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合集下载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一下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晏阳初(1890-1990)先生。

对于此教育家的学习,我们从一二三四,四种角度全方位解读。

一、晏阳初的教育活动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之后,晏阳初旋即投入到了平民教育的事业当中。

1926年开始,晏阳初将平民教育活动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在河北定县以整个县单位为实验基地,进行了彻底集中的单位实验。

后期,又在湖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实验。

直到1943年。

晏阳初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会上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

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人齐名。

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东方人。

1950年,晏阳初定居美国。

后期,长期从事着国际平民教育运动。

1967年,晏阳初获得菲律宾政府授予的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勋章。

1987年,又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平民教育运动,起初是发端于城市、普遍到各省。

但晏阳初表明,中国的基本,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因为中国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经济基础也在农村,因此改造中国就要从建设农村做起。

这也是乡村建设活动的出发点。

1929年,晏阳初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携带家眷迁居河北定县,进行了著名的“定县试验”。

他大力倡导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

他提出,我们想改化农民,那么首先我们要先变成农民。

具体如何做呢?比如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要努力“在农村做学徒”,虚心“给农民做学徒”。

农民虽然不知道科学的名词,虽然未接受过书本式的教育,却有实际生活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值得我们去学习。

可以说,“化农民”和“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

三、三大方式(一)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包括一些初级和高级的平民学校等。

初级学校以识字为主,锻炼读写算的基本能力。

方法主要是导生传习制,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

高级学校以培养执行计划的村长,特别是同学会会长为目标。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 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

晏阳初: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晏阳初: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晏阳初: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县。

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十三岁时入内陆会传教士办的西学堂读书,后来到香港和美国的耶鲁大学接受教育。

在美国,晏阳初曾经受教于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

塔夫脱教晏阳初的课程是《美国宪法》。

他与爱因斯坦一起被美国一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他的一生改变了世界上上亿贫苦民众的命运。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国会通过拨款条款的外籍人士。

至今他被日本看做是进一步现代化的路标之一。

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有近二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上服务,但饱受语言不通之苦,晏阳初于耶鲁毕业后第二日到法国服务华工。

在法国战场,晏阳初尝试着从复杂的中国文字中选中一千个常用字用来教华工识字,后来创办了《华工周报》,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位华工写的信。

这位华工为了表示对晏阳初的感激,决定捐出他三年在法国泥泞的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

晏阳初后来说,这是冒着生命之险赚来的血汗钱。

这封信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晏阳初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

”于是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他的第一站是上海,1922年晏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

在长沙,他的声势做得很大,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许多普通的劳苦大众——洋车夫和小徒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第一次地有机会走进课堂。

没有钱,但是那个时代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热忱,教员都是义务,长沙和一百多位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

现在外国人写毛的传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受到了晏阳初的影响,开始觉悟要真正地打到民间去,而且方法要简单、要经济、要实际。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血气方刚的张少帅把晏阳初的助手关进了监狱,等晏阳初赶到时,发现他的助手正在监狱里教狱卒识字呢!后来晏阳初发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农村要是无法发展中国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

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

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回望晏阳初的梦想与试验

回望晏阳初的梦想与试验

回望晏阳初的梦想与试验作者:张修智秦婧来源:《畅谈》2018年第04期从河北定州市区向东,汽车在冬日的凛冽中穿行约20分钟,来到一片果林。

我们来探望一棵核桃树。

晴朗的高空下,这棵近百岁的老树树皮灰白,枝干光秃而虬曲。

经历了上一季的繁盛,它正在北方冬天的萧瑟中养精蓄锐。

待到春暖花开,绿色会姗姗重返,然后迎来又一轮的枝叶纷披,果实累累。

百年核桃树并不稀奇。

让这棵核桃树不同寻常的,是它的种植者——晏阳初,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蜚声世界的平民教育家。

从1926年开始,怀揣耶鲁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文凭的晏阳初,与一批志同道合者一道,告别都市来到河北定县东亭镇翟城村开启乡村建设试验,试验持续11年,书写了现代中国历史上乡村建设试验传奇的一章。

据学术界研究,11年中共有500余名知识分子先后参与了定县乡村建设试验,其中有几十名是毕业于欧美名校的博士,他们均为经济学界、法学界、医学界、文学界等领域的佼佼者。

