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代数不等式的再探究

合集下载

一个代数不等式的几何证法

一个代数不等式的几何证法

一个代数不等式的几何证法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题型广泛,涉及面广,证法灵活,错法多种多样,本节通这一些实例,归纳整理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步骤/方法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具体有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两种。

基本思想是把难于比较的式子变成其差与0比较大小或其商与1比较大小。

当求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分项式(或分式)时,常用作差比较,当求证的不等式两端是乘积形式(或幂指数式时常用作商比较)基准1未知a+b0,澄清:a3+b3a2b+ab2分析:由题目观察知用作差比较,然后提取公因式,结合a+b0来说明作差后的正或负,从而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步骤是10作差20变形整理30判断差式的正负。

∵(a3+b3)?(a2b+ab2)=a2(a-b)-b2(a-b)=(a-b)(a2-b2)证明: =(a-b)2(a+b)又∵(a-b)20(a-b)2(a+b)0即a3+b3a2b+ab2例2 设a、br+,且ab,求证:aabbabba分析:由澄清的不等式所述,a、b具备轮休对称性,因此可以在设a0的前提下用做商比较法,作商后同1比较大小,从而达至证明目的,步骤就是:10作商20商形整理30推论为与1的大小证明:由a、b的对称性,不妨解a0则aabbabba=aa-b?bb-a=(ab)a-b∵a?b?0,ab?1,a-b?0(ab)a-b?(ab)0=1即aabbabba1,又abba0aabbabba练习1 已知a、br+,nn,求证(a+b)(an+bn)2(an+1+bn+1)基本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及其变式证明不等式就是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及变形存有:(1)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2)若a、br+,则a+b 2ab (当且仅当a=b时,挑等号)(3)若a、b同号,则 ba+ab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基准3 若a、br, |a|1,|b|1则a1-b2+b1-a21分析:通过观察可直接套用: xyx2+y22证明:∵a1-b2b1-a2a2+(1-b2)2+b2-(1-a2)2=1b1-a2+a1-b21,当且仅当a1+b2=1时,等号成立练2:若 a?b?0,证明a+1(a-b)b3综合法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性质推算出要证明不等式。

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式性质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式性质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式性质的再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最重要的一个不等式,其结构简单、均匀对称,意蕴深厚。

由两个正数通过加法、乘法、除法和开方四种运算,产生了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内在规律,实现了概念原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数学之美、数学之奇、数学之简、数学之趣尽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特征和多样的数学智慧因素。

《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式性质的再探究》是《基本不等式》内容的延伸。

教学中选用“赵爽弦图”作为“数学探究”的素材和平台,以问题为线索,以TI-NspireCX-C CAS(图形计算器)为手段,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应用,并适当进行扩充或引伸,从中获得新的结果,新的方法,新的思想,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且逐渐优化认知结构,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利用赵爽弦图学习勾股定理和基本不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探究弦图中蕴含的不等式性质及其数学内涵.二.教学目标设置本节课立足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具体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利用赵爽弦图,深入挖掘其中说蕴含的丰富的不等关系(即基本不等式链)。

(2)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经历基本不等式链的发现、建构、应用,感受数学的拓广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的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

