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课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的现象,显得比较枯燥。

作为高一学生,自主构建能力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

所以,本节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引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原子结构”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四个阶段组成: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以元素的发现史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更多元素未被发现?元素之间是否有其内在联系?再过渡到门捷列夫所发现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以化学史的知识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将故事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通往真理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是无数前辈为之奋斗的结果。

2.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本阶段设计了四小段学生活动:①填写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复习活动)②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③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④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将成果归纳与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教师反馈评价再重新的概括,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

要求学生根据绘图结果讨论了三个问题,依次解决: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规律?③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绘制图像的方法,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建构能力。

通过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学生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表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 、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出现的元素、核素、同位素的知识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体现了教材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

2、知道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重点)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假说、模型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了解微观世界物质性,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课堂学习,学会关注化学在生活上的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核素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

四.教学方法问题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五.教学过程【板书】【媒体显示】【思考、讨论并提问】【归纳小结】【归纳板书】【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如果用A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相对质量0.005484 1.007 1.008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0电荷-1 +1 0【学生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效果分析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播放原子结构发现史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图片和课本上的表格,使得学生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原子结构》。

本节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入手,在原子水平上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在这基础上,又认识了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出了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引入了质量数这个概念,并介绍了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结构》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这节内容的要求: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内容标准】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和元素化合价知识,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及第一节原子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高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只是缺乏应用。

而本节课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所以在分析之前还是需要教师给与一定的指导,同时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一开始用一段视频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门捷列夫作了介绍,接着让大家一起来扮演门捷列夫来共同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一下就把同学引入一个探索的环境,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实质,锻炼了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推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做折线图、柱状图,体会到了在探索问题时,如何利用数学中的函数来构建思维模型。

自我感觉,老师讲的有点多,如果能够在某些时候再精炼一下,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径大小的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判断、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及非金属元素单质氧化性的比较等知识点。

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周期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

只有推断出相关元素的名称并熟悉它们所形成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节是选取了命题角度3--元素周期律及物质性质综合推断2.教学目标①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②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③以ⅠA、ⅦA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基于元素周期律(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键概念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实质与应对高考题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了解,并且对元素内在的递变规律有了些感性认识,也能较好地理解“位一构一性”三者的联系。

但鉴于遗忘的自然规律,学生在概念的细节把握上存在漏洞,对概念的有效运用存在不足。

学生对这块内容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通过这节复习课,要让学生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该知识块理论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少;记忆性内容较多,趣味性内容较少。

而这块内容对无化合物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却又至关重要,所以学生不能单纯记忆,需要深刻理解。

以高考题为例,用“需求度”保证“关注度”。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总结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4、默写第4周期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价电子排布式
【课堂探究】
【课堂引入】1、视频引入:6位学生背诵周期表中8个纵行和4个周期的视频
2、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图片展示、提问高一总结的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三个等式
3、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课堂上不是在听老师讲课是自己的同学讲课学生们也很兴奋也充满好奇他们也给出了积极的配合从同学的讲授中获益匪本堂课采用了纸笔互动课堂模式学生们感到很新鲜老师也可以及时获取学生掌握和做题的情况最后的检测题可以马上获得学生答题结果对学生当堂课掌握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并就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2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B.2p能级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5的原子(Y)的半径
C.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的原子(Y)的半径
D.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5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5的原子(Y)的半径
②第5周期ⅤA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4周期ⅠB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检测】请将答案涂在纸笔互动答题卡上,完成后选择“交卷”。
1.价电子排布式为5s25p1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
A.第4周期第ⅤA族B.第5周期第ⅢA族
①第4周期ⅣB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5周期ⅤA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_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习目标】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学习重难点】1、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学习建议】建议边探究边实验方法,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开放性的交流探索【课前预习区】1、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并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2、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结构是如何递变的?3、复习Na、Al、S、Cl2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

根据这种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为;其中主要体现为得电子;主要体现为失电子,性质稳定。

【课堂互动区】【问题组一】1、请回忆所学知识,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Na、Mg、Al在化学反应中表现还原性还是氧化性?其实质是什么?2、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Na、Mg、Al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实验探究】请根据【方法导引】并以下所给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比较Na、Mg、Al三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方法导引】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判断: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的碱性强弱。

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试剂: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切成小块),蒸馏水,盐酸(1mol/L),酚酞溶液。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径大小的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判断、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及非金属元素单质氧化性的比较等知识点。

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周期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

只有推断出相关元素的名称并熟悉它们所形成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节是选取了命题角度3--元素周期律及物质性质综合推断2.教学目标①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②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③以ⅠA、ⅦA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基于元素周期律(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键概念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实质与应对高考题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了解,并且对元素内在的递变规律有了些感性认识,也能较好地理解“位一构一性”三者的联系。

