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
试论史传文学中的虚构现象--以《左传》、《史记》为例
试论史传文学中的虚构现象--以《左传》、《史记》为例束振文【摘要】史传文学中偶尔会出现虚构现象,这些虚构往往是史家有意为之。
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信史难征,史家不免设身处地,代古人而言。
但有些细节仍未交代清楚。
首先,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历史与历史文本之间必然会有距离。
其次,历史的虚构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推理。
同时,也有史家价值观的寄托。
从这些角度,我们能够更有条理、更为清晰地来看待历史的虚构这一问题。
%Fictional phenomenon sometimes appears in the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 literature . And these phenomena are usually written by historians deliberately . Qian Zhongshu thought it was difficult to seek the reality , so historians chose to be as a spokesperson for the ancients . But he didn't give us detailed analysis . First , history can't be reappeared completely , which leads a gap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 Second , historians' reasoning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 It also reflects the historians'values . From these perspectives , we can treat the historical fiction methodically and clearly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历史文本;历史虚构;史家【作者】束振文【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历史历来所追求的就是真实。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以其激烈的战乱和政治斗争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这些战争和政治事件外,三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国演义》——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是三国时期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之一。
它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情节、精彩的对话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读者。
它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人情。
二、《诸葛亮传》——文学名篇的典范《诸葛亮传》是三国时期一部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记类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杰作,它描绘了诸葛亮智勇双全、忠诚无比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传小说的典范之一。
《诸葛亮传》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胆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孔明失街亭》——曹操智胜诸葛亮《孔明失街亭》是一篇古代小说,讲述了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战略计划中被曹操识破并失败的故事。
这篇小说以曹操和诸葛亮之间的智力较量为主线,展现了诸葛亮智谋超群却最终败给曹操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以曹操的智胜和诸葛亮的失误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敌对势力之间智力的较量。
四、《吴子》——兵法经典之作《吴子》是三国时期的兵法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兵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由吴国的孙武所著,被誉为古代兵法之宝。
《吴子》内容丰富,包含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和军事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后代的战争思想和军事策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後来的军事家们所广泛研究和应用。
五、《三国志》——历史著作的瑰宝《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的瑰宝之一。
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
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摘要】《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
以《三国演义》为例,从题材、思想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三国演义》;题材;思想;小说艺术一、引言根据张振军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特征的概括,“史传性”是最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题材的史传性,思想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下文将以此为基础,以《三国演义》为例进一步进行论述。
二、题材的史传性所谓题材的史传性,是指古代小说中有比较多的历史性题材,所述故事与历史的某种事实相关,是历史事件的另一种方式的叙述。
《三国演义》就属于这一类,取材于二十四史种晋陈寿的《三国志》。
从整体上看,二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时间《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操死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而《三国演义》则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从黄巾军之乱(184年)到三家归晋(280年)约一百年的历史。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书虽然文体与记事的起始时间不同,但时间与事件大致吻合,主要围绕着魏、蜀、吴割据最终归晋的历史展开。
(二)叙事风格《三国志》作为正史,它必须遵守史书应有的严谨精神,尽可能地以客观详实的风格记叙历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则更倾向于情节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眼球,用故事的方式重新叙述这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
如:赤壁之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记载为:“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蜀书·诸葛亮传》:“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每一条叙述都是简洁直接地交代何地何人。
《演义》则从战争伊始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写到战争高潮的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苦肉计”“诈醉”等计谋的筹划与实施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第四章 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
“本朝演义”
《英烈传》,此外还有《续英烈传》《承运传》和《戚南塘剿平倭 寇志传》等。
“时事小说”
首先是以魏忠贤阉党祸国殃民为内容的小说,主要有《警世阴阳梦》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皇明中兴圣烈传》,代表作则是清初出 现的《桃杌闲评》;
其次是关于辽东战事的小说,主要有《辽东传》《近报丛谭平虏传》 和《辽海丹忠录》,主要写明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之间的激烈斗 争,以及在此情形下于辽东进行的抗清战争;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献身于通俗小说创作的作 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他 编纂过数十种小说,如《隋唐两朝 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都署 他的名字,《水浒传》《三遂平妖 传》等书也与他有关。他还是一位 颇有影响的杂剧作家,现存杂剧有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 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 年,竟不知所终。
在对兴亡教训的总结中,还特别注意对人生经验的总结。
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译本 《三国演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 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 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中唯一之秘本。则 此书……有实验战术学之价值也。