(3)通过赵爽弦图中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通过赵爽弦图学习了勾股定理,在推导基本不等式时学生再次学习赵爽弦图,一样的图形背景,不同的问题指向,从等量关系(勾股定理222c b a =+)到不等关系(基本不等式b a ≥+究,是知识和思维的延续、拓展.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及其性质、解三角形、解析几何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TI (图形计算器)解决常用的数学问题。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三维目标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b”“a≠b”“a≥b”“a≤b”等式子表示,不等关系是可以通过不等式来体现的.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6℃.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xB.教师协助画出数轴草图如下图.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实例6:限速40/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h.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 ≤6,a+2≥0,3≠4,0≤5等.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t≤32℃.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AB|+|Bc|>|Ac|、|Ac|+|Bc|>|AB|、|AB|+|Ac|>|Bc|.|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讨论结果:(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用逻辑用语表达为:a-b >0 a>b;a-b=0 a=b;a-b<0 a<b.应用示例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变式训练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 B.f(x)=g(x)c.f(x)<g(x)D.随x值变化而变化答案:A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x≠0,得x2>0.从而(x2+1)2>x4+x2+1.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1)a+b2与21a+1b(a>0,b>0);(2)a4-b4与4a3(a-b).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解:(1)a+b2-21a+1b=a+b2-2aba+b=a+b 2-4ab2a+b=a-b22a+b.∵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2)a4-b4-4a3(a-b)=(a-b)(a+b)(a2+b2)-4a3(a -b)=(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a-b)2(3a2+2ab+b2)=-(a-b)2[2a2+(a+b)2].∵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a4-b4<4a3(a-b).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变式训练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解:xy-1=x-yy.∵x>y,∴x-y>0.当y<0时,x-yy<0,即xy-1<0.∴xy<1;当y>0时,x-yy>0,即xy-1>0.∴xy>1.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根据问题的要求a<b,且ab≥10%,由于a+b+-ab=b-a b b+>0,于是a +b+>ab.又ab≥10%,因此a+b+>ab≥10%.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b,>0,则a +b+>ab.变式训练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 ≠1,则( )A.a1+a8>a4+a5 B.a1+a8<a4+a5 c.a1+a8=a4+a5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答案:A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知能训练1.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x2+y2>2xy.其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个数为( )A.3B.2c.1D.02.比较2x2+5x+9与x2+5x+6的大小.答案:1.c 解析:∵②a2+b2-2(a-b-1)=(a-1)2+(b+1)2≥0,③x2+y2-2xy=(x-y)2≥0.∴只有①恒成立.2.解:因为2x2+5x+9-(x2+5x+6)=x2+3>0,所以2x2+5x+9>x2+5x+6.课堂小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作业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设计感想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备课资料备用习题1.比较(x-3)2与(x-2)(x-4)的大小.2.试判断下列各对整式的大小:(1)2-2+5和-2+5;(2)a2-4a+3和-4a+1.3.已知x>0,求证:1+x2>1+x.4.若x<y<0,试比较(x2+y2)(x-y)与(x2-y2)(x+y)的大小.5.设a>0,b>0,且a≠b,试比较aabb与abba的大小.参考答案:1.解:∵(x-3)2-(x-2)(x-4)=(x2-6x+9)-(x2-6x+8)=1>0,∴(x-3)2>(x-2)(x-4).2.解:(1)(2-2+5)-(-2+5)=2-2+5+2-5=2.∵2≥0,∴(2-2+5)-(-2+5)≥0.∴2-2+5≥-2+5.(2)(a2-4a+3)-(-4a+1)=a2-4a+3+4a-1=a2+2.∵a2≥0,∴a2+2≥2>0.∴a2-4a+3>-4a+1.3.证明:∵(1+x2)2-(1+x)2=1+x+x24-(x+1)=x24,又∵x>0,∴x24>0.∴(1+x2)2>(1+x)2.由x>0,得1+x2>1+x.4.解:(x2+y2)(x-y)-(x2-y2)(x+y)=(x-y)[(x2+y2)-(x+y)2]=-2xy(x-y).∵x<y<0,∴xy>0,x-y<0.∴-2xy(x-y)>0.∴(x2+y2)(x-y)>(x2-y2)(x+y).5.解:∵aabbabba=aa-bbb-a=(ab)a-b,且a≠b,当a>b>0时,ab>1,a-b>0,则(ab)a-b>1,于是aabb>abba.当b>a>0时,0<ab<1,a-b<0.则(ab)a-b>1.于是aabb>abba.综上所述,对于不相等的正数a、b,都有aabb>abba.。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2课时)高一数学教学一课到位(人教A版2019)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2课时)高一数学教学一课到位(人教A版2019)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日期:2024年9月4课时第3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认识不等式的定义与解集的概念(数学抽象);2.能灵活地运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数学建模);3.牢固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与技巧(数轴法、作差法和作商法),并能证明相关不等式成立(数学运算、逻辑推理).4.理解与掌握不等式的十条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变形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二.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1(导学)1.情景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例如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远与近、快与慢、涨与跌、轻与重、不超过和不少于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反映在数量关系上就是相等和不相等,相等用等式表示,不等用不等式表示.2.问题各位同学,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定义、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你们现在还能对这些知识进行阐述并运用吗?那么,到了高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不等式的那些新知识?相信各位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将能回答这一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情景问题导入,自然引申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高中不等式的运用及性质.(二)探究新知1——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互学)1.不等式的定义是什么?用不等号(>,<,≥,≤,≠)连接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就叫做不等式.例如2x−5 >−3 , 6 < 9 等.2.不等式的解集是什么?能使不等式不等关系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所有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就叫做不等式的解集.例如:2x −5>−3, 解得 x >1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x >1 },将其表示在数轴上如下图所示:3.问题探究: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问题1:你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吗?(1)某路段限速 40 km ∕ℎ;解:设该路段行驶的汽车速度为 v km ∕ℎ,则“限速40km ∕ℎ ”可用不等式表示为0<v ≤40注:高中不等式的形式可能是三边及其以上(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 p 应不少于2.3%;解:由题意可将题中不等关系表示为{f ≥2.5%p ≥2.3%注:在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时,也可能用到不等式组表示.(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由题意可将题中不等关系表示为{b +c >a b −c <a注:面对语言性实际问题,先作图,再表示不等关系.(4)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解:设 C 是直线 AB 外任意一点,过点 C 作 CD ⊥AB , 垂足为 D ,E 是直线 AB 上不同于 D 的任意一点,则 CD < CE【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与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既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提前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高中不等式知识与初中不等式知识的差异性.(三)探究新知2——实数的大小比较1.利用数轴法比较两数的大小(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点 A 表示实数3,点 B 表示实数-2 ,点 A在点 B 右边,那么 3 >−2 .(2)思考:当点 P 在不同的位置时,分别比较点P对应的实数与点 A、点 B 对应的实数的大小.(3)数轴法比较大小由思考及探究可得如下结论: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①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②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小;③当两点重合时,这两点对应的数相等.2.利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1)探究1:比较实数3与2的大小;解法一:∵3 −(− 2)=3+2=5>0∴3>−2解法二:∵(− 2)− 3=−5<0∴− 2<3(2)探究2:比较实数3 与 3 的大小解:∵ 3 −3=0∴ 3=3(3)利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可以转化为考察它们的差是正数、负数、或零,这种比即:当 a ∈R ,b ∈ R 时 a −b > 0 ⟺ a >b a − b < 0 ⟺a < b较大小的方法称为作差比较法.3.利用作商法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1)探究3:比较正数 3 与 5 的大小解法一:∵ 35 < 1∴ 3<5解法二:∵ 53 > 1 ∴ 5>3(2)探究4:比较正数 3 与 3 的大小解:∵ 33 = 1∴3 = 3(3)利用作商法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作商法: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可以转化为考察它们的商是大于1、小于1、或等于1,这种比较大小的方法称为作商比较法.即:当 a ∈R ,b ∈ R 时 a −b > 0 ⟺ a >b a − b < 0 ⟺a < b a −b = 0 ⟺a = b 即:当 a >0 ,b >0 时 a b >1 ⟺ a >b a b <1 ⟺ a <b a3.小结(1)方法一:数轴法(优点是形象生动)(2)方法二:作差法(优点是快捷方便,并且适合一切实数比较大小)(3)方法三:作商法(优点是快捷方便,并且只适合两个正数比较大小)【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例,自然引申出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轴法、作差法与作商法,这样可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简单易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自学)各位同学,请大家每4个人组成一组,分别交流讨论后,解决下列问题:例1 比较 57 与 23 的大小.提示:既可以用作差法,也可以用作商法比较大小例2 比较(x +2)(x +3)与(x +1)(x +4)的大小.提示:利用作差法比较大小【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题目有针对性的考察了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四)成果展示1(迁移变通、检测实践)例1:解法一(作差法):∵57−23=1521−1421=121>0∴57>23解法二(作商法):∵57>0,23> 0而57÷23=57×32=1514>1∴57>23例2:解(作差法):∵(x+2)(x+3)−(x+1)(x+4)=(x2+5x+6)−(x2+5x+4)=x2+5x+6−x2−5= 2>0∴ (x+2)(x+3)>(x+1)(x+4)【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从自己的角度牢固掌握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五)提升演练1(迁移变通、检测实践)例3.设a、b均为实数,试比较a2+b2−ab与ab的大小.解:∵(a2+b2−ab)−ab=a2+b2−ab−ab=a2−2ab+b2=(a−b)2≥0∴(a2+b2−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例4已知 a >b , 证明 a>a+b2> b .解(作差法):∵已知 a >b∴ a −b >0又∵ a−a+b2=2a2−a+b2=2a−(a+b)2=a−b2> 0∴a>a+b2又∵a+b2−b=a+b2− 2b2=(a+b)−2b2=a−b2> 0∴a+b2>b综上所述, a>a+b2> b成立【设计意图】通过提升演练,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体现“以学为重、以用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六)探究新知2——不等式的性质(互学)1.性质1:加法法则(可加性)(1)情景问题2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天平秤,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思考:如果a>b,那么a−c>b−c成立吗?(3)(3)探究2: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4)性质1(可加性):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 > b , 那么 a±c > b±c简称为:“加减同数不变号”(5)证明:我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作差法来证明加法法则成立吗?请大家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写出证明过程?求证:如果a > b, 那么a+c > b+c证明:∵已知a > b,∴a − b > 0又∵(a+c)− (b+c)= a + c − b − c= a − b>0∴a + c > b + c成立你们还能求证:如果a > b, 那么 a−c > b−c 成立吗?2.性质2:乘法法则(可乘性)(1)情景问题3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天平秤,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思考如果 a > b ,c >0, 那么 a c >b c 成立吗?(3)探究3: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4)性质2 (可乘性)(1)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简称为:“乘除正数不变号”(5)证明:我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作差法来证明乘法法则①吗?