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外角 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2. 掌握计算三角形的外角的方法;3. 掌握应用三角形的外角求解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2. 教学材料:练习题、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特别是角的概念和相关性质。
第二步:概念讲解1. 引导学生思考:在三角形中,什么是外角?2. 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外角定义: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以这个顶点为起点,分别作两条边的延长线,所成的角称为该三角形的外角。
3.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其他两个内角的和。
第三步:计算方法1. 教师给出几个例题,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外角。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A = 55°,∠B = 80°,求∠C的大小。
解答: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C = 180° - ∠A - ∠B = 45°。
例题2:已知三角形DEF,EF延长线上的一点G使得∠FDE = 120°,∠EDG = 30°,求∠EDF的度数。
解答: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EDF = ∠FDE + ∠EDG = 120° + 30° = 150°。
第四步:应用实例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外角解决问题。
实例1:某座建筑物的顶部观测站与地面的直线距离为500米,观测站的两个观测点A和B与地面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00米和400米,测得∠A和∠B分别为60°和45°,请计算观测站的高度。
实例2:某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上的一点P,以P为顶点引两条射线与另外两条边相交,已知其中一个外角为30°,另一个外角为45°,求角P的度数。
第五步: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阐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a) 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内角;b)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和为360°。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探索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提出问题:在三角形中,除了内角,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呢?从而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2、讲授新课三角形外角的概念结合图形,讲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外角,并强调外角的特征。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进行验证。
证明猜想: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证明。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3、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在△ABC 中,∠A = 80°,∠B = 60°,求∠ACD 的度数。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求解。
规范解题步骤,强调解题思路。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5、课堂小结回顾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强调三角形外角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6、布置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课后练习题。
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外角和是多少度?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初步学会几何简单推理.2.经历探索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过程,初步体会实验---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式.3.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2.美丽的国旗上的五角星的顶角和你知道是多少吗?(展示国旗和转动的五角星)二、观察归纳,探究新知(一)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概念:1.做一做(画出图形)画△ABC,延长BC 边,得到∠ACD.2.看一看(观察特征)∠ACD 的特征:①∠ACD 的顶点是 ;②一边AC 是;③另一边CD 是 .3.说一说(归纳定义)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4. 想一想(深入理解)以某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顶点的外角有 个,它们互为 ;因此,一个三角形有 个外角.设计意图: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观察图形意识的养成教育,依据图形解释概念.巩固练习如图,共有 个三角形,∠1是 的内角,也是 是 的对顶角,是 和的邻补角.设计意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与旧知识的辨析能力.(二)探索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1.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呢?它与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下面的问题:问题 如图,△ABC 中,∠A=70°,∠B=60°,∠ACD 是△ABC 的一个外角,能由∠A 、∠B 求出∠ACB 及∠ACD 的度数吗?(1、3、5组)(∠A=80°,∠B=70°,2、4、6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适时引导:1. ?2?猜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设计意图: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猜想,由特殊推到一般.2.证明:已知:如图,在△ABC 中,∠A CD 是一个外角求证:∠ACD=∠A+∠B?证明:方法一:(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CB +∠A+ ∠B =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A CB + ∠A CD =180° (邻补角定义∴ ∠A CD= ∠A+ ∠B (等量代换)方法二:(利用平行线)过C 作CE∥AB则∠1=∠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D=∠1+∠2=∠A+∠B (等量代换)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归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运用:巩固练习1.直接根据图填空.(1)图(a)中,∠α=________;(2)图(b)中,∠α=________;(3)图(c)中,∠α=________.(4)图(d)中,∠α=________;(5)图(e)中,∠α=________;(6)图(f)中,∠α=________.2.如图所示,用“>”将∠A、∠1、∠2连接起来. 规范解题:例题 如图,∠BAE, ∠CBF, ∠ACD 是△ABC 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解法1 解法2 (平角定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现情境,解决问题:如图,求∠A+∠B+∠C+∠D+∠E 的度数.三、师生共同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1.知识收获2.方法收获3.其他收获四、布置作业:1.看书P74---75.2.必做题: P 76~77习题7.2中第5、6、8三题(作业纸上).3.选做题:五、板书设计:投影区§7.2.2三角形的外角1.定义 例题2.性质(1)(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第一篇: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11.2.2 三角形的外角授课教师:李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会识别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会计算与证明;3、加强对图形的辨析能力与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与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识别三角形外角,并会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角的计算与证明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外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1.在△ABC 中,∠A =75°,∠B =40°,∠C 等于多少度?怎么得出的?二、自主探究如图:在△ABC 中,延长BC, 得到∠ACD,我们称它为△ABC的一个外角。
(一)三角形外角定义:图一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λ画一个三角形,再画出它所有的外角。
λ问题2.想一想: 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解释:研究三角形的外角时只在每个顶点处按同一方向取一个。
λ练一练:判断下列图中∠1是三角形的外角吗?AD1AA D1EA1B1 C DB(1)(3)(4)CBCBC(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3 如图一,∠ACD 与∠ACB 有什么关系?∠ACD 与∠A,∠B 有什么关系?/ 3∵∠ACD+ ∠ACB=180°,∠A +∠B +∠ACB =180° ,∴ ∠ACD =∠A +∠B想一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有何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问题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如图一:∴∠ACD﹥∠A,∠ACD﹥∠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设计意图:在探索、论证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证明方法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但目的还在于让学生体会:“看清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能提供思路——选择哪条、怎样操作”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总结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外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三角形外角随内角变化的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外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外角的定义和性质还是感到有些困惑。
