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干大事雄心壮志图小利大事不成【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以前有一位奶妈,怀抱着小孩赶路,走得又困又乏,疲惫不堪,便在路边睡熟了。
这时,有一过路人用手里的欢喜丸子哄骗小孩,小孩拿了欢喜丸,吃得又香又甜,就什么都不顾了。
结果这骗子就从小孩身上解下了锁圈、项链、珠宝,甚至还脱去了小孩的衣物,一并拿去了。
出家人做事有时也像那小孩,喜欢在闹闹哄哄、繁忙嘈杂的地方,去贪图一点小小的供奉,结果被各种烦恼毁掉了以往修行的功德,例如戒宝、璎珞、珠玉等。
就像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偷去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可悲。
【寓意】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是讽刺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吃了大亏的人,这与此寓言的寓意是相同的。
寓言中上当的是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
就拿人们买东西来说吧,贪图便宜是许多人的购物心理,看到同类的商品,只要便宜就买,也不管质量如何,或自已是否需要。
正是有这种贪小便宜的购物心理存在,才使得许多造假者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然后投入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也许一时以为自己少花了钱,是得了便宜,谁知这些买来的商品,不是质量太次,就是售后服务不完善,结果弄得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蒙受了损失。
一般商品也就罢了,如果碰上了假药、假酒,那可是要丢命啊。
贪小便宜不光为造假者填满了腰包,也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正是利用某些人的这一心理,制造出诸如丢钱包、中彩票、换外汇等骗局,让上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消费者和上当者是吃了亏,那么那些贪官则更是吃了“大”亏,他们以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点污、受点贿,没什么大不了的,权钱交易做得真可谓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小儿得欢喜丸喻【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
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
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
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
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
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
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
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
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
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 ,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
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
”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
快乐百喻经_贼偷锦绣用裹毵曷毛喻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原文】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軞凝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既有信心,人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偷,进入一个富豪之家,偷到了一些绫罗锦缎和精美的刺绣,回去后却用它们来包裹自己破旧的棉布衣物之类的东西,被聪明的人们所嘲笑。
世上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虽然有信心进入佛门修行佛教正法,做了很多好事,积了许多功德,但为了贪图小便宜,断然破坏了佛门戒规,毁掉了自己好不容易才修来的功德,被世人嘲笑。
这正像小偷用精致的绫罗绸缎去包裹破旧的衣服,是一样的愚蠢。
【寓意】有句话叫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像那个小偷用精美的刺绣和绫罗锦缎包裹自己破旧的棉布衣物一样,他的那包破衣服,如今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小偷是一种特定的人,他之所以去偷,是因为他穷,要不怎么会有破旧的棉布衣服呢。
他去富人家偷东西,自然是想偷到值钱的东西换钱,精美的刺绣和绫罗锦缎其实可以值些钱的,但他却拿来裹自己的破衣服,真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也该被人嘲笑。
其实作者并未把小偷看成是今天的小偷那样品质低下、道德败坏的人,相反,他把小偷比成是有信心进入佛门修行佛法,做了很多好事,积了许多功德的人,但是,这个本来或许有机会修成正果的人,却因一时的贪小便宜,破坏了佛门戒规,用自己好不容易修来的功德之身去包容那些丑恶的东西,以致使自己沾染上罪恶,前功尽弃,就像小偷用精致的绫罗绸缎包裹破衣服一样,愚蠢之极。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吃了许多苦,靠自己的实力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本可以功成身退,却因贪而生罪,失去了真正的人应有的廉洁,贪污、受贿、嫖妓,沾染上一切恶习,毁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也毁了自己的前程,就像故事中的小偷一样,成为人们的笑柄。
所以我们做事一定不能像那个小偷那样不能持之以恒,经不起诱惑,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做善事,都要自始至终锲而不舍,不能为了贪一时之利毁了自己一生的名节。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原文】昔有一人,贫穷困乏。
与他客作,得粗軞衣,而被著之。
