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合集下载

财政学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

财政学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
• 投票悖论使社会排序有可能无法产生,除非采取 独裁或强加手段;独裁或强制有悖于投票的前提 和阿罗社会福利函数的基本条件。
• 结论:无论是简单多数规则,还是任何比例代表 制,也无论多么复杂的设计,都无法消除投票悖 论。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 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投票的理性放弃
为什么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人选择 了放弃维权?
四、公共选择中的财政幻觉
财政幻觉:在现有财税制度下纳税人在做出财政 选择时产生幻觉,从而使得政府支出过高。 所缴纳税收低于其负担; 公共产品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
不同形式的财政幻觉
税收和支出的分离:发债、发行货币 筹资方式:一般筹资方式、专款专用 复杂的税制和间接的支付结构:间接税与直接税 公共收入获取形式:
• A、B、C三人对某一方案进行投票。若该方 案获得通过,A将获益1/3,参与投票的成本 为1/4。A何时参与投票?
• 当B、C都赞成或反对时 • 当B、C存在分歧时
B
C
赞成 √

反对
×
×
• 有人说,中国农民文化素质低,导致村民 不愿意参加基层选举。从统计数据上看, 村民参加基层选举的参与率并不低,但背 后是参加投票即可获得十元、二十元、五 十元不等的“好处费”。如果没有这些好处费, 中国农民会有积极性参加选举吗?请用布 坎南的投票理性放弃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投票的外部性成本:少数服从多数规则必 然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利益的侵害”,即一 些人需要为他人的收益付费。
一致同意规则下集体选择同样存在成本转 嫁:所有人会一致同意政府推行赤字预算 方案,并同意政府采取发债而非增税放缓 死弥补赤字,但导致现代人将成本转嫁给 后代人。
美国QE3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第3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第3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本章小结
政治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获得最大的 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构成政治家的目标函数。 官员追求预算规模的最大化,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 供给。 公共决策过程面临种种困难,政府机制同样存在失 灵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是矫正政府失灵的重要途径之一。
44
第3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概要
3.1 财政决策机制 3.2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3.3 政府失灵
2
3.1 财政决策机制
3.1.1 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3.1.2 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3.1.3 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3.1.4 简单多数票规则 3.1.5 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 3.1.6 中间投票人定理
图3-1 林达尔均衡
10
模型结论
• 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数量; • 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
模型存在的问题
• 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 这并不现实; • 在人数众多时,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 份额,需花费大量时间。
11
3.1.4 简单多数票规则
贿赂本身并非一种社会浪费,但社会浪费却 因贿赂而产生。
• 行贿的交易成本; • 院外活动分子的酬金; • 官员们进行的额外努力。
32
3.2.3 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理性政治人假说
• 由唐斯(Downs,1957)提出; • 政治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 利益就是当权执政; • 政治家的目标函数是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 或政治收益。
4
政治均衡
• 和经济市场一样,政治市场也存在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 政治市场的需求方
投票者(纳税人) 特殊利益集团
• 政治市场的供给方

第三章 公共选择(公共财政学讲义-清华大学 刘玲玲)

第三章  公共选择(公共财政学讲义-清华大学 刘玲玲)


3.1.4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惟一性和循 环性

由于人们的偏好结构有单峰形和多峰形之别,多 数规则下所取得的政治均衡,有时并不是惟一的。 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在 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的条件下,多数规 则可以保证投票结果的惟一性。多峰偏好则意味 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而在所有投票者 中,只要有一人的偏好呈多峰形,多数规则下的 投票结果就可能因独断的投票次序出现循环现象。


极大化方面获得成功,哪个政党就可赢得选举。 所以,选票极大化是多党制社会中成功地获得政 治权力的先决条件。 在唐斯的模型中,(1) 政党或政治家是追求自己 利益的,而不是追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或者公 共利益的;(2) 政党或政治家是凭选票的极大化 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3) 政党或政治家是以其 提出的竞选纲领或可供选择的提案来争取选票的; (4) 政党或政治家提出的纲领或提案,只有符合 中间投票者的偏好,才能实现选票极大化。 (A.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1957)

