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当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影响感染的 治疗效果。
0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体征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 、痛等炎症表现
手术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伤口渗出液增加,可能伴 有异味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和标准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情 况,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生 素进行治疗。
疗程适度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 果,合理安排抗生素的使用疗 程,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

0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术前准备和皮肤消毒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了术部位的皮肤进 行彻底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非手术治疗
局部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局部 刺激和损伤。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热敷等,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炎 症消退。
药物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 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于感染较轻、局限于手术部位 的病例,可进行清创术,彻底清
除感染组织和坏死组织。
换手术。
案例三: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
总结词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需要紧急处理。
详细描述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后数天内,表现为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感染的原因可能 包括导管插入过程中细菌污染、导管护理不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治疗措施包括及时拔除导管、使用 抗生素等,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培训方式和形式
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座 、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3
考核和评估
医疗机构应对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 估,确保其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并将考核 结果纳入绩效管理。
THANKS
应对全球卫生挑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全球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 略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30 天内,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包 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 腔隙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浅表 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 腔隙感染三类。
完善感染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明确各 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加强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护人员 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对手术室、病房等关键区域进行定期 清洁和消毒,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 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和 处理流程,避免医疗废物对环境和患 者造成污染和危害。
02
03
04
手术类型
复杂手术、大型手术和急诊手 术等,由于手术时间长、创面
大,感染风险增加。
手术部位
某些手术部位如胃肠道、呼吸 道等,由于菌群丰富,易引发
感染。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器械 消毒不严格等,均可导致感染
风险增加。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护理不 当等,均可影响患者康复和增
加感染风险。
防控的认识和理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与控制技术指 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目的: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做好消毒隔离,提高手术技能,做好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特制定本制度。

范围:外科、手术室定义:手术后在手术操作部位(区域)所发生的感染称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手术前准备1.1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充分的术前检查,排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潜在危险因素。

1.2 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日数。

1.3 择期手术前,尽可能先治疗全身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直到感染控制。

1.4 肢体、肢端、会阴、肛门,以及皮肤皱褶、瘢痕区域,术前均应予消毒液局部浸泡或浸浴2 次/天,共2~3 天。

胃肠道手术者,应予肠道准备,如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1.5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原则上,应剔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邻近手术部位的毛发影响手术时,可予剔除,否则不需剔除。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器;避免使用刀片或一次性剃须刀刮除毛发。

1.6 急诊伴有术区污染或感染的手术,术前尽可能予术区清洗和消毒。

创面或感染手术,术前亦应予充分的换药、浸浴和消毒,直至创面清洁或局部感染获得有效的控制。

1.7 严格遵循不同类别的手术安排在不同等级手术间的规定。

1.8 选用适宜的皮肤消毒剂。

1.9 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作环状消毒2~3 次,严格遵守各类手术消毒与铺手术巾(单)范围的规范,且消毒范围须涵盖可能产生的新切口或引流管位置。

2.手术操作与无菌技术2.1 皮肤切开前,须再次行切口部位消毒。

2.2 切开皮肤后,需换用生理盐水纱布蘸血和压迫止血,以及保护组织。

2.3 术中应将未关闭但尚未操作的组织、器官以无菌温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如系创面,可间断以无菌温生理盐水滴洗。

