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法律法规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8.12.28•【字号】浙江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号•【施行日期】1999.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已于1998年12月15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1998年12月28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1998年12月1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8年12月28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公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能源开发、利用及其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节约能源是本省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节能工作应当遵循市场导向、依法管理、多能互补、技术创新、降耗增效、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节能规划和能源投资计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保障能源合理利用,并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省人民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计划与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科技、财政、建设、环保、农业、技术监督、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节能减排方针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会议认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在不久前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重大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节能降耗考核办法

节能降耗考核办法在节能降耗考核办法方面,为了逐步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环境的目标,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下面将介绍我国在节能降耗方面的考核办法。
一、制定法律法规为了保障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节能法》、《能源法》、《节能许可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明确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企事业单位的义务,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二、设立能耗指标为了评估企事业单位的节能降耗情况,我国建立了能耗指标制度。
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制定相应的能耗指标。
企事业单位需要按照能耗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超过指标的单位,将面临相应的处罚或者限制措施。
三、实施能源管理为了加强节能降耗的管理,我国推行了能源管理制度。
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制定节能降耗计划,并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
同时,通过能源管理,对于能耗高的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和能源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四、推行能源审计为了全面了解企事业单位的能耗情况,我国推行了能源审计制度。
能源审计是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能源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的能耗现象,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建议,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五、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节能降耗意识,我国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媒体报道和教育培训,普及节能降耗的知识和技术,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节约能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降耗氛围。
结论:节能降耗考核办法是我国在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设立能耗指标、实施能源管理、推行能源审计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考核办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全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全/html/lianmengkanwu/cszz/hgsshn/20080216/92.html节约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对此高度重视。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我国节能减排的脚步是如何迈进的?通过查阅历年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厚重的历史足以让我们触动。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环境保护做出规定,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为以后的环境保护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点评:1978年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环境问题作出了规定。
同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也势必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应该制定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提到了国家立法的日程。
--------------------------------------------1979年中国首次颁布《环境保护法》1979年9月,中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中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环境保护法》共7章,33条。
其中第一章(总则)规定: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通过“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达到“ 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控制新污染源的基本制度和原则是:“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最新汇编(2011.3)

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政策汇编(部分)2011年3月目录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7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主席令第33号)3、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4、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5、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0〕2643号)6、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7]371号)7、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249号)8、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1]51号)9、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10、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11、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12、关于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2441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办〔2010〕173号1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1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16、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0]582号)1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18、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质监局17号令)19、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2528号)20、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财税[2009]166号)(与17重复)2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2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国发〔2009〕38号)23、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978号)2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25、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二、循环经济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主席令第四号)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3、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4、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环资〔2010〕991号)5、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303号)6、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工信厅节[2010]192号)7、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8、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977号)9、关于印发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25号)三、清洁生产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主席令72号)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令16号)3、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03]100号)4、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太湖流域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09]104号)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09]461号)6、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707号)7、《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简介8、《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第二批)9、《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三批)10、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1、包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2、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3、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4、制革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5、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6铜冶炼等5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工信部节[2011]113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2、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3、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4、关于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8号)4、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5、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公告)6、工信部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公告(工产业政策[2010]第4号)7、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8、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9、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660号)五、节能评估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2、国家节能中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2010年本)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4、《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国家发改委第37号公告)5、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135号)六、新能源1、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财建[2010]230号)2、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七、其他1、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2、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国家发改委公告2009年第27号)4、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 (2010年第33号公告)5、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应用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工信部节[2011]9号)6、国家能耗限额标准(26项)目录7、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8、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9、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财建[2011]61号)浙江省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人大常委公告第9号)2、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浙经贸资源[2001]268号)3、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4号)4、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43号)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10〕39号)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63号)7、浙江省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实施方案8、关于印发《浙江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6〕511号)9、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34号)10、浙江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浙财企〔2010〕232号)11、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7号)12、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418号)1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14、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8〕42号)15、转发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贯彻国发〔2009〕38号文件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27号)16、浙江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暂行办法17、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浙政发[2010]39号)18、关于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的通知(浙价资〔2010〕275号)二、循环经济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63号)2、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6〕158号)3、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及工业循环经济财政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企字[2008]134号)三、清洁生产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3]22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经贸资源〔2003〕1040号)3、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5〕643号)4、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8〕331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7〕265号)2、关于我省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意见(浙经贸资源〔2003〕39号)五、节能评估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35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程序(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75号)3、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内容及深度要求(试行)4、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59号)5、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1〕101号)六、新能源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9号)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55号)杭州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杭州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杭政〔2011〕1号)2、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10〕276号)3、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26号)4、关于印发杭州市节能奖励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83号)5、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助力度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77号)二、循环经济1、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05]211号)2、杭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53号三、清洁生产1、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39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市经委关于转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杭经资源[2007]336号五、节能评估1、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66号)2、杭州市2010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10〕11号)3、杭州市薄钢板行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六、新能源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10〕86号)2、杭州市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杭政办函〔2011〕31号)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330号)七、其他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08〕283号)2、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函〔2010〕258号)富阳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7]109号)2、关于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6〕39 号)3、转发省发计委《关于富阳市江南片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的批复》的通知(富政办〔2004〕53号)二、循环经济1、富阳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富政办〔2008〕3号)2、关于调整和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富政〔2006〕1号)3、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富政函[2007]110号三、清洁生产1、富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富政函〔2005〕73号)四、节能评估1、《富阳市2008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富政〔2008〕5号)2、关于促进富阳造纸行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富政〔2007〕13号)节能降耗基础知识1.能源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天津节约能源条例

