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吴老师在课堂上,把许多我们平常上课时由老师来讲解的问题交给了学生。
比如,吴老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黑板上列式算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共有多少人,接下来,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回去,然后自己逐个讲解每个式子;但吴老师却把学生留在了前面,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提问,使学生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
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答案,我想肯定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印象深刻。
其次,我感觉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非常好,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夸奖。
我平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非常有限的几句话:很好,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等,而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语却十分丰富,而且能让人感觉到她是发自内心的在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背诵评价语。
比如,她对一个孩子说:“你真可爱”,这个评价语是我从没用过,也从没听过的,相信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见老师这样表扬他们,这种评价语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与“很好”、“你真棒”带来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再次,吴老师把数学课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中。
在拓展环节中,吴老师让同学们看黑板的演示图、讲故事,学生们的思路由最初的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等。
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很好的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既让数学课有了生活的气息,又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我感觉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吴老师个人以及她的数学课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深受感动。
下课时,竟然会有孩子哭这说,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走。
这堂数学课得有多大的魅力,吴老师这个人得有多大的魅力啊,孩子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是对吴老师的数学课最大的肯定。
以上就是我听了吴老师的数学课后的一点感想,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向名师学习,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一位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
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中国教育界名师辈出,名家荟萃。
而其中,我最为崇拜的莫过于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从女性教师的角度生动细腻的讲解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寒假,在百度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并且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自信。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令我羡慕、向往和努力要做的,便是那些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那些热情的鼓励。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
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慢慢萦绕着的是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学生拥有着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才是最珍贵的。
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寒假期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了能够在以后的教师之路上走的更远,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去补充自己,把自己这一桶水装的更多。
这个期间我读了一本关于教好数学的书籍《跟吴正宪学教数学》。
在这本书的'开头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剔透初心,宁静致远。
师法自然,大道至简。
由这几句话我都能想到吴正宪老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让人不禁敬佩,更是心神向往她的课堂风采。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她的一些教学片断,低段教学充满生趣,活泼又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高段的教学逻辑性很强,而且每一节课都给足了学生认真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课堂上的精神自由,这让孩子们更愿意,也更能够在课堂上开心地去学习。
而且课堂上经常会展现一些数学上的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老师一起去发掘知识。
试问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读完此书我受益颇丰,无论处于高段还是低段的教学都能够让我们能够学有所用。
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够融会贯通的,主要还在于尝试,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才能够有所收获。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作文3.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300字4.跟爸爸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日记5.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6.关于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7.书正宪扇读后感8.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9.《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
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观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有感
本文旨在对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的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
在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公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他一步一步地解析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变量的含义和作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变得清晰易懂。
吴正宪老师在讲解公式时,注重实际应用和生动例子的引入,使得公式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实用性的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公式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和方程式的组合,而是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讲解,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公式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和揣摩。
此外,吴正宪老师在讲解公式时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
他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清晰地呈现整体的思路和推导过程。
这种系统性的讲解方式让我更好地掌握了公式的结构和内容,加深了我对公式的理解。
总的来说,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他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注重实际应用和系统逻辑,让我对公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继续研究和应用公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更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吴正宪老师的讲解,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考水平。
谢谢。
观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这周三下午,我们数学组的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
每一次的学习都会给我带来很强的冲击力。
一个是兴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大家”的洗礼,他们给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另一个是愧疚,这节课自己也上过,但与人家的一比,真是差之甚远,内心百感交集啊。
