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上人教版《圆》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人教版《圆》教案

《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圆的有关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基本性质,理解垂径定理、弧、弦的关系以及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基本性质,理解垂径定理、弧、弦的关系以及圆心角、弧、弦的
关系。

2.能运用圆的相关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理解弧、弦的关系以及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3.能运用圆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工具;学生准备圆规、直尺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圆?圆有哪些基本性质?如何画出一个标准的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圆的基本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圆?圆有哪些基本性质?如何画出一个标准的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1《圆》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1《圆》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1《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1.1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

这部分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考的热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中的线段、角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作为一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其性质和方程的推导对students 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和方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圆的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2.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和方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和性质。

2.圆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圆的定义。

3.圆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推导出圆的性质。

4.圆的方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5.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圆的性质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圆的相关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培养程度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程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 圆第1节《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 圆第1节《圆》教学设计

第三章圆《圆》教学设计说明佛山市华英学校郑义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对弦、弧、直径、半径、半圆、等圆的相关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利用圆规画圆的活动,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求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等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学习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进一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堂数学课,既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有两个目标,一是得到圆的概念,这是基础目标;二是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这是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4.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对图形性质的判定方法.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情境引入、动手操作、归纳定义、相关概念、点和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活动内容: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排开.思考:这样的队形对每一人都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时才公平.为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做准备.实际教学效果: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发现关键条件是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对归纳圆的定义起到了很好地启发作用.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活动内容:(1)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圆.要求:①尝试用多种方法;②观察、思考圆的形成过程.(2)教师演示用圆规和绳子画圆.活动目的:增加对圆的感性认知,为抽象出圆的定义做准备.实际教学效果:利用绳子画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绳子一端固定,一端系着粉笔,其长度不会改变,在画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对粉笔与固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有着强烈的直观认识,反响热烈.第四环节归纳定义活动内容:1. 尝试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写下来.2.小组讨论, 组内互相交流协商、组内统一意见.3.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写出本组讨论结果.4.对各组给圆下的定义展开讨论.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并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表象——本质;粗放——准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抓关键条件的能力和缜密描述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多数学生能抓住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条件,只是表达还不够准确、完善.第五环节相关概念活动内容:介绍弦、弧、直径、半径、半圆、等圆的相关概念.以教师介绍、学生认知为主.活动目的:丰富对圆的认识.实际教学效果:部分概念学生已有所了解,掌握较为顺利.第六环节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活动内容:⊙O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在圆内、圆上、圆外分别取一点,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请你用r和d的大小关系刻画点的位置特征.活动目的: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点和圆的位置特征对应的r与d的关系.第七环节课堂小结1.(1)简要回顾给圆下定义的探索过程;(2)简述圆的相关概念;(3)点和圆的位置特征对应的r与d的关系.2.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四、教学设计反思1.形成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3.注意改进的方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补充适当的习题,可以探究《读一读》“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和圆.(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三、教学重点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及其运用.4.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运用.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6.直线L 和⊙O 相交⇔d<r ;直线L 和圆相切⇔d=r ;直线L 和⊙O 相离⇔d>r 及其运用.7.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及其运用.8.•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9.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其运用.10.两圆的位置关系:d 与r 1和r 2之间的关系:外离⇔d>r 1+r 2;外切⇔d=r 1+r 2;相交⇔│r 2-r 1│<d<r 1+r 2;内切⇔d=│r 1-r 2│;内含⇔d<│r 2-r 1│.11.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应用这个等量关系解决具体题目.12.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180n R π,n °的圆心角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2360n R π及其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 1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四、教学难点1.垂径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及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弧、弦、圆心有的之间互推的有关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有关圆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导及其它的运用.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5.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及应用.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7.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运用.8.切线长定理的探索与运用.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运用.10.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的关系的应用.11.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80n R π及S 扇形=2360n R π的公式的应用. 12.圆锥侧面展开图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圆的运算、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由于圆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对圆的兴趣和认知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

2.难点: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圆的模型、图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圆有什么认识?圆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圆的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特征。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评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评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关于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这一教材单位的评课稿。

通过对这一教材单位的整体评估和细节分析,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式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材内容概述1. 教材概述《圆》是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教材单位,主要介绍了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圆相关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能够了解圆的定义、直径、半径、弦、弧以及切线等基本概念,并能够掌握圆的性质和应用。

此外,教材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材内容分析《圆》这一教材单位共分为四个部分:圆的概念、圆的性质、圆的应用和综合运用。

以下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2.1 圆的概念在这一部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了圆的概念,并给出了圆的定义。

随后,教材详细介绍了圆的基本要素,包括直径、半径、弦以及弧。

通过图示和具体例题,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2.2 圆的性质教材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关的例题和应用题。

