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中秋节李峤古诗

中秋节李峤古诗

中秋节李峤古诗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在中秋夜所作。

全诗以明月为切入点,通过对月圆之夜的描述,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感悟。

首句“圆魄上寒空”,写出了明月升上天空的景象,同时也点明了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接着“皆言四海同”,通过人们的普遍认知,强调了月圆之夜的
特殊意义。

这里的“皆言”二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人们对中秋节的共同认知,又暗示了人们对于团圆和和谐的向往。

然而,作者并没有被这种普遍的认知所限制,他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两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明月高挂,但在这个时刻,千里之外的人们可能正经历着风雨飘摇。

这种对比和冲突,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凸显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作者介绍: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

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入仕,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他在武后、中宗两朝曾三度为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李峤在诗歌创作上造诣深厚,其诗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离别之感,风格清新自然、婉转流畅。

他的《中秋月》一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成为了经典之作。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古诗简介《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翻译/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注释⑴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

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

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鉴赏“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古诗简介《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翻译/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注释⑴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

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

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鉴赏“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中秋月唐李峤的古诗讲解

中秋月唐李峤的古诗讲解

下面是对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一诗的讲解: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中秋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人们都说天下各处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就没有风雨交加的情况呢?
诗歌的前两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描写了中秋节夜月亮的浑圆和高悬天空的景象,以及人们普遍认为四海之内的月色都是相同的。

这里的“圆魄”指的是圆月,“寒空”则暗示了秋季的凉爽。

然而,诗歌的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却出人意料地转折。

诗人指出,虽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明月当空,但谁能确定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风雨呢?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可能有着不同的情况。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中秋节的思考和对远方的想象。

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绝对地认为别处的情况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同,同时也唤起了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李峤的这首《中秋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中秋月色的观察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体现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思念和祝福之意。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月二首其二》.doc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月二首其二》.doc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月二首其二》《中秋月二首其二》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诗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

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中秋月译文李峤

中秋月译文李峤

中秋月译文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月亮圆圆的魄影升上了寒冷的夜空,大家都说四海之内此时
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可谁能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是不是没有
风雨交加的情况呢?
哎呀,你说这李峤也真是有意思,写个中秋月还能想到这么多。


看啊,他先说那圆圆的月亮升到了冷冷的天上。

咱们平常抬头看月亮,是不是也觉得它又大又圆,高高挂在天上?他还说大家都讲四海之内
这月亮都一个样。

这就好像咱们平常跟朋友聊天,说哎呀,中秋节到了,月亮都一样美嘛。

但是呢,李峤这家伙脑瓜子一转,来了个大反转。

他说,你们都觉
得一样,可谁晓得千里之外的地方,会不会正刮着风下着雨,根本看
不到这么美的月亮呢?这就好比咱们有时候觉得一件事大家都应该是
这么个情况,结果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嘿,说不定不是这样呢!
你想想,咱们过中秋,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月饼赏着月,心里美
美的。

可李峤就提醒咱们,别光想着自己这舒坦,说不定远处有人正
遭罪呢。

这让咱们也得多想想别人,不能光自己乐呵。

反正李峤这首诗啊,写得既有咱们能看到的平常景,又有让咱们想不到的小心思,真是妙极啦!出处:《中秋月》李峤。

诵读中秋节诗词

诵读中秋节诗词

诵读中秋节诗词原文:《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一、衍生注释:“圆魄上寒空”,中秋的圆月升上寒冷的夜空。

“皆言四海同”,大家都说四海之内这月亮都是相同的。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会有风雨呢?暗喻世间万物并非全然相同,各地境遇有别。

二、赏析:首句“圆魄上寒空”,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中秋明月高悬夜空的画面,“寒空”二字为画面增添一丝清冷孤寂之感。

“皆言四海同”,则是一种普遍认知的表述,引出后面的反问。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此句以反问的形式,由月及人,由眼前的明月联想到远方可能不同的境遇,富有哲理,拓宽了诗的意境与内涵,让读者在赏月之时不禁思考世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三、作者介绍:李峤,唐代诗人。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咏物、应制等多种类型。

其诗风较为华丽,注重辞藻的雕琢,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诗歌在形式与技巧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运用片段:我和同学在校园里赏月。

我看着月亮说:“圆魄上寒空,今晚这月亮可真美。

”同学接话:“皆言四海同,这月亮到处都能看到呢。

”我笑着反问:“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说不定有些地方的人正遭遇困难,看不到这么美的月亮,咱们在这赏月是不是有点太幸运了?”这首《中秋月》让我们在赏月时多了一份思考,它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们,提醒我们世界很大,境遇不同,要心怀悲悯与感恩。

原文:《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一、衍生注释:“无云世界秋三五”,在没有云彩的中秋之夜。

“共看蟾盘上海涯”,大家一同看着月亮从海边升起。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是说月亮一直到天边尽头,不会只照耀某一户人家,寓意月亮的公正无私,普照大地。

二、赏析:首句“无云世界秋三五”,点明时间是中秋且天气晴朗,为赏月营造了绝佳的环境。

“共看蟾盘上海涯”,描绘出人们共同赏月,月亮从海上升起的宏大景象,富有画面感。

中秋夜赏析安知千里外【唐】李峤

中秋夜赏析安知千里外【唐】李峤

• “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 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 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 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 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 [2]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 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 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 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 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 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 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 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夜
作者: 李峤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 注释 • 1.圆魄:指中秋圆月。 • 2.安知:哪里知道。
译文

天上升起一,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 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 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 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 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 世界,没有风雨呢? •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 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 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 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 寡,即便对人人 •