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著此粗弊衣軞?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当随我语,终不欺汝。
” 贫人欢喜,敬从其言。
其人即便在前燃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既衣著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贫人即便脱著火中。
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
乃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便用其语,即舍身命。
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
他给人家做活,得到一件粗麻布衣,经常穿在身上。
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家庭出身的人,高贵人的儿手,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粗劣衣服?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让你获得一件高级服装。
不过要照我说的做,绝对不会骗你。
”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
那人就在穷人面前点起一堆柴火,对他说:“现在你快把那粗麻布衣裳脱下来,扔到火里去。
烧过之后,你就能在烧掉衣裳的火堆里,得到一件高级服装。
”穷人照他的嘱咐把衣服脱掉扔进火堆。
衣服烧掉之后,在火堆里寻找高级服装,结果什么衣服也没有找到。
世间有些人和这一样。
从过去世修各种善行,到今生得到人生,应该累积功德,加强修持。
但却听信了外道、神汉、巫婆骗人的妄语,说什么:“你现在要相信我的话,修各种苦行,或从高岩上往下跳,或投烈火中焚身,舍去现有的身体后,才能超生天界,永远享受各种快乐。
”这人就听从了这些骗人的鬼话,舍掉了现在的身体和性命。
这样的邪见使他身死之后,自然堕落在地狱中受各种苦楚。
人身既已失掉,结果一无所得,这人和前面说的穷人做的是同样的蠢事。
【寓意】很多人都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从前经历过的是多么美好。
那么让我们珍惜现在吧,现实也许不尽如人意,也许就像身上的“粗軞衣”一样,但它总还能遮体蔽寒,还能带给我们温暖,这温暖是现实的,比起好高骛远的“上妙钦服”来,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珍惜。
快乐百喻经_妇诈称死喻
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原文】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无直信,后于中间,其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己婿。
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译文】从前有一个蠢人,他的妻子相貌生得不错,两个人也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可是后来妻子却不安心这种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途有了外遇,热衷于那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决定追随情夫私奔,舍掉自己的丈夫。
于是她秘密地托付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家后,你替我弄一具妇女尸体,安放在我家里,然后告诉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老太婆后来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尸体放在她的家里,等她丈夫回来后,就对他说:“你的妻子已经死了。
”她丈夫立即去看那尸体,相信死的就是妻子,于是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赶着办了许多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掉,拣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这跑掉的女人,后来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地解释,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外教徒一样,听到别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以为是真理,坚信不移。
虽然后来听到合乎真理的正法教导,但总是不信更不能奉行。
【寓意】面对曾与自己朝夕相伴、感情融洽的妻子却不相认,而相信仅见过一面的死尸实为自己之妻,愚人实为可笑。
对于这样不细心、不思考的丈夫也难怪妻子要移情别恋了。
无论事情如何发展变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判断又明显错误的时候,愚人确为可悲了。
百喻经全集《得金鼠狼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得金鼠狼喻》译文赏析得金鼠狼喻【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生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1],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2],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注释】[1] 心至冥感:心至,心诚。
冥感,神灵为之感动。
[2] 恒尔:永远是这样。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在路上行走,途中拾得一只金鼠狼,心中欢喜的不得了,就将它放在怀中,继续前行。
到了一条河边,那人想渡过去,就把衣服脱下来放到地上,转眼间怀中的金鼠狼变成了一条毒蛇。
这人心想:“我宁可让毒蛇咬死,也要揣着它渡河。
”他的诚心感动了神灵,那条毒蛇又化为金鼠狼。
旁边的愚人看见毒蛇变成了金鼠狼,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了。
世间的愚人就是这样。
他们看到善行获得果报,自己没有为善的真心,但为了获得供奉,也假惺惺地来依附佛法。
由于他们并非真心依附佛教,命终之后便堕入于恶道之中。
就像那个因为贪心捉了毒蛇放在怀中而被咬死的愚人一样。
【评析】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现实中一些人也为了追名逐利,而盲目地去效仿别人,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可效仿的,即使效仿了也不一定能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在本故事中,愚人看见别人把毒蛇放在怀里可以变成金鼠狼,自己也跟着效仿,反而被毒蛇咬伤丢了性命,真是愚蠢之极。
