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泻下药实验报告
泻下药实验大黄提取液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经管学院10国贸2班 小组成员:布茵2010092145 李哲琦2010092167 毛小迪2010092162 陈远见2010092178 郑伟文2010092097 李建波2010092169 陆旭2010092168 廖贞政2010092161一、 实验目的:1、 学习肠管运动研究的实验方法。
2、 观察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回肠推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会影响粪便的形成和排除。
大黄为泻下要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现代医学用于便秘,急腹症,各种出血,肾功能衰竭,急性菌疾,肠炎等症。
本实验以色素(墨汁)为标志,用含有色素(墨汁)的泻下药给小鼠灌服,观察色素(墨汁)在肠道推进的距离,反映泻下药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从而判断泻下药对肠道的作用。
三、 实验材料动物:NIH 小鼠,18~22g ,雌雄各半,清洁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手术剪、眼眶镊、直尺、灌胃针头、注射器、烧杯、天平。
药物及试剂: 50%炭素墨汁生理盐水溶液、1g/ml 大黄水煎液(含50%墨汁)。
四、 实验方法:取健康小鼠10只,雌雄各半,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大黄组,给药前禁食24小时,给药组以0.2ml/10g 灌胃给予含墨汁的大黄水煎液,空白组给予等量50%墨汁生理盐水溶液。
给药后30分钟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
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测量从幽门至墨汁前沿的距离作为“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
用公式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各组小肠容积是否增大。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差异。
推进率(%)= )小肠全长()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cm cm ×100%五、实验结果:大黄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Sx±)组别剂量g/kgN 推进距离推进率(cm)(%)对照组0.410.420.4150.4250.423150404040大黄组0.435 0.4 0.42 0.43 0.4六、讨论: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止泻、止血、抗菌、抗病毒、活血祛淤、降压、降血脂、保肝、利胆排石、增进消化、利尿、抗肿瘤、抗氧化、参与免疫调节等功效。
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杨祺珉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名称生物技术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92038 指导教师严伟完成时间2010年5月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杨祺珉指导教师:严伟内容摘要:大黄为中国特产,全世界60种大黄中,中国占2/3。
至今,国际上公认我国的大黄医疗效果最好。
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生物学作用,药理作用和大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再综合各种生物学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证实大黄的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泻下、抗菌、抗炎、保肝利胆、止血、降血脂、抗肿瘤、免疫抑制、抗衰老、治疗慢性肾衰竭、清除氧自由基、趋精神等作用还对胰腺分泌及其消化酶、胃和十二指肠、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各种不同的影响,最后从临床学的抗癌、上消化道出血、咳血(咯血)、感染性病变、尿毒症、急性有机磷中毒、流行性出血热、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烫火伤、精神病等角度阐明了大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大黄有效成分生理作用临床研究Bio-effect and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 on RhubarbUndergraduate:Yang Qimin Supervisor:Yan WeiAbstract :Rhubarb is Chinese specialties,China accounts for 2 / 3 in the over 60 Species of Rhubarb around the world.From now on,it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at chinese Rhubarb has the best medical eff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ubrab.First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rhubarb,then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tive ingredients have the action of Purgative, anti-sepsis,anti-inflammatory,regulat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jaundice,stanching and activating blood,lower blood lipid,as a result to treat chronic renal failure,enterogenous lunginjury,developing intelligence and delay aging,immunologic suppression, oxy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psychic entropy and also has influences on the pancreas, stomach,duodenum,urinary system,digestive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 Rhubarb;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clinical application目录1大黄有效成分分析及定量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
2. 了解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
3. 评估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安全性。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其根茎富含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等,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药物:大黄粉末(市售,经鉴定为正品)。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体重秤、排便计数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与给药-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g/kg、1.0g/kg、2.0g/kg的大黄粉末,灌胃给药。
- 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排便情况。
2. 组织学观察-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肠道组织,制作切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肠道平滑肌的形态变化。
3. 生化指标检测- 取小鼠血清,检测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五、实验结果1. 排便情况- 对照组:未见明显排便。
- 低剂量组:出现少量排便,排便次数约为2-3次。
- 中剂量组:排便明显,排便次数约为5-8次。
- 高剂量组:排便效果显著,排便次数约为10-15次。
2. 组织学观察- 对照组:肠道平滑肌形态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肠道平滑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和扩张,且随着剂量增加,变化越明显。
