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医治脊偻喻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正人【原文】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㈣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扰,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与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
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头上没有头发,冬天感到很冷,夏天则非常灼热,还被蚊虫叮咬。
白天黑夜都很烦恼,他非常痛苦。
有一个医生会很多偏方和秘术。
这个秃头的人就去找他,对医生说:“我只希望您为我治愈秃头病。
”恰巧这位医生也是个秃头,于是便摘下帽子给那个人看他的头,并对他说:“我也患了秃头病,很是痛苦。
如果能让我治好你的病,我应该先治好自己才对。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被生、老、病、死所困扰,想要找个长生不死的处所,听说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世上的良医,善于治疗多种疾病,于是前往他们的所在,并对他们说:“我只希望您能为我解除人生无常、生死痛苦的忧患,使我常常处于安乐的状态中,并且保持安乐,永远不变。
”这时婆罗门告诉他:“我也会为了生、老、病、死而忧患,并且想尽办法寻求长生的处所,但始终找不到。
现在我要是能让你安乐,我也应该首先自己安乐了,然后才可能让你获得啊!”正如那个秃头的人,白让自己耗费力气。
却不能治好病。
【寓意】这则寓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实际的道理:连自己的毛病都医治不了,如何能医治别人同样的毛病呢?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感到不满,也会发发牢骚,但在不满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相同的毛病,在埋怨别人、纠正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呢?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不要犯只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毛病的错误啊。
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原文】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又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日:“我与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掳笞众生。
【译文】譬如有五个人共同买了一个侍女,其中一人对侍女说:“给我洗洗衣裳。
”接下来又有一个人也说要洗衣裳。
侍女就告诉后说的这个人:“(他先提出的要求)我先给他洗吧。
”这个后提出要求的人生起气来,说道:“我和他共同花钱买了你,为什么只给他洗?”于是,就拿起鞭子打了侍女十下。
随后.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打了侍女十下。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蕴,即以此五阴名为人、我、众生。
这里用五个人比喻五阴,一婢比喻众生)也是这样。
过去的烦恼,通过主因和助缘,生成了人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类别的合成物。
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五阴会产生无量苦恼来折磨人们。
【寓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这则寓言读完,使人颇有感受。
感受之一是:当五人想共买一婢使用时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节省人力,节省金钱。
此时,五人的心是真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感受之二是:五人共买一婢使用时应该有一个“使用计划”——用今天最时髦的话说,即是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而寓言中的五个使用者与此正好相反,他们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人人想争先,个个怕吃亏,既无方术,又无打算,没有一点儿计划,更谈不到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管理人才。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就会事倍功半,如同寓言中的结果一样。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真诚的心,而且要出自于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每个人只要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定能够培养出冷静的心情,进而能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一切事物。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小儿得欢喜丸喻【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
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
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
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
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
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
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
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
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
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 ,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
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
