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详细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脑脊液常规(1)标本处理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

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

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正常时多为阴性。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检验目的:了解脑脊液外观、细胞、生化性质,为脑脊液的诊断提供实验数据。

二、原理:1、蛋白定性(潘氏试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成不溶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

2、细胞计数:用稀释的冰乙酸溶解红细胞并固定有核细胞,计算单位体积内有核细胞数换算成每微升有核细胞数。

3、分类原理: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或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性分类(N、L、B、M、E、间皮细胞、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4、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经印度墨汁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厚荚膜,并有出芽的球形孢子,直径5~20um。

三、标本的采集:1、标本类型:新鲜脑脊液2、标本采集:临床医生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3、标本储存:一般不超过1小时。

四、试剂:1、5%苯酚溶液2、冰乙酸或白细胞稀释液3、印度墨汁五、仪器设备1、试管。

2、100ml量筒。

3、计数板。

4、显微镜。

六、操作步骤1.理学检查:●观察颜色: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黄色、黑色或绿色等文字描述。

●透明度:分别以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报告。

●凝块或薄膜:分别以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等如实报告。

2.白细胞计数:●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算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数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计数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得白细胞数N。

必要时需校正白细胞数。

●报告方式:白细胞计数:N/ul。

N小于10可不分类。

3.白细胞分类:●直接分类: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制成均匀薄片,置室温或37℃温箱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 ④低血糖:低血糖性昏迷、胰岛素过量。
• ⑤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和麻木性痴性痴呆。
•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葡萄糖早期减低最为明显,甚至测不出 来。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多发生在 中、晚期,且葡萄糖含量越低预后越差。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葡 萄糖多为正常。
• 本卷须知
轻度毛玻璃样混浊。正常脑脊液也可由穿刺时红细胞进入脑脊液引起
轻度浑浊。
• 〔1〕微混: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溃〕。
• 〔2〕米汤样〔脓性〕:化脓性脑膜炎。
• 〔3〕毛玻璃状: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24h,液面上有白絮状薄膜形成、取出涂 片,枯燥固定后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
12
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 体。
红色 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 或脑室出血;
黄色 常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 室出血、椎管梗阻、脑膜炎和重症黄 疸等;当CSF中蛋白含量>50mg/dl 时,其外观亦呈淡黄色
12
13
白色:化脓性脑膜炎为米汤样,结核 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为毛玻璃样外 观
正常: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性疾
病。
增高:肾脏疾病、呼吸性碱中
毒等。
25
脑脊液
4.酶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测定
➢参考值 LDH 3~40U/L ➢临床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血管疾病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肿瘤进展期脑脊液LDH活性增高
26
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方法:手工显微镜计数法 ➢报告方式:**×106/L ➢白细胞计数的校正 ➢参考值 ➢ 成人〔0- 8〕×106/L ➢ 儿童〔0-15〕×106/L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2 、染色分类法 : 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 可将脑脊液离 心沉淀, 取沉淀物2滴, 加正常血清l滴, 推片制成均匀薄膜, 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 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细胞, 应另行描述汇报, 如脑膜白血病或肿 瘤时。
■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关键为单个核细胞, 多 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二者之比约为7: 3, 偶见内皮细胞 : 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 、室 管膜细胞 、脉络膜细胞等。
即为每μl脑脊液细胞总数。
• 常见颜色改变及临床意义
■ 1 、红色 :

如标本为均匀红色血性脑脊液, 为区
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 应 :
■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5 min (1500r / min), 如上层液体呈淡红色或黄色, 隐 血试验阳性, 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呈黄 色说明出血时间已超出4 h 。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 红细胞均沉管底, 多为穿刺损伤 所致新鲜出血。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常规检测内容
■ 包含 : 通常性状检验 、潘迪氏试验 、 白细胞 计数与分类 、革兰氏染色 、抗酸染色 、墨 汁负染色。
通常性状检验
■ 关键观察颜色(无色 、 白色 、红色 、黄色、 绿色 、黑色等), 透明度(透明 、微浑 、浑 浊 、脓样等), 凝块(无 、有或薄膜形成 、 胶冻状 )。
■ 正常脑脊液 单个核细胞 : 约95%,