3. 生化指标检测- 对照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且随着剂量增加,异常程度加重。
六、讨论与分析1.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有关。
2. 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泻下效果更明显。
3. 大黄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2024年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范文
《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篇一一、引言中药大黄作为常用的药物,在中医药领域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含大黄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泻下、解毒、利尿等方面,而其泻下作用是众多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功能。
为了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二、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机制大黄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刺激肠道平滑肌的作用,能够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从而达到泻下的效果。
同时,大黄中的有效成分还能促进水分在肠道内的分泌,软化粪便,使其更易排出。
这种泻下作用不仅能够帮助排除肠道内的积滞和毒素,还能调整肠道功能,保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
三、含大黄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一)原材料质量控制对大黄的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通过对大黄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二)生产工艺控制建立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如提取工艺、配比等,确保生产出的含大黄制剂在泻下作用上达到预期效果。
(三)成品质量检测对生产出的含大黄制剂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包括外观、气味、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四)临床应用效果评估通过临床应用,观察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效果,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估。
同时,对不同批次的含大黄制剂进行效果对比,找出影响泻下作用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生产提供依据。
(五)不良反应监测对使用含大黄制剂的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结论通过对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是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水分分泌等机制实现的。
2.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成品质量检测等环节,是确保含大黄制剂质量的关键。
【精品文献】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文范文题目: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编辑:司马小摘要:从中药成分、中药剂量、中药炮制、中药配伍、机体状态5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中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药理研究“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1 中药成分与双向调节作用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种化学成分。
众所周知,很多西药发挥作用往往只靠一种成分,而中药发挥作用多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机体受体和酶的不同,都会使中药药效表现出多效性。
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
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
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钟静滴1~4 μg/kg后,呈现血压下降、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
2 中药剂量与双向调节作用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
就单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药理作用一般会增强。
换言之,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大小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
然而各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其药理作用增强的幅度可能不同。
倘若是含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一般其药理作用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如果是药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与这两种成分的阈剂量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增加而药效增强的幅度有关。
大黄本身既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据药...
大黄本身既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
据药...
大黄本身既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
据药理研究大黄含有丰富的番泻甙促进肠管蠕动,可以使大便次数略增,但不会导致大泻;芒硝为盐类泻下药,水解后使水分滞留肠腔成高渗溶液,能稀释粪块(古称软坚),刺激肠管反射蠕动性增加;枳实加强肠管蠕动,所以大黄配芒硝及枳实,有大泻作用,能荡涤肠胃去留饮宿食。
大黄用小量往往不泻,常服也可导致便秘,对慢性泄泻有时能起到止泻作用,小量并可健胃。
”
大黄可下瘀血,仲景下瘀血汤以大黄为主药,诸家本草俱称下瘀血,凡瘀血滞留之症,皆可用之。
曾治一童子跌后发热不退,用抗生素无效,用下瘀血汤不日热退。
这证明大黄确有祛瘀之功,瘀退而热亦除,符合《本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之说。
据药理研究,单味大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支气管扩张出血,或肝硬化见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用生大黄研粉加入汤剂均有止血功效。
常用大黄治疗湿温伤寒(即今之肠伤寒),配伍黄芩、黄连,此三物除局部清肠消炎外,同时还有杀菌解毒作用,其中尤以大黄功效最显著,可一直服至热退,或黄苔退净为止,至稳至当。
若能早期服用,不但可以防止肠出血,而且能缩短退热时间。
大黄又为良好的清热解毒药,对于急性结膜炎,丹毒,牙龈、咽喉、鼻腔及耳内肿痛,疖痈等证,都有一定疗效。
大黄泻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的泻下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大黄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克。
2. 药材: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
3. 试剂:蒸馏水、盐酸、乙醇、氨水、苯、石油醚等。
4. 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恒湿箱、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1)称取大黄粉末5克,加入50毫升70%乙醇,超声提取30分钟。
(2)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大黄提取物。
2. 小鼠泻下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0.5克/只),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
(3)观察小鼠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和排便量。
3.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肠黏膜变化。
