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广东潭江流域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5县市,史称五邑,以华侨众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国第一一侨乡”盛誉。
五邑华侨虽身居异地,心却在家乡。
他们通过很多途径,保持与本乡联系,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华侨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保留学习下来,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两种文化特质的侨乡文化。
我很欣赏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华侨文化,尤其是华侨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我觉得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广泛的碰撞交融,这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华侨独具一一格的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也富有技术内涵。
它在建筑方面不仅考虑到我们现在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有时也会忽略的地理位置,周围构造等,而且还会在建筑上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下来,作为一一种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发扬出去。
五邑侨乡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方,此地虽莅临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网稠密,常有水患,淹没田园庐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
宋代以后,大量岭外人口迁来,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
1885年到1867年间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导致百业凋零,盗匪乘机而起,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
各村自保联防,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
民初,继广州之后,五邑地区拆除城垣,开辟马路,兴起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首先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引入城市建设中,从而揭开中西规划和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
海外移民与家乡有浓厚乡。
侨乡海外移民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回来改变家乡的环境,改变亲人的生活境遇;挣钱以后回乡娶媳妇、建房、买地,是所有海外乡亲的共同心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意识,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
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
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
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
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
其中,华工李承训以五律长诗的形式,记载了自己被蒙骗到澳门猪仔馆之后,卖到外国当劳工的遭遇,堪称是我国早期华工亲身经历亲笔撰写的为数不多的侨史文学作品,值得一读:窃我幼家贫,谨承父严训。
五邑华侨博物馆解说词
五邑华侨博物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光临五邑华侨博物馆!在这里,您将有机会了解到五邑地区丰富多样的华侨历史和文化,感受华侨们的奋斗精神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第一部分:华侨的奋斗历程华侨,是指那些背井离乡,走出国门,在他乡谋生、创业的人们。
五邑地区的华侨,早在清代就开始了海外移民的历程。
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远渡重洋,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在异国他乡,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艰苦环境,勤劳、勇敢地拼搏,成就了一个个辉煌的事迹。
第二部分:五邑华侨的影响五邑地区的华侨们不仅仅是个体的成功,更是对家乡的影响深远。
他们回乡投资兴业,修建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
五邑华侨的精神,不仅为五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全国华侨华人的典范。
第三部分:五邑华侨博物馆的展览五邑华侨博物馆作为五邑地区华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展品和珍贵文物。
我们的展览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华侨的起源和迁徙,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向您展示华侨们的奋斗历程和辛酸背后的故事。
其次是华侨在海外的经商和创业,展示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
最后是华侨回乡支持家乡建设的案例,展示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无私奉献。
第四部分:五邑华侨的精神传承五邑华侨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馆,更是一个传承和发扬华侨精神的重要场所。
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讲座,向公众普及华侨历史和文化知识,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创业的勇气。
我们也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传承和发扬华侨精神,为家乡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各位游客的光临,希望您在五邑华侨博物馆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
让我们一起走进华侨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坚韧和勇敢,为五邑地区的繁荣发展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五邑银信背后的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