百年沧桑,百年流变。

不变的是人们对乡村建设先行者的敬意。

定州民间组织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李志会,于1980年代末对健在的当年定县乡村建设时期的村民进行抢救性访谈留下了普通村民关于晏阳初的珍贵一手记忆。

在村民的记忆中,穿着灰色长袍的晏阳初“眼睛出奇的明亮”“说话时面带微笑”“对穷人亲”。

如今,晏阳初与当年的村民们俱己老成凋谢,惟余这棵核桃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先贤们振兴乡村的不灭理想,在新时代的辉光里迎风摇曳。

在法国为华工服务,埋下理想的种子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种子萌发于第一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国之—法国发生劳工荒,法国陆军部经过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北方各省水土气候与法国大体相同,而中国劳工勤奋且工资低廉,遂于1916年春从中国招募15万余名劳工到法国战场后方各军需厂做工。

当时在法的美军也借用一部分中国劳工。

由于语言不通,劳工与美军军官之间经常发生误会。

为了与劳工沟通,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的一些学生响应号召于大战末期到法国的中国劳工营中从事服务工作。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兼论其对当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原名兴复,字阳初,曾以“遇春”为名在圣史蒂芬孙书院注册入学,故别名晏遇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先生被派往法国为十五万华工的福利工作。

在这里,晏老主要为那些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的华工同胞代写家信、代购物品,后来又创办了《华工周报》。

正是通过这段直接与底层平民接触的经历,他开始了解这些“底层”、“苦力”,从而也开始相信平民具备“机智能干,心灵手巧”等内在力量。

后来,晏老回到中国,辗转去到了河北定县,继续他的平民教育实践(首次平教实验在1922年的长沙)。

河北定县后来成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而晏老也因为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推行的平教实践而在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被膺选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

之后,八十七高龄的晏老总结出了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后来发展为十大信条)。

这九大信条分别是: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3)与平民打成一片;4)向平民学习;5)与平民共同商讨乡建工作;6)不持成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8)乡建是方法,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是目的;9)言必行,行必果。

应该承认,九大信条是晏老长期在乡建设实践中所积累的精华所在,而且从中也可窥探到当时乡村建设能够产生如此广大之影响的重要原因。

同时,之于现在,结合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的实践,九大信条也不可不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之所以要进行乡村建设,关注平民的利益,尤其是底层农民的利益,首先来说,这是基于对国家与个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认识,其次,由此能生发出农村工作者的使命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原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大致意思是指百姓是国家(古代邦国各有其意,此处不计)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太平繁荣。

晏老以此作为九大信条之首,意在说明百姓或平民的重要性。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的 目的是发扬平民的潜 伏力 : 调动起广 大农 民建设社会主 义 新农村的热情和活力 , 激发他们 建设新农 村 的积极 性 、 主动
性、 创造性 。“ 如果他们 自己不 能 自觉 , 不能起来 自救 , 单靠
晏 阳初认为乡村工作者与农 民“ 共事业 , 励精神 , 并肩作
长城 ” , 他们“ 不去 统治 , 只去 服务 , 成为 人 民公 仆” , 应把自 己化为农 民中的一分 子, 而且“ 要做农 民的先生 , 首先必须做 他 们的学生 ” 。
村建设的经验。由于晏 阳初对平 民教育卓越 的贡献 , 被称为 “ 世界平 民教育之父” ,在哥白尼诞辰 1 0 0周年之 际 , 与爱 因 斯坦 、 杜威 、 福特等人 一起 , 被美 国百余所大 学和科研机构评 为“ 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之一。
1 . 乡村 建 设 的基 础 是 乡村 教 育 : 化 农 民。
人。成人年龄 已长 , 事务较 多 , 脑筋 复杂 , 记忆 薄弱 , 只能施
3 . 乡村 教 育 的 乡村 化 。
乡村以外的人 , 那是救不 了乡村 的。 ” 【 】 “ ’
晏 阳 初认 为 “ 脑矿 ” 是 最 宝 贵 的资 源 , 1 9 8 5年 9月 , 晏 阳初
在阔别 4 0多年后 回到祖 国, 他深有感触地 说: “中国有金矿 、 煤矿, 这矿那矿 , 但 最重 要的还要重视开发 ‘脑矿 ’ 。世界 最
改造乡村 实际 , 创造新 的生活 的目的。 晏阳初对 中国农村进 行大 量的走访 , 通过 调查 , 晏 阳初 认为 , 影响 中国农村发展 的是 中国农民的“ 愚、 贫、 弱、 私” ; 针 对农 民的这 四大特 点 , 晏 阳初主张 : 用文艺教育治“ 愚”, 旨在