清刻本《三国演义》插图
文有正衬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 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 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更美;写武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 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本第四十五回回评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还大量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读《三国演义》,学写作
读《三国演义》,学写作《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
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以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主线,展现了当时政治、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这部作品不仅对历史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描绘,还塑造了一大批深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
读完《三国演义》,我深感这是一部值得每个学写作的人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下面我将从叙事、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我想谈谈《三国演义》中的叙事方式。
《三国演义》采用了极富张力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作者通过交待历史背景,展现人物性格,塑造复杂的情节和悬疑的结构,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这种紧凑的叙事结构不仅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欲望,更能够让作品产生强烈的叙事感和张力感。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叙事技巧,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作品的视觉和感官效果,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及影响力。
我想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异常丰满,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甚至一些配角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人物都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不仅拥有充满魅力和独特的性格特点,更有着极其复杂和多元的情感和命运,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极大的魅力。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和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成长。
接下来,我想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设计。
《三国演义》的情节极富变化和张力,经过层层叠加和交错发展,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极高的紧凑度和吸引力。
每一个情节都能够自成一个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三国演义》中情节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巧妙地设计情节和处理故事的结构,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连贯和富有张力,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交融分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以及对权力和道义的追求等重要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背景介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分裂。
这个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著名的历史人物刘备、曹操、孙权等人在这场历史大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历史事件的还原《三国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蓝本,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
作者罗贯中通过详细描写三国时期的战争、政治斗争、谋略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例如,华容道的故事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战功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小说中,华容道的描写生动而详细,读者仿佛能够亲临现场,感受当时的气氛。
历史人物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行为、言谈举止的描写,使他们变得更加生动。
刘备被描绘成仁义之君,关羽被塑造成忠诚勇猛的武将,曹操则是智勇双全的政治家。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也为后世的文化影响打下了基础。
文学的艺术手法《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融入了大量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对话和描写。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读者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同时,描写场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历史与文学的互动影响文学对历史的再塑造《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作者在书中对历史进行了再塑造。
在刘备的塑造中,他被描绘成仁义之君,符合古代帝王的理想形象。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以叙事艺术为特点,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分析和评价,展现出历史的动人之处。
以下是史传文学的几个特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1.选择主题突出人物:史传文学通过选择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作为主题,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成就和影响。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以作者司马迁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2.精彩的叙事方式:史传文学注重叙事的艺术性,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例如《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简洁明快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史传文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还包含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例如《战国策》中,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并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策略、对抗和妥协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5.正面形象的刻画:史传文学往往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正面塑造,高度强调其英勇、聪明和侠义等优秀品质。
例如《三国演义》中刻画的诸葛亮,不仅被描绘为智勇双全的谋士,还是一个忠诚正直、为人民着想的榜样。
史传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带给读者历史的情感和启迪。