请大家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写出证明过程?求证: 如果 a > b ,c >0,那么 ac > bc .证明:∵ 已知 a > b ,c >0∴ a − b > 0又∵ac − bc = c ( a − b ) >0∴ ac > bc 成立你们还能证明“如果 a > b ,c >0, 那么 a c >b c ”吗?(6)探究4探究3: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7)探究5: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① 如果 a > b ,c >0, 那么 ac > bc 或a c >b c ;(8)性质2(可乘性)(2)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简称为:“乘除负数要变号”(9)证明:我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作差法来证明乘法法则②吗?请大家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写出证明过程?求证: 如果 a > b ,c <0,那么 ac < bc证明:∵ 已知 a > b ,c <0,∴ a − b > 0又∵ac − bc = c ( a − b ) <0∴ ac < bc 成立你们还能证明“如果 a > b ,c <0, 那么 a c <b c ”吗?3.性质3(传递性)(1)情景问题4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天平秤,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性质3 (传递性)(3)证明:我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作差法来证明传递性吗?请大家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写出证明过程? ②如果 a > b ,c <0, 那么 ac < bc 或 a c <bc . 如果 a > b ,b > c , 那么 a > c ;从左向右:移负为正 证明:∵ 已知 a > b ,b >c ,∴ a − b > 0,b − c >0又∵a − c = a − b + b − c = ( a − b ) + ( b − c ) >0∴ a > c 成立4. 性质4(对称性)(1) 如果 a > b , 那么 b < a(2) 如果 b < a , 那么 a > b5.性质5(可移性)(1)探究6: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性质5 (可移性)(3)思考:你们能利用可加性证明可移性“ a +b > c ⇔ a > c − b ”成立吗?6.性质6(同向可加性)(1)探究7: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即 : a > b ⟺ b < aa +b >c ⇔ a > c − b ; 从左向右:移正为负如果a>b ,c>d ,那么 a+c >b+d;(3)证明:我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作差法来证明同向可加性吗?请大家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已知a > b ,c>d,∴ a+c >b+c , b+c >b+d (可加性)∴a+c >b+d成立(传递性)(4)思考:如果 a>b ,c>d,是否有“a−c>b−d”成立呢?解:不成立,反例为7.性质7(同向同正可乘性)(1)探究: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性质7(同向同正可乘性)如果 a > b >0,c > d >0 ,那么 ac > bd.(3)证明∵ a >b ,c >0,∴ ac > bc (可乘性:乘除正数不变号)又∵c>d,b>0 ,∴bc > bd(可乘性:乘除正数不变号)故ac > bd(传递性)(1)探究: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性质8(同向同正可乘方性)9.性质9(同正可开方性)(1)探究: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性质9(同正可开方性)10.性质10(同号可倒性)(1)探究1: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 a > b > 0,n ∈N ∗ ,那么 a n >b n ;如果 a > b > 0,n ∈N ∗ , 那么√a n >√b n ;(2)探究2:再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下列的不等式,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3)性质10(同号可倒性)11.小结:不等式的10条性质如果 ab > 0,且 a > b , 那么 1a <1b ; (1)性质1(可加性) 如果 a > b , 那么 a ±c > b ±c ; (2)性质2(可乘性) ① 如果 a > b ,c >0, 那么 ac > bc 或a c >b c ;②如果 a > b ,c <0, 那么 ac < bc 或 a c <b c .(3)性质3 (传递性) 如果 a > b ,b > c , 那么 a > c ;(4)性质4(对称性) a > b ⟺ b < a ;(5)性质5 (可移性) a +b > c ⇔ a > c − b ;(6)性质6(同向可加性) 如果 a >b ,c >d ,那么 a +c >b +d ;(7)性质7(同向同正可乘性)如果 a > b >0,c > d >0 ,那么 ac > bd.(8)性质8(同向同正可乘方性)如果 a > b > 0,n ∈N ∗ ,那么 a n >b n ; (9)性质9(同正可开方性)如果 a > b > 0,n ∈N ∗ , 那么√a n >√b n ;(10)性质10(同号可倒性)如果 ab > 0,且 a > b , 那么 1a <1b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问题探究与严密证明,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掌握不等式的10条性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自学)各位同学,请大家每4个人组成一组,分别交流讨论后,解决下列问题:例4.已知 a > b > 0 ,c < 0, 求证ca >cb.【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题目有针对性的考察了不等式的10条性质.(八)成果展示2(迁移变通、检测实践)证明:∵已知a > b > 0∴1a <1b(同号可倒性)又∵已知 c < 0∴ca >cb(可乘性:乘除负数要变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从自己的角度牢固掌握不等式的10条性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1.了解与认识了不等式的定义与解集的概念(数学抽象);2.能灵活地运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数学建模);3.牢固掌握了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与技巧(数轴法、作差法和作商法),并能证明相关不等式成立(数学运算、逻辑推理).4.理解与掌握了不等式的十条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变形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五、家庭作业1.记背今天所学知识点;2.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题目.。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难点: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在初中,学生学习了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为了解方程研究了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本节在初中等式学习的基础上,类比等式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展开不等式的研究,首先类比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然后在对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梳理,归纳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命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提高对等式和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加深对“代数性质”的认识,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教科书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相等关系、不等关系讲起,类比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用问题1的4个例题说明了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中蕴含的不等关系.与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类似,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也是确定问题中涉及的量及其满足的不等关系,然后用未知数表示量,把不等关系“翻译”成不等式.与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不同的是,有时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不等关系不够明确,例如“不少于”“不低于”“至多”“至少”等,需要先把它们翻译成大于或小于的关系,再用不等式表示.关于问题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不等式表示其中的不等关系,还需要求不等式的解集.而如何解这个不等式呢,教科书提出“与解方程要用等式的性质一样,解不等式要用不等式的性质”,这就引出了对不等式性质的研究.接下来,教科书没有立即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而是先讨论了确定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在初中,学生学过了实数的大小关系是由这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规定的,这可以看成确定实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几何规则.这个规则尽管直观,但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时并不实用,因此这里介绍了一种代数方法——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把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实数差的符号,从而使实数的运算能够参与到实数的大小比较中,为不等式的论证提供了运算工具,也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在本部分内容的最后,作为对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的总结,也为了引出基本不等式,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发现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这个会标实际上就是“赵爽弦图”——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空的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由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大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即(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为,()),而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时,中空部分缩为一个点,这时有相等关系.这样,就引出了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变形形式.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困难在于想不到从面积的角度发现不等关系,教学中应加强引导.接下来,教科书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证明了上述不等式,这既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再一次说明了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在解决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价值.2,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科书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证明和应用.为了帮助学生从等式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获得启发,去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教科书设计了两个问题(教科书第40页的思考栏目和探究栏目).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梳理并观察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性质包括在数学推理和运算中经常用到的“对称性”和“传递性”,还包括解方程所需要的等式对四则运算的不变性,而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这些基本属性为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明了方向.学生在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会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存在差异:就不等式自身的特性而言,不等式不具有“对称性”,而是具有“相反性”,即,;就不等式与四则运算的关系而言,当乘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调换方向,即,.不等式的这种特殊性是由实数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在对不等式进行论证时,除了要用到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还需要用到关于实数的其他一些基本事实,例如:(1)正数大于0,也大于一切负数;负数小于0,也小于一切正数.(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3)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两个负数的和仍是负数.(4)同号两数相乘,其积为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其积为负数.利用这些基本事实,可以对猜想出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在表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科书也做了一些改变.不等式的性质3是类比等式的性质3得到的,性质4是类比等式的性质4,5得到的,在表述它们时,教科书把加法和减法合并为“加法”,把乘法和除法合并为“乘法”,这也表明高中数学对运算的认识更趋于一般性.此外,考虑到对于同一个数学对象的多元联系表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教科书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不等式的性质,例如对于性质3和性质4使用了自然语言叙述,对于性质3还用数轴上的实数点展现了不等式包含的动态过程及结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然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其他不等式的性质.在得到并证明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教科书用这些基本性质,推导出了其他一些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性质5~7),这些性质可以作为结论在今后的推理中使用.另外,证明这些性质的过程可以看作不等式的性质在代数证明中的初步应用.证明的关键是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给定的不等式进行结构上的变形,例如“不等式两边同加一个数”“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等,逐步把给定的不等式变形为要证明的不等式.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练习、纠正其典型错误等方式逐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本部分内容的最后,教科书安排了一道例题(例2),向学生示范了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命题的一般思路,这个命题的证明比不等式的性质5~7的证明要复杂一些,因为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证明中需要对已知不等式做什么变形不太明确,对于这样的问题,教科书在“分析”中给出了证明的一般思路: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而这个充分条件是容易由已知条件证明的,这实际上是综合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思路,但因为教科书没有专门介绍证明方法,所以本例的证明过程采用了学生更熟悉的“综合法”的格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发展条件、转化结论、寻求联系”的证明较复杂命题的一般思路.。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1 学习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我发如今学生学习起来比拟困惑,存在以下问题:1、找不出广泛应用题中的不等关系,要解广泛应用题时相等关系比拟明确,而在不等式中不等关系不是那样的明确,所以不少学生不太理解,因此列不出不等式,所以也不会解不等式的应用题。