晏阳初其人其事其功

晏阳初其人其事其功

晏阳初其人其事其功作者: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01期晏阳初:(1890—1900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

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

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

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

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

1926年至1936年在河北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

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

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1950移居美国。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晏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倡“义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

在中国长沙、定县、重庆北碚以及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等地推进平民教育。

其在渝所创之乡村建设学院,后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晏先生世界驰名,被誉为“最具有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

主要论著:《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等。

晏阳初博士1990年岁初在纽约寓所辞世。

新闻媒介谥之为“蜚声中外的平民教育家”。

博士以演说雄辩和组织事功擅长,是实践型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未尝着意著书立说。

国内出版界1989年相继推出《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第一卷)。

既慰前贤,又益后人,功德无量。

唯不知博士生前已及见到否?1890年—1990年,博士的生命长河,汩汩淙淙,浪花水沫,流走几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风尘。

寿终正寝,尽其天年,自是人生一幸。

由是而念及他留居大陆的最小的儿子晏福民却英年早逝,于十年动乱中含恨以终,便漾起几分怅惘。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乡间求知道,和尘土飞扬的农村风光相辅相成。

年轻的我,怀着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敬畏,决定到乡间求知道,成为一名农村学徒。

我所求知的乡间,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土地,是一方丰硕的耕作田地,更是一片勤劳朴素的劳动者乡亲牧民们的风景。

在这里,我将不仅仅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更将学到一种无法在书本中体会到的农村生活的韵味。

我开始了我的农村学徒生涯。

在乡村生活的学习。

这个过程充满了对于当地人的尊重和对于农村风土人情的理解。

当我踏上乡间的土地,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城市里的喧嚣与繁华,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朴实。

我跟着当地的农民学习,体验种地、打理庄稼的辛苦和快乐。

他们的脸上布满了阳光和泥土的痕迹,但是他们的笑容却是最真挚的。

他们告诉我,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却是最朴实和幸福的。

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学会了认识各种农作物、养殖农产品和农村生活中的各种技巧。

我发现,农村是一所天然的大学,这里的课堂在每一个农场的田野上,每一块耕地都是书页,每一个农人都是教师。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农作物的关怀,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

他们教会我爱护土地,敬畏自然,用心呵护每一棵庄稼。

我在乡间的求知道过程中,领悟到了农民的智慧和经验的宝贵。

我也与当地的乡亲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了解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困难,以及他们的期盼和心愿。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

他们虽然生活困难,却从不抱怨,用坚韧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农村生活中,我还学习了许多手工艺技能。

我学会了纺织、编织、制作竹编、制作陶器等技能。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乡间的魅力。

在农村学徒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并不是知识的荒漠,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育资源的宝库。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1、早期平民教育(识字运动)
• 1917-1919法国华工识字运动,自 编识字课本,创刊《华工周报》 • 1922年晏主编《平民千字课》,并 在长沙首次平教大实验,组“湖南 平民教育促进会” •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为总 干事主持实际工作 • 1924年应张学良之邀推行军队识字教育
2、平民教育总思路
家庭式
文艺教育 生计教育
愚 穷
知识力 生产力 强健力
学校式 卫生教育 社会式 弱
公民教育

团结力
3、平民教育的对象宗旨
• 国家遭压迫,人民受摧残根本原因:人民的 平均知识低下 • 应受平民教育的平民: (狭义):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年 (广义):一般粗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应 包括在内 • 宗旨:除文盲作新民 • 目的:教人做人——民智、民生、民德
标准 (3)适合平民生活状况 (4)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心理 (5)地方自动负责的 (6)人人有参加的可能
5、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
(一)文字教育的阶段:识字教育是平民教育 兴起的动因 (二)农村建设的阶段:民众生活的改造主 要在于农村,选择定县 (三)县政改革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农村 建设的方案要推广到民间,必要借地方政府 之力 但要保持组织和实验的独立性
2、求学经历
(6)入港大政治系,因不愿入英国 籍,1600元奖学金被取消 (7)1916史文轩法国赴难,为纪念 良友,即用他名字James作为自己 英文名 (8)1916年夏入耶鲁攻读政治学, 从塔夫特教授宪法课上得到启发,积极收 集资料,认识到华人被看不起在于智能,而智能 专长于教育,感到平民教育的重要
(1)1943年全球"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 纪念会"推选他为"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最具革 命性贡献的十大名人"之一。 (2)1945年旧金山市参事会一致通过晏为 旧金山"荣誉公民",称晏是"东西方各权威公 认的真正哲学家,人道主义者","历史将以最 高地位记载晏对中国的贡献"。 (3)1967年菲总统将"金心勋章"授赠晏阳初

