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实数(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实数(一)教案

实数(一)教案

第二章实数6.实数(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实数是在有理数和勾股定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数系扩张,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类比方法,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概念可完全类比有理数建立,并通过例题和习题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地位及作用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

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2.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3.了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根据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数分类的探究,增强学生的分类意识;2.在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的过程中,将数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对实数进行分类的练习、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方法;2.在探究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2.在实数范围求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3.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教学难点建立实数概念及分类四、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交流—发现2.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实数概念;第三环节:实数分类;第四环节:实数相关概念;第五环节:探究——实数与数轴上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六环节:课堂练习;第七环节:课堂小节;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第一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一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2010²巴中]下列各数:
1A. 2
,0,
,0.303003„„,
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B. 3 ,1-
B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解析】属于无理数的是:
,0.303 003„„, ∴选B.
【点悟】实数可分为有理数(整数、分数)和无理数,只要是整数、分数,就一定不是无 理数.
类型之二
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2011²扬州]A. 2 B. 12
18,19,20,21,22,23,24题中的预测变形3,4题.
[学生用书P1] 1.[2011²湖州]-5的相反数是( A. 5 B. -5 C.
A A

) D. -1 ) D.
2.[2011²义乌]-3的绝对值是( A. 3 B. -3 C.
3.[2011²广东]-2的倒数是(
A. 2 B. - 2 C.
若实数x,y满足|x-2|+(3-y)2=0,则代数式xy-x2的值为 2 【解析】由非负数的意义确定x,y的值,再求代数式xy-x2的值. 由题意得 解得 【点悟】 (1)常见的非负数有|a|,a2, (a≥0);
.
(2)若几个非负数(式)的和为零,那么这几个数(式)都为零.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
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 精确到的数位 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8.平方根与立方根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记 为x=± (a≥0 ) .
[学生用书P1] 类型之一 实数的概念 、sin30°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D.4 B )

初中数学《实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实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 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相关概念是什 主题单元问题设
么? 计
2.实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
专题划分
专题一: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相关概 念及性质 专题二:实数的相关概念、分类及运算
专题一
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相关概念及性质
所需课时
课内 3 课时
专题一概述
本专题是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这一主题的起始专题, 进一步学习整个主题的基础。本专题的内容包括算数平方根、平方根、 立方根、实数等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本章难点是平方根 和实数的概念.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活动包括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老师 指导下系统准确地提炼出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理解 并掌握实数等概念. 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包括:理解并掌握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实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会借助工具(纸、笔、直尺、几何画板软件 等)估算出无理数的大小.
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包括:理解并掌握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实数概念及性质,会根据实际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实数的意义。 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实数分类并运算的过程,体会并掌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 法.
专题问题设计
1. 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如何求这个数? 这个数叫做什么? 2. 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和读法分别是什么? 3.一个数的平方是什么?什么叫开平方? 4. 平方根的性质有哪些? 5.什么叫做立方根?有哪些性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几何画板课件
常规资源
作图工具(直尺)
教学支撑环境

1.3实数及其运算(分类精讲)·数学中考分类精粹

1.3实数及其运算(分类精讲)·数学中考分类精粹

ö□ç æ 3ö 3÷ ç ÷ 的 在算式 æ 2 5.( □中填上 2 0 1 2������ 山 东 菏 泽 ) è-3 ø è-3 ø 运算符号 , 使结果最大 , 这个运算符号是 ( )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 估计它的边长 2 6.( 5, 2 0 1 2������ 浙江义乌 ) 大小在 ( ) . C. 4 与 5 之间 A. 2 与 3 之间 B. 3 与 4 之间 D. 5 与 6 之间 C.乘号 A.加号 B.减号 D.除号
2 ) 计 算: ( 3 3.( -| 2-π |= 2 0 1 2������ 贵 州 黔 西 南 ) 3. 1 4-π
0 ) 计算 : 3 4.( |-2 |+ ( -3 - 4= . 2 0 1 2������ 湖南娄底 )

0 20 1 2 计 算 :4+ ( 4 9.( π-2) -|-5 |+ ( -1) + 2 0 1 2������ 重庆 )
§1 . 3 实数及其运算
明白实数与数轴上 1.能说出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 , 的点一 一 对 应 , 会 求 实 数 的 相 反 数、 倒数与绝 对值 . 能运用运 3.会进行实数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 算律简化运算 . 百以内整数 ( 对应的负整数 ) 的立方根 .
������������������������������������������������������
( 第1 5题)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个 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7.( ) . 2 0 1 2������ 湖北荆门 ) A.- C. 9 5 2 B. π D. |-2 |
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8.( ) . 2 0 1 2������ 湖北黄冈 ) 下列四个数中 , 无理数是 ( 9.( ) . 2 0 1 2������ 贵州毕节 ) π, , 下 列 各 数: 其中无 1 0.( s i n 3 0 ° - 3,4, 2 0 1 2������ 四川巴 中 ) 3 理数的个数是 (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个 实数 3 的倒数是 ( 1 1.( ) . 2 0 1 2������ 广东广州 ) C.-3 1 A.- 3 1 B. 3 D. 3 A. 4 B. 1 C. 0 D. π 3

