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中的势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古代笔法体系包括:1执笔 2永字⼋法 3五势 4九⽤笔 5异势 6结裹法 7章法。
《⽟堂禁经》据传是李世民时期辑纂⾃秦汉⾄唐代世传关于⽤笔技术法度的⼀部书学⽂献,⾄开元年间张怀瓘修订,是唐代翰林院“翰林供奉”精习书法的⾼级教科书。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唐代开元(713-755)⾄乾元(758-759)间的书法史家、理论家。
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史》称其善正、⾏、草书。
他对⾃⼰的书法⼗分矜恃,⾃称:“正、⾏可⽐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但其⼿迹⽆存。
北宋学者朱长⽂在《续书断》中就有提到:“张怀瓘,字未闻也”,表⽰“⼯书之外⽆闻焉”。
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说将⾃⼰的真、⾏、草三体书并弟怀瓌⼤篆、⼩篆、⼋分合成六体《千⽂》。
则真⾏草必怀瓘所擅长。
在《⽂字论》中,张怀瓘说⾃⼰真⾏⼆体可以与欧虞相颉顽,⽽草书则欲独步数百年间。
《续书断》⼀书⾥说他:“⾼⾃矜饰,谓真、⾏可⽐虞 (世南)、褚 (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吕总《续书评》分列唐代善篆书、⼋分、真⾏和草书者,其中“草书⼗⼆⼈”⾥有张怀瓘之名,评⽈“继以章草,新意颇多”。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评书药⽯论》、《书估》、《书议》、《⽟堂禁经》、《⽤笔⼗法》、《书诀》、《六体书论》、《⽂字论》等⾏于世。
⼜著有《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
陈振濂先⽣认为:“张怀瓘或许是古代书法理论中最系统的⼀个理论家了,唐代的‘法’论,到了张怀瓘,的确作了⼀次总结。
”在张怀瓘的理论著述中,总结了六朝以来关于执笔法、⽤笔法、点画之势、结构之势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套有利于进学的技法理论,这也使他成为书法技法理论的集⼤成者。
韩⽅明《授笔要说》⽈:“张旭始弘⼋法,次演五势,更备九⽤。
”“永字⼋法”⼝诀讲笔运⾏的⽅向,五势讲⽤腕的⽅式,《⽟堂禁经》中五势分别是钩裹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类笔势。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
势与书法作文
势与书法作文我们要想了解书法之“势”,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势。
什么是势?《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何谓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从“势”的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 球、A1球是静止的,但站在下面的人也能感觉到它的威胁,这种感觉就是“势”的作用(当然这两个球是重量非常大的球而不是气球);A球比A1球对人形成的威胁大,即A球“势”的作用大;这种危险是对斜坡下面的人产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势的三大特性:一是势是相对静止于某一个层面上的。
二是势是一种能量,具有可增减性。
三是势是有方向的。
“引而不发”即是势;有句俗话叫“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中的“喊”就是势;“虚张声势”也是势。
不同领域对势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有物理学方面势的概念和内容:在物理学中势或叫“位”。
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如重力场中的单位质量)从场中的某一点A 移到参考点,场力所做的功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在保守场中,单位质点在A点与参考点的势能之差是一定的,人们把这个势能差定义为保守场中A点的“势”。
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可见老子《道德经》中有气势的概念和内容。
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动物、植物和自然存在的物体都存在长短、大小、方圆等的区别,这些区别之间就形成了势,这就是自然界中势的概念和内容。
为了进一步说明“势”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从下面一个例子中来总体把握关于对“势”的宏观认识。
古代两军对垒打仗,往往是一守一攻,守方布阵,攻方破阵,攻方都是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的,“咚咚咚”战鼓敲响,士兵进攻。
在这里,擂鼓是进攻发号令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方法,士兵听到鼓角声就会增加气势和战斗勇气,同时对敌人也形成一种威慑力。
擂鼓和近代战争中进攻所用冲锋号有一样的作用,号角声、杀敌呐喊声和旌旗招展共同形成了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在战斗中往往决定着战斗胜败局势,特别是敌我力量对比相当的时候,谁士气高涨,谁就掌握了战斗主动权。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1] 闲:通“娴”。
娴熟。
[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
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
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
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
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
又任征西大将军左司马、荡寇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平内史。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以左卫将军身份参与讨伐孙秀有功,担任散骑常侍,又迁任后将军。
索靖善章草,传张芝之法,其书险峻坚劲。
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
时称“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
”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唐张怀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著有《草书状》等。
《草书势》【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注释:[1]圣皇御世:圣皇,此指黄帝。
御世,治理天下。
[2]仓颉: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
《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史官。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3]书契:指文字。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一说书指文字,刻木以纪数,纪事谓之契。
[4]科斗鸟篆:科斗,古书体名,亦称科斗文、科斗书、科斗篆。
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
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鸟篆,篆体古文字。