3.2.1 西方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与政府失 效

1.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投票过程中,在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其他问题 上意见一致或相似的人们,往往会组合成一个势 力集团,形成政党。这些政治家们不仅对交付投 票者表决的提案的形成施加影响,而且当有关提 案的信息相对稀缺时,他们的政治行为通常也可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最终达成的实际政治均衡。西 方经济学家用追求选票极大化来解释政党的行为。 并认为,在多数规则下,哪个政党可在实现选票


理性假设 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 规则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和可传递的社会秩序。 完整性指的是,在每两个可选择的社会状态中,总有一 个比另一个更理想或两者没有差别。可传递性指的是, 如果x型的社会状态比y更理想,y又z比更理想,则x比z 更理想。 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针对一组不同的社会状态作出选 择,是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项的排序而不是其他因素。 因此,如果选择是在x与y之间进行,并且x和w之间的关 系发生变化,那么这一变化对x和y的排序没有影响。同 样地,如果选项w和z的关系改变,这一变化并不影响x 和y的排序。不相关选项是指那些不列入议事日程的项 目。正因为如此,阿罗坚持认为,社会排序应当源于个 人的排序,也就是说,如果供选择的可行的社会状态不 变,而社会从同一组选项中作出的选择却改变了,那么 这一改变必定是由于某人的偏好改变引起的。

财政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解析

财政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解析
– 金沙江水电工程“死而复生” –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失败说明什么? – 中国存在特殊利益集团么?欣赏凤凰卫视专题辩论节 目(/u45/v_MjY0MTk4MzQ.html)
3.3.4 官僚动机及行为
• 官僚与决策主体的区别 • 官僚的信息优势与自身利益最大化
– 特权、声誉、官职 – 预算规模最大化;财政资金年度使用最大化
3.2.3 互投赞成票
• 投票交易 案例:国美电器的黄陈之争、澳大利亚2010年选举
3.2.4 中间投票人定理
• 中间人投票定理的基本内涵 • 经典案例题:
– 2010年9月28日国美之争的中间投票人定理的 体现 – 黄光裕与陈晓之争陈晓胜出的原理分析 – 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夺冠分析
3.2.5 阿罗不可能定理
• 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主体意识与官僚自身利 益主体的统一
3.3.5 媒体与专家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 • • • 咨询机构 专家顾问团队 专家学术争鸣 公共媒介宣传
– 酒后驾车处罚的推行
• • • • • • 六条件 (1)无论选民偏好是什么,都能选出一种决策; (2)能对所有可能结果排序; (3)必须对个人偏好做出反应; (4)前后一致(满足传递性); (5)独立性: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 A 和B的排序,与其他方案无关; • (6)没有独裁:社会选择不能只体现单个人的偏好。
第三章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3.1 公共决策特征与公共决策要素
• 3.1.1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
– 公共决策特征
• “一人一票”原则 ;公共产品特征 ;结果的强制性
• 3.1.2 公共决策要素
– 谁?(who):决策主体 – 怎样?(what):决策效原则 – 案例欣赏:2010年世界杯误判

财政学要点整理

财政学要点整理

财政学要点整理第二章(小题目)1、帕累托最优:如果存在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任何调整都不能使其中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其他人的状态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2、帕累托改进:如果在一种状态下,比如A状态,存在某种调整,如调整到状态B,会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得好一些,而其他人都至少不变坏,我们就称从A到B的调整是帕累托改进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任何初始资源配置,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导致有效率的结果。

4、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只要进行初始禀赋的适当的配置,再让人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自由交易,社会可以得到任何有效率的分配结果。

第三章公共决策问题(问答题)1、公共决策的特征:(1)偏好显示中的“一人一票”原则(2)公共决策中的公共产品特征(3)公共决策结果的强制性2、投票悖论:在投票过程中,由于投票人的偏好结构问题导致投票结果不稳定,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3、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公共决策中,公共决策的投票结果往往与中间或中位投票人的偏好相一致。

