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资料
中国古代史(下册).朱绍侯等主编.pdf
中国古代史(下册).朱绍侯等主编简介《中国古代史(下册)》是由朱绍侯等主编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下半部分,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本文档将就该书内容进行概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下册)》全书共分为X个章节,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以下为各章节的概要介绍:第一章:秦汉时代该章节主要叙述了秦朝和汉朝两个历史时期的兴衰。
其中包括秦朝的统一、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事件,以及汉朝的开国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内容。
第二章:三国时代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着重叙述了三国演义中蜀、魏、吴三国的兴衰史。
同时也涉及了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隋唐时期该章节主要叙述了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时期的兴起和繁荣。
其中包括隋朝的统一和政治改革,以及唐朝的开创性进展、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等内容。
第四章: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历史演变。
其中包括五代十国时期各国的兴亡,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内容。
第五章:南宋和元朝时期该章节主要叙述了南宋和元朝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中包括南宋政权的建立、对外战争、文化繁荣等,以及元朝的统治和对外扩张等内容。
第六章:明朝时期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的历史,包括明太祖的建立、官僚制度、海外探险、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清朝时期该章节主要叙述了清朝时期的历史,包括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扩张、经济发展等内容。
同时也涉及到清朝晚期的政治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分析与评价《中国古代史(下册)》是一本系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
本书的特点和优势在于:1.细致全面:本书对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叙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中国编辑出版史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讲授内容: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3.中国的图书分类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1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理论讲授6学时)1.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2.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3.图书的早期形态4.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重点:汉字的起源时间;图书的起源时间;图书的早期形态(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早期编辑活动的内容与程序。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五:唐代传奇和唐五代词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五:唐代传奇和唐五代词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五:唐代传奇和唐五代词1.唐代传奇和敦煌变文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传奇这种新的小说体裁。
" 传奇" 得名于晚唐斐铏写的小说集《传奇》,后成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它是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标志。
《古镜记》是现存唐传奇中最早的一篇。
盛唐至中唐,是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名家名作大批涌现,《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佳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白行简的《李娃传》描写的是荥阳公子与名妓李娃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荥阳生进京赴考,遇名妓李娃,遂居其家,荡尽资财,落到为人唱輓歌为生,遭父亲鞭打抛弃。
乞讨至李娃门前,李娃不顾母亲反对,收留了他,并自己赎身与公子同居,督促他苦读三年,终于登第,授成都府参军,李娃后被封为汧国夫人。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娃这个妓女的形象。
她开始是以妓女的身份与荥阳生相处的,无钱时即离他而去;当公子沦为乞丐,为她受尽磨难,她便改变态度,真诚地帮助他;当公子当了官以后,她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毅然要离开他,丝毫不贪恋荣华富贵。
她的地位是卑贱的,却有着高傲的人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塑造出这样的形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李公佐的《柳毅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其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而著名。
儒生柳毅应举下第,在泾阳遇到一美女牧羊,面带愁容,她是洞庭龙君的小女儿,嫁给泾川次子,受尽虐待,请柳毅带信给父亲。
柳毅践诺,使洞庭君救回爱女。
柳毅拒绝了娶龙女的建议,回家后娶两妻均亡,后又娶卢氏,生一子。
卢氏说自己即龙女,约柳毅同见洞庭,此后柳毅成为仙人。
作者塑造了善良正直的柳毅形象,小说中对话生动,各个人物都有其鲜明性格。
《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都是写梦,对热衷于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进行讽刺。
科举制度与隋唐五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因 。科举 文 化 对 于 隋唐 五 代 的 图 书类 型 、 图 书复 制 技术 、图 书 贸易 都产 生 过 广 泛 而深 远 的影 响 ,并 形 成 了这一 时期极 富特 色 的图书 出版景 观 。
藏 一 本 的程 度 。可 见 , “ 园策 ”之 类 的童蒙 考 试 兔
图书在初 唐 至五代 已相 当普及 。
考试 用 书一般 可分 为 以下 几类 : 1童 蒙读 物 主要 指 初 入 学 的 儿 童 读 物 。包 括 .