(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肠道内水分含量。
(3)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内电解质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大黄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番泻苷和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主。
2. 小鼠泻下实验:实验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后,排便次数和排便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研究:(1)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小鼠肠黏膜皱襞变浅,绒毛变短,绒毛上皮细胞脱落。
(2)分光光度法:实验组小鼠肠道内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
(3)组织化学方法:实验组小鼠肠道内电解质(Na+、K+、Cl-)含量显著增加(P<0.05)。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如番泻苷、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蠕动,导致排便。
2.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可增加肠道内水分含量,降低肠道内渗透压,促进排便。
大黄双向调节作用论文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分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分别从大黄的炮制、配伍等方面,分析探讨大黄的双向调节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结果:提出大黄有双向调节作用,不同炮制、配伍会对其临床应用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大黄;炮制;配伍;双向调节【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3-02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些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上的两极差异,表现在适应相反病证时能呈现对立的调节效应。
它的特点是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
如三七参,既有活血的功能,又具止血的效用,见淤血则能散,遇溢血则能止;妇科要药当归,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成分,能使子宫肌兴奋而加强其收缩;其挥发油成分,则能抑制子宫而使其弛缓;牛膝既补肝肾,又能活血,引血下行,泻淤血停滞等等。
中药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存在于不少药物之中,早为我们前人的医疗实践所发现,也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正在逐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大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疗效显著,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
历代医家甚为推崇,被称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经》记载它能“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药品化义》则指出了其功能特点:“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
”几千年来,大黄的功能多已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而且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急症等诸多领域的实践中又开辟了新途径,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同时也发现,在它的治疗作用中,可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差异和对立的临床调节效应,如它既能泻下,又能收敛;既可活血,又可止血;既能沉降,又能升浮;既治实证,亦理虚证;既走血分,又行气分;上能止呕,下可止利;可缓可峻,能补能泻等。
并且大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产生,与其炮制、配伍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024年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范文
《含大黄制剂关于泻下作用的质量控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制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因其具有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对药物质量控制的要求日益提高,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质量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及其质量控制方法,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选用市售含大黄制剂及实验动物。
大黄药材来自经认证的药材供应商,经检验符合国家药典标准。
2. 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其质量差异及影响因素。
同时,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大黄制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
三、泻下作用实验研究1.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剂量组和不同品牌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和品牌的含大黄制剂,观察其泻下作用。
2.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和品牌的含大黄制剂在泻下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高剂量组动物在服用后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而低剂量组则相对较轻。
同时,不同品牌的大黄制剂在泻下作用上也存在差异,可能与药材来源、制备工艺等因素有关。
四、质量控制研究1. 药材质量控制对大黄药材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性状、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检测,确保药材质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
2. 制剂质量控制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含大黄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等,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保制剂质量稳定。
3. 生产工艺控制对含大黄制剂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控制,包括提取工艺、制备工艺等,以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五、讨论本实验研究了含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和品牌的含大黄制剂在泻下作用上存在差异,可能与药材来源、制备工艺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大黄制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材质量控制、制剂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控制等方法,可以提高含大黄制剂的质量稳定性,确保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即有泻下作用
大黄可调节菌群紊乱,抗病毒,修复组织损伤,从而有利于止泻功能 的发挥。
中医理论研究止泻作用
中医认为,对于大黄止泻之功,从大黄功能清热解毒及 调理气机升降方面也能得到解释,大黄有“推陈出新、调 中化食、安和五脏”的功能,使多余的代谢产物及时排除, 从而达到清热解毒之功。
收敛止泻注意点
(1)
配伍环境: 如大黄与鹿角霜相配,寒热并用,升降相须, 攻补兼施,敛泻结合,相反相成。同时有报道巴豆霜与大 黄相配亦可止泻,据此可以看出大黄止泻常与热药相配。
[7] 陈文贵. 大黄,清热解毒[J]. 医药与保健,2006(1) :23.
