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十年代小说创作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的 长篇小说。 二、《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 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总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 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主要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 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 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宣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死 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封建家庭统 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 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封建家庭 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 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 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 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国 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 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 的荣誉称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 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 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 等属于前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 名为《激流》,后以单行本发行 时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 年,又先后写成了《春》《秋》,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写作意图: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 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 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京派
京派与沈从文引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京派(一)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1、京派出现的地域文化背景:30年代的北京(废都)2、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京派形成的标志:京海之争(1933—1934)1、京派是由一些有着相同的文学趣味的作家自觉形成的民间组织;2、京海文学之争;(四)京派的文学观念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传统文化),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五)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六)代表作家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说著称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他们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质以外,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风格,关于废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青年时代及晚年时代的萧乾芦焚(师陀)林徽因(1904―1955)沈从文(1902-1988)一、京派小说的集大成者:沈从文(一)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1、探索并努力建构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和人性。
一是这种追求的执著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他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三是这种追求的针对性,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是针对当时都市文明的堕落而言,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30年代小说概况
2、穆时英(1902-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名子。 ❖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
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卡通式的 跳跃写法。 ❖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 女的感情》
3、刘呐鸥(1900-1939)
❖ 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 台湾台南人。
土人情、生存世态 ❖ 再通过“我”这一叙事者和作品
的人物,叙述小城故事。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萧军 (1907年—1988年)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 血奋战的场景,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 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 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 观性。
❖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自觉地吸收
电影剪辑手法来结构小说,叙 述带有跳跃性,讲究力度,在 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京派”
❖ 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 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 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 学月刊》、《骆驼草》、 《水星》 等。
❖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和长篇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2.三十年代小说:巴金
二、表现社会革命的小说
• 《灭亡》、《爱情三部曲》 塑造了一批鲜明的革命青年形象: 杜大心、陈真:悲情英雄 周如水:“多余人” 吴仁民:在爱情和革命间摇摆 敏:恐怖主义革命家 李佩珠:近乎健全的革命青年
三、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一)《家》 • 1、《家》的主题: 一方面,揭露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生命的 压迫,吞噬。 另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一代觉醒,挣扎,斗 争的悲壮历程。
• 4.《家》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 提示: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二)《寒夜》
• 1.《寒夜》的主题 • A时代的悲剧:由于战争以及国统区统治的 腐败、黑暗造成的生活困境导致的悲剧。 • B家庭伦理悲剧:婆媳矛盾是导致汪文宣家 破人亡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家庭伦理悲 剧。
《寒夜》
• C性格悲剧: 汪文宣: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 曾有过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一 个可怜的小职员。 善良而无能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作者在这个失败的小人物身上表达了社会对人的物质与精 神的双重压迫。 曾树生:一个接受过新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沦为“花 瓶”,承受家庭、道德、情感多重压力,充满精神矛盾的 知识分子女性。 充满生命活力,不甘于贫穷与寂寞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反传统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价值 观。