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通过图示和演示比单纯的语言解释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亲身体验,这种互动式学习让学生们更加投入,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知识点。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11.2.2: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
3.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4.三角形外角的应用案例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其与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和度量外角的大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合理地应用在几何证明中。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外角的概念,正确计算和度量外角的大小。
2.发现外角和内角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PPT、几何软件、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通过几何软件展示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
2.引导学生思考外角的概念,并了解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
3.提问:如何计算和度量一个三角形的外角?在计算和度量外角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步骤二: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外角的计算和度量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或实物,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3.引导学生总结外角的计算方法,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示范与实践1.老师通过教学PPT,演示使用正规的计算外角的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2.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外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答疑解惑,总结外角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步骤四:拓展与应用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并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外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选取一个小组演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
3.引导学生体会外角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外角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2.对学生进行温习、巩固和扩展练习,检验学生对外角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解题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手段1.演示法:通过几何软件展示外角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外角。
2.实践法:引导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和计算外角的大小。
3.讨论与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内容: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2.理解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3.掌握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方法;4.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透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取启发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外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勤于思考、乐于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设计一个问题: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60°和80°,请问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然后展示解决的方法。
4.引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那么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请大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5.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方法,引导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180°。
步骤二:引入外角的概念1.继续围绕三角形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那么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2.让学生站起来,并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其中的一个学生作为角负责人,把三个角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
3.让学生们共同讨论交流,引导出结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180°,所以第三个角的度数应该是180°减去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之前讨论的都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么一个三角形还有其他的角吗?步骤三:外角的性质1.通过对三角形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还有一些角没有被我们讨论到,即三个顶点外面的角。
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的补角是一个外角。
3.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角补角等于外角”的性质。
步骤四:计算外角的方法1.引导学生发现外角和内角之间的关系后,介绍计算外角的方法: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外角等于其内角对应的两个外角之和。
三角形的外角【公开课教案】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活动目的: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活动内容:①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②两个推论及其应用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由学生归纳得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证明:(略).例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解:(略).活动目的: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活动内容:①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E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E =∠B (等量代换)∴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C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 =∠C (等量代换)∴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C =21∠EAC ∴∠DAC =∠C (等量代换) ∵∠B +∠BAC +∠C =180° ∴∠B +∠BAC +∠DAC =180° 即:∠B +∠DAB =180°∴AD ∥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ACDE②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求证:∠1>∠2.证明:∵∠1是△ABC 的一个外角(已知)∴∠1>∠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CB 是△CDE 的一个外角(已知)∴∠ACB>∠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③.如图,求证:(1)∠BDC >∠A .(2)∠BDC =∠B +∠C +∠A .如果点D 在线段BC 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1)连接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3+∠4(不等式的性质) 即:∠BDC >∠BAC .(2)连结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A BC D E1F2∴∠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活动目的: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第2小题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过渡角∠ACB,由∠1>∠ACB,∠ACB>∠2,再由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得出∠1>∠2。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4篇 .doc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4篇11。
2。
2三角形的外角〔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
一、导入新课〔投影1〕如图,△ABC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是∠A、∠B、∠C,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至D,则∠ACD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ACD叫做△ABC的外角。
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