[8]徐忠云.浅析大黄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4-525
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大黄的收敛止泻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具有抑制和兴奋胃肠道蠕动的 双向调节功能,故体现为泻下与止泻的双重功效
大黄收敛止泻作用机理
现代药理研究
中医理论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收敛止泻作用
大黄含有鞣质,而鞣质对胃肠道系统主要是抑制作用 ,抑制肠道蠕动, 阻碍胃内容物向肠道移动 ,也可以抑制大肠内细菌胺生成酶 ,阻断噪类 的产生。
泻下方面用药注意点
(1)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慎服女性特殊时期慎用大黄
(2)适应证: 一般认为,大黄适用的证型宜实不宜虚,然从临 床实践及上述医案中,可以看出,无论虚实皆可应用。 (3)用药时间: 一般中病即止,最好不要超过 3 个月,切不 可大量久服。 (4)不同的病患用量也各不相同,对于具体患者而言,既要考 虑其不良反应,又要针对其具体病证,权衡利弊。 (5)煎煮时需后下。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既有 泻下作用,且有收敛止泻作用
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WH解析
目录
a.研究背景
b.研究现状及进展
c.参考文献
• 2.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3.研究目标
• 4.预期结果
立题依据
• 研究背景
➢ 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 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 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体达到平衡状态[1]。
32(1):52. [13] 李巨三.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10):1605. [14].King LS, Yasui M. Aquaporins and disease: lessons from mice to human[ J]. Treads EndocrinolMetab, 2002,
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 地位,然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最近,肖小河等[7]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证实大黄具有泻下与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发挥泻下作用的是蒽醌苷类成分,发 挥止泻作用的是鞣质类成份,这是关于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基础研究的首次报道。
•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于大黄“止泻”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梅其炳等[12,13] 通过研究大黄中所含的多糖成份对2,4,6 - 三硝基苯磺酸( TNBS)诱导的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发现: (1)大黄多糖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活化 和释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而止泻; (2)通过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而止泻; (3)通过清除氧自由基,直接保护肠黏膜而发挥止泻作用 。
3 in a huma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line.Int J Med 14:621-626,2004. [17] 刘 青.大黄总蒽醌及其衍生物对LoVo、NRK 细胞AQP2、AQP4 表达的调节效应与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
泻下药实验报告
泻下药实验大黄提取液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经管学院10国贸2班小组成员:布茵2010092145 李哲琦2010092167 毛小迪2010092162 陈远见2010092178郑伟文2010092097 李建波2010092169 陆旭2010092168 廖贞政2010092161一、实验目的:1、学习肠管运动研究的实验方法。
2、观察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回肠推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会影响粪便的形成和排除。
大黄为泻下要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现代医学用于便秘,急腹症,各种出血,肾功能衰竭,急性菌疾,肠炎等症。
本实验以色素(墨汁)为标志,用含有色素(墨汁)的泻下药给小鼠灌服,观察色素(墨汁)在肠道推进的距离,反映泻下药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从而判断泻下药对肠道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动物:NIH小鼠,18~22g,雌雄各半,清洁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手术剪、眼眶镊、直尺、灌胃针头、注射器、烧杯、天平。
药物及试剂: 50%炭素墨汁生理盐水溶液、1g/ml大黄水煎液(含50%墨汁)。
四、实验方法:取健康小鼠10只,雌雄各半,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大黄组,给药前禁食24小时,给药组以0.2ml/10g灌胃给予含墨汁的大黄水煎液,空白组给予等量50%墨汁生理盐水溶液。
给药后30分钟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
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测量从幽门至墨汁前沿的距离作为“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
用公式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各组小肠容积是否增大。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差异。
推进率(%)=)小肠全长()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cm cm×100%五、实验结果:大黄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Sx±)组别剂量g/kgN 推进距离推进率(cm)(%)对照组0.410.420.4150.4250.423150404040大黄组0.435 0.4 0.42 0.43 0.4六、讨论: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止泻、止血、抗菌、抗病毒、活血祛淤、降压、降血脂、保肝、利胆排石、增进消化、利尿、抗肿瘤、抗氧化、参与免疫调节等功效。
大黄的泻下实验报告
大黄的泻下实验报告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是一种传统草药,具有泻下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为了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机制以及其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大黄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泻下作用,探究其对肠蠕动的影响,并研究是否存在副作用和药物安全性问题。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 大黄粉末- 实验动物(小鼠)3.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给予实验动物灌胃大黄粉末溶液。