《寒夜》
• 2.《寒夜》的艺术特征(与《家》对比) A.主题:由表现宏大的、历史性的变革转向 表现琐屑的家庭生活矛盾。 B.人物:由塑造觉慧式的叛逆者转向塑造汪 文宣式的灰色小人物。 C.艺术手法:情节趋于平实,抒情由激昂转 为深沉,更重视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 作来揭示内心。 3.《寒夜》与《烦恼人生》的比较阅读
《家》
• 觉慧 •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封建礼教的叛 逆者形象。 其性格的主导性特征是“大胆”,但也有 幼稚甚至带有封建性遗存的另一面。 高老太爷:旧制度、旧礼教的人格化代表 个性并不残忍,甚至可谓是封建大家长的 典范;但他是旧制度的化身,每一件悲剧 都与他相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能够简析解放区文学在1942年以后取得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了解赵树理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能够评价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孙犁和周立波的生平与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成就;对《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等作品的思想及艺术成就也要熟练掌握。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民族的斗争、阶级的斗争与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群众在作品中真正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解放区文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过去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有很大不同,跟当时国统区的文艺也有明显差别。
解放区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束缚了新的人民文艺的进一步提高。
解放区文学创作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讲话》发表以前的解放区文艺创作。
诗歌上有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陈辉的《守住我的战斗岗位》等塑造工农兵形象的作品;报告文学方面有《贺龙印象记》、《彭德怀速写》等;小说上有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柳青的《土地的儿子》,杨朔的《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等作品。
《讲话》发表以后的解放区文艺创作:诗歌方面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歌剧方面有《白毛女》、《赤叶河》等;小说方面,欧阳山的《高干大》是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柳青的《种谷记》是较早反映农村初期互助合作组的长篇小说,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动力》是解放区第一部以东北解放后工矿企业复工为题材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1904—2005)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
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
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
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
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
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
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
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
(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
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
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
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
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
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
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
试论《子夜》的几个视角
试论《子夜》的几个视角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1。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2关键字:网络性节奏美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一九九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3《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下面就从几个值得探讨的视角浅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线索网络化矛盾说:“次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4的确,不管是描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多变的突发事件,还是如乡间小路般错综复杂的场面切换,或是忽隐忽现、或有或无,如黑夜星空中繁星一般的人物。
都体现了《子夜》的框架结构不仅宏伟庞大,而且非常谨慎。
虽然要描绘的社会之复杂,角色之繁多,场景之混乱。
作者像蜘蛛一样,恰当的运用了几条线索,时而相互穿插,时而齐头并进,有条不紊的把文章的各个要素融合为一张结实而又美观的网。
从《子夜》全文来看,有五条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1.主线索: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代言人与赵柏韬——买办资本家等人为代表,在公债市场上做“多头”与“空头”的明争暗斗。
2.在欧洲经济的沉重打击、蒋冯阎军阀混战的爆发等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3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其是小说。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都加速了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过程,而内容仍收封建宗法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作家对中国社会与人生做出了思考,于是,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唱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得到了发展,30年代的小说对于以往来说-,其发展是巨大的,至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归为三个特点: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一使得扩展对城乡的描写,打破了20年代小说着重描写的农村和现代青年生活题材觉得局面,并且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对历史做出了富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化选择。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30年代的小说相比于20年代稚嫩小说,在质和量上都取得成就,如茅盾的《倪焕之》、《蚀》、《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使得30年代的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小说新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新涌现一批小说,最早的是普罗小说、左联作家流派、社会剖析拍、,东北作家群,于是不同风格的小说横空出世,给后世留下了不是影响深刻的作品。
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逾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
作者与读者队伍迅速扩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显示了迅速早30年代的长足发展。
迅速作者信任迭出,迅速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迅速数量激增,也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第一个特点。