”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
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而这个人的心胸却是多么狭小啊。
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陷入仇恨之中,整日想着报仇、报仇,直到报了仇了,却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小失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你就会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是你的朋友。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原文】昔有一人,贫穷困乏。
与他客作,得粗軞衣,而被著之。
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著此粗弊衣軞?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当随我语,终不欺汝。
” 贫人欢喜,敬从其言。
其人即便在前燃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既衣著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贫人即便脱著火中。
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
乃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便用其语,即舍身命。
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
他给人家做活,得到一件粗麻布衣,经常穿在身上。
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家庭出身的人,高贵人的儿手,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粗劣衣服?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让你获得一件高级服装。
不过要照我说的做,绝对不会骗你。
”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
那人就在穷人面前点起一堆柴火,对他说:“现在你快把那粗麻布衣裳脱下来,扔到火里去。
烧过之后,你就能在烧掉衣裳的火堆里,得到一件高级服装。
”穷人照他的嘱咐把衣服脱掉扔进火堆。
衣服烧掉之后,在火堆里寻找高级服装,结果什么衣服也没有找到。
世间有些人和这一样。
从过去世修各种善行,到今生得到人生,应该累积功德,加强修持。
但却听信了外道、神汉、巫婆骗人的妄语,说什么:“你现在要相信我的话,修各种苦行,或从高岩上往下跳,或投烈火中焚身,舍去现有的身体后,才能超生天界,永远享受各种快乐。
”这人就听从了这些骗人的鬼话,舍掉了现在的身体和性命。
这样的邪见使他身死之后,自然堕落在地狱中受各种苦楚。
人身既已失掉,结果一无所得,这人和前面说的穷人做的是同样的蠢事。
【寓意】很多人都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从前经历过的是多么美好。
那么让我们珍惜现在吧,现实也许不尽如人意,也许就像身上的“粗軞衣”一样,但它总还能遮体蔽寒,还能带给我们温暖,这温暖是现实的,比起好高骛远的“上妙钦服”来,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珍惜。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谨小慎微过了头过犹不及令人愁【原文】昔有一长者,遗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
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闻持戒施得大福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
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
”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
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译文】从前有一位富家老爷,差佣人拿钱到果园里去买芒果,他再三叮嘱道:“要拣又甜又大的芒果买。
”佣人随即就带上钱到果园里去买鲜芒果。
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的芒果。
每一个都是又大又好的,没有一个是坏的。
你先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芒果的佣人却自作聪明地说:“我应当每一个都尝一尝,然后才买。
如果仅仅尝一个,怎么能知道所有的果子都是好的呢?”说罢,就把要买的芒果都咬上一口尝尝。
佣人买好芒果后,带回了家,那老爷一看所有果子都被咬过,恶心极了,结果把芒果全都扔掉。
世间之人也都是这样。
他们听说持戒、布施能够修得幸福快乐,使生活永远处于安逸和平静之中,没有灾祸,也无病痛。
但他们并不肯真正相信,心里总是这样想:“布施能够得到善报,我得亲身经历了才相信。
”其实只要睁眼看一看世上的贵贱贫富,这本身就是前世修行所得的报应。
但他们却不懂得举一反三,以此求证因果报应,却始终心存疑惑,要求必须亲身经历,才肯真信。
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但不能亲历因果报应关系,而且所有的财物也会随之失去,如同那个买芒果的愚蠢的仆人.非得将一个一个果子先尝一遍才买,结果所有的果子都因为他啃过,不得不扔掉。
【寓意】凡人做事,谨慎是可取的,但若过于谨小慎微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说,做事要讲求一个“度”,即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快乐百喻经_妇诈称死喻
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原文】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无直信,后于中间,其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己婿。
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译文】从前有一个蠢人,他的妻子相貌生得不错,两个人也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可是后来妻子却不安心这种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途有了外遇,热衷于那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决定追随情夫私奔,舍掉自己的丈夫。
于是她秘密地托付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家后,你替我弄一具妇女尸体,安放在我家里,然后告诉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老太婆后来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尸体放在她的家里,等她丈夫回来后,就对他说:“你的妻子已经死了。