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与相邻的内角∠ACB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与∠A、∠B的关系吗?∵CE∥AB,∴∠A=∠1,∠B=∠2又∠ACD=∠1+∠2∴∠ACD=∠A+∠B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由加数与和的关系你还能知道什么?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即,。
四、例题〔投影3〕例如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1+∠BAC+∠2+∠ABC+∠3+∠ACB=5400又∠BAC+∠ABC+∠ACB=1800∴∠1+∠2+∠3==3600。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课题: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指该角为三角形顶点的角,并在三角形内另外一条边上的一个角。
2. 掌握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方法。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模型,并询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角形的内角是指三角形内部的角度。
教师再问学生,三角形的外角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角形外角是指三角形顶点的角,并在三角形内另外一条边上的一个角。
Step 2: 讲解教师以白板或投影仪为工具,绘制一个三角形ABC,并标出顶点A的外角 a,顶点B的外角 b,顶点C的外角 c。
教师解释,三角形ABC的内角A是角 a 的补角,内角B是角b 的补角,内角C是角c 的补角。
Step 3: 计算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ABC,给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要求学生计算剩下的一个内角的度数。
举例:如果已知角A为60度,角B为30度,学生计算角C的度数。
解析:由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所以角C = 180度 - 60度- 30度 = 90度。
Step 4: 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的内角A为60度,内角B为80度,求外角C的度数。
例题2:已知三角形DEF的内角E为30度,内角F为120度,求外角D的度数。
例题3:已知三角形GHI的内角G为45度,内角I为70度,求外角H的度数。
Step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并回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Step 6: 拓展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如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等。
Step 7: 小结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注意事项。
Step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计算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2)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案:三角形的外角一、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 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4. 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2. 学具:每人一套三角形模型、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三角形的外角有什么特点?它与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2. 讲解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用三角板标注出三个内角,然后指出三角形的外角。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并通过三角形的旋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外角的变化。
3.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同时,强调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相邻内角的补角。
4.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即通过已知内角的大小,求解外角的大小。
同时,给出三角形外角的计算公式:外角= 180° 内角。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有关三角形外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6.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三角形外角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外角等于相邻内角的补角;3. 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外角= 180° 内角。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外角》教案3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3★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推理的必要性,训练初步的说理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表达推理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对学习永远充满激情,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你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总结.(多媒体演示)教师活动:那么三角形有外角吗?学生活动:猜测、交流.二、进行新课1.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动手画ABC ∆,把ABC ∆的一边延长到,得到ACD ∠.(如下图)提问:你知道ACD ∠是ABC ∆的哪一种角吗?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课本第一段,通过观察ACD ∠(如下图),并与同桌交流,明确定义.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教师活动:想一想,三角形有几个外角?学生活动:学生作图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每个顶点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三角形有六个外角,其中有三个与另外三个相等.向两个方向延长三角形的各边,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所有的外角.如下图: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2)学生在小组活动的合作与交流意识.2.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中的探究.探究如下:如图,ABC ∆中,70A ∠=︒,60B ∠=︒.ACD ∠是ABC ∆的一个外角,能由,求出ACD ∠吗?如果能,ACD ∠与,有什么关系?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是否都有这种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说出推理过程.(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即可推出.)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由此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交流思考过程.②学生能否积极地参加小组探究活动.③学生能否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例2 如图,BAE CBE ACD ∠∠∠,,是ABC ∆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解:如图,因为23BAE ∠=∠+∠,1+3CBF ∠=∠∠,12AC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所以2(123)BAE CBF ACD ∠+∠+∠=∠+∠+∠.因为123180∠+∠+∠=︒,所以2180360BAE CBF ACD ∠+∠+∠=⨯︒=︒.学生利用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通过引导、探索交流,推证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转化思想,同时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课后练习说出下列图形中和的度数:。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问题 3:试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在△ABC 中,∠1 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求证:∠1=∠A+∠B. 证明: ∵∠ACB +∠A+∠B=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 180° ∴∠ACB=180°-∠A-∠B. ∵∠1 与∠ACB 是邻补角, ∴∠1+∠ACB=180°. ∴∠1=180°-∠ACB=180°-(180°-∠A-∠B) =∠A+∠B. 问题 4:试证明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已知:在△ABC 中,∠1,∠2,∠3 都是三角形 的外角. 求证:∠1+∠2+∠3=360°. 证明:∵∠1,∠2,∠3 都是三角形的外角, ∴∠1=∠ABC+ 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同理,∠2=∠BAC+ ACB,∠3=∠BAC+∠ABC . ∴∠1+∠2+∠3=∠ABC+ ACB+∠BAC+ ACB +∠BAC+∠ABC =2(∠BAC+∠ABC+∠ACB) . ∵∠BAC+∠ABC+∠ACB=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1+∠2+∠3=2×180°=360°.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1.2.2 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和两条性质 2.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推理的活动过程; 三维 目标 2 通过合作研究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 达能力。 通过观察和画图,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 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与三角形的外角的有关性质 外角的性质的推理 引导讲授法 课型 新授
