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

合集下载

名画欣赏活动中师幼对话的有效策略

名画欣赏活动中师幼对话的有效策略

等 决 定 了 他 们 的 视 界 不 可 能 迅 速 、 有 效 地 与
作为 文本 的美术 作 品的历 史视 界融 合 。 因此 。
需 要 教 师 作 为 中 介 来 进 行 引 导 。 帮 助 他 们 和 美术 作品 进行 问和 答 。 ” 也 就 是 说 ,在 美 术 欣 赏 中教师 是实现 “ 幼儿 与作 品对话 ” 的 中- 3 " r - ,
幼 : 画 家 自 己 想 画 成 这 样 .我 也 想 这 样
马 卡 连 柯 曾 说 过 ,如 果 一 个 孩 子 生 活 在 鼓 励 之 中 ,他 就 学 会 了 自 信 :如 果 一 个 孩 子 生 活在 讽 刺 之 中 ,他 就 学 会 了 害 羞 。 那 么 。
如 果 一 个 宝 宝 生 活 在 恐 慌 之 中 , 也 就 只 能 学
案 例 中 聪 聪 的 家 长 过 度 保 护 孩 子 , 不 让 他 与 周 围 的 环 境 以 及 人 群 接 触 , 甚 至 恐 吓 宝 宝 “ 外 面 坏 人 很 多 ”, 这 无 形 中 会 加 剧 宝 宝 对 于 离 开亲 密 监护 者 的恐惧 感 。家 长 的 本 意是 要 帮 助 宝 宝 学 会 自 我 保 护 。但 这 种 自 我 保 护 方
幼 儿 感 知 作 品 的 美 , 有 时 将 名 画 欣 赏 变 成 了 单纯 的看 图讲 述 活 动 。由此 可 见 ,在 名画 欣
赏 活动 中 ,教师 的困 惑 主要 集 中在 “ 如 何 与
活 动 ,把 艺 术 家 的 情 思 意 绪 和 审 美 创 造 在 内 心 深 处 弥 散 、交 融 ,从 而 达 到 一 种 潜 在 的 心 灵 沟 通 和 内 在 的 自 我 交 流 。 那 么 ,在 名 画 欣 赏 活 动 中 , 作 为 中 介 的 教 师 应 该 怎 样 与 幼 儿

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名词解释

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名词解释

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名词解释
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对话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对话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与传统的单向教学相比,对话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其次,对话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艺术作品的细节,发现其中的细微之处,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艺术元素、表现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

此外,对话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进行对话和讨论时,学生需要相互倾听、交流和讨论,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对话法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对话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欣赏。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对话法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对话法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对话法
哎呀,那天我去小侄女家玩,一进门就看到她在那涂涂画画呢。

小家伙才四五岁,画得可认真啦!
我凑过去看,她正画着一个奇奇怪怪的东西,我笑着问她:“宝贝呀,你这画的是啥呀?”小侄女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这是一只会飞的大象呀!”我不禁笑了,“哇,会飞的大象,好有想象力呀!”
这时,嫂子走过来,看着小侄女的画也笑了,说:“她呀,就喜欢瞎画。

”我连忙说:“这可不是瞎画呀,这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嫂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突然想到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这可是很重要的呢!就像我和小侄女这样的对话,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呀。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问问他们画的是什么呀,为什么这样画呀,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只是简单地说一句“画得真好”或者“画得不对”,那能有什么用呢?这样怎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呢?就好比种一朵花,你只是偶尔浇浇水,和你精心呵护、和它说说话、关心它的成长,那效果能一样吗?
我们应该多和孩子互动,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比如小侄女说那是会飞的大象,那我们就可以接着问她,为什么大象会飞呀,飞去哪里呀。

这样不就能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更尽情地发挥想象了嘛!而且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这对他们的成长多重要呀!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真的不能小瞧,通过对话法,我们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探索那些奇妙的想象和创意。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吗?所以呀,大人们可别小瞧了孩子们的涂涂画画,那里面可有着大大的世界呢!。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不仅需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寓意,还需要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对话,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对话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儿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的细节和意义,进而在创作时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此外,对话法还可以增强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儿童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之,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话法的应用,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 1 -。

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卷(一)问题详解2020年1月自学考试复习

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卷(一)问题详解2020年1月自学考试复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代码:00396试卷(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美术主要是()。