形如鸟的爪迹、故称。
《后汉书·酷吏·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筒。
”李贤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
书法 七势
书法七势
书法中的“七势”是指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
1.笔势:指的是书法的笔画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趋势。
2.体势:指的是字体的结构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和气势。
3.气势:指的是书法作品整体所展现出来的气息和韵律。
4.顺势:指的是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趋势自然流淌。
5.逆势:指的是笔画在书写过程中与顺势相反,通过改变笔画的走向和方向
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6.仰势:指的是笔画向上倾斜,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
7.侧势:指的是笔画向一侧倾斜,给人一种侧向的感觉。
这些“势”都是书法创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要素,通过掌握这些“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技巧和精髓。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
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
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
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
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
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
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
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
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当黑、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又能把喜怒哀乐送人笔端,使激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其意韵之高,无人匹敌。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来说,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来说,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学理论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笔势论十二章》简介《笔势论十二章》《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
载于唐代韦续《墨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
《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
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
《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
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
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
《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十二章》前言《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译⽂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所学与体验,留给⼉⼦王⼦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序告汝⼦敬:吾察汝书性过⼈,仍未闲规矩。
⽗不亲教,⾃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篇,⼀篇,开汝之悟。
译⽂:我告诉你,⼦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亲不亲⾃教⼉⼦,⾃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之势,⾜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本及《笔势论》⼀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专,形彰⽽势显。
存意学者,两⽉可见其功;⽆灵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这⾥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章,每⼀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便适⽤。
可能遇到⼀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笔的地⽅屡见,⽽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种体制;⽽波浪翻空,云⽓蒸腾的势态,⼜⾜以使⼈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本和《笔势论》⼀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书法理论知识汇集
中国书学理论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1、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蔡邕《九势》①肇——起始、起源。
②阴阳——指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内含的两大对立面。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实阴虚等等,宇宙中无物、无时、无处不包含着这种对立统一。
在书法中表现为黑白、刚柔等等。
③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人。
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
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
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2、书者,散也。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
蔡邕《笔论》①散——自己不拘束自己。
《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辨,散儒也。
”注云:散,谓不自检束。
②须入其形——必须将人或自然的某种形态化入其中。
【按】蔡邕给书法下了个定义——“散”,即“不自检束”。
“不自检束”则可进入抒情状态。
书法具有抒情的功能,这是书法作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
同时,由于书法艺术以来自自然形象却又远离了自然形象的字体造型,抽象线条作为艺术材料,所以:“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每一个字或笔画似乎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若左若行”、“若愁若喜”,他们被赋予作者的生命和情感。