一、放大认识的过程教学应出于课本,更应高于课本。
通过天平来认识方程,做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仅仅止步于“天平”。
吴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演示天平,感受天平,孩子们的身体跟随重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让学生演示物体落入托盘所能引起的所有变化,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放大了孩子们认识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个体特征,从细微着手,将基础打牢。
学习方程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通过方程促进孩子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让孩子们探究起来吴老师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生们探究的场面。
面对一个问题,学生们为什么会出错,我想是因为他们思考的不够深入。
所以,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出了错不要紧,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想起发问,直至归结出正确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锻炼了孩子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其次,其他同学的发问,也使教师明白了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和思考的水平;最后,被问的同学会跟随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对其思维水平的一种提高与发展。
通过这个环节,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们真真正正地融入到了数学的思考中,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三、创设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情境情景教学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有时我们创设的情境更像是属于成年人的情境,所以孩子们不感兴趣。
吴老师在教学的最后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根据方程编故事。
这个环节逗得师生开怀大笑,那才是孩子们的世界,简单,纯洁。
孩子们编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再一次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名家的课堂,总是渗透着智慧,如甘泉般透亮,细细品来,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四问“方程”感悟本质静待花开——观吴正宪老师“方程的认识”一课的思考
方程是代数知识的起始,是小学生首次由算术思维转向用代数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认识与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方程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把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到了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却难以列出正确的方程。
这让我陷入了思考:学生知道了概念就真正认识方程了吗?方程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概念描述与真正理解运用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跨越这个距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方程意义的真正建构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倾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方程的认识”,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学中,吴老师创新性地用四问“方程”贯穿“方程的认识”这节课。
她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的重心由常规课堂上对方程概念的“静态”定义,转向了让学生主动地“动态”建构对方程的认识。
在问题引领中,慢慢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对方程表面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感悟本质。
师:(板书:方程)请读一读这两个字,你们听说过吗?在哪儿听说过?……师:这节课你想了解点什么吗?方程啊方程,你们不想问问它吗?生:我想知道用一个字母表示数,那个字母应该怎么算出来?师:方程啊方程,我怎么算?生:还能用别的字母表示吗?师:是呀,什么样子的式子才是方程?是不是含有x 那个样子的式子才是方程?生:我想知道方程之间的关系。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学习方程,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方程在生活中能做点什么?师:多好啊,在没有方程的日子里,咱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今天方程闯进了我们的课堂,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有水平,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我们聚焦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方程啊方程,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光了解样子还不够,那只是外衣。
刚才有一位男孩提的问题特别深刻,方程啊方程,你是研究什么样关系的?什么关系,这很重要。
思考:上课伊始,吴老师开门见山,直接板书“方程”两个字,然后让学生思考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内涵,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并引领学生将问题聚焦到:什么是方程?方程到底是研究什么关系的(即方程的本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细节处彰显了吴老师的教育教学观。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篇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一)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
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
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
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
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
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让天平“住”进心里——听吴正宪老师教学“认识方程”一课的启发
数学2014·3“方程”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从认识方程开始,到要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面对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颇感困惑和疑虑,通过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方程”一课,使我豁然开朗,顿悟不少。
问题一:会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学生心声:方程嘛,不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吗?学习方程,有什么用?我的困惑:教学方程,只要学生辨别方程的样子就可以了吗?学习方程,天平的价值有多大?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天平,仅仅是让学生直观认识等式吗?我的所得:在吴老师的课上,一架自制的、可活动的天平成了课堂中的灵魂,逐步引导学生将心中的天平代替活动的天平。
让我们回顾一下吴老师教学中的精彩片断。
师:现在老师把看得见的天平收起来了,不知道你们的心中有天平吗?生:有!师:拿出来!(生两手平衡表示天平)出示题目: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
师:这道题里有天平吗?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吗?生:有!师:在哪儿呢?拿出来。
右边2000毫升水壶,现在天平怎么样?(生演示)左边倒满一个暖壶,再倒满一个暖壶,天平还不平衡,再加一个装满水的200毫升的水杯,天平平衡吗?师:你会列出方程吗?……学习方程,形式上的天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要一直有一架天平,那就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只有心中有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相等关系所带来的数学思维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确会依葫芦画瓢地判断这是否是方程,可方程中蕴含的代数思想、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似乎让他们涉及、体验的太少了。
吴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理清教学思路。