2、一局部学生虽然能列出不等式,可是在解不等式时一直出现错误,特别是当不等工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学生一直记不住不等式的方向要改变,导致计算错误,这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吧。

3、不少应用题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都会根据题意,让求出不等式的整数解,到这时一局部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求出整数解,这可能是对不等式解集的取值范围不是太明白。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做注意的是,让学生纯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真正理解,能准确无误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多进展不等式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不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纯熟的掌握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

要加强一些根底概念的掌握理解,对于整数,正整数以一些大于小于等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含模糊糊。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珍贵的课堂45分钟。

通过学生自我训练、小组互帮和老师释疑,成功地解决了在新授过程中存在的局部遗留问题,到达了稳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尽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本节课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知识的综合、迁移和应用等才能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成效。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在课件中尽管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章知识并没有可以形成知识体系,没有可以构建完好的知识网络图。

主要原因应该是:1、知识网络图不是由学生自我总结得出的。

2、没有和学生共同分析^p 知识构造图中各局部内容之间的关联。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9.1.2不等式的性质(习题课)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9.1.2不等式的性质(习题课)  教案

9.1.2 不等式的性质(习题课)一、教材内容分析:《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并能熟练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类比,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同时提高新旧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已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许多同学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难点: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五、教学方法教法: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学法: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练七、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现在一起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1)不等式的性质1是什么?符号语言呢?(2)不等式的性质2是什么?符号语言呢?(3)不等式的性质3是什么?符号语言呢?老师提问并总结不等式的性质通过让学生复习回顾不等式的性质,为本节课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做铺垫2.典例解析在这个不等式两边进行怎么样的变形,才能得到其中的不等式。

比较大小时,要明确不等式两边进了哪种变形,再依据对应的不等式性质,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变式1 (课时练94页第2题)已知x<y,用“>”或“<”填空:(1)-2x______ -2y(2)2x _____ 2y .(3)x+3 _____ y+3 .(4)3x-100m _____ 3y-100m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提问学生:每一道题都提问学生回答,并且每个小题分两步:一不等式两边进行了哪种变形?二根据不等式性质,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铜仁地区石阡县河坝中学 卢明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到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通过操作,分析可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教材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习了数轴、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从研究不等关系入手,展开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研究学习。

本课题为七年级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它的学习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它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技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2、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代数变形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 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将不等式变形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索法五、教具:天平,砝码六、教学过程:1、回顾思考,引入课题观察下面两个推理,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1)5+3=5+3 5-3=5-3(2)2110021100⨯=⨯ 21002100÷=÷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等式的基本性质。

(找同学起来回答)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基本不等式》重难点及解决策略教案

《基本不等式》重难点及解决策略教案

3.4 基本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教学重点:(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学情及导入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一:观察上面的会标。

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数形结合的思想。

将代数与几何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师:从图形上你能观察到了什么? 生:边、角、三角形、正方形 师:我们根据弦图可知勾股定理,那么我们对三角形、正方形可以研究哪些数量关系呢?生: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根据给的边可以求。

师:那么面积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大正方形面积22a b +,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2ab ,并且22a b +>2ab 。