2.4 切开胸腹腔等器官/腔隙,特别是疑其有污染,甚至感染时,必须以无菌温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周围组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有限
现有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但各有局限性,如 细菌培养耗时较长、生物标志物检测灵敏度不够、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判断感染程度等。
预防性措施不足
目前对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术前和术中的消毒、抗生素使用等措施,但 对于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相对较少,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和、MRI等影像学手 段,观察手术部位感染灶的形态
和范围,辅助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测
对手术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菌感染
情况,确定感染程度。
04 诊断与检测流程
疑似病例的筛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手术史、抗菌药物使用 史、免疫状况等。
体征检查
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症 状。
02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愈合延迟
手术部位疼痛、红肿、发热、渗出物 异常等。
切口不愈合或愈合缓慢,可能伴有脓 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心率加快 等。
实验室检查
1 2
微生物培养
采集手术部位分泌物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培养,确定感染病原体类型。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感 染存在。
皮肤准备
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和消毒,以降低术后感染 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 用。
术中控制措施
01
手术室环境管理
确保手术室空气洁净,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手术室内
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0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消毒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选用药物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曲松;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甲硝唑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2020/6/3
•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手术入径 以及手术脏器的感染,是位居第2的常见 医院感染。
• 大约2%-5%非腹部清洁手术(如:胸外手 术、整形外手术等)
• 20%腹部手术患者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 2020/6/3
2020/6/3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 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 天以内,仅涉及切口的 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层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 病原体。 3、至少有下列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之一:疼 痛、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 生将切口浅层组织打开(切口细菌培养阴性 则除外)。 2402、0/6/3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
主要内容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类型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危险因素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措施
2020/6/3
A Maj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s a Catastrophe!!!
2020/6/3
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 SSI)
手术切口的分类
2020/6/3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2020/6/3
患者因素
• 年龄 • 免疫系统受损 • 糖尿病 • 非手术区的感染灶 • 伤口分类 • 营养不良 • 吸烟 • 肥胖 • 术前住院日长 • 激素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合同管理办法(最新)附件: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条合同的定义本管理办法所称的“合同”,是指甲方与乙方之间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服务合同等。

第二条合同的签订2.1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合同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完整,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2合同的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甲乙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

2.3合同签订前,甲乙双方应当对合同内容进行充分的协商和讨论,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一致。

第三条合同的审核3.1合同签订前,甲乙双方应当将合同文本提交给各自的法务部门进行审核。

法务部门应当对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等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3.2合同审核通过后,甲乙双方应当将合同文本及其附件交由各自的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财务部门应当对合同金额、支付方式、发票开具等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3.3合同审核通过后,甲乙双方应当将合同文本及其附件交由各自的业务部门进行审核。

业务部门应当对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第四条合同的签订与履行4.1合同审核通过后,甲乙双方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签订合同,并在合同生效后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合同。

4.2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并及时沟通解决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3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

如需变更,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约定的方式签订补充协议。

第五条合同的变更与解除5.1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应当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约定的方式签订书面协议。

5.2合同变更或者解除后,甲乙双方应当按照约定处理与合同相关的各项事宜。

第六条合同的纠纷解决6.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纠纷,甲乙双方应当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6.2如协商无果,甲乙双方可以依法向合同签订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积极推广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 和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
者满意度。
引进和应用新型的手术器械 和消毒设备,提高消毒灭菌
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外科手术部 位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研究和 探索,推动防控技术的不断创
新和发展。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外科手术部位医院 感染防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 防控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 生命体征变化。
切口情况观察
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疼 痛、渗出等感染征象,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全身症状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感染 症状,如寒战、高热、 白细胞升高等。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感染监测
定期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更换技巧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轻柔揭开旧敷料,观察切口情况,清 洁消毒后再覆盖新敷料。
引流管、导尿管等器械管理
引流管管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压迫,定期观察引流液颜色 、性质和量,及时更换引流袋。
导尿管管理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缩短导尿时间,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进行尿道口护理。
其他器械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器械,严格消毒灭菌,术后及时处 理废弃物。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是保障患 者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患 者满意度和医院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菌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
3
空气中病原菌传播
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
01
手术室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由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产生的微生
物气溶胶,如细菌、真菌等。
空调系统污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感染部位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减少感染 源。
引流术
在感染部位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将脓液和分泌物排出体外 ,促进感染的控制和愈合。
其他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等,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再生,加速感染的控制和 愈合。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会导致患者住院时 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和家庭负担。
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并发症风险
提高死亡率
感染会影响手术效果,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感染会增加患者发生其 他并发症的风险,如器 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
感染是导致手术后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
是老年人和儿童。
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 法
药敏试验
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 敏感性试验,帮助医生选 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涂片检查
对伤口分泌物或组织进行 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数量。
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
实时PCR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伤 口标本中的特定病原微生物DNA 片段,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特
点。
基因测序
对伤口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可 以全面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特 征,有助于发现新型病原体和耐药 基因。
0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未来 研究方向
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手术部位感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感染风险,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组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
通过研究手术患者肠道、皮肤等微生物组,了解微生物群落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 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耐药性及防控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耐药性及防控措施