故事中的前一个人,因其心存一颗真正的善心,即使是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报答他的善心。
而另一个人一心只想要金鼠狼,只想获利,只想蛇赶快变成金,却始终不知道使蛇变成金的精髓所在。
故事征引放下假的,才能找到真的从前有一个叫离婆多尊者的佛门弟子。
有一天,他独自一人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见路旁有一小亭,于是他就在此亭过夜。
快乐百喻经_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狡辩抵赖欲盖弥彰【原文】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鬟饰。
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
”狱卒将去付阎罗王。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呜。
【译文】从前在外国节日庆典的时候,有一种风俗,所有的妇女,都拿优钵罗花作为装饰插在头上。
有一个穷人,他的女人对他说:“你如果能得到优钵罗花来送给我,我就做你的妻子;如果你不能得到优钵罗花,我就离你而去。
”她的丈夫从前就善于模仿鸳鸯的叫声,于是他就潜入到国王的水池学鸳鸯叫,并以此为掩护来偷优钵罗花。
当时看守池子的人听到叫声问道:“是谁在水池中?”而这个穷人下意识地回答道:“我是鸳鸯。
”守卫于是将此穷人抓获,准备将他押送到国王那儿去,而在押送的过程中,这个穷人仍然学鸳鸯叫,守水池的看守说道:“你在我问你的时候不学鸳鸯叫,等我把你抓住了再学鸳鸯叫又有什么用呢?”世间的愚人也是一样,一辈子残害别人,造了许多的恶业,不去修习心行,让心识变得调顺善通,虽然在快死的时候,才说我现在想修习善法,可地狱的小鬼已经准备将他交付给阎罗王了。
虽然想修善法,可已经来不及了。
就好像那个愚人想到国王那里偷优钵罗花而学鸳鸯叫一样。
【寓意】在事情发生后,再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作为一则佛教故事,这个寓言是劝人及时行善,不要到最后追悔莫及。
学鸳鸯叫的穷人因为一时口误而被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的性格和习惯也是由点滴小事形成的。
在平时人们通常不去留意这些,但在关键时刻它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修养。
快乐百喻经_为恶贼所劫失氍喻
与虎谋皮盲目行事【原文】昔有二人为伴,共行旷野。
一人披一领氍,中路为贼所剥。
一人逃避,走入草中。
其失氍者,先于氍头裹一金钱,便语贼言:“此衣适可直一枚金钱,我今求以一枚金钱而用赎之。
” 贼言:“金钱今在何处?” 即便氍头解取示之,而语贼言:“此是真金,苦不信我语,今此草中有好金师,可往问之。
” 贼既见之,复取其衣。
如是愚人氍与金钱一切都失。
自失其利,复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修行道品,作诸功德,为烦恼贼之所劫掠,失其善法,丧诸功德。
不但自失其利,复使余人失其道业,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译文】从前有两个人结伴而行,走到一个旷野地方,其中一个人穿的白棉布衣裳被劫贼剥去,另一个跑了,藏到深密的草丛里。
被劫衣裳的那人早先在衣领里藏了一枚金钱,他对劫贼说:“这件衣裳可以值一个金钱,我现在想用一个金钱来赎它。
” 贼说:“金钱在哪里?” 这人解开衣领,取出一枚金钱给贼看,并且说:“这是真金的,如果你不相信,这草丛里有一位好金匠,你可以问他。
”劫贼看见在草丛里的那人,又把那人的衣裳也一同抢去。
像这个蠢人,白棉布衣裳和金钱都丢了,自己受到了损失,还连累他人让别人也.受损失。
世间凡夫也是这样。
原先修习各类道行,做了各种功德。
但是后来因自心中贪、嗔、痴等烦恼如同劫贼般都给掠夺走了,因此丧失了先前修过的道行,以及其它各种功德。
而且,他不但自己丧失了佛法上的功德利益,还使与他共同行道的人也被烦恼之贼所劫掠,丧失了他们的道业。
这些人身死命终,堕入三恶道中。
正像那个被劫去棉布衣裳的人。
不但衣物金钱失去,还使同行人也遭劫。
【寓意】和劫匪谈交情,讨价钱,讲仁义,就像是与虎谋皮。
这个人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天真,则就是用心险恶。
他自己遇险,更要连累到别人,实在可恨、可悲、可恶。
世上不少人自己不能活,也不想看到别人生存;自己声名狼藉,就越发看不惯别人高风亮节,更有甚者还要做种种于人不利之事。
人性,贵在一个“善”字。
南北朝-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南北朝-百喻经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燃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着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
至天明着,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翻译: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班艺人,因为岁时饥馑就到别处去觅求生计。
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
途经婆罗新山,而这山中素来多恶鬼,如吃人的罗刹鬼之类。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燃火而卧。
当时这帮艺人一起在山中过夜,山中风寒,就燃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
有一位艺人觉得冷,就起来披上演罗刹用的戏衣,向火而坐。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伙伴中有人一觉醒来,猝然看见火边有一个罗刹鬼,竟不细察一下,爬起来就逃。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于是惊动了其他伴侣,全都逃奔而去。
时彼伴中着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这时,那个穿罗刹衣的人不明就里也立即跟了上去,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众人见他在后面,以为要加害于他们,倍增惶怖,就越山渡河,投沟赴壑,身体都伤破了,委顿跌踬,疲惫不堪,直至天明,方才知道不是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
快乐百喻经_伎儿作乐喻
千金一诺瞬间快乐【原文】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
后从王索,王不与之。
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世间果报,亦复如是。
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译文】曾经有一个歌舞伎,在国王面前为其歌舞娱乐,国王答应赏她一千文钱。
娱乐结束后,歌舞伎向国王索要那一千文赏钱,国三却不给她。