4、在当所有选民都表现出单峰偏好时,多数票原则下投票结果一定是稳定而又一致的。

但当存在多峰偏好时,公共决策结果就有可能出现投票悖论,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可以通过人为操控投票顺序实现自己偏好的投票结果。

第四章公共产品(计算题+问答证明题)1、公共产品:是一种共同消费的商品,多一个人来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的消费数量减少。

2、基本性质:(1)非竞争性:该商品一旦提供,多一个人来消费不会增加额外的资源成本。

(2)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无法将某个人排除在该商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即使能够但成本太高。

(注意,是否具备排他性总是和能否收费联系在一起。

)3、(1)排他性公共产品(灯塔)(2)拥挤性公共产品(优美的风景、拥挤的道路)(3)俱乐部产品(排他性+拥挤性)(4)公共产品(国防、治安、监狱、钓鱼)4、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P85)需求曲线水平加总P A=P B=MC MRS A=MRS B=MRT5、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需求曲线垂直加总P A+P B=MC MRS A+MRS B=MRT (萨缪尔森条件)具体例子见P95 第三题第五章外部性(计算题)1、外部性:当某一实体(一个人或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没有通过价格传递)影响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externality)。

财政学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财政学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在这点上所获取的满足程度最大。 对于投票者来说,只要从公共产品中获得 的边际收益不小于所支付的税收分额,他 就会对政府的提案投赞成票。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怎样显示自己对公共产 品的偏好呢?有四种途径:
• 1、投票表达:包括直接投票—消费者亲自对公共 产品方案进行投票;间接投票---消费者选出代表 或议员进行投票。(这是最基本的途径) • 2、发言表达:包括书面表达---投稿给媒体或有关 部门;口头表达---游说议员、游行情愿、上街游 行等。 • 3、进退表达“以足投票”: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 区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 反之就迁出该社区。 • 4、反叛表达:上述方法不奏效时,在一定条件下 就会发动政变或革命以推翻现政权。
第二节 投票机制
• 一、简单多数原则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公共选择是根据既 定的规则并通过许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 作出的。 在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的公共选择的过程 中,不能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取得 完全一致的意见,最常用的是“简单多数 原则”。------要求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 前必须拥有n/2以上的拥护者。
(三)中间投票者
公共选择的过程中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 好的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称为中间投票 者。 就是正态分布中占比例最高的选民。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被 称作“中间投票者定理”。 中间投票者需求决定着公共支出的水平,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赢得多数选票必 须使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一)政治均衡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原 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的供给量 以及相应的税收分额的分配达成了协 议,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税收的分额是税收的价格,是事先 公布的公民所承担的税收,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产品的成本。

