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区沿革变化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陆丰政区及东海镇与碣石镇历史变化

摘要:“安陆”是陆丰县以前的旧称,该县位于今广东省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其建置析合不定,至雍正九年始建置县,保持稳定。并以《陆丰县志》为根基,基本厘清县历史沿革及东海镇和碣石镇历史,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丰,东海,碣石,置县,沿革

本文选取陆丰县及其两个重要的城镇来进行对古代陆丰地区行政区划沿革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加强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认识。

一、陆丰县历史变化

(一)陆丰地理位置

陆丰县地处广东沿海,陆丰地形依山面海。北部多为山地,中部和南部沿海以丘陵台地居多,螺河和乌坎河的中下游沿岸多为冲积平原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陆丰县地理位置险要。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故《陆丰县志》称其为“滨海要区,惠(州)、潮(州)孔道也”。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中记载这一地区:“府(惠州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自秦至清,陆丰县地域名称和所辖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其历史地位也沉浮不定,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

(二)魏晋南北朝以前时期情况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在陆丰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沿海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大禹分天下九州,即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时陆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加强地方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36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设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等四县,陆丰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

西汉南越平定后,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在辽阔疆域基础上,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岭南地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中宿县。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东晋成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陆丰地则属海丰县。

(三)隋唐时期安陆县的“置”与“废”

隋文帝时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州治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但隋炀帝将州改为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陆丰县。

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

控制,划分建制时,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当时的海丰县地域广阔,山海交错,考虑到分治更便于掌控为加强管理朝廷遂将海丰东部析出,另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为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据《陆丰县志》载:“唐武德始有安陆”。安陆县即原陆丰县的前身

安陆县的存废,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朝廷的政策走向。公元627年,李世民在谋士们的策划下,发动玄武门之变,获得了太子之位。不久,李渊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作为雄才大略的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对社稷兴亡和治乱变数有着较深的体会,李世民为迅速恢复封建秩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徭役税赋,精简官吏机构,实行生民养息政策,开始了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的繁华盛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是把仅置五年的安陆县撤废,废大安县治,再并入海丰县,仍隶属循州。

(四)雍正年间正式建置陆丰县

《陆丰县志·建置陆丰县部文》记载说:“惠州府地方辽阔,实难兼顾”;又《陆丰县志•艺文志·新建陆丰县志碑记》曰:“雍正八年,海令叶公以七都辽阔,统辖难周全。请以海东居中之地,分设县治。”文中所指的海令叶公,就是海丰县令叶世美,雍正七年,出任海丰知县。海丰县令认为,县内七都地域辽阔、难以管辖之理由,向朝廷上奏要求设立陆丰县的。雍正为加强海丰县的地方管理,将海丰县析出三都保另置新县,即析海丰县东部的坊廓、石帆、吉康,取旧名安陆的“陆”字,和海丰的“丰”字,命名为陆丰县。县治设在坊廓之东海滘,也即是今天的东海镇。委派正白旗监生黄煌出任陆丰第一任知县。

根据熙宁元年(1068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海丰全县改“里”为“都保”。计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金锡、杨安、龙溪等8个都保。到

了清朝时期人口则有了很大发展。在雍正九年析置陆丰县三都,共有3都、13图、505个村(社)的行政区划。

二、东海镇历史变迁

(一)地理位置

原称东海滘,地处县境中部。境内地域属碣石湾海湾抬升场地,地势平坦,状若滘,呈北稍狭南略阔展延向南部滨海倾斜格局。古代因其地貌形态,兼“据海东”,故名东海滘。素有陆丰母亲河之称的螺河,其支流东海滘溪,自北向南而西横贯境内,在镇域上海村南面注入南海。与碣石、甲子二城遥为犄角,与潮州通衢,地理位置险要。

(二)历史沿革

秦朝以前,东海滘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属东官郡海丰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属安陆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复归海丰县辖。

据新编《陆丰县志·大事记》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丰县改‘里’为‘都保’,设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锦锡、杨安、龙溪8个都保。北宋建村,东海滘地处海丰县坊廓都。是时,邑内新设东海滘、南塘、菟尾(博美)、河田等集市。”宋代因战乱,中原有好多豪门望族,还有大批福建移民,逐渐到陆丰创业,民居渐盛。南宋开禧、嘉定年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人口又一次区域性南迁,东海滘形成老墟、古墟、新墟三屯聚落。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海丰县令肖泰夫主持建造跨越东海滘溪的迎仙桥,一邑通衢。东海是时初具墟市雏形,为方圆十里乡民日逢二五八、三六九投墟交换劳动产品的墟埠。

元至治二年(1322年)邑人捐资修建金钗桥。迎仙桥和金钗桥的建成,方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