐衣喻

《百喻经》98个内容贫人烧粗褐衣喻“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嗔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说王纵暴喻妇女欲更求子喻入海取沉水喻贼盗锦绣用裹氀褐喻种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瞤喻治鞭疮喻为妇贸鼻喻贫人烧粗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师喻估客偷金喻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饮木筒水喻见他人涂舍喻治秃喻毗舍阇鬼喻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牦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

(十三)说人喜嗔喻【经文】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惟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

快乐百喻经_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快乐百喻经_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妄自尊大盲人摸象【原文】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

” 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

” 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

”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

汝不能造。

”不用天语,便欲造物。

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毗舍阔鬼。

”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诸佛说法,不著二边,亦不著断,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

【译文】婆罗门的教徒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之父,他能造万物,是造物的主人。

”有个弟子说:“我也能造万物。

”这人实在是很愚蠢,却自以为很聪明,对梵天王说:“我想造万物。

”梵天王对他说:“你不能有这种想法,你是不能造万物的。

”弟子不听梵天王的话,就开始造物。

梵天王见了弟子造的东西,对他说:“你造的脑袋太大,脖子太小;手太大,胳膊太小;脚太小,脚后跟太大;就像一个颈项瘦长、肚大如海的饿鬼一样。

”从这个事理应当知道各人都是依自己的业力感受果报,并不是大梵天王能创造的。

诸佛说法,不着二种偏见,也不着常见及断见,就像八正道那样不偏不倚。

外教修道人见到一些断、常的表面现象后,就执著于是断是常是真,欺骗世间缺乏正确认识的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但实际上所说的并不是正法。

【寓意】这则寓言所要阐述的道理即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的全貌,切莫“盲人摸象”。

梵天王被他的教徒称为世间之父,因为他是造物的主人。

他的弟子不服气,也造了万物,所造出来的万物却极不平衡,失去了事物原有的面貌,无美感可言,徒弟的妄自尊大,实在令人可笑。

能够看到事物的整体的人是智者。

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总是只看到离自己最近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了什么,就把这个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是出于各自的利益,当自身处于某种状况之下,个人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因而往往会夸大某些部分而忽略另一些地方,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说明整个事物的情况,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的并不多见。

快乐百喻经_奴守门喻

快乐百喻经_奴守门喻

教条主义害人害己【原文】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所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

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着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竞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译文】有人将要远行,对他的奴仆说:“你要好好守门,并把驴用绳子拴好。

”主人走后,正值邻村有人家演戏,这个奴仆想听,不能在家安坐。

于是他就卸下门板找绳子把门捆在驴身上,牵着驴到了演戏的地方。

奴仆走了之后,家中财物被小偷都偷走了。

当主人回来之后,问他的奴仆:“我的财物在哪里?”奴仆回答说:“主人只托付了门、驴和绳子,而其它的就不是我能知道的。

”主人又说:“留下你看门,就是为了财物,财物既然不在了,还要门干什么呢?”迷恋于生死的愚蠢人,成为爱欲的奴隶的原因,也和这一样。

如来告诫我们,一定要经常保护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一个大门,不能让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类贼人钻空子,进来偷盗财物;要看好无明这头驴,不能让它被贪爱这条绳子牵着跑。

但是有些比丘不遵佛的教导,贪求名闻利养。

表面显得清白,在安静处坐禅;心里却贪着五欲,向外奔驰流荡。

无明覆盖了这些人的心,被贪爱的绳子捆住了这些人的手脚,使正念、觉、意三味,三十七道品等法宝,全都丧失了。

【寓意】《奴守门喻》这篇文章是说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并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是在表面上虚伪地敷衍,而是真真正正地用行动来坚持原则。

现代社会会有很多诱惑,如果人们都没有原则,都不坚持原则就会被一些不良思想风气感染,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百喻经》故事六则,欢迎大家阅读。

《百喻经》故事一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百喻经》故事二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百喻经》故事五则

《百喻经》故事五则

《百喻经》故事五则《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篇。

下面小编整理了《百喻经》中的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

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渡。

到彼往债,竟不得见。

来还渡河,复雇两钱。

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

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尔,要少名利,致毁大行。

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人家半个钱,好久没有得到偿还,于是他就到借钱人那儿去要账。

走在半路上有一条大河,渡河要出两个钱才能过得去。

到了借钱人那里,却没见到,只好回来,过河又花了两个钱。

为了半个钱的债,用掉四个钱,在加上路上往返的*苦。

所要的帐很少,因要帐失去的却不少,果然被人家笑话。

世界上有的人也是这样,为了取得一点点小名小利,不惜丧失自己的品德。

只顾有利于自己,就不考虑人格和信义,眼前得到不光*的声名,将来也还要受到痛苦的报应。

原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

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

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

见其还债,言非我兄。

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

若其债时,则称非兄。

”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已有。

乃至旁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此亦如是。

今译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并且很有钱财,社会上没有谁不称赞他的。

那时有一个蠢人,看到他如此出*,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

其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有钱,需要钱时可以找到他,所以管他叫哥哥。

后来看到这人向他讨债,便又改口说他不是哥哥。

旁人跟他说:“你真是愚蠢,怎么需要用钱财的时候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要逼债的时候,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蠢人回答道:“我就是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认他作哥哥,其实并不是哥哥。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

