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干大事雄心壮志图小利大事不成【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以前有一位奶妈,怀抱着小孩赶路,走得又困又乏,疲惫不堪,便在路边睡熟了。
这时,有一过路人用手里的欢喜丸子哄骗小孩,小孩拿了欢喜丸,吃得又香又甜,就什么都不顾了。
结果这骗子就从小孩身上解下了锁圈、项链、珠宝,甚至还脱去了小孩的衣物,一并拿去了。
出家人做事有时也像那小孩,喜欢在闹闹哄哄、繁忙嘈杂的地方,去贪图一点小小的供奉,结果被各种烦恼毁掉了以往修行的功德,例如戒宝、璎珞、珠玉等。
就像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偷去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可悲。
【寓意】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是讽刺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吃了大亏的人,这与此寓言的寓意是相同的。
寓言中上当的是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
就拿人们买东西来说吧,贪图便宜是许多人的购物心理,看到同类的商品,只要便宜就买,也不管质量如何,或自已是否需要。
正是有这种贪小便宜的购物心理存在,才使得许多造假者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然后投入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也许一时以为自己少花了钱,是得了便宜,谁知这些买来的商品,不是质量太次,就是售后服务不完善,结果弄得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蒙受了损失。
一般商品也就罢了,如果碰上了假药、假酒,那可是要丢命啊。
贪小便宜不光为造假者填满了腰包,也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正是利用某些人的这一心理,制造出诸如丢钱包、中彩票、换外汇等骗局,让上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消费者和上当者是吃了亏,那么那些贪官则更是吃了“大”亏,他们以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点污、受点贿,没什么大不了的,权钱交易做得真可谓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百喻经》优秀课件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 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 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 呢?
成语和佛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五 佛理禅趣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采用寓 言譬喻的方式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 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食盐
翻译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解析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 蠢的举动。
入海取
昔有长者子①,入沉海取水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 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 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⑧。 2注释 编辑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 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④持:拿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⑦卒:最终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⑩即:于是,就11 诣市卖之:之,指 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小儿得大龟喻【原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
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1]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2],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1] 天魔波旬: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魔王,多眷属,常率领他们到人间破坏佛道。
[2] 极意六尘:极力纵情于物欲。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佛教认为此六境是产生物欲的基础,能污染心性,是正智的障碍。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孩,在陆地上玩耍,捉到了一只大龟,便想杀掉它,但又不知用什么方法,便问别人道:“怎么才能杀掉这只乌龟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乌龟扔进水里,它立刻就会被淹死了。
”当时小孩信了这个人的话,就赶紧把乌龟扔进水中。
乌龟到了水里,立即就游走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
他们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想修行种种功德,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便问人道:“凭借什么样的因缘才能解脱呢?”有那邪魔外道,如魔王波旬及修邪恶知识的人就教唆道:“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你们必定可以获得解脱。
”那些愚蠢的人也不去认真思考这话的对错,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
等到身死命终之时,就会堕于三恶道中。
就像那个小孩轻信了别人的话,将乌龟扔进水中一样,杀不死反而将其放走一样的愚蠢。
【评析】故事里的这个小孩单纯幼稚,未加判断就听信了别人的话,将捉到的大龟放回水里,刚到手的东西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