此外,教材还讲解了切线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图示和实例演示了切线的求解方法。

2.3 圆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教材将圆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将圆的应用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教材讲解了圆环的面积和环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圆的应用。

2.4 综合运用在这一部分,教材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

通过一些复杂的综合题,学生可以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的优点通过对《圆》这一教材单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优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了丰富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圆的知识。

•教材通过图示和具体例题,将抽象的圆的概念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材内容层次清晰,从基础概念到性质和应用,逐步深入,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的概念、特征以及圆的画法。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画法,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圆的画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学会圆的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概念、特征,圆的画法。

2.教学难点:圆的画法,圆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圆的特征和画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究圆的画法。

3.知识讲解:讲解圆的画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圆的画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圆的概念、特征和画法。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特征:圆心、半径、直径•画法:圆规、直尺、针线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案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案

第三章圆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认识过圆这种几何图形、画图、圆的周长、面积的公式;学生已通过折纸,对称、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圆的有关性质,积累了对圆的一些认识,具备了画圆和计算机周长、面积的基本技能,了解了圆是轴对称圆形和中心对称圆形等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公式的如何运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的重要性,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归纳出圆的定义,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圆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

本节主要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原例子,使学生体会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应力圆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圆的相关概念;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初步形成集合的现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探索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2.在学习中体会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定义理论,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探讨研究、练习理解、链接生活、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实际生活原感受,概括定义)活动内容:录用一幅大会的开幕词,展示几种车子的图形,留心观察,车轮的形状,以及一幅游戏的画面,这几幅图从不同的角度去选用,从离自己较远的方面到涉及到自己有关的方面,逐渐引入。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教学设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剪下一个圆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形与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圆的特点,如边界上的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等,从而引出圆的概念。
3.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让学生举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6.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1)请简述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心、半径、直径、圆周率等。
(2)推导并说明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实践应用题: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2)已知一个圆形硬币的直径是2.5厘米,求其周长和面积。
3.提高拓展题:
(1)一个圆形水池的直径为10米,要在水池周围铺设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等基本属性,并能够运用相关性质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3.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涉及圆的问题、实际生活中与圆有关的问题等。
(2)如何计算一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而本节课《圆的对称性》则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圆的轴对称性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对称性质,进而推导出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即为圆的对称轴。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对称性,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八年级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并运用轴对称的性质。

但他们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圆对称性质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圆的对称轴的定义及性质。

2.能够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对称性的理解。

2.圆的对称轴的定义及性质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和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圆的对称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圆的对称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对称性。

2.准备圆规、直尺等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对称性质的理解。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圆对称性的运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片,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对对称性产生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称为对称图形?”让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呈现圆的轴对称性实例,如圆形的剪纸、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圆的对称性质。

同时提出问题:“圆有对称轴吗?如果有,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一个圆形,并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圆的对称轴。

初中数学_13.3《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3.3《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3 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2、能从圆的生成和集合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圆的概念,经历探索点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3.、理解弦、弧、半圆、等圆、同心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难点:从集合的观点定义圆二、教材分析本节让学生在上一学段对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的模型的过程,用发生法形象地给出圆的发生定义,这与学生平时的直观感受相同从集合的观点定义圆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经历圆的集合定义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圆是点的集合,而这个集合是由平面内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

这里的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

把一个几何图形看成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在几何中十分重要,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轨迹的概念。

在对弧、弦、半圆等概念的介绍中,教科书注重了符号语言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引导、思考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圆?2、圆有什么特点?(二)、布置任务,自主学习任务一1、根据课本P161图,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实例吗?2、什么叫圆?圆心?半径?3、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圆的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饶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的图形叫做圆(circle).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center of a circle),线段OA 叫做半径(radius)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任务二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在圆上任意取A, B两点,连接OA与OB1 、你知道OA与OB的长分别是多少?2、如果OC=5厘米,你能说出点C的位置吗?3、如果OM=7厘米,ON=3厘米,你能说出点M,N两点与圆的的位置吗?4、想一想,平面上的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由圆的定义可知:1、圆上的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因此,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请你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下面的两个概念:1、圆的内部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小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2、圆的外部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大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题组(一)要点追踪,相信你能行1、已知⊙O的半径为3,A为线段PO的中点,则当OP=6时,点A与⊙O的位置关系().A.点在圆内B.点在圆上C.点在圆外D.不能确定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A,则点B在⊙A ;点C在⊙A;点D在⊙A .3、已知点O为圆心,已知线段a为半径,可以做个圆.知识链接生活:任务三圆的有关概念记住下面的概念弦直径弧半圆优弧劣弧扇形点A B C D E 是圆上的点 O 是 圆心 。