3.示范教案(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2)

3.示范教案(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2)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整体设计教学分析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三维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1)①如图113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图1-1-3-1②观察集合A与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运算.(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③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④试用Venn图表示A∪B=C.⑤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⑥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ⅰ)A={2,4,6,8,10},B={3,5,8,12},C={8};(ⅱ)A={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⑦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显示.讨论结果: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②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了集合C.③C={x|x∈A,或x∈B}.④如图1131所示.⑤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1所示.⑥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运算,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ⅰ)A∩B=C,(ⅱ)A∪B=C.⑦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且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2所示.图1-1-3-2应用示例思路11.设A={4,5,6,8},B={3,5,7,8},求A∪B,A∩B.图1-1-3-3活动:让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交集、并集的含义,由于本例题难度较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是总结集合运算的方法.根据集合并集、交集的含义,借助于V enn图写出.观察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或用Venn图来表示,如图1133所示.解:A∪B={4,5,6,8}∪{3,5,7,8}={3,4,5,6,7,8}.A∩B={4,5,6,8}∩{3,5,7,8}={5,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V enn图或直接观察得到结果.本题易错解为A∪B={3,4,5,5,6,7,8,8}.其原因是忽视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解决集合问题要遵守集合元素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1.集合M={1,2,3},N={-1,5,6,7},则M∪N=________.M∩N=________.答案:{-1,1,2,3,5,6,7} ∅2.集合P={1,2,3,m},M={m2,3},P∪M={1,2,3,m},则m=_________.-,0.因m=1不合题意,故舍去.分析:由题意得m2=1或2或m,解得m=-1,1,2,2-,0答案:-1,2,23.2007河南实验中学月考,理1满足A∪B={0,2}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 )A.2B.5C.7D.9分析:∵A∪B={0,2},∴A⊆{0,2}.则A=∅或A={0}或A={2}或A={0,2}.当A=∅时,B={0,2};当A={0}时,则集合B={2}或{0,2};当A={2}时,则集合B={0}或{0,2};当A={0,2}时,则集合B=∅或{0}或{2}或{0,2},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1+2+2+4=9.答案:D4.2006辽宁高考,理2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的个数是( )A.1B.3C.4D.8分析:转化为求集合A子集的个数.很明显3∉A,又A∪B={1,2,3},必有3∈B,即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3,其他元素来自集合A中,则集合B的个数等于A={1,2}的子集个数,又集合A中含有22=4个元素,则集合A有22=4个子集,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B共有4个.答案:C2.设A={x|-1<x<2},B={x|1<x<3},求A∪B,A∩B.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并集、交集的含义.利用数轴,将A、B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用数轴表示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解:将A={x|-1<x<2}及B={x|1<x<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1134所示的阴影部分即为所求.图1-1-3-4由图得A∪B={x|-1<x<2}∪{x|1<x<3}={x|-1<x<3},A∩B={x|-1<x<2}∩{x|1<x<3}={x|1<x<2}.点评:本类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数轴来计算结果.变式训练1.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R,A∩B={x|2<x<3}.2.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3,2},A∩B=∅.3.2007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0,2]B.[1,2]C.[0,4]D.[1,4]分析: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如图1135所示.由图得A∩B=[0,2].图1-1-3-5答案:A课本P11例6、例7.思路21.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解:因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136所示,所以A∩B={x|0<x<5}, B∪C={x|x>0},A∩B∩C=∅.图1-1-3-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借助于直观(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变式训练1.设A={x|x=2n,n∈N*},B={x|x=2n,n∈N},求A∩B,A∪B.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而10∈B但10∉A,即A B,那么A∩B=A,A∪B=B.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3.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解:因A∩B={9},则9∈A,a-1=9或a2=9,a=10或a=±3,当a=10时,a-5=5,1-a=-9;当a=3时,a-1=2不合题意.当a=-3时,a-1=-4不合题意.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4.2006北京高考,文1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A.{x|-3<x<1}B.{x|1<x<2}C.{x|x>-3}D.{x|x<1}分析:集合A={x|2x+1<3}={x|x<1},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1}.