中秋夜古诗带拼音全诗 中秋夜古诗意思是什么

中秋夜古诗带拼音全诗 中秋夜古诗意思是什么

中秋夜古诗带拼音全诗中秋夜古诗意思是什么
中秋夜古诗带拼音全诗中秋夜古诗意思是什么
zhōng qiū yè
中秋夜
táng dài:lǐ qiáo
唐代:李峤
yuán pò shàng hán kōng , jiē yán sì hǎi tóng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ān zhī qiān lǐ wài , bù yǒu yǔ jiān fēng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中秋月二首·其二》是唐代李峤创作的诗词。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唐代: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译文及注释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注释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鉴赏“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月其二》李峤

《中秋月其二》李峤

《中秋⽉其⼆》李峤中秋⽉其⼆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四海同。

安知千⾥外,不有⾬兼风?译⽂夜空中升起⼀轮明⽉,都说每个地⽅都是⼀样的⽉⾊。

哪⾥知道远在千⾥之外,就没有急风暴⾬呢?注释圆魄:指中秋圆⽉。

安知:哪⾥知道。

赏析这⾸诗借咏中秋的⽉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四海同。

安知千⾥外,不有⾬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当空,⼜怎见得此时彼地(“千⾥外”)“不有⾬兼风”呢?千⾥指很远的意思,风⾬可借指⼈⽣的⽆常和艰⾟。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之外的世界,没有风⾬呢?⼈⼈“皆⾔”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千世界,变化万千,⼈类对⾃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类认识能⼒的提⾼⽽不断深化、发展的,⼀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数的多寡,即便对⼈⼈“皆⾔”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地探索。

其⼆,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当空⽽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五⾔绝句,写此地有⽉光,彼地有风⾬,意在风⾬,⽽⾮赏⽉。

李峤其⼈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然⼗分敏感——⾼空中⼀轮明⽉照射⼤地,众⼈都说今夜各处的⽉光都⼀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之外,⽆⾬骤风狂?这⾸诗以咏⽉为题,揭⽰了⼀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当空,他处却风⾬交加。

中秋⽉其⼀唐·李峤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译⽂:译⽂这⽉⼉在⽆边⽆际的天空中缺了⼜变圆,千秋万代东风⼀直在对它吹拂。

是谁在⽉亮⾥种的桂树,它的树枝为何从不会长出圆圆的⽉轮之外。

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年),字巨⼭,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

唐朝时期宰相。

出⾝赵郡李⽒东祖房,早年进⼠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麟台少监等职。

中秋月 古诗词

中秋月 古诗词

中秋月古诗词
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
【作者】李峤【朝代】唐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作者介绍:
李峤,男,生卒:(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新唐书《李峤传》解析: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

早孤,事母孝。

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

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

举制策甲科,迁长安。

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

三年级中秋节古诗四句简单

三年级中秋节古诗四句简单

三年级中秋节古诗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中秋节的月亮,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1.圆魄上寒空:圆魄指的是满月,寒空指的是秋天的天空。

这句话描述了中秋节时,满月高挂在秋天的天空上。

2.皆言四海同:四海指的是各个地方,同指的是同样、一致。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普遍认为中秋节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共同欣赏到满月的美景。

3.安知千里外:安知是怎能知道的意思,千里外指的是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怎能知道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是否也有人同样在欣赏中秋的月亮。

4.不有雨兼风:雨和风都是自然现象,这里用来比喻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阻碍。

这句话回答了前一个问题,暗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和阻碍,使得人们无法共赏中秋的月亮。

— 1 —
这首诗以中秋节的月亮为载体,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2 —。

中秋夜唐李峤古诗

中秋夜唐李峤古诗

中秋夜唐李峤古诗
《中秋夜》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一、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唐代诗人,字巨山。

河北赞皇人。

他在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王勃、杨炯、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人并称“文章四友”。

二、译文:
月亮在寒冷的空中升起,人们都说四海的月光都是一样的。

但谁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不会有雨和风呢?
注释:
1. 圆魄:指中秋的圆月。

2. 安知:表示疑问,意为“怎么知道”。

三、赏析
1.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的月亮,表达了世界上万物并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

2. 五言绝句的形式,以月亮为主题,实则是借此表达世事的无常和变化。

李峤曾三度担任宰相,对政治的变幻有深刻的体会,诗中的风雨比喻或许正是对现实的一种隐
喻。

《中秋夜》古诗

《中秋夜》古诗

《中秋夜》古诗【原诗】圆魄①上寒空②,皆言四海同。

安知③千里外,不存有雨并任风?【注释】①圆魄:指中秋圆月。

魄,月亮。

②寒空:寒冷的高空。

③傥:哪里晓得。

【诗人简介】李峤(至),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于河北)人。

传说在李峤大的时候,有人托梦给他,并送来他一支神笔,后来他的文章就写下得非常出众。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存有一定的贡献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连,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说“文章四家”。

【翻译】贫苦的夜空中飘扬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晓得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暴风骤雨呢?【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咏中秋的月亮,来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道理。

为了表明道理,诗人特意筹钱中秋之月去描绘,可知选材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抛开圆月与风雨可以共存的事实,首先就人人“皆言”的内容来说,也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重新认识就是随着重新认识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重新认识恰当是否,并不依赖于抱持这种重新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就是的,也必须勇于猜测,不断深入积极探索。

其二,重新认识问题最懒以此代彼,以偏概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叙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究。

看见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曾三度任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因此,在诗中他既写出了对当时政局的认识,慨叹官场的起伏、人情的冷暖,又揭示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的真理。

这看似信手拈来的20个字,既说情又说理,确实值得细细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出自唐代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