”她丈夫立即去看那尸体,相信死的就是妻子,于是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赶着办了许多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掉,拣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这跑掉的女人,后来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地解释,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外教徒一样,听到别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以为是真理,坚信不移。
虽然后来听到合乎真理的正法教导,但总是不信更不能奉行。
【寓意】面对曾与自己朝夕相伴、感情融洽的妻子却不相认,而相信仅见过一面的死尸实为自己之妻,愚人实为可笑。
对于这样不细心、不思考的丈夫也难怪妻子要移情别恋了。
无论事情如何发展变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判断又明显错误的时候,愚人确为可悲了。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虚名半是钱【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
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只金鼠狼,高兴地跳起来,赶紧揣在怀里。
仍然沿着路往前走。
要渡过一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一会儿金鼠狼变成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里在想:“我宁愿被毒蛇咬死,也一定要把金鼠狼带回去。
”由于诚心暗合所感动,这毒蛇又变成了金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会变成真金,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世间也有这样的蠢人。
他看到了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名闻利养。
这是借善法为名来掩盖自己的伪善面貌,以致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这正像那个蠢人捉来毒蛇放在怀中指望变成真金,终被毒蛇咬死一样。
【寓意】中国有句俗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用在这里,揭示该篇文章的寓意应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与善本来就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
人们总会说“善有善报”。
无论是传说、童话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行善行,终能得到好的报答。
正如文中的前者,因其心中存善,真真正正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能让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得到那份应当属于他的对善的报答。
只可惜世上被“名利”二字迷了心窍的人实在太多。
所谓“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浮名半是钱”。
文中的后面这位老兄,是否被名闻利养催得老态龙钟我们暂且不谈,但因为追名逐利而“反误了卿卿性命”却是事实。
尤其可观的是,他还打着善行的幌子,穿着仁义的戏袍,想要演一出好戏。
可惜,幌子倒了,戏袍破了,戏演砸了,命也丢了。
快乐百喻经_三重楼喻
空中楼阁想入非非【原文】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日:“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 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译文】古时候有一个很有钱的人,但却愚蠢不懂事理。
他来到另外一个富人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高楼,不仅很宽广高大,而且敞亮富丽,.他十分羡慕,心里想道:“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不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向他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高楼?”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盖的。
”富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盖一座楼!”于是木匠就清理地基,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蠢人看到如此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是想干什么?”木匠回答说:“这是准备做三层楼的材料。
”蠢人说:“我不要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盖最上面的一层。
”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里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也没有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这蠢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盖最上面的一层。
”一些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世界上哪有不从下面一层造起就能盖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这就像佛的四众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
快乐百喻经_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内因是本外因是标【原文】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
”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
但今卒无,方须求索。
比得药顷,王要莫看。
待与药已,然后示王。
”于是即使远方取药。
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
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