小学 、字书 、韵 书和 “ 园策 ”之类 。 兔
首 先 .识 字类 图 书 。小 学 、 字 书和 韵 书 属 于识 字 类 初 级 图书 .主 要 是 帮 助 人 学 儿 童 识 字 、识 音 。 早 在唐代 .这 类 图书就被 大量 刻 印。 其 次 . “ 园策 ” 兔 。它是 指按 照考 试科 目而 设计
2儒 家经 典 .
唐 代 的 科举 考试 有 明经 一 科 .明
经 科 的考试 内容 以儒 家经 典 为 主 。即所 谓 “ 帖经 ” , 科 举 制度 首 创 于 隋朝 大 业 年 间 。唐 沿 隋看 到 了读 书 仕进 的希望 .读 书 考试 逐 渐 成 为 一种 时代 风
的 一 种模 拟试 题 图书 .相 当于 今 天 的模 拟 考 试 卷 。 宋 人 王 应 麟 《 学 纪 闻》 卷 十 四 《 史 》 记 载 : 困 考 “兔 园 策府 》 三 十卷 ,唐蒋 王 恽 令 僚佐 杜 嗣 先 仿应 《
科 目策 . 自设 问对 。引 经史 为训 注 。 ”李恽 是 唐太 宗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1 2期
廷 颁 布 天下 ,成 为 书生 们 考 试 的通 行 读 本 。到唐 高 宗 永 徽 四年 (5 年 ) 《 经 正义 》 被 作 为 每年 明 63 , 五
第六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1966年10月18日,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 内发现了汉字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该卷轴共12纸,总长6。43米。有不少中国民 间习用的俗体字或异体字,特别是有4个武则 天称帝颁行并通用的制字,共出现8次。经卷 本身没有刊行年代和地点的记录。对此美国著 名印刷史专家富路特经研究得出结论: “这新发现的经卷仍然说明中国是最早开始发 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那里传播到四面 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捶拓与石碑拓本
将洇湿的纸铺在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 经轻轻捶打使纸紧贴于石面,然后,用细 布包裹棉花而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 面上轻轻拓刷,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 所以有文字的部分受不着墨,把纸揭下来, 便成为一件黑底白字的复制品,
石刻捶拓工具 书《 唐 温唐 代 泉太 拓 铭宗 本 》
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及凸版印花
日本雕印百万《陀罗尼经咒》
天平宝字八年(764),日本称德天皇下令雕印百万《陀 罗尼经咒》,分藏在100万个高13厘米的小木塔中,再分 送十所大寺院保存。这项工程于宝龟元年(770)完成。 这在《续日本记》和《东大寺要录》中都有记载,而且 也有多件实物为证。大和省的法隆寺至今保藏着许多原 刻经咒及一些安放经咒的木塔。经咒为卷轴形式,字体 质朴,刻工粗糙,印刷物本身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日 本木宫泰彦、秃氏祐祥博士研究后认为,日本这次百万 塔陀罗尼的刊刻是依据中国传来的印刷技术实现的,秃 氏祐祥博士更进而指出是使用了754年东渡日本的中国鉴 真(688—763)大和尚及其一行人传授的技术
综观现存于世的早期印刷品,我们不难发 现,比印本佛像略晚的另一雕版印刷群体, 就是佛教密宗咒语印本,在公元8世纪形成 了一个出版高潮,其数量竟以数十百万计。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着..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着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着作郎陈寿着..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着;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医学专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尔雅注:东晋郭璞..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史通:唐;刘知几撰..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通典:唐;杜佑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内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着作集的称呼..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陈梦雷编撰..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着;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9、书棚本:陈起陈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秦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秦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初学记徐坚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范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详细内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3.科学求实的态度..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范围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3.重视图书收藏..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郑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刘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着录汉魏以来盛行的历史类着作..3.东晋着作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着录内容兑换;使历史着作升入乙部..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着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着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着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魏晋:秘书监;设秘书郎、着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他“编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1、他的编辑意图:一是通过文字加工传达自己的政见和思想观念;二是为了教学;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2、编辑思想和原则有:去除重复;述而不作;;排斥虚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3、编辑方法:上述;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发凡起例;分类排序;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系统编述古籍4、编辑六经的贡献:打破了文化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诗、书、礼等;使中国史学脱离神化;有效的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4、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具体方法:1.组织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序进行..2.广集众本;编定篇章..3.校雠全文;厘定文字..4.撰写叙录..包括定本篇目、校订、添加作者资料和背景、全书的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将典籍进行系统编目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辑略历史意义: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别录:刘向..古代目录学开山之作;但不是真正的目录书..七略:刘歆..根据七分法;中国首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5、宋图书出版事业:官刻:中央官刻——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刻——公使库刻书..坊刻:应民众需求而动;与社会潮流共舞..家刻:弘扬文化;扬名于世..北宋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蜀地..监本的重要意义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1、国子监所刻;大多是经史类重要典籍;与宣扬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所以倍受帝王的重视..2、监本从校勘开始;就由馆阁学有专精的一流学者在文字上层层把关吗;初校、复校后送馆阁主官把关..3、书法名家手写上版;使阅览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坊刻的中心:继唐五代的蜀地后;又出现了浙江、福建刻书中心临安陈宅书籍铺建安余氏勤有堂坊刻的特点及评价:内容特点: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参考书;包括农书图书经营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 2、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3、广泛联系;打开销路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缺点:校勘水平较低;偷工减料纸墨低劣评价:总体功大于过;从保护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等方面分析陈起编辑业务特点:1.重视时人作品的出版..2.与作家保持友好的关系..3.选稿标准:宁缺毋滥..私刻的特点:1、选择优秀的底本;以保证刻书的质量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板印书。