多型核细胞 : 约5%。
红细胞总数
■ 1 、对澄清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 计数池, 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 其总
和即为每μl细胞数。
■ 2 、浑浊或带血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
收混匀脑脊液20μl , 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
0.38m1小试管内, 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 用 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细胞总数, 乘以50,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解读:
1. 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如果呈现深黄色或者深棕色,可能是由于脑膜炎、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引起。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

如果脑脊液混浊,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脓肿、白细胞增多等病理情况引起。

3. 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 H2O,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等疾病引起。

4. 蛋白质:正常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0.15-0.45g/L。

如果蛋白质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

5. 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应该在0-5个/μL,红细胞数应该在0-1个/μL。

如果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肿瘤等引起。

如果红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出血等引起。

6. 葡萄糖: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应该在2.5-4.4mmol/L。

如果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颜色、透明度、压力、蛋白质、细胞计数和葡萄糖等指标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的实验室检查。
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以避免污染。
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应尽快送 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以获得准
确的结果。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胞计数、蛋 白质测定、糖测定、氯化物测定等。
氯化物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氯化物 含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 或酸碱平衡紊乱等疾病。
糖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糖含量,有 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低血糖等疾 病。
细胞计数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量,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蛋白质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 含量,有助于判断脑脊液的渗出和漏出 。
03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 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 能存在脑膜炎。
脊柱病变
如果患者存在脊柱病变,如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进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因 此,这类患者应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05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脑脊液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
01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检测脑脊液中 的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和预测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神经退 行性疾病等。
诊断颅内肿瘤
脑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脑癌。同时,脑脊液压力和成分的 变化也可提供线索。
转移性肿瘤
对于疑似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肿瘤细胞,有助于确定肿 瘤的原发部位。
04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01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特别是
长期使用的药物。此外,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
脑脊液常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液体。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是清晰透明的。

3. 细胞计数:正常成人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在(0-8)×10^6/L,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

正常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数为(0-5)×10^6 /mL,而且多为单个核细胞。

4. 蛋白定性试验:正常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应为阴性。

5.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脑脊液葡萄糖半定量试验应为1-5管或2-5管阳性。

6.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脑脊液细菌及寄生虫检查应为阴性。

7. 氯化物:正常脑脊液氯化物的正常值是mmol/L。

通过这些常规的监测指标可以大概判断具体的疾病过程,判断属于哪一种感染。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脑脊液常规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指导脑脊液(CSF)常规测定。

2.方法原理2.1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

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中各种物质的选择性分泌和超滤作用,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同。

其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是氯、钠、镁离子及乙醇;其次为清蛋白、葡萄糖、钙离子、乳酸、氨基酸、尿素和肌酐;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某些药物、胆红素、胆固醇则极难或不能通过。

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以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

通过对脑脊液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2.2脑脊液(CSF)常规测定内容包括:颜色、性状、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潘氏试验、细菌等。

2.3潘氏(pandys)试验:CSF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

1 颜色(COLOR) 6 中性粒细胞(NE)2 透明度(clearity) 7 淋巴细胞(LY)3 凝固性(coagulability) 8 单核细胞(MO)4 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CSF—NUCL) 9 潘氏试验(pandys test)5 脑脊液红细胞计数(CSF—RBC)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4.标本类型4.1标本类型:新鲜CSF。

4.2标本拒收条件:拒收延迟室温2h、冷藏6h未送达标本。

4.3标本保存与稳定性:一般室温1h内完成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5.1标本容器:BD无促凝成分红头管或洁净干燥带盖玻璃管。