无效的药物。
0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抗菌药物
对于严重的感染,应选择具有强效杀菌作用的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03
考虑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权衡其治疗效果与可能的副作用,避免选用对肝
、肾等器官有损害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与方式
术前预防性给药
在手术开始前0.5-2小时或麻醉开 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 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手术 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 间一般不超24小时,个别情况可 延长至48小时。
换敷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
耐药性的产生。
定期随访
03
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迹象,防止感染扩
散。
0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01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选择抗菌药物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应选择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
术前准备与预防
患者评估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基础 疾病、免疫状态、用药情况等,以便 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可 考虑在术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 染。
皮肤清洁消毒
手术前应进行严格的皮肤清洁和消毒 ,去除手术部位表面的细菌,减少感 染的风险。
手术过程中的防控措施
感染的危害与影响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和资源消耗。
影响手术效果
感染可导致手术失败,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 量。
增加死亡率
严重感染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增加患者死亡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四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加强外科、感染科、微生物学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 性感染防控策略。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化感染防控意识。
02
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制 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措施。
03
促进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和 流程,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术中感染控制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包括 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室 的清洁等。
术后感染管理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 时发现并处理手术部位感 染。
员工教育和培训
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
手术技能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手术技能培训,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减少手术部位 感染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 管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必 要的用药。
患者教育和指导
监测和随访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感染预防的教育和 指导,包括个人卫生、伤口护理、饮食调 整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感染迹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
04 感染控制和管理
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手术器械消毒不 彻底等都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
术后护理
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流管管理不规范等都 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操作
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格等也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因素。
抗菌药物使用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 加感染风险。
03 预防措施
为了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需要了解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术后切口周围组织中出现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对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并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手术切口分类标准,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和感染危险性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无细菌预期接触切口、无感染预期接触切口、感染预期接触切口等。

根据不同切口分类标准,选用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其次,应加强术前患者教育,对于手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向患者进行全面解释和指导,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术前进行合理的皮肤准备,清洗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手术过程中细菌的进入。

手术过程中,要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必要时采取单次使用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器械,以减少手术器械引起的感染风险。

手术器械使用前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手术过程中要保持手术场的清洁,及时清除手术场中的污物,避免引起感染。

此外,手术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室内应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系统,确保手术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细菌的沉积和传播。

同时,手术室内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术后,要做好手术切口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要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术后要给予患者正确的切口护理指导,避免切口二次感染,加快切口愈合。

同时,也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医护人员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遵循规定的消毒和洗手要求,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应包括明确的切口分类标准、术前患者教育、手术过程中的消毒和清洁措施、手术室环境要求、术后切口观察和处理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I的重要理念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的预防须贯穿于 整个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 每个环节 我们在围手术期预防SSI方面已经做了很多 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细节方面 仍有待规范
SSI危险因素
手术方面 术前住院时间 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部位的清洁消毒 手术室环境 手术器械的清洁灭菌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 手术持续时间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患者方面 年龄 营养 健康状况 免疫功能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 创口愈合和康复,如手术间无术中持续空 气净化设备,手术多,接台频繁,空气中 悬浮菌尘污染,使手术感染的机会增加, 是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
手术室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术中人员在手术间频繁走动,手术门过多开启 人员从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 连台手术时未及时清理垃圾,地面未能湿式擦拭, 手术间未能待达到净化时间,造成手术间空气污 染 手术开始后在手术间进行物品整理工作,搬动仪 器设备,物品抖动致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加,致使 漂浮物沉降与手术区

感染预防要点—手术后


创口与引流管理:敷料的及时更换,引流 袋正确放置及更换 术后严格无菌操作
谢谢!

