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百喻经六则课件
1
由于父母没有对他过多雕琢,刘峻琳 属于那种没有什么特长的学生。
2
双休日,其他同学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只有 我是自由的,爸爸妈妈也不管我,让我有充 裕的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或者看课外书。
看课外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对 于一般内容,我会加快阅读速度,而对于那些经典好 句好段,我就会慢慢品读,一页读几分钟。班主任杨 老师说:“刘峻琳的每篇作文从选材到立意都很大 气,其立足点都不是个人、家庭,而是从民族、国家 等角度去写,这都与他的阅读习惯有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 《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 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 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 颂共为百则。全书两卷,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 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百喻经》 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 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 为这样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 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 的佛教义理。
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初中生要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这对提 高阅读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高效学习经验 阅读书籍有快有慢
初三学生刘某以737分的高分在7万名考生中 独占鳌头,成为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丢分最 少的人,其中四科都是满分,这样的好成绩让 人瞠目。尽管如此,刘峻琳似乎还不满 足:“再仔细数学其实也可以拿满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百喻经》教学课件(31+28张ppt)1
诈言马死
以:因为
为……所:被动句式
遂:于是;就
傍:通“旁” ,旁边
•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 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 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 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 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 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 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 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 被人们所嘲笑。
•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 多一些呢。
课前检测
• 2.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 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 “除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
驼瓮俱失
不得:不能;不可 以:用
•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 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 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 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 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 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 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 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 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 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 说明这个道理。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 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百喻经__课件
• •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 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 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 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 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 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 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不得:不能够 以: 用
• 白话 • 从前有个人,先是在瓮中盛了谷 子。骆驼伸头进瓮中吃谷子,过后伸 不出来了。如此,这人很是忧恼。有 一位老人来对他说:“你不要愁啊!我 教你怎样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 能快快弄出。你应斩掉它的头,自然 可出来了。”就采用了他的话,以刀 斩头。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瓮,如此 愚人,世间所笑。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 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 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 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 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长者:年长有声望之人 沉水:沉香木。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年载:一年 诣:到、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 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 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 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 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既:已经 至于:到达 益:添加 所以:“……的原因” 空:空口 尚尔:尚且这样 口爽:味口败坏。爽,伤害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 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 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 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复尔。
• 寓言本意∶ •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 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 果, 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 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 生活哲理延伸:
• 任何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都会遇 到种种困难,如果此时不能坚持或 求果心切,急于获得眼前利益,就 会失去今后获得更丰厚回报的可能, 告诉人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审 时度势,不改初衷,耐心等待;不 要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毅力,导 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百喻经》六则ppt课件(30页)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 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 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人生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 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 可能做到。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 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 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 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 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四: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 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 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 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尝庵婆罗果
译文: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 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 “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 “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 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 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 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 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 于是全都扔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 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 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 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 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 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 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 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 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 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 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 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 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教学课件(31+28张ppt)1优秀课件
人生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 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 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 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方法探究
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 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内容解析
•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 要打破瓮,
•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 顾此必然失彼。
•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 俱失。
•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
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 愚蠢。
第六则:《驼瓮俱失》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 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 我修养都丧失了。
内容解析
•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 • 有些人,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 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 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 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 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 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 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 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 诚实不可抛弃;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人生启示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 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 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 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方法探究
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 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内容解析
•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 要打破瓮,
•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 顾此必然失彼。
•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 俱失。
•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
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 愚蠢。
第六则:《驼瓮俱失》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 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 我修养都丧失了。
内容解析
•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 • 有些人,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 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 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 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 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 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 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 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 诚实不可抛弃;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人生启示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百喻经》六则21页PPT
谢谢!
《百喻经》六则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百喻经六则PPT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原名《痴花曼》,全称《百句譬喻 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 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 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 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 九十八则,王孺童先生考证,找出了缺失的两则。每则 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 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愚人食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 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 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 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 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 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 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 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 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 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 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 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 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 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 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 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 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 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 真谛(499—569)、玄奘(602 ~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 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 711)(又说为不空(743— 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百喻经》,原名《痴花曼》,全称《百句譬喻 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 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 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 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 九十八则,王孺童先生考证,找出了缺失的两则。每则 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 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愚人食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 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 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 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 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 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 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 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 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 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 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 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 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 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 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 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 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 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 真谛(499—569)、玄奘(602 ~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 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 711)(又说为不空(743— 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百喻经》六则 (课件20张)
寓意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 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做事要 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 才能得到真知。
人生启示
生活中既要学会见微知著, 懂得变通与推理,又要坚持 原则,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 取相应的对策。
伍 从 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敌阵 攻 击 敌人。由于
胆小害怕,不敢作战。就 用 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
很是忧愁烦恼。有一位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 我
《 驼
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快 瓮
俱 速 弄出来。你应斩掉骆驼的头,自然就能使它出来了。” 失
这人就采纳了老人的话,用刀砍了骆驼的头。既杀了骆驼 》
,而又把瓮弄破了。这样愚蠢的人,被世人所嘲笑。
寓意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 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 ,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 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 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中。他骑的马也被敌人夺走。 士 兵 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
《 诈
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回到住处后, 言
马 有人问他:“你骑的马呢,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死
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
的了?”他无话可答,为人们所嘲笑。
有的甚至持续七天或十五天的时间,这只不过是白白地折
磨自己的身体,并无益于修行啊。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
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盐,最后导致口腔疾
病,听信外道邪说并依此修行是和这位愚昧无知的人一样
的。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百喻经》公开课PPT课件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寓意:凡是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伸
概况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 法。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
三.特殊句式判断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
宾语前置, 为“以何”
宾语前置, 为“以)何”
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省略句, 省略主语“骆驼”
(
)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
)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
)
悟智慧人生
读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概述每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要求:1,语言表达简练,准确,流畅;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 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 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 也较通俗。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 相同的。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