也许有人觉得像这样的蠢事,自己是绝对不会干的。
但是,有的人终究还是逃不出骗子的陷阱,常因轻信而中了别人的诡计。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人效王眼瞤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国王的欢喜,就问他人:云何得之?如何才能得国王的欢心?有人语言:有人说道: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你想讨国王的欢喜么,他的形相,你应该仿效。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此人这就到国王那儿去,见国王眼皮眨巴眨巴,于是也仿效着眨巴眨巴。
王问之言:国王便问他:汝为病耶?你是病了?为着风耶?还是着了风了?何以眼瞤?怎么眼皮眨个不停?其人答王:此人答道: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我眼没病,也没着风,想要讨得大王的欢喜,见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学着眨巴。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对他施行种种惩罚,并赶出国去。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世人也是这样,想要亲近佛陀,求得顺理益己的善法,来使自己的德行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既已亲近了佛陀,却不懂得如来法王为了大众的缘故,佛陀用种种善巧权便的方法来引导世人进入佛法之中,不免显出一些阙失短处来,或是听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讥讽毁谤起来,学它的不是之处。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虚名半是钱【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
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只金鼠狼,高兴地跳起来,赶紧揣在怀里。
仍然沿着路往前走。
要渡过一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一会儿金鼠狼变成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里在想:“我宁愿被毒蛇咬死,也一定要把金鼠狼带回去。
”由于诚心暗合所感动,这毒蛇又变成了金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会变成真金,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世间也有这样的蠢人。
他看到了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名闻利养。
这是借善法为名来掩盖自己的伪善面貌,以致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这正像那个蠢人捉来毒蛇放在怀中指望变成真金,终被毒蛇咬死一样。
【寓意】中国有句俗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用在这里,揭示该篇文章的寓意应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与善本来就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
人们总会说“善有善报”。
无论是传说、童话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行善行,终能得到好的报答。
正如文中的前者,因其心中存善,真真正正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能让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得到那份应当属于他的对善的报答。
只可惜世上被“名利”二字迷了心窍的人实在太多。
所谓“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浮名半是钱”。
文中的后面这位老兄,是否被名闻利养催得老态龙钟我们暂且不谈,但因为追名逐利而“反误了卿卿性命”却是事实。
尤其可观的是,他还打着善行的幌子,穿着仁义的戏袍,想要演一出好戏。
可惜,幌子倒了,戏袍破了,戏演砸了,命也丢了。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20)·人说王纵暴喻二十、人说王纵暴喻原典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①仰:命令。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不阑迦叶的学说: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
快乐百喻经_种熬胡麻子喻
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原文】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
” 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
世人亦尔。
以菩萨旷劫修行,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
”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
如彼焦种,无复生理。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个蠢人,吃了生的胡麻子,觉得味道不好,炒熟后吃起来觉得味美,于是心想:我为什么不把生胡麻子炒熟再种,以后就可以得到味道很好的胡麻子了。
于是他就将胡麻子炒熟了种下去,胡麻苗始终没生长出来。
世上也有类似这样的人,认为菩萨修行要花很久的时间,还要做别人做不到而自己一定要做到的苦行,这是多么不轻松的事,所以打算:不如做个阿罗汉,尽快脱了生死,这倒是很容易的。
后来他又想去求佛果,结果还是不能得到。
这个道理就像把炒焦了的胡麻子用作种子而永远不能生出胡麻一样。
世界上的蠢人,也跟这一样。
【寓意】首先经历过程,而后方得结果,凡事皆循此理。
拒绝投入自己的努力和相当程度的艰辛,而希求获得丰厚的报偿,就只能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在达到理想目标的前夕,一定代价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都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换取所期望的成果,而不该贪图安逸,沉溺于凭空幻想,或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那往往是徒劳的。
在一个似乎是一切统统可以速成的时代,很多人容易放弃或忽略某些必要的劳动,总以为存在一种方法,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令愿望达成。