问题二:用算式的思维列方程不对吗?学生心声:列方程解决问题真是烦,既要解设,又要列方程解答,本来一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我的困惑:教材呈现的都是学生以前比较熟悉的题目,但现在要求学生将列算式求解的思维习惯改为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于是很多学生“穿新鞋走老路”,用算术的思维列出不伦不类的方程。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次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次性品质得以展现,以推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要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要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发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经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发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要实践、要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实质特征时所论述的那样:“教学是一次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整次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方程就是讲故事——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
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
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
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
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
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
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30+x>50,30+□=50……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doc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12月11日,在伊旗阿镇第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即时点评。
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五年级的《认识方程》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
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
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
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方程啊、方程,你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
”这是吴老师与学生激起对话的时机,消弱了师生之间对的紧张心理。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
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
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好样的”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思考后的结果。
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徐彬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徐彬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
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
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四、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本次吴老师讲的这节课中,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和老师由于比较陌生,配合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生动的活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的进入上课状态。
学习心得
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本次活动“大家”云集。
聆听了这么多“大家”的课堂和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针对几节课,说说自己的感受。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从天平引入,通过天平的状态写表达式,逐步抽象出方程的本质,眼前的天平不见了,心中的天平却永存,幸福学生,带动老师。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从学生汇报收集的百分数开始,再到“你们认识百分数吗?关于百分数,你们还想研究点什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张老师的课幽默、大气,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学会方法。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找次品》一课虽然属于经典的数学智力问题,但是在华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仅能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还学会了“如果……,那么……”的数学思维,学生学得扎实,却学得不累,华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体,不怕出错,以错纠错,大气磅礴。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数与形》以“1+3+5+7+9+……”为切入口,带领学生梳理了六年数学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认知过程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这节课像一颗“小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体验它的美,并能主动尝试运用。
吴正宪老师说: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魅力感染,学数学的人才有可能被数学的魅力感动。
柏继明老师说: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做鼓舞孩子的火花。
唐彩斌老师说: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一样,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变得不一样。
顾志能老师说: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学中有思考,学后有收获,这样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袁晓萍老师说:生长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简单而纯粹的,应该有恰当的压力。
立教无类返教“归学”乃是真教。
为师有道问道“生本”方为良师。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学本课堂”理念已然于我们内心生根,相信“以生为本”,“以学为重”必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人、展示对话的主人、合作学习的主人,最终会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走进名师如沐春风听吴正宪老师《方程的认识》讲课有感
走进名师如沐春风听吴正宪老师《方程的认识》讲课有感(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暖心的评价无不让教师感受到情感与知识的融合,感受到课堂的民主与和谐。
学生正是在这样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提升。
吴老师用她的情、用她的真、用她的爱黏住了学生们的心,黏住了每一位观课的教师。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辨析对话,深入理解师: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思考、小组活动基本了解了方程的含义,这就算认识方程了吗?没完。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我们学习的知识,大家看课件判断,认为是方程的用手势钩表示,不是方程的用手势叉表示。
a-15( )5y=315( )+=10( )n+17>27( )80+□=120( )36-X=9×3( )师:请大家看第一题,开始判断。
生1:不是。
生2:是。
师:(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和她交流一下吧?生:你觉得什么叫方程?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生:这个式子具备这些条件吗?生:有未知数。
生:它是等式吗?生:它不是等式。
生:那这个式子是方程吗?生:不是。
生:请你记住是方程的式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同时还得是等式。
此时场下掌声不断,送给这段精彩的对话。
(评析:真理不辨不明,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搭建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平台,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在交流中得以加深,思维在碰撞中得以升华,认知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得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在互动中得以点燃。
)五、逐步抽象,体验建模师:至此,同学们只认识了方程式是怎么样的,方程还有许多的知识,回顾一下我们开始的学习过程,我们称呀称呀,谁帮的忙?生:天平!吴老师边说边寻找地方把天平藏起来。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吴正宪与⼩学数学读后感(精选10篇)吴正宪与⼩学数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赏读完⼀本名著后,想必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吴正宪与⼩学数学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吴正宪与⼩学数学读后感1 《吴正宪与⼩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多年来,吴⽼师在⼩教战线上⾟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我。