”便敕左右,赐以珍宝。
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世人亦尔。
诣善知识,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
”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勇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译文】过去有一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他把医生叫来,对他说道:“替我给她药,使她立刻长大。
”医生回答说:“我给她一种好药,可以立刻使她长大。
可是现在没有,一定得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
在我找到这药之前,大王是不能看你这女儿的,一定要等她吃了这药之后,你才能见她。
”于是医生便到很远的地方去采药。
过了十二年,才采得药回来,给王女吃了,然后带她去见国王。
国王看见女儿,特别高兴,心里想:“他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我女儿吃了他的药,能够一下子就长这么大!”国王便吩咐身边的人拿一些珍宝赏给这位医生。
当时大家都讥笑国王的无知,不懂得计算一下女儿出生后经过了多少年月,一下子看见孩子长到了这么大,还当真认为是药物的效力。
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些人,当他去拜访一位有道行的人,向他说:“我要求道,请您指导,好让我立刻便能得道。
”这位有道行的导师,为了使他简便易学,就教他坐禅,观察流转还灭的十二缘起法。
由于逐渐积累了种种修行功夫,后来果然成了罗汉。
他高兴地跳起来,说:“真痛快呀!大师使我很快证得阿罗汉道这一最妙道法。
”【寓意】唯物辩证法有一观点: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这句话所阐述的客观真理同样适用于这则寓言。
国王女儿的成长是其本身发展所致,医师只是巧妙地使那位愚王暂时不见自己的公主,这仅是外部条件,而国王却信以为真,全然不知女儿即使没有“仙药”也会长大的道理,其实内因——人体自身生长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快乐百喻经_病人食雉肉喻
量变与质变自由与必然【原文】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
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
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
”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复如此。
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
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
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疔其愚惑烦恼之病。
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
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
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今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划除常见之病。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身患重病已经很久。
医生告诉他:“你要经常吃野鸡肉,才能好起来。
”但这个病人去买了一只野鸡,吃了以后就不再吃了,医生后来碰到他问道:“近来你的病已好了吗?”病人说:“你先前叫我常吃野鸡肉,不过所有的野鸡都一样,所以吃了一只,就不再吃了。
”医生又问:“你吃完了一只野鸡肉,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你为什么只吃一只就希望病好?”一些外道教徒,他们也是这样。
他们听到无上良医——佛、菩萨说法,应当解悟心为主体,识为精神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外教徒等由于执著常见,就认为过去、未来、现在总是一个心识,不会有什么变迁更替。
犹如只吃一只野鸡,就认为跟吃别的野鸡同样,因而不能治好他们的愚钝烦恼之病。
具有大智慧的诸佛教导一些外教徒除去他们的常见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每一短暂的心念中不断发生生灭变化,哪有一个心识经常永恒不变的?像那位世医教病人常吃野鸡肉可治好病一样,佛也教众生,使他们得以解悟,经常观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有生必有灭,所以不是常,有灭必有生,所以不是断,这样说可完全除掉常见病。
【寓意】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次想治好病患也是不可能的。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做事必须从一点一滴干起,持之以恒才有效果,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总以固有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事。
快乐百喻经_就楼磨刀喻
换个角度豁然开朗【原文】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
日月经久,身体赢瘦。
王见怜愍,赐一死驼。
贫人得已,即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
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
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
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
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穷苦。
他给国王当了多年的差使,弄得身体很瘦弱。
国王看到,觉得他很可怜,就赏给他一头死骆驼。
这个穷人得到这匹死骆驼,打算给它剥皮,可是嫌刀子太钝,到处找磨刀石来磨刀。
后来在楼上找到,于是磨快了刀子,下楼来剥皮。
这样反复上楼下楼往来磨刀,他感到实在太累了,担心这样数次后他一定会爬不动楼梯。
于是就把骆驼吊上楼去,就着石头磨刀。
这样做,受到大家深深的讥笑。
这好像那些蠢人,不守清规专做犯戒的事,用各种手段牟取钱财,再用这些钱来做好事,希望可以得到升天的好报。
这就像为了磨刀的方便把骆驼吊上楼去,气力花了不少,但得到的方便却不多。
【寓意】读完此文,我们不禁哑口失笑。
看待事物有不同的角度,有时一个方向走不通了,不妨换个方向,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这个蠢人因为上下跑着磨刀太过辛苦,就把骆驼吊上楼去。