五邑银信背后的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作者:张元赵相萍张旭雷乐诗罗云升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4期银信又称侨批,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从海外寄回家乡的信件,是一种兼具书信和汇款功能的家书。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投票表决,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本文选取古巴华侨银信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李云宏宗族家书”作为五邑银信的代表,通过一封封饱含血泪的银信,传递着海外侨胞对家乡和亲人深切的爱,构筑成今日的五邑华侨精神。
一、华侨赚钱侨眷享邑人出国以后就背上了赡养亲属、接济兄弟姐妹的责任,一定要定期寄钱回乡解决亲属的生活费用问题。
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海外华侨若不能定期寄钱回乡,那将是莫大的耻辱,一定要说明原因,并请求家乡亲人谅解。
“敬禀者,昨旧历九月十六日寄港银壹仟叁佰大元,祈为照收应用可也……儿接来家音,一一详明悉矣。
但儿在外生意冷淡,财政缺乏,不能遵命,所得之款尽付,毫无所存,祈为知之可也。
旧岁不同今年,因……总之望迟下数月然再付多些回家可也。
儿在外各人亦见平安,不可挂心。
”这是古巴华侨李维亮寄给父母的银信,因古巴推行新政导致洗衣馆生意惨淡,即使在外困难重重,华侨仍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全部所得以銀信的形式寄回家中。
字里行间都展现了侨乡男儿浓厚的家庭观念和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五邑侨眷在家乡街道的银信是真金白银,海外华侨在外付出的是血汗和泪水。
二、银信被扣常受阻五邑银信由钱银、家书、红条封、邮政封组成,寄一封银信需要经过一个月水路、陆路的长途跋涉,银信丢失是常有的事。
因涉及钱银,部分银信被有心人扣留。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侨据理力争,将不公平之事公之于众。
“鄙人去岁十二月间在处购昃纸一张,申港银叁拾元,由台城正市路万兴宝号雷纳英收转交吾儿李礽润收,以作养家费用。
不料至今数月,雷维英不但不将书信银两交到李礽润,反扣留没收该银……雷维英日前在台城正市路万兴宝号当职,仰各华侨知他罪恶,切勿由他处汇银当家。
华侨移民“口供纸”,诉说时代的人伦悲欢
华侨移民“口供纸”,诉说时代的人伦悲欢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3年第09期什么是《排华法案》?“口供纸”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什么是“纸生仔”?什么又是“纸面儿子”?何谓“爆纸”?……“口供纸”移民的历史已经远去40多年了。
然而,那段历史依旧留在人们记忆里,留在那一份份发黄的“口供纸”里。
今年78岁的恩平华侨郑明迪1946年以儿子的身份跟随叔父郑金源(美国“飞虎队”老兵)前往美国,他对13岁时的那段重要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在移民局接受了询问,把两父子隔开问,问家里的某个房子有没有窗户,有没有铁门,家里有没有石台阶,爸爸有没有胡须等,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我的口供纸是父亲寄回来的,那时候13岁,人比较精灵,只问了一个多小时就通过了。
有的人要问一天多,有的要问三天多,问了后,再对另一个人的口供。
”在越洋电话的那头,郑明迪迟疑了一下,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在等移民官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老是生儿子呢?这个问题他们问过很多中国人。
”排华法案什么是《排华法案》?口供纸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黄金,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修建连接东西部的大陆铁路。
加州黄金的开采和大陆铁路的修建对美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其中以台山人为主的华工的贡献不可磨灭。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当金矿开采将尽、铁路修建完成之时,1882年,美国第47届国会经过8天辩论,以29票对15票,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民族移民的歧视性法案——《排华法案》,首条就是禁止华工入境10年,规定州和联邦法院不得准许华人归化为美国公民。
到1913年,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10多个关于华人移民的更苛刻的法令。
这一系列排华法案的实施,使数万华侨被迫离开美国返回家乡,而移民美国的华侨数量也大幅度下降。
根据美国政府的统计,1882年进入美国的华侨高达近4万人,而1884年到1888年(《排华法案》颁布期间)的5年间,每年平均只有75名华人移民被接纳进美国。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张国雄(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江门 529020)摘要:口供纸是在美国实施排华政策时期五邑侨乡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移民文献,以台山、开平最多。
这种“编写”的文献,有无真实的内容和价值?学术界尚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这种文献庞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口供纸的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假中带真。
因此,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口供纸真假价值五邑侨乡我们曾经对“口供纸”产生的历史背景、种类和制作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1],这些主要产生在五邑侨乡的“口供纸”,多数是为“冒名顶替”的新移民而特定编写的。
那么,这些“编写”的内容,是否为真实的情形呢?或者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它有没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讨论。
本文将依据保存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部分台山口供纸,进一步就这些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研究兴趣。
一,口供纸的内容结构口供纸内容庞杂,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其主体是一问一答式简洁的问题设计,可以称为“主件”。
其次,是与主件相关、印证主件真实性的“附件”。
(一)主件的结构作为口供纸主件的一问一答格式化文字资料,基本上有“家庭、家族关系“、“相关事件”、“村落结构”、“村落环境”、“证人关系”、“移民”等几个方面。
下面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台山龙塘村《谭焯光口供纸》为例,做一具体的分析。
谭焯光于1908年在旧金山“唐山码头”最早的待审所接受了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的询问,根据他保留在家乡的口供纸,为了应对海关移民官员的审查,移民美国,出国前,谭焯光集中对68个问题进行了准备。