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

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百喻经(白话讲述)31-40 迴向一切眾生翻譯雇请瓦师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陶器,要运到集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

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于是,他就跟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什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个精光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陶器,但它却一百年也做不了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估客偷金有两个商人,在一处作生意,一个贩卖金,一个贩卖棉花。

一天,有人向那个卖金子的买金子,要当面试验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里去熔解。

那个贩卖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块,恐怕别人见到,连忙把这块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滚热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烧起来了。

这样,偷窃的行为马上被戳穿,他不但没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烧掉了。

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称是他自己的法,但因为他们不明原理,不善运用,不但得不到好处,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乱了自法,终究是马脚毕露的。

快乐百喻经_牧羊人喻

快乐百喻经_牧羊人喻

利令智昏为人所骗【原文】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

极大悭贪,不肯外用。

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

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

”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

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

” 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妇已生,心大欢喜,重与彼物。

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生已.今死矣!’’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嘘唏不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既修多闻㈣,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演说,为此漏身之所诳惑,妄欺世乐,如己妻息,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

如彼羊之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很会牧羊。

他养的羊繁殖得很快,不久就繁殖得成千上万。

但他很吝啬,从来不肯杀一只羊请客或自己吃。

当时有一个非常狡猾、虚伪的人,设计了一个圈套,便去和牧羊人交朋友。

对他说:“我和你现在已经是最要好的朋友,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分彼此。

我知道有户人家有一位漂亮的姑娘,我正在想办法替你介绍,把她求来给你做妻子。

”牧养人听了这话,心里十分高兴,就给了他很多的羊和各种财物。

这人叉对他说:“你那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个孩子。

”牧羊人还没见过自己的老婆,听说已经生了孩子,更加欢喜,又给他好多东西。

这人后来又告诉牧羊人:“你的孩子已出生,现在死了!”牧羊人听了这话,大哭起来,悲痛不已。

世间之人也是这样,广泛研习了经教,却为了自己的名利,隐匿正法,保守经验,不肯将知识传给别人,不作法施,演说佛教真实义理。

这是为这具有漏身躯所迷惑,妄求世间福乐,当做自己的妻子儿女,被这些私心杂念所欺哄蒙蔽,以致一切善法都跟自己远离了。

到后来失去了身体性命以及珍爱的财物,都极为悲伤难过,处于忧愁痛苦的境地中。

这与牧羊人受人蒙哄摆布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寓意】初看这篇寓言,便惊异于牧羊人的昏吝与痴贪。

他太过贪婪,以致希望世间一切福禄都归自己所有,“妄欺世乐,如己妻息”,最终被这些私心杂念所欺哄蒙蔽,利令智昏,为人所骗,失去了珍爱的财物和身体性命,于是极为悲伤难过,处于忧愁痛苦的境地之中。

南北朝-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夫妇,有三番饼。

夫妇共分,各食一饼。

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翻译:昔有夫妇,有三番饼。

曾有一对夫妇,家有三块饼。

夫妇共分,各食一饼。

两人各吃了一块。

余一番在,共作要言:剩下一块,两人约定道: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若是谁说话了,定是不给他这块饼了。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

之后,为了这一块饼的缘故,各各不敢言语。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

过了一会儿,有贼入室来偷取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家中所有,尽入了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夫妇两人因为先前有约定的缘故,眼看着,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贼见他们一言不发,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来,丈夫亲眼见了,也依然不说。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妻子便大喊有贼,对丈夫叫道: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你这愚痴的人,怎么为了一块饼,眼看着贼这般也不喊?其夫拍手笑言:丈夫拍手笑道:咄!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蠢婢子,我得定了饼,你没份了。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世人听了此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小名利的缘故,硬是装出静默的样子来,却受着虚假引致的烦恼,这种种恶贼的侵侮,丧失了善法,坠堕于三涂,都毫不怖畏,也不去觅求出离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着嬉戏,虽是遭了大苦报,也不以为祸患,就如那个为饼失财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南北朝-百喻经《破五通仙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破五通仙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破五通仙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破五通仙眼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

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

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

汝今毁眼,何所复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山林旷野,塚间树下,修四意止及不净观,便强将来,种种供养。