师:仅此而已吗?你还能发现怎样的关系?生:还会相等。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用不等式表示现实问题、数学问题,为了解不等式,要探究不等式性质,而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要先学习证明不等关系的“根本大法”,即“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还要梳理等式基本性质及蕴含的思想方法,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并证明不等式的性质,最后要会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其它的一些不等关系.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例如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远与近、快与慢、涨与跌、轻与重、不超过或不少于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反映在数量关系上,就是相等与不等.相等用等式表示,不等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不等关系可抽象出不等式的关键是确定问题中涉及的量及其满足的不等关系,然后用未知数表示量,把不等关系“翻译”成不等式.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既是实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研究式的大小关系的基础,为不等式的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这个基本事实把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实数差的符号,从而把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使实数的运算问题,使实数大小关系的比较有了抓手.重要不等式222≥是基本不等式基础,该不等式从赵爽弦图中获得猜想,运用由一般a b ab性与特殊性获得“=”成立的条件.证明中,运用了完全平方差公式和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证明了上述不等式,这既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再一次说明了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在解決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价值.等式性质可从自身特性看,包括“对称性”和“传递性”.“对称性”即两个相等的实数放在等号两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传递性”是实数相等的内在关系,两者均是实数序的特征.从运算角度看,“加法”、“乘法”运算中的不变性,即等式两边同加或同乘同一个实数,等式保持不変;也有其派生出来的在“乘方”、“开方”等运算中的不变性.不等式与等式的性质蕴含了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包含不等关系自身的特性和运算中的不变性两类.不等关系自身的特性有“自反性”和“传递性”两种.“自反性”是不相等的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是实数序特性的体现.“传递性”是三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内在联系,也是实数序特性的体现.运算中的不变性、规律性是指对不等号两边的实数同时进行“加法”、“乘法”等运算,得出新的不等关系.由于“正数乘正数大于0”,“负数乘正数小于0”,所以不等式对于乘法运算失去了“保号性”,这也是不等式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差异.实际上,在代数问题中,运算中的不变性、规律性就是性质,它是发现代数性质的“引路人”,在代数领域中具有基础地位.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推导出不等式的一些其他性质,即以基本性质为理论依据,以运算中的不变性和规律性为研究方向,通过“猜想—证明—修正—再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探究出其他的性质.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及其简单应用;梳理出等式基本性质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类比等式基本性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情分析:学生在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时,对没有符号化的问题不知从何入手,学生能够抽象不等关系,但不能用符号语言表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问题符号化,体会符号语言在数学中的作用.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及其应用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但理解这个基本事实使运算参与比较之中存在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体会运算的作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是以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为依据,以梳理等式性质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为前提,以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为方法展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内容,然而是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得到的,没能从根源上探索其成立的道理.高中阶段的等式与不等式的学习强调逻辑推理,因此学生会有一定的的困难.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是熟知的,但对性质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缺乏思考,尤其是体会相等关系自身的特性较为困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对性质的特点进行归类的方法,总结每类性质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实数序关系的特性角度体会相等关系自身的特性.学生类比等式基本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猜想并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存在困难,由于初中时学生学习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和性质4,而性质1和性质2学生认为是显然成立的,学生思维达不到从逻辑推理角度证明性质.因此,教学中在强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基本事实和实数的一些其他事实是证明的依据.学生缺少从代数角度证明不等式的经验,运用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和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一些简单命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适当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生成证明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中抽象出不等式;梳理出等式基本性质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猜想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会从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中抽象出不等式.2.理解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能运用这个基本事实比较式的大小关系.3.运用等式基本性质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现并证明一些常用的不等式性质;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命题.教学过程:(一)从不等关系中抽象不等式问题1: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例如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轻与重、不超过或不少于等.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例子,从严谨性的角度帮助学生梳理语言的表述.追问:你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吗?(1)某路段限速40km h;(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査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2.3%;(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边;(4)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的问题、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讨论交流的结果,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是确定问题在涉及的量及其满足的不等关系,然后用未知数表示量,把不等关系“翻译”成不等式.有时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不等关系不够明确,例如“不少于”、“不低于”、“至多”、“至少”等,需要先把它们翻译成大于或小于的关系,再用不等式表示.设计意图:创设运用不等式表示问题的情景,使学生意识到不等式在生活及数学中的应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出不等关系用符号语言表达.(二)探究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问题2:你能用不等式表示并解決下面的问题吗?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杂志的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就可能减少2000本.如何定价才能使提价后的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0万?师生活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不等式表达.设提价后每本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总收入为2.580.20.1xx--⨯()万元.于是,不等关系“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用不等式表示为2.580.2200.1xx--⨯()≥,但不会解不等式.与解方程要用等式性质一样,解不等式要用到不等式的性质.为此,我们需要先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实际上,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了一些不等式的性质.追问:那么,这些性质为什么是正确的?还有其他不等式的性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的问题、讨论交流.教师指出回答这些问题要用到关于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若要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即由已知不等式得出新的不等式,这样必然需要比较两个式子或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追问:大家来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式子或实数的大小关系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的问题、讨论交流.思路一:利用实数的几何意义,由于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所以可以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来规定实数的大小关系,如图2.1-2,思路二:利用两个式子或实数作差,比较差值与0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这个基本事实可以表示为: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设计意图: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以往没有提炼出来,此环节以问题为载体,由学生自主探究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把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实数差的符号,从而使实数的运算能够参与到实数的大小比较中,为不等式的论证提供了运算工具,也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三)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的简单应用例1:比较23x x ++()()和14x x ++()()的大小.师生活动: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利用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比较出两数大小.因为2314x x x x ++-++()()()()22=5654x x x x ++-++()()=20>,所以2314x x x x ++++>)()()()(.设计意图:此题是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的简单应用,借助多项式减法运算,得出了一个明显大于0的数(式).这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再次体会此方法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问题3:阅读教科书第39页“探究”,你能在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指出这个会标实际上就是“赵爽弦图”——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空的部分是个小正方形.由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大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即222a b ab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为a ,b a b (≠)).而当直角三角形変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b 时,中空部分缩为一个点,这时有相等关系22=2a b ab +.这样,就引出了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变形形式222a b ab +≥.追问:你能总结一下22a b +与2ab 的大小关系吗?此不等关系中a b ,的取值范围如何?如果a b ∈R ,,此结论是否仍成立?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出222a b ab +≥,其中a b ,是边长,所以+a b ∈R ,.当a b ∈R ,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的可題,只需比较22a b +与2ab 的大小关系,即2222=0a b ab a b +--()≥,由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得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时等号成立.教师强调此结论是由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得到一类重要的不等式.设计意图:此探究问题的设计,作为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的总结,也为引出基本不等式做了铺垫.在推导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独立想象,并能够由“形”到“数”的逐步提炼出不等关系,通过再次追问,让学生经历猜想并证明不等式的一般过程,为不等式性质和基本不等式的学习奠定基础.(四)复习等式性质,梳理思想方法关于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奠定了基础.那么不等式到底有哪些性质呢?要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从等式的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中获得启发.问题4:请你先梳理等式的基本性质,再观察它们的共性.你能归纳一些发现等式基本性质的方法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并给出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补充并板书出等式的性质.这其中性质3,4,5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对于性质1,2只有很少学生能回答出来,教师指出性质1,2反映了相等关系自身的特性,由于它们太明显了,是相等关系本身蕴含的性质,反而容易被忽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归纳出性质3,4,5是从运算角度提出的,即等式两边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师指出,这三条性质反映了相等关系在运算中保持不変性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梳理并观察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性质包括在数学推理和运算中经常用到的“对称性”和“传递性”,还包括解方程所需要的等式对四则运算的不变性,而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这些基本属性为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明了方向.(五)通过类比,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问题5: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加以证明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从不等式的自身特性和运算两个角度来研究,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补充并板书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2,3,4.学生在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会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存在差异:就不等式自身的特性而言,不等式不具有“对称性”,而是具有“相反性”,即a b b a ⇒><,b a a b ⇒<>;就不等式与四则运算的关系而言,当乘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调换方向,即0a b c ac bc ⇒><<,.不等式的这种特殊性是由实数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在对不等式进行论证时,除了要用到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还需要用到关于实数的其他一些基本事实,例如:(1)正数大于0,也大于一切负数;负数小于0,也小于一切正数.(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3)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两个负数的和仍是负数.(4)同号两数相乘,其积为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其积为负数.利用这些基本事实,可以对猜想出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例如,性质2的证明可由0a b a b ⇒->>,0b c b c ⇒->>,继而得到+0a b b c --())>(. 性质3的证明中学生能够分析出要证明a c b c ++>,只需证明a c b c +-+()()与0的大小关系,也就是a b -与0的大小关系,得出如下证明:由a b >,得0a b ->,所以0a c b c +-+())>(,即a c b c ++>.追问:用文字语言怎样表达此性质?两个实数大小关系还可以形象地在数轴上表达出来,你能从几何意义的角度对这个性质进行解释吗?师生活动: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达,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通过教师课件展示a c +,b c +的变化,学生体会此性质的几何意义,并注意到可用运动方向表达实数c 的正负.教师强调,几何语言的表达具有“直观”的特点,建议学生经常从几何视角发现或解释一些代数问题,能实现更直观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设计意图:对同一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不等式是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有的不等式的内涵是比较抽象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本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重点的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追问:利用以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不等式的其它一些性质吗?师生活动:由性质3学生得到猜想“大数加大数大于小数加小数”,即“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学生分析证明方法,若要证a c b d ++>只需证0a c b d +-+())>(,由已知0a b ->,0c d ->,由“正数加正数是正数”这一基本事实,猜想得证.教师评价,此证明是基于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和实数的一些基本事实证明的,这是证明不等式的根本大法,在证明不等关系时起到重要作用.追问:在基本性质4中,不等式的两边同乘同实数.如果同乘不同的实数,你有何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两边同乘负数不等号要変方向,所以此问题中,乘法不一定具备“保号性”.同时,学生与性质4进行对比,发现对于正数乘法是具有“保号性”的.教师指出此性质为不等式性质6,即“如果0a b >>,0c d >>,那么ac bd >”.追问:如果性质6中=a c ,=b d ,你有何新的结论?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如果0a b >>,那么22a b >”,并能推广到“如果0a b >>,那么n n a b >2n n ∈N (,≥)”.教师指出这是不等式的性质7,它是性质6的特例.设计意图:证明以上性质的过程可以看作不等式的性质在代数证明中的初步应用,通过不等式性质的推导,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修正再证明—得出性质—理解”的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六)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例2 已知00a b c >>,<,求证c c a b>.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分析:要证明c c a b >,因为0c <,所以可以先证明11a b<.利用已知0a b >>和性质3,即可证明c c a b>.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向学生示范了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命题的一般思路.对于有些不等式的证明,要在“分析”中给出了证明的一般思路: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而这个充分条件是容易由已知条件证明的,这实际上是综合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此外,通过本例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发展条件、转化结论、寻求联系”的证明较复杂命题的一般思路.(七)单元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单元我们研究了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在研究不等式时有什么作用?(2)本单元我们还重点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能否梳理并总结出探究的过程?师生活动:问题(1)学生总结并回答,研究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是为了研究不等式的性质,从而解决解不等式的问题.这个基本事实把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实数差的符号,从而把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使实数的运算问题,使实数大小关系的比较有了抓手.问题(2)学生总结并回答,通过梳理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蕴含的思想方法,猜想并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推理得到不等式另外一些常用性质.教师帮助整理:经历“前备经验—归纳特点—类比猜想—推理证明—理解表达—应用反思”的过程.设计意图:梳理、总结、归纳提炼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八)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2.1第1,2,3,4,5,6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下面的不等关系:(1)某高速公路规定通过车辆的车货总高度h(单位:m)从地面起不超过4 m;(2)a与b的和是非负实数;(3)如图,在一个面积小于2350m的矩形地基的中心位置上建造一个仓库,仓库的四周建成绿地,仓库的长L(单位:m)大于宽W(单位:m)的4倍.设计意图:考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的能力.2.比较37++()()的大小.x x++x x()()和46设计意图:利用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比较大小.3.用不等号“>”或“<”填空:(1)如果a b c d >,<,那么_____a c b d --;(2)如果00a b c d >><<,,那么_____ac bd ;(3)如果0a b >>,那么2211_____a b; (4)如果0a b c >>>,那么_____c c a b .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能力.4.已知a b >,0ab >,求证11a b<.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探究水平,以及综合运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本节课⾸先运⽤2002年国际数学家⼤会会标引⼊,让学⽣动⼿拼图,能让学⽣进⼀步体会中国优秀的数学传统⽂化,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运⽤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积之间的关系,引⼊基本不等式很直观.随后设置⼀系列的问题.学⽣⽴⾜问题,围绕⽬标,借助教材先独⽴思考,归纳概括,尝试知识建构.这些问题,让学⽣直接回答和⿊板板演,提⾼学⽣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通过⼏何图形中⾯积关系获得基本不等式后,让学⽣及时记录,强化记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以填空形式出现,学⽣能够独⽴完成,并能加深学⽣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此种证明⽅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初步了解.由于⼏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引导学⽣得出基本不等式的⼏何解释.这样就从三个不同⾓度引导学⽣归纳并认识基本不等式,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课堂练习的设置,可以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熟悉公式,并学会应⽤.学⽣分组讨论、纠正、争辩,合作交流.引导学⽣体会基本不等式应⽤.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的前提条件“正”,并为下⼀步利⽤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奠定基础.课本上的例1,,多数学⽣都会仿照课本上的思路加以解决,学⽣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并强调解题步骤的完整性,使学⽣体会利⽤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正”、“定”和“等”.接着利⽤练习巩固学⽣所学的新知识,将学⽣的思维向外延伸,激发学⽣的发散思维.达到熟练使⽤基本不等式的⽬的,进⼀步巩固利⽤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最后让学⽣畅所欲⾔,⾃⼰归纳总结⼀堂课的收获.通过作业,巩固本堂所学知识.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引导学⽣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概念,由问题的提出进⼀步加深理解;这⼀过程能够培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数、式的⼤⼩⽐较,也具备了⼀定的平⾯⼏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再认识“基本”⼆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变化,这⼀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且也有⼏何意义,由此⽽⽣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的代数推理能⼒和⼏何直观能⼒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何意义两⽅⾯⼊⼿,才能让学⽣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式让学⽣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的三个限制条件(⼀正⼆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并结合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即进⾏基本不等式的推导时,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