可是他就没有想到为什么不把磨刀石拿到楼下呢。
我们在嘲笑这个蠢人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有多少时候自己也在钻牛角尖呢。
同时,又如文章最后所提,若是以不义之财来做好事,亦如为了磨刀的方便把骆驼吊上楼去,白费气力。
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经常会遇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找出一条新路来。
到底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值不值得走,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
否则,如文中蠢人一般,找一条苦钻牛角尖的路,自己走得辛苦,终点却还遥不可及。
实际上,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像文中蠢人一样“吊骆驼”的先生:如有的亏损企业,明明是由于产品供过于求而亏损,他们却不从这一问题着手解决,反而还盲目扩大生产,巨资引进生产该产品的生产线,其结果自不用说。
快乐百喻经_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受到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原文】譬如野干,在于树下。
风吹枝折,坠其脊上。
即便闭目,舍弃而走,到于露地。
乃至日暮,亦不肯来。
遥见风吹大树,枝柯动摇上下,信言:“唤我。
”寻来树下。
愚痴弟子,亦复如是。
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
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
如是去来,是为愚惑。
【译文】有一只叫野干的小动物,蹲在树下。
这时,一阵大风吹断树上的枝杈,正好砸在它的脊背上。
于是这只野干就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头上的大树。
最终,它放弃了这一地盘,来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一直呆到天黑,也不敢再回到那棵大树下。
当这只野干远远地看见北风吹动着大树,树上的枝丫便迎风摇曳.它就猜想:“那是大树在呼唤我呢!”便小心翼翼地重新来到大树底下。
有些头脑简单、顽劣不化的出家弟子,便时常这样。
他们已经出家做了和尚,有机会得到师父的教诲,师父因为徒弟的一些小毛病而呵斥责备他们时,这些徒弟受不了,就逃走了。
后来遇到了外道和邪教学说的侵袭,不但未解除人的生死之苦,又徒然增加了更多的烦恼。
于是他们又重新回到师父身边,如此这般反反复复,也是愚痴迷惑的表现。
【寓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是一则佛教寓言,它讽刺的是那些由于一些呵斥责备而逃离佛门,后来遇到了外道和邪教学说的侵袭又返回佛门。
如此反复不定的人。
这则佛教寓言对于我们现世的为人处世也是有警示作用的。
野干被断落的树枝砸到了,就远远地躲开了树,而当风吹动树枝不停地摇摆的时候,它又以为是树在召唤它,又走了过去。
这就像一些人曾经为某事受到了教训,下决心远离此事时,只是由于一些小小的好处或诱惑,这些定力不深而不记教训的人就又重蹈覆辙了。
罪恶很少是以它本来的丑恶面目出现的,它总是披着一件美丽的外衣,而且常常是伴以诱惑而来的,就像那打了野干的树,不总是凶恶的举着枝杈,偶尔也会摇曳着臂膀召唤它的。
很多人是吃过罪恶的苦头的,然而面对罪恶的诱惑,他们恰恰很快就忘了曾经的痛苦,重新向着罪恶走去了。
快乐百喻经_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自谓大胆闯鬼屋入屋原形露了馅儿【原文】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
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人此室中寄卧一宿。
”即人宿止。
后有一人自谓胆勇于前人,复闻旁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人中。
排门将前,时先人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遂至天明。
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复如此。
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处旧房子,人们都说这屋里经常闹鬼,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去住。
这时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胆子大,就这样说:“我倒要到那屋子里去睡一夜看看。
”于是就进去睡了。
后来又有一个人,自称胆量要比前一个人更大,也听说这屋里常有恶鬼,也想去住。
他推开门准备进去,那先进去住的人认为他是鬼,立刻把门堵住,不让他进来。
后来的人也认为屋里真的有鬼。
两个人你推我搡,互不相让,一直闹到天亮。
大家互相一看,才知道谁也不是鬼。
世间人也是这样。
一切诸法都是由因和缘暂时会合而成,没有真实的主宰者。
只要从事物本身的各个方面一件一件去推求分析,究竟哪一个才是实在的“我”?可是人们却硬要是此非彼,强行争辩不休。
这与那两个人没什么不同。
【寓意】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如果真的有鬼,是看得见的鬼可怕还是看不见的鬼可怕?想必,这故事中的两个人最有资格回答。
如果说故事中的二人很勇敢,那么在他们积极要求去旧屋时,他们的确表现得十分勇敢。
毕竟这是一间传说中有鬼的屋子,而在这二人进去之前没有谁能证明是否真的有鬼。
而事实呢?这二人“自谓大胆”、“自谓勇于前人”,先后“入”屋中,看起来真可谓“勇”也,紧接着呢?(后者)“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方知非鬼。
”看来这旧屋中不闹鬼,“‘鬼”只在这二人的心中。
进屋前的勇敢在屋里完全露了馅儿。
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勇者,而在这“鬼屋”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内心潜在的“真我”暴露无遗——其实他们还是害怕,只是这种潜意识的东西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可能显现。
快乐百喻经_宝箧镜喻
一夜富翁乐极生悲
【原文】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
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嗔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困没钱,欠了人家很多债,却没有办法偿还,就逃跑了。
逃到荒野之外拾到了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了珍奇财宝。
其中有一面镜子放在珍宝之上来掩盖珍宝。
这个穷人看见这满盒的财宝,心中非常高兴,就拿起镜子看。
他看见了镜子中的人又惊奇又害怕,双手交叉紧张地说:“我还以为这个空盒子中什么都没有,却不知道有你在盒中,你:不要怪我啊!”