抱有如此想法的人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惰性是阻碍人前行的敌人,如果无法战胜它,你只会停留在原地,梦想也将永远不可实现。
把那些荒谬的想法抛开,学会理智地思考,脚踏实地,耐心勤勉,这才是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以为做每件事都可以去走捷径,那样是万万行不通的。
快乐百喻经_三重楼喻
空中楼阁想入非非【原文】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日:“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 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译文】古时候有一个很有钱的人,但却愚蠢不懂事理。
他来到另外一个富人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高楼,不仅很宽广高大,而且敞亮富丽,.他十分羡慕,心里想道:“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不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向他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高楼?”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盖的。
”富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盖一座楼!”于是木匠就清理地基,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蠢人看到如此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是想干什么?”木匠回答说:“这是准备做三层楼的材料。
”蠢人说:“我不要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盖最上面的一层。
”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里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也没有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这蠢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盖最上面的一层。
”一些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世界上哪有不从下面一层造起就能盖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这就像佛的四众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快乐百喻经_牧羊人喻
利令智昏为人所骗【原文】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
极大悭贪,不肯外用。
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
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
”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
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
” 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妇已生,心大欢喜,重与彼物。
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生已.今死矣!’’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嘘唏不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既修多闻㈣,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演说,为此漏身之所诳惑,妄欺世乐,如己妻息,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
如彼羊之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很会牧羊。
他养的羊繁殖得很快,不久就繁殖得成千上万。
但他很吝啬,从来不肯杀一只羊请客或自己吃。
当时有一个非常狡猾、虚伪的人,设计了一个圈套,便去和牧羊人交朋友。
对他说:“我和你现在已经是最要好的朋友,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分彼此。
我知道有户人家有一位漂亮的姑娘,我正在想办法替你介绍,把她求来给你做妻子。
”牧养人听了这话,心里十分高兴,就给了他很多的羊和各种财物。
这人叉对他说:“你那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个孩子。
”牧羊人还没见过自己的老婆,听说已经生了孩子,更加欢喜,又给他好多东西。
这人后来又告诉牧羊人:“你的孩子已出生,现在死了!”牧羊人听了这话,大哭起来,悲痛不已。
世间之人也是这样,广泛研习了经教,却为了自己的名利,隐匿正法,保守经验,不肯将知识传给别人,不作法施,演说佛教真实义理。
这是为这具有漏身躯所迷惑,妄求世间福乐,当做自己的妻子儿女,被这些私心杂念所欺哄蒙蔽,以致一切善法都跟自己远离了。
到后来失去了身体性命以及珍爱的财物,都极为悲伤难过,处于忧愁痛苦的境地中。
这与牧羊人受人蒙哄摆布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寓意】初看这篇寓言,便惊异于牧羊人的昏吝与痴贪。
他太过贪婪,以致希望世间一切福禄都归自己所有,“妄欺世乐,如己妻息”,最终被这些私心杂念所欺哄蒙蔽,利令智昏,为人所骗,失去了珍爱的财物和身体性命,于是极为悲伤难过,处于忧愁痛苦的境地之中。
形容人的词语
形容人的词语漂亮,可爱,美丽,动人,帅气,天真,浪漫,有趣,快乐,灵巧,沉着,热情,甜美,典雅,优雅,调皮,捣蛋,淘气,龙腾虎跃,生龙活虎微笑:动一动嘴角大笑:前仰后合、忍俊不禁狂笑:憋红了脸,差点喘不过气来。
冷笑:让人听了浑身发毛。