于是,那些“纵横有象”的线条、图案。
变作了一种容纳作书者丰富感情并向欣赏者传递某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3、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
书法九势介绍
书法九势介绍【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书法九势原文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
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
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
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
”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
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
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
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
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
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
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书法的内势与外势
书法是非常讲究用笔的,用笔就关系到书法的“势”,那么势是什么呢?书法的外势和内势又是什么意思呢?一、所谓“内势”即无形之使转其盘纡于虚,无迹可寻,行楷多用此法内势笔断意连,点画交际处可用“度”法,所谓“度”者,即“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
此亦即“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渡陈仓之妙。
此法从楷书中来,楷书形断意连,势从内出,有点画处,筋络相连;无点画处,气脉流贯,楷书使转无形,草书使转有形,真书之用使转,犹行草之有牵丝。
文徵明曰:“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是一以贯之。
”由于在点画交际处,一枝笔于纸面极低空中作过度动作,故看上去好像笔不离纸一般,如此一笔接一笔,一笔管束一笔,自然气脉贯注,精神聚正如丰坊《书诀》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运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
”能运中锋,势从内出,则气从画中贯,发笔时从大处从容来,收笔时从大处从容去,牵丝虽不露形迹,但形不贯而气贯,气贯则无论大小、长短、平直、旖侧,无往而不当,这是一种高级的贯气方法。
晋人作行书,形不贯而气贯,若断还连,试观王羲之《兰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势从内出,非精熟于用笔,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或逆或藏,或收或缩,自然气完神足。
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谓:“字之筋,中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
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
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无形之使转,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法,筋藏之肉内,筋脉相连,气血自然贯通,正如蒋和《书法正宗》所谓:“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般,盘旋不断,有点画处在画中,无点画处,亦隐隐相贯,重叠牵连,其间庶无呆板散涣之病。
”总之,气以不外露为贵,晋人作行草,极少有数字连绵缠绕者,潜伏于里,使人莫测端倪,试观晋王秭《伯远贴》,笔意流动,映带匀美,每个字都富有姿态,体势跌宕,虽字字不相连属,但整幅布局,有一气呵成之感。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PDF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
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
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
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
书法的气势与气韵
书法的气势与气韵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迷人的是它传达出的那种精神,而不是它简单的表现出的外在的形。
这是书写者倾注于其中的人文的东西。
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书法之神采、气韵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一切中国艺术一样,表现出的神采就是它透出的气,其精神全在一个“气”字。
这“气”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美学思想为基础,具体在书法艺术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理论。
有“气势”的作品最为动人心魄,“气韵”生动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亦是书法艺术审美的第一准则和最高要求。
一、气之概念与理论本源“气”作为一种观念,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最高观念之一。
莽莽宇宙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到社会,天体、万物、心灵、艺术都以气为本源。
“气”一词,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诗文等等之中,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量。
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矛盾与统一,是产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
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生存变化的根本法则。
“气”之说,从根源上探索,主要有两个思想传统。
一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p5)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又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夫志,气之帅也,气,使之充也。
”(1)(p17)气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志气、意气、浩然之气等,即是精神的;凡物质生成的、生理上的,本身的或吸收的气,都是物质的。
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贯注于天地之间,便有一切之气。
另一是儒家思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1)(p107)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之胸中,谓之圣人。