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2012年5月9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管理、能源使用和节能技术开发、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节能工作坚持统筹规划、节约优先、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以结构节能为根本,以科技节能为支撑,以管理节能为保障;坚持节能与开发并举,节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限制发展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市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第六条本市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对区、县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考核评价的内容。
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
区、县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
第七条市经济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节能工作的组织推动、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的工业、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公共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2011年修订)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2011年修订)【发布部门】浙江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1.05.25【实施日期】2011.09.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1998年12月1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11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能源生产、转换、储存和消费,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利用,节能服务以及节能管理等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节能工作应当遵循节约优先、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能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节能产品、技术、工艺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并通过节能宣传周、节能企业、节能社区等形式和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能源管理常用法律法规清单

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行政人事处
2006年10月17日
2006年10月17日
17
国家法律法规
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审核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行政人事处
2006年12月6日
2006年12月6日
18
国家法律法规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行政人事处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产安全部
2009年12月31日
2009年12月31日
25
国家法律法规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产安全部
2010年11月29日
2010年11月29日
26
国家法律法规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产安全部
2011年12月30日
2016年3月1日
63
国家法律法规
《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第18号令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
生产安全部
2015年3月1日
2015年3月1日
64
国家法律法规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第二批)2016年第8号公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产安全部
2016年4月8日
2016年4月8日
行政人事处
2017年1月17日
2017年1月17日
77
国家法律法规
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34号
国务院办公厅
行政人事处
2016年5月5日
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19修正)