答案:A2.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活动:明确集合A 、B 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 的集合A 、B 的关系.集合A 是方程x 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 ⊆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 是否为空集来求a 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 、B 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 图发现集合A 、B 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 的值.解:由题意得A={-4,0}.∵A∩B=B,∴B ⊆A.∴B=∅或B≠∅.当B=∅时,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1)x+a 2-1=0无实数解,则Δ=4(a+1)2-4(a 2-1)<0,解得a<-1.当B≠∅时,若集合B 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 2-1)=0,解得a=-1,此时,B={x|x 2=0}={0}⊆A,即a=-1符合题意.若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1)x+a 2-1=0的解是-4,0.则有⎩⎨⎧=⨯+=+ 1.-a 04-1),-2(a 04-2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综上所得,a=1或a≤-1.变式训练1.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 -5},B={x|3≤x≤22},则能使A ⊆(A∩B)成立的所有a 值的集合是什么?解:由题意知A ⊆(A∩B),即A ⊆B,A 非空,利用数轴得⎪⎩⎪⎨⎧≤-≥+-≤+.2253,312,5312a a a a 解得6≤a≤9,即所有a 值的集合是{a|6≤a≤9}.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 -1},且A ∪B=A,试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 ∪B=A 得B ⊆A,则有B=∅或B≠∅,因此对集合B 分类讨论.解:∵A ∪B=A,∴B ⊆A.又∵A={x|-2≤x≤5}≠∅,∴B=∅,或B≠∅.当B=∅时,有m+1>2m-1,∴m<2.当B≠∅时,观察图1-1-3-7:图1-1-3-7由数轴可得⎪⎩⎪⎨⎧≤-+≤--≤+.512,12,121m m m m 解得-2≤m≤3.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知能训练课本P 11练习1、2、3.【补充练习】1.设a={3,5,6,8},B={4,5,7,8},(1)求A∩B,A∪B.(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A∩B________A,B________A∩B,A∪B________A,A∪B________B,A∩B________A∪B. 解:(1)因A、B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则A∩B={3,5,6,8}∩{4,5,7,8}={5,8}.又A、B两集合的元素3、4、5、6、7、8,故A∪B={3,4,5,6,7,8}.(2)由文氏图可知A∩B⊆A,B⊇A∩B,A∪B⊇A,A∪B⊇B,A∩B⊆A∪B.2.设A={x|x<5},B={x|x≥0},求A∩B.解: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故A∩B={x|x<5}∩{x|x≥0}={x|0≤x<5}.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4.设A={x|x>-2},B={x|x≥3},求A∪B.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分析:M、N中元素是数.A、B中元素是平面内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解:∵M={1},N={1,2},则A={(1,1),(1,2)},B={(1,1),(2,1)},故A∩B={(1,1)},A∪B={(1,1),(1,2), (2,1)}.7.2006江苏高考,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A⊆CB.C⊆AC.A≠CD.A=∅分析:思路一:∵(B∩C)⊆B,(B∩C)⊆C,A∪B=B∩C,∴A∪B⊆B,A∪B⊆C.∴A⊆B⊆C.∴A⊆C.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而此时A=C,排除C.答案:A拓展提升观察:(1)集合A={1,2},B={1,2,3,4}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2)当A=∅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由(1)(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1)(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8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图1-1-3-8解:A∩B=A⇔A⊆B⇔A∪B=B.可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A∪B=B∪A,A⊆(A∪B),B⊆(A∪B);A∪A=A,A∪∅=A,A⊆B⇔A∪B=B;A∩B=B∩A;(A∩B)⊆A,(A∩B)⊆B;A∩A=A;A∩∅=∅;A⊆B⇔A∩B=A.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作业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课本P12习题1.1A组6、7、8.设计感想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设计者:尚大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 实数1.1平方根(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情景一:在等式a x =2中 ,已知3-=x ,你能求a 吗?已知5=a ,你能x 求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25.0)5.0(,25.05.0,91)31(,91)31(,4)2(,42222222=-==-==-=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 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a x =2,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4,0,10,5;21,41,25,92222222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 ”,正数a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a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问题三:从问题二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教师要给与适当的帮助,要给与鼓励】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1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实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实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实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将实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会根据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数分类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分类意识。