耻笑:面带轻蔑另外,也可从其他方面叙述,如:含蓄的笑:嫣然、莞尔、解颐、霁颜、盈盈、启颜、开颜、展颜、粲然、粲齿、掩口、抿嘴出声的笑:呵呵、嘿嘿、嘻嘻、哈哈、哧哧、哑然、哗然肢体语言:捧腹、哄堂、轰然、拊掌、绝倒、脱颌、喷饭、前仰后合、花枝乱颤、冠缨索绝、冠缨绝顶形容心情:乐开怀、乐滋滋、乐哈哈、乐呵呵、偷着乐、欢天喜地、狂喜、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喜上眉梢、满脸喜色、暗自窃喜、忍俊不禁、满面春风其他的笑:齿冷、讪、诮、哂、嗤、讥嘲、揶揄、龇牙咧嘴、大牙都掉了嫣然、莞尔、解颐、霁颜、盈盈、启颜、开颜、展颜、粲然、粲齿、掩口、抿嘴呵呵、嘿嘿、嘻嘻、哈哈、哧哧、哑然、哗然捧腹、哄堂、轰然、拊掌、绝倒、脱颌、喷饭、前仰后合、花枝乱颤、冠缨索绝、冠缨绝顶乐开怀、乐滋滋、乐哈哈、乐呵呵、偷着乐、欢天喜地、狂喜、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喜上眉梢、满脸喜色、暗自窃喜、忍俊不禁、满面春风齿冷、讪、诮、哂、嗤、讥嘲、揶揄、龇牙咧嘴、大牙都掉了含蓄篇回眸、嫣然、莞尔、解颐、霁颜、盈盈、启颜、开颜、展颜、粲然、粲齿、掩口、抿嘴声效篇呵呵、嘿嘿、嘻嘻、哈哈、哧哧、哑然、哗然动作篇捧腹、哄堂、轰然、拊掌、绝倒、脱颌、喷饭、前仰后合、花枝乱颤、冠缨索绝、冠缨绝顶心情篇乐、可乐、乐开怀、乐滋滋、乐哈哈、乐呵呵、偷着乐、欢天喜地、狂喜、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喜上眉梢、满脸喜色、暗自窃喜、忍俊不禁、满面春风另类篇齿冷、讪、诮、哂、嗤、讥嘲、揶揄、龇牙咧嘴意外篇茄子、揉揉肠子、大牙都掉了描写人物相貌的词语: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鹤发童颜、眉清目秀、美若天仙、貌美如花、貌若潘安、仙风道骨、端庄秀丽、骨瘦如柴、文质彬彬、满脸横肉、气度不凡正义老实憨厚单纯真诚伟大老练万民称颂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冰魂雪魄不同流俗高风亮节高节清风高情远致高人雅士高山仰止厚德载物怀瑾握瑜敬老尊贤积善成德敬贤礼士麟凤龟龙澧兰沅芷兰心蕙性兰芝常生涅而不缁形容人的·相貌·的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美如冠玉眉目如画出水芙蓉如花似玉虎背熊腰心宽体胖衣冠楚楚国色天香眉清目秀鹤发童颜亭亭玉立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容光焕发冰肌玉骨如花似玉婀娜多姿形容人的·品格·的成语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力挽狂澜风流倜傥正人君子赞声不绝内心赞许击掌叫绝传诵不绝高风亮节叹为观止万民称颂光明磊落歌功颂德文质彬彬堂堂正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一、形容人缺点的二字词语:傲慢教条虚伪自卑怯懦吝啬下流挑剔聒噪幼稚可笑苛刻沉闷懒散懒惰多疑顽固固执二:形容人缺点的四字词语:公事私办贪得无厌好吃懒做卑鄙无耻寡廉鲜耻厚颜无耻奴颜媚骨恬不知耻以怨报德惹草拈花俗不可耐淫辞秽语荒淫无耻水性杨花暗箭伤人嫁祸于人落井下石无事生非巧取豪夺无恶不作同流合污挑拨离间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六亲不认趋炎附势老奸巨猾笑里藏刀心怀叵测心术不正造谣生事狼心狗肺丧尽天良丧心病狂狗仗人势穷凶极恶包藏祸心诡计多端借刀杀人居心叵测出尔反尔尔虞我诈口蜜腹剑自欺欺人言而无信呼幺喝六咄咄逼人横行无忌蛮不讲理蛮横无理强词夺理专横跋扈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妄自尊大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见利忘义久假不归好吃懒做拈轻怕重见异思迁随波逐流厚此薄彼绵里藏针冥顽不灵不学无术有眼无珠不识时务不识大体自私自利缺乏自信感情用事心胸狭窄脾气暴燥多嘴多舌嚣张跋扈令人厌恶三、部分词语解释如下:贪得无厌【解释】厌:满足。
快乐百喻经_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为一饼主次不分小偷入室洗劫一空【原文】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馀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若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贼人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
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
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译文】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只有三块饼子,夫妇俩各分了一块,还剩一块,他们就相互约定:“谁要是先讲话,这块饼就不归他了。
”既然已经有约在先,他们为了想吃到那决饼,都不敢先开口讲话。
不久,有一个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偷到手里了。
夫妇二人因为有约在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被偷光,谁也不说话。
小偷见他们不说话就当着那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丈夫见了还是不说话。
妻子便大叫抓小偷,并斥骂她的丈夫说:“你怎么这么呆傻,为了吃一块饼,眼见小偷作恶却不吭一声。
”她的丈夫却拍手笑着说:“嘿,老婆,这块饼归我了,你吃不到了。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没有人不嗤笑这对夫妻的。
世俗之人也是这样,为了一点小名小利,表面上装出一副平静宽容的态度,实际上心里始终遭受恶贼般种种烦恼的侵袭,即使为此丢失佛法,坠入三涂恶道,他们也毫不惧怕。
他们虽然一直追求出世的方法,但又沉溺于五欲之身的快乐中,即使未来要遭受大灾难,也不以为然,这同那对愚蠢的夫妻没有任何差异。
【寓意】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如果主次不分便会因小失大,那就得不偿失了。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中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因为事先约好谁先讲话就吃不到饼,所以当小偷光临,把家中席卷一空时,二人也一声不吭,甚至小偷得寸进尺欺辱那妇人,做丈夫的仍坚定地紧闭金口。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译文】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釪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
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鉢釪。
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鉢釪,现在想寻回来。
」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
」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
」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鉢釪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
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