晏阳初人物素材

晏阳初人物素材

晏阳初人物素材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中兴村五社,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阳初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1920年代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不久即离台赴美,在美国他协助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平民教育运动。

1956年在晏阳初的帮助下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实现了真正的民选议会。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运行至今,专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晏阳初移民美国后,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

在他的协助下,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欠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类似计划。

乡村建设历史

乡村建设历史


其三是对县政府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县政建设 实验开始后研究院获得了对县政府的领导权。 之前县政府下设有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 教育局,但四局归相应的省厅管理,县政府无 法指挥他们的具体业务,由此,研究院对乡村 建设就难有发言权。对此,梁漱溟进行了大胆 的裁局设科改革,统一了县级行政,充实了县 政府力量,为以后推行邹平的社会改进事业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该道路的分析:中国缺乏阶级,靠社会内部的阶级对抗暴发社会革命,像西 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不可能。中国文化代表人类未来,资本主义社 会在本世纪弊端丛生,中国不能模仿。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社 会主义道路建筑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中国唯一可行 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主要为农民做些什么呢?梁漱 溟概括为:“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 即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 社,在这个方面邹平做得很好,影响很大。“科 学技术”即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
陶行知——教育改革
陶 行 知 的 四 块 糖
陶行知主张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教学 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最好能与当地初中联合起来,建立起务 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学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老师在《知识分子下乡 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 支农活动是继五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六十年 代、文革之后的第六代知识分子下乡运动。 大学生支利用假期 回家乡进行调研,然后把报告交给杂志社,由杂志社 组织专家学者对报告评奖。这样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农 村的真实情况,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回家的路费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 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2011年02月08日 13:44来源:光明网作者:刘重来字号:T|T0条评论打印转发文章摘自《光明日报》1999年1月29日作者:刘重来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起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这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

当时,全国出现了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出现了一大批乡村建设的杰出人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1926年,晏阳初(1893—1990)本着“解除苦力之力、开发苦力之苦”的精神,率领一批有志之士及其家属来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为主,以带动整个乡村建设。

这批人中,不少是留学美国的博士、硕士,或国内大学的校长、教授。

他们来到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之为“博士下乡”。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

他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在他主持和带动下,“博士”们把定县作为“社会实验室”,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扫除文盲,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开展了农民戏剧,诗歌民谣演唱等文艺活动,受到农民的欢迎。

遗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断了他们的实验。

晏阳初毫不气馁,又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继续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梁漱溟(1893—1988)所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

他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

为此,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晏阳初(1890-1990),我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提倡“乡村建设”,致力于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愚昧和落后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我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二、实践背景1.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愚昧和落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建设。

他提出了“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的理念,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三大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两大教育。

2.当代农村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贫困、愚昧和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践过程1.实地考察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村的现状。

通过走访村民、学校、卫生院等,我发现当地农村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水平低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2)医疗条件较差: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看病困难。

(3)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

2.访谈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访谈,与当地村民、教师、卫生院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一些访谈摘要:(1)村民:他们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2)教师:他们表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希望政府能够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

(3)卫生院工作人员:他们反映医疗条件较差,希望政府能够改善卫生院设施,提高医疗水平。

四、实践成果1.了解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倡的“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理念对于解决当代农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乡村求知之旅小时候,我就对乡村的生活充满好奇,对于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都充满了向往。

长大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乡村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到乡间求知道,切身体验乡村的生活。

我选择了一个在乡村做学徒的机会。

我想要亲身体验农村的生活,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农民的生活。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家农家乐,主人愿意接收我为学徒。