2.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对实数的分类练习、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2、在探究数轴上表示点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实数,能对实数进行分类。

2、理解数轴上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一 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

活动二 大家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请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笔和计算器去计算,得出结果总结规律。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整数是否可以看成小数的形式?例如:3教师归纳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如等。

引导学生反向探讨: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2553 427911119小结: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活动三 让学生计算下面几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发现结果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这些运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并且还不循环,这种数属于哪一类?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1)试着写出几个无理数。

(2)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上述问题后,要求学生思考:1、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2、如何把实数分类?教师归纳总结:注意带根号的数,判断它是不是无理数的方法。

初中阶段还有一个特殊数,它也是无理数。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三章_实数_导学案集(精品)[1]1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三章_实数_导学案集(精品)[1]1

13.1平方根(第1课时)主备赵晗审核吕元群时间 2011 10一、教学目标1.经历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会求某些正数(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本节课需要的各种图表要提前画好)三、合作探究请看下面的例子.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扎西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分米?(师演示一张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纸)(一)谁来说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分米?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答:因为52=25(板书:因为52=25),所以这个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5分米(板书:所以边长=5分米).(二)(完成下表)正方形的面积9 16 36 14 25边长这个实例中的问题、填表中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它们都是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有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3的平方等于9,我们把正数3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请大家把算术平方根概念默读两遍.(生默读)(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这样的10张卡片,一面写1-10,另一面写1-10的平方.生正数4的平方等于16,我们把正数4叫做16的算术平方根.说说6和36这两个数?……(多让几位同学说,学生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教师随即纠正)说说1和1这两个数?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5和25这两个数.(同桌互相说)说了这么多,同学们大概已经知道了算术平方根的意思.那么什么是算术平方根呢?还是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三)什么是算术平方根呢?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任意抽一张卡片,让其他学生回答平方或算术平方根。

(按以上过程抽完所有卡片)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为了书写方便,我们把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板书: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指准上图)看到没有?这根钓鱼杆似的符号叫做根号,a叫做被开方数,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四、精讲精练精讲例: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4964; (2)0.0001.(要注意解题格式,解题格式要与课本第68页上的相同)精练1.填空:(1)因为_____2=64,所以64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即64=______;根号被开方数a(2)因为_____2=0.25,所以0.25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即0.25=______;(3)因为_____2=1649,所以1649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即1649=______.2.求下列各式的值:(1)81=______; (2)100=______; (3)1=______;(4)925=______; (5)0.01=______; (6)23=______.3.根据112=121,122=144,132=169,142=196,152=225,162=256,172=289,182=324,192=361,填空并记住下列各式:121=_______,144=_______,169=_______,196=_______,225=_______,256=_______,289=_______,324=_______,361=_______.(学生记住没有,教师可以利用卡片进行检查,并要求学生课后记熟)4.辨析题:卓玛认为,因为(-4)2=16,所以16的算术平方根是-4.你认为卓玛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像钓鱼杆似的东西叫做根号,a叫做被开方数.六、作业 P75习题13.1平方根(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由正方形面积求边长,让学生经历2的估值过程,加深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感受无理数,初步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受无理数.2.难点:感受无理数.(本节课使用计算器,最好每个同学都要有计算器)三、合作探究1.填空: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a的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2.填空:(1)因为_____2=36,所以36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36=_____;(2)因为(____)2=964,所以964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964=_____;(3)因为_____2=0.81,所以0.81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0.81=_____;(4)因为_____2=0.572,所以0.57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20.57=_____.3.师抽卡片生口答.(课前制作若干张卡片,一面是a的形式,一面是算术平方根的值,卡片中要包括121到361,还要包括被开方数是分数、小数、a2等形式)(二)(看下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它的边长等于多少?谁会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面积=4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它的边长等于多少? 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指准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面积1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边长=1(边讲边板书:边长=1).1等于多少? 生:等于1.(师板书:=1)(看下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它的边长等于什么?(稍停) 因为边长等于面积的算术平方根,所以边长等于2 (板书:边长=2).(上面三个图的位置如下所示)4=2,1=1,那么2等于多少呢?(在2后板书:=?)求2等于多少,怎么求?在1和2之间的数有很多,到底哪个数等于2呢?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数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等于2的那个数,它的平方等于多少?第一条线索是那个数在1和2之间,第二条线索是那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来找等于2的那个数.我们在1和2之间找一个数,譬如找1.3,(板书:1.32=)1.3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1.69不到2,说明1.3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小.1.3小了,那我们找1.5,1.5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2.25超过2,说明1.5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大.找1.3小了,找1.5又大了,下面怎么找呢?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找一找,哪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2等于1.41421356点点点,可见是一个小数,这个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相比有点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第一,这个小数是无限小数(板书:无限). 2是无限小数,又是不循环小数,所以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除了2,还有别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吗?无限不循环小数还有很多很多,3、5、6、7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3、5、6、7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怎么求3、5、6、7这些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值呢?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求.四、精讲精练例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精确到0.001); (2)3136.(按键时,教师要领着学生做;解题格式要与课本上的相同) 练习 1.填空:(1)面积为9的正方形,边长== ;(2)面积为7的正方形,边长=≈ (利用计算器求值,精确到0.001).2.用计算器求值:(1)1849= ; (2)86.8624= ; (3)6≈ (精确到0.01). 3.选做题:(1)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0.6256.2562.5625062500 ……25…面积=1面积=2边长=4=2边长=2边长=1=1面积=2面积=1面积=4(2)观察上表,你发现规律了吗?根据你发现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值:62500=,6250000=,0.0625=,0.000625= .五、课堂小结无理数六、作业:P721.13.2立方根(1)主备赵晗审核吕元群时间 2011 10一、学习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3、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2.通过对实数的分类,使学生明确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并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掌握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实数的运算。
4.通过对实数性质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实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设置一些小组讨论题,如“你们小组认为实数的性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在探究实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组织小组汇报和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为主题,主要针对的是我国七年级学生,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和运算,并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学习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你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等,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2.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 第一课时 并集与交集》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 第一课时 并集与交集》课件