9年级数学 北师大 版下册 教案 第3章《 圆》

9年级数学 北师大 版下册 教案 第3章《 圆》

教学设计圆一、教材分析圆是(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研究圆的性质及与圆有的关的应用;本节课要求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堂数学课,既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有两个目标,一是得到圆的概念,这是基础目标;二是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这是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经历圆的形成过程,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经历定性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定量刻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3.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概念问题:(1)小明等四位同学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相信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这个游戏不公平,他们应该以目标物为圆心站成一个圆形,说起圆,大家并不陌生,对于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2)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初中几何学习的历程,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几何对象,又是如何研究的.【学生回忆,教师有条理地板书(如图1)】(3)之前我们研究的都是直线形图形,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曲线图形的学习之旅,从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圆展开研究. 请同学们展望一下:在本章中将要研究哪些内容以及如何研究呢?根据几何研究的基本套路,学生猜测将研究圆的定义、性质、判定,圆的有关计算,以及圆与其他图形.【设计意图】上述过程借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回忆旧知,寻找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对旧知研究内容的梳理,为新知建构找到方向.其中第(3)小问从生活素材中抽象并判断圆,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环节二、动手操作,生成概念探究活动1:探究活动一,请用圆规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圆.画圆时,需要注意什么?“固定点”“固定长”通过刚才的画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圆的定义吗?(学生抽象、概括及用语言表达,教师给出圆的符号表示)【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画圆的过程,切身体会到了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通过直观感知,用运动的观点(可类比“角”的生成)进行抽象概括的方法,自然能建构起圆的描述性定义.同时,在师生的补充中不断完善概念,强调“在平面内”及“圆”指的是“圆周”,并根据圆的定义,纠正了学生的认知偏差.追问:通过画圆的过程思考一下,要想确定一个圆,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设计意图】此处的追问为了顺势引出同心圆、等圆的概念,教给学生发现新结论的研究方法.探究活动2:阅读理解(识圆一,了解圆的有关概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1《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1《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1《圆》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1《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圆的概念、性质和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进行探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圆的周长和面积等,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概念。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和图形观察比较感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

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概念。

2.准备圆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讲解圆的性质。

3.准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用于讲解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圆?圆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概念。

展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圆的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圆》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等基本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圆是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它既有长度,又有宽度,而且它的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画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于图形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圆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圆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画法,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画法。

2.教学难点:圆的性质和画法,特别是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存在。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的性质和基本画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圆的性质和画法。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相关图像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实例,如车轮、地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2.探究圆的定义与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究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3.学习圆的基本画法:讲解圆的画法,并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圆的画法。

4.巩固知识: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3.3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第三章《圆》第3节《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

(二)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圆心角的概念以及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既是前面圆有关性质的延续||,又是下一节课证明圆周角定理推论的理论依据||。

本节课所渗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应用广泛||,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以及证明||。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体会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推理证明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经历过程带给学习的能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结合本课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圆周角定理||,难点是:利用化归思想推导证明圆周角定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一)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启发引导”的方法||,同时以多媒体演示为辅助||,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不断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学法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圆的性质、以及圆的方程。

这一章节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弧、扇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圆的性质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严格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方程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2.掌握圆的性质,包括圆的对称性、唯一性等。

3.会用圆的方程表示圆,并理解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圆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圆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圆的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然后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图形,它的所有边都相等,并且对折后可以重合?”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描述这种图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圆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点。

然后,教师给出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同时,介绍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圆规和直尺绘制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半径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圆心和半径对圆的性质有什么影响?”“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案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案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案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九年级上学期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性质、圆的方程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为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如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圆的方程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圆的方程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

2.难点:圆的性质和圆与直线的关系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地球、篮球等,引导学生认识圆,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圆?圆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圆的定义、性质和圆的方程,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一个圆?并互相展示成果。

课堂练习:求解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如圆的周长、面积等。

4.巩固(10分钟)讲解圆与直线的关系,如相切、相交等,并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圆与直线的关系。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一)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本课时是起始课。

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
(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正多边形和圆.
(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
(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
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及其运用.
4.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运用.
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6.直线L 和⊙O 相交⇔d<r ;直线L 和圆相切⇔d=r ;直线L 和⊙O 相离⇔d>r 及其运用.
7.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及其运用.
8.•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9.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其运用.
10.两圆的位置关系:d 与r 1和r 2之间的关系:外离⇔d>r 1+r 2;外切⇔d=r 1+r 2;相交⇔│r 2-r 1│<d<r 1+r 2;内切⇔d=│r 1-r 2│;内含⇔d<│r 2-r 1│.
11.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应用这个等量关系解决具体题目.
12.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180n R π,n °的圆心角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2360
n R π及其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 1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1.垂径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及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弧、弦、圆心有的之间互推的有关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有关圆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导及其它的运用.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5.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及应用.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7.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运用.
8.切线长定理的探索与运用.
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运用.
10.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的关系的应用.
11.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80
n R π及S 扇形=2360n R π的公式的应用. 12.圆锥侧面展开图的理解。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