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10年8月20日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8月22日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9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新建民用建筑节能第四章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第五章民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民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建设项目中的办公和生活辅助建筑。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建筑用能系统运行效果,降低能源消耗的活动。
第三条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民用建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
其所属的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以下称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负责民用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
区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科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保障和房产、市场监督管理、统计、税务等部门和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用建筑节能有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将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民用建筑节能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扶持和促进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
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节约能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能源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铁道部《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和《青藏铁路公司节约能源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节能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优化结构、多能互补、技术进步、降耗增效、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三条本管理办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天然气、电力、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水、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供应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能工作还包括节约水资源。
第五条“能源的利用应当坚持节约和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铁路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部署、检查,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员的节能意识,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节能型发展。
第六条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履行节能义务,有权制止和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七条公司节能工作由经理统一领导,安全技术设备部负责日常节能管理工作,并建立三级节能管理网络图。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铁路的节能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二)根据青藏公司安排,编制并组织实施年度节能计划,下达能耗指标,考核能耗节奖超罚。
(三)参与公司管内的建设项目的合理用能和节能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审查。
(四)按时向公司报送能耗统计报表及能源利用状况,核定能源消耗定额,及时调整能耗指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分析。
(五)组织开展对管内用能的监察和监测工作,加强节能执法监督。
(六)组织开展节能信息交流和节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第三章节能管理第八条节能计划管理。
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第一章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与规范第一节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节能降耗是中国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据测算,相当于全社会节约5.6亿吨标准煤。
主要节能领域为工业、建筑、交通。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要在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寻求突破,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其中包括在这些行业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实际评价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排放企业实施强制性审核,限期完成改造;继续做好“三河三湖”渤海、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东线、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治,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等。
根据我国政府的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2006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
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可节约3亿吨标准煤,再结合国际经验类比,可实施的节能市场潜力有4500亿。
其中,具备可操作性的3000亿节能市场正在中国加快成形。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发改委测算认为,“十一五”期间,通过努力,特别是实施十大节能工程,预计全国可节能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以碳计算)1.56亿吨。
国务院于2007年6月初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该《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2000年5月28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1:i~E9月2

人 民 共和 国节 约 能源 法 》和 其他 有 关 法律 、行 政 法规 ,2 0 年5 8日,山西省 结合 实际发 布 了 《山西省 节约 能 源 0 0 月2
第 六条 本 省 建立 统一 的节 能统 计 、监 测和 考核 体 系 ,实 行节 能 目标 责任 制和 节能考 核评 价制 度 ,将 节能 目标
25
-政 策 导 读 o IYG IAC PLC UDN E
完成情 况纳 入各地 经济社 会发 展综合 评价体 系 ,并将 其作 为对县 级 以上人 民政府 及其 负责人 考核评 价 的 内容 。
以承 受的 措施 ,从 能源 生产 到消 费的 各个环 节 ,降 低消 耗 、减少 损失和 污染 物排 放 、制 止浪 费 ,有效 、合理 地利 用
能源 。
本条 例所 称重 点用能 单 位 ,是 指年 综合 能源 消费 总量 五千吨 标准煤 以上的 用能单 位 。 第 四 条 县 级 以 上人 民政 府应 当加 强对 节 能 工 作 的领 导 ,将节 能 工 作纳 入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规 划 、年 度 计
第 八条 县级 以上人 民政府 应 当组织 编制 和实 施节 能 中长期 专项 规划和 年度 节 能计 划 ,并 报 上一 级人 民政 府节
能主管 部 门备案 。
县 级 以上人 民政府 有关 部 门应 当按 照各 自的职 责分 工 ,根 据本 行政 区域节 能 中长期专 项规 划和 年度 节能 计划 , 会 同同级节 能主 管部 门编制本 领域 的节 能规 划和年 度节能 计划 。 第 九条 省人 民政 府应 当根 据省 节能 中长 期专 项规 划 ,确定 全 省年度 节能 目标 ,并 向设 区的 市人 民政 府和 重点 用能 单位下 达年 度节 能 目 。设 区 的市人 民政府 应 当根 据 省人 民政府 下达 的年度 节能 目标 ,向县 级 人 民政 府 下达年 标
节能降耗 低碳环保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主席令第22号 1989.12.26
EnA-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EnA-0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主席令第75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主席令第60号
1996.12.1 1996.4.1
二、能源,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
分类号
名称
EnB01-01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EnB01-08 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发改环资[2006]1864号 2006.9.7
EnB01-09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
发改环资[2004]73号
2004.1.12
EnB01-10
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 护技术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 保总局公告2005第65号
一、节能降耗知识介绍
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而风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煤炭年产 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 (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石油 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 (3)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 (4)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计交能(1996)905号
2006.12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 2005.4.21
公告2005年第17号
国办发〔2008〕106号 2008.8.1
发改能源[2006]13号
2006.1.5
EnB01-07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能源管理法律法规明细