财政学 第三章 公共选择与政治过程

财政学 第三章 公共选择与政治过程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多峰偏好(Multi-pe aked Preferences)指的 是当个人偏离其最偏好 的议案之后,开始时其 偏好程度会下降,但当 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移动 下去时,其偏好程度会 逐渐上升。 图中,甲乙两位投 票者为单峰偏好。而丙 为双峰偏好。
六、中间投票人定理
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 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 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相等,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所谓中间投票人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 的选民,即一半选民对某一方案的偏好比他强,一半选 民的某一方案的偏好比他弱。因此,当选民人数为偶数 时,可能会出现两位中间投票人。
二、官僚
三、利益集团
人们可以通过投票、选举等方式来满足自身在公共产品 和政治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集团、组织等来实现自身 的利益。通过组成利益集团,对包括选民、政治家和官僚 在内的政治过程施加相应的影响。 所谓“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是指具有共同利益 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团体。 由于现实社会中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一个人可以 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并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而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投票人 甲 A B C 乙 B C A 丙 C A B
但是,如左图所示,三种投 票顺序下,三种方案都可能获胜 ,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投票顺序。 这就意味着,虽然个体的偏好一 致,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 一致结论。
关于南财大核心标识方案的投票 关于南财大核心标识方案的投票
一致同意原则与交易政 治观 一次性投票与两两比对 多轮投票下的多数票规则 经济人假设与个人主义
为什么会出现投票悖论?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公共决策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公共决策
• 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 (2)“决策树”技术(见后图) (3)试验法 (4)模拟法。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种类及其利弊 1. 种类: 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2. 利弊: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
(1)削弱集权式领导的作用 (2)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3) 目标群体有更强烈的合作意愿和
3、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 一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一、问题界定 二、目标确立 三、方案设计 四、后果预测 五、方案抉择
一、问 题 界 定
1、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的基本环节: • (1)症结分析 、 • (2)原因分析、 • (3)确切表述 。
四、后 果 预 测
•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
第一,收集资料 第二,确定方法 第三,计算和分析 第四,评审结果
• 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
(1)德尔斐法(见后图) (2)会议法 (3)时间序列法 (4)回归分析法 (5)趋势外推法。
五、方 案 抉 择
•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 (1)确定标准 (2)可行性分析 (3)合法化。
2、问题界定阶段的主要方法: • 类别分析法、 • 类比分析法、 • 假设分析法、 • 层次分析法。
二、目 标 确 立
•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的特征: (1)层次性 (2)多样性 (3)从属性
• 目标确立阶段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 第二,可行性 第三,系统性 第四,规范性, 第五,具体性。
• 目标确立阶段主要环节:
(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 (3)决策的权威性。
二、行政决策系统
1.信息子系统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制定系统的地位。

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3.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传播系统的地位。

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4.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5.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解析】B6.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解析】C7.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A.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B.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C.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D.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决策权的配置类型。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1.1.1财政的基本含义:经济部门,经济范畴1.1.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2.1公共物品: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1.2.2公共需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2.2.1市场和市场效率: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2.2.2市场失灵: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 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2.3.1政府的经济作用: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4.1经济稳定: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3.4.2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3.4.3手段: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第3章 公共决策与政府失灵

第3章  公共决策与政府失灵
第3章 公共决策与政府失灵
本章提要
• 1. 公共决策机制 • 2.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 3. 政府失灵的矫正
2
1. 公共决策机制
• • • • • • 1.1 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1.2 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1.3 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1.4 简单多数票规则 1.5 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 1.6 中间投票人定理
11
• 偏好加总问题
–加总方法
• 习俗 • 独裁 • 投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主要方法
12
1.3 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 林达尔均衡
– 一种揭示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政府机制
• 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图3-1)
13
李 四 的 份 h1 额 ( 1-h)
D李 四
h0
张 三 的 份 额 (h)
E
D张 三 Ga G0 Gb 公共产品数量
5
• 1.1.3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特点
–供给决策
• 私人产品由厂商作出,公共产品由政治家及官员作 出
–需求决策
• 私人产品以货币为选票进行分散选择的过程,公共 产品以政治选票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 •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投票者(纳税人) 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28
2.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 • • • 2.1 选民的行为 2.2 利益集团的行为 2.3 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2.4 官员的行为
29
2.1 选民的行为
• 理性选民假说
–唐斯率先提出 –用 表示选民投票行为的预期效用,则: EU
EU = p ⋅ U ( x ) − C –选民只有在 > 0 ,即 ⋅ U ( x ) > C 的情况下才 EU p 会决定参加投票。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3章:公共决策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3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7
2.公共决策
•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 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 的问题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 选择的过程。
• 公共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 公共决策变化万千且复杂多样。
8
3.公共决策的特征
• 预见性: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 • 选择性: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主观性:决策是一种主观性的选择
9
4.公共决策内容的简化
•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 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 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10
(1)目标选择
• 确定目标是首要的。 • 决策目标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 确定目标的三个原则(具体—恰当—可检验)
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目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 总目标迈进。
11
(2)方案选择
•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 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多种备选的行 动方案。
• “霍布森选择”——唯一选择。 • 管理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
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12
二、公共决策的类型
•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 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 私人组织决策和公共组织决策 •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 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 长期决策、中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15
1.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 决策的依据既有价值因素又有事实因素 •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 二者的区分大致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