第一天,我来到了农家乐,被主人和主人家人热情接待。

主人是一位中年农民,他热情洋溢地对待我,给我安排了一个小屋子,还特地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农家饭菜。

这让我感受到了乡村人的朴实和热情。

第二天,我开始了我的学徒生活。

早上,我和主人一起去田间劳作。

虽然我之前在城市生活过,对于农业生产一窍不通,但是主人非常耐心地教我如何耕种、施肥、除草等农活技巧。

虽然辛苦,但是我感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丰硕。

在农村的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艰辛。

他们每天从清晨劳作到傍晚,田间地头的辛劳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种植粮食、养殖畜禽,为了生活默默奋斗。

除了农业生产,我还学到了一些乡村的传统文化。

主人带我去看了村里的大佛寺,寺庙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传统民俗和宗教信仰。

我还参加了乡村的一些庆典活动,感受到了农民的喜庆和热闹。

我还在乡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

我学会了饲养家禽家畜,学会了制作土特产的技术,还学会了酿酒、腌制食物等乡村工艺。

这些技能在城市里可能很少用到,但是在乡村里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通过在乡村的学徒生活,我收获了很多。

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的朴实、热情、勤劳和纯净。

我也感受到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这段经历,我更加珍惜农村的生活,更加尊重和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

在结束学徒生活之际,我和主人一家依依不舍地告别。

主人对我说:“你是一个有心人,年轻人多出来走走,多看看世界,明白了这些,便不会一味的羡慕城市的繁华,而是珍惜农村的朴实,明白生活的真谛。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

晏阳初: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做学徒晏阳初,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来自都市,对于农村的生活和工作并不了解。

他的家人都在城市生活、工作,对于乡村的生活,他们也只是略知一二。

晏阳初一直对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生活以及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只有亲身去农村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农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

于是,晏阳初决定利用大学寒暑假的时间,到乡间去求知道,学习农业知识,在农村做学徒。

他选择了一个农村,和当地的一位农民商量好,决定在他家的田地里帮忙,学习农村生活和农业技术。

在这段时间里,晏阳初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也体验了农村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第一天,晏阳初来到了农民家中。

他穿着一身方便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把镰刀。

当地农民笑着走上前,对他说:“小伙子,欢迎来到我们的田地里。

你是要学习农业知识吗?那就一起来干活吧!”晏阳初点点头,和农民一起走进了田地。

农民拿起镰刀开始割麦子,晏阳初也跟着他学起来。

虽然镰刀不好控制,经常被草渡的人反弹到自己身上,但是晏阳初并没有放弃,而是笑着对农民说:“我会努力学习的,希望你多指教。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晏阳初学习了很多农技知识。

他学会了如何种植作物、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农业机械等等。

他发现,原来农民的工作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而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

看到成熟的庄稼,农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晏阳初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天,晏阳初都会和农民一起工作,学习农业知识。

在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到农民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发现,农村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农民们的心态都是很乐观向上的。

他们在生活中享受着简单的快乐,乐观的态度也让他们面对困难时显得更加坚强。

在学徒的过程中,晏阳初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一起分享着喜怒哀乐。

农民也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教给了晏阳初,让他受益匪浅。

在这个过程中,晏阳初不仅学会了农业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对农民的生活和态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四川巴中晏阳初博物馆晏鸿国一、晏阳初为何走上乡村建设之路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动摇了数千年来一直沿袭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及所有生活秩序,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

传统文化被冲击,使中国原有的各种痼疾暴露无遗;外来的文化的影响,形成先进于落后之间的许多新的矛盾,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状况。

面对这样的国情,一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基于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他们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觉得要救国救民就必须进行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

晏阳初先生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一文中指出:“乡村建设运动当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的发生完全由于民族自觉及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拍而出。

所谓民族自觉就是自力更生的觉悟。

”“在民族自身没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废话。

涨红了脸吹破胰子泡以后,沉下心来反求诸己,觉得非在自己身上想办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谋更生不可,这就是所谓自力更生的觉悟。

乡村建设便是这个觉悟的产儿。

”(1)在同一文中,晏阳初还指出要实现民族自觉必须要进行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中国的大多数人是农民,而他们的生活基础是乡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蕴藏在这大多数人——农民_的身上,所以要谋自力更生必须在农民身上想办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径也必须走乡建的一条路。

