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一、百家争鸣的概述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在政治、哲学、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学术争鸣。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亮点。
二、儒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基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悌、仁爱、礼义,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2. 孔子孔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德治国”、“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
三、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追求道的自然而无为,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2.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思想。
四、墨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主张礼义廉耻,追求天下大同、爱天下。
2.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法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重法、严刑峻法、政治手段的运用,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者国之宝”、“内治外攘”等重要理论。
六、兵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注重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论述战争的原则和规律,对战争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孙武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
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思想。
七、其他学派和代表人物1. 阴阳家阴阳家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注重太阳和月亮的日月运行、万物生长之道。
2. 纵横家纵横家主张智谋,注重政治斗争的技巧和智慧,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起到重要影响。
八、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兴盛。
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和思想碰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省乐陵市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校解析Word版
“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6.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
(1)第一问,主张,墨子的主张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奢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法家的主张据材料“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从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不足方面加以回答,得出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的史实回答其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2.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D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4.(25分)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 (二)思想主张:
• 1、核心主张:“仁”和“礼”的思想
• (1)“仁”: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①内容:“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要求: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统治者推行德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刑杀
• ③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 【儒家思想】: “儒,柔也,术士之称”,早期的儒指商周时期专门负责冠婚丧祭 时司仪的祭官。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
•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 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先秦时期,只是诸子之一,平等竞争。
• 《诗》即《诗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现《乐》已失传
•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
•
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
爱有等差,“尊尊”、“亲亲”
• (2)“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 ①内容:“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 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要求人们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正名”,按照周礼矫正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达到名正言顺
• ③评价:有利于规范人际行为和社会秩序 ;恢复过去的制度,带有保守色彩
• (3)中庸之道:
• ①含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②目的: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仁注重和谐人际关系,但模糊上下尊卑,礼 是等级规范,易激化矛盾,只有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 会。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大约从战国末年到秦朝时期(公
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21年)持续约200年。
这个时期,诸多学派争相崛起,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有以下几个:
1. 儒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制、君主统治等思想,倡导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追求道的真理,提倡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法家:以商鞅、李斯为代表,倡导法治统治,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4. 兵家: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提倡以战争达
到国家统一和稳定。
5. 名家:以公孙龙为代表,主张辩论和辩证法,注重言辞和辩才。
6.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倡导世界和平与庙堂与市场的统一。
7. 阴阳家:以淮南子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和道德修养的结合,注重天人合一。
总结起来,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主要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
段历史时期的思想争鸣,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也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主题2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1.“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2.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期,士大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3.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执政官吏,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政治管理的需要,以朝廷发布的文告及“诗书礼乐”等文籍为教材,而“教材”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官府垄断了文化。
学校没有设置专职教师,而是“以吏为师”,或者说“官师为一”。
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
4.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实质上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发展巩固了华夏文明,但不能说明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4.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
5.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革命和社会的变革,这是改革最深层的原因。
列国纷争,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这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在政治追求中,孔子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重要内容。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一直以来百家争鸣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百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中国的百家学派纷争并兴起的局面。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1. 背景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分裂成七个国家。
这些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于是,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百家学派应运而生。
2.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学派注重礼仪、道德、教育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君主与臣民、父子、兄弟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3.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们应该追求无欲无求,放弃功利和权力的追逐。
道家学派提出的观念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提出了“非攻”、“兼爱”等重要观念。
墨家学派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和平共处。
墨家学派在当时社会中组织了大规模的爱国抗战活动,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5.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由孙武(孙子)创立,提出了《孙子兵法》等重要兵书。
兵家学派从军事战争的角度研究国家治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
他们强调权谋、战略、组织等方面的技巧,并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强盛和统一的基础。
6.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管仲和商鞅等人创立,他们提倡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
法家学派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统一。
他们注重行政管理、刑罚法制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以学问造诣出类拔萃而受到赞誉的学者的集合。
他们在百家争鸣中没有统一的学派观点,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学术特长。
这些名家之间进行学术较量和争论,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高一必修一期末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期末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瑰宝。
历史知识点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我们深入学习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期末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0年)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被尊为华夏族的开国时代。
夏朝共传十世十一王,夏王都的国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商朝末年,统治者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被周文王所灭。
3.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三个王朝,又称为周朝。
周朝共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
西周以奉行“礼尚往来”的周礼而闻名于世。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以前的一个时期,是东周灭亡至战国时期的过渡阶段。
这段时期,贵族势力猛烈扩张,社会经济呈现出分化的趋势。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由于大量列国之间的战争而得名。
列国割据,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1. 秦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秦皇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标准成为中原地区日后数百年的基准。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
刘邦自称为汉高祖,建立了汉朝,并被尊为汉武帝。
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字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文化的繁荣都有显著的影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1.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以魏、蜀、吴三国并立为特征。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经常被后人描述、歌颂和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
2. 两晋时期:两晋时期指的是东晋和西晋时期。
两晋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和以王羲之、颜真卿等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了中国文化史。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BC8C---BC3C)“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①子曰:“仁者爱人。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 ④子曰:“有教无类。
