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与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说课稿参考模板范本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对策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内容是感悟不等关系,抽象数学模型,通过从大自然中的不等关系,现实世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感受不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我们要去学习它,就要用不等式(组)表示它。
初中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继学习其它不等式模型奠定基础。
不等式与方程,函数等知识有密切联系,并且是刻画和解决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章的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联系性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和不等式在解决优化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积累了的一些含不等关系的例子,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从实际问题中挖掘不等关系,确立未知变量,寻找量与量之间的联系,建立不等式模型还有一定难度。
由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以下重难点:重点:(1)学会运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体会不等关系和不等式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不等关系二、教学目标设置基于以上分析,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等关系。
(2)会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欣赏数学中的不等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不等观念。
三、教学对策分析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采取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自主探究,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总体流程图2、具体过程说明(1)情境引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同学们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老师:从美丽的自然风景回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不同的景色包含的数量关系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不等关系,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不等关系的客观存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本节课题。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
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不等关系符号(>, <, ≥, ≤)进行比较;2. 掌握解不等关系的方法,包括将不等式转化为图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等;3. 运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关系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2. 教学难点:将不等式转化为图象及用数轴表示不等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彩色粉笔、计时器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哪些不等关系呢?”引导学生思量并回答。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黑板,向学生讲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并介绍不等关系的符号(>, <, ≥, ≤)及其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等形象化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等关系。
3. 符号运用(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符号的运用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分析比较大小关系,并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随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等式,让学生根据符号的含义进行比较,并判断其真假。
4. 解不等关系(25分钟)教师讲解如何将不等式转化为图象,并通过示例演示解不等式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的特征,如系数的正负、常数项的大小等,从而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及时赋予反馈。
5. 实际问题应用(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不等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思量如何利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赋予答案。
随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口头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说课标说教说课稿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面进行研说。
其中说课标包括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必修五《不等式》课程目标、必修五《不等式》内容标准。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目的、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一、说课标(一)、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实践活动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3、提高兴趣、树立信心、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三个目标分别体现了数学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二)、必修五《不等式》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过程。
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勇于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精神,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必修五《不等式》内容标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特点1、关注数学情境的建立,注重兴趣培养。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说课稿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说课稿一、课题介绍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本课题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进行我的说课.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实数大小比较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提供了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这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也是不等关系在本章容的地位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而且可以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目标鉴于本节地位与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3、重点与难点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列不等式与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不等号方向的确定.三、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四、教学过程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知识的统一和深化,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讲解、课时小节、作业布置,下面将进行一一说明.1、情境引入这一环节将采用实例引入.现实生活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引发同学发现并举出不等关系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不等关系的必要性.通过同学们所举出的一系列的不等关系的实例,提出:“对于相等关系我们用方程来表示,那么不等关系我们又用什么样的数学工具表示呢?”引起学生认知失衡,从而引出新课"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探究新知这个环节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不等式的定义,二是列不等式,三是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定义对于不等式的定义将采用对话式教学,引导同学类比等式的定义“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自己试着给出不等式的定义,培养类比能力.由教师订正,并书写5个常用不等号,并着重强调“≥”与“≤”.(2)列不等式奥贝尔说要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这个环节,将以学生为主,共同探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性.由易及难,不断解决问题接下来给出生活中两个简单的例子1 限速40/km h 、2 观察江明天的气温变化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其不等关系,体会数学语言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3)不等式的性质首先我提出:我们知道,等式有一些性质,如“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那么不等式是否具有类似的性质呢?设计意图:有已知知识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发展类比思维.研究不等式性质可以从最简单的实数的大小比较入手,我们知道实数可以比较大小,如果在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A 与B 分别对应不同的实数a 与b ,那么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设计意图:利用数轴上与实数的数形结合,形象的向学生阐述了实数的大小判断.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如果a b -等于零,那么a b =;如果a b -是负数,那么a b <,反过来也对. 这可以表示为000a b a ba b a b a b a b->⇔>-=⇔=-<⇔<上面的符号“⇔”表示“等价于”,即可以互相推出.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事实引出“⇔”的定义,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在下面的不等式性质探究中加以运用,从而让学生接受掌握这个符号的运用.我们从上面性质可知,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可以证明不等式有以下性质:探究新知、总结规律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活动1:我给出一条数轴对应a 与b 且a 在b 的右边,我让同学观察a 与b 的大小;再提问:由于他们的位置关系,是不是a 比b 大就说明b 比a 小?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性质1.有了上述方法我们可以继续用数轴来表示出三点,从左到右依次是c ,b ,a 那么这样的位置关系同样可以观察出b 在c 的右边,a 在b 的右边,那么a 一定在c 的右边即a 比c 大,就得到了我们的性质2.活动2:在活动1的数轴的基础上将a 与b 同时移动c 个单位距离,让同学观察移动后的位置关系.这个活动可以同学讨论完成,在观察了前面两个规律的总结后让学生自主探讨,最后老师总结得出性质3,简单形象的数轴直观的展现了实数间的大小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接受掌握新知识.活动3:给出一道不等式推导过程,让同学讨论已知的推导过程是否正确,若错误请举反例说明.