国王告诉她:“你在我跟前唱歌跳舞,只不过是让我的耳朵快乐,让我听起来舒服。
我说赏你一千文钱,不也让你听起来很开心吗?!”人世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是在人世间,还是在天界中,人虽然得到了一点快乐,却是徒有虚名,空无其实。
人世间的一切都在流转变迁,由因缘而生,又依生、住、异、灭四相而毁灭败坏,不可能永远存在,就如同歌舞伎的表演,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
【寓意】快乐是无形的,又是易逝的,有谁能永远快乐呢?人世间的一切也是如此,“花无百日红,人无常少年”,世间万事,皆“无常败灭,不得久住”。
故事中的国王是狡猾而聪明的,他巧妙地找到了“许诺赏给歌舞伎一千文钱”和“歌舞伎为国王歌舞娱乐”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给对方带来快乐。
歌舞伎跳支舞是一瞬间的事,国王说句承诺更是一瞬间的事,一眨眼就结束了,因此这两件事是对等的,两人都为对方带来了一瞬间的快乐,国王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可以握在手中永不消逝的快乐,歌舞伎自然也不可拿到实实在在可以握在手中永远留住的钱。
国王因此而赖掉了那一千文钱。
人世间的事也是如此,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人虽然得到了一点快乐,却是徒有虚名,空无其实。
因为快乐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人世间的一切都在流转变迁,即使你现在快乐,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的,就像歌舞伎的表演一样,到头来都是一样的,只是空欢喜一场。
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可我认为这种想法未免太悲观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现在很快乐,那么即使你现在的快乐消逝了,过去了,明天也还会有新的快乐;如果你现在不快乐,那么别担心,一切都在流转变迁,快乐也一样,或许明天就会有令你快乐的事,在悄悄地等着你呢。
快乐百喻经_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自谓大胆闯鬼屋入屋原形露了馅儿【原文】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
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人此室中寄卧一宿。
”即人宿止。
后有一人自谓胆勇于前人,复闻旁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人中。
排门将前,时先人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遂至天明。
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复如此。
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处旧房子,人们都说这屋里经常闹鬼,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去住。
这时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胆子大,就这样说:“我倒要到那屋子里去睡一夜看看。
”于是就进去睡了。
后来又有一个人,自称胆量要比前一个人更大,也听说这屋里常有恶鬼,也想去住。
他推开门准备进去,那先进去住的人认为他是鬼,立刻把门堵住,不让他进来。
后来的人也认为屋里真的有鬼。
两个人你推我搡,互不相让,一直闹到天亮。
大家互相一看,才知道谁也不是鬼。
世间人也是这样。
一切诸法都是由因和缘暂时会合而成,没有真实的主宰者。
只要从事物本身的各个方面一件一件去推求分析,究竟哪一个才是实在的“我”?可是人们却硬要是此非彼,强行争辩不休。
这与那两个人没什么不同。
【寓意】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如果真的有鬼,是看得见的鬼可怕还是看不见的鬼可怕?想必,这故事中的两个人最有资格回答。
如果说故事中的二人很勇敢,那么在他们积极要求去旧屋时,他们的确表现得十分勇敢。
毕竟这是一间传说中有鬼的屋子,而在这二人进去之前没有谁能证明是否真的有鬼。
而事实呢?这二人“自谓大胆”、“自谓勇于前人”,先后“入”屋中,看起来真可谓“勇”也,紧接着呢?(后者)“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方知非鬼。
”看来这旧屋中不闹鬼,“‘鬼”只在这二人的心中。
进屋前的勇敢在屋里完全露了馅儿。
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勇者,而在这“鬼屋”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内心潜在的“真我”暴露无遗——其实他们还是害怕,只是这种潜意识的东西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可能显现。
快乐百喻经_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看着容易做着难纸上谈兵全船翻【原文】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人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人海捉船方法。
若人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人海方法,我悉知之。
”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
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
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译文】从前有个富翁的儿子,和一些商人一起到海中采宝。
这个富翁的儿子很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
如果遇到大海中有旋涡、回流和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怎样撑、怎样停。
对众人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都知道了。
”大家听了都对他的话深信不已。
船到了海中,没过多少时间,船师得了急病,忽然死掉了。
这时这个富翁的儿子就代替了船师来驾船。
来到了有旋涡的急流之中,他就大声唱着应当这样驾,这样撑。
船在旋涡里盘旋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有珍宝的地方。
全船的商人都落水而死。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
学了一点禅法,知道了一点数息观及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能背诵其中的文字,但并不了解它们的意义。