这些问题设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家族关系“汝果乜名?”“今年己多岁?”“汝乜年乜月乜日出世?”“汝父、母乜名?”“汝父亲有兄弟姊妹否?”“二叔谭洪均娶妻否?”“二叔今年有己多岁?”“三叔谭洪英娶否?”“母亲乃村人氏?”“母亲有兄弟姊妹否?”“祖父母乜名?”“汝自己有兄弟姊妹否?”“三个细佬果乜名?”“谭林光今年己多岁?”“松光今年己多岁?”“谭柏光今年己多岁?”“汝娶妻否?”这方面的问题有17个,是口供纸中份量最多的问题,涉及祖、父、子三代以及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如何理解五邑侨乡小镇精神1000字
如何理解五邑侨乡小镇精神1000字
邑侨乡小镇精神,是指五邑地区(即今广东省江门市)在近代历史上,因华侨出洋入海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社会风貌。
五邑侨乡小镇精神,是五邑地区在近代历史上,因华侨出洋入海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社会风貌。
一、爱国爱乡
五邑侨乡小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乡。
五邑地区是广东省的一个小侨乡,华侨众多,他们不仅在海外打拼,也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发展。
在五邑侨乡小镇,人们把爱国爱乡作为最高的价值观念,秉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积极参与国家和家乡的建设。
二、勤劳拼搏
五邑侨乡小镇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勤劳拼搏。
五邑地区的华侨在海外生存,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因此养成了勤劳拼搏的习惯。
在侨乡小镇,人们注重实用主义,努力工作、勤奋创业,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
三、崇文尚武
五邑侨乡小镇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崇文尚武。
五邑地区的华侨在海外生存,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形成了崇尚文化教育和军事体育的传统。
在侨乡小镇,人们注重文化教育,注重体育健身,也注重武术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团结互助
五邑侨乡小镇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团结互助。
五邑地区的华侨
在海外生存,需要相互扶持和帮助,因此形成了团结互助的传统。
在侨乡小镇,人们注重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五邑侨乡小镇精神是五邑地区在近代历史上,因华侨出洋入海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社会风貌。
爱国爱乡、勤劳拼搏、崇文尚武、团结互助是五邑侨乡小镇精神的四个方面,这些精神特点不仅在历史上对五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今天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人物)中华文化是有许多地域亚文化圈构成的,而岭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特色在众多的亚文化圈中独具特色。
而岭南文化也以同样有许多的文化圈构成,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南文化、桂系文化、港澳文化等。
在这独具特色的文化当中衍射出富有特色五邑侨乡文化,而在这五邑文化的孕育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五邑人。
【摘自白少玉——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五邑大地上,自古到今,涌现出许多优秀之才,有号称岭南第一人的陈白沙先生,陈白沙是明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的梁启超思想家,有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司徒美堂先生,冯如先生等,在近代中国也涌现出大批商业之才,敢与走出去,敢打敢拼,在竞争激烈的商海搏击中,很多五邑人士成为所在商业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这五邑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也出现了很多优秀人物,从他们身上确实看到很多东西,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五邑人士走向海外在,走向世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了五邑文化,壮大了自己。
借着对五邑人物的好奇,我们走访了梁启超故居,陈少白,陈白沙纪念馆等地方,还有对当地广大五邑地区本土人士走访,从中隐约可以感受五邑地区广大群众百姓的爱乡爱国,不畏艰难困苦,自乐更生的品质。
从远古时期,君王统治中国大都是以占领中原为此,每到改朝换代,君王为了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统治,往往迁入北方人到沿海地区,这就是现在南方人的祖先,有相关历史学研究,现在南方人的大部分祖先确实是北方人,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北方人大多被地方人同化,他们根据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借自己的智慧,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如南方多雨而出现的碉楼,在海边靠捕鱼为生而发展的渔业文化等等,而往往中原对边镜沿海地区的统治不立,再加上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这些生活在这地方的五邑人士大胆创新,打破封建制度的阻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思想,而江门五邑濒临南海,靠近港澳,移民历史即久,人数已成达观,迄今为止,五邑江门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袍已达380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代开平侨乡出国“口供簿”初析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产生的背景与种类张国雄(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江门529020)摘要:口供纸是起源于美国排华时期的一种移民文献,其使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
它集中出现在有“美国华侨之乡”称谓的五邑侨乡,尤其是台山、开平最多。
口供纸反映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国际移民形式,国内的华侨历史研究对此注意很少。
本文仅对这种文献产生的背景和类型、制作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出世仔纸口供纸五邑侨乡美加排华近几年,在收集整理碉楼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不少近现代开平、台山华侨出国的“口供纸”,并采访了个别当年经历过这种出国方式的老人。
我欣喜地感到这是华侨史中内涵丰富,封存时间并不太长,但是很不为国内专家学者注意的特殊历史现象。
这些民国时期的文献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重要的资料。