16
2.事实前提—有没有?
• 事实前提是决策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它是决策的客观基础。

第三章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pptx

第三章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pptx

简单多数规则 2/3多数规则
一致通过原则与林达尔均衡(Lindall Model)
林达尔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则决定公 共物品的提供。
两个社会成员, Adam & Eve 燃放烟花 (公共品,记为 r) SA =燃放烟花费用中Adam的份额 SE =燃放烟花费用中Eve的份额 对任一给定的份额SA和SE, Adam和Eve对烟花有一
定的需求量,用需求曲线表示
•烟D花rA 需和求Dr量E 分的别关表系示Adam和Eve的纳税份额和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纳税份额下降时,消费更多 的烟花
•SA+SE=1 (用OO‘表示) •每个人面临的不是相同的价格,而是每单位公 共用品的“个人化价格” personalized price, 称为林达尔价格 Lindahl prices
决策(Private Decision)的区别?
公共决策的偏好表达方式:投票 公共决策中的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决策结果的强制性
公共决策要素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决策规则或原则) 决策结果(均衡有效性的判定)
三、公共选择的规则或原则
公共选择的方式是政治投票(相当于 市场交易中的货币)。
公共选择的三大规则或原则: 1、直接民主制 2、集中裁决制(包括独裁制) 3、间接民主制
James M.Buchanan
布坎南的精彩话语:
“每件事、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公开接受批评与挑战。” “在一篇自传性文章《胜过耕田》 (注:该传神的题目来自奈特,含有就业的比较性
评价成份,但也招至一批批评。)中指出,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乃至对学 术生涯、实证分析与规范性立场的态度,受到两个人的重要影响。一 位是威克塞尔(他的影响完全在观念上)…回溯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威 克塞尔的奠基与后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中和我的研究有紧密 关联的宪法经济学…另一位深刻影响我的人——奈特。在他的教导中, 提出的问题可能超过解答的问题。” “很多看似真理的事物,其实都大有问题,有勇气能冲破知识的迷雾, 才不愧是真正的学者。”(奈特) “假如一位画家只有红色的颜料,那么他的画将只有红色的色调。”

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7
1.偏好显示问题
• 虽然有投票机制作为人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表达机制,但 这一机制未必能充分和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效用在各人之 间的不可比较性或偏好强度的不同,不等于该项目的总收 益一定会超过总成本,从而也未必是有效率的。 • 即使单个个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的偏好,个人也未必能 真实地将其偏好表达出来,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有:(1) 如果人们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所显示 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就很可能隐瞒真实的偏好以少负担 成本。(2)在与投票有关的信息成本较高,而自己一票 无关紧要下,可能放弃投票从而不主动显示自己真实偏好, 这被称为“理性的无知”。(3)投票交易等策略性 的行动的存在,会使个人对具体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不真 实。(4)政治过程的结果所反映的,可能不是大多数社 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即少数 可能战胜多数。 • 公共选择下财政决策所出现的这种问题,在私人产品的私8 人决策下是不可能出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 交叉研究的成功典范,它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产生 世界性影响。在公共选择理论兴起的早期,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 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在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占主流的经济学界 处于非常渺小的非主流地位,研究经费缺乏,研究机构的生存都 很困难。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对经济滞涨的反思中,公 共选择理论因对政府干预中的政府失灵的独到分析而脱颖而出, 并最终被主流所承认。对公共选择理论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先驱 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 罗;典型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1986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 者詹姆斯·M·布坎南;其他重要人物有戈登·塔洛克、邓肯·布 莱克等。
2
补充知识:关于民主中国要学习的还很多 2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财政决策的思考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财政决策的思考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财政决策的思考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分析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的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政府决策过程视为经济学上的交易过程。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本人对我国的财政决策做出了如下的思考:一.针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时刻关心个人的利益,能充分利用他所得到的、关于所处环境的信息来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这就是经济人假设。