- 对照组:给予实验动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3.3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
2. 将大黄粉末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将实验组动物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大黄溶液灌胃。
4. 对照组动物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5. 观察动物排便情况,记录泻下作用和副作用表现。
6. 统计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实验组排便次数泻下作用表现副作用表现-低剂量组10 明显泻下无中剂量组15 显著泻下轻微腹痛高剂量组20 剧烈泻下腹痛、腹泻对照组 5 无泻下无5.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剂量越高,作用越明显。
2. 中剂量组出现轻微腹痛,高剂量组出现腹痛和腹泻,说明大黄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3. 对照组未出现泻下作用和副作用,说明观察到的结果与大黄本身的药理作用相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仅在小鼠实验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泻下作用和安全性如何仍需进一步研究。
6. 结论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作用明显且剂量相关。
然而,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剂量过高可能会引起腹痛和腹泻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应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7. 致谢感谢实验所用的大黄粉末和实验动物提供者对本次实验的支持。
参考文献。
泻下药实验报告
泻下药实验大黄提取液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经管学院10国贸2班 小组成员:布茵2010092145 李哲琦2010092167 毛小迪2010092162 陈远见2010092178 郑伟文2010092097 李建波2010092169 陆旭2010092168 廖贞政2010092161一、 实验目的:1、 学习肠管运动研究的实验方法。
2、 观察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回肠推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会影响粪便的形成和排除。
大黄为泻下要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现代医学用于便秘,急腹症,各种出血,肾功能衰竭,急性菌疾,肠炎等症。
本实验以色素(墨汁)为标志,用含有色素(墨汁)的泻下药给小鼠灌服,观察色素(墨汁)在肠道推进的距离,反映泻下药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从而判断泻下药对肠道的作用。
三、 实验材料动物:NIH 小鼠,18~22g ,雌雄各半,清洁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手术剪、眼眶镊、直尺、灌胃针头、注射器、烧杯、天平。
药物及试剂: 50%炭素墨汁生理盐水溶液、1g/ml 大黄水煎液(含50%墨汁)。
四、 实验方法:取健康小鼠10只,雌雄各半,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大黄组,给药前禁食24小时,给药组以0.2ml/10g 灌胃给予含墨汁的大黄水煎液,空白组给予等量50%墨汁生理盐水溶液。
给药后30分钟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
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测量从幽门至墨汁前沿的距离作为“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
用公式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各组小肠容积是否增大。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差异。
推进率(%)= )小肠全长()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cm cm ×100%五、实验结果:大黄对小鼠肠推进的影响(Sx±)组别剂量g/kgN 推进距离推进率(cm)(%)对照组0.410.420.4150.4250.423150404040大黄组0.435 0.4 0.42 0.43 0.4六、讨论: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止泻、止血、抗菌、抗病毒、活血祛淤、降压、降血脂、保肝、利胆排石、增进消化、利尿、抗肿瘤、抗氧化、参与免疫调节等功效。
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
•综 述•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创新科研基金项目(051761)。
通信作者:范卓文,E-maiO ***************。
杜兆远,刘永武,张 娜,赵良友,翟旭楠,范卓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4摘要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除了传统疗效外,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以及在抗癌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
大黄的作用机 制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有关,并发现大黄对肝肾等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本文主要从大黄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这两个方面对近5年的文献进行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大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doi 10.3969/j.issn 4 004-5775.4021.49.441学科分类代码396.44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Mechanism of Rhubarb Ac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Clinical Research/DU Zhao-yuan, LIU Yong-wu, ZHANG Na, et al./DIeilongjiang Universita of Trr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AbstrrcC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hubarb, in addition to the trayitionyl efficacy, has y bidirectional regulatory effectayd hrs uect potenticl in anhcaacea. Thc mechanism of rhubarb is re l ate C to inflammation, acUoxiCation, apoptosis