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着述..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一、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着述内容所规定的..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以事件为中心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五、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着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着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着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着述的地方..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着述活动;着有汉书..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着述之所..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编辑体例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12、10、8、30、70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辑思想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3、明确提出“发愤着书”并将其付诸实践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编辑方法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活动: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2、取本参校..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3、编次定名..确定合适的书名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4、撰写叙录..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1、定本篇目;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分类编目..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着..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贡献1、使儒学着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着“新书”之例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汲冢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厘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皇览: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佣书业: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方、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佣书业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至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衰落..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一政府对书籍出版的重视二设立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三编修史书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史书编纂中创实录之体四汲冢书的出现与整理五编纂类书皇览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魏收等编撰创四部分类法三、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的时代背景:1、藏书量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藏书量很大;私人藏书数量也很可观..2、图书品种多..如出现了别集、总集、韵书、类书等..3、史书大量出现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西晋初年;晋武帝命令秘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校理典籍的方法;整理和编次古籍..二人在郑默魏中经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了一部国家藏书总目晋中经簿;又称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开创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中经新簿把图书以甲、乙、丙、丁分为四部;每一部分有不同类别的图书..东晋;着作郎李充依荀勖的晋中经簿编成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部所收录的图书;李充所修订的四部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 四部分类法由此确立起来..四、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着形式有哪些代表作一别集..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如: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二总集..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钟嵘:诗品三韵书曹魏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四校注着作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五科技着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晋王叔和脉经六道教典籍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七佛经东晋法显法显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第五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弘文馆: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馆” ;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备顾问;参议国家大事..集贤院:唐玄宗时设;初为乾元殿书院;后改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政书: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政书的编辑从唐代开始..“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五代政府刻书业兴起;冯道进行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九经的刻制..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也有人称为“监本九经”..二、隋唐时期政府有哪些大规模的编纂活动1、大型类书的编纂..·隋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艺文类聚新创体制;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徐坚等奉诏撰集初学记2、刊定五经·颜师古刊定五经定本..五经定本是南北统一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种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孔颖达主持撰定五经正义;消除了汉代以来经义异说纷纭的状况;统一了儒学思想..3、首创政书体制·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李林甫、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通典唐代杜佑编纂;凡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也是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4、地志的发展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吉甫编撰..5、修史制度的确立与编修史书唐代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着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有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又有优厚的待遇;唐史书编纂规模扩大正史类: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别史类:唐实录三、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发明:一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扩大·佛教徒非常追求偶像崇拜;印制佛教宣传品二发明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学术界较倾向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三技术基础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四印刷方法写板、雕版、刷油墨、印刷四个步骤意义: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技术;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2.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传播;3.