本文依据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口供纸”移民的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同行对这些鲜活的历史资料的关注。
一,“口供纸”产生的背景所谓“口供纸”,就是一种专门为出国的移民准备的,应付移入国移民官员(“税员”)询问的培训资料。
我认为,可以将以这种方式出国的移民称为“口供纸移民”。
在笔者目前接触到的口供纸中,几乎都是针对向美国的移民而制作的,只有1份是准备移民新加坡的资料(1956年)。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移民形式主要发生在中国与美国之间。
目前,笔者见到的口供纸移民的迁出地,涉及到台山、开平、新会、鹤山、广州、香港等地。
其中,以台山、开平最为集中,数量最多;新会、鹤山很少,广州、香港就更少了。
这也可能是受到近年来笔者收集华侨历史文献的区域,集中在五邑侨乡这一情况有关,不排除广州、香港乃至其他地方会有更多的口供纸存在。
不管怎样讲,口供纸以台山、开平为中心的五邑侨乡最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五邑侨乡为美国、加拿大华侨之乡,美加是这一侨乡传统的移入国。
因此,以口供纸方式移民美国的华侨华人最多,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口供纸移民方式的产生,主要是美国排华政策的产物。
几行家书抵万金一纸侨批家国情
几行家书抵万金一纸侨批家国情侨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人华侨与家乡紧密的交流一封封泛黄的侨批一字排开。
受访者供图泛黄的信纸上,清秀的字迹饱含深情:有铿锵的爱国之情,也有对妻儿的浓浓思念,更有远在异国他乡的华商对诚信经营的坚守。
一封薄薄的侨批,一头牵着羁旅异乡的海外赤子,一头连着翘首以盼的故土亲朋。
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认为,侨批可以媲美“徽州契约”,并题词以“海邦剩馥”誉之,又言“盈天地间之一切资料,无非史也”,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侨批为海外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父老沟通的桥梁,也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人华侨与家乡之间紧密的人文交流。
由来寄款赡养家乡亲人走进梅州市侨批档案馆,三面墙上都分类装裱着来自不同家族的侨批。
这些侨批,字迹有的洒脱、有的工整,行文有的朴实动人、有的文采飞扬,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有一群人的家国故事。
有侨才有批,侨批的产生与水客的出现原因相似。
“早期的海外移民,出国前都生活在以家族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普遍存在‘百善孝为先’和敬重同族同宗长辈、亲人的孝悌观念和血缘意识。
”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邓锐说,正是基于此,他们对父母、妻儿和其他亲人的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源源不断地向家乡眷属提供养家和其他各种生活费用。
据历史记载,为了从道义及行动上承担起对家庭、亲人的责任和义务,许多初抵南洋谋生的移民,当其到达目的地以后,不管自己境况如何,都首先要给家里寄平安批,侨批里既用文字向家人禀报平安,叮嘱家人保重身体,和睦相处,共渡难关,同时会附上一点钱或物品,用文字和钱物来传达信息。
“侨批业是由水客业发展而来的,一般说来,侨批业的出现是在水客产生之后。
”邓锐介绍,明、清时期,沿海人民出洋谋生多,他们与家乡亲人联系及寄送安家费,多靠随轮船往返的水客代带。
随船的水客数以百计,代带的信款成批到达家乡,使“批”成为华侨寄信款回乡的代名词。
五邑民俗故事
五邑民俗故事?答:五邑地区(包括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几个五邑地区的民俗故事:1.新会葵艺传说新会葵艺是五邑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以葵叶为原料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品。
传说中,葵艺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黄婆的妇女有关。
黄婆生活在贫穷之中,但她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有一天,她发现葵叶可以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于是她开始教授乡亲们这门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会葵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2.台山飘色巡游台山飘色巡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色彩艳丽、造型奇特而闻名。
每年农历正月,台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
传说中,飘色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陈福的艺人有关。
陈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用木棍和彩绸可以将小孩固定在半空中进行表演的方法,于是他开始研究并改进这种技艺。
最终,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台山飘色表演形式。
3.开平碉楼故事开平碉楼是五邑地区独有的建筑景观,以坚固耐用、防御性强而著称。
每座碉楼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例如,有一座名叫“立园”的碉楼,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
园内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座碉楼见证了谢维立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4.恩平灯笼技艺恩平灯笼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制作精美、寓意吉祥而深受喜爱。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恩平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传说中,灯笼的起源与一位名叫张公的巧匠有关。
张公心灵手巧,善于制作各种灯笼。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他制作了一批新颖别致的灯笼赠送给乡亲们。
这些灯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寓意吉祥。
从此以后,恩平灯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5.鹤山舞狮表演鹤山舞狮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以狮子形象生动、动作矫健而闻名。
每年春节期间,鹤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狮表演活动。
五邑文化符号“金山伯”的演变历程与现代价值
五邑文化符号“金山伯”的演变历程与现代价值黄浣媛雷春花蔡溢许慧敏何桂融摘要:“金山伯”是五邑地区最早走向世界的代表,是开放、创业的代名词。
由于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正确指引,导致有部分人对这个群体有偏见。
