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备考《马说》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备考《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本文体裁是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的手法。

我们还学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衹(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专题29《马说》(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9《马说》(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9:《马说》(解析版)过关检测1.(2023春•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阅读《马说》,完成问题。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万全之策.B.走为上策.C.策.马奔腾D.出谋划策.(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候能够吃下一石粮食。

理解:作者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理解:作者认为千里马不如普通的马,因此心中充满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理解:这句话借“食马者不识千里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

(3)根据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②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④决焉?(选自刘开《问说》)注:①达:通达,通晓。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来比喻什么?A. 人才B. 物品C. 金钱D. 权力答案:A2.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A. 真正的马B. 有才能的人C. 有地位的人D. 有财富的人答案:B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4. 文章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骑马的人C. 识马的人D. 用马的人答案:D5. “马说”一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的饲养方法B. 人才的埋没C. 马的品种分类D. 马的用途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人才的埋没。

答案:马2. 文中“______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

答案:千里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

答案:韩愈4. 文章中提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里的“策之”指的是______。

答案:驱使5. 文章通过______的故事,来说明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答案:千里马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马说”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文章通过比喻马的才能被埋没,来说明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强调了识才和用才的重要性。

2.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批评的,认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有才能的人,导致人才的埋没。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马说”全文,回答问题:1. 文中“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代表了什么?答案:文中“千里马”代表了有才能的人,而“食马者”则代表了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才的人。

2. 作者通过“马说”一文,希望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答案: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社会应该重视和正确使用人才,避免人才的浪费和埋没,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初中语文中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 马说

初中语文中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 马说

材:
5.执策而临之
执:
临:
第27篇
马说
三、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执策而临之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或: 有时 等: 相等 材: 才能、才干 执: 持,握 临: 面对
第27篇
马说
【虚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虽:
2.马之千里者
一、一词多义
第27篇
马说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才美不外见
见:
第27篇
马说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才美不外见
祗: 同“衹(只)”,只、仅 见: 同“现”
第27篇
马说
三、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食之不能尽其材
第27篇
马说
虚词“且”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所”的意义和用法。
(1)民祭且拜
(2)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
(3)且讨蝗纵不能尽
第27篇
马说
(4)且杀虫多 (5)谷且尽
第27篇
马说
虚词“且”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所”的意义和用法。
(1)民祭且拜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2)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 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第27篇
马说
【句子翻译】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 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中考试题

马说中考试题

马说中考试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06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二)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答案】1.(1)B(2)A(3)C(4)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二)(一) 《马说》(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三)【甲】《马说》【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

第四册古文《马说》(韩愈)姓名【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知识梳理】1.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领袖。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饲养;喂养。

(3)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3.古今异义(1)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等: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无义。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八上23马说中考复习课件详解

八上23马说中考复习课件详解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3、本文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 眼才能被发现,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在当今 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具备条件怎样的 素质?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 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不同意。“伯乐”只是外因,决定千里马前 途的应是内因,也就是其本身素质。
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 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两种方法不一致, 《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 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 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拓展延伸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 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不断提高自我,等待合 适的机会;毛遂自荐,积极 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日行千里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或者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这样的 今:判断动词
执策而临之
古:马鞭子 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怎么
今: 安全、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等同、同样 今: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或名 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在当今社会,“千里马”首先应该具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 自荐的自我推销意识及本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 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请 举出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 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 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 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 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 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中考文言文马说翻译

中考文言文马说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全文翻译如下: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虽然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马,也只是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侮辱,最终死在马槽之间,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千里马每天需要消耗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千里之能,只是按照普通的马来饲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千里之能,但食物不足,力量不足,才华美貌也无法显现出来,甚至想要和普通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期望它有千里之能呢?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饲养它不能发挥其全部的才能,呼唤它却不能理解其意图,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马!”唉!难道真的是没有马吗?其实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马!《马说》这篇文章通过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埋没、无法发挥才能的现象。

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重视和发掘的渴望。

以下是对《马说》全文的详细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了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才能有千里马这样的杰出人才出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说明千里马虽然经常出现,但是能够发现千里马、培养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句话指出,即使是有名马,也只是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侮辱,最终死在马槽之间,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每天需要消耗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句话指出,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千里之能,只是按照普通的马来饲养。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说明这样的马,虽然有千里之能,但食物不足,力量不足,才华美貌也无法显现出来,甚至想要和普通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期望它有千里之能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指出,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饲养它不能发挥其全部的才能,呼唤它却不能理解其意图,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马!”唉!难道真的是没有马吗?其实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马!总之,《马说》通过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埋没、无法发挥才能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世有伯乐,……(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⑵愿.子还而视之(希望)⑷去而顾.之(回头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与我交谈。

3[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人才5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略2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题。

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命令)丢掉,白白扔掉)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译文: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

国君的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来找它吧!”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金买了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

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买千里马的。

很快就会有人献马!”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

3古诗文阅读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6~8 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策”应为“用鞭子抽打”A. 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B.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C. 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D. 策之不以其道策: 鞭子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 B.C. 成,D.A 项前“而”为“可是”之意, 后者为顺接连词“就”之意;B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 项前“以”为“按照”之意, 后为“用”之意;D 项前“于”为“在”, 后为“与”之意3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 文章第1 段先以“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然后笔锋一转,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 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与原文意思不合, 应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6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比行百余里(及,等到)2翻译下列句子。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译文: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7[甲]马说[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

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驾驶。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擅长)(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都)2翻译下列句子。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译文: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

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4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

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8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别)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答:《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译文:(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7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9【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

A项,在/项。

C项,的/助词。

D项,它/表反问语气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 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