通过选择主题突出人物、精彩的叙事方式、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念、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以及正面形象的刻画,史传文学为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深度,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对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一评价‘三国演义“文学性的标准‘三国演义“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地位已无可动摇㊂但是,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曾说过 ‘三国演义“无纯文学之资格 ②,还较有分寸㊂稍后胡适说它 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自宋至清初五百多年的演义家共同的作品㊂这部书 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 ③,就定位它不是罗贯中个人的创作且不具文学性,从而过分贬低了它的价值㊂俱往矣,但其说犹存,甚至胡适这篇‘三国演义考证“,至今还有出版社置于新版‘三国演义“之首,以他的这一评价为当今阅读的向导,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㊂而且近几十年来,读书界广泛认为‘三国演义“以故事性取胜,是 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 ;说到其文学价值,就往往举其结构㊁人物㊁情节如此如彼之好,似乎这些就是它作为名著的主要标志㊂而对罗贯中的贡献,即使偶有称之为 创作 的,整体上也往往含糊其辞,同时非常强调前代资料 充分的条件 ④,乃①②③④(元)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㊂本文以下引此书如无特别说明,均据此本㊂王国维:‘文学小言“,载郭绍虞㊁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71页㊂胡适:‘三国演义考证“,载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㊂如刘大杰一面说罗贯中 是有意的要为民众创作通俗文学 , 确是通俗文学的创作者,是我国小说界的开路先锋 ,一面在具体说明中称 罗贯中改编‘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 将那些历史知识,用演义体裁灌输到民间去 ㊂[刘大杰:‘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转下页)至近年又有人否认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事实㊂这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三国演义“研究虽然有了这样那样的进展,但读书界㊁学术界对其总体价值和成书性质的认识,较之上一个世纪前半期的情况有所进步,却没有根本的改变㊂①(接上页)年版,第1023页㊂]游国恩等则说,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可知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㊂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条件 ,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8 19页㊂]① 也有学者认识到并肯定‘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和创作性质,如郭豫适写于1959年的‘略论 三国演义⓪“一文曾指出: 在我看来,关键是在于认清这部书的性质㊂我们称‘三国演义“为历史小说,虽然 历史 小说 四字兼而有之,但其基本性质乃是文学创作而非历史叙述㊂ (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 48页)赵齐平为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作序也说: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著述,这是我们必须树立的一个基本观念㊂ 但是,这些重要的看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响应㊂对‘三国演义“总体价值和成书性质的上述程度不同的误解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即它基于‘三国志“等史书和数百年民间创作的资料而成书,并且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就署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从而一部据古史等资料 编次 而成的小说,自然是多有历史的价值而少有文学的成就,其文学的成就则又必然突出表现于对历史之人与事的生动讲述㊂这诚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能是评价‘三国演义“的出发点和方法㊂一方面, 编次 通常是古人因孔子尚且 述而不作 而不敢自居为 作者 的自谦的话;另一方面,‘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本就要依据史实及相关资料,世界上没有不根据于史实 史书等资料而可以被称为历史小说的㊂单因‘三国演义“有史书等资料的依据而否定其创作性质,不仅对这部书有失公正,而且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抹杀和误导 那小说只有 戏说 一路了;而‘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固然为其人与事之生动叙述即表现为结构㊁人物㊁情节等因素的优质所决定,但这些只构成故事 故事是小说的基础,但优秀小说应当有比故事更高一级的品质㊂因此,研究‘三国演义“,我们绝无轻视㊁反对本事及其成书过程考据的意思,并且认为有关的 累积成书说 有积极意义;但是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却不可因其根据于史书等资料和署为 编次 而忽略了它作为历史小说的创造性,也不可只着眼其故事性从而实际是忽略或贬低了它的文学价值㊂我们应当如实把‘三国演义“ 罗学 与‘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看,不仅以艺术的标准衡量其文学性,而且以艺术的标准看待它成书的性质㊂[补说:其实,如果‘三国演义“因根据于前人的资料写成而不能被称为创作,那么在史学的领域里,一切历史著作的形成就更不成其为有创造性,或者至多是一本新写成的书而已㊂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㊂而实际上,不仅根据于资料的真正的文学写作是一种创作,而且优秀历史著作的形成也是一种创作,正如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海顿㊃怀特所认为的: 把想像或真实的事件糅合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成为表现的对象,这整个是一诗性的过程㊂ ①这关系到对‘三国演义“自身价值和地位的评价,进一步也关系到对中国小说史发展历程和分期的认识,应当认真对待㊂]我们认为,小说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志,根本不在于作品是否有所根据和它的故事性的强弱㊂虽然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本质特征,但是,除近世科幻小说之外,世界上完全无中生有的小说创作极少㊂而小说创作成就之大小也不在于它是否有所根据和根据之多少,而在于作者对所据素材㊁题材㊁本事的处理是否能有独创性,即能否化腐朽为神奇,铸为富于作家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生命体,集中表现为作品有无艺术的感染力和感染力的大小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列夫㊃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㊂②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㊂③我们认为,这是关于艺术标准的最确当的说法㊂对小说而言,这种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①②③转引自张隆溪‘历史与虚构:文学理论的启示和局限“,‘文景“2005年第1期㊂[俄]列夫㊃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载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3页㊂[俄]列夫㊃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载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9页㊂。
三国演义范文
三国演义范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变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统治者,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政权。
而刘备则是一个仁义之君,他以仁德和宽厚的政治手段,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则是一个善于谋略的政治家,他通过联合吴国和蜀汉,成功地抵抗了曹操的进攻,最终建立了吴国政权。
小说中的三国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阴谋诡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
同时,小说也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军事变局,曹操的北方统一战争、刘备的蜀汉建立战争、孙权的吴国建立战争,这些战争的背后都是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除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小说还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
民生活。
在小说中,人民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艰辛,他们在战乱之中挣扎求存,这些细节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变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变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元末明初,在过去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
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即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是不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描绘了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和战争纷争,以及权谋斗争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这部小说不仅在叙事和情节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刻思考人性问题方面也颇有见地。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是中国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天下大乱,政权割据,各种势力相互争夺。