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 败之理? 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 难免遭致失败。
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
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 更容易写出新意
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
寓意:凡是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伸
概况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 法。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
三.特殊句式判断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
宾语前置, 为“以何”
宾语前置, 为“以)何”
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省略句, 省略主语“骆驼”
(
)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
)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
)
悟智慧人生
读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概述每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要求:1,语言表达简练,准确,流畅;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 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 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 也较通俗。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 相同的。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
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 败之理? 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 难免遭致失败。
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
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 更容易写出新意
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
《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伽斯那认为譬喻中的故事就像那裹药的树叶,说教部分宣 讲的佛法才是那真正有价值的神秘的药物,读《百喻经》的 人应当着重领会譬喻中所讲的佛教道理,并像用毕药剂便丢 弃树叶一样,领会佛理后也不要迷恋故事本身。可见从伽斯 那编撰本书的目的来看,其真正看重的还是后面的说教部 分,弘教布道的目的十分明显。《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 趣,含意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爱好,因而流传极为广 泛。
其一是批评外道的邪见异说。如《愚人食盐》中批驳外道妄滥绝食, 白白损害身体而无益于道。其二是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内中的具体 原因很多,可以总的概括为痴人具有贪、嗔(书中原文作“瞋”)、痴三 毒,正是这三毒使痴人的言行除可笑外,还时常可鄙。其三是训谕僧徒严 守戒律、精勤修持。佛陀认为消除三毒的根本办法是皈依佛教、解悟佛 理,并精进实修,修习过程中又要勇于发出忏悔,不能因为犯一戒而更犯 众戒,损坏道业。其四是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在小有财物时就要勤于 施舍,不要指望家资巨富时再行善举,因为时运难料,未来之事深不可 测,也许不会再有积功累德的机会。其五是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乐趣
《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 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本书又名《百句譬喻 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内中尤以《百喻经》之称 最为直率简明而易懂,故流传最广,甚至超乎它的原名“痴华 鬘”。本书以“百喻”为名,实际上只有98篇。98篇譬喻均由 故事和说教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先导,是说法的手段;说教是 终结,是撰者编书的目的所在。
提示: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 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 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 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 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影响学业。在这 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 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 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 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 呢?
成语和佛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五 佛理禅趣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采用寓 言譬喻的方式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 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食盐
翻译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解析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 蠢的举动。
入海取
昔有长者子①,入沉海取水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 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 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⑧。 2注释 编辑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 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④持:拿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⑦卒:最终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⑩即:于是,就11 诣市卖之:之,指 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
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佛教宣称, 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 叫做“神通力”。后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后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佛经传达的是佛的 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 说话一样。后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的麻烦, 仍须由谁解决。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是佛教名词,指佛教徒尊 敬供养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一般除了祈祷、礼 拜等信仰活动,不能随便进入嬉戏,比喻没事不上门。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 解析寓意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 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 “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 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 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 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 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 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 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 照着去做。现指人人都高兴满意。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己下不了台。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 中食谷,复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 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 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 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解析
寓意
驼瓮俱失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 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 丧失了。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 受。”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意思是,从前有个 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 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 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 “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 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 菴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 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 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 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 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 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 弃。
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各 则寓言
2、解析、探讨各则寓言内 容及寓意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 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 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 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②,反为其患。譬彼外道,闻 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③,或经七日 ,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 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
翻译 解析
寓意
入海取沉水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 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 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 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 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 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翻译 解析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 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 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 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 怜可笑!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
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 你全部喝完。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 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 (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后用来指广阔无 边的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 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 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后 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 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 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比喻事物 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 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 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 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 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 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 何以不乘?” 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 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解析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 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有一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
寓意 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
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
寓意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
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
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
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 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 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 “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 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 嗤笑。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 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 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 呢?
成语和佛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五 佛理禅趣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采用寓 言譬喻的方式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 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食盐
翻译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解析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 蠢的举动。
入海取
昔有长者子①,入沉海取水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 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 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⑧。 2注释 编辑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 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④持:拿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⑦卒:最终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⑩即:于是,就11 诣市卖之:之,指 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
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佛教宣称, 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 叫做“神通力”。后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后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佛经传达的是佛的 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 说话一样。后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的麻烦, 仍须由谁解决。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是佛教名词,指佛教徒尊 敬供养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一般除了祈祷、礼 拜等信仰活动,不能随便进入嬉戏,比喻没事不上门。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 解析寓意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 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 “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 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 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 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 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 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 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 照着去做。现指人人都高兴满意。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己下不了台。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 中食谷,复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 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 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 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解析
寓意
驼瓮俱失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 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 丧失了。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 受。”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意思是,从前有个 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 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 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 “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 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 菴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 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 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 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 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 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 弃。
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各 则寓言
2、解析、探讨各则寓言内 容及寓意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 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 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 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②,反为其患。譬彼外道,闻 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③,或经七日 ,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 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
翻译 解析
寓意
入海取沉水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 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 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 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 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 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翻译 解析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 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 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 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 怜可笑!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
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 你全部喝完。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 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 (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后用来指广阔无 边的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 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 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后 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 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 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比喻事物 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 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 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 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 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 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 何以不乘?” 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 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解析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 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有一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
寓意 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
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
寓意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
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
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
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 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 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 “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 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 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