[典例1] (1)设集合A={1,2,3,4},B={y|y=2x-1,x∈A},则A∪B等于
()
A.{1,3}
B.{2,4}
C.{2,4,5,7}
D.{1,2,3,4,5,7}
(2)已知集合P={x|-1<x<1},Q={x|0<x<2},那么P∪Q等于
()
A.{x|-1<x<2}
B.{x|0<x<1}
B={x||x|>1,x∈Z}={x|x>1或x<-1,x∈Z},所以A∩B={-2,2},故选D. 法二:A∩B={x|1<|x|<3, x∈Z}={x|-3<x<-1或1<x<3,x∈Z}={-2,2}. (2)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M,N,如图所示,
由图知M∩N={x|-1<x<1}. [答案] (1)D (2)B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解“已知集合 A=y|y=x2-2x-3,x∈R,B=
{y|y=-x2+2x+13,x∈R },求 A∩B”的过程:
甲:解方程组
所以 A∩B=4,5,-2,5.
乙:解方程组
所以 A∩B={5}. 分析以上解题过程,请判断两位同学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 解题过程.
所以

无解,所以 k∈∅.
所以实数 k 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
3 . 已 知 M = {1,2 , a2 - 3a - 1} , N = { - 1 , a,3} , M∩N = {3} , 则 实 数 a = ________. 解析:∵M∩N={3},∴3∈M,∴a2-3a-1=3,解得a=-1或4,当a=- 1时,N={-1,-1,3},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a=4. 答案:4