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四、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有哪些1它开创了经书采用印刷之先河;2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3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4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写本时期进入印本时期..第六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崇文总目:宋代的官修书目;着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诸人奉诏整理编撰;其中每类图书皆有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宋初四大书:指同时编纂的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文学类图书文苑英华及稍后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官刻:政府刻书的统称..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以国子监刻书为多;地方上主要是公使库本..“监本”: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主要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其所刻书;世称“监本”..公使库本: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家刻:亦称私刻、家塾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图书..坊刻:指书商刻印之书..刻书坊肆的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所刻多为民间实用书;还冒险刻禁起源最早;唐代即十分兴盛;宋代更为普遍..“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二、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1、编纂方法: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2、编纂体例上有两点创新:其一;另编目录30卷;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便于检索;其二;撰着通鉴考异30卷;辨历史记载的真伪..3、编纂了枝属辅助之作..三、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的特点..三大刻书系统:官刻、家刻、坊刻官刻特点: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5地位显赫;带动全国出版业..家刻特点:1选择优秀底本;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5刻书不为牟利..坊刻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2经营自主灵活;行销各地;3扩大稿源;不顾版权;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5旨在牟利;不择手段..四、简述元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及刻本特点..1.官刻书1中央政府刻书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着名..2地方政府刻书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着名..2. 私刻书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3. 坊肆刻书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刻本特点: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2、字体上;有三个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体字;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3、版式上;版心多为黑口;双鱼尾..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多左右双边..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第七章思考题名词解释: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计22877卷;11095册;3.7亿字;历时4年完成..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全书按韵纂辑;篇幅大;搜罗广;缮写工整;装潢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着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装成三万多册..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整个团队四千多人;历经14年完成..经厂本:明代中央内府刻书由司礼监掌管;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常刻印的书即经厂本..内容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着的有关政教礼制的书..特点为版框宽大、行疏字大;赵体为主;刻有句读..纸墨雕印质量高..但由于校勘不够精审;不受读书人重视..藩刻本:又称藩府本;是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也是明代地方官刻中质量最好的刻本..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刻工和纸墨都比较精良..“饾dòu版”: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板水印..“拱花”:明末兴起的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立体感..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内容以钦定书最多;刻书范围广;种类多..刻工精整;印刷优良..墨海书馆: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专门的翻译出版机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也是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一、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1优点:考证校勘;厘清版本源流;使文献典籍得到保存和流传..2局限:①排斥了许多与统治阶级思想不合的着作;②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不少删节或增改;使许多书已经失去了原书面貌;③收进一些清代统治阶级的御制诗文集和一些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着作..。
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隋唐五代文学诗歌的发展,更是到了黄金时代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一、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
代表作《出塞》。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后园宴诗》等,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名作《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四时白歌》、《奉和望海诗》等,着意于诗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作诗而作诗。
王胄、庾自直、诸葛颖等,作诗亦复如此。
隋炀帝以文学领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
第三编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局部
第一章 隋代
第一节 政治经济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迅速繁荣和杨氏国祚的短促 第三节 隋前后的边疆民族和隋朝的文化
第一节 政治经济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一、政治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二、经济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一、政治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一〕官制的改革 〔二〕科举制的创立 〔三〕府兵制 〔四〕开皇律
〔一〕继续推行均田制 〔二〕整顿赋役与户籍制度 〔三〕统一钱币与度量衡
〔一〕继续推行均田制
• 公元581年〔开皇元年〕文帝称帝后,立即 公布新令,继续均田:
• 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 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 奴婢那么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 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五 品,那么为田三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 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 亦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隋 书?卷二四?食货志?〕
〔二〕科举制的创立
• 唐朝人刘秩说:
•
隋氏罢中正,选举不
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
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
京畿。……五服之内,政决
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
•
——〔?通典?卷17?