她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了⾃⼰的教学特⾊,趟出⼀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
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瞩⽬的成果。
“⼀切为了孩⼦!”这是吴⽼师教育思想的核⼼。
吴⽼师以优秀教师⼈格的魅⼒、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的语⾔,紧紧地抓住了孩⼦们的⼼。
也令我折服。
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位教师职业⽣命的价值所在。
“和学⽣⼀起⾛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在育⼈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保护学⽣的⾃尊⼼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家眼中的吴⽼师”是我从侧⾯感悟到吴⽼师的成功源于他的⼈格魅⼒,她⽤⼼去拥抱⽣活,她⽤爱去托起事业,她⽤情去绘画风采。
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中反复品读更是⼀种艺术的享受。
我忽然有了⼀种新⽣的感觉,⼀种向上的活⼒。
因⽽忍不住⼼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家共勉。
⼀、让我领略了“⾃主学习”的魅⼒。
吴⽼师的课堂上⾃始⾄终充满了浓厚的⼈情味,“以学⽣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她不是⼀位谆谆教导的长者,⽽是⼀位处处撒播⽕种使⼈泛起思想涟漪的⽼朋友,读后感《《吴正宪与⼩学数学》读后感》。
在吴⽼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的发展,以独具匠⼼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推上了⾃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
观吴正宪老师《理解等式》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理解等式》有感吴正宪老师在他的演讲《理解等式》中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深入探讨了等式背后的意义。
以下是我从中获得的一些启发。
首先,吴正宪老师通过解读数学等式的本质,引发了我对于等式的重新思考。
他指出,等式不仅仅是符号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等式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平衡和相互联系。
这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注重等式的形式,而忽视了等式背后的内涵。
深入理解等式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次,吴正宪老师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等式引发了我对于问题的思考。
他以“1+1=2”为例,解释了等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这启发了我,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解答,培养出自主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吴正宪老师提出了“等式的左右两边应该是一样的”的观点。
这个观点并不仅仅适用于数学等式,在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常常追求平衡和公正,希望左右两边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问题时保持公正、客观和公平。
只有在保持左右两边的平衡的同时,我们才能找到最优解,同时也能营造和谐的环境。
通过观看吴正宪老师的演讲《理解等式》,我获得了很多关于等式的思考和启发。
等式不仅仅是数学中的概念,更是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引发着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等式中获得很多启示,例如平衡、公正和思考能力等。
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等式的本质,运用等式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平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观摩吴正宪老师
观摩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一课有感11月6日上午目睹了吴正宪老师的“大刀阔斧”的教学风采,用犀利的双眼和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的课堂。
听后同样让人振奋,受益匪浅。
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借助——“纸制天平”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入,让学生体会方程两边相等的含义。
再让学生逐步脱离天平这一媒介,在头脑中建构出平衡这一数学模型。
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方程。
课堂上,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同伴的对话中学习的指导,在对话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的“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形式的定义教学走向研究数学概念内涵的转变”的讲座。
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什么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但记住这句话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的“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是不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的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
于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的标准。
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核桃质量+20=50”,“20+□=100”……这些就不是方程吗?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做好铺垫和孕伏。
3、方程思想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
具体到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她是这样分析的:(1)从直观的天平开始,变抽象为具体,变麻烦为简洁!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
这周三下午,我们数学组的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
每一次的学习都会给我带来很强的冲击力。
一个是兴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大家”的洗礼,他们给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另一个是愧疚,这节课自己也上过,但与人家的一比,真是差之甚远,内心百感交集啊。
一、放大认识的过程
教学应出于课本,更应高于课本。
通过天平来认识方程,做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仅仅止步于“天平”。
吴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演示天平,感受天平,孩子们的身体跟随重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让学生演示物体落入托盘所能引起的所有变化,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放大了孩子们认识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个体特征,从细微着手,将基础打牢。
学习方程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通过方程促进孩子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让孩子们探究起来
吴老师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生们探究的场面。
面对一个问题,学生们为什么会出错,我想是因为他们思考的不够深入。
所以,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出了错不要紧,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想起发问,直至归结出正确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锻炼了孩子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其次,其他同学的发问,也使教师明白了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和思考的水平;最后,被问的同学会跟随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对其思维水平的一种提高与发展。
通过这个环节,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们真真正正地融入到了数学的思考中,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三、创设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有时我们创设的情境更像是属于成年人的情境,所以孩子们不感兴趣。
吴老师在教学的最后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根据方程编故事。
这个环节逗得师生开怀大笑,那才是孩子们的世界,简单,纯洁。
孩子们编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再一次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名家的课堂,总是渗透着智慧,如甘泉般透亮,细细品来,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我不禁想拍手称赞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