但鉴于遗忘的自然规律,学生在概念的细节把握上存在漏洞,对概念的有效运用存在不足。

学生对这块内容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通过这节复习课,要让学生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该知识块理论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少;记忆性内容较多,趣味性内容较少。

而这块内容对无化合物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却又至关重要,所以学生不能单纯记忆,需要深刻理解。

以高考题为例,用“需求度”保证“关注度”。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

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学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存储零乱。

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知识存储有序,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

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得很轻松,也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位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材内容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

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

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题1、某主族元素的原子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单质不能与冷水反应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C.其碳酸盐能溶于水 D.其氢氧化物属于强碱2、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若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的阳离子氧化性强于等电荷的X阳离子的氧化性,Z的阴离子半径大于等电荷的Y的阴离子半径,且Z离子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是W离子的两倍,W离子与Z离子的电子层相差两层。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1原子核核素【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了解构成原子微粒的基本性质,懂得质量数和XAZ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并能比较它们的不同。

2.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究,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元素、核素、同素的含义及其辨析【课前复习】1.物质由组成。

2.物质由、、构成。

3.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4.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学习过程】阅读课本P2---P4内容,回答问题.一:原子的构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1.原子不带电带一个单位的电荷【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一个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为1.66×10-27kg)完善表格中的相对质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1)原子的质量主要有哪些微粒决定?(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则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2.原子组成表示方法:分析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的含义:AXZ【活学活用】1.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B一种新核素镅(235 95Am),这种新核素同铀(235 92U)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相同的质子数B.原子核中具有相同的中子数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D.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2.用A Z X表示原子:(1)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__________。

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三、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等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利用图片、录像、小实验等形式介绍其它元素。

【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说出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族、主族、副族、零族、第Ⅷ族的概念;了解过渡元素、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的概念2.根据原子结构,能够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说出周期表中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3. 通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知道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谁排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成的;他是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关系,它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排列方式一样吗?现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是什么?反映了哪些规律?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是如何体现元素周期律的问题。

展示元素周期表、铁元素的信息。

得到元素的哪些信息?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

【自主探究1】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个周期,共分为类。

【思考】1、周期的序数与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有何关系?2、第4周期元素种类为何比第3周期多10种?第6周期元素种类为何比第5周期多14种?3、以第3周期为例:同周期原子结构有何异同?同一周期,从左往右,电子层数,核电荷数依次,原子半径依次。

【巩固练习】1.说出N、Si、Ca的周期数?2.已知Sr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Sr位于第几周期?【自主探究2】周期表中共有个纵行,个族,共分为类。

【思考】1、为什么周期表中18纵列,却只有16个族?2、以第ⅠA族元素为例,主族序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3、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有何异同?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依次,原子半径依次。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后练习精编1.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发现的所有元素占据了周期表里全部位置,不可能再有新的元素被发现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C.俄国化学家道尔顿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C.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下列物质的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双选)( )A.O、S、Na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LiOH、KOH、CsOH的碱性依次减弱C.H2CO3的酸性比H3BO3的酸性强D.Cl-、Br-、I-的还原性依次减弱4.已知硼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ⅢA族,推测硼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H2BO4B.H3BO3C.HBO2D.H2B4O75.(2010·保定一中月考)某粒子用A Z R 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C.所含电子数=A+n D.所含质子数=A+Z6.以下关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F2和NaCl溶液的反应可证明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氯B.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则非金属性:S>CC.1 mol Al在反应中失去3 mol电子,而1 mol Na只失去1 mol电子,这说明金属性:Al>Na D.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表现在化合价上是氟无正价7.(2009·海南化学)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X<Y<Z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X<Y<ZC.单质的氧化能力:W<X<Y<Z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W<X<Y<Z8.下列各项比较错误的是( )A.微粒半径:r(Na+)>r(Mg2+)>r(Al3+)B.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C.稳定性:HF>H2O>H2SD.碱性强弱:Ge(OH)4>Sn(OH)4>Pb(OH)49.(2009·四川卷改编)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Y、Z相邻。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2019新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掌握原子结构的构成以及规律。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明确宏观与微观上的关系,理解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理解化学知识从实验到理论,再由理论推测出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学生复习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引入】直接引入课题,通过科学史话,引出所学内容。

【投影】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2.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重难点: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掌握原子结构的构成以及规律。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投影】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15一、原子结构【过渡】将学习目标细分为两部分,出示学习目标一。