」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当时众人无不大笑起来。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错误的知见,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那儿丢失了鉢釪,却到这儿来寻找一样。
【原典】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大龟喻
轻信人言自有主张【原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
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乃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维,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孩,在河岸边游戏玩耍,偶然捡到一只大乌龟。
小孩想把它杀了吃,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杀死乌龟,就去问别人:“你知道怎样才能杀死乌龟?”那人就告诉他:“只要把乌龟扔到水里,它就淹死了。
”小孩信以为真,赶紧把龟扔到水里。
乌龟遇水,当即就游走了。
凡夫愚人也就是这样,轻易就相信了别人的话。
他们一心想守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受各种诱惑,修行善法,建立功德。
但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守护方法,就问别人:“依靠什么样的因缘修行才能解脱?”那些持有邪见的外教徒,劝人从恶的天魔波旬以及把邪恶的知识教化众生的恶师就告诉他们:“你只要放纵六根,在声、尘、香、味、触、法六尘中纵情享乐,满足财、色、食、多、睡五种欲求。
照我的话去做,你们一定能获得解脱。
”那些愚蠢的人,不用脑筋仔细想想对方的话,不辨真伪,就照着邪见僻理去践行。
等到了身死命终之时,当然要堕入三恶道的深渊。
就如同小孩在路旁捡到乌龟,轻信了别人的话又把龟扔进水里一样愚蠢。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不能自己不加判断便轻信人言。
故事里的小孩便不假思索地听信了别人的话,把大龟放回水里,使到手的好东西又白白溜走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像这样愚蠢的事,自已是决不会干的。
但也未必。
古语有云:“三入行,必有我师。
”指为人要勤学好问,不论什么人,都有值得你学习借鉴的东西。
但有人曲解了这话的意思,以为什么事都应问问别人才好,而别人说的都应该是对的。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翻译: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
譬如五个人合买了一个婢女,其中一人吩咐这婢女道:
与我浣衣。
给我洗衣裳。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另有一人也说要洗衣裳。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婢女就对他说,先给前面那位洗。
后者恚曰:
后说者怒道:
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
我与他一道买了你的,为何独独他能这样?
即鞭十下。
就鞭打她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其他四人也想为何他独独可以这样,于是也就各鞭打她十下。
五阴亦尔。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也是这样。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以种种烦恼为因缘合成了人这个身体,而这身体中的五阴常常用生老病死无穷无尽的苦恼来鞭笞折磨众生。
注释:
①搒:击打。
[夸奖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夸奖的反义词
[夸奖(kuājiǎng)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夸奖的反义词第一篇夸奖(kuājiǎng)的反义词:赞叹的反义词是什么赞叹(zàntàn)的反义词是什么冷笑(lěngxiào)、嘲笑赞叹(zàntàn)的引证解释:1.称赞。
《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千般赞叹,何以胜当,百种谈论,实斯悚惕。
〞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今日是媳妇儿喜事,待老夫赞叹几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莱驹见其神勇,不觉赞叹一声道:‘好孟明,名不虚传!’〞《睢县文史资料·袁家山》:“数百年来,袁家山〔袁可立别业〕雄伟的气势,优美的景色,有增无减。
许多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赞叹不绝。
〞2.赞美感慨。
宋苏轼《上梅直讲书》:“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 安太太听着,不禁点头赞叹。
〞梅阡《春夜》:“周总理连连赞叹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赞叹的造句一、游客们看到这伟大的工程,都赞叹不已。
二、他那高超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三、小伟年纪轻轻,却有这样伟大的抱负,真让人赞叹。
四、黄山诡谲壮丽的云海令人赞叹不绝。
五、警察叔叔敏捷的身手让围观群众为之赞叹。
六、面对车窗外美丽的景色,乘客们不时发出由衷地赞叹。
七、他当场赋诗一首,令大家赞叹不已。
八、这幅画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九、杂技演员的惊险表演,博得观众的一片赞叹声。
十、人们对阅兵式的盛大场面赞叹不已。
十一、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是令人赞叹的伟大奇迹。
十二、大师仔细地鉴赏这幅画卷,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十三、她高台跳水技压群芳,观众赞叹不已。
十四、厨窗里的手工艺品十分精美,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十五、该国也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这是值得赞叹的。
十六、赞叹不已:看到他写了漂亮的毛笔字,大家赞叹不已。
百喻经【白话译文】(44)·欲食半饼喻
百喻经【白话译文】(44)·欲食半饼喻
四十四、欲食半饼喻
原典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盒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
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
