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 施。 【目标定位】 1.识记: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应用:总结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并能运用。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荒漠化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荒漠化防治的内容(三项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4、防治重点(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差异
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自然景观从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
原过渡到荒漠,由于人类活动的差异,荒漠化的原因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成因应采取不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 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 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 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水土 流失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2.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 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 工程措施 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 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 车站、港口等
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 问题 东 北 地 区 黄 淮 海 平 原 黑土侵 蚀、湿地 萎缩、森 林破坏 形成原因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 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 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 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 资源减少 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 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不合理的 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 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 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 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 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 综合利用, 建设自然保护区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50 mm~200 mm~400 mm以下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灌溉农业、草原畜牲业
农业特色 绿洲农业、山地畜牲业 成因
自东向西降水条件的差异
(2)干旱的环境特征成因及表现
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变化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气候干旱 (基本条件) (2)多疏松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4)气候异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 (主要因素)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所占比例 主要分 布地区 干旱区的能源 缺乏地区 主要 危害 草场遭破坏
荒漠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地理位置 自然因素 深居内陆 气候条件
海洋水汽来 源少。气候 异常干旱
荒 漠 化
物质基础
平地沙质沉 积物覆盖深 厚
大风日数较 多且集中, 风力作用强 荒漠化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破坏防风沙的植被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使沙化土 地连片发展 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 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概念
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 集而形成。
灌溉不当
次生盐渍化的分布
地下水位上升
蒸发旺盛
盐分地表聚集
次生盐渍化
世界上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等灌溉 农业发达的区域都易产生该现象。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 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治理 (1)工程措施 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 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 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 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 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改善土质、改造地形、 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措施。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水汽阻 气温降水变率大 挡作用 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气候 大陆性强 干旱少雨 变率大 风力强盛
地貌
河流
多内流河 河流稀少 发育不好
流水作用差
植被
草原荒漠 为主, 东西差异 明显
土壤
平地多疏 松沙质沉 积物
农业
畜牧业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风蚀地貌 风力堆积 地貌广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干旱、半干旱沙质 沙化土地肥力下降,废 土壤地区,特别是 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 沙化连片发展 沙区边缘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 积扇地区 退化,次生盐碱化 邻近城镇或者工 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 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 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同的措施。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荒漠化治理措施的主要差异。
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1.定义: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 、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 植被
土壤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 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 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石质荒漠化
(云贵高原地区)
土地沙漠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冻融荒漠化
(青藏高寒区)
次生盐渍化
(华北黄淮海地区)
红色荒漠化
(东南丘陵区)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荒漠化的危害
一、荒漠化的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干旱、
半干旱地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地 退 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半湿润区
林地退化
气候变异等 自然因素
①“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②“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 活动。 ③“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④“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人为因素: 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 制度和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3.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土地盐碱 化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生态 问题 南 方 丘 陵 山 区 西 北 地 区 黄 土 高 原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水土 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发展节能 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 生活用能问题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 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 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措施 类型
具体措施
技术 措施
生活 措施 经济 措施 政策 措施 环保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 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①经纬度位置(大致位于75°E-120°E;37°N-50°N)
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进入)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③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区、气候分区)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西部: 山脉盆地 相间分布
贺 兰 山
东部: 坦荡高原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示意图
植被景观 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 能力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现状 (世界、中国)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 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和水文等要素入手分析: 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干旱为主的 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荒漠化的 影响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