A.表现艺术B.再现艺术C.视觉艺术D.听觉艺术C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美术主要是视觉艺术。

2.游戏说的代表人物()。

A.席勒B.西泽克C.亚里士多德D.列夫托尔斯泰A游戏说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记忆技巧:“游席比塞”。

3.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儿童美术教育先驱者是()。

A.福禄倍尔B.西泽克C.行知D.山本鼎B【解析】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先驱者。

他是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他开拓了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局面,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

故答案为B。

4.引导儿童学习12种颜色并辨别同种色的深浅,是()岁儿童的绘画目标。

A.2--3B.3--4C.4--5D.5--6C4--5岁中班儿童绘画教育目标是引导儿童学会用线条表现感受过得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引导儿童学习12种颜色并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5.用“大雨和小雨”让幼儿感受线条的力度和粗细,并把感受画下来体现了美术教学中的()。

A.联想迁移法B.情景观察法C.作品临摹法D.语言描述法C【解析】用“大雨和小雨”让幼儿感受线条的力度和粗细,使儿童通过联想雨而获得对线条的认识,是联想迁移法的表现。

故答案为A。

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完满和谐的人格和()。

A.审美能力B.审美行为C.审美素质D.审美情感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完满和谐的人格和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

故答案为C。

7.能用单线条和圆绘画出“蝌蚪人”的儿童,年龄大约在()。

A.2岁左右B.3岁左右C.4岁左右D.5岁左右C4岁左右的儿童,绘画发展进入象征期,开始能用单线条和圆表示手和足,创造出有趣的“蝌蚪人”。

幼儿园语言启蒙案例:画中说话 幼儿园语言启蒙

幼儿园语言启蒙案例:画中说话 幼儿园语言启蒙

一、概述在幼儿园语言启蒙教育中,画中说话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绘画和图画欣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语言启蒙教育中的画中说话方法,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二、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教师利用画中说话的方法进行语言启蒙教育。

在一堂课上,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一张纸和一盒彩色蜡笔,让他们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随后,教师要求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画中的内容。

教师会引导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让其他幼儿猜猜画中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请幼儿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等。

三、分析与讨论1. 优点分析通过画中说话的教学方法,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描述和交流,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交流能力的提升。

在互动交流中,幼儿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不足之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幼儿对于画中说话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芳龄较小或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作品。

也有一些幼儿可能过于害羞内向,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引导,引导他们逐渐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策略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实施画中说话的语言启蒙教育。

1. 考虑个体差异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语言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用更加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作品;而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可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例如提供一些关键词汇或者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2. 提供情境引导在幼儿画完作品后,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情境引导,鼓励他们从情感和经验出发,用语言描述自己画中的内容。

可以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画中的故事、情感或者经历,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作品。

自考-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4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自考-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4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体现在美术教学中
压制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强调技能技巧的重复训练, 按确定的计划,固定的模式、步骤让学前儿童亦 步亦趋地模仿教师的范本。
我国学前美术教育从未脱离灌输式教育的窠臼,主 要原因是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二、园丁法
教育者就应该是一个园丁,他的职责 和任务就是把儿童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 按照特定的程式和形态使之逐步演绎出 来。
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 低控制原则 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创设宽 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尽量少以成人的权威或规 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让他们自由、充 分地体验和表达。
实施要点: 1、给儿童自由选择美术内容的机会; 2、教学气氛尽量轻松、愉快; 3、注意作品评价的方式。
儿童那天真无邪的舒畅的情感流露和情感表 达成了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他们从传统 教育所强调的一味顺从和重复训练的桎梏中 解脱出来,本能、情感、创造性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尊重与关注,大胆、自信、创新成了 教育所关注的主体性品质。
三、综合法
基本思路 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某一领域的工 匠或技师,人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 目标。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来说,仅有感性能力 而无丰富的知识,即使掌握了某些艺术技巧, 也还不全面。艺术教育的范围需要大大扩展, 要是儿童从小就有社会学、哲学、历史方面的 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全面。
三、语言描述法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唤起学前儿童 鲜明的表象和丰富的情感。
四、联想迁移法
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 引起感觉转移。
儿童在不同感知和情感之间具有较强的联想 迁移力。
联想不仅在不同感官和情感之间进行,也在 不同生活场景中进行,它能使儿童获得更为 完整丰富的经验和灵活多变的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题和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平面或立体)”。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WORD格式整理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小班画画话术技巧教案