另外,由于历代统治层对文人的打压,导致这段时期的民间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将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和历史事件塑造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叙事作品。
二、主要内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然后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著名人物的抗曹斩吕,接着叙述了孙权与刘备的联盟和东吴抗曹的故事,最后展示了吴、蜀、魏三方势力的殊死搏斗和最终曹魏的统一。
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细腻描绘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的曲折演变。
其中,蜀国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忠诚精神,而魏国的曹操和东吴的孙权则展现出了智勇双全的一面。
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开创了历史题材小说的先河。
三国演义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塑造,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广大读者。
这对后来的历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中的关羽、刘备等人物都形象鲜明,塑造了一批成为后世传世的英雄形象。
最后,三国演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说以纵横交错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对话以及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叙述中国历史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性探讨的文学巨著。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人物为线索,表现广博历史活动,变化如神奇的叙事艺术。
其他一些文学类型只重视文字艺术手法,但史传文学做到了在文字艺术手法的基础上重视历史事实、历史记载的精确叙述,拥有以下统称的叙事特点:一、重视历史事实精确描述。
史传文学重视通过历史记载,正确、深入、客观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精确叙述。
例如《红楼梦》的创作者曹雪芹,按照历史实际的规律将清朝历史权力斗争描绘客观地展现出来,突出苏轼、宋沛、黄端、薛蟠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从而获得了永恒的文学价值。
二、让文字实现人物情感色彩和特征。
史传文学创造出充满情感色彩和特征的人物形象,让文字实现人物的心理行为,以感情的语言让人物变得更加活灵活现,使得史传文学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凶狠、残暴之处,亦兼有仁义、英雄古人之风,这种兼而有之特性使《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多可比。
三、用平实的文字把握时代人物的历史传奇。
史传文学以历史叙述写作中的平实文字,传播了多种历史传奇故事。
在史传文学中,文学叙述与历史事实深入相结合,使叙事文体更具有史诗性。
例如在史传文学大师谭嗣同的《史记》中,他用平实的语言把握了历史古人物的历史传奇。
四、注重历史的镜像性和典藏性。
史传文学把历史作为笔下的资源,注重历史的镜像性;注重生活体验,不断发现历史规律,把历史表达得更加准确、细腻;注重典藏性,以把历史文化传承到未来。
例如《西游记》以恪守古书的典藏性为向唐朝文学精神的致敬,不断继承古书的文字的传统,同时又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叙事内容更为丰富、有趣。
总之,史传文学与其他一些文学类型不同,它重视历史事实的精确描述,让文字实现人物的情感色彩和特征,用平实的文字把握历史传奇,注重历史的镜像性和典藏性,是一种极为动人而又深刻有力的叙事艺术。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古代小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
它以三分天下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元素,成为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杰作。
本文将从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角度探讨三国演义的独特之处。
第一部分:历史性的体现三国演义的创作源于中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
虽然小说中存在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其背景和事件的设定都基于真实的历史。
小说中的战争、政治斗争、人物命运等情节都根植于历史的土壤,呈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
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都是历史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智勇才略、为国家和民众奋斗的精神。
虽然小说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删减和改编,但仍能够通过剧情和人物形象向读者呈现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
第二部分:文学性的展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纪实,更是一部富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小说的创作给予了作者广泛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使得小说中充满了战争、爱情、英雄与奸诈等丰富的情节,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小说中的对话,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充满了艺术性。
通过对话,作者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智慧碰撞和较量,让读者揣摩其中的智谋。
同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真实描绘。
第三部分: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的历史性和文学性相互交融,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和历史学研究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展,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背景。
另一方面,小说中丰富的文学元素也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这种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不仅仅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的需求,也满足了文学作品对读者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需求。
结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与文学交融的经典之作,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理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历史上三国时期为背景,深入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将历史与文学完美结合起来。
本文将从历史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性解读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人们熟知的时代。
三国演义以历史为基础,虽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创造性的塑造和改编,但它仍然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内核。
通过对三国时期战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命运。
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刘备、曹操、孙权等诸侯为了争夺统一天下而展开角逐。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自的品质和人格特点,比如刘备的仁义之风、曹操的权谋智勇以及孙权的气度宽宏。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透过历史的虚实辨明真相。
同时,三国演义也刻画了当时的战争策略和武将形象。
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小说中展现了许多经典的战役和谋略,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
这些战斗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人们了解了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化。
二、文学性解读除了历史性外,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也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性。