各种方法实际上并不知道,却自称善解禅法,于是就胡乱传授,致使前来学法之人迷乱失心,颠倒了禅法的正相,结果一年到头一无所获。
正像前面说的那个不会驾船的傻瓜一样,使全船的人都沉到了海底。
【寓意】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而这个故事中对于这个道理的懂得,却是以一船人的性命为代价的,这未免太沉重了。
像那个富翁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但古代有,现代也不乏其人。
这种人表面上的夸夸其谈很能迷惑人,对一些问题也说得头头是道,给人以假象,但如果让他真正实践一下,把所说的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就露了馅儿。
而这种入被贻笑大方误己事小,如果像文中那个富翁的儿子不仅误己,还误了别人的性命。
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共相怨害喻【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1],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2]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3]可以害彼。
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
虽当自害。
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注释】[1] 共他相嗔:和别人生了气。
[2] 毁:讲别人的坏话。
[3] 毗陀罗咒:古印度的一种咒语,说是能起死尸令去杀人。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他人结了怨,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如此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可我没有能力报复,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所以我才如此忧愁悲伤啊。
”这人说道:“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可以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个弊病,就是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害了自己。
”他听罢,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会我。
即使伤害自己,我也要报复他。
”世上的人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由于怨恨,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别人,还未伤害到别人,反而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就如那个宁愿伤害自己也要报复他人的想法没有什么差别。
【评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只因为与别人有点隔阂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让自己变得憔悴不堪、忧愁悲伤。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报复那个人,宁愿自己受伤也在所不惜,真是因小失大。
为了芝麻大点小事,就让自己陷入仇恨之中,要知道,一个整日陷在仇恨与报复中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所以,我们要尽量打消一些不必要的报复念头,多多包容别人,多多谅解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故事征引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一天,一个绅士要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
百喻经【白话译文】(52)·伎儿作乐喻
百喻经【白话译文】(52)·伎儿作乐喻
五十二、伎儿作乐喻
原典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
后从王索,王不与之。
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
」
世间果报亦复如是。
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译文
譬如乐师在国王面前演奏,国王许诺给他一千个钱。
事后向国王去索要,国王不肯给他。
国王说:「你方才演奏的音乐,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我许诺给你钱,也让你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
」世间的因果报应也是这样。
生在人中或是天上,虽是享受到少许的快乐,却也是并不实在的,都是易逝而不常住,倏忽间败灭了的,就像那音乐和许诺,无法长久地留住着。
源流
《大智度论》卷九十二: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
人有夺者,瞋恚啼哭。
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稍)大自休。
」何以故?此物非真故。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O七页)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绵,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织师。
师亦効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三O页)。
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
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百喻经(白话讲述)56-70索无物从前有两个人同行,见有人拉着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
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
」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
」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
」他说:「无物。
』那人又要求道:「就给我无物。
」另一个人含笑说道:「他不肯给,何必相逼呢?」那人说道:「无物给我们,那必定应有无物的。
」另一个人说道:「无物么,这是两个词合起来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称来表示而已,并非要有个实物来相应。