在我国财政决策过程中,由于许多政策涉及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分肥,因此决策者有可能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支持这些政策。

因此,做出的决策有时会违背民众的意愿,并且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决策者作为一个经济人的现实,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使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

而目前在我国,对决策者的监督工作并不完善到位,更多的是靠决策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约束决策者的行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针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偏好表达。

在政治决策中,个人偏好是通过投票表达的。

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可是我国人口众多,政府难以全面了解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我国所施行的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所选出的代理人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公民参与决策只能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把自己的诉求传递给代理人。

虽然这些代理人具有良好的素质,但是他们所反映的社会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真实情况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财政决策应当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由下而上及时传达的机制,在充分了解人民的偏好的基础之上进行财政决策。

同时,重大决策不应该仅局限于代理人内部知晓,更应该让群众知情,让群众讨论和参与,让群众参与到决策制定的全过程中。

应该建立透明、规范、及时、准确、民主的财政信息发布和决策制度,建立通畅、及时的公民偏好表达和反馈制度,让财政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预算,机制,财政]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

[预算,机制,财政]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

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一、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决策概论公共财政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对资源使用和分配的过程,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机构或行政人员的行为,而是要经过多种主体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的过程,而这实际上就是决策过程。

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使得预算过程充满了冲突域纠正,因此,必须设计预算制度来组织和管理预算决策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预算过程。

公共财政预算决策主要由预算基本要素、预算参与者和预算决策机制构成,主面主要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

公共预算作为一个资源配置和使用过程必然受到一些机制的约束,这些机制通过影响预算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的分配,决定着预算活动应遵循的程序和规则,最后决定着预算的效果。

预算决策机制就是指规范这些预算参加者预算行为的预算结构、程序与规则、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决策机制,预算活动就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预算就不能有效运行。

(一)预算结构预算结构就是指各个预算参与者在预算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它对预算决策的基本框架起决定性作用。

预算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就是预算权力的分配情况和预算权力分配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1.预算权力的分配,就是预算编制权、审查权、批准权、执行权、调整权、监督权等预算管理职权在立法机构、政府负责人、核心预算机构、预算主管部门、利益集团和公民等预算参与者之间的分配。

但实际上,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的分配是预算权力分配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的预算决策过程是以行政为主导的。

因为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是先由中央各部委、财政部、国务院等行政机构制定并修改预算后由同级党委审核和批准再由全国人大进行审批,因此人大就掌握预算决策中的审批权,预算编制权是由行政机构来掌握的。