过程如下:0()0a b a b a b c ac bc >⇒->⇒-⨯>⇒>学生发现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最后与老师一起总结得出性质3,特别是举反例有利于学生对0c <的情况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在性质运用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本次活动以3个精心设计的数轴和不等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代表任意实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到不等式,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计算、再比较,然后认真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3、针对练习、学习例题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复习所学性质,加强学生对不等号方向的判定,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如下例题,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自主运用知识奠定了基础.例: 用不等号“>”或“<”填空:(1) ,_____;a b c d a c b d ><⇒--(2) 0,0_____;a b c ac bc >><⇒学习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3、知识巩固,练习例题练习: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1)3232()>⇒->-a b a b(2)()如果为有理数,则a a a>-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选择同学回答并讲解思路.本次练习采用判断形式,用于强调易错点,加深学生对性质中的易错点的理解及记忆.4、课后总结回顾本节课不等式定义与性质的探索过程,谈谈你的心得体会;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容、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习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5、作业布置:(1)教材75页A组第4、5题(必做)(2)教材75页B组2题(选做)(3)预习下一课时的容:不等式的其他性质.设计意图: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个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板书设计为了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达到预定教学目的,我将板块分为四个.。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不等式》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不等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不等式》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不等式是数学中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运算规则。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不等式的运算规则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的运算规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运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运算规则,特别是涉及到符号的变换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实例来形象地展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不等式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讲解不等式的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如传递性、同向性等。
4.讲解不等式的运算规则: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5.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式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然后,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最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关系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不等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关系。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能够用不等号表示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引出不等关系的概念。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引言概述:不等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关系对于解决问题和推理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等关系的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不等关系的定义1.1 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不等关系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四种情况。
用符号表示时,大于用 ">",小于用 "<",大于等于用"≥",小于等于用"≤"。
1.2 不等关系的传递性不等关系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有a>c。
这个性质在解决问题时非常实用,可以简化推理过程。
1.3 不等关系的对称性不等关系不具有对称性,即a>b不一定意味着b<a。
这是因为不等关系是基于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而不是数的本身。
二、不等关系的性质2.1 不等关系的反身性不等关系具有反身性,即对于任意的数a,都有a≥a或者a≤a。
2.2 不等关系的传递闭包不等关系的传递闭包是指将不等关系中的传递性扩展到所有可能的数对上。
通过传递闭包,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不等关系。
2.3 不等关系的等价关系不等关系可以看做是等价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况。
等价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而不等关系只具有自反性和传递性。
三、不等关系的应用3.1 不等关系在数学推理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数学推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匡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在证明不等式时,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和性质来进行推导。
3.2 不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中,不等关系可以描述不同商品的价格大小关系;在物理学中,不等关系可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分量关系等。
3.3 不等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排序算法中,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关系对元素进行比较和排序;在数据库查询中,不等关系可以用于筛选满足特定条件的数据。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解法的机会。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后续不等式组、不等式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对于数学语言和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概念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3.性质讲解: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利用小组合作法进行讨论和证明。
4.解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不等式,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解法的理解。
5.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等关系的概念,能够运用不等关系进行简单的不等式求解,并能够将不等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的概念和运用不等关系进行简单的不等式求解。
教学难点是将不等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案、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课本、笔、纸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等式和不等式的区别。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关系的定义和符号,并解释不等关系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图示、例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3. 不等式求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个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关系进行不等式的求解。
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不等式开始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4. 应用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将不等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不等式,并求解不等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不等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不等关系进行不等式的求解,并将不等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和运用不等关系进行不等式的求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将不等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关系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以及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变化规律。
这些性质是解不等式问题的关键,也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来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性质证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等方法,理解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过程。
4.性质运用: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性质来解不等式。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以及相应的示例和练习题。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高中数学不等关系的教案
高中数学不等关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不等关系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不等关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难点: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三、教学设计: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何为不等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学习不
等关系的意义。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介绍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不等式的定义、解法,不等式组的概念等,并
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 练习与训练(2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不等关系的基本解法。
4.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性。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强化巩固。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扩展应用不等关系的场景。