【投影】学习目标一1.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2.在演变过程中掌握原子结构及其中存在的质量关系和数量关系【过渡】那么咱们通过道尔顿、汤姆孙等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共同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在演变过程中掌握原子结构及其中存在的质量关系和数量关系。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讲解】公元前五世纪-德漠克利特-哲学猜测:万物的本质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1803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能再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顾总结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加强对“位—构—性”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答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成完整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点的整体结构,高屋建瓴的看待具体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

2掌握同周期及同主族内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强弱的判断依据。

【课型】复习课【教法】1.抢答竞赛法2.自主探究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具】电子白板、黑板【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短周期 1.2.3周期长周期 4.5.6 (电子层数决定周期序数)不完全周期7三、元素周期表主族(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序数)族副族Ⅷ族0族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高一下学期对本单元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但是本课时主要是高三复习课,学生对本单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记忆相对模糊,因此本节课重在通过视频、图片、表格、设问等信息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相关规律和依据。

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视频或模型等情景来激发学生自主回顾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进入高三以后,对高考动向不了解,总觉得高考题难度较大,而本单元的知识在历年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知识系统相对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所涉及该单元的考点和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表格等引导学生回顾该部分知识,进行适当的要点梳理,然后追踪高考,变式训练,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自信心。

对于“位-构-性”的关系和综合知识在高考题、变式训练中的运用和掌握,学生还需要多做习题进行巩固。

效果分析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较有效整合了教材,合理开发和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接受度。

从课堂的学习氛围上看,同学们思维活跃,能很好地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和节奏进行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非常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要点,个别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提示和同学的帮助、支持下,也能基本完成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这一重点核心内容的巩固。

从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情况来看,由于本节课在选题上既注重了比较经典的高考题,又有意识设置了个别有一定深度的变式训练,在着力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节奏把握较为恰当;重难点的处理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图片、表格等信息自主完成复习内容的归纳;组织、调动和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共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能通过讲练结合、多方式导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比修2第一单元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单元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其中元素周期律中,微粒半径大小的判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判断依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重在为“位-构-性”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打好基础。

该部分内容在苏教版中涉及到了物质结构部分,包括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的知识,离子键共价键也在这个单元一起学习,而鲁科版、人教版则没有这部分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而且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为此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文本,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 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3.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顾总结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加强对“位—构—性”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在追踪高考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答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成完整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点的整体结构,高屋建瓴的看待具体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1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

难点:2掌握同周期及同主族内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强弱的判断依据。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评测练习一、反馈练习1.(2017.广东模拟题)10.关于12C、14C、13N、14N几种原子的相互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14C和14N质量数相同,互为同位素B.12C和14N含有相同的中子数C.12C和13N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D.12CO和14CO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2.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A.S B.C C.Si D.Cl3.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L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是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A.硅原子和钠原子B.硼原子和氢原子C.碳原子和氯原子D.碳原子和铝原子二、追踪高考4.(2017.全国卷)9.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d>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5.(2016.全国卷)9.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B. 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C. 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D. d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6.(2015.全国卷)12.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l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质的沸点:W > XB.阴离子的还原性:W > Z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 Z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7.(2014.全国卷)10.W、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B.单质沸点:X>Y>ZC.离子半径:X2->Y+>Z- D.原子序数:X>Y>Z8.(2014.山东高考卷)8.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C.Cl‾、S2‾、Ca2+、K+半径逐渐减小D.3517Cl与3717Cl得电子能力相同三、变式训练9.(2017.江苏高考卷)5.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Z 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 r(X) <r(Y) <r(Z) <r(W)B.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碱C.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D.X、Y、Z三种元素可以组成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10.(2016.全国高考模拟题)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W与X 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X、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D.原子半径:r(X)<r(Y)<r(Z)<r(W)【参考答案】一、反馈练习1.D2.C3.C二、追踪高考4.B5.A6.B7.D8.D三、变式训练9.D 10.B课后反思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教研组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认真分析教材、深入研究学情,制定了较为适宜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时间充沛,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并取得了成功。

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

2.问题启发,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

针对复习课,在学生回顾知识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顾。

3.强调“用脑思考”克服思维惰性。

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维上养成惰性。

所以在学生读书时,要学会根据图片、视频等相关信息去发现规律,学会总结。

学生学知识不是照本宣科地浏览一遍,而是要在学中思考,使脑子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课标分析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教学按照引导·回顾→探究·合作→总结·拓展→巩固·应用四个环节,采用“考纲考点分析-要点梳理-追踪高考-变式训练”四段式互动教学法,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对知识整理提炼能力等。

本课内容为高三化学复习中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重要部分,历年高考中所涉及到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原子结构:包括各微粒间的相互关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