首先,三国演义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声情并茂的叙述和精彩纷呈的剧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小说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结构,让读者欲罢不能地沉浸其中。
其次,三国演义对文学艺术的运用也非常出色。
作者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意象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感染力。
此外,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亮点。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不仅在历史上有实际的存在,也在文学中成为传世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英勇、忠诚和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三国演义的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融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将历史故事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融合的问题。
首先,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借助历史故事来展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内外交困,战乱频繁。
通过刻画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当时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国家兴亡等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场景。
这种历史的真实感让读者不仅仅是欣赏一个故事,更是跨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其次,三国演义以文学手法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小说家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塑造了曹操的权谋智勇、刘备的仁义人心以及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形象的崇拜和赞美。
同时,小说作者还通过虚构对话、描写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
这使得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呈现了作者自身的情感。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也体现在其情节和结构上。
小说家通过编排情节,将历史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自然。
无论是战争的策略、英雄豪杰的较量还是爱恨情仇的展开,都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素养。
而小说的结构也呈现出高潮迭起的特点,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紧张感。
最后,三国演义的历史与文学融合还在于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改编。
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改编,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诠释,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比如对于曹操的评价,小说中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野心,但是同时也揭示了他的残酷和欺诈。
这种评价呈现了作者对于权谋政治的抨击和人性的反思。
这种评价和改编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并且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相互融合,形成了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
通过将历史故事转化为文学化的形式,作者将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小说与现代生活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古代小说与现代生活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小说,它以明确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尽管它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故事,但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在现代生活中同样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本文将探讨古代小说与现代生活中《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相似之处和启示。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斗争和权谋描绘了一种智慧与勇气的较量,这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
故事中的刘备、曹操和孙权都是具有非凡智慧和领导才能的人物。
他们通过智慧和策略争夺权力,并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
现代社会也有着类似的政治斗争,无论是政府间的竞争,还是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智慧和谋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现代社会的启示。
故事中的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虔诚忠诚的武将,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和捍卫事业而奋不顾身。
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在职场上,员工对公司和领导的忠诚和奉献可以为团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友谊和背叛也是现代生活中的显著特征。
故事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深厚友谊令人难忘,他们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实现理想。
而曹操和吕布之间的背叛则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利益的权衡。
在现实生活中,友谊和背叛同样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选择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并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和个人英雄主义同样激发着现代人的热血和激情。
故事中的战争描写鲜明而激烈,而其中的关羽、张飞和赵云等英雄形象更是激励人心。
现代社会虽然没有那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面对这些时,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角色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勇敢面对困境。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在现代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无论是政治斗争、忠诚与奉献、友谊与背叛,还是战争场景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些故事情节都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和勇气,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对话,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传奇人生。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如何将历史和文学完美交融,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第一部分:历史的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
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已衰弱不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国家被分裂成了三个势力均衡的政权,分别是蜀汉、魏国和东吴。
这种政治格局为三国之间的纷争、争霸提供了历史背景,成为三国演义故事的基础。
第二部分:文学的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
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刻画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其中,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物成为了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他们形象鲜明,个性各异,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同时,三国演义中所运用的许多修辞手法也为其增色不少。
例如,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关羽七进七出曹军的故事,夸张了关羽的勇武之气,让人过足了瘾。
而对话和对白的设计也是三国演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展现出了不同角色的智谋和机智。