act autophauyact O is fonna that rhudarh has some toxio hOe effects on impohaat oryaas such as livea and kidney. This papea summarizes and aiscuss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Iasi 5 year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acetion of rhubarb.Key words Rhubarh; Infammatory response; Antioxioant; Apoptosis aad autophauy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产自四川、云南等地,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 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o r g a n s y n d r o me, b l o o d - h e a t b l e e d i n g , b l o o d s t a s i s s y mp t o m a n d o t h e r s t h e n i c h e a t a n d d a mp h e a t s y n d r o me . T h i s
l o g i c a l p l e i o t r o p i c e f f e c t g e n e r a t e d b y t h e mu k i p l e c h e mi c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i n r h u b a r b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h t e r a t u r e r e p o r t s o r t h e r e c e n t 1 0 y e a r s , t h u s p r o v i d i n g b a s i s a n d s u p p o t r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h u b a r d .
【 关键词】 大黄
双 向调节
化学成分
大黄致泻与止泻双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医药学传承创新与基础理论研究ted by micr ocal orim etry[J].Jou rnal of Hazar dous M a t e r i al s,2009,168:609.26Zh ao Y L,Shi W L,S h ah L M,et a1.V i任e re Hc e4$i n E ffe cts o f Zuojin Pil l s a nd It s Si mi la r Form ulaes o n Wei Cold Mod el in Rat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 e Medicine.2009,15(4):293,27余惠曼.刘塔斯,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人参和西洋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60.28余惠曼。
肖小河,刘塔斯,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I.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93.29周韶华,潘五九,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草药,2004,35(11):1230.30周韶华,肖小河,赵艳玲,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83. 31樊冬丽,廖庆文,鄢丹,等.基于生物热力学表达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寒热药性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5):421.32李丰衣,张琳,王伽伯,等.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医治则“热者寒之”科学基础的初步探索[J].中医杂志,2010,待发表.大黄“致泻"与“止泻’’双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①秦谊王伽伯孔维军赵艳玲代春美方芳张琳李宝才金城肖小河(解放军第三。
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39)摘要:本文对比研究了大黄不同提取部位(总提取物以及总蒽醌部位、总鞣质部位、剩余部位)对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总蒽醌部位和总提取物均具有致泻作用,但总葸醌部位的活性强于总提取物;连续给予小鼠总鞣质部位,可观测到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止泻作用;剩余部位对小鼠肠道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唐学游;王海龙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0(15)12
【摘要】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抗菌、利胆、止血、抗肿瘤等作用。
它是临床运用较广的常用药,同时也是具备多种双向调节功能的药物。
现就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药物功效的双向调节大黄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已被大家所公认,如《本经》云:“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大黄;双向调节
【作者】唐学游;王海龙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J], 张启元
2.大黄蛰虫丸在月经失调治疗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J], 俞美谷
3.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J], 向安娅;王艳;余承青;刘仁慧
4.浅析大黄、川芎、蒲黄双向调节作用——读《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心得 [J], 陶
雯;刘敏
5.大承气汤和大黄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J], 杨文修;王辉;刘曼;陈立君;张莉平;刘慧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研究背景
➢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 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
• 研究背景
✓ 《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 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便秘的含大黄方 剂共有283首,其中以大黄为主药的有59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 、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
大黄“泻下”的成份为蒽醌苷类,效应部位在大肠, 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 酶,阻碍Na+转运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致泻; 2. 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胆碱样作用),使肠 蠕动增加而致泻[8,9]; 3. 刺激骨盆神经反射性致泻; 4.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可以抑制结肠AQPs的蛋白 和基因表达,使水吸收受制而致泻[10,11]。