5.2试剂5.2.1试剂组分:生理盐水0.9%Nacl溶液白细胞稀释液1%冰乙酸(1ml分析纯冰醋酸+蒸馏水至100ml)刘氏快速瑞氏染色液 A液:曙红、甲醇B液:亚甲蓝潘氏试剂10%苯酚溶液(纯苯酚10ml+蒸馏水至100ml)5.2.2 试剂存储和有效期:试剂名称存储条件有效期开瓶有效期位置生理盐水室温1年1年存货柜/血常规室操作台冰乙酸室温2年1年药品柜1%乙酸冷藏1年1年试剂冰箱10%苯酚溶液室温1年1年药品柜刘氏快速瑞氏染色液室温 2年 6个月 药品柜/染色操作台5.3仪器:OLYMPUS 光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细胞计数异常
总结词
脑脊液细胞计数异常是指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感染、肿瘤、自身免 疫性疾病等引起。
详细描述
白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而计数减少则可能与免疫缺陷 、放射治疗等有关。同时,红细胞计数增多提示出血,肿瘤细胞计数增多则提示 肿瘤可能性。
脑脊液生化指标异常
总结词
新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检测技 术在脑脊液常规检查中得到广泛 应用,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生物标志物, 有助于更早地发现神经系统疾病,
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脑脊液常 规检查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 发现遗传性疾病和个性化治疗。
目的
通过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 脑脊液的成分变化,协助诊断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评估病情和预 后。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每天 约产生1000-1500ml。
循环
脑脊液通过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 腔内的脉络丛进行循环,最后通过蛛 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脑脊液的生理作用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01
在采集脑脊液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
的风险。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02
在采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
呼吸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03
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以
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
检查后的护理与观察
手术治疗
探索手术治疗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状态。

下面将从检查方法、检查指标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检查方法:1.患者准备:在进行脑脊液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空腹至少4小时,以避免食物残渣的干扰。

其次,患者需要停用可能影响脑脊液分析结果的药物,例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

最后,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舒适的状态。

2.检查部位选择:一般选择腰椎段作为穿刺部位。

首先,患者需采取侧卧位,将腰椎弯曲,并尽量保持病人的患侧靠近屈膝胸位,以便扩大棘突间隙。

其次,医生需要找到适当的穿刺点,通常在腰3-4棘突之间水平线低3-4cm处。

然后,进行局部消毒,并注射麻醉剂。

3.脑脊液采集:医生利用特制的针头腰点穿刺器将针头插入穿刺点,直达蛛网膜下腔。

成功进入脑脊液腔后,医生会固定针头,取出针头内芯,使脑脊液自由流出。

通常采集20-30滴脑脊液。

4.脑脊液分析:采集好脑脊液样本后,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常规检查包括外观、压力、乳糜试验、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以及糖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二、常规检查指标:1.外观和压力:正常脑脊液应呈透明无色,如有混浊、色泽发黄或红色等异常,可能表示炎症、出血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在80-180mmH2O 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脑脊液循环障碍。

2.乳糜试验:正常脑脊液不应含有脂肪颗粒。

在一些疾病或损伤状态下,脑脊液中可能出现乳糜现象,表明蛛网膜下腔受到破坏。

3.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脑脊液中细胞数一般很低,通常不超过5个/μL。

通过细胞计数和分类可以了解细胞数量以及不同类型细胞的比例,以帮助诊断脑脊液感染、脑膜炎、脑肿瘤等。

4.蛋白质含量: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通常在15-45mg/dL之间。

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脑脊液炎症、感染、出血、肿瘤等病理状态的指标。

5.糖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糖含量一般与血浆糖含量相当,通常高于血糖。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1、红色:
如标本为均匀红色血性脑脊液,为区别蛛网膜下 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5 min(1500r/min),如上 层液体呈淡红色或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 网膜下腔出血,呈黄色说明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 h。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 刺损伤所致的新鲜出血。 (2) 红细胞在渗透压较血浆高的脑脊液中5 min后, 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 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10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 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 为7:3,偶见内皮细胞:软脑膜和蛛网膜 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
正常脑脊液
单个核细胞:约95%,
多型核细胞:约5%。
11
红细胞总数
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 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 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 素肉瘤。
5
蛋白定性试验(潘迪氏法)
实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
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所需试剂:5%的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 ml,加
蒸馏水至500 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 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6
试验方法:取潘(迪)氏试剂2~3ml于小试管内,
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 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
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脑脊液常规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它主要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外观)、蛋白定性(潘氏试验)、蛋白质定量、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细胞学、糖定性、葡萄糖定量测定、氯化物定量测定、微生物学、等检查内容。