第三部分: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三国演义将历史与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尽管小说有许多虚构元素,但它也忠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在娱乐的同时了解到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历史进程,感受到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和成长。
另外,三国演义还通过小说的形式为历史人物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光辉。
比如,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既有着智慧和胆略,又有着深思熟虑的决策能力的人物;而刘备则是一个有着仁义之心,对百姓深情厚意的统治者。
这些形象的刻画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读者能够产生更多的共情。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小说,也是一部由历史故事演变而来的文学巨著。
小说中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铺陈,也对于三国历史的描写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发掘,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三国演义所呈现的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为作品创造的价值。
一、三国演义与历史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
三国演义以三国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系列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真实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等。
小说中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虽然在历史上的表现可能不同,但依然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面貌。
这也是小说的魅力之一,它不仅为读者呈现出了历史背景,更是在历史上添了许多情节和人物,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色彩,才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沉浸其中,欣赏历史的同时,也能够享受文学的魅力。
二、三国演义与文学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文学特色的小说。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各种手法营造出了浓重的人物形象,如形象塑造、语言表现等等。
小说中许多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更加立体的形象,如刘备刻苦孜孜、关羽义薄云天、张飞豪迈粗犷等等,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让读者更能够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其性格及品行。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丰富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如黄巾起义、赤壁之战等著名历史事件都得到了精彩的描写,在历史渲染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文学手法,如想象描写、修辞感染等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更富文学气息,且极具感染力。
当然,在小说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语句和段落,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桃园三结义,天下归心”等等,这些被广为传颂的语句,为小说的传播和魅力增添了一份沉淀的文学气息。
三、三国演义的文化价值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塑造,不仅来源于历史苍茫的背景,更借助了文学气息的点缀,将小说归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完美结合。
三国时期的文学创新与历史碑文
三国时期的文学创新与历史碑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时期。
这个时期因为其战争、政治斗争等各种因素而备受争议,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三国时期的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文学创新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成为了漫长的历史中难得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三国时期文学创新与历史碑文。
一. 三国时期文学创新1. 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在三国时期,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通过小说的形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再创造,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小说在创作上采用了大量的虚构与想象,创造出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虚构人物的创造,使得这个历史时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在三国时期,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学创新方式也十分活跃。
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重表达个人感情和思想,他的诗歌既有婉转、清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激昂的气魄。
他以诗歌的形式弘扬着重视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精神,对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在三国时期,曹操的《观灵台》和王粲的《马踏飞燕》等一系列戏曲作品的创作也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戏曲作品在表现文化、民俗、人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 历史碑文在三国时期,历史碑文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历史碑文是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总结和展示了当时的经验和智慧。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都在各自的领地内建造了许多历史碑文,这些碑文不仅记录了历史,还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政治的特点。
在历史碑文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人物、事件、思想等,使得历史碑文成为了一部全面、真实刻画三国时期历史的资料。
三. 结论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文学创新与历史碑文都为这个时期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将历史与文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探讨三国演义的独特之处和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三国演义发生在中国历史的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虽然是以小说形式创作,但其基本框架还是依据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都在小说中得以再现,他们的事迹和性格塑造基本与实际历史人物一致。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感受到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二、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史诗巨作,同时也是一部描写人物情感和人性百态的文学作品。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刻画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纠葛。
此外,小说还以丰富的对话和情节设置,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一直广泛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
三、历史事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历史记录和文学创作的结合,更是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小说中的战争、政治斗争和英雄事迹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使得故事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的想象力相互交织,使得三国演义具备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四、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作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如关羽、张飞、赵云等,这些形象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