五、教学反思:
通过设置导入、理论讲解、练习与训练、拓展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不等关系知识结构。
同时,通过设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2篇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精选2篇(一)不等式的性质是指一些普遍适用的特点和规律,根据这些性质我们可以进行不等式的变形和解题。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不等式的一些主要性质。
首先,不等式具有保持不变性的性质,即对不等式的两边加减一个相等的数或者乘除一个正数,不等式的符号方向不变。
举个例子,对于不等式a < b,我们可以在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c,得到a + c < b + c,不等式的符号方向依然保持不变。
其次,不等式具有传递性的性质,即如果a < b,b < c,则可以得出a < c。
这个性质在解决多步不等式推导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推导。
再次,不等式也具有相反性的性质,即如果a < b,则-b < -a。
这一性质常常用于将不等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简化计算过程。
此外,乘除正数的性质也是不等式中重要的性质之一。
如果对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则不等式的符号方向保持不变。
而如果对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则不等式的符号方向会发生改变。
由于不等式中存在着正负符号的问题,因此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进行乘除时需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最后,平方性质也是不等式中常见的性质之一。
对于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平方,不等式的符号仍然保持不变。
但需要注意,平方后可能产生引入新的根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平方操作时需要对不等式的范围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上就是不等式的一些主要性质的介绍。
掌握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进行正确的推导和变形,更加灵活地处理不等式的关系。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精选2篇(二)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说课教师。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不等式的解集,通过解不等式来描述数学问题中的不确定范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与应用,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安排。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的不等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不等关系,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次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使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不等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理解不等关系并学会使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b. 学会使用不等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c. 运用多媒体和教学软件等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使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不等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不等关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拓展(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和教学软件展示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符号;b.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等关系的特点。
3. 基础训练(20分钟)a. 指导学生阅读和书写不等号,理解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方式;b. 给学生一些基础的不等式练习题,巩固不等关系的理解。
4. 进阶练习(25分钟)a.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买食材成本不超过30元,应购买哪些食材?”;b.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解题思路进行展示。
5. 活动结束(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发言,并鼓励学生运用不等关系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不等关系> 不等号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使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不等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三个方面来说明.【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是继学习等量关系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又一新的关系-----不等关系。
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与等量关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不等式性质及解法的基础,又是构造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基石;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2.课标要求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3.教学目标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我提出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②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②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②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说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问题1: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三个方面来说明.
【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人教A 版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继学习等量关系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又一新的关系-----不等关系。
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与等量关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不等式性质及解法的基础,又是构造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基石;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标要求
通过具体情境,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我提出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②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
②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
②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说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1: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
问题2: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1:主要是
通过课前的问题展示,让学生感受不等关系与等量关系一样来源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对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 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 不超过40km/h ,写成不等式就是:
40v ≤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2.5%2.3%
f p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出列不等关系的方法,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师的注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关键。
三、反馈矫正、巩固提高
[例1]. 问题1: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
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
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不等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现本节的重点)的理解;培养分
析问题的能力。
在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例2起铺垫作用,体现认知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例2].问题2: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
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
怎样写出满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本节知识。
突破了如何判断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不等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时可先请二位同学(最好是学生自愿)分别上台板演,同学们集体纠正,同时给学生一个解题的规范示例.
[巩固练习].教师将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整和在一起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练习进行有机整合,考察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简单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估、内化结构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揭示了什么数学思想?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表现怎么样?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后习题以及A组试题
2、课外拓展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必做题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课外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说教法、学情与学法】
1.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说教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本节教材的特点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而且学生参加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初步养成了探究习惯和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
3.说教用具与学生用具:
投影仪、胶片、三角尺、刻度尺
【说课综述】
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发现自己的潜能.
以上即是我对《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的认识与处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