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

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

翻译: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

从前有一个人入山学道,成为得到五种神通的仙人,天眼彻视,能看见地下一切隐伏着的宝藏。

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言:国王听闻了这事,很高兴,就对臣下说: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如何才能使这人常留在我国,不到别处去,使我的库藏中的珍宝源源不断地增加?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有一位愚臣即刻前往仙人那儿去,把他的双眼挑了,拿来对国王说: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

臣已经挑了他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了,常住在这国家了。

王语臣言:国王对大臣说: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

所以渴望仙人留住在这儿,只是因为他能见地中一切隐伏着的宝藏。

汝今毁眼,何所复任?如今你毁了他的眼睛,还有什么用?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山林旷野,塚间树下,修四意止及不净观,便强将来,种种供养。

世人也是这样,见头陀在山林旷野、塚间树下苦行,修习四意止和不净观,便强行拉他到家里来,好生供养起来。

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

结果是毁了他的善法,使道果不能成就,丧失掉他的道眼,已失掉了他的苦行所得,供养他应得的好处也就都一无所获了。

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

就像那个愚臣,平白地毁掉仙人的眼睛。

百喻经全集《为王负杌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为王负杌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为王负杌喻》译文赏析百喻经全集《为王负杌喻》译文赏析为王负杌喻【原文】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

敕一臣言:“汝捉一杌[1],持至彼园,我用坐息。

”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

”时王便以三十六杌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于园中。

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

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2]:发、毛、爪、齿、屎、尿、不净,不以为丑。

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舍。

如彼愚人担负于杌。

【解释】[1] 杌(wù):小凳子。

[2] 三十六物:外相十二,发毛爪齿屎尿之类;身器十二,皮血之类;内含十二,赤痰白痰之类。

喻指世人应堪破自身,不执着于肉身及欲乐,专心修道,以生佛界。

【译文】从前有一个国王,准备到无忧园中欢娱嬉乐,他吩咐一个臣子说:“你去拿一张矮凳子来,放到园中去,我好坐着休息。

”当时那个臣子觉得拿着凳子跟在国王身后很难为情,便对国王说:“我不能拿着它,我可以挑着它。

”于是,国王便把三十六张凳子一起放在他的后背上,叫他挑着到园中去。

像这样的愚人,只会被世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

如果见到女人的一根头发掉在地上,便说自己要守持戒律,不肯去捡。

可是后来又由于无明烦恼的干扰,对于人身的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发、毛、爪、齿、屎、尿等秽物,却无一不拿,也不觉得有什么肮脏和惭愧,到死都不愿意舍弃。

这就像那个宁肯把三十六张凳子全挑在背上,也不愿意用手拿一张凳子的愚人一样。

【评析】故事中的这个大臣可真是够愚蠢,放着容易的事不做,非要换个方式,结果使自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实,没有哪个人是不要面子的,可是一旦要面子过了头,就会使自己陷入虚伪的泥潭,到头来不仅捞不到面子,反而丢了面子。

这也借此讽刺了那些宁肯绕远路费力不讨好,也不愿意抄近路省心省力做事的固执己见的人。

故事征引面子没有生命重要有一个南方人,一直不喜欢鸡蛋。

传世名著《百喻经》:10则小故事,10种大智慧

传世名著《百喻经》:10则小故事,10种大智慧

传世名著《百喻经》:10则小故事,10种大智慧《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通过讲故事和比喻阐述一个个佛学道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广大阅读者的欢迎。

杀商主祀天过去,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采宝。

入大海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向导,然后方可去。

于是就纷纷觅求,找到了一位向导。

既已得了向导,便一起出发,至一处旷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须用活人作祭祀,然后才能通过。

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来:“我们这班伙伴,大家都是亲属,如何可杀?只有这位向导,可用来祭祀天神。

”于是杀了向导,用以祭祀。

祀天完毕之后,却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儿走,穷途末路,都困死了。

评语:人活一世,善良就是人的向导。

有时候为了某些利益或者贪图一时的快乐而放弃善良,那么人也就迷失了道路,再也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入海取沈水过去有位长者的儿子,入大海去采取沈水香,历经多年,方采得一车,载回家来,拿到市场上去卖。

因为昂贵的缘故,一时之间,无人来买。

多日过去了,售不出去,内心很是疲厌,苦恼不堪。

见人家卖炭,转眼即成交了,便生出一个念头:不如把它烧了作炭,便可以快快地卖掉了。

遂即将其烧成炭,推至市上卖了,却不值半车炭的价钱。

评:花费了无数心血采取的沈水香,到了收获利润的时候却沉不住气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天下之人,莫不如此。

为妇贸鼻从前有一个人,他的妻子长得端正,只是鼻子难看。

这人外出之际,见别人的妻子面貌端正,鼻子长得很好,便说:'我现今可把她的鼻截取下来安着到我妻子面孔上去,不是很好么!' 随即将别人妻子的鼻子截下来,拿回家去,急急地叫妻子:「你快出来,给你好鼻。