选举典·杂议论?〕
•
隋文帝598年〔开皇 十八年〕命“京官五品以 上,总管、刺史,以志行 修谨〔有德〕、清平干济 〔有才〕二科举人。〞炀 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 士等科。〞进士科的创制,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
地方官制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设官内史令二人隶属机构注释汉为中书北周改内史内史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纳言二人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583年改为民部都官583年改为刑部工部中央官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具雏形三省六部制具雏形地方官制地方官制583年开皇三年采用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罢去郡这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
• 集贤院分设在西京长安光顺门外和东都洛 阳明福门外,此外尚有诸多分院,是唐代 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 机构,因此建制齐备。院中设学士4人, 执掌刊辑古今典籍,并奉旨负责访求天下 遗书和被忽视的贤才能吏。
• 凡有贤士良策有利于治世,文士著述有益 于风教者,都要负责“较其才艺,考其学 术”,一一调查清楚,以上奏朝廷天子。 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则为常务。学 士4人与直学士10人、侍讲学士4人合称 “十八学士”,玄宗曾仿太宗凌烟阁十八 学士图故事,画“开元十八学士图”,悬 置东都上阳宫含象亭。
• 集贤院初以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1 人为副知院事,并置判院1人、押院中使1 人。后来,唐玄宗要选名儒硕学进讲侍读, 解说应答史籍疑义。于是,在集贤院置侍 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 校理官、留院官、职检讨官等职官;招募 擅长书写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中专职 御书检讨8人,知书官8人,书直、写御书 手90人,画直6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 人,拓书6人,典书4人。
• 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这一时期发生了 许多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印刷术于唐初 发明,至五代,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刊 行儒家经典,使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 入了崭新的阶段。其次,科举制度的确 立、唐诗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 社会传播和贸易活动。再次,史馆修史 和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强化了统治者 对书籍编纂活动的控制。
• 隋文帝在诏禁谶纬之书后仅3个月,又 下诏禁止私撰国史。
• 唐代发生在文化领域的禁书活动不多, 惟太宗贞观年间禁毁过一部仅有14页的 图谶类小册子《三皇经》。
• 不难看出,《唐律》关于禁书的条款, 重在严惩当代造妖术、妖言和传播以 惑众者,对于古代早明文禁止过的天 文、图书、谶书、兵书之类,只是对 违法私藏者处以2年的处罚。唐朝政府 对于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秩序的态度是 坚决的,控制图书编辑和传播活动的 措施也是严厉的。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填空题(1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3)仓颉象形造字说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图书的起源(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2)始于“河图洛书”《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5)始于简册书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图书的构成要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1、甲骨和甲骨文2、青铜器和铭文3、石刻文字4、竹木简牍(简策)——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2)杀青3)零简编连成册4)缮写正文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5、帛书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1、编辑活动的起源1)起源于殷商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2、“编著合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1)起源于夏代《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尚书》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隋唐五代时期
• 隋朝政府的藏书之所主要在西京长安的 嘉则殿和东都洛阳的观文殿。史称“炀 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 博恰。”(《旧唐书·经籍志》)此时 官府藏书地除秘阁外,增加观文殿、修 文殿、嘉则殿三处。
• 炀帝为发展官府典藏,倡导大肆抄书。 “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且“分 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 下品漆轴”。“是时制成新书凡三十一 部,总一万七千余卷,入观文殿宝厨”。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 隋唐五代时期,自公元581年杨建 建立隋朝,至公元960年后周亡于 赵宋,前后历时380年。其间,除 了唐末出现过为期 54 年的“五代 十国之乱”外,中间保持了隋唐 近330年的统一。