10
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6年4月7日
参考
三、政府规划 11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 12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规划 13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14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15 低指标计划的批复 16 “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序号 34 35 36 37 38 39
文件名称 关于印发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的通知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 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
22 清洁生产审核办法 23 国家发改委2006年 第40号公告 2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 五、统计 25 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26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六、节能认证 27 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28 能源效率标示管理办法
七、能源技术 29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30 31 32 33 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修改日期 适用条款 参考 参考 参考 参考 参考 参考
2006年10月1日 参考
40
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八、节能奖励与财税 41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8月10日 参考
42
“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2006年7节能量审核指南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环保总局 国 管 局 中直管理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指引1.0版

非住宅物业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指引第一条目的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高设备设施运行效率,加强绿色环保意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商业项目能耗管理工作第三条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 《绿色照明工程技术规程》(DBJ01-607)第四条节能降耗管理工作主要职责1.区域/项目负责编制能源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2.区域/项目组织建立节能降耗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实际运营情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安全和品质、保证客户感受的前提下,从现场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制定节能降耗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3.区域/项目负责落实项目的能源成本预算和检核工作;4.项目每月做能源费数据分析,针对方案措施做优化调整;5.区域/项目每年制定下年度节能降耗目标,并按照月度、季度进行考核。
第五条节能降耗管理工作的要求(一)针对强电系统节能降耗的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1.配电室运行管理的节能措施:(1)合理优化高压线路设计减少输配电线路损耗;(2)提高变压器利用率,减少空载损耗;(3)加强设备管理,调整设备运行参数;(4)利用低谷电价差,降低能源费;(5)提高供电功率因数,保障能源利用效率;(6)利用科技手段全面开展节能工作;(7)保养工作完成后,变压器应工作在经济运行状态;(8)变压器分接开关位置恰当,使二次侧电压符合要求;(9)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下运行,确保补偿电容容量正常,降低电费支出;(10)实行错峰用电,维护保养工作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合理安排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降低总体电费。
2.照明灯具管理的节能措施:(1)选用高光效光源;(2)使用高效节能型照明附件;(3)根据商业物业管理协议和管理区域的实际需求确定照明灯的工作时间;(4)关闭无人机房、空置房间的正常照明;(5)采用自控设备实现楼宇或园区内公共区域照明、景观照明的自动开、关;(6)根据管理区域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改变照度;(7)根据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改变室外照明的工作时间;(8)控制装修中的照明、设备方案;(9)合理设置开关的控制范围;(10)房间内空调、电脑等办公电器不用时应切断电源,减少待机能耗;(11)加强奖励机制,鼓励节能降耗。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法规盘点

2005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1号),《通知》指出:“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
”“积极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其安全、节能、环保等性能。
”2005年12月30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通知》(商改发〔2005〕655号),旨在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006年1月1日,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开始施行。
原《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6号)同时废止。
这次发布的《规定》,大力鼓励发展建筑节能新技术和产品、施工工艺、管理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详细列出了鼓励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8个方面: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供热采暖系统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及设备;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与产品;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
这就为推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规定》还对建设单位、工程施工、供热单位、公共建筑所有权人、物业管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及审查机构等都提出了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的具体要求。
同时,对不按规定进行设计、施工的单位如何给予处罚,确定了具体实施标准。
2006年2月14日,为加强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防等部门)节约资源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管局、财政部、中直管理局、总后勤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284号)。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法规汇总(1998年01月-2009年06月)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法规汇总节约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对此高度重视。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文件逐步出台,加速了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步伐。
一、一九九八年1998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0号),标志着中国的节能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二条)。
《节约能源法》的公布和实施确定了节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1998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要求:“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第三条),“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五条)二、一九九九年1999年2月11日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确定了“节能产品”的定义:指符合与该种产品有关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产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它的效率或能耗指标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或达到接近国际水平的国内先进水平。
国家对工厂节能降耗方案