专题02 方程、不等式中的含参问题-玩转压轴题,争取满分之备战中考数学选填题高端精品(解析版)

专题02 方程、不等式中的含参问题-玩转压轴题,争取满分之备战中考数学选填题高端精品(解析版)

专题二方程、不等式中的含参问题【考法综述】1.一次方程组的含参问题一是方程组与不等式的联系时,产生的未知数的正数解或解的范围,解决这类问题是把所给的参数作为常数,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先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再结合所给的条件转化为对应的不等式问题;二是利用整体思想,求代数式的值,结合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加以解决.2.一元二次方程的参数问题主要是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共解,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参数,常利用韦达定理、根的判别式来解决,同时注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b/a,x1x2=c/a.注意运用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0.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关于方程两根的代数式的值时,先把所求代数式变形为含有x1+x2、x1x2的式子,再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3.分式方程的参数问题主要是分式方程无解、有正数解或负数解、整数解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增根是令分母等于0的值,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4.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参数问题主要涉及不等式(组)有解问题、无解问题、解的范围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口诀以及在数轴上熟练表示出解集的范围.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求字母系数时,一般先视字母系数为常数,再逆用不等式(组)解集的定义,反推出含字母的方程,最后求出字母的值.学+科网【典例剖析】考点一、一次方程组的含参问题例1方程组的解x,y满足x>y,则m的取值范围是()A.m>B.m>C.m>D.m>【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解此题时可以运用代入消元法,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中x,y关于m的式子,然后根据x>y解出m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由①得x=,代入②得,8×﹣3y=m,y=.∵x>y,即>,解得m>.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的性质,先解出x,y关于m的式子,再根据x>y,求出m 的范围即可.&变式训练&变式1.1已知x+2y﹣3z=0,2x+3y+5z=0,则=.【点评】此题需将三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未知数当做已知数来处理,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变式1.2已知三个非负实数a,b,c满足:3a+2b+c=5和2a+b﹣3c=1,若m=3a+b﹣7c,则m的最小值为.【解析】试题分析:解方程组,用含m的式子表示出a,b,c的值,根据a≥0,b≥0,c≥0,求得m的取值范围而求得m的最小值.试题解析:由题意可得,解得a=﹣3,b=7﹣,c=,由于a,b,c是三个非负实数,∴a≥0,b≥0,c≥0,∴﹣≥m≥﹣.﹣.所以m最小值=故本题答案为:﹣.变式1.3已知等式(2A﹣7B)x+(3A﹣8B)=8x+1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则A=,B=.【答案】,﹣.【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转化为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体现了转化思想的应用.学科+网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含参问题例2关于x的方程x2+mx﹣9=0和x2﹣3x+m2+6m=0有公共根,则m的值为.【答案】﹣3,0,﹣4.5.【解析】试题分析:设这个公共根为α,那么根据两根之和的表达式,可知方程x2+mx﹣9=0的两根为α、﹣m﹣α;方程x2﹣3x+m2+6m=0的两根为α、3﹣α.再根据两根之积的表达式,可知α(﹣m﹣α)=﹣9,α(3﹣α)=m2+6m,然后对两式整理,用α表示m,再代入其中一个方程消掉α,求解即可得到m的值.试题解析:设这个公共根为α.则方程x2+mx﹣9=0的两根为α、﹣m﹣α;方程x2﹣3x+m2+6m=0的两根为α、3﹣α,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有:α(﹣m﹣α)=﹣9,α(3﹣α)=m2+6m,整理得,α2+mα=9①,α2﹣3α+m2+6m=0②,②﹣①得,m2+6m﹣3α﹣mα=﹣9,即(m+3)2﹣α(m+3)=0,(m+3)(m+3﹣α)=0,所以m+3=0或m+3﹣α=0,解得m=﹣3或α=m+3,把α=m+3代入①得,(m+3)2+m(m+3)=9,m2+6m+9+m2+3m=9,m(2m+9)=0,所以m=0或2m+9=0,解得m=0或m=﹣4.5,综上所述,m的值为﹣3,0,﹣4.5.故答案为:﹣3,0,﹣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公共根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高次方程组的解法在初中教材中不要求掌握,属于竞赛题型,本题有一定难度.&变式训练&变式2.1已知a是一元二次方程x2﹣2008x+1=0的一个根,则代数式的值是.【答案】2007【解析】试题分析:将一个根a代入x2﹣2008x+1=0,可得:a2﹣2008a+1=0,故有a2﹣2007a=a﹣1,和a2+1=2008a;代入要求的代数式,整理化简即可.试题解析:由题意,把根a代入x2﹣2008x+1=0,可得:a2﹣2008a+1=0,∴a2﹣2007a﹣a+1=0,a2+1=2008a;∴a2﹣2007a=a﹣1,∴=a﹣1+=a+﹣1=﹣1=﹣1=2008﹣1,=2007.【点评】本题规律为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解,则这个解一定满足方程,将其代入方程去推理、判断;将代数式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从两头朝中间寻找关系.变式2.2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答案】k<且k≠±1【点评】总结: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0⇔方程没有实数根.2、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0.变式2.3已知α、β是方程x2﹣2x﹣4=0的两个实数根,则α3+8β+6的值为()A.﹣1B.2C.22D.3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求根公式x=求的α、β的值,然后将其代入所求,并求值.试题解析:方法一:方程x2﹣2x﹣4=0解是x=,即x=1±,∵α、β是方程x2﹣2x﹣4=0的两个实数根,∴①当α=1+,β=1﹣时,α3+8β+6,=(1+)3+8(1﹣)+6,=16+8+8﹣8+6,=30;②当α=1﹣,β=1+时,α3+8β+6,=(1﹣)3+8(1+)+6,=16﹣8+8+8+6,=30.方法二:∵α、β是方程x2﹣2x﹣4=0的两个实数根,∴α+β=2,α2﹣2α﹣4=0,∴α2=2α+4∴α3+8β+6=α•α2+8β+6=α•(2α+4)+8β+6=2α2+4α+8β+6=2(2α+4)+4α+8β+6=8α+8β+14=8(α+β)+14=30,故选D.变式2.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下列说法:①若b=2,则方程ax2+bx+c=0一定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②若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则方程x2﹣bx+ac=0也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③若c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则一定有ac+b+1=0成立;④若x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则b2﹣4ac=(2ax0+b)2,其中正确的()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①②④C.①②③④D.只有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判断上述方程的根的情况,只要看根的判别式△=b2﹣4ac的值的符号就可以了.④难度较大,用到了求根公式表示x0.试题解析:①若b=2,方程两边平方得b2=4ac,即b2﹣4ac=0,所以方程ax2+bx+c=0一定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②若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则b2﹣4ac>0方程x2﹣bx+ac=0中根的判别式也是b2﹣4ac=0,所以也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③若c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则一定有ac2+bc+c=0成立,当c≠0时ac+b+1=0成立;当c=0时ac+b+1=0不成立;④若x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可得x0=,把x0的值代入(2ax0+b)2,可得b2﹣4ac=(2ax0+b)2,综上所述其中正确的①②④.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根的判别式及其应用.尤其是④难度较大,用到了求根公式表示x0,整体代入求b2﹣4ac=(2ax0+b)2.考点三、分式方程的含参问题例3.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a,,则方程=a+的根是()A.a,B.,a﹣1C.,a﹣1D.a,【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观察已知方程的特点,然后把方程=a+变形成具有已知方程的特点的形式,从而得出所求方程的根.【点评】观察出已知方程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把方程=a+变形成具有已知方程的特点的形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训练&变式3.1若关于x的方程=3的解是非负数,则b的取值范围是.【答案】b≤3且b≠2【解析】试题分析:先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求得x的值,然后再依据“解是非负数”建立不等式求b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去分母得,2x﹣b=3x﹣3∴x=3﹣b∵x≥0∴3﹣b≥0解得,b≤3又∵x﹣1≠0∴x≠1即3﹣b≠1,b≠2则b的取值范围是b≤3且b≠2.【点评】由于我们的目的是求b的取值范围,根据方程的解列出关于b的不等式,另外,解答本题时,易漏掉分母不等于0这个隐含的条件,这应引起足够重视.变式3.2观察分析下列方程:①,②,③;请利用它们所蕴含的规律,求关于x 的方程(n为正整数)的根,你的答案是:.【答案】x=n+3或x=n+4.【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求得分式方程①②③的解,即可得规律:方程x+=a+b的根为:x=a或x=b,然后将x+=2n+4化为(x﹣3)+=n+(n+1),利用规律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试题解析:∵由①得,方程的根为:x=1或x=2,由②得,方程的根为:x=2或x=3,由③得,方程的根为:x=3或x=4,∴方程x+=a+b的根为:x=a或x=b,∴x+=2n+4可化为(x﹣3)+=n+(n+1),∴此方程的根为:x﹣3=n或x﹣3=n+1,即x=n+3或x=n+4.故答案为:x=n+3或x=n+4.【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的知识.此题属于规律性题目,注意找到规律:方程x+=a+b的根为:x=a或x=b是解此题的关键.变式3.3已知关于x的方程只有整数解,则整数a的值为.【答案】﹣2,0或4【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解此分式方程,即可求得x==﹣2﹣,由方程只有整数解,可得1﹣a=3或1或﹣3或﹣1,然后分别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式方程需检验.试题解析:方程两边同乘以(x﹣1)(x+2),得:2(x+2)﹣(a+1)(x﹣1)=3a,解得:x==﹣2﹣,∵方程只有整数解,∴1﹣a=3或1或﹣3或﹣1,当1﹣a=3,即a=﹣2时,x=﹣2﹣1=﹣3,检验,将x=﹣3代入(x﹣1)(x+2)=4≠0,故x=﹣3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当1﹣a=1,即a=0时,x=﹣2﹣3=﹣5,检验,将x=﹣5代入(x﹣1)(x+2)=18≠0,故x=﹣7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当1﹣a=﹣3,即a=4时,x=﹣2+1=﹣1,检验,将x=﹣1代入(x﹣1)(x+2)=﹣2≠0,故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当1﹣a=﹣1,即a=2时,x=1,检验,将x=1代入(x﹣1)(x+2)=0,故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整数a的值为:﹣2,0或4.学*科网故答案为:﹣2,0或4.【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知识.此题难度较大,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考点四、不等式(组)的含参问题例4.[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如,[π]=3,[2]=2,[﹣2.1]=﹣3.则下列结论:①[﹣x]=﹣[x];②若[x]=n,则x的取值范围是n≤x<n+1;③当﹣1<x<1时,[1+x]+[1﹣x]的值为1或2;④x=﹣2.75是方程4x﹣2[x]+5=0的唯一一个解.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答案】②③.【解析】试题分析:①举出反例即可求解;②根据[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的定义即可求解;③分两种情况:﹣1<x<0;x=0;0<x<1;进行讨论即可求解;④首先确定x﹣[x]的范围为0~1,依此可得﹣5≤2x<﹣7,即﹣2.5≤x<﹣3.5,再找到满足条件的x值即为所求.④x﹣[x]的范围为0~1,4x﹣2[x]+5=0,﹣5≤2x<﹣7,即﹣2.5≤x<﹣3.5,x=﹣2.75或x=﹣3.25都是方程4x﹣2[x]+5=0,故原来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②③.【点评】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应用,正确理解[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是关键.&变式训练&变式4.1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b)x+2a﹣b>0的解集是x<,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b﹣a)x+a+2b≤0的解集是.【答案】x≥﹣.【解析】试题分析:先根据关于x的不等式(a+b)x+2a﹣b>0的解集是x<,得出b=﹣3a以及a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到b﹣a=﹣4a<0,再根据b=﹣3a,即可得到关于x的不等式(b﹣a)x+a+2b≤0的解集.试题解析:∵关于x的不等式(a+b)x+2a﹣b>0的解集是x<,∴x<,∴=,且a+b<0,即b=﹣3a,a+b<0,∴a﹣3a<0,即a>0,∴b﹣a=﹣4a<0,∴关于x的不等式(b﹣a)x+a+2b≤0的解集是x≥,∵==﹣,∴关于x的不等式(b﹣a)x+a+2b≤0的解集是x≥﹣,故答案为:x≥﹣.【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题时注意: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去分母和化系数为1时可能需要改变不等号方向.变式4.2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答案】m<【解析】试题分析: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必须是大大小小找不到的情况,由此即可求出答案.试题解析:解不等式组可得,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m<.【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已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中的字母的值,同样也是利用口诀求解.变式4.3按下面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x的值为正数,最后输出的结果为656,则满足条件所有x的值是.【答案】131或26或5或【解析】试题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来做,分析第一个数就是直接输出656,可得方程5x+1=656,解方程即可求得第一个数,再求得输出为这个数的第二个数,以此类推即可求得所有答案.【点评】此题考查了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注意理解题意与逆向思维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变式4.4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解集为x<2,则a的取值范围是.【答案】a≥2【解析】试题分析: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与已知解集x<2比较,可以求出a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由>+1,得2x+8>3x+6,解得x<2,由x﹣a<0,得x<a,又因关于x的不等式组解集为x<2,所以a≥2.【点评】本题是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另一未知数的问题.可以先将另一未知数当作已知数处理,求出解集与已知解集比较,进而求得另一个未知数.【实战演练】1.(2017重庆A 卷第12题)若数a 使关于x 的分式方程2411y a x x++=--的解为正数,且使关于y 的不等式组12()y 232y a y ⎧+->-≤⎪⎨⎪⎩的解集为y<﹣2,则符合条件的所有整数a 的和为()A.10B.12C.14D.16【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分式方程2411y a x x ++=--的解为x=6-4a ,∵关于x 的分式方程+=4的解为正数,∴6-4a >0,∴a<6.y 123)02(2①y ②y a ⎧+>≤--⎪⎨⎪⎩,解不等式①得:y<﹣2;解不等式②得:y≤a.∵关于y 的不等式组12()y 232y a y ⎧+->-≤⎪⎨⎪⎩的解集为y<﹣2,∴a≥﹣2.∴﹣2≤a<6.∵a 为整数,∴a=﹣2、﹣1、0、1、2、3、4、5,(﹣2)+(﹣1)+0+1+2+3+4+5=12.故选B.学*科网考点:1.分式方程的解;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2017甘肃兰州第6题)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230x x m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那么是实数m 的取值A.98m >B.89m >C.98m =D.89m =【答案】98m =考点:根的判别式.3.(2017山东烟台第10题)若21,x x 是方程01222=--+-m m mx x 的两个根,且21211x x x x -=+,则m 的值为()A.1-或2B.1或2- C.2-D.1【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x 1,x 2是方程x 2﹣2mx+m 2﹣m﹣1=0的两个根,∴x 1+x 2=2m,x 1•x 2=m 2﹣m﹣1.∵x 1+x 2=1﹣x 1x 2,∴2m=1﹣(m 2﹣m﹣1),即m 2+m﹣2=(m+2)(m﹣1)=0,解得:m 1=﹣2,m 2=1.∵方程x 2﹣2mx+m 2﹣m﹣1=0有实数根,∴△=(﹣2m)2﹣4(m 2﹣m﹣1)=4m+4≥0,解得:m≥﹣1.∴m=1.故选D.考点:根与系数的关系.4.(2017江苏宿迁第5题)已知45m <<,则关于x 的不等式组0420x m x -<⎧⎨-<⎩的整数解共有A .1个B.2个 C.3个D.4个5.(2017浙江金华第9题)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32,x x x m->-⎧⎪⎨<⎪⎩的解是5x <,则m 的取值范围是()A.5m ≥B.5m > C.5m ≤D.5m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第一个不等式得:x <5;解第二个不等式得:x <m ;因为不等式组的解是x <5,根据不等式组解集的判定方法即可得m ≥5,故选A.6.(2017甘肃庆阳第15题)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1)x 2+4x+1=0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答案】k≤5且k≠1.考点:根的判别式.7.(2017山东烟台第15题)运行程序如图所示,从“输入实数x ”到“结果是否18<”为一次程序操作,若输入x 后程序操作仅进行了一次就停止,则x 的取值范围是.【答案】x<8.【解析】试题解析:依题意得:3x﹣6<18,解得x<8.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考点:1.分式方程的解;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9.(2017四川宜宾第13题)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m133x yx y⎧-=+⎨+=⎩的解满足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答案】m>﹣2.考点: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0.(2017四川泸州第15题)关于x的分式方程2322x m mx x++=--的解为正实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答案】m<6且m≠2.【解析】试题分析:方程两边同乘以x-2可得,x+m-2m=3(x-2),解得x=62m--,因方程的解为正实数,且x-2≠0,所以62m-->0且m≠2,即m<6且m≠2.11.(2017江苏宿迁第14题)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1322m xx x-=---有增根,则实数m的值是.【答案】1.【解析】试题分析:方程两边同乘以x-2,可得m=x-1-3(x-2),解得m=-2x+5,因分式方程1322m xx x-=---有增根,可得x=2,所以m=1.12.(2017山东菏泽第10题)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式,则的值是_______.【答案】0.【解析】试题分析:把x=0代入,得,解得k=1(舍去),或k=0;。