•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年的南北分裂动乱局面,使国家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 展时期。隋唐的政治嬗替与秦汉相似, 隋王朝的国运虽然二传而尽,但是开 国君主杨坚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 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却基本上 为唐朝所沿袭。所以,始自隋朝的开 拓,经过唐初百年的建设,历史上形 成了堪与秦皇汉武时代媲美的盛唐文 化。
• 唐初,隋嘉则殿的37万卷藏书已经所剩 无几,武徳时有8万卷重复相糅的藏书。 高祖采纳令狐德棻“购募遗书,重加钱 帛,增置楷书,令缮写”的建议,数年 间,使经籍图书略备。至贞观年间,唐 太宗精选名儒主持秘书监,拉开了唐朝 大规模整理图书的序幕。
• 唐太宗时期,国家藏书的校理活动自贞观 二年( 628 )魏征出任秘书监开始,至贞 观十九年( 645 )秘书监颜师古去世为止, 先后由三位唐初名臣、著名学者魏征、虞 世南、颜师古领导主持,其前期重点在整 理、抄录,后期则转为校正文字。 • 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集 贤院成立,国家藏书的校理活动再次出现 高潮。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
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
隋大业年间,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编撰。
隋大业六年(610)成书。
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
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变作了具体阐述。
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各病之病因病理阐析以及症候的分类描述也具较高水平。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备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病证、外科、伤科诸疾,及皮肤、肛肠疾病;并妇科、产科各证、小儿疾病。
其论详于病因证候,涉及预防、摄生、导引、外治及若干手术手法,基本未载方药。
该书对祖国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在病因病理学上发展了前人的理论。
如山区瘿病是饮用了缺碘的“沙水”等,并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观察和系统准确的描述,突出了各病的持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隋以前病证详加记载,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
书中还介绍了腹部外科手术。
如: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诸病源候论》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然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
二、《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
编辑出版中的校勘与注释
校勘的重要性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需要进行校勘,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校勘是对书籍进行审查、 核对和修正的过程,旨在消除错别字、遗漏和矛盾之处。
注释的丰富性
02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03
编辑出版业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唐五
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编辑出版的发展历程
01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 编辑出版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2
书籍的印刷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书籍内容也更加 丰富多样。
编辑出版的社会影响
1. 官方编辑出版机构的设立
隋唐五代时期,官方设立了专门的编辑出版机构,如唐代宫廷内的“弘文馆”和“集贤 殿书院”,负责整理、校勘和刊印各类典籍。这些机构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2. 私人编辑出版的兴盛
与官方编辑出版机构相对应,私人编辑出版业在隋唐五代时期也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墨 客自己筹集资金、组织人力进行书籍的编纂和印刷,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下来。 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曾自己出资刊印了多部经典著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常得志传
01
常得志传是关于常得志生平事迹的传记,常得志是唐朝中期的 一位官员和文人。
02
该传记主要描述了常得志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以及他在唐
朝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常得志传对于了解唐朝中期政治和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03
值。Biblioteka 元褒传元褒传是关于元褒生平事迹 的传记,元褒是唐朝中期的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编辑讨论上传视频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中文名隋唐五代文学时代背景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形式诗歌、散文、传奇小说、变文、词目录1.1 背景2.▪时代背景3.▪诗人群体4.2 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一般原因5.▪政治基础1.▪国家的统一2.▪文学自身的原因3.▪统治者的提倡4.3 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各自特点5.▪隋朝文学6.▪初唐文学1.▪盛唐诗歌2.▪中晚唐诗歌3.4 唐代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4.▪概述5.▪散文6.▪唐传奇1.▪变文2.▪词3.5 五代文学4.▪概况5.▪贡献背景编辑时代背景唐开国以后,唐太宗吸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学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府机构,使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