海南省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第3节《实数》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海南省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第3节《实数》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海南省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实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本节课我们学习实数(板书课题:10.3实数).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什么是实数呢?这得从有理数说起.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有理数,什么是有理数呢?(板书:有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板书:、整数、分数).师:谁能说出几个整数?生:……(多让几位同学说,要引导学生说出正整数、0、负整数)师:谁能说出几个分数?生:……(多让几位同学说,要引导学生说出正分数和负分数)师: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可以化为小数.怎么把分数化为小数呢?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师出示下面的式子)3-=547=82-=3911=师:大家自己动手把这些分数化为小数. (生计算,师巡视)师:(指准35-=)35-化为小数等于什么?生:-0.6.(多让几位同学回答,然后师板书:-0.6)师:(指准478=)478化为小数等于什么?生:5.875.(多让几位同学回答,然后师板书:5.875)师:(指准23-=)23-化为小数等于什么?生:-0.66666….(多让几位同学回答,然后师板书:-0.66666…)师:(指准板书)23-化为小数等于什么呢?等于-0.66666666点点点,点点点表示后面还有无限多个6.师:(指准911=)911化为小数等于什么?生:0.81818181….(多让几位同学回答,然后师板书:0.81818181…)师:(指准板书)911化为小数等于什么呢?等于0.81818181点点点,点点点表示后面还有无限多个81.师:(指准板书)很容易看得出来,这两个小数和这两个小数是不一样的.(指-0.6和6.875)这两个小数是什么小数?(稍停)有限小数(板书:有限小数,并连线).(指-0.66666…和0.81818181…)这两个小数是什么小数?(稍停)无限循环小数(板书:无限循环小数,并连线)师:(指-0.6和6.875)这两个小数为什么叫做有限小数?看到没有-0.6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个数字,5.875小数点后面只有三个数字,因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只有有限个,所以叫做有限小数.师:(指-0.66666…和0.81818181…)而-0.66666点点点和0.81818181点点点,它们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有无限多个,所以它们是无限小数.那为什么还把它们叫成是无限循环小数呢?循环是什么意思?循环的意思是重复.(指-0.66666…)这个小数无限重复6,所以它是无限循环小数.(指-0.81818181…)这个小数无限重复81,所以它也是无限循环小数.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喇嘛,大喇嘛在给小喇嘛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说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喇嘛,大喇嘛在给小喇嘛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说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喇嘛,大喇嘛在给小喇嘛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大家可以想像,这个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为什么讲不完呢?因为这个故事无限重复,无限循环.这个故事很像我们所说的无限循环小数.师:(指板书)从这个分数化为小数的情况,我们可以猜出一个结论,什么结论谁来说?生:……(多让几位同学说)师:是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就是说,分数要么是有限小数,要么是无限循环小数(板书:(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师: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有理数,什么是有理数?(指准板书)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有理数就是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师:那么,除了有理数还有没有别的数?(稍停)有,有别的数.在前面的学习中,实际上我们已经接触过不是有理数的数.譬如2(板书:2).2等于多少?2等于1.41421356点点点(板书:=1.41421356…).大家思考思考:为什么2不是有理数呢?(稍停片刻)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多让几位同学回答)师:(指准板书)2不是有理数,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2不是整数,也不是有限小数,2是一个无限小数.2等于1.41421356点点点,点点点表示后面还有无限多个数字,所以2是一个无限小数.其次我们可以肯定2不是无限循环小数,2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1.41421356这一串数字中,没有像0.818181那样出现不断重复的情况,所以1.41421356点点点是无限循环小数.2不是整数,不是有限小数,也不是无限循环小数,所以2不是有理数.师:22是什么数呢?2是无理数(板书:无理数).2无理数这么一个例子,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样的数是无理数? 生:……(多让几位同学回答)师:什么样的数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无理数(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边讲边板书:3,5-,32,37,π)3,5-,32,37,圆周率π这些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连线),所以这些数也都是无理数.无理数还有很多很多,和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无数多了. 师:知道了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现在我们可以揭晓什么是实数的答案了.什么是实数?(板书:实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板书: ),(指准板书)35-,478,23-,911这些有理数是实数,3,5-,32,37,π这些无理数也是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上面关于实数分类的板书如下图)(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填空:在0.25,2.3333…,-2.2360679…,-7.646,3.14159265…,-0.3656565…这些小数中, 有限小数是 ;无限循环小数是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 .2.填空:在-19,3.878787…,π2616,1.41432767-,34-这些数中, 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实数有理数整数有理数是 ; 无理数是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3)25是无理数. ( ) (4)15是无理数. ( )(5)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 )(6)有理数都是实数. ( )4.完成下面实数分类:5.选做题:你找到了数字1.01001000100001…的规律了吗?这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概念,(指准板书)什么是实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无理数是这学期才接触到的.什么是无理数?像2,3,5 ,32,37,π这些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无理数.有了无理数,数的范围就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作业:P 86习题2.)四、板书设计10.3实数 整数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正有理数负实数0实数正实数13.3实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2.知道一个实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 ,有理数和 统称实数.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79是有理数. ( ) (2). ( ). ( )(4)π是无理数. ( )(5)3.14159265是无理数. ( )(6)0.131313…是无理数.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实数.什么是实数呢?(出示下图)师:(指准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有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什么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无理数.无理数的出现,使数的范围扩大了.看到没有?有理数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无理数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实数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有理数和无理数合在一起统称实数.师:大家还记不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有理数的结论,这些结论当时是针对有理数说的,现在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实数,这些结论还成立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结论1和数轴)结论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5师:(指结论1)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每个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譬如2,2≈1.414(板书:2≈1.414),所以,(边讲边描点,并标2)2就在1.5稍靠左的那一点.又譬如-π≈-3.14(板书:-π≈-3.14),所以,(边讲边描点,并标-π)-π就在-3稍靠左的那一点.