文章通过对“金山伯”的精神内涵、演变历程、现代价值的研究,给予“金山伯”公平与公正。
并通过对侨乡的发展展望,向大众展示五邑侨乡文化的独特内涵,更好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金山伯;文化符号;五邑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精神内涵“金山伯”最早出现在清末年间前后,用来代指形容无路可走、怀抱发财梦、以签署卖身契的方式去金山闯荡并在年老的时候赚了一定的钱回到家乡娶妻生活的男子。
为了生存,他们漂洋过海,历尽千辛。
而他们身居国外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坚毅、刻苦、忍耐、奉献的思想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五邑人民为美好生活而拼搏奋斗,也逐渐上升为一种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符号。
(一)卧薪藏胆的坚忍1848年,美国发现金矿,由此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本想冒险出洋淘金来养家糊口的五邑华侨,却以“卖猪仔”的方式沦为了修筑美国铁路的劳工。
同时,美国等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排华政策,他们不断被排挤,遭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仇视和攻击。
“后来,他们在美洲的种植园、矿山、渔场里辛勤劳作,为兴建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美国西部开发基本完成后,白人种族主义者开始排斥华人,他们指责华人是一个不受欢迎、与美国社会不能同化、丑恶和道德堕落的劣等民族,一些机会主义的工会领袖咒骂华工,谴责华人使得白人工人的工资降低和抢夺了白人的饭碗。
”然而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金山伯”退却,反而凭借着卧薪尝胆般的坚忍,扛住了修建铁路的艰辛,熬过了排华政策,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家国情怀在外历经千辛的“金山伯”,虽远处国外,却始终心系家国。
对家庭,他们有担当。
在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寄送钱财给家人。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 陈书明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140707 陈书明这是一段意义深刻的旅程,让人思考,让人震撼。
----题记周六,早晨九点,7班的我们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准备出发。
冬日的早晨,大学校园还是那样一如既往的宁静。
有说有笑,一行人出了校门,大步行走在路上。
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明亮而温暖,映衬出我们的朝气。
抬头看了看天上的云朵,我开始疑惑,今天的旅程会是怎样,而我又会看到些什么。
是一件件的历史文物?还是大段的人物故事?我是否会觉得无聊?我不知道。
当时的我有的只是疑惑和期待。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华侨广场,博物馆已在眼前。
穿过前门,我们进入到了博物馆,开始了参观之旅。
一进门,我们在博物馆的第一部分:金山寻梦。
让我们先看回到19世纪中期,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百姓生活愈加困难。
于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受到海外的吸引,许多五邑乡村的年轻人漂洋过海去到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方追寻梦想。
然而,他们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忍受着恶劣的交通环境,被迫挤在拥挤的船舱中远渡重洋。
到岸之后,还得忍受着水土不服和恶劣的环境甚至是其他人的歧视,干着最普通最辛苦的工作来赚取血汗钱。
出洋寻梦,许多人为之丧生,但那时的他们没有得选择,那时的他们只有选择接受,选择适应。
一部金山寻梦的华侨史是一部交织着血与泪的发展史,当中的辛酸不是简单的话语所能表达的。
然而,如同其他地方的华侨一样,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海外站住了脚。
时间回到现在,我走在金山寻梦的展厅,体会着华侨曾经的辛酸:墙上贴着一曲华工歌谣,开头便是:目前难糊口。
的确,这便是许多华侨出洋的原因,这是他们的那个时代无奈,迫使他们即使明知凶多吉少也要拼命一搏。
墙上贴着几张当时的招工启事,向人们描绘着看似美好的未来,然而,我们都清楚,这其实就是哄骗华工,把华工的“卖猪仔”的谎言罢了。
但当时的他们,已是山穷水尽,几乎无路可走。
五邑华侨文化
碧血丹心
碧血丹心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义制度、建 立民主共和国体、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 “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基本钢领,他是中 国现代史上第一大伟人。为了贯彻他的主张,他先后组建 了“兴中会” 、“同盟会”和国民党,我五邑华侨都踊 跃参加。
碧血丹心
。
1891年,时称“四大寇”的(左起)杨鹤 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出生入死,臵个人安危于度外。
碧血丹心
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华侨。辛 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华侨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大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积 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叛贼陈炯明。由于支持革命有功,有 的华侨被邀回国参加政权建设。。
碧血丹心
碧血丹心
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机构中任要职的五邑华侨有: 黄三德、梅乔林、黄佰度、李是男、黄芸苏、朱卓文、马 超俊、马湘、黄湘、黄光锐、邓荫南、谢缵泰、陈军平、 邓泽如、赵公璧、伍廷芳、陈少白、李一谔等。。
华人之光
华人之光
华人之光
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南车集团进驻江门,首期投资 40亿元的广东轨道交通车辆已然竣工。
小结
看山看水独坐 听风听雨高眠 侨去侨来日日
花开花落年年
小结
五邑华侨寻根 寻梦创业救国 回报国乡建设
华侨根在五邑
谢谢观赏
海外创业
海外创业
华侨在各国作出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海外创业
在美国。他们开采金矿,仅加州1848——1883年就产 黄金12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 财富。他们参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上万华人担负最艰 险的路段,牺牲了千人以上。接着又参加建筑南太平洋铁 路和北太平洋路。
五邑桥乡1200字
五邑桥乡1200字大江门户,南海明珠--江门。
江门,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其独特的华侨生活史,孕育了绚丽的侨乡文化。