」世俗凡夫执着于无物这个假名,以为必有一个相应的实物,于是就追求进入无所有的境界,反而执着于这个无所有。
另一个说无物之意的人,则以为它就是无相,因为种种现象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空的。
明了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就无所愿求,若是无所愿求了,也就不造作生死之业,也就是无相、无愿、无作。
但并不是实际存在着一个无相、无愿、无作的实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话,就如那人要求给他无物一样的荒谬,这就是另一个人说无物的意思。
蹋长者口从前有位大富翁,左右的人都想取得他的欢心,竭尽恭敬之能事。
富翁吐痰时,左右侍奉的人马上用脚蹋掉。
有一个愚人,赶不上机会去蹋,便想道:「若是吐在地上,众人即刻蹋掉了。
还是趁他想吐的时候,我抢先蹋掉他。
」于是长者正咳着要吐的时候,这愚人飞起一脚,蹋在长者口上,踢破了唇,折断了齿。
富翁问愚人道:「你为何蹋我的口?」愚人答道:「长者若是痰出口落地,左右讨好的人捷足先蹋了。
我虽是想蹋,总是赶不及。
所以,痰要出口之际,抬脚先蹋,希望得您的欢心。
」大凡事物都须时机,时机未熟,强行去做,反而得到苦恼。
因此,世人应当知晓是时机与不是时机。
二子分财从前摩罗国有一位刹帝利,得了重病,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两个儿子:「我死之后,好好地分财物。
」两位儿子依循父亲的遗教,在父亲死后,把财物分作两份。
南北朝-百喻经《父取儿耳珰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父取儿耳珰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父取儿耳珰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
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
须臾之间,贼便弃去。
还以儿头着以肩上,不可平复。
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
他人以如法论破其所论,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
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翻译: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
从前有父子二人因事同行,拦路抢劫的强盗突然出现了,想来夺取他们的财物。
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
儿子耳中戴着真金耳环,父亲见强盗飙忽而来,怕失了耳环,就用手去牵拉它,耳朵一时拉断不了,为了耳环的缘故,就斩下了儿子的头。
须臾之间,贼便弃去。
须臾之间,强盗离弃而去了。
还以儿头着以肩上,不可平复。
回去把儿子的头重新安到肩上去,但已无法接平复原了。
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
这样的愚人,被世人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名利的缘故,写出一些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论来,肆口说现世、后世这二世有或二世无,前世死的刹那至再次受生的刹那,这中间时期的有或无,受想思等法有或无,种种妄想的论调,无法探得佛法的真实。
他人以如法论破其所论,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
别人以按照佛陀所说的教法来破斥他的戏论,便说我论中都没有这等观念。
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这样的愚人,为了小名利,就特意说妄语,丧失沙门应修证的道果,身坏命终之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为了一点点利,就斩去了儿子的头。
百喻经全集《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译文赏析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原文】昔乾陀卫国[1]有诸伎儿,因时饥俭[2],逐食他土。
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3]。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本罗刹之服,向火而座。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4],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着罗刹衣青,亦复寻逐,奔驰绝走[5]。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之着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6],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7],至天明者,喻生死夜书,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注释】[1] 乾陀卫国:古代西域国名。
[2] 饥俭:饥荒,年成不收。
[3] 罗刹:恶鬼名。
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非常可怕。
[4] 谛观:仔细地看。
[5] 绝走:快跑。
[6] 法食:指得到解脱烦恼的方法或结果。
[7] 恶趣沟壑:恶趣,指在三途中遭受的痛苦;沟壑,喻指不能自拔。
【译文】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班艺人,因为当时那里闹饥荒,于是他们就到别处去觅求生计。
路过婆罗新山,这山中素来有很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鬼之类。
当时这帮艺人一起在山中过夜,风大天冷,大家就燃火而卧。
有一位艺人觉得很冷,就起来披上演罗刹用的戏衣,对火而坐。
这时,伙伴中有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边有一个罗刹鬼,顾不得仔细看一下,爬起来就逃。
于是惊动了其他伴侣,全都逃奔而去。
这时,那个穿罗刹衣的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跟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同伴们见他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恐惧,就越山渡河,有的还掉到山沟里,把身体都摔伤了。
真是狼狈疲惫极了,一直至天亮,才知道那不是罗刹鬼。
世上的人也都是这样。
处于烦恼饥饿这样不可避免,然而却能使人悟解真理的境地,却只是妄想着远求常、乐、我、净这四种涅槃的功德。
杀骆驼破瓮《百喻经》原文
