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化管理与流程管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格化管理与流程管控
前不久,公司所在的创业园区给企业组织了一堂企业管理课,在课堂上我再一次重温了一个管理的案例,我深有感触。这是一个常被用来说明企业管理混乱、责任互相推委的例子:在一家企业的季度会议上,营销经理A说:最近销售做的不好,但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研发经理B反驳说:最近推出的新产品是少,是我们的预算少的可怜;财务经理C说:削减了你的预算,是因为公司的原料成本在上升;采购经理D跳起来:采购成本是因为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上升。人力资源经理F面对此情此景,只有无可奈何的苦笑:“这样说来,我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显然,这四个部门的经理职责都是清晰的,但每个部门经理“岗位职责清晰”的结果,却并没有带来企业所期待的目标绩效,反而是造成了相互间的责任推委——因为部门与部门之间,并没有构成“责任流程”——他们都是只对自己独立的部门负责,而不对企业利润来源的客户负责。事实上,1+1+1式的清晰的岗位责任的堆积,并不能自动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绩效。
为此,我想到了流程管控,想到了表格化管理。
公司在转型时,为了管控好流程,我极力推行表格化管理。一些老员工对此不以为然,说什么原来没有进行表格化管理,大家不是也照样把工作做了吗?但事实不然,对一些反对者来说,因为平日自由散漫惯了,不愿意接受流程管理的约束,各自为政。他们的工作也很“勤奋”,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在工作中顾此失彼,不知道工作的轻重缓急,很多事情齐头并进。这样的结果就容易造成整体工作推进很慢,工作效率很低。
在很多的企业里都会有这样的情形:没有流程,员工在抱怨公司没流程。有了职责和流程,又很难执行起来。基层经理在抱怨上司越权和下属没素质,中层管理者抱怨下属越级反映和难沟通;高层抱怨中层经理不懂管理等等。反正哪个层级都窝火。面对着一个低效、窝火、沉闷,每个人都着急,又都不知道如何解决。最后就看谁先熬不住打辞职报告了。这种现象很多,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
随着表格化管理的推进,我发现,我们的中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表格化管理去管控运营的流程,几个月来,通过日常的实践,证明了表格化是解决流程管控的有效工具之一。
实践是检验的标准,只要合情合理,一般没人会反对的,反对的人往往是在实施中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让自己不爽的时候,才会在具体实施中抵制。公司每每在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前,先是广泛争取大家的意见,这样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就是想减少这项制度在后期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减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摩擦。但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但到制度推行后,一些人跳出来,对制度开始点评,对部门间的协作不满意。这个不合理,那个有些苛刻,等等。就我们的出差管理来看,从申请到审批,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自负责的职责和决策范围很明确,各级决策以上一级的考察意见为依据,流程的程序、各自的职责、各自的意见均通过此表得以体现。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有些人不按规则出牌,申请清单不详细、初审不按计划执行,出差报告写得简单、工作日报流于形式。有的甚至说走这些程序、填这些表格就是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
公司之所以推出表格化管理,究其根源就在于表格化是约束这些现象最有效的方法。
实施表格化管理后,各层级人员在制度、流程出来后,根据规定的权责分配、工作程序制定出一个或多个配套表格,只要按照表格走就行了。该谁签字的谁签字,谁签字谁做决定谁来负责任,检查内容在表格上清清楚楚列明,责任人责任内容时间一目了然。
只要你留意一些大型成功企业的管理,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企业的表格很多,内容真细,做事情的时候先去查执行哪个表格,拿到表格后按表格走就行了,公司有行政运营部门负责这些内容的维护和改善。万科的王石先生建立的四条职责线:业务线、技术线、运营线、监督线,表格是运营线维持庞杂的业务体系有序沟通的核心工具。从万科的四条职责线就可见一斑。
但有些人在执行的过程中,使表格把权力结构纸面化了,把潜规则表面化了,把流程管理简单化了。一般优秀的企业,表格化的管理让管理流程更加的顺畅,表格的管控让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监督人员了解复杂流程的过程更省力,工作更有时效。
事实证明,不论是自我的管理,还是工作上的管理。表格都是一个简单易用,行之有效的工具。表格规范了内容的格式,让所记录的内容一目了然,层次清晰。
对于职场也是一样,一个会工作的人,总是通过表格,把要汇报的内容,要表达的意思,向上级领导展示,这样节省了领导分析的时间,为上级提供了便利,也为自己提高了评价。所以,不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自己生活的规划,尽量用表格来分析时间和价值,养成“表格+数据+分析”的习惯,可以说,这就是对“管理”的一种实践
浙江E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设计
【企业背景】
该集团创办于1993年,是以生产低压电器产品为主导,集研发、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私营企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3600余人,2007年出口创汇达2.6亿美元,是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的佼佼者。
主要产品有小型断路器、漏电断路器、建筑电器、继电器、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等。公司产品出口欧盟、南美洲、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年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公司已经连续六年位居浙江省低压电器产品自营出口前五位,并且成为国内低压电器行业产品外销的领军企业之一。
该集团在经营低压电器产品外,还进行多元化经营,涉足煤炭、服饰等领域。目前集团总部在温州,同时在温州、上海、成都等地方设立了6家子公司,3家参股公司。
【案例分析】
但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团管控尤其是人力资源管控水平却迟迟跟不上业务发展水平,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
1、总部与各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控方面权责不清。
集团没有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控权责方面的制度规定,子公司各部门并不清楚哪些事情该自主决策,哪些须向总部相关部门汇报,导致大部分事情,无论大小,都统统向总部请示,待总部做决策。
如此形成了总部越俎代庖、统得过死的局面:位于上海的一个子公司招聘营销经理,经过面试筛选,相中一位行业经验丰富、职业素养且富有创业激情的人选,报到总部审批,结果经过两周才下来决策。而该人选刚好与另一家单位完成签约,上海子公司为此满腹怨言。更严重的是,部分子公司由于经营计划在总部还没有审批,造成销售目标未定,而发生销售人员按兵不动的情况。
2、集团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方面体现在没有事先考虑对组织、部门等责任中心的考核,立马就着眼于个人绩效考核,导致了人人只盯着自己的考核分数,而对于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并不考虑。
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分级分类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公司各个部门都采用同一考核体系。企业实行每个月进行考核,但考核表格式都相似,对本月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而完全没有考虑到研发部、生产部、营销部和职能部门的考核体系应进行差异化设计。
同时,考核过程中老好人现象严重,考核分数趋同,考核分数甚至出现小数点后面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