」他妻子一出来,就割了她的鼻子,旋而将他人的鼻子安着在妻子面孔上。

既安不上去,又失了她原先的鼻子,白白让她受了大苦痛。

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共相怨害喻【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1],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2]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3]可以害彼。

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

虽当自害。

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注释】[1] 共他相嗔:和别人生了气。

[2] 毁:讲别人的坏话。

[3] 毗陀罗咒:古印度的一种咒语,说是能起死尸令去杀人。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他人结了怨,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如此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可我没有能力报复,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所以我才如此忧愁悲伤啊。

”这人说道:“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可以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个弊病,就是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害了自己。

”他听罢,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会我。

即使伤害自己,我也要报复他。

”世上的人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由于怨恨,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别人,还未伤害到别人,反而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就如那个宁愿伤害自己也要报复他人的想法没有什么差别。

【评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只因为与别人有点隔阂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让自己变得憔悴不堪、忧愁悲伤。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报复那个人,宁愿自己受伤也在所不惜,真是因小失大。

为了芝麻大点小事,就让自己陷入仇恨之中,要知道,一个整日陷在仇恨与报复中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所以,我们要尽量打消一些不必要的报复念头,多多包容别人,多多谅解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故事征引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一天,一个绅士要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

烦恼词语的释义及反义词

烦恼词语的释义及反义词

烦恼词语的释义及反义词烦恼,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指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烦恼词语的释义及反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一、烦恼词语的解释佛教语。

谓迷惑不觉。

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

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

见《唯识论》卷六。

《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

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 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

”二、烦恼词语的反义词愉快[ yú kuài ]快活[ kuài huo ]快乐[ kuài lè ]三、烦恼词语的造句1、优美的歌声驱散了心头的烦恼。

2、看到她恬静的面孔,内心的一切烦恼都忘却了。

3、李奶奶很迷信,遇到烦恼难办的事情,总爱请算命先生算卦。

4、烦恼的事情纠缠在心头。

5、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也不要烦恼。

6、胜利者得意忘形的微笑使某些人感到烦恼。

7、每天早上起床时才会痛苦万分,因为在这一刻烦恼们又纷至沓来!8、弟弟老是喋喋不休的争着要那个,又要那个让人感到非常烦恼。

9、不要理会她的话,她喜欢在别人烦恼的时候火上浇油。

10、接二连三回来的探子,都给他带来了更使人烦恼的消息。

11、老人豁然开朗,从此便摆脱了烦恼。

12、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她把忧愁、烦恼、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

13、他总是在那里胡思乱想,自找烦恼。

14、父母们对我的烦恼非常了解,真是老马识途。

15、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何必为了流言蜚语而自寻烦恼呢?16、一个人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就少了许多烦恼。

17、人若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桎梏,就少了许多烦恼。

18、如果您是位特别讲究吃穿,追赶时髦的人,而这过分的追求又常常弄得您入不敷出,故而烦恼不堪。

19、很多件惊天动地的好事却都会给自己带来无边无际的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原文】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又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日:“我与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掳笞众生。

【译文】
譬如有五个人共同买了一个侍女,其中一人对侍女说:“给我洗洗衣裳。


接下来又有一个人也说要洗衣裳。

侍女就告诉后说的这个人:“(他先提出的要求)我先给他洗吧。


这个后提出要求的人生起气来,说道:“我和他共同花钱买了你,为什么只给他洗?”于是,就拿起鞭子打了侍女十下。

随后.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打了侍女十下。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蕴,即以此五阴名为人、我、众生。

这里用五个人比喻五阴,一婢比喻众生)也是这样。

过去的烦恼,通过主因和助缘,生成了人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类别的合成物。

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五阴会产生无量苦恼来折磨人们。

【寓意】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这则寓言读完,使人颇有感受。

感受之一是:当五人想共买一婢使用时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节省人力,节省金钱。

此时,五人的心是真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感受之二是:五人共买一婢使用时应该有一个“使用计划”——用今天最时髦的话说,即是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而寓言中的五个使用者与此正好相反,他们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人人想争先,个个怕吃亏,既无方术,又无打算,没有一点儿计划,更谈不到
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管理人才。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就会事倍功半,如同寓言中的结果一样。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真诚的心,而且要出自于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每个人只要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定能够培养出冷静的心情,进而能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一切事物。

一个人之所以失去冷静,就是因为心中有杂念,真诚的心是没有杂念的心情。

真诚的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冷静、安然处之的心态。

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一旦过分放纵情欲和物欲就容易迷失本性。

坠入万丈深渊,不可救药,寓言中的五个人,哪个人都有点像个人私欲膨胀。

无论任何人,假如一味仰慕外界的荣华富贵,他就会被物欲包围困惑。

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的淡泊胸怀,如果一味贪恋功名利禄,终有一日会跌落至无底深渊,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