【寓意】
人在高兴过度的时候就会忘乎所以,会连自己都不知道姓什么了。
也难怪这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连镜中的自己也认不出来了。
财富可以使穷人变成富人,一夜之间成为富翁是任何人都想做的梦,但他们一旦成为富翁就会忘乎所以,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本性。
这个穷人被逼逃走却因祸得福拾到了价值连城的珍宝,本是好事。
但他竟然连镜中的自己也认不出来了,便是太过于注重钱财等身外之物了。
丢了自己的人,他的钱财也不会留得太久,乐极生悲恐怕是早晚的事。
南北朝-百喻经《医治脊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医治脊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医治脊偻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
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翻译: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譬如有人突然患了佝偻病,请医生来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医生把酥油涂在他身上,上下用板夹着,用力痛压,双目不觉一下子都压挤出来了。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为了修福业,就做生意,利用了许多非法的手段,事情虽是做成了,但是所得抵不过所失。
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来世进入了地狱,就好比双目迸出一般。
南北朝-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斫树取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
时有一人来至王所。
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
既无所获,徒自劳苦。
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
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
不解方便,反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
从前有位国王,拥有一棵好树,长得高大,树冠宽广,将要结出香而甜美的好果子来。
时有一人来至王所。
这时有一个人来到了国王居住的地方。
王语之言:国王对他说: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这棵树上将结美果了,你想吃吗?即答王言:这人就答道: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这棵树高大宽广,虽然想吃,怎么才能够摘得到呢?即便断树,望得其果。
于是就斫断了树,期望摘到果子。
既无所获,徒自劳苦。
却一无所获,徒然地劳苦了一番。
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后来想栽回去,树已枯死,毫无生机。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
如来法王有一棵持戒树,能结出好果子来。
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
心内涌出了渴求满足的快乐来,想要得到那果子,那么,就应当持受戒律,修行种种功德。
不解方便,反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
世上的人不会运用权便的智慧,反而破了戒,如那个伐了树还想种活的人一样,什么都得不到。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破戒的人,也是这样。
南北朝-百喻经《治鞭疮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治鞭疮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治鞭疮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为王所鞭。
既被鞭已,以马屎传之,欲令速差。
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
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即得除去五阴身疮,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
未见不净,反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为王所鞭。
从前有个人被国王鞭打了,之后。
既被鞭已,以马屎传之,欲令速差。
便用马屎敷在伤口上,想让它快快弥合。
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有位愚人见了,心中大为欢喜,说道: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我一转眼就学到了这个治疮方法。
即便归家,语其儿言:即刻归家去,对儿子说: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
你鞭打我的背脊,我得了一个妙法,现今想试一下。
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儿子就为他鞭打脊背,而后用马屎敷在伤口上,觉得很是巧妙有效。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即得除去五阴身疮,便作是言:世人也是这样,听有人说修不净观即可除去五阴身疮,便说: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
我想观女色和五欲。
未见不净,反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
没有看到不净,反而受了女色的惑乱,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堕于地狱。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世间的愚人,也如那特意打背而治疮的人那样。
注释:①不净观:为了治贪心而观身体的不净,一是观自身的不净,二是观他身的不净,人的一切,无一净相。
②五阴身疮: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色身,有着眼、耳、鼻、舌、口、大小便道之类泄漏不净的疮门,故名五阴身疮。
③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百喻经》98个内容贫人烧粗褐衣喻
《百喻经》98个内容贫人烧粗褐衣喻“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嗔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说王纵暴喻妇女欲更求子喻入海取沉水喻贼盗锦绣用裹氀褐喻种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瞤喻治鞭疮喻为妇贸鼻喻贫人烧粗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师喻估客偷金喻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饮木筒水喻见他人涂舍喻治秃喻毗舍阇鬼喻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牦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
(十三)说人喜嗔喻【经文】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惟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喧宾夺主本末例置
【原文】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译文】
有一个人,突然害了驼背病,请一个医生治疗。
这个医生用酥油涂在他的背上,上下夹了两块木板,然后用力挤压,不料这个人的双眼一下子进出来了。
【寓意】
医生绝对是个称职的医生,你让我治驼背,我就帮你治好驼背。
至于驼背治好以后的你是死还是活,又与我何干?
这让我想起了十年以前的东北林区。
那时候因为穷,一门心思抓效益,于是全林区的人都操锯上阵,热火朝天地“促生产,增效益”。
结果到了最后,那几年的钞票倒是赚得不少,然而树也砍了个精光,工人全都没了出路,再也没有什么效益可谈了。
许多人做事就是不分主次,认死理,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就行,至于付出什么代价,引发什么后果,那都是用不着去管的,反正死死活活的也都不是自己。
如果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这个毛病倒还危害不大。
但若是决策能影响到很多人的领导者染上了这个毛病,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小至属下家庭,大至社会安定都会产生变动,后果难以弥补。
所以,做了领导的人,最好还是先留住人家的命,再治人家的病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