判断对错,梳理知识 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所有外角的和。 ( )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内角和的 2 倍。 ( )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 ( )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 ) 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小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外角。 ( 四、课堂小结 三角形的三个性质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 ②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数学思考:能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究发觉有关结论。
3、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
4、感情与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究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发觉,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精确地表达推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教材由学生已经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入,然后探究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在呈现方法上改变了以往“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是采纳“问题—探究—发觉〞的研究模式,并采纳了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究发觉有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纳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纳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观察实验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而推导说理才能使我们确信这一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当然对于这一点的认识还有待于以后学习。
四、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保亭县第二中学位于保亭县城内,是一所一般中学,历届学生都由重点中学录取后,剩余的成绩低下的学生就由我们学校录取,因此,大局部学生的根底比拟差,缺少自学能力,不过,上个学期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
其它,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现在班级中,已有一局部学生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五、教学打算:学生:三角尺、铅画纸、小剪刀教师:多媒体六、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
三角形外角教案
三角形外角教案教案:三角形外角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2. 掌握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
3. 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2. 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黑板,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呈现三角形的图片,呼唤学生的注意力。
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以前学过的与角度相关的知识,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直角三角形等。
2. 学习新知识(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并引导学生给出外角的定义。
(2)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中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引导学生推断三个外角的和与一个内角的关系。
(3)教师总结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其他两个内角的和。
3. 巩固练习(2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出示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使用三角板实际操作。
(2)学生进行题目讨论和解答,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4. 拓展应用(2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寻找和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拓展应用。
(3)学生分享拓展应用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应用。
并强调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外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 根据所学知识,寻找并解答三角形外角的相关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三角形的外角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教具
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
多媒体资源
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等。
02
知识点讲解与示范
Chapter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回顾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 于180度。
定理证明方法
通过平行线的性质或角的 补角关系进行证明。
定理应用举例
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 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 角的度数。
三角形的外角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 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知识点讲解与示范 •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练习与反馈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三角形外角定义及性质
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三角形的一 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02
评价方式
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提问,促进交流和思考。
03
总结归纳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三角形外角性质的重要性和应
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研究相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养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Chapter
多边形内外角和公式推导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通过划分多边形为三角形,推导多边 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其 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 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表现出 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部分学生在应用三角形外角性 质时,还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 的掌握和训练。
对未来学习方向提出建议
深入学习三角形相关的知识点,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 类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角形的外角1【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重点)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利用这两个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难点)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 的一边BC 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类型一】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 如图,如果∠1=100°,∠2=145°,那么∠3等于( )A .110°B .160°C .137°D .115° 解析:∠1=100°∠2=145°∠BAC =80°∠ABC =35°∠3=∠BAC +∠ABC =115° 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等于任意两个内角的和.【类型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的规律探究如图,在△ABC 中,∠A =m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得∠A 2;…;∠A 2015BC 和∠A 2015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016,则∠A 2016=________.解析:因为BA 1平分∠ABC ,CA 1平分∠ACD ,所以∠A 1BC =12∠ABC ,∠A 1CD =12∠ACD ,因为∠A 1CD =∠A 1+∠A 1BC ,即12∠ACD =∠A 1+12∠ABC ,所以∠A 1=12(∠ACD -∠ABC)=12∠A ,所以∠A 1=12m.同理∠A 2=12∠A 1=122∠A =m 22.依此类推,∠A 2016=122016∠A =m 22016,故填错误!. 方法总结:解题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从图形中找规律,首先要得到前几项,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猜想得出一般结论.探究点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2如图,P 是△ABC 内的一点,求证:∠BPC>∠A.解析:由题意无法直接得出∠BPC >∠A ,延长BP 交AC 于D ,就能得到∠BPC >∠PDC ,∠PDC >∠A.即可得证.证明:延长BP 交AC 于D ,∵∠BPC 是△ABC 的外角(外角定义),∴∠BPC >∠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同理可证:∠PDC>∠A,∴∠BPC >∠A.方法总结:利用推论2证明角的大小时,两个角应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若不是,就需借助中间量转化求证.