20年代的小说如鲁迅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显示关系中加以再现,从而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的封建半封建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除了鲁迅,很多作家弄明题材的小说都发生在农村。
五四以后的新闻学,多以描写只是分子与弄明省会简章,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困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困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一)南师大
2、姚雪垠的小说创作: 1938年春去武汉,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 文化活动。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 德与红萝卜》等作品,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 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开始创 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 《新苗》、《重逢》等。这些作品多以抗战初期知识青年从 事抗日救亡活动为题材,写出了年轻一代高昂的救国热情, 并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 的猖獗。笔法转向委婉细腻。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 方面用了过多的笔墨,遭到胡风等人的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四、后期浪漫派小说 1、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无名氏(1917-2002)江苏江都人,原名卜乃夫,无名氏中 学未毕业就只身去北京大学旁听,自学成名。30年代即从事 写作,抗战时做过记者和教育部职员。1940年去西安独居华 山一年。1944年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后隐居杭州从 事写作 。1943年,首次以“无名氏”为笔名发表小说《北 极风情画》,轰动一时。《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二书在海内外为新文学第一畅销书,多年来各销五百数十版, 历久不衰。1946年至1949年,创作《无名书稿》首卷《野 兽、野兽、野兽》,次卷《海艳》及三卷《金色的蛇夜》上 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北极风情画》:这部小说主人公(林)的原型是韩国革命 志士李范奭(shi)。无名氏想写韩国志士李奉昌行刺日本天皇 的故事,便去找重庆的韩国革命者,从而结识了光复军参谋 长李范奭。他和李范奭同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两个晚上,李 范奭讲了他在俄国托木斯克时的一段爱情故事。“九一八” 事变之后,李范奭在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任高级参谋, 抗日失败,他跟着马部撤到苏联境内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一 天深夜,偶遇波兰少女杜尼亚(小说中的奥蕾利亚),当时 她是中学教师。多次相会之后,两人产生了爱情。但是部队 不能长驻,当部队撤走后,杜尼亚不能随他而去,竟殉情自 杀。小说写韩国流亡战士和波兰将军遗孤邂逅相遇,但同病 相怜。奥蕾利亚殉情后留书一封嘱林十年后爬上一座高峰北 向高歌他们一起唱过的《别离曲》。所以才有开头一陌生怪 客在除夕的华山风雪中遥望北方放声高歌的描写。
三十年代小说之其他
4、解放以后 作品不多,《杜晚香》是代表性作品,写一 个农村童养媳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在平凡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看作是丁 玲的精神自传。
(五)张天翼(1906—1985): 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生 于南京。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 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 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主要是 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 的揭露,风格泼辣夸张、具有 速写和戏剧性的张力。代表作 有《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包氏父子》、《团圆》、 《春风》、《时代的跳动》, 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 大王》等。
二、京派小说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 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 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 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 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 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 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 有凝重古久之风。
(六)叶紫 (1912-1939): 《丰收》《山村一夜》、 《电网》、《星》等, 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揭 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 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 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 壮美。
(七)沙汀: (1904-1992) 《俄国煤油》、《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代理县长》、 《在祠堂里》等“天府小说”。主 要表现四川农村的黑暗和基层政权 中的反动角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 《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也相继问世。作品主要 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 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主体意识的缺乏(女性无意识、不自知的 状态)。 对自己的命运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处 表诉,“默认”、“承受”,没有半点怨恨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 延着、拖延着……”
阶级性 社会的 双重 人性 心灵的 悲剧 • 艺术上的白描手法: • “她离开他底大门时,听见她底秋宝的哭 声;可是慢慢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了,还 听见她底秋宝的哭声。” • “……一顶没蓬的轿子,轿里躺着一个脸 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那么的中年 妇人,两眼朦胧地颓唐地闭着,嘴里的呼 吸只有微弱地吐出。”
•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 ——鲁迅《悼丁君》1933 • 壁上红旗飘落照, 纤笔一支谁与似, • 西风漫卷孤城。 三千毛瑟精兵。 保安人物一时新。 阵图开向陇山东。 洞中开宴会, 昨天文小姐, • 招待出牢人。 今日武将军 。 ——毛泽东《临江仙》1936
• • • • •
• • • •
普罗小说的特色: 题材政治化,人物群像化,风格粗犷化。 普罗小说的不足: 革命理想化,作品概念化。 “有什么东西能比革命还有趣些,还罗曼蒂 克些?”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三、左翼小说 左联五烈士: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 启关狂喜,难记何年别。相看旧时容态,执手无言说。塞北 山西久旅,所患惟消渴。不须愁绝,兔毫在握,赓续前书尚 心热。 • 回思时越半纪,一语弥深切。那日文字姻缘,注定今生辙。 更忆钱塘午夜,共赏潮头雪。景云投辖,当时儿女,今亦盈 颠见华发。 • ——叶圣陶《六幺令》 1979
• 4、丁玲(1904——1986)
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 信》:”选材要严,开掘要 深” .
《南行记》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流浪者的手记, 带有自传性质。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 《山峡中》。
“《南行记》里面的小说,可以说是在祖国的南方和 亚洲的南部漂泊的时候,把亲自经历和所见所闻的 一些人和事,用小说的体裁描写出来的,而且采用 第一人称的形式。”
• 贫困—陋俗—被任意出典—传宗接代的工 具—人格被典当、母爱被毁灭—没有姓名、 没有言语、没有尊严,默默充当为别人生子 的工具,又默默的思念着任何一个自己亲生 的儿子。 3、封建贞节观念又使女性又因贞节问题难以 见容于丈夫; 贞节观念—要女性守节,重血缘承续的宗法 观念—女性替人生子,“失贞”; 封建观念的虚伪、荒唐:守节与失贞的两难。