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
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
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
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
」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译文
譬如有人因为饿了,一口气吃了七枚煎饼。
吃到六枚半的时候,便觉得饱了。
这人懊恼后悔起来,抬手打着自己,说:「我现在已饱足了,都赖这半枚饼的原因。
前面那六枚饼,就这么空佬佬地浪费掉了。
倘若知道吃了这半个饼就能饱了,应先吃它才是。
」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自古以来,就永远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然而世人痴愚颠倒,横空生出快乐的念头来,就像那个痴人,对半块饼产生会饱的想法。
世人实在无知,竟以富贵为乐。
那富贵么,追求之际很苦,待到获得了,守护住它也很苦,此后一旦又失去了,忧思念想又是苦,在早中晚三时中,都没有什么快乐。
就好比衣食可以遮寒祛饥,便在辛苦营求中横空生出快乐的念头来。
诸佛都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都没有什么安乐,只都是大苦而已。
」世上的人颠倒迷惑的缘故,方才横空生出快乐的念头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原文】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
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会值㈤其夫,聘使邻国。
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
诈与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
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
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
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
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
会于中路,值于彼王。
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
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其相斫射。
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
由是之故,我得此马,乃以珍宝,来投王国。
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
”
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
王时欣然,叹未曾有。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
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
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跨越旧臣。
”
远人闻已,至作是言:“谁来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
”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
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
作是议已,便白于王。
王闻是已,给赐刀仗,寻即遣之。
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
,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远人惊怖,即便上树。
狮子张口,仰头向前。
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
狮子寻死。
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自于王。
王信宠遇。
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敬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致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敌抗衡;杀狮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
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
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译文】
从前,有一个妇人,纵情淫荡,情欲旺盛,很讨厌她的丈夫,常常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丈夫害死。
可是种种办法都未能成功。
恰好她丈夫奉命到邻国去访问,她秘密想了一个毒计,她做了一些有毒的饼子,想用它来毒死丈夫。
她假意告诉丈夫说:“你现在要去很远的地方,怕你路上缺少吃的,我特意做了五百个欢喜丸,送给你做干粮。
你要是出国到了人家地界里,没有吃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充饥。
”
丈夫听了她的话,到了外国地面,还没来得及吃,已经到了夜里,只好住宿在一个树林里。
因为害怕猛兽,他爬到树上躲起来。
他把带的欢喜丸忘在树下,恰好这天夜里有五百个盗贼偷了国王五百
匹马和一些珍宝,来到树下,由于他们是逃到这里的,又渴又饿。
看到树
下有欢喜丸,这些贼就拿起来,每人吃了一丸。
药力极强,不一会儿五百
个贼一下子都死去。
到了天亮,树上的人看见这一群盗贼都死在树下,便把死尸一个一个
用刀斫箭射,假做成战死的样子,然后赶着盗贼们偷来的马,驮着财宝,
往城里走去。
这时,国王正带着许多人马,顺着盗贼逃去的方向跟踪追来,他在半路上正好碰上,并遇到了国王。
国王问他:“你是什么人?从哪里得到这些马匹?”
他回答说:“我是某国人,在路上遇到这些盗贼,我和他们厮杀起来,
现在那五百个盗贼已经被我全部杀死在前面的树林里,我因此夺得了这些
马匹、珍宝,正打算送到您那里去。
如果大王不相信,可以派人到前面我
杀死盗贼的地方去看看。
”
国王立刻派了亲信前去查看,果然像他所说的一样。
国王非常高兴,
惊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回到城里,封给他爵位,还重重地赏给他许
多珍宝,分给他领土田地。
国王的旧臣们心里很嫉妒他,对国王说:“他是一个远处来的人,不可深信。
大王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宠爱他?封官赏赐,超越了一些老臣?”