国家对工厂节能降耗方案
国家对工厂节能降耗方案的推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强对工厂节能降耗的管理和监督。
例如,制定能源法、节能法、环境保护法等,明确了工厂节能降耗的目标、原则和要求,促进企业提高节能意识和采取相应措施。
2. 能源审核和评估:国家对工厂进行能源审核和评估,发现节能降耗潜力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工厂的能源利用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管理水平的评估,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节能降耗方案,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奖励。
3. 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符合节能降耗要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支持示范工程,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4. 培训与宣传教育:国家开展工厂节能降耗的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企业员工的节能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
组织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向企业传授节能降耗的知识和技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体系。
5. 资金支持和奖励政策:国家出台资金支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工厂节能降耗。
例如,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补贴等形式的资金支持。
同时,通过减免税费、优惠电价等方式给予经济奖励,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降耗工作。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的推动,国家能够促进工厂节能降耗方案的实施,提高工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节约成本,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发布1989.1
2.26施行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国家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法将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为配合"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动真格",环保部2014年10月发布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的4套具体办法,并在中国环境网上公开征集意见。
8种环境违法行为纳入按日计罚,按日计罚的最大处罚期限为30天。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当前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按日计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重罚。
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造成严重损害,根据原来处罚的办法最多罚100万元,九牛一毛。
新环保法实施后,启动按日计罚,那可能就是每天罚900多万元。
这恐怕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承担。
但值得注意的是"按日计罚"再狠,总归是一种以经济为主的行政处罚。
遏制企业违法排污,不能光算经济账,尤其在"违法排污"和"接受处罚或停产"之间,还存在更加隐蔽的违法排污选择可能。
事实上,2013年6月19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就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14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入刑标准。
不过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存在入刑主体的甄别以及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如何衔接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赏罚分明"问题。
既然对污染企业有严格惩罚,那对于守法企业,也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在税收政策上有所倾斜等。
违法成本奇低,守法成本却畸高,这既有失公平,也是一种不好的负面暗示,不利于环境守法氛围的形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华人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 ]发布2007.10.28施行 2008.4.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的颁布施行,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发布 2008.8.29 施行200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自2009
年1月1日起施行。
4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务院(2014)] 发布2014.12.29施行自印发之日起
2014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函〔2014〕119号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该《预案》分总则、组织指挥体系、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后期工作、应急保障、附则7部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200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予以废止。
201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新《预案》)。
与2005年印发实施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相比,新《预案》吸纳了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有效经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新《预案》调整了分级标准,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辐射污染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事件分级具体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
新《预案》完善了事件分级和分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响应的责任主体,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新《预案》完善了应急响应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应对工作,分为环境保护部工作组、国务院工作组和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三个层级,细化了应对流程,并对具有共性的现场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等进行了系统描述,突出了环境污染处置特点。
新《预案》完善了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细化了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行动措施。
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做好分析研判、防范处置、应急准备和舆论引导。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新《预案》完善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要求,明确了国家、地方的组织指挥体系架构及其相应职责,并要求地方根据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
这次修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的要求,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完成的。
5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3]号发布 2010.3.26施行 2010.3.26
2010年4月12日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为进一步督促中央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资委日前颁布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指导监督中央企业在节能减排和转变发展方式中进一步发挥表率作用。
《暂行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二
条,包括总则,节能减排工作基本要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与报告制度,节能减排考核,节能减排奖惩和附则,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大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力度。
一是正确把握定位。
二是实行节能减排分类管理。
三是规范节能减排管理制度。
四是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奖惩制度。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发布1983.10.11施行1983 .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是1983年10月11日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实施,是对环境保护标准管理作出全面系统规定的部门规章。
该办法将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等4种。
前两种标准分别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后两种标准只有国家标准。
《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各有关单位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