”(2)由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礼俗习惯,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统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来,因而形成文化的青黄不接。

思想上更呈混乱纷岐的状态,有的主张复古以挽救已动摇的局面,有的主张追步西方的现代途径,更积极一点便唱全盘西化。

到了现在,无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国人民生活上和思想上具有极明显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的积力仍然把每个中国人牵引着不容易往前走。

中国近代教育家晏阳初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教育家晏阳初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教育家晏阳初生平简介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晏阳初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晏阳初简介晏阳初1890年出生在四川巴中,是我国有名的平民教育家。

晏阳初1913年的时候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也就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后又转去美国的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晏阳初虽然并没有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可是他的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又是一个医生,从小接受了父亲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之下也非常的喜欢读书。

晏阳初的父亲虽然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但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老古板,他的父亲深谙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之道,很早就将晏阳初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虽然这所学校在离家几百里的地方。

1918年时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拿到了硕士学位。

晏阳初从大学毕业之后就立志将毕生经历贡献给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学成回国,他回国后和很多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一定要将自己终身奉献给劳苦的大众。

回国后的晏阳初选择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间编制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

1922年时晏阳初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想要贫苦的接受不起教育的人民也能够识字,除文盲、做新民是他们的口号。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影响非常的大,他也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不仅国内,国外一些国家也在他的影响下推行了平民教育。

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从小就长在一个诗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发誓要将毕生贡献于平民的教育,为劳苦大众做一些贡献,并且不为做官不为发财,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成功也说明了晏阳初做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歷程四川巴中晏陽初博物館晏鴻國一、晏陽初為何走上鄉村建設之路上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重要變革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動搖了數千年來一直沿襲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使世界各國人民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及所有生活秩序,皆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

傳統文化被衝擊,使中國原有的各種痼疾暴露無遺;外來的文化的影響,形成先進於落後之間的許多新的矛盾,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狀況。

面對這樣的國情,一部分中國的知識份子基於他們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他們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覺得要救國救民就必須進行民族自覺和文化自覺。

晏陽初先生在《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一文中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當然不是偶然產生的,它的發生完全由於民族自覺及文化自覺的心理所推拍而出。

所謂民族自覺就是自力更生的覺悟。

‛‚在民族自身沒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廢話。

漲紅了臉吹破胰子泡以後,沉下心來反求諸己,覺得非在自己身上想辦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謀更生不可,這就是所謂自力更生的覺悟。

鄉村建設便是這個覺悟的產兒。

‛(1)在同一文中,晏陽初還指出要實現民族自覺必須要進行鄉村建設的必然性。

‚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他們的生活基礎是鄉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蘊藏在這大多數人——農民_的身上,所以要謀自力更生必須在農民身上想辦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徑也必須走鄉建的一條路。

‛(2)由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中國的‚社會秩序,政治制度,禮俗習慣,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統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來,因而形成文化的青黃不接。

思想上更呈混亂紛岐的狀態,有的主張復古以挽救已動搖的局面,有的主張追步西方的現代途徑,更積極一點便唱全盤西化。

到了現在,無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國人民生活上和思想上具有極明顯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的積力仍然把每個中國人牽引著不容易往前走。

這種文化失調的現象實有從根本上求創應的必要。

這樣就想到‘人’及其生活基礎的改造。

而中國的‘人’的基礎就是農民,其生活的基礎在鄉村,所以結果也就逼上鄉建的一條路。

‛(3)二、定縣實驗晏陽初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之初,便已認識到: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國民是農民,絕大多數文盲在農村。

不顧及農民的平民教育算不上是整個的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農村。

因此,繼長沙、煙臺、嘉興的實驗後,也就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以下簡稱平教會)成立後,晏陽初開始在京畿開展平民教育運動。

後來他考慮到中國基本是以縣為一個社會生活單位,應該進行以縣為單位的平民教育實驗。

如果在一個縣取得成效,其他縣只要根據本地情況稍加選擇,便可以應用。

經過比較,他們選定河北省定縣為實驗縣。

通過對定縣社會的調查,晏陽初總結出:當前中國的農村患有四大病症,即愚、貧、弱、私。

而‚愚‛是其他三種病的根源。

因為沒有文化故不能吸收科學知識,只知道在田地裡埋頭耕作,年復一年的遭受貧困的煎熬。

吃不飽,穿不暖,自然身體就弱,不懂得衛生保健,故疾病纏身。

農民都以家庭為生活單位,對家庭以外的事漠不關心,更談不上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沒有團結組織的能力與習慣。