• 景——滇缅边境的奇特风光,险山恶水的奇 特境地; • 人——被世界抛弃的底层人,偷马贼、烟贩 子、滑竿夫、强盗、穷学生等。 • 挖掘这些被生活扭曲的畸形人的心灵的善良、 美好,展现钢铁般的生活意志。
• 早期小说特色:传奇色彩,异域情调,主观 抒情的浪漫主义特色。 • 《山峡中》 • “山贼”的传奇生活。 • “在刀上过日子”,“以恶对恶”。 • “山贼”的“学问”:“一句话,就是不怕 和扯谎”,“吃我们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 本钱。” • “山贼”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懦弱 的人是不配活的”,“懦弱的人,一辈子只 有给人踏着过日子。” • 魏老头子,小黑牛,野猫子等。 • 残酷、铁石心肠——义气、侠骨柔肠
②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初发表于 《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收入同年10月 开明书店出版的短篇集《在黑暗中》。 莎菲形象: “五四”落潮后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女性的形象 。 A、 理想主义者:孤独和孤独感是其心理特 征; 莎菲的苦闷——病体带来的苦闷;生活中友 谊带来的苦闷;爱情的苦闷
•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 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 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 模样的。(朴实) •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 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 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 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 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 罢?……”(善良)
• 苇弟:平庸、懦弱,缺乏男子气 (依附的爱) 凌吉士:外表俊美、高贵,内心庸俗、卑劣 (玩弄的爱)
• “莎菲的绝望,是对于平凡卑浊的周围的绝望。” • ——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丁 玲 文集〉后记》 • 1984年,丁玲读完《莎菲女士的日记》电视剧本 后,仍然强调:“《莎菲女士的日记》不是一个 浪漫的爱情故事,莎菲追求的,最根本上说,是 生活的意义。” •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
• 创作特色: • ①、时代特色鲜明 • 叶紫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大革命时 期的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 • “因为全家浴血着1927年底大革命的缘故, 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 时候的影响和教训的。我用那时候以及沿 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了许多 悲愤的、回忆式的小品、散文和一部分的 短篇小说。” • ②、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 • “一分为二”的阶级阵营两分法,黑白分 明的阶级阵线。
• “说实话,对革命文学所宣传的所谓无产阶级 革命,我并不懂。但又朦朦胧胧似乎又懂四 个字:革命和爱情。革命是悲惨的、热情的, 让人感到神秘、崇敬;爱情是寂寞心底的一 颗嫩芽。”
• • • •
蒋光慈(1901-1931) 诗歌:《新梦》《哀中国》《乡情集》等。 小说: 1926年,《少年漂泊者》;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不到半个月, 写出《短裤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写出《野祭》《菊 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 1929年,《冲出云围的月亮》; 1930年,《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 的风》)。
• • • • “典妻”题材的小说 1926许杰《赌徒吉顺》,浙江天台; 1930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浙江宁波; 1936罗淑《生人妻》,四川沱江。 “为奴隶 “奴隶”:屈辱 的母亲” “母亲”:爱和痛 无告 悲苦
• 春宝娘的悲剧所揭示的女性处境: 1、女性的依附性地位(无自由决定命运的权 利); “三纲五常”的规定,女性没有作为“人”的 权利和独立性,依附于别人而存在; 2、人(女性)的物化、器具化; 女性:一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流通的商品,一 件“交易品”,完全剔除情感和人性的成分。
• “我如同一个淘金的人一样,我留着他们性格 中的纯金,作为我的财产,使我们的精神生 活永远丰饶而富裕。“(《南行记.我的旅 伴》) • 野猫子:中国的吉普赛女郎 “凶残的优雅” • “野性美” • 性格的两面: • a、既有山贼的凶残、泼辣、诡计多端即野、 勇、蛮的特点(变态的野性) 行骗、盗窃, “小媳妇”角色——将祸水引 向同伙——参与抛弃小黑牛的行动——向 “我”亮刀示威——打算杀“我”
• 2、叶紫(1912——1939)
• “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 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 •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 代表作:《丰收》《山村一夜》(短篇) • 《星》(中篇) • 1933年发表《丰收》(成名作),“丰收 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叶绍钧《多收 了三五斗》、茅盾《春蚕》) • 1935年出版的“奴隶丛书”:萧军《八月 的乡村》、萧红《生死场》、叶紫《丰收》
• • • • •
二、早期普罗小说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 阳翰生《地泉》三部曲 包括《深入》《转换》《复兴》 “革命加恋爱”模式 “先锋与流行” 文学 • “菲哥,家于我何有?国于我何有?社会于 我何有?我所爱的惟有革命事业和我的哥哥! 哥哥,从速离开你的腐败的家庭,到我的身 边来吧!唉!亲爱的哥哥!让我们永远地手 携着手,干着革命去吧!”
• 1、柔石(1902-1931) •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左联”五烈士 之一。 • 代表作:《二月》(1929), 《为奴隶的母亲》 (1930)。 《二月》:芙蓉镇 萧涧秋 ,文嫂,陶岚 信奉人道主义思想和个人奋斗道路的知识分 子在现实面前的失败。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 “典妻”
• 主题:小说以“典妻”为题材,既写出了重 血缘承续的封建宗法社会的丑陋习俗,更呈 现了一位普通女性(母亲)的心灵痛苦。
• ③、塑造了站在时代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形 象。 • 在压迫面前逐渐觉醒并走上反抗道路的农民 • 老一代农民:云普叔,汉生爹; • 新一代农民:立秋,梅春姐,文汉生。
3、艾芜(1904-1992)
“四川作家艾芜和沙汀,同 庚、同学、同道、齐名, 是1931年前后左翼文坛升 起的双子星座。”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 史(中)》P485
•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 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 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 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 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腼腆、羞涩) • 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 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 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 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 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 吃力。(忘年之谊) •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 “真的要走么?来来来,到后面去!”她的两 条眉峰一竖,眼睛露出恶毒的光芒,看起来, 却是又美丽又可怕的。……她从柴草中抓出 一把雪亮的刀来,半张不理地递给我,斜瞬 着狡猾的眼睛,命令道: “试试看,你砍这 棵树!”……“让我来!”她突地活跃了起来, 夺去了刀,作出一个侧身骑马的姿势,很结 实地一挥,喳的一刀,便没入树身三四寸的 光景,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依旧放在柴 草里面,然后气昂昂地走来我的面前,两手 叉在腰上,微微地撅起嘴巴,笑嘻嘻地嘲弄 我:“你怎么走得脱呢?……你怎么走得脱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