为何江门五邑会被称为“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呢?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澜台朐近40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块十地上,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创业他乡、报效故土。
华侨爱国爱乡,通过捐助公益、投资兴业等方式帮助家乡发展。
堪称“新会文史三泰斗”的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就聚集在这座思想文化之乡。
陈白沙思想文化与“江门心学”、梁启超思想文化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陈垣的国学文化……这些都足可见江门五邑文化底蕴之深厚。
江门五邑人文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碉楼文化、古镇古村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名园文化、院士文化、明星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文化等。
其中,“小鸟天堂”生态文化、温泉休闲文化、川岛休闲文化、五邑山湖水绿生态休闲文化,堪称是江门生态休闲文化的品牌。
五邑“一汤两茶”文化、新会陈皮文化、江门杜阮大顶凉瓜文化、开平水口腐乳、开平马冈鹅饮食文化、外海面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是江门五邑特色饮食文化。
江门五邑成为侨乡后,海外五邑人不但成为了侨乡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
深怀侨乡情感的五邑华侨,始终不忘祖国,不忘生长的土地,多年来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正是在侨乡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使得五邑地区文化鼎盛,人才辈出,熠熠生辉。
登大雁山。
大巴乘着一群不经世的文学爱好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条宽畅的水泥路,从大雁山脚下直通山顶,山路陡峭,每走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力气,但这仍不减大家登山的兴致。
一路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有时候还会有几只蝴蝶在我们的眼前飘过。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海会寺,海会寺分布着观音庙、功德堂、藏经阁等多间房屋。
沿着阶梯走着走着,观音庙的庙门渐渐地映入了我的眼帘,庙门向内敞开着,刷上了朱红漆。
一纸还乡侨批情
一纸还乡侨批情■ 林璇封侨批和市篮等华侨文物共500件,这是无法用市价来衡量的无价之宝!我对这位老人不由地肃然起敬,产生采写他的念头。
经多方寻觅,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
虽年近九旬,仍然精神矍铄、动作矫健,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难得他不仅是迄今为止捐赠侨批数量最多的华侨后人,而且是为数不多的尚健在的最高龄的侨批亲历者。
笔者寻觅到老人的老家揭阳玉滘镇上乡西面埕村,与老人多次深入交谈,从中获“我家五代人中有13人‘过番’打拼,与侨批结缘近百年。
托共产党谢老伯的泪水一次次模糊了眼睛,心酸困苦齐涌心头,打开了记忆的侨眷谢昭璧家族捐赠给政府的侨批 ▲57闸门……漂洋过海下南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1905年,旧中国的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地少人多的潮汕地区,本来就粥少僧多,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沉重,更是民不聊生,难以度日。
谢昭璧的老家是一个典型的贫瘠村,他的记忆从祖父开始。
祖父有三兄弟,老大谢逢记,老二谢逢妹,老三谢逢照。
老二、老三已先下南洋,但去后杳无音讯。
谢逢记时年25岁,新婚不久,就生下儿子,取名南清。
当时家境贫寒,经常揭不开锅。
他看着出生不久嗷嗷待哺的儿子,妻子池顺容因为缺食没奶水,幼子使劲吮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吸到乳汁,发出虚弱的哭声。
这让当父亲的他感到非常心酸,但又束手无策,十分无奈。
谢逢记心里想:“我正当青年,与其在家里饿死,不如下南洋去寻找二弟三弟,与他们一起闯闯,也许能闯出一条生路。
”他和年轻的妻子商量,说:“在家里常常吃不饱饭,甚至可能会饿死,我想去新加坡寻找你两个小叔,一赚到钱就立即寄给你……”贤妻低头垂泪,毕竟是少年夫妻,池顺容真舍不得丈夫去外漂泊。
但她望着四壁空空的破屋,心里纵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啊!谢逢记背上家里仅有的能盛东西的“行旅”——一个用篾青编成的旧市篮,带着仅有的几件旧衣裳,外加一条几成新的浴布,深深吻了一下熟睡中的儿子,和爱妻依依惜别。
谢逢记心怀憧憬,毅然消失在云雾之中。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终审稿)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t専物馆观后感这周的星期六早上,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全班一起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从学校北门出发,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
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五邑华侨广场正门,在右边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静静伫立着,似乎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我想,这座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的建筑,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带着疑问,我们踏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根在五邑〃这儿个大字,还有江门市的地图。
是啊,一个人无论身在何方,离家多远,他的根都始终在自己的家乡。
因为家乡的水土养育我们,家乡的文化熏陶我们……这简单的儿个字,告诉我们,江门华侨他们的根在这里,还有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接着我们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一部分〃金山寻梦〃。
在这里,有十九世纪时的打铁铺,布匹店,葵叶加工铺和当时的小镇场景,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之中,这也为他们不畏风雨,远渡重洋,寻找掘金发财的梦想埋下了伏笔。
相比于安守在落后的家乡,更多年轻人倾向于去国外挖金矿,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拼搏可以改变命运,不再受穷。
于是大批青壮年,被移民到东南亚,北美等地方,成为了当时的以劳动型的种植园及一些其他的以劳动为主的产业的主要开拓者。
锡矿场,淘金谷,铁路工地,运河工地,种植园,到处都有华侨的身影。
广大华工为资本国家的建设付出了无数汗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华工吃苦耐劳品质却换来了排华政策。
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受到了非人的不平等对待。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民主的资本国家对待落后国家人民的态度。