晏陽初根據這四大病症,開出治療的處方,即‚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

以這四種教育提高農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團結力,使農民成為‚四力‛皆備的‚新民‛。

他認定這四種教育是‚救國救民的唯一方法,並非一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式的方法可比‛。

三大教育方式是指實施四大教育的手段和途徑,包括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

四大教育側重在內容和目標層面,三大方式則側重在實施和推行層面。

通過三大教育方式將‚四大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連環進行,從而使四大教育實際化、經常化、普通化,切實滲透于農民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之中。

1929年秋晏陽初全家遷居定縣,按晏陽初‚集中國內第一流人才,制定第一流計畫,做出第一等工作‛的計畫,1926年,平教會開始了在定縣的大規模試驗,至1936年因華北淪陷,平教會被迫終止定縣實驗,整整10年時間,平教會創造了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為核心內容的‚定縣經驗‛。

定縣實驗雖然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但其產生的影響卻是恒久的。

正如吳相湘在《晏陽初傳》第五章中指出,定縣實驗具備多種特質:①、是一革命運動;②、是一教育運動;③、是一科學的運動;④、是一民主的運動;⑤、是一‚佈道‛的運動;⑥、是一世界的運動。

這是對定縣實驗比較準確的歷史定位。

定縣實驗當時在國內外都產生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1、對當時國內鄉村建設運動的影響。

當時名聲較大的民眾教育社主任俞慶棠曾邀請平教會協助,晏陽初特派湯茂如前往協助;平教會還應梁淑溟邀請,派馮銳赴河南村治學院指導農場的設施及生計教育;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徐公橋農村教育實驗區是由平教會、教育改進社、東南大學教育科、農科四個機構合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黃炎培曾親自北上與平教會商討合作事宜。

除此以外,全國其他的平民教育或鄉村建設機構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定縣實驗的影響。

1930年4月,全國基督教識字運動會在定縣舉行。

1933年,全國基督教農村建設研究會又在定縣舉行。

2、對國民政府的影響。

由民間發起的平民教育運動到1925年已經遍及全國,1926年,教育部命令在全國設立民眾教育館。

以前政府不聞不問的事業,變為政府極為關注的事業。

1931年,晏陽初應蔣介石的邀請南下,介紹定縣實驗的情況,蔣隨即準備在南京附近開辦實驗區。

1932年,蔣又邀請晏陽初到武昌,商談設立‚農村合作指導員訓練所‛的計畫。

同年12月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內政會議通過了在各省設立政治社會更新研究院的計畫。

1933年,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成立,晏陽初任院長。

同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核定定縣、江甯、蘭溪、鄒平、菏澤為實驗區。

3、國內各界對定縣實驗的評論。

在定縣實驗時期,國內的一些名流、學者、專家、新聞界人士如熊希齡、周作人、趙元任、張君勵、林宰平等到定縣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均對定縣的工作加以讚賞。

蔣廷黻在《平教會實在的貢獻》一文中說:‚平教會的教育是真正的活教育,平教會實在是用教育來造就國民。

‛‚我到定縣去考察以後,我覺得平教會無疑的找到了改造農村的方案,稍加修改,因地制宜的修改,這個方案可以推行到全國。

‛(4)周作人在參觀定縣後說:‚我根據我的見聞,深覺得認識清楚實是天下一大難事、一大奇事。

教育家政治家也多還不知道其物件為何物?‛‚這回我看了之後,對於平教會很有一種敬意,覺得它有一絕大特色‛‚平教會認清了它工作的對象是農民,不是那一方面的空想中的愚魯或是英勇的人物,乃是眼前生產著行動著的農村的住民。

‛(5)章元善1934年在《獨立評論》發表文章稱:‚平教運動在這一年內,得到了它的生命基礎;新近科教計畫已漸漸的趨於經濟一途。

他們的生計教育部,研究農業之外,兼辦合作事業。

這一步演化值得注意的。

‛‚解決整個的農村問題,都非走入經濟途徑不可的。

‛(6)中央軍校教官毛應章奉蔣介石之令到定縣參觀後認為:‚一般農村教育者,地僅限於一小鄉村,均無普遍共通之性,且無推廣全國之計畫,唯河北定縣所辦者,乃以縣為施行之單位有普遍全國之計畫。