高中数学不等式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高中数学不等式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证明:由变形公式③, a2 b 2+b 2 c2+c2 a 2≥ ab·bc+bc · ca+ca· ab=abc(b+c+a),当且仅
当 a=b=c 时等号成立。
3. 分析法
2
分 析 法 也 是 证 明 不 等 式 的 一 种 基 本 方 法 , 模 式 为 : 欲 证 A B, 若 已 知
B C1 C2 …… I ,( I 为一个真命题,可以是 A,也可以是另一已知成立的真命题) , 则命题得证。 分析法的证题思路和综合法正好相反, 是一步步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 它的优
证明:∵( 2x 4+1)- x 2( 2x+1 ) =2x4+1-2x 3-x 2=2x 3 (x-1 )- ( x2 –1)=( x-1) [2x 3 –x-1]
=( x-1 )[2x 3 –2x+x-1]=

x-1

[2x

2
x
–1)
+

x-1

]
=

x-1
) 2( 2x
2
+2x+1

=( x-1 ) 2[x 2 +( x+1 )2 ] ≥ 0.
证明:∵(
a2+b2)
-[2

2a-b)-5]=
a
22
+b
-4a+2b+5
= a2-4a +4+b 2+2b+1= ( a-2)2 +( b+1) 2≥ 0.
∴命题成立 .(当且仅当 a = 2, b= -1 时等号成立)

关于不等式的证明及推广

关于不等式的证明及推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关于不等式的证明及推广摘要在初等代数和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初等代数中介绍了许多具体的但相当有灵活性和技巧性的证明方法,例如换元法、放缩法等研究方法;而高等数学中,可以利用的方法更加灵活技巧。

我们可以利用典型的柯西不等式的结论来证明类似的不等式;除此还可以利用导数,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积分中值定理等有关的知识来证明不等式;结合凸函数的性质,凸函数法也可以证明一类不等式;在正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判别式法;掌握了定积分化为重积分的内容之后,对于某类不等式,也可以将定积分化为重积分,再证明所求的不等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等式的的求解证明方法并不唯一,但是初等数学里的不等式,都可以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解答更为简洁。

所以,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的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一些求解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突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便于更好地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注重对一些著名不等式的论证、推广及应用的介绍。

本篇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正文部分。

第三章分两小节,第一节介绍了23种初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而第二节则介绍了6种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第四章介绍了一些著名不等式的证明、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不等式证明方法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IAbstractIn elementary algebra and advanced algebra,The inequality proof all holds the pivotalposition. In the elementary algebra introduced many concrete but has quite had mystical powers activeness and skill the proof method,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proof method, the comparison test, puts item by item shrinks research technique and so on the law; But in higher mathematics,We may a use method more nimble skill. We may use the model west the tan oak the inequality conclusion to prove the similar inequality; Eliminates this also to be possible to use the derivative, Differential theorem of mean, Taylor formula; integra intermediate value theorem And so on the related knowledge proves the inequality;Union convex function nature,The convex function law also may prove a kind of inequality; In is deciding in situation,Also may use the discriminant law; After grasped the definite integral to change into the multiple integral the content, Regarding some kind of inequality,Also may change into the definite integral the multiple integral, Again proved asks inequality. May see from this us to, Inequality solution proof method not only, But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inequality, All may use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he knowledge to solve, answer is ,The higher mathematics h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ense to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study, Not only must grasp in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ach inequality proof method,Must grasp i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he inequality proof method, This article induced and summarized some solution proof inequalities methods and the skill,Has highlighted the inequality basic thought and the essential method, Is advantageous for understands each part of inner links well, Grasps the inequality from the overall the thinking method; Attention to some famous inequalities proofs.This paper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three chapters, third chapter and fourth chapter is the main chapter minutes two sections, First section introduceds in 23 kind of elementary algebras the inequality proof method. But second then introduced in 6 kind of advanced algebras the inequality proof chapter introduced some famous inequalities proofs, the promotion and the application.Key word: Inequality proof method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II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第一章引言(绪论) (1)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三章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初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 ·····································································3.1.1比较法····················································································3.1.2分析法 ·······························································································3.1.3反证法·······························································································3.1.4数学归纳法 ························································································3.1.5换元法 ·······························································································3.1.6放缩法 ·······························································································3.1.7调整法 ·······························································································3.1.8构造法 ·······························································································3.1.9利用已知的不等式证明 ·······································································3.1.10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证明 ·······················································3.1.11用几何特性或区域讨论 ·····································································3.1.12利用坐标和解析性证明 ·····································································3.1.13利用复数证明 ···················································································3.1.14参数法 ·····························································································3.1.15利用概率证明 ···················································································3.1.16利用向量证明 ···················································································3.1.17面积法 ·····························································································3.1.18化整法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V 3.1.19步差法 ·····························································································3.1.20通项公式法 ······················································································3.1.21转化成数列法 ···················································································3.1.22增量法 ·····························································································3.1.23裂项法 ·····························································································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 ·······································································3.2.1由函数的上、下限证明·····································································3.2.2由柯西不等式证明 ···········································································3.2.3由Taylor公式及余项证明·································································3.2.4由积分的性质证明 ···········································································3.2.5由中值定理证明···············································································3.2.6利用求函数的最值证明·····································································第四章几个著名不等式的证明、推广及其应用···································关于绝对值不等式 ·················································································4.1.1三角形不等式 ··················································································4.1.2三角形不等式的推广 ········································································4.1.3三角形不等式的应用 ········································································平均值不等式··························································································4.2.1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4.2.2几个平均数的关系 ···········································································4.2.3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贝努利不等式··························································································排序不等式······························································································柯西不等式······························································································4.5.1柯西不等式的定理和初等证明 ··························································4.5.2柯西不等式的推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V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赫尔德不等式··························································································契比雪夫不等式 ·····················································································琴生不等式······························································································艾尔多斯—莫迪尔不等式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件··············································································································。

一个不等式命题的代数证明

一个不等式命题的代数证明

1+ c s o
PⅣ
. 4
则 b 一 3 .
故求圆程 所 椭 方 为吾+了=1 y -
维普资讯
《 学 教 学 通 讯 }O 2年 第 2期 ( 第 1 7期 ) 数 ZO 总 4
重庆
・4 1

个 不 等 式 命 题 的 代 数 证 明
( 昌大 学 附属 中 学 3 0 2 ) 宋 南 3 0 9 庆 黎卫 东
贵 刊 l 9 年 第 6期 《 道 例 题 的 推 广 与 几 1 9 一 何 证 明 》一 文 将 课 本 上 一 类 不 等 式 题 统 一 推 广 为 如 下命 题 : 若 0< d< 6< c d, n + d < 且 。 = b +
则 a + d < b+ c .
原 证 明采用 的是构 造几 何 图形 的证 法 , 下
+ d + b + c + 。
b + +
面 们 给 出两 种 巧妙 的 代 数 证 明 . 我
证 明 1 因 为 0< d< b< C dm d : : < +
b 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 以 b— t > d — c 2 , 所 以 日 + d < b+ C . 证 明 2因 为 d : 一 日 > , 一 b > 0 所 以 ( 一 ) > ( 一 b ) , 。 c 所 以 + ) 一 口 + d + 2 d 一 a
( + 口 一 ( 一 Ⅱ ) 一 d )
所 以 n + d < b+ _
所以 ( 6~ d ( ) 6+ Ⅱ )> ( — f ( ) 6+ a , )
椭 圆方 程 可 设 为 6 所 以 C S F1 F2— O P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答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答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导引不等式和方程一样,也是代数里的一种重要模型,在概念方面,它与方程很类似,尤其重要的是不等式具有一系列基本性质,而且数学的基本结果往往是一些不等式而不是等式. 本讲的主要知识点:1、不等号有“≠”,“>”,“<”,“≥”,“≤”。