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外角⎩⎪⎨⎪⎧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 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 相邻的内角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以及运用新的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特别是培养有条理的想象和探索能力,从而做到强化基础,激发学习兴趣.7.3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活动目的: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教学效果: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活动内容:①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 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证明:∵a⊥c,b⊥c(已知)∴∠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活动目的: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教学效果: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活动内容: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活动目的: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效果: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教学反思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活动目的: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活动内容:①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②两个推论及其应用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由学生归纳得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证明:(略).例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解:(略).活动目的: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活动内容:①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E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E =∠B (等量代换)∴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C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 =∠C (等量代换)∴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C =21∠EAC ∴∠DAC =∠C (等量代换) ∵∠B +∠BAC +∠C =180° ∴∠B +∠BAC +∠DAC =180° 即:∠B +∠DAB =180°∴AD ∥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ACDE②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求证:∠1>∠2.证明:∵∠1是△ABC 的一个外角(已知)∴∠1>∠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CB 是△CDE 的一个外角(已知)∴∠ACB>∠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③.如图,求证:(1)∠BDC >∠A .(2)∠BDC =∠B +∠C +∠A .如果点D 在线段BC 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1)连接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3+∠4(不等式的性质) 即:∠BDC >∠BAC .(2)连结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A BC D E1F2∴∠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活动目的: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第2小题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过渡角∠ACB,由∠1>∠ACB,∠ACB>∠2,再由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得出∠1>∠2。
第四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活动内容:由学生自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注意事项:学生对于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练习:课本第244页的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6.7题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245页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教学反思教学中,帮助学生找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特别是当一个角是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同时又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外角时,困难就更大,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讲清定义,分析图形,变换位置,理清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具有以下几个特色:(1)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题;(2)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合情推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3)在整个教学中尽可能的避免教学的单调性,因此编排了一题多解的训练,为发散性思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
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 =(m -4)m 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 2-15=1且m -4≠0,∴m =-4,∴y =-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 =0时,y =5;当x =2时,y =-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 和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 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数量x/千克售价y/元 1 8+0.4 2 16+0.8 3 24+1.2 4 32+1.6 5 40+2.0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2.2 平方根 第1课时 算术平方根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难点)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那么有a 2=2,a =________,2是有理数,而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 2=a ,则a 叫做x 的平方,反过来x 叫做a 的什么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4;(2)214;(3)0.36;(4)412-402.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即可.解:(1)∵82=64,∴64的算术平方根是8;(2)∵(32)2=94=214,∴214的算术平方根是32;(3)∵0.62=0.36,∴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4)∵412-402=81,又92=81,∴81=9,而32=9,∴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1)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求81与81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2)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十分有用.【类型二】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3+a 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 的值.解析: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3+a 的值,再求a.解:因为52=25,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即3+a =25,所以a =22.方法总结: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 含算术平方根式子的运算计算:49+9+16-225.解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解:49+9+16-225=7+5-15=-3.方法总结:解题时容易出现如9+16=9+16的错误.【类型二】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已知x ,y 为有理数,且x -1+3(y -2)2=0,求x -y 的值.解析: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 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求出x 和y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x -1=0,y -2=0,所以x =1,y =2.所以x -y =1-2=-1. 方法总结: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0,a 2≥0,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各数均为0.三、板书设计算术平方根⎩⎨⎧概念: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性质:双重非负性⎩⎨⎧a≥0,a ≥0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 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 =(m -4)m 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 2-15=1且m -4≠0,∴m =-4,∴y =-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 =0时,y =5;当x =2时,y =-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 和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 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数量x/千克售价y/元 1 8+0.4 2 16+0.8 3 24+1.2 4 32+1.6 5 40+2.0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