其次,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忠诚和义勇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和战略思维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思考问题的重要参考。
五、国际影响与现代传承三国演义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
发表时间:2016-07-07T16:23:04.62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黄辉鹏
[导读] 《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
以《三国演义》为例,从题材、思想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
黄辉鹏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
以《三国演义》为例,从题材、思想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三国演义》;题材;思想;小说艺术
一、引言
根据张振军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特征的概括,“史传性”是最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题材的史传性,思想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下文将以此为基础,以《三国演义》为例进一步进行论述。
二、题材的史传性
所谓题材的史传性,是指古代小说中有比较多的历史性题材,所述故事与历史的某种事实相关,是历史事件的另一种方式的叙述。
《三国演义》就属于这一类,取材于二十四史种晋陈寿的《三国志》。
从整体上看,二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时间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操死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而《三国演义》则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从黄巾军之乱(184年)到三家归晋(280年)约一百年的历史。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书虽然文体与记事的起始时间不同,但时间与事件大致吻合,主要围绕着魏、蜀、吴割据最终归晋的历史展开。
(二)叙事风格
《三国志》作为正史,它必须遵守史书应有的严谨精神,尽可能地以客观详实的风格记叙历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则更倾向于情节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眼球,用故事的方式重新叙述这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
如:
赤壁之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记载为:“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蜀书·诸葛亮传》:“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每一条叙述都是简洁直接地交代何地何人。
《演义》则从战争伊始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写到战争高潮的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苦肉计”“诈醉”等计谋的筹划与实施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诸葛亮平定南蛮,《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为:“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仅仅用了12字;《演义》则从第八十七回写到九十一回,煌煌数万字,在诸葛亮平定南方的史实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的情节描写。
如:著名的“七擒七纵”,虽然该情节并未记载于正史之中,且其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笔者认为这是罗贯中的创作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吸收、引用了诸如《华阳国志》等书的叙述。
三、思想观念的史传性
所谓思想观念的史传性是指某个史传作品中蕴含着的是一种传统史官精神,如忠、义、大一统等,而这种精神主要是儒家精神。
就如范文澜所说:“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体是儒学。
”下面就以大一统、忠、仁的思想核心为例。
(一)大一统
以书中“大一统”的思想为例,诸侯割据征伐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国家一统,结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作了贡献,曹、刘、孙皆是如此。
而这种思想源自罗贯中大半辈子生活于元末,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就显得如此地合时宜。
饱受儒学耳濡目染的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洋溢出儒家关注社会稳定,推崇国家大一统的精神。
(二)忠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这说明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得到广大群众,包括儿童的共鸣。
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主旋律是拥刘反曹,汉室被视为正统,努力恢复汉室的诸侯大臣--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就是忠臣良才,受后世称道;自行称帝的,以袁绍、魏文帝为例,则是乱臣贼子,被后世唾骂。
这些观念与其说是作者的观念,不如说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反映。
这种思想有广阔的民心,除了因为有明王朝这个国家机器出于维护思想专制的目的而在当时大力鼓吹外,还离不开儒家“忠”思想千百年来的渗透与浸润这个历史因素。
(三)仁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华数千年的精神领域,其核心“仁”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
无论是汉室之后刘备,亦或是枭雄曹操,他们都高度重视“仁”的作用。
刘备因为“仁”不忍抛下十万百姓自行逃跑,罗贯中通过诗句:“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表明了对刘备的赞赏;曹操一代枭雄,深知“仁”为统治者的有效手段之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军队过麦田时,为收拢民心,下令“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百姓无不称颂。
仁的重要性,从中可见。
四、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史传文学里小说艺术的史传性表现为对正统史官作品体裁、特点等方面的的模仿与学习。
(一)编年记事的叙事结构
《三国演义》按照朝代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为主线,类似于《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史书。
由黄巾军起义到三分天下再到三家归晋,都严格地按照着时间发展顺序进行着,让整部小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够像国别体小说般可割裂。
(二)史官式的介入
传统的史家著作会在叙述的同时,插入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如《左传》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
《演义》全书一百二十
回,每一回都以“后人有诗赞(叹)曰”作结,既是以诗意的方式承上启下,又是以含蓄的文笔写出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此事件的看法与情感态度。
这是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的常用的模式,可以说它的出现深受史家著作的影响。
(三)静止化的人物形象
本书以人系事,以叙事为核心,每个人物只是一个齿轮,其侧重点在于叙述东汉末年的征战始末,。
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形象方面难免趋向于“静止化”。
除了曹操这个多谋而奸狡,豪气而善妒的鲜活饱满的人物外,其余大都已经单调化,诸葛亮是忠、智的;关羽义、勇的;刘备,仁爱的。
虽然是小说题材等因素决定了《演义》静止化的人物描写,无可厚非,但人性的复杂被简单化,人格的瑕疵被磨平,使得人物过于完美、单一而显得不够真实。
从鲁迅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张振军.史稗血缘说略——兼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史传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6):93-99.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1
[3]徐曙海,王成军.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84-188.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苏轼.东坡林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97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129
作者简介:黄辉鹏(1994—)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