杀骆驼破瓮《百喻经》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①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
笑。
百喻经全集《为熊所啮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为熊所啮喻》译文赏析为熊所啮喻【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1],爪坏身体。
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躭毵[2],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3]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着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注释】[1] 啮(niè):咬的意思。
[2] 躭毵(dān sān):毛发又细又长的样子。
[3] 治:惩治、惩处。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走进了树林,被熊咬伤,身上也被抓伤了。
他急忙逃出森林,回到伙伴们的身边。
父亲看到儿子身体受了伤,惊讶地问:“你怎么会伤成这个样子?”儿子告诉父亲:“林子里有一种怪物,身上长着很长的毛,跑出来抓伤了我。
”父亲拿起弓箭,来到树林中,看见一位仙人,毛发长长的,便想要拉弓射他。
旁边的人说道:“你为何要射他呢?这个人从来不伤害任何众生,你应该去射杀那伤害你儿子的怪物。
”世上的蠢人也是这样。
他们被那身着法服而没有道行的人所辱骂,便去胡乱伤害善良而有德行的人。
就好比那位做父亲的,熊咬伤了他的儿子,却枉加害于仙人。
【评析】故事中的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对熊的描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要去找那只熊算账。
幸亏有聪明人提醒他,才没有酿下大错。
这就告诉世人:对于谗言,我们一定要加以分析、辨别,不可轻易去相信,也不可随便照着去做,否则,会给我们自身带来伤害。
故事征引辨明是非丑恶元朝时有几个读书人,一起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刚一见面就问道:“听佛家讲善恶的报应,说它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到哪里,永不分离。
也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绝不会不报的。
为什么现在有一个人一直在行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一个人一直在作恶,他的家反倒愈加发达?那么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本无鬼半夜敲门心不惊
【原文】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经婆罗斯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刹。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著罗刹衣青,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奔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之著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途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书,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译文】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帮歌舞演员,因为年岁饥荒,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路。
路过婆罗斯山,这山里一向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
当时这些演员夜里住宿在山里,风大天冷,大家烧火取暖,睡起觉来。
他们这帮演员中间有一个还是感到寒冷,就起来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对火坐着。
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到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得仔细看,爬起来就跑。
一下子惊动了其他伙伴,大家一起跟着跑起来。
那穿罗刹衣裳的,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也跟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逃跑的人看见他紧跟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恐惧,翻山渡河,有的还掉到山沟里,把身体都摔伤了。
真是狼狈疲惫极了。
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罗刹。
世间凡夫就是这样。
凡夫被喧哗烦恼逼乱心神,又缺乏对佛教的理解和把握,而想要远求无上长生慧命之法,永享常、乐、我、净的妙乐。
但由于一向我见炽盛,固执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为我,以致在生死道中流转奔驰,为各种烦恼所困扰,使心不得自在,结果坠入三途恶趣,奔走跌倒在山沟里,一直到天明。
如同人们的生死之夜已尽,迷惑已去,自己智
慧明晓,才知道色、受、想、行、识五阴假合之身并无真正的实我。
【寓意】
乾陀卫国的演员们被错扮罗刹的同伴吓得惊慌失措、狼狈逃跑、疲惫至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独立判断,身:处困境不冷静的表现。
世间无鬼神,古代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认识有限,才会产生诸多类似恶鬼罗刹吃人之说,也情有可原。
而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唯心之士对一些有待解决的现象仍堂而皇之地冠以神鬼为之,则不免可笑了。
独立判断、冷静思考是对人们素质方面的要求,是摆脱困境、远离危险的必要条件。
正如文中第一个看到错扮罗刹的演员,如果仔细去看做出正确判断就不会使众人包括自己都惊慌而逃,也不会出现虚惊一场的混乱局面了。
即使在真正的险境中,沉着冷静的态度也同样意味着更高的生存概率。
诚然,要一个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调查显示在火灾中盲目跳楼而死的人数远高于因窒息而死的人数。
然而,社会毕竟是在进步的,今天的人们在生存能力各方面显然是优于古人的。
我们需要更科学的判断、更冷静的思考来远离困境和苦难,不再与真理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