师:每个有理数、每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这说明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边讲边把结论1中的“有理”改为“实”).师:(指准数轴)数轴是由密密麻麻的点组成的,可以想象,数轴上的每一个点,要么表示的是有理数,要么表示的是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板书:反过来,数轴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读两遍.(生读)师:读了两遍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同学会说:“这个结论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怎么感觉上半句话和下半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上半句话是,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下半句话是,数轴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上半句话和下半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比方说,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坐在电影院的一个座位上,反过来,电影院的每一个座位上都坐着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仔细听仔细体会,上半句话和下半句话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四)试探练习,回授调 实数节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 )(2)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 )(3)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 )(4)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 )4.如图,(1)表示2.5的点是 ; (2)表示5-的点是 ;(3)表示3的点是 ;(4)表示-5的点是 ; (5)表示π的点是 .(五)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相反数和绝对值,谁还记得什么是相反数?什么是绝对值? 生:…… 师: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指准数轴上表示-4的点)数轴上表示-4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4的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师:初一的时候,相反数和绝对值都是相对有理数说的,现在数的范围扩大了,对实数来说,也一样有相反数和绝对值.3333数)3333)333-=3.师: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我们有下面的结论.(师出示结论2和结论3)结论2:数a 的相反数是-a.E D C B A ● ● ● ● ● 0 1 2 3 4 5- 1 - 2 - 3 - 4 - 5结论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师:请大家把这两个结论读一遍.(生读)师:两这个结论对有理数来说是成立的,对实数来说也同样成立.下面我们利用这两个结论来做一个例题.(师出示下面的例题)例 填空: (1)5-的相反数是 ; (2)5-5的相反数是 ; (3)3的绝对值是 ,即3= ; (4)364-的绝对值是 ,即364-= ;(5)2-2的绝对值是 ,即22-= .(六)试探练习,回授调节5.填空:(1)2的相反数是 ,2的绝对值是 ;(2)-π的相反数是 ,-π的绝对值是(3)0的相反数是 ,0的绝对值是 .6.填空:(1)327-的绝对值是 ,即327-= ;(2)1.8-3的绝对值是 ,即1.83-= ;(4)364-的绝对值是 ,即364-= ;(5)3-π的绝对值是 ,即3π-= .7.填空:(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7,这个数是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2-,这个数是 .(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三个结论,大家把这三个结论读一遍.(生读)(作业:P 86练习1.2,P 86习题1.3.)四、板书设计 13.3实数3与-3互为相反数 例3=3,3 =3结论2……结论3……结论1……数轴图13.3实数(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利用结论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2.会利用运算律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会取无理数的近似值进行计算.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比较实数大小,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2.难点:比较实数大小.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 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 .2.填空:(1)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2)-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4)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5)7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实数无理数有理数(6)7-7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有理数的很多结论,现在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到了实数,原来对有理数来说成立的结论,对实数来说还成立吗?基本上都成立.譬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对有理数来说是对的,对实数来说还是对的.所以,有关实数的很多结论我们可以直接从有理数那里搬过来.上节课我们从有理数那里搬来了三个实数的结论,本节课我们还要从有理数那里搬几个结论来,首先我们来看两个实数如何比较大小.(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下图)师:(指准数轴)学习有理数的时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事实,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譬如,4在3的右边,4>3;-1在-4的右边,-1>-4,等等.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数轴上右边的数还是比左边的数大吗?(稍停)对实数来说,数轴上右边的数还是比左边的数大.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得出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结论.(师出示结论4)结论4: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读一遍(生读).师:这个结论跟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结论是一样的,它是直接从有理数那儿搬过来的.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结论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例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524; (2)56 (3)3 1.8.解:24≈4.9,因为5>4.9,所以524. 5 2.26 2.4, 因为2.2<2.456-4532(3)3≈1.7, 因为1.7<1.8,所以-3>-1.8.(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填“>”或“<”: (1)3 10; (2)π 3.142; (3)-8 -7;(4)-2 -1.42; (5)29 4513; (6)2- 3-. 4.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有最小的正有理数. ( ) (2)没有最小的整数. ( )(3)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 )(4)没有最小的无理数. ( )(5)没有最小的实数. ( )(6)有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五)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同样,实数也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除了这些运算,实数可以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运算.实数之间怎么进行运算呢?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可以搬到实数的运算中来,也就是说,有理数怎么进行运算,实数就怎么进行运算.(师出示结论5)结论5: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在进行实数运算时仍然成立.师:大家把结论5默读一遍.(生默读)师:譬如,有理数的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实数的运算也具有这些运算性质.下面我们就来做几道实数计算题.(师出不例2)例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32)2+- (2)33+ 解:(1)(32)2+-32233+=(3+2)3=53.(2)3323((2)题板演时,要指出运用了分配律)(师出示例3)例3 计算:(1)5+π(精确到0.01); (2)32.(精确到0.1).解:(1)5+π≈2.236+3.142≈5.38;(2)32≈1.73×1.41≈2.4.(教学时需要指出,结果如果要求精确到0.01,那么运算过程中取近似值要精确到0.001)(六)试探练习,回授调节5.计算:-+.(1)22-32; (2)2322====(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三个结论,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实数的另外两个结论,实数的这五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基本上都是从有理数那里搬过来的.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用点表示,实数也可以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有理数有相反数、绝对值,实数也有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怎么比较大小,实数也怎么比较大小;有理数怎么运算,实数也怎么运算. (作业:P87习题4.5.6.)四、板书设计数轴图例1 例2结论4:……结论5:……例3。