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中,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昌盛繁荣的顶点。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家实力也日益加强。
从太宗、高宗到玄宗时代,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解除了东、北边境的威胁,并使广大的西域地区各国纷纷内附。
在帝国四境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使边境长期保持巩固安定的局面,并以积极友善的种种政策措施,促进了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
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继续发展。
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
唐代虽然有过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制,但到高宗时代,洛阳豪贵占田逾限者已很多。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历史及文华背景:隋唐国家统一,经济方面繁荣,政治上科举制选拔人才,南北文化大融合。
图书的典藏与整理隋唐都很重视,五代战乱无暇顾及,隋编《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颜师古校定五经,孔颖达作《五经正义》,魏征主编了《隋书·经籍志》,唐分四库贮藏图书,私,家藏书丰富如柳仲郢、邺侯李泌。
政府的对图书事业的管制,隋对谶纬书籍严加禁绝,隋文帝禁撰私史。
《唐律》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乙、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
禁造、传“妖书妖言”。
唐“禁断印历日板”。
五代十国无暇顾及,仅后周发布命令象征性地禁止私家拥有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七曜历、太乙、雷公式等书对阴阳、卜筮、占算等百姓喜爱的图书已不加禁止。
对民间私印日历规定:“候朝廷颁行后,方许私雕印传写”。
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政府编纂机构及其编纂活动,机构,隋代秘书省。
唐代秘书省,还设有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 形成了中国史上的馆阁制度,逐渐取代秘书省成为主要编纂机构。
五代设有编纂机构,但仅供点缀。
在政府主持下进行过大模编制书目工作,除几部佛经目录外大都亡佚。
编纂活动:1.编纂类书隋虞世南编《北堂书钞》(现存最早类书)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 高士廉、魏征、房玄龄等编《文思博要》徐坚《初学记》。
刊定经典,颜师古考定《五经》、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
编修史书隋修《魏书》、《齐史》、《周史》、《大业起居注》。
唐编修《五代史》、以宰相监修实录、国史。
五代沿唐制以宰相监修实录国史,后晋《旧唐书》。
修订医书《英公唐本草》、《新修本草》(唐本草)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1,韵书体例的定型,隋代陆法言编著《切韵》,二级标目:四声分卷、按韵分卷2.政书的产生,政书是记载一朝或数朝典章制度沿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书。
唐杜佑《通典》分为8 门(典),每门之后都有一个类似序言的论述。
隋唐五代时期编辑出版
《元褒传》的编辑与出版
总结词
元褒是隋唐时期的文人,其传记《元褒传》在隋唐五代 时期被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化和历史的代表作品之一 。
详细描述
《元褒传》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对元褒生平事迹和文学 成就的全面展现,同时也对其在当时文化领域的影响和 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传记在出版后,迅速成为当 时文化和历史的热门作品,为当时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该传记也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极大地 促进了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书籍版式的规范化
书籍版式的统一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版式逐渐走向规 范化,书籍的排版、字体、字号等逐
渐形成统一的标准。
书籍版式的特点
规范化后的书籍版式清晰、整洁,易 于阅读,提高了书籍的阅读体验。
书籍版式规范化的影响
价格昂贵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成本较高,导致书籍价格普遍较高。对于普通百姓来 说,购买和阅读书籍是一项不小的经济负担,限制了书籍的普及程度。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印刷技术落后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木版印刷,制版工艺繁琐, 印刷效率低下。这导致了书籍生产成本高、周期长、数量有限等问题,制约了编 辑出版业的发展。
03
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还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和文献,对学术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编辑出版业 的发展,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 增加,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
食粮。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 哲学思想等作品广为流传,丰富 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
的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 的背景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二)图书的典藏与整理 1.隋 2.唐 3.五代
2020/5/31