2.预算权力分配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就是指预算决策的收入、支出、执行、平衡等要素是自主而上的还是自上而主的以及各个参与者所拥有的权力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衡 当每个人都愿意投票赞成相同 的公共品数量,这时的林达尔价格就实 现了均衡。
•在图中, 当公共品数量为r*时为均衡 点,Adam和Eve愿意纳税的份额分别 为 S*O 和 S*O’
Lindahl均衡的实现条件?
Lindahl均衡的结果是帕累托最优,但其如何实 现?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 这个份额下,如果Adam和Eve选择相同的公共 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 不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简单多数规则 2/3多数规则
一致通过原则与林达尔均衡(Lindall Model)
林达尔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则决定公 共物品的提供。
两个社会成员, Adam & Eve 燃放烟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共品,记为 r) SA =燃放烟花费用中Adam的份额 SE =燃放烟花费用中Eve的份额 对任一给定的份额SA和SE, Adam和Eve对烟花有一
James M.Buchanan
布坎南的精彩话语:
“每件事、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公开接受批评与挑战。” “在一篇自传性文章《胜过耕田》 (注:该传神的题目来自奈特,含有就业的比较性
评价成份,但也招至一批批评。)中指出,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乃至对学 术生涯、实证分析与规范性立场的态度,受到两个人的重要影响。一 位是威克塞尔(他的影响完全在观念上)…回溯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威 克塞尔的奠基与后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中和我的研究有紧密 关联的宪法经济学…另一位深刻影响我的人——奈特。在他的教导中, 提出的问题可能超过解答的问题。” “很多看似真理的事物,其实都大有问题,有勇气能冲破知识的迷雾, 才不愧是真正的学者。”(奈特) “假如一位画家只有红色的颜料,那么他的画将只有红色的色调。”
假定有甲、乙、丙三人,对A、B、C三个方案进行投 票,各人的偏好程度如下:
甲: C<B< A 乙: A < C < B 丙: B < A < C 如果进行两两投票,采用简单多数投票制规则,则不
可能得出最终结果。 这种情况随着投票数目和备选方案数量的增加,投票
公共选择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治程序 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等问题。
公共选择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共 产品(PUBLIC GOODS),具有消费 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不管好与坏)的 非排他性。
公共选择的三大基本内容:
公共项目的提供种类 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或筹资方式 公共项目的提供规模
讨论:公共决策(Public Decision)与私人
定的需求量,用需求曲线表示
•烟D花rA 需和求Dr量E 分的别关表系示Adam和Eve的纳税份额和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纳税份额下降时,消费更多 的烟花
•SA+SE=1 (用OO‘表示) •每个人面临的不是相同的价格,而是每单位公 共用品的“个人化价格” personalized price, 称为林达尔价格 Lindahl prices
决策(Private Decision)的区别?
公共决策的偏好表达方式:投票 公共决策中的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决策结果的强制性
公共决策要素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决策规则或原则) 决策结果(均衡有效性的判定)
三、公共选择的规则或原则
公共选择的方式是政治投票(相当于 市场交易中的货币)。
公共选择的三大规则或原则: 1、直接民主制 2、集中裁决制(包括独裁制) 3、间接民主制
第三章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 问题
主讲人:陈祥槐
引言
公共决策过程本质上是公众的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 好的过程,在此转化过程中,关键取决于公共决策规 则。
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决策过程中所有局中人都 是“同床异梦”的经济人。
关注的问题:从实证分析来看,公共选择研究公众的 偏好通过某种政治程序会产生怎样的决策结果;从规范 分析来看,它评价通过各种不同政治程序所产生结果 的优劣,从而对各种公共决策程序做出评价;从政策 分析来看,选择和设计政治程序,以使得决策结果能 够较为符合政策的目标。
条件:拍卖机制的存在;局中人都能真实表达 自己偏好
全票一致通过规则的特点分析
优点:社会成员就公共品提供及其成本 分摊等达成一致意见,可实现资源配置 的帕累托;
缺点: 成本高昂(局中人越多成本越 高),可能无结果。
3.2 多数票通过规则
优点:(1)易于产生决策结果,导致中位选民现 象(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2)决策 成本低于全体一致投票规则。
“公共选择可以被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 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 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 治、官僚体制等等。然而,公共选择的方法却是 经济学方法。”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II》
二、公共选择(决策):特征与要素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学派形成于20世纪 70年代,维克塞尔首创,布 坎南(1982年Nobel经济学奖 获得者)发展。
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 对政治的看法,是把对市场 决策的经济分析扩展到了非 市场决策中。
公共选择视经济政策决策为 内生变量,核心有两个中心 要素:将政治视为交易;经 济人的选择行为。
缺点:(1)产生多数人侵占少数利益的问题
(即多数人的暴力,如法国的“光荣革命” 导致雅各宾“红色恐怖”);(2)投票结
果易于受利益集团的控制;(3)在一定条件 下,可能产生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和 循环投票(Cycling Voting)现象。
3.2.1 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
公共决策机制
直接民主制
一致通过原则 多数票通过原则
间接民主制 (代议民主制)
简单多数规则 绝对多数规则
集中裁决规则(含独裁)
3.1 直接民主制(Direct Democracy)
采取“一人一票”的投票原则 主要有两种规则或机制:
1、全票一致通过原则(Unanimity Rule)
2、多数票通过规则 (Majority Ru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