脑脊液是由脑室内脉络丛产生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它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经脑内静脉系统与体循环相关联,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呈无色透明水样液体,不凝结,葡萄糖定性阳性,蛋白定性阴性。

1.脑脊液检查的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是对颜色,透明度,凝固物,压力进行检查,以便对疾病的诊断。

从最基本最容易辨别的颜色来看,如果脑脊液颜色是红色的,其原因主要一般是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的。

如果脑脊液的颜色是黄色的,那么造成黄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胆红素增高、椎管阻塞、多神经炎、脑膜炎等等。

当患者的脑脊液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居多的时候,那么可能是由于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而当脑脊液呈现褐色或黑色时,则很有可能是因为脑膜黑色素瘤的原因造成的;有时候会患者的脑脊液会出现微绿色,这种情况通常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因此可以通过颜色、透明度、凝固物等不同的状态来区分辨别,很好的帮助患者尽快找准病因,通过检查的数据找到患者的主要病因,让患者可以尽快对症下药的治病。

二、脑脊液蛋白定性检查:一般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的时候,病变组织是可以直接释放出蛋白质的,而血浆中的各种蛋白质容易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蛋白定性检查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状态,是反映患者病症状态的一面对照镜。

三、脑脊液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检查:患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是否正常,是可以及时判断患者的身体状态的,而细胞计数需要注意新型隐球菌和白细胞、红细胞的区别。

目前医学临床中会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脑脊液细胞数,根据全血功能的测定结果对脑脊液的细胞计数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数据。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脑脊液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液体,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如脑膜炎、脑出血、肿瘤等。

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的检查指标,对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清晰度及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度高。

如果脑脊液浑浊,颜色深黄或其他颜色,可能是存在感染、红细胞增多、脂蛋白颗粒等异常情况。

2. 压力:脑脊液压力用于判断颅内压力的高低。

正常情况下,成人脑脊液压力为100-180mmH2O,小儿为80-120mmH2O。

如果脑脊液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脑水肿、颅内肿瘤等疾病。

3.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情况下,在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少,以淋巴细胞为主。

如果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感染、肿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

4.蛋白质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如果蛋白质含量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

5.糖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液中的相似。

如果脑脊液中的糖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感染等原因导致。

6.染色及培养:通过染色和培养方法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如果染色和培养结果阳性,可能是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异常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异常可能是一种疾病的提示,但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综合其他检查方法和医学实践进行评估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检验颜色检查(CSF)[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

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DC)[正常参考值]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正常值:婴儿(0~20)×106/L儿童(0~10)×106/L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化学检验蛋白定量[正常参考值]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蛋白电泳[正常参考值]前白蛋白:0.03-0.07;白蛋白:0.51-0.63;α1-球蛋白:0.06-0.08;α2-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14-0.19;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葡萄糖定量[正常参考值]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mmol/1;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氯化物测定[正常参考值]成入:120-132mmol/L;儿童:111-123mmol/L;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

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

酶学与免疫学测定脑脊液酶学测定[正常参考值]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正常参考值]IgG:10-40mg/L;IgA:0-6mg/L;IgM:0-13mg/L;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其他测定压力测定[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成人:0.69-1.97kPa;儿童:0.69-1.96kPa;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1.压力增高见于:(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比重测定[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正常参考值]pH:7.28-7.32;HCO3-:22mmol/L;Po2:5.3-5.9KPa;PCO2:5.9-6.7kPa。

[临床意义]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色氨酸试验[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

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乳酸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谷氨酰胺测定[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