”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⑵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2、重视和善待老百姓,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2、主张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子:“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崇尚自然无为 ,追求精神自由1、代表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申不害2、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②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③《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③重农抑商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预习1、2课,完成资料 P99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P99) 2.主要代表及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天行有常的唯物观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 。 推崇“人治”, “德治”。 道家——“无为而治” 。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法治” 。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儒家:重视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主张积 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无为、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崇尚自由、主 张避世,强调超脱) 法家(法治、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勤俭、刻苦简朴、吃苦耐劳、苦干、 博爱、追 10)
1、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文化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⑴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⑵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⑶法家思想——变革精神,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课堂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① “仁” ② “礼” ③ “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6.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 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段言论反映的是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有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①②是儒家孔子的主张;③是儒家孟子的主张;④是墨家墨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体现了改革观,属于法家思想;“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墨子的名言,属于墨家思想;“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3.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最新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以民为本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尊重自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惟人,方物之灵”强调的是人是万物之灵,具有人文精神;材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具有人文精神,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2.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A.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B.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C.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答案】A【解析】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
B是道家思想。
C项体现的是“无为”,是道家思想。
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
3.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法治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
四个选项中,A项属于法家思想,B项强调自然规律,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D 项属于墨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汉代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汉代思想大一统岳麓版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百家争鸣的背景——士阶层的兴起孔子“仁”的思想孟子对无道君主的批判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强调“礼”的作用孟子的天人观法家思想适应社会现实墨家与儒家相比注重实利道家顺应自然、逍遥自得的理念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东汉时期外儒内法礼主刑辅儒学对*运行机制的影响汉代以来儒学的功利化综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一、选择题1(·广东清远调研)《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卿大夫的崛起 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D 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D项符合题意2(·安徽安庆模拟)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 ) 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 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D 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 项正确3(·山东日照二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 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D 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 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4(·山东潍坊摸底)《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 )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解析:D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5(·河南重点高中联考)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6萧公权《中国*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解析:C 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流传时间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不一致B项错误;从“起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产生于不同的诸侯国且代表人数较多既说明了法家思想是异地而同心又说明了法家思想是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的符合时代需求C项正确;商朝旧贵族被封宋地而非楚地D 项错误7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 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 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8(·陕西汉中模拟)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B智者乐水仁者乐山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解析:C 材料所述中国园林的特点体现的是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万物皆备于我”强调“我”也就是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的是人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理念故C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9(·中原名校联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强调制度与秩序 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两者之间的共性孔孟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宋代儒学主张回归《论语》《孟子》等原典回归孔孟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0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B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表现的主要是礼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思想反映的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11(·河北保定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官僚*形成和贵族*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解析:B “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系统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形成和贵族*解体是在秦代当时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不是官僚*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2(·山西临汾摸底)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既非贵族*也非军人*又非商人*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即士人*”“士人*”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功利化 B儒学思辨化 C儒学理论化 D儒学宗教化解析:A 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士人*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理论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的现象故B、C两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和经济大变动:*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4(·山东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甲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乙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丙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可得出一个主题:孔子的道德观;依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另一个主题:孔子的法律观在历史评价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的道德观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
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
2
2、(老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厩(马圈)焚。
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请回答:
⑴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⑵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
⑶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
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这些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思考:孔孟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5、(荀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材料三、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请回答:
据上述材料,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存在?你认为荀子的治国思想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有何启示?
6、联系社会背景分析墨家成为战国时期显学的原因?
7、(韩非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韩非子·定法》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材料二、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三、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请回答:
据上述材料,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为什么韩非子的思想被统治者所采纳?你认为韩非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8、在战国时期,如果你是一个君王;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如果你是一个小手工业者。
你会分别赞同哪个学派的治国思想?简要说明理由。
三、习题设计与训练: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
”
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后期B.公元前5世纪后期C.公元前6世纪前期D.公元前4世纪后期
2、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生产与节约并重②节约是应对贫穷的根本途径③人可以战胜自然④“天”是导致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7菏泽)有一天,子路问行:“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问斯行之?”冉有问行,子曰:“闻斯行之。
”此时说明孔子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优柔寡断
D.对事情一知半解
4、(07揭阳)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段话的含义主要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
5、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参考与提示
2、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愚民政策;无为而治
具体含义:见课本p22(旧)
评价:无为而治,在经济遭受破坏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将逐渐被取代。
3、⑴思想:“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忠恕”;“克己复礼”、“正名”;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
⑵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⑶实质: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影响: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经过改造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4、思想:兴王道,行仁政;民本、重农思想
历史条件: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政治: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想富国强兵,求得生存和发展;各诸侯国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影响:“仁政”思想基本上奠定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思想和人格精神对于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
5、思想: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社会存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确立。
6、(从社会条件、墨家思想本身的特点)
7、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原因:对于推进国家的统一;对于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对于继续推进深化改革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