• 研究背景
➢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 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 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 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其味苦、性寒,归脾、胃、 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利湿退黄[2]。
• 研究背景
双向调节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属 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尤 其是在治疗某些疑难病证时,巧妙运用双向调节的方药,常 可获得良效,因此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由于目前关于 中药双向调节的基础研究仍然较少,对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 机制不清楚,这也限制了它的临床运用。
• 研究背景
《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 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大黄因其功 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 各科多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 成药有801种,占所有中成药品种的10%以上,是在中药组方 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 之一。大黄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青睐,已作为一个世界性药 物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3]。
• 研究背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剂量、炮制、成分、煎煮时 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 节作用,其中剂量和炮制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 研究背景
① 剂量改变: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 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如金 氏研 究所示,大剂量大黄兴奋离体结肠肠管,小剂量则表现出抑 制作用[5]。
研究现状及进展
• 近期研究发现结直肠上皮细胞内表达丰富的水通道蛋白( aquapoins,AQPs),可能对大肠水代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提示经细胞途径的水分吸收机制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 义,同时AQPs参与肠内黏液的分泌。
• AQP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族对水有特异通透性的膜蛋白, 它 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膜上, 对动、植物调节水 代谢起着重要作用[14,15]。AQP 参与组织水的吸收、分布及 细胞内外水平衡等的调节。目前发现的AQPs共有13种亚型 (AQP0-12)。
② 炮制不同: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 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 反能止泻[6]。
③ 成分不同:大黄中的泻下成分为蒽醌苷类,止泻成分为鞣质类。 ④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⑤ 机体状态:大黄对实热便秘者有通便作用,为湿热泄泻者有止泻作
用。
•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研究背景
➢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双向作用有:泻下与止泻、祛邪与补益、活血与止 血、升浮与沉降、止痛与致痛、健胃与败胃、止吐与止痢等方 面[4],其中,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大黄有 峻下实热、荡涤肠胃之功,泻下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效,也最 能体现大黄的苦寒药性,临床巧妙运用,还能清肠道湿热浊水 积滞,去积热而止泻。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于大黄“止泻”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梅其炳等[12,13] 通过研究大黄中所含的多糖成份对2,4,6 - 三硝基苯磺酸( TNBS)诱导的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发现: (1)大黄多糖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活化 和释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而止泻; (2)通过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而止泻; (3)通过清除氧自由基,直接保护肠黏膜而发挥止泻作用 。
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 1.立题依据
目录
a.研究背景
b.研究现状及进展
c.参考文献
• 2.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研究背景
➢ 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 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 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体达到平衡状态[1]。
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 地位,然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最近,肖小河等[7]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证实大黄具有泻下与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发挥泻下作用的是蒽醌苷类成分,发 挥止泻作用的是鞣质类成份,这是关于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基础研究的首次报道。
• 研究现状及进展
✓ 大黄治疗便秘已众所周知,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即以大黄与好酒同泽,然后分服酒,治疗泻痢日久不愈。通常认 为用量为0.05~0.3g时,可致便秘,小儿急性肠炎腹泻,服之颇宜,因大 黄即可消炎,又能止泻。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腹泻的含大黄方剂有 69首,以大黄为主药的有8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湿热泄泻、寒湿 泄泻、伤食泄泻,如止痢丸。
研究现状及进展
• 许多学者认为AQPs在大肠内的异常表达导致结肠对水分的 吸收过度和(或)肠液分泌减少参与了腹泻和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