小班画画话术技巧教案

小班画画话术技巧教案画画是小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幼儿来说,画画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画画活动,本文将介绍一些小班画画的话术技巧。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放松、鼓励的氛围。

在幼儿面前,教师应该展示出对画画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活动。

同时,教师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来引导幼儿,如“你画得真棒!”、“你的画很有创意!”等等。

这样一来,幼儿会对画画充满自信,更加愿意投入其中。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例如,在幼儿完成一幅画之后,教师可以问:“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颜色?”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示范性的话语来引导幼儿画出更好的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说:“你可以试着用红色画一些花朵。

”、“你可以用蓝色画一片天空。

”等等。

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发现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绘画。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主题或者故事情节作为启发,例如“画一只快乐的小猫”或者“画一个有趣的冒险故事”。

通过自由绘画,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画画活动。

画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活动,幼儿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实践。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创作节奏。

总之,小班画画是一项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活动。

通过创造积极的氛围、使用启发性的问题、示范性的话语、鼓励自由绘画以及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画画活动,帮助他们发展艺术才能和个人品质。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对话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对话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形式,让儿童在与美术作品的对话中自主思考、自主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在对话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帮助儿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对话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内摆放美术作品,营造出与美术作品亲近的氛围,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经典的艺术品、让儿童观看维纳斯的诞生等。

2.引导欣赏: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儿童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

在为儿童呈现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逐步发现作品中的细节和特色。

通过提问,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敏感性。

3.开展对话: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儿童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对话时,教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注重倾听他们的声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扩展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可以提出一幅画面和一段描述,让儿童进行联想和表达。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5.鼓励创作:通过对话,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对话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儿童能够培养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话法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话,儿童可以与美术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对话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话法的实施能够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单选题】《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目标规范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的情趣和能力。

”A.热爱美B.发现美C.表现美D.理解美正确答案:C2.【填空题】染色的方法有点染和_______。

正确答案:渍染3.【问答题】名词解释: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正确答案:美术欣赏教育过程中儿童、教师和美术作品三者之间互相作品和互相交流的方法。

4.【单选题】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A.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B.裴斯泰洛齐和罗伯特·欧文C.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D.蒙台梭利和罗伯特·欧文正确答案:A5.【填空题】山本鼎是日本_________运动的领导人.正确答案:自由化运动6.【填空题】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__________、写实期。

正确答案:定型期7.【单选题】在我国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范画,让孩子临摹下来。

你觉得这种方法()A.能够使儿童很快地学会画画,画得较像B.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将艺术的真正内涵排除在美术教育之外C.能够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D.很好,因为教师肯定比儿童画得更好正确答案:B8.【填空题】学前儿童手工活动可分为平面手工活动和______。

正确答案:立体手工活动9.【问答题】简述齐塞克儿童美术班的特色正确答案:1904年,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者齐塞克,在他供职维也纳应用艺术学校时,创办了儿童美术班。

首先提出儿童的基本绘画能力是天赋的,人的绘画天赋的发展,一般起始于儿童期。

他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少数美术先驱者的赞同,在齐塞克创办的儿童美术班中,他取消了酷似自然物的绘画教学,而是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发生事物的反应。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现代解释学美学关于“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的观点。

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有创作者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还有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淀于他的意识深处的那些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创作者没有意识到,也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

这一观点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所揭示。

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远非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所能限制。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被创作以后,并不是只存在于它被创作出来的那个时代,而是在此后的时代中继续存在着。

这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

这样艺术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

艺术文本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

“依据之二是长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

灌输法直接表现就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即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

而对话法却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

儿童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和感受,其潜力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由于美术作品是开放的,因而,经过对话,就可能生发多义。