落后就要挨打,受人冷眼。
看着展台里他们使用过工具,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塑。
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漂洋过海的无奈,受尽压迫凄凉,这也使我越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对比之下,我也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在崛起。
同时我为华侨们敢于为理想不断追求的勇敢而喝彩,为他们的白强不息与不怕艰苦感到无比的敬思O整理一下思绪,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一一海外创业,众多华侨们在他们侨居的国家和地区,努力奋斗,发挥聪明才智,进行艰苦创业。
五邑文化符号“金山伯”的演变历程与现代价值
五邑文化符号“金山伯”的演变历程与现代价值五邑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素有“岭南第一侨乡”之称,同时也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五邑地区的文化表现中,尤以“金山伯”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全方位地展现了五邑人民的历史情感、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金山伯”的演变历程与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探讨五邑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金山伯是指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埭头镇的金山伯岛,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山水秀丽、人文风貌独特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金山伯岛自南宋时期起就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历经兴衰沧桑,尤其在明清时期,成为抗倭重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金山伯岛周边的乡村风情、民俗活动、古建筑等也体现了五邑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中,金山伯不仅是江海地区的历史遗迹,更是五邑地区历史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在五邑古典小说《金山伯》中,讲述了金山伯的传奇故事,更是深入人心,被誉为“岭南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金山伯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五邑地区的历史记忆,更融入了人们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追求。
金山伯的演变也与五邑地区的现代发展息息相关。
在当代社会,金山伯不再只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五邑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资源。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金山伯岛成为观光度假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金山伯的文化故事也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山伯作为五邑地区的文化符号,还具有深厚的现代价值。
金山伯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金山伯的历史文化价值被重新挖掘和传承,丰富了五邑地区的文化资源,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山伯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了周边产业的繁荣和地方民众的生活改善。
五邑地区的文化符号“金山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现代转型,以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成为五邑地区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张国雄(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江门 529020)摘要:口供纸是在美国实施排华政策时期五邑侨乡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移民文献,以台山、开平最多。
这种“编写”的文献,有无真实的内容和价值?学术界尚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这种文献庞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口供纸的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假中带真。
因此,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口供纸真假价值五邑侨乡我们曾经对“口供纸”产生的历史背景、种类和制作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1],这些主要产生在五邑侨乡的“口供纸”,多数是为“冒名顶替”的新移民而特定编写的。
那么,这些“编写”的内容,是否为真实的情形呢或者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它有没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讨论。
本文将依据保存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部分台山口供纸,进一步就这些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研究兴趣。
一,口供纸的内容结构口供纸内容庞杂,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其主体是一问一答式简洁的问题设计,可以称为“主件”。
其次,是与主件相关、印证主件真实性的“附件”。
(一)主件的结构作为口供纸主件的一问一答格式化文字资料,基本上有“家庭、家族关系“、“相关事件”、“村落结构”、“村落环境”、“证人关系”、“移民”等几个方面。
下面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台山龙塘村《谭焯光口供纸》为例,做一具体的分析。
谭焯光于1908年在旧金山“唐山码头”最早的待审所接受了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的询问,根据他保留在家乡的口供纸,为了应对海关移民官员的审查,移民美国,出国前,谭焯光集中对68个问题进行了准备。
这些问题设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家族关系“汝果乜名?”“今年己多岁?”“汝乜年乜月乜日出世?”“汝父、母乜名?”“汝父亲有兄弟姊妹否?”“二叔谭洪均娶妻否?”“二叔今年有己多岁?”“三叔谭洪英娶否?”“母亲乃村人氏?”“母亲有兄弟姊妹否?”“祖父母乜名?”“汝自己有兄弟姊妹否?”“三个细佬果乜名?”“谭林光今年己多岁?”“松光今年己多岁?”“谭柏光今年己多岁?”“汝娶妻否?”这方面的问题有17个,是口供纸中份量最多的问题,涉及祖、父、子三代以及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也可能是因为这份口供纸正是处于口供询问的早期,内容比较简单,对祖父、祖母、叔叔等只是了解姓名,没有深入追问。