术前抗生素的使用
4 3.5 3 2.5 2 1.5 1 0.5 0 术前3h 术前1h 1 3 5 感染率
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


抗生素应该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 导开始时 如果手术时间长于3小时,或手术时间长于 抗生素的半衰期,或失血量>1500ml,手 术中应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生素
术前沐浴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轻柔的对待组织 保证有效的止血 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 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 在手术部位消灭死腔
手术其他预防要点


正确外科手消毒 正确使用口罩,手术衣,手套 严格无菌技术 术中注意为病人保温等等
感染预防要点—手术后
肺部感染 抬高床、多翻身、勤拍背、多咳嗽、早下床、 防误吸 尿路感染 早拔管、多喝水、早下床、勤护理 肠道感染 少用药、选窄谱、早停药、通大便 CVC-BSI(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 少留管、早拔管、选部位、选途径、严消毒、 少TPN(全胃肠外营养)
>20% 7.1% 3.1% 1.8% 4.0%

备皮时间

方法/时间

结论: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 皮,备皮时间应尽量接近手术时间,尽可 能选择脱毛或剪毛,严禁划伤病人的皮肤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清洁手术通常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除非以 下情况:有植入物;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 染,后果严重;远处有感染灶;全身情况差;高 龄或免疫缺陷者;估计手术时间长,分离组织广, 局部组织血供不良;脾切除术 2.清洁污染手术中的胃癌手术,大肠或末端回肠手 术,有肠管血供不良的小肠手术及胆道手术有必 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污染手术需要术前使用抗生素 4.污染-感染手术则属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范畴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屠文莉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切口或深 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SSI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SSI分类



表浅切口感染: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 及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深部切口感染: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术 后一年)内发生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 肌肉的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术 后一年)内发生与手术有关,感染涉及解 剖学结构任何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 染

应教育或协助患者至少在手术前一晚使用 抗菌皂进行淋浴或沐浴
感染预防要点—手术室

手术室是SSI的高危科室,它担负对病人进 行手术治疗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其 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疗 效果,因此加强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是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高医疗安全的一项 重要内容
手术物品清洁安全因素



手术室器械的清洁消毒质量,是手术室医 院感染直接因素 器械使用后清洁消毒不合格,不按程序清 洗手术器械,尤其传染病人残留的体液, 血液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对医院外来的手术器械应按器械的性能, 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放入手术间 内供手术使用
手术灭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手术包规格大小,包裹层次不规范, 灭菌包内的容器未打开,影响手术器械的 灭菌效果 手术用品选择最适宜的灭菌方法 打开包装前要认真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 潮湿,污染和灭菌日期,包内外的灭菌化 学指示卡和胶带是否合格,防止因物品灭 菌不合格致手术切口感染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源自对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对产品的资质,审 核,查证,进货,贮存,使用,发放和使 用后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 规格,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不合格, 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得使用,进 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 存放环境应干燥,湿度温度适宜,要求完 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治疗标准
感染预防要点—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禁烟2周 3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 蛋白,高血压等
在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8mmol/L
手术区域的备皮问题

备皮方法:
剃毛备皮 脱毛或不去毛
术前24小时前 术前24小时内 术前即刻 术前即刻剪毛 前一晚剪/剃毛
5.6% 0.6%
应对措施


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减少非手术人 员进入,当人数>8人时,微生物数量明显 增多,手术间参观人数不超过2人 参观者与无菌区域保持相应距离>30cm, 不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固定手术间参观, 不得串手术间
手术切口的保护


几丁质,切口保护膜 手术刀划皮,尽量避免电刀切开皮肤 皮下脂肪尽量一刀到达肌层,避免反复划 刀或电刀烧灼 较多采用压迫止血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