一、对话法的特征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

自考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历年真题 汇总

自考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历年真题 汇总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39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依据艺术形象存在方式分类,美术是一种( )A.空间艺术 B.视觉艺术C.静态艺术D.造型艺术2.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 B.雕塑C.工艺美术D.建筑艺术3.“感受线条、色彩、形状的疏密、曲直、明暗、鲜浊所产生的节奏感”是美术教育中( ) A.审美情感目标的要求 B.审美感知目标的要求C.审美创造目标的要求D.年龄目标的要求4.“给学前儿童自由选择美术内容的机会,教学气氛尽量轻松、愉快”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 )A.实践性原则的实施要点 B.兴趣性原则的实施要点C.低控制原则的实施要点D.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要点5.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 )A.三个时期 B.四个时期C.五个时期D.七个时期6.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二阶段称基本形状期,其年龄段为( )A.2岁~3岁 B.3岁~4岁C.4岁~5岁D.5岁~7岁7.属于点状材料的一组材料为( )A.草棒和高粱秆 B.牙膏盖和谷物C.泥和纸盒D.羽毛和树叶8.属于手工创作过程中意图阶段指导的是( )A.在欣赏作品中明确制作意图 B.积累多种表象C.提供材料,引导联想D.学习工具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9.属于平面手工活动的内容是( )A.折纸 B.染纸C.废旧材料制作D.果蔬制作10.加登纳将儿童艺术知觉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第五阶段是( )A.符号认知期 B.写实高峰期C.审美参与的危机期D.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1.综观世界美育指导思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灌输法、园丁法、综合法和_____法。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任务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准备
教师可通过以下4个层次进行教学: (1) 感觉的层次。 (2) 智慧的层次。 (3) 表现的层次。 (4) 创造性的层次。
任务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
(二)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
1.描 述阶

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一 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是儿童以直觉面对作品产生的 闪光式的认识。这种印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为了 使儿童产生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在观看作品以 前,教师要做许多准备工作,特别是丰富儿童生活 经验的准备。
任务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二)创设有效的环境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审美心理。教师在指导 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1) 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 (2) 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
任务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三)进行有效的设问
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在美术欣赏的对话 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 行引导,帮助他们和美术作品进行问和答。

任务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
(二)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
3.解 释阶

所谓解释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 意义,帮助儿童把握具象艺术形式所再现的内容, 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微妙的情感、情调、意义 或意味。
任务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
(二)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
学前儿童艺 术教育与活
动指导
任务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准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的方法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中,观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技能,以及他们的思维和关注的方向。

观察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对科学的理解和使用科学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观察方法。

1、对话法对话法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观察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可以跟孩子交流科学知识,并通过听孩子的提问和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上课中跟孩子展开一些课程内容有关的对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对话中来,从而达到了了解孩子的目的。

2、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作也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当他们在操作器材或模型,或者用手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兴趣和技能水平。

3、观察孩子的绘画绘画是学前儿童表达想象力、创造力,及展示他们的思想最容易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绘画来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想法。

例如,当他们画出一个物体时,可以了解到他们关注的方向和他们理解物体的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却能代表孩子思路的绘画题材,让孩子去表达要点及看法,从而输出核心思维。

4、观察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一个关键的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来了解他们的技能水平。

例如,在教学的实验环节中,将孩子分为小组,实施小组合作对实验流程进行设计,运用小组难题等方式,大大激发孩子的思考,提升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观察孩子的实验表现实验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来了解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使用科学的能力。

当孩子在实验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看到孩子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并确保他们的实验过程安全,因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话法、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作、观察孩子的绘画、观察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观察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获取到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科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填空题:1、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 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2、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3、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小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其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三个方面的发展。

5、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6、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7、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8、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9、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如单独构图、并列构图、均衡构图等。

10、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

1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12、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 临摹画、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饰画。

13、意愿画是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14、所谓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

15、教师在引导儿童感知时,要遵循这样一种感知顺序:首先从远处感知事物的整体及其背景,让儿童获得整体印象,其次到近处感知事物的局部特征以及相貌,最后回到整体的感知上,让儿童形成牢固的整体印象。

幼儿园美术课提问技巧

幼儿园美术课提问技巧

幼儿园美术课提问技巧
在幼儿园美术课上,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美术课提问的技巧:
1. 开放性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你觉得这个颜色像什么?”或“你能画出你心中的快乐吗?”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针对性问题:针对幼儿的作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或“你觉得这个形状像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自己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和概念。

3. 引导性问题:提出引导性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你觉得这个形状还可以变成什么?”或“你能不能尝试用另一种颜色来画?”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尝试新的创作方式。

4. 鼓励性问题:提出鼓励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例如,“你真棒!你画得真好!”或“你很有创意,继续努力!”这类问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