‛還說定縣之工作是‚救濟當今中國之唯一良策。

‛(7)4、國外朋友的評論美國著名記者愛德格·斯諾在1933年訪問了定縣後,在《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表了《喚醒中國民眾》一文,對晏陽初及其定縣實驗大加讚揚:‚我在定縣發現很具戲劇性並且證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

這是除蘇俄以外,其他任何地方所未見過的。

‛‚晏陽初使我大感驚訝的:是富於機智與多才多藝。

因而定型是一人群的偉大領袖。

‛‚晏領導的運動一旦成為革命的強大命運,勢必超過中國軍人多年來打來打去的放蕩行動。

‛(8)洛克菲勒基金會副總裁MR·GUnn1931年在中國訪問期間,在參觀定縣與晏陽初長談後感概到這是他從沒聽過的感人至深活動之一。

讚揚晏陽初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致信基金會主席說:‚這一運動值得以最大的注視。

它可能獲得對未來若干年中國問題的答案。

‛(9)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聽取了他的意見後,翌年又派他到這個考察,然後根據他的報告給予平教會以援助。

美國駐華使館商務參贊安德諾1935年到定縣參觀後,撰寫了一篇報告,在報告中稱:‚這是文明古國四萬萬人裡正在發展的一項最重要而且非常具有助力的大的運動。

‛(10)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索特威爾讚揚定縣的工作:‚不僅注意農產的增加,尤重視使經過教育的農民養成自己擔負起責任。

這是自日常生活一般事情上保證真正的民主政治的一項努力。

‛‚這一注重培養人民自己負責的基本觀念,自將形成全國人民的永久基礎。

‛(11)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博士認為定縣四大教育均齊發展意義重大;合作社推廣、資本借貸、消費品購買、產品運銷等都比較靈活;金融狀況比較景氣;衛生教育、識字教育都很成功。

(12)美國基督教‚品鑒委員會‛主席Hocking在談到定縣的觀感時說:‚我們在平民學校感覺到:熱烈的人群奉獻和犧牲精神,與愛國情懷相互結合,正在使青年們迅速覺悟。

一切事實告訴我們,這是在東方從來未見到的如此光明正大及充滿智慧的計畫,它預期將充實中國的精神與德性。

‛(13)三、新都實驗縣、衡山實驗縣及華西實驗區繼定縣實驗後,平教會又先後在四川新都、湖南衡山成立實驗縣及華西實驗區。

衡山實驗縣(1936年7月)與新都實驗縣(1937年4月)在成立的時間上僅數月之差,實驗的內容也大同小異。

首先是對縣政的改革,如調整各級行政機構,裁局設科,撤區並鄉,便於行政監督並減少行政經費。

更重要的是使原來分散的權力集中於縣政府,以此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是整頓治安。

其三是整頓和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其四是改革教育。

其五是改良農業。

其六是改善醫療衛生事業。

其八是推行地方自治。

在開展這些工作時既繼承了定縣實驗的成功經驗,也根據實際情況有所改進和發展。

如新都實驗縣在整頓治安時,遣散原自衛隊,另外招收60名中學畢業的青年和60名壯丁組成縣警衛隊;將全縣劃為若干警衛區,每區設警衛所,在警衛所與各鄉鎮和縣政府之間架設專線,以便隨時通報匪警消息。

各保設義務警衛員,一遇匪情便鳴鑼報警。

這樣形成全縣警衛網,改變了以前土匪猖厥的現象。

衡山實驗縣將各鄉鎮地方自治系統和保甲系統合併,納自治於保甲之中。

鄉鎮的職能除自治、自衛外,新增教育和建設等內容。

為解決鄉鎮因工作內容增加而人員不足的矛盾,將各鄉鎮有一定文化的青年組織起來,成立青年服務團,協助鄉鎮推行鄉村改造的各項工作。

新都實驗縣成立縣政諮詢委員會,這是四川省最早出現的民意機構。

1946年,晏陽初經過與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商議後決定,由四川省政府劃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包括巴縣、江北、合川、江津、永川、綦江、壁山、銅梁、榮昌、大足10縣及北碚管理局)為華西實驗區,由平教會主持該區的實驗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