这人听了这些话,就说:“你们谁有勇气和武艺,敢和我到郊外去比试比试?”这些旧臣听了十分惊慌,没有谁敢和他比试。
后来,这个国家的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头凶恶的狮子,拦路伤人,把交通都阻断了。
旧臣们就一起议论:“这个远处来的人,自称自己是多么勇敢,武艺高强,世无敌手,要是能杀死这头狮子,为国为民除一大害,那就真正了不起了。
”
他们商量定了,就去求见国王。
国王听了这些旧臣们的话,遂即赐给这人刀杖等武器,派他去杀死狮子。
他听到国王的命令,只好奉旨遵命,鼓起勇气,来到狮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狮子看见有人来,大发威风,大叫大跳地跑来,把他吓得了不得,赶紧爬到树上。
狮子仰着头,张着嘴望着他。
他惊慌失措,手里那把刀不觉失手掉落,恰恰掉在狮子张着的嘴里。
狮子立刻死了。
这个人高兴极了,连蹦带跳地去报告国王。
国王对他更加宠爱优待。
从此,全国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奖他的,人人对他十分敬佩。
这段故事中,那妇人做的欢喜丸,比喻各种以妄心行布施的“不净施”;王遣其夫作使者,比喻善知识;聘使邻国,比喻上生诸天;杀死盗贼,比喻善知识得到声闻乘须陀洹初果,坚持断除五欲及诸烦恼;中路遇见国王,比喻得遇圣贤;旧臣都生嫉妒心,比喻外教修道人见到智者能断五欲及诸烦恼,便生诽谤,说无此事;旧臣没有一个敢与远人比试,比喻外教修道人不敢与已见道的初果人相抗衡;远人使狮子致死,比喻除了恶魔;既断除了烦恼,又降伏了恶魔,比喻得到无碍菩提涅槃这样的宠遇和封赏;平常畏惧怯懦,比喻以弱制强,以静制动。
总的来说,尽管初时虽然不是出于清净行布施,但由于它是施给了善知识,便得到了各种殊胜的果报。
不净施的果报尚且如此殊胜,何况以善心、欢喜心去行布施呢?所以应当对于能种福田的对象(包括父母师长、三乘贤圣、贫穷困苦之人等)勤心修行布施。
【寓意】
中国有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时机一到,一切全报。
”用这句俗语概括这则寓言故事是再恰当不过了。
寓言中的“丈夫”就是文中的“善知识”。
故事中的“善知识”就是比喻那些正直而有道德、能教导正道的人——“仁”者。
寓言中的“丈夫”,“仁”者,他有逢凶化吉之能,他以自己的正义迎接三种邪恶势力:一是他的妻子,做了五百个“欢喜毒药丸”一心致他于死地;二是“丈夫”在当差的路上遇到了五百个强盗;三是“丈夫”到了他国后遇上了凶猛的狮子,险些把他咬死。
面对三种“恶魔”,他都能先逢凶而后化吉。
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最后转危为安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正义者——仁者,他是正义的化身,正义之人——仁者,总会交好运。
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一句名言——与人为善。
仁者正是与人为善之人。
古人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仁”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人为善。
这一名言说的就是孔子对善与不善的态度。
看到了好的人,会去接近他,向他学习;看到了好的事,会争着去做、去参加,那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表现。
孔子进一步要求的是‘‘如不及”,就像稍一迟疑会来不及去做一样,要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去做。
看到了恶人、坏事,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唾弃、鄙视、反对,孔子的进一步要求是“如探汤”,像以身体的某一部分去接触热得发烫的水一样,立刻离开,离得远远的,不再去碰它、接触它。
“如探汤”的比喻十分形象,因之,“见不善如探汤”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子里,而且还化出了“难如探汤”、“避之探汤”等说法来。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传统的道德美德。
当代青年,初入社会,要看清社会的复杂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学会区分善恶,要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