在后期的口供询问中,已经大大增加了难度,不仅祖父、祖母的姓名,生卒年月要问到,而且对父亲每个兄弟和他们的妻儿老小姓名、生卒年月、乃至一些身体特征等情况也必须回答。
2,相关事件“祖父来过金山否祖母来过金山否”“祖父何时由金山返唐山否?”“祖母何时由金山返唐山否?”“得知汝父亲在乃出世否?”“汝何以得知汝父亲系在金山出世?”“汝父亲在埠做乜?”“联昌(注:谭焯光父亲在旧金山做生意的商号)在乜街乜门牌?”“汝父返来归己回唐山?”“乜年乜月汝父亲返来归唐山?”“汝父亲汝出世后返两(回)唐山,汝此时年幼何以晓得?”“大二回汝父亲返唐山系乜年乜月乜日?”“谁人捭水脚汝来金山?”“汝有凭据纸付返汝否?”“汝来金山做乜?”“有人包汝来否?”所谓相关事件,是指与家庭、家族基本情况有关系的方面,问了15个问题。
主要涉及祖父和父亲在旧金山的基本情况,以及谭焯光移民美国的目的和方式。
到了后来,这方面的询问又增加了“有没有人教你口供?”“带没有带口供纸?”“如果中美开战,你站在哪一边?”等目的性很强、或感情与理智冲突的询问。
3,家居状况“汝住大己行地大己间屋?”“汝同谁人对门口居住?”“汝屋至上踏谁人居住?”这3个问题非常简单,容易回答,正说明了《谭焯光口供纸》的早期性质,在后来的口供盘查中,家居状况、邻里关系是后来口供纸中大幅增加的部分,不仅对自家的房屋结构、布置,家庭成员居住情况,被询问人的具体床位等要一一回答,而且对左邻右舍的房屋结构,其家庭成员如何居住、使用住房,内部布置,以及他们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等等也列入了盘查的内容。
4,村落结构“自己条村乜县乜村居住(注:原文如此)”“汝条村有多少间屋、有己行地、己条巷?”“汝村坐乜向乜?”“汝村有己个路口出入?”“汝村有井、有池塘、有社、有书馆、有祠堂否?”“汝有祠堂、池塘否?”有关村落结构的7个问题很粗线条,但是在后期的盘问中,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比如,村口有无榕树多少棵在哪个村口村里有无炮楼几座在何位置邻居住第几巷哪间屋甚至有的还会问从你的家到平时玩耍的果园要走多少步这样的细小问题询问,真是防不胜防。
5,村落环境“汝村附近有村否?”“汝村离温边村(注:邻近村落)有己远?”“汝去过温边村否?”“汝村附近有山否?”“汝村近墟否?”“汝去墟有渡过否有桥过否?”村落环境在口供纸中,不是很重要的部分,前后期的变化不大,后期也只是增加了诸如,从汝村到某村或墟要走多久乘船要多长时间多久去一次墟等问题。
6,证人关系“有人由金山返唐山见过汝否?”“李敬乜年乜月乜日见过汝?”“谁交银李敬带返汝?”“李敬带有己多银交汝?”“李敬乃村人氏?”“汝村离长发村(注:李敬的家乡)有己远?”“汝去过长发村否?”“李敬见汝己多次回?”“为何事去见汝三回?”“李敬见汝父亲在乃见?”“李敬去见回回坐己久?”“李敬在汝屋食过饭否?”“李敬汝知佢在金山做乜?”“永泰隆(注:李敬做生意的商号)在乜街乜门牌?”在这份口供纸中,有关谭焯光相识的证人李敬的情况有14个方面,居所有问题的第三位。
一直到后期,口供纸中对证人的询问准备依然是重点。
所有新移民在天使岛候审时,必须有证明人提供证词,这些证词也是比对鉴别的资料之一。
相关证明人成为整个甄别审查程序中的组成部分。
这些证明人就在美国,便于传询,他们的身份和社会情况有记录在案,这对移民当局来讲,比较信任,也比较容易操作。
在这六个方面中,我们不难看到,早期的口供纸比较多地在人物关系上做准备,这包括被询问人的基本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人的基本身份状况,还有证明人与被询问人之间互动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看来,只要将与被询问人有关的社会关系弄清楚,尤其是还有在美国的证明人的证词比对,这个新移民的真实身份就比较可信了。
随着美国移民官员对中国移民的社会关系、社会背景、风俗人情、地理环境了解的增多,也随着他们对一些利用“出生纸”,冒名顶替进入美国的新移民不断增加的现实,感觉到了以往比较注意人物关系的询问,可能还难以鉴别出身份的真实性。
于是,他们就不断扩展询问的内容,增加询问难度,以期找出破绽。
后期的口供纸在更加细致地询问人物关系的同时,将家居环境和村落结构也当列入了询问的重点,尤其是增加了对细节的追问。
邻居家的米缸放置在什么地方床如何摆放都可以成为被询问的内容,越来越刁钻。
后期的口供纸,一般还增加了对新移民在家乡读书情况的盘查。
这里面就包括几岁开始读书先生是谁何村人多大年龄同学有谁同桌是谁前后桌坐的有谁他们都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读书的钱从何来等等。
在这些询问中,一些很不合常理的问题也出现在询问中。
比如:谭焯光的口供纸中就出现了,证人李敬做生意的永泰隆商号和谭焯光父亲做生意的联昌商号具体坐落在哪条街、门牌号是多少?谭焯光没有去过美国,怎么会知道这些细节。
所以,他通通回答“我不知乜门牌乜街。
”移民官员就是想通过对这些刁难性的问题的设计,从回答中辨别你是否“诚实”。
(二)附件的结构1,人物照片。
这些照片有新移民父亲的、证人的,或者在美国其他亲人的。
往往是混在其他人物照片中,让新移民辨认。
同时,还要将新移民的照片交给在美国的证人辨认。
对照片的辨认,只是准备口供中的一个很简单、容易的环节。
比如,1923年台山小岭村《邝耀臻口供纸》专门对照片环节有一个交代:“若税员将汝之护照纸之相头俾汝看,问此相头是谁答一个我父亲相,一个我二弟耀庚相,一个我自己之相。
汝此相何时付寄美国交汝父答我之相头,系我父亲在家时,近返金山时,同我二弟两人往新昌埠影相,交我父带来金山。
”但是在询问过程中,移民官员往往要你说出对方的某些生理特征,看似一个小问题,可能也会让你“爆纸”而被否决。
2,村图和屋图。
村图主要是交代清楚本村周围的河流、池塘、山丘等地理环境,还有就是与相邻近的村、墟集、桥的位置。
屋图就要详细到每间房的家具摆设、家具式样、房屋门有几个、门朝何处开、家庭成员的居处,以及厅与房、厨房的关系等,基本上是一个民居平面图。
如果询问到读书的书馆,有的还要求画出书馆中先生与学生的坐席,标出自己读书的坐位等。
3,注意事项。
这是口供纸中最常见的附件。
注意事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问答中,随处注明。
比如,在1921年台山《邝耀赓口供纸》中就多处出现这样的提醒,当问到“汝弟等在何处读书及汝馆书友某名”时,在答案:“我弟耀豪亦系七吧岁起馆,亦在敬惺先生处读书。
我兄约六、七岁起馆,亦系在敬惺先生清江祖祠读,未曾往过别处”之后,就出现了“书友等其照现时同馆名讲。
其人住在某村,照实答。
至祈要添入汝弟二名在处读书为要”的提醒。
再如,问到“汝在龙冈洞在大几条巷大几间”时,答案“由龙冈洞武馆起即村头数来大九条地,巷口数上屋居住?大三间屋居住,大门口同蕃衍同对门口他家人均在家,小门口同缉敬对门口”之后,提醒要注意“上下同巷,左右姓名,妻子女放脚或大脚,名乜,年岁几大,祈看村形答”。
而且嘱咐“至为要!”又如,1939年台山安宁村《陈锦藩口供纸》在有关安宁村的结构部分,提醒背口供纸的人,“凡属问到安宁村图形,请照汝锦部口供读熟,问到照讲,安宁村俱系姓陈人,幸勿讲及姓李。
”还有一种注意事项,是在口供纸后面,专门交代。
同样是1921年台山《邝耀赓口供纸》,在最后有这样的文字:“至到税员问时,问句讲句,不可乱讲为要。
近到大埠,早日付之丙丁。
免关员见之,祈为慎之!问此护照纸之相片是谁,答一个我自己,一个我父亲,一个邝广华,字光泽。
至好者要在家访兆洪及兆贵之相片过目认识,以俾到(步)[埠]认相为要。
”[2]1941年台山安宁村《陈汝玉口供纸》,有一个更详细的交代:“不问不可讲,至紧为要!恐防言多语错,请为慎之!……汝将得口供,抄开两管(注:原文如此),汝存一簿家中,以备将来取用。
携带一部出港,随行习读,到来将近抵埠,即付于丙丁。
……对于行李中字迹,要写陈汝玉名字,不可夹带口供,免致搜着大碍也。
……所做口供虽属太多,或者是份唔问到一,未可料。
但不知佢问到何件事,故此要逐一详细说到明白。
汝须要用心逐一读到熟,心里明悉,清白底蕴情尤。
到来审问对答,问一句方可讲一句,不问不可讲,不可继续串句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