”(1)(p154)这阴阳就是气,阴阳之道即气的规律、运动。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译文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译文“势”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衍生出多样的含义。
总体来看,其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如延展或运动的状态、倾向,某种外在的作用力,力量的蓄积或对比所产生的形势关系等等。
这些含义都在书法上得到了反映。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基于运动的过程和态势所产生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书法中所说的“笔势”。
笔势在古代书论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并被视为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的确如此。
书法中的形都包含着势,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同时,势与人内心的律动相连。
所以,就生命运动的内在表现而言,势是一种媒介,它将内心的活动转移到点画与线条的运动节奏和趋向之中,是生命、情感得以直接显现的符号。
势在书法上使用的另一层含义为“体势”,主要指空间造型在方向及空间关系上产生的势。
书法的造型要生动而富有变化,就必须充分运用体势的关系来进行组合,以传达出一种对立中统一的造型美感。
康有为言:“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盖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
’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
迟涩分矣,求无拘系。
拘系亡矣,求诸变态。
变态之旨,在乎奋斫。
奋斫之理,资于异状。
异状之变,无溺荒僻。
荒僻去矣,务于神采。
’”这其中就包含了“笔势”和“体势”等不同含义,而势在书法上的重要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它构成人们理解、阐释书法的一个支点。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
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
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1/5页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文、注释和译文】蔡邕《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法中的势
摘要:势,是中国历代书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概念,一幅感人心魄的书法作品,无不投射着书法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的理解和概括,即对“势”的理解和概括,从而书法家才能创作出具有自身审美体验的书法作品。
本文论述了势的概念、产生、运用及行草书中势的特点。
关键词:书法;势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0-01
一、势的概念
势,是中国历代书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概念。
古无“势”字,《说文解字》段注:“盖古用执字为之。
”执,古文字作手持农具种植状。
种植是要用力的,所以后来广泛使用的“势”,有意在“執”下面加一个“力”。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執为气势之势,按,力也。
執植用力最劳。
”说明“势”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力。
这种力是带有方向的运动。
《现代汉语词典》对“势”有一个解释:势,是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没有力就没有势。
但有力并不等于有势,势是带有一定运动方向的,势总是在静态的形中体现动态的方向。
如卫夫人《笔阵图》中说“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这些笔画中都体现了力的运动方向,也就都体现了势。
二、势的产生
蔡邕《九势》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草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当然书法不是对自然物象的机械被动的模拟,而是要从自然物象中抽绎和概括出物象的势,“势”凝聚着书法家对自然物象运动的理解。
在对自然物象所体现的势的深刻体悟之后,运用到书法的写作中去,从而创作出极具个性的感动生命的书法作品,源自自然而又超于自然,书法作品充满着人的主观创造和心灵感悟。
二、势的运用
(一)点画造势
卫夫人讲横、点、撇等七种笔画分别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永字八法”对“永”字八种笔画分别取名侧(鹰隼侧身斜落)、勒(拉缰以勒马)、努(弩之怒发)、趯(人之踢脚)、策(以策策马)、掠(长空掠雁)、啄(鸟之啄食)、磔(裂牲磔肉)等,都可以看出对不同笔画所呈现的势的认识和强调,这是出于书法表现势的考虑。
在运
笔的时候,要体现点画的内在力度。
唐太宗在《论书》中有这句名言“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当然不要一味用蛮力,要讲究技巧变化,比如中锋用笔、藏头护尾、提按结合、疾涩结合、枯润结合等,都是比较有效的造势的方法。
(二)结体造势
一字之势靠着各种笔画组合体现出来。
汉字的本身有有各种各样的势,如向背、呼应、穿插、长扁、偏侧、覆盖、承载等等,这些正是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书法的势不可以凭空臆造,须遵循汉字固有的势。
不同的书法家因学养性情不同,在汉字固定的形体之中进行艺术的造势,比如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宽博、黄庭坚的放纵。
(三)章法造势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就体现出整篇的势。
每个字呈现不同的姿态,每个字巧妙的组合成一幅作品,造就了整幅作品的势。
以《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字间距较小,充分利用上字与下字之间取势之空白处予以穿插,如“来”字左下右上取势,“黄”字右上撇尽量右上伸等。
字态却大小、斜正、长、方、扁姿态百出,各尽其势,又统一于整体行气之中。
三、行草书中的势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很小的物体,其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力”和“势”,书法中的“势”一定是要在准确的点画轨迹内的有节奏的加速,这样产生的“势”,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具有书法的美。
怀素在《自叙帖》云:“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只畏盘龙走。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正是有“激电流”般的速度,才产生了“盘龙走”“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的势。
这种势一定是以笔法的精准和骨力的遒劲为前提的。
书法中,“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幅感人心魄的书法作品,无不投射着书法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的理解和概括,即对“势”的理解和概括,从而书法家才能创作出具有自身审美体验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
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