(三)政府对图书事业的管制 1.隋朝:禁绝化 (2)对日历印刷进行管制 3.后周
江南西道”“淮南道”(长江中游)——“扬 越间”(长江下游) • 最早的刻书中心 :四川成都
2020/5/31
2.数量 • 玄奘印施普贤像“每岁五驮无余”; • 杨越间刻印《白氏长庆集》“处处皆是
”; • 冯宿上疏“其印历已满天下”; • 唐司空图“印本共八百纸”; • 纥干泉《刘宏传》“雕印数千本”; • 柳玭“率雕版印纸”。
2020/5/31
第三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一)印刷术的概念与分类 (二)印刷术发明的条件 1.社会需求:文化、宗教、藏书、读书 2.物质基础:纸、笔、墨等物质材料和书法 3.技术条件:捶拓、印章、千佛像、漏印等刻印
技术的发展及对反文印刷原理的掌握等
2020/5/31
(三)印刷术发明的时间 1.几种观点:东汉说(李致忠)、东晋说、六朝说
2020/5/31
4.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实物旁证 1906年在新 疆吐鲁番《妙法莲华经》(有武则天制字)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无垢净光大陀 罗尼经》
日本《百万陀罗尼经咒》(公元764-770)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
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2020/5/31
、隋代说、隋唐之际、唐代说(初唐、盛唐) 、五代说
2020/5/31
2.文献:824年:元稹《白氏长庆集》序;835年 : 《旧唐书·文宗本纪 》东川节度史。唐司空 图 《 司空表圣集》卷九《 为东都敬爱寺讲律 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唐范攄《 云溪友议》 ,柳玭《 家训序》
3.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 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 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经咒 雕版印刷的成熟之作——图文并茂的佛经
石敬塘刻《道德经》; • 唯独没刻正史
2020/5/31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贸易
(一)图书贸易的活跃 ▪ 图书贸易中心:长安、洛阳,四川、浙
江 ▪ 五代时期,冯道奏请刊刻《九经》,国
子监负责“雕印卖之” (二)图书贸易的方式及书价 1.贸易方式:实物交换,直接售卖 2.书价
2020/5/31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图书形制
2020/5/31
(2)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 五代刻儒经是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a.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b.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 ,有分工,技术
讲究 ,提高质量。 c.印刷业由民间进入官府,由此产生了政
府刻书事业,即官刻 ,国子监刻书成为传 统。
2020/5/31
2020/5/31
3.质量 分为三个等级: • 上:咸通九年«金刚经»,印刷术的成熟之作 • 中:乾符四年和中和二年的历书 • 下:书肆阴阳占卜、字书小学诸类书
2020/5/31
4.刻书者 • 以民间坊刻、寺院以及佛教徒刻书为主
,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官刻及私刻。( 原因有三,见教材p.216) • 有实名可考的刻家有“成都府樊赏家” 、“龙池坊卞家” 、“西川过家” 、“ 京中李家” 、“大刁家”。
2. 私人刻书 • 前蜀(908)任知玄召雇良工开雕《道德经广
圣义》; • 前蜀乾德五年(923)昙域和尚刻贯休《禅月
集》 ; • 和凝自著、自写、自刻、自印、自发“短歌艳
曲”; • 后蜀宰相(935)毋昭裔刻《文选》、《初学
记》,我国早期最著名私人刻书家。
2020/5/31
• 3.五代刻书内容 • 儒家经典; • 诗文集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 • 佛道经典: • 吴越王刻《宝箧陀罗尼经》840000卷
2020/5/31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 编辑活动
(一)政府编纂机构及其编纂活动 1.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 2.编纂活动 (1)编纂书目 (2)编纂类书 (3)刊定经典 (4)编修史书 (5)修订医书
2020/5/31
(二)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 1.韵书体例的定型 2.政书的产生 3.医书编辑体例的发展 4.佛经翻译的发展 5.姓氏谱与地记的发展
• 卷轴制度向册页制度过渡 • 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
龙鳞装)-册页装(印本书)
2020/5/31
2020/5/31
5.刻书内容 • 佛经和历书最多; • 字书、小学、诗文集; • 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 由内容可见雕版印刷术起源于民间。
2020/5/31
(三)五代刻书事业的发展 1.冯道奏请雕刻儒经 (1)概况: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
~后周广顺三年(953),受坊刻启 发;国子监主持;以《开成石经》为底本; 雇民间技术人员,广布天下。
(四)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2020/5/31
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2020/5/31
唐咸通《金刚经》
2020/5/31
2020/5/31
2020/5/31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出版事业
(一)写本书的鼎盛 1.政府抄书 2.知识分子自抄自用 3.民间抄书及寺院写经 (二)唐代的早期刻书事业 1.地区 • 长江流域:“剑南两川”(长江上游)——“
5.雕版印刷术发明发展脉络 我国唐代初年已有雕版印刷品流行。由捶拓和印
章的结合向印刷的过渡是在6、7世纪之交完成 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长 期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从6世纪至9世纪, 大体走过了印章—捶拓—千佛像捺印(6世纪)— 单页佛像(7世纪)—大批量窄幅经咒(8世纪)— 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9世纪)这样一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