“≥”表示大于或等于;“≤”表示小于或等于.2、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即不等式的解集.3、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4、在数轴上表示解集,必须注意空心圈与实心点表示的不同含义.5、不等式解集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小大大小连起写,大大小小题无解.6、解决与不等式相关的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相关概念和方法.典例精析例1: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有( )①若a >b ,则a +1>b +1;②若a >b ,则a -1>b -1;③若a >b ,则-2a <-2b ;④若a >b ,则2a <2b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例1—1:已知a ,b ,c 是有理数,且a >b >c ,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 、ab >bcB 、a +b >b +cC 、a -b >b -cD 、c b c a > 例2:若实数a >1,则实数a M =,32+=a N ,312+=a P 的大小关系为( ) A 、P >N >M B 、M >N >P C 、N >P >M D 、M >P >N例3:解不等式5456110312-≥+--x x x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例3—1:请你写出一个满足不等式2x -1<6的正整数x 的值: .例3—2:若关于x 的不等式3m -2x <5的解集是x >2,则实数m 的值为 .例4:某童装加工企业今年五月份,工人每人平均加工童装150套,最不熟练的工人加工的童装套数为平均套数的60%,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按时完成外商订货任务,企业计划从六月份起进行工资改革,改革后每位工人的工资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每人每月基本工资200元;另一部分为每加工1套童装奖励若干元.(1)为了保证所有工人每月的工资收入不低于市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450元,按五月份工人加工的童装套数计算,工人每加工1套童装企业至少应奖励多少元?(精确到分)(2)根据经营情况,企业决定每加工1套童装奖励5元,工人小张争取六月份工资不少于1200元,则小张在六月份至少应加工多少套童装?探究活动例:三边均不相等的△ABC 的两条高的长度分别为4和12,若第三条高的长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学力训练A 组 务实基础1、若a >b ,c 为有理数,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 、ac >bcB 、ac <bcC 、22bc ac >D 、22bc ac ≥2、不等式121>-x 的解集是( )A 、21->xB 、2->xC 、2-<xD 、21-<x 3、四个小朋友玩跷跷板,他们的体重分别为P 、Q 、R 、S ,如图所示,则他们体重的大小关系是( )A 、P >R >S >QB 、Q >S >P >RC 、S >P >Q >RD 、S >P >R >Q4、如果不等式(a -1)x >a -1的解为x <1,则a 必须满足( )A 、a <1B 、a >1C 、a >0D 、a <0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2,6,第三边长也是偶数,则三角形的周长是 .6、关于x 的方程2(x +a )=a +x -2的解是非负数,在a 的取值范围是 .7、如果x ≥-5的最小值是a ,x ≤5的最大值是b ,则a +b = .8、规定一种新运算:a △b =ab -a -b +1,如3△4=12-3-4+1,请比较:(-3)△4 4△(-3)(填“>”、“<”或“=”).9、已知关于x 的方程3(x -2a )+2=x -1的解适合不等式2(x -5)≥8a ,求a 的取值范围.10、关于x 的不等式64141a x x ->-+的解都是不等式2214x x -<-的解,求a 的取值范围.B 组 瞄准中考1、(邵阳中考)如图,数轴上表示的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 )A 、x ≤1 B、x ≥1 C、x <1 D 、x >12、(烟台中考)不等式4-3x≥2x-6的非负整数解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深圳中考)已知a 、b 、c 均为实数,若a >b ,c ≠0,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 )A 、a +c >b +cB 、c -a <c -bC 、22cb c a > D 、22b ab a >> 4、(凉山中考)下列不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A 、由a >b ,得ac >bcB 、由a >b ,得-2a <-2bC 、由a >b ,得-a >-bD 、由a >b ,得a -2<b -25、(乐山中考)下列不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A 、由a >b ,得a -2<b -2B 、由a >b ,得-2a <-2bC 、由a >b ,得b a >D 、由a >b ,得22b a > 6、解不等式x x 329721-≤-,得其解的范围为( ) A 、61≥x B 、61≤x C 、23≥x D 、23≤x 7、(永州中考)某市打市电话的收费标准是:每次3分钟以内(含3分钟)收费0.2元,以后每分钟收费0.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某天小芳给同学打了一个6分钟的市话,所用电话费为0.5元;小刚现准备给同学打市电话6分钟,他经过思考以后,决定先打3分钟,挂断后再打3分钟,这样只需电话费0.4元.如果你想给某同学打市话,准备通话10分钟,则你所需的电话费至少为( )A 、0.6元B 、0.7元C 、0.8元D 、0.9元8、(临沂中考)有3人携带会议材料乘坐电梯,这三人的体重共210kg ,每捆材料重20kg ,电梯的最大负荷为1050kg ,则该电梯在此3人乘坐的情况下最多还能搭载 捆材料.9、(重庆中考)解不等式3132+<-x x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0、(苏州中考)解不等式:1)1(23<--x .11、(广州中考)某商店5月1日举行促销优惠活动,当天到该商店购买商品有两种方案.方案一:用168元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凭会员卡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的8折优惠;方案二:若不购买会员卡,则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9.5折优惠.一直小敏5月1日前不是该商店的会员.(1)若小敏不购买会员卡,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为120元时,实际应支付多少元?(2)请帮小敏算一算: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在什么范围内时,采用方案一更合算?C 组 冲击金牌1、⎪⎪⎪⎩⎪⎪⎪⎨⎧=++=++=++=++=++52154154354324321321a x x x a x x x a x x x a x x x a x x x ,其中1a ,2a ,3a ,4a ,5a 是常数,且1a >2a >3a >4a >5a ,则1x ,2x ,3x ,4x ,5x 的大小顺序是( )A 、1x >2x >3x >4x >5xB 、4x >2x >1x >3x >5xC 、3x >1x >4x >2x >5xD 、5x >3x >1x >4x >2x2、不等式100<+y x 有 组整数解.3、已知121219991998++=M ,121220001999++=N ,那么M ,N 的大小关系是 . 4、已知x <0,-1<y <0,将x ,xy ,2xy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实数a ,b 满足不等式b a a b a a +-<+-)(,试判定a ,b 的符号.6、解不等式:1325<+--x x .7、已知:正有理数1a 是3的一个近似值,设12112++=a a ,求证:3介于1a 和2a 之间.8、某地区举办初中数学联赛,有A 、B 、C 、D 四所中学参加.选手中,A ,B 两校共16名,B ,C 脸两校共20名,C ,D 两校共34名,并且各校选手人数的多少是按A 、B 、C 、D 中学的顺序选派的,试求各中学的选手人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参考答案典例精析1、C 1—1、B2、D3、x ≤2,数轴上表示略 3—1、1或2或33—2、3 4、(1)设企业每套奖励x 元,由题意得:200+60%×150x ≥450,解得x ≥2.78,因此,该企业每套至少应奖励2.78元.(2)设小张在六月份加工y 套,由题意得:200+5y ≥1200,解得y ≥200.因此,小张在六月份至少应加工200套童装.探究活动解:设长度为4和12的高所对的边为a 、b ,又设第三边及其边上的高为c 、h ,则4a =12b =ch .a :b =3:1=3h :h ,b :c =h :12,∴a :b :c =3h :h :12,可设三边长为3hk ,hk ,12k (k 为正整数),∵3hk >hk ,∴3hk +hk >12k ,hk +12k >3hk ,即3<h <6,又∵h 是整数,∴h =4(舍去),5,∴h =5.学力训练A 组1、D2、C3、D4、A5、146、a ≤-27、08、=9、a ≤-6.5 10、a ≤14.5B 组1、D2、C3、D4、B5、B6、A7、B8、429、解集为x <2,数轴上表示略. 10、x >2 11、(1)120×0.95=114(元),所以实际应支付114元.(2)设购买商品的价格为x 元,由题意得:0.8x +168<0.95x ,解得x >1120,所以当购买商品的价格超过1120元时,采用方案一更合算.C 组1、C2、197023、m >n4、∵x -xy =x (1-y ),且x <0,-1<y <0,所以x (1-y )<0,即x <xy ,∵0)1(2<-=-y xy xy xy ,∴xy xy <2,因为)1)(1(2y y x xy x =+=-<0,∴2xy x <,综上所述,x <2xy <xy .5、a 为负,b 为正6、x <-7或31>x 7、略 8、A 校7人,B 校9人,C 校11人,D 校23人.。

不等式性质评课稿

不等式性质评课稿

《不等式及其性质》评课稿今天听了邓虎老师的一节《不等式及其性质》,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我的体会和个人意见归纳如下:一、利用已有知识,渗透类比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对等式基本性质的复习,促使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产生正向的知识迁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是有很大联系的,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更加深了他们对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的关注,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巧妙引导,在探究中构建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了,如何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一方面做了良好的尝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不是老师直接给出或是由老师的推导出来的,老师通过几组练习题,通过这几组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地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技能,这也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的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也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三、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评价、激励促发展。

在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到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