1.3 实数 第1课时

1.3  实数  第1课时

2, 3
,3
化成小数,是怎样的小数? 5 化成小数,是怎样的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叫做无理数 你能举出一些无理数吗? 你能举出一些无理数吗?
π,
7,
π
2
, 2π +1
3, − 12
0.1010010001… 两个1之间依次多1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 -168.3232232223…〔两个3之间依次多1个2〕 168.3232232223… 两个3之间依次多1
5
5
C.C.-3.8
10
4.(2010·枣庄中考)如图,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 .(2010·枣庄中考)如图,数轴上A 2010·枣庄中考 别为别为-1和 的数为( 的数为( A.−2 − C. 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 则点C 3 ,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则点C所表示 )
3
B. D.
1+ 3
4.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4.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 ) 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5.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5.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 ) 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二、填空 在实数 22 , 7
1 − , 3
பைடு நூலகம்π,
3

2,
0. 3,
9,
整数有
3
中 − 8, 0 ,
3
9,
− 8, 0
9,
3
• 22 1 ,− , 0. 3, 有理数有 7 3
填空 1.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它本身 ,0的绝对值是 0 ,负实 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数的绝对值是 它的相反数 . 2.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学课件(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学课件(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平方1.2 无理数的平方1.3 实数的性质1.4 实数的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标准形式2.2 解一元二次方程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 第3章:平面几何3.1 两点间距离公式3.2 直线的斜率3.3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4 一次函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掌握平面几何中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等基本概念,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实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基本概念与性质:讲解实数的定义、性质,举例说明实数的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实数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讲解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2. 实数的运算方法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 实际应用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²、√9、(2+√3)(2√3)。

(2)解一元二次方程:x²5x+6=0。

(3)已知直线y=2x+1,求点A(3,7)到该直线的距离。

2. 答案:(1)9、3、1。

(2)x1=2,x2=3。

(3)距离为3。

1.3 实数 课件 (冀教版八年级上)

1.3 实数 课件 (冀教版八年级上)

但后来,这学派的一位年轻成员 希伯索斯(Hippasus) 发现边长为1的正 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 示,这就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 条,引起了信徒们的恐慌,他们试图 封锁这一发现,然而希伯索斯偷偷将 这一发现传播出去,这为他招来了杀 身之祸,在他逃回家的路上,遭到毕 氏成员的围捕,被投入大海.
3 1.73205080
7 2.64575131
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然而,第一个发现这样的数的人 却被抛进大海,你想知道这其中的曲 折离奇吗?这得追溯到 2500 年前,有 个叫毕达哥拉斯的人,他是一个伟大 的数学家,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学派,他们以领 袖毕达哥拉斯为核心,认为毕达哥拉 斯是至高无尚的,他所说的一切都是 真理.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认为“宇 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 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
a(a 0) | a | 0(a 0) a ( a 0)
他这一死,使得这类数的计算推迟 了500多年,给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 弥补的损失.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正有理数 环小数 有限循环小数或无限循 有理数0 负有理数 实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C=BC=2.如 果将RtABC沿斜边AB 上的高CD剪开后, 拼成右图的所示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 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C 2 A D 2 B
m
m
m 2
2
m是多少?
m=1.41421356…
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
3
2 1.2599120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八上1.3 实数(1)教案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八上1.3  实数(1)教案

1.3 实数(1)教学目标1 了解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了解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3 会估计一个无理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数的概念、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也适用 难点: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什么叫有理数?什么叫无理数?2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332-01.414292-273π、、、、、、、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所以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叫作实数集。

2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可不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1)怎样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π? 方法:把半径等于12的圆放到数轴上,圆上一点A 与原点重合,圆沿着数轴滚动一周,点A 的终点表示 π(做一个教具演示)A321(28、?方法:从第5页的探究问题可以知道边长为2的8、,因此,以0为圆心,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作弧与数轴的交点就是8、(教师示范)总结:其实每一个实数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因此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的一个实数。

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观察数轴:正实数在数轴上什么位置?负实数呢?正、负实数与零点大小有什么关系? 正实数在原点的右边,负实数在原点的左边,正实数大于零,负实数小于零。

2 实数怎样分类? (1)有理数怎样分类?按正、负性分:0⎧⎪⎨⎪⎩正有理数有理数负有理数按整、分性分:⎧⎨⎩整数有理数分数(2)实数怎样分类呢?模仿有理数的分类请你给实数分类。

}---⎧⎧⎨⎪⎨⎩⎪⎩整数有理数有限或无限循环小数实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0⎧⎧⎨⎪⎩⎪⎪⎨⎪⎧⎪⎨⎪⎩⎩正有理数正实数正无理数实数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3有理数范围内的一些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是否适合无理数呢?请你回顾: (1)几个常用概念 ① 什么叫相反数?只有符合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实数的概念教案

实数的概念教案

实数的概念教案【篇一:6.3 实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②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②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无理数: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按照定义分类如下:按照正负分类如下: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吗?活动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

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三、应用: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实数(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同时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经历用有理数估算 的探索过程,从中感受“逼近”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问题2: 是一个整数吗?
问题3: 是1与2之间的一个分数吗?(也就是1与2之间的分数的平方会等于 吗?)
问题4: 有多大?
当堂检测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 、0、 、 、 、3.14159、-0.020020002 0.12121121112…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正实数集合{ }
负实数集合{ }
2、课本练习P15
3、课本习题P18 T1,2
课堂小结
⒈怎样的数是无理数?请举例说明
⒉说说你对数的认识。
难点: 不是有理数, 有多大?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自主预习案
自学课本12-15页,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实数?怎样分类?
我们通过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 ,说说你对 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2是一个有理数,它的算术平方根为多少?还是一个有理数吗?
合作交流案
问题1: 是有理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