总之,在幼儿园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表达和创作。

通过开放性问题、针对性问题、引导性和鼓励性问题等提问技巧,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作者:毕秀全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9期香坊区早教幼教中心毕秀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孩子能大胆自由地、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指出了幼儿、教师、审美感受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形态和特征,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新启发性语言;幼儿通过自身感知体验,充分发挥主体性;将表达出的审美感受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和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衡量标准偏离,用“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这样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第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教师往往重技能技巧,轻视情感体验;第三、注入式的教学,压制幼儿潜能的发挥;第四、从理性入手,抹杀幼儿创作灵气;第五、恨铁不成钢,对幼儿作品包办代替。

批评多,表扬少;第六、重视幼儿眼中世界而忽视孩子心中世界。

不仅画“看”到的,还画“想”到的;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不完全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应当通过系统的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幼儿形成独具特色,富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幼儿神经系统可塑性很大,每一种合理的教育都能达到相当大的效果。

实践证明,幼儿的绘画、制作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有帮助,有指导的美术活动会使幼儿的美术才能脱颖而出。

因此,前面提到的几种现象中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致力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观察力的提高,使幼儿的作品具有独创性,让幼儿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作者:孔起英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现代解释学美学关于“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的观点。

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有创作者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还有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淀于他的意识深处的那些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创作者没有意识到,也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

这一观点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所揭示。

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远非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所能限制。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被创作以后,并不是只存在于它被创作出来的那个时代,而是在此后的时代中继续存在着。

这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

这样艺术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

艺术文本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

“依据之二是长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

灌输法直接表现就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即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

而对话法却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

儿童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和感受,其潜力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由于美术作品是开放的,因而,经过对话,就可能生发多义。

一、对话法的特征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

对话不同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表现为单向的和非对称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

处于客体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所发出的信息。

而对话则表现为多向的和对称性的,相互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因而都具有能动作用。

正如加登纳所说:“这种交流是通过第一个主体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对象进行的,而第二个主体能以某种方式去理解、作出反映或加以欣赏”。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人们之所以拒绝说教型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这类作品的作者否定了欣赏者的主体地位。

可见,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要达到的目的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

“在艺术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时的艺术家和人物交往,因为艺术交往在想象中展开,它使人摆脱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而且,艺术使人的关系摆脱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在无限的艺术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朋友。

”通过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以审美期待为中介,欣赏者的现今视界(指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与艺术作品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

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而这种新的视界又将成为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

一般来说,语言信息沟通表达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而非语言信息沟通则反映了我们所讲的含义的“无穷无尽性”。

它超越了语言的范围,变成深不可测的感觉和感情,因而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

欣赏者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多通道的相互交流,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把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弥散、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

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

”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欣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欣赏中的对话与一般的现实的对话区分开来了。

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是欣赏主体各心理功能的整体直觉。

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通过幻想,交流和沟通生命的情感和艺术意味,它在直觉过程中把人的心理诸动力激活,使之丰富、充实、秩序化。

二、对话法的实施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

在美术欣赏的对话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

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作为欣赏者的学前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

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美术作品进行问和答。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

作为引导儿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儿童,而应承认,在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

因为,美术作品作为艺术文本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作者原初的视界与欣赏者的现今的视界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种历史的差距是任何欣赏者都无法消除的,即个体不可能完全理解美术文本的全部意义。

虽然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儿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而且,作为教师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儿童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界。

因此,每一次与美术文本的对话,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过程。

美术文本的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而对于美术文本的理解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

在理解中,问题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

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种不断的探求和询问。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

伽达默尔说:“……我们对于流传给我们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对意义的预期”也就是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

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

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

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提高其欣赏的现在“视界”。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

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

这就决定了人们总是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而对理解的历史性的承认,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理解者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

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欣赏者的特殊视界。

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

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为此,教师应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的材料,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的样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并不仅仅服务于抽象艺术而具有普遍意义。

在具象写实作品里,这些抽象的元素通过隐藏在被再现的事物中也在发挥作用。

加登纳也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层面恰当地理解了以后,他们的情感生活才会受到影响。

随着欣赏成熟起来之后,他与较多的经验熟悉了,于是就有了较细的情感。

这样,他便能与创作者的兴趣及含义发生共鸣。

”可见,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同时,我们认为,对形式欣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目标之一。

学前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

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

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

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