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1.冲动心理 (4)2.模仿心理 (4)3.盲从心理 (4)4.好奇心理 (5)5.虚荣心理 (5)6.逆反心理 (5)7.报复心理 (5)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1.客观方面 (5)(1)家庭方面 (6)(2)学校方面 (6)(3)社会方面 (7)2.主观方面 (7)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
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
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冲动心理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尤其在有他人唆使、或受到他人的挑衅或引诱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由于瞬间的冲动而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成因二教学文稿
2.恶变形态 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
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
3.衰落形态
2020/5/30
15
七、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犯罪心理结构的可测性。 现代个性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
(MMPI、16PF、SCL-90、Y-G性格测试、EPQ、 大五人格测试等)。
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它的改变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气 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主要决定于个体的生物学因素。
2020/5/30
6
分类: 希波克拉特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克雷奇默
肥胖型 细长型 结实型
2020/5/30
7
2.犯罪心理结构与个人心理结构关系
在人的心理现象三大组成系统中,个性心理特征 是最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部分,是个体静态与动 态的有机统一表现。
1.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2.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3.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完整理论
体系和对策研究。
2020/5/30
11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
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强度和方向) 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协调和监督) 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方式和特点)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弥散状态和氛围)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压抑的欲望和潜能 )
2020/5/30
16
第二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一、生物学原因说
生物学派从纯生物学角度出发,研究犯罪产生 的原因,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龙勃罗梭、克雷奇 默等。 ●苏格拉底认为“凡黑面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骨相说 ●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理论 ●克雷奇默:体形与犯罪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对于大多数的一般犯罪人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犯罪心理会逐渐地、自觉地演化,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产生犯罪的行为。
对于这个过程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第一个步骤是产生强烈的欲求和选择不同的满足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需求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是比较弱的,一般来说不会产生犯罪的动机。
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很可能就会选择一种特殊的满足方式。
这种满足方式如果是以侵犯别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就会在之后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个步骤是品德的缺陷和意志力的缺乏。
当一个人决定用非法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选择了一种即将犯罪的命运,这样的行为一定是与犯罪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的。
犯罪人的人格一般都是不健全的,他们的人格一般都会因为社会化程度的不足而偏离社会的规范。
这类人一般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内心常常出现矛盾,欠缺法律知识,而且对于主流的文化和道德标准采取蔑视的态度。
一个人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能够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不能够严格遵守“克己”和“利他”的标准,不能建立自我调控的机制,最终可能就会产生违法犯罪的意向。
第三个步骤是形成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指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具有的一种朦胧的冲动或者意图,这种违法犯罪的需要可能并没有被明显意识到,没有明显的分化,但是这种人的人格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并逐渐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这类人在遇到外界的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内心冲动,进而会萌发犯罪的意向。
犯罪意向的形成是犯罪心理的初步过程,从这个步骤开始,有关实施犯罪活动的各种因素就开始不断结合,并且朝着犯罪的方向发展。
于是只要有合适的犯罪条件和机遇,人很可能就会产生明确的犯罪动机,并且实施犯罪行为。
但是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人只有内在的犯罪意图,并没有实施真正的犯罪行为,没有造成对社会的危害。
犯罪心理的成因
犯罪心理的成因为是行为人的行为,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而独立存在。
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一般行为人行为心理研究基础上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并推动的,而人的动机来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法是以社会利益或负担的分配为内容的,而利益就是人能够认识的,通过控制与处分,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物质、能量或信息。
即使是人的精神需要,它的实现也必然以物质、能量或信息为载体。
从这个角度看,犯罪人与一般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种需要的取得即行为主体利益的实现或实现方式是否有违于法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促使犯罪人以违反法的要求的方式去实现利益呢?辨证唯物论的因果关系学说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存在于该事物变化的内部。
外因一定是参与事物变化过程与根据发生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备条件。
如果没有外因,事物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以此为依据,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根据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犯罪人具体的犯罪行为则是犯罪人在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选择。
那么又是什么在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呢?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系统的整体性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并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和更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同时,任何系统都是要素与结构的统一体,系统内部要素与结构从最终意义上决定着系统自身整体性能的质与量的发展限度。
从系统的角度看,人作为体力和脑力、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诸因素相统一的有机体,而存在于现实社会。
这些要素的性能与它们相互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具体的人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具体的行为心理。
而且,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
与人的生存、生活相关的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心理。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有三要素: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因 素
环境
因素
自我控制系统缺陷 家庭环境 工作环境 学校环境 居住环境 职业 季节 地域 自然灾害 时间 侵害对象 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 境因素
自然环 境因素
情境 因素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 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 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 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首先,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其次,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 提。 最后,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 直接原因。 总之,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这些因素的作用绝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一定的主 次关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 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 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 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大学生痴迷传销骗父入伙 父亲请志愿者劝回儿子
人为什么会犯罪?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 犯罪原因
生 物 学 怎 么 说 ?
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倾向。 ——苏格拉底
肥胖的人不容易犯罪 瘦长型的人容易犯罪 健壮型采用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诈骗罪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齐默尔
气质方面
1.多血质:诈骗较多 2.黏液质:贪污较多 3. 胆汁质:贪污较多 4.抑郁质:国家安全方面较多
不善交际是性格缺陷吗
黄洋曾经多次当众评价林森浩,曾说他小气, 说他没有情调,林森浩知道后,都很不满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1、消极、不良的心境 2、实施犯罪时的异常心理状态
9月19日,醴陵发生一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 3死1伤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1、早期童年经历 2、很多意识不到的迹象 3、意识不到的状态,如激情、无名 的烦恼等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比多 心理发展的5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口腔刺激
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想象, 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犯罪 始终存在的,在具体分析和研究犯 罪原因时,几乎都采用多元理论。
对犯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时,从 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二、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14-15——25岁高发。 少年盗窃、团伙抢劫罪; 青年体力旺盛、行为冲动、性欲强烈从事杀人、 伤害、抢劫、强奸犯罪; 中年选择贪污、诈骗等犯罪。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Part Two.
犯罪心理的形成
Part Three.
犯罪心理的发展
Part Four.
犯罪心理的转化 与矫正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 产生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家 庭氛围、家庭教 育方式、家庭经 济状况等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犯罪 心理,认识到其危害性
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环境,避 免接触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
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相信自 己能够改变,保持积极的心态
持续努力:改变犯罪心理需要 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会关系和信任
社会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 支持和关爱
朋友帮助:朋友之间的互助和 陪伴
社区支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 务和支持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人努力与改变
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 助,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 者等
设定目标:设定改变犯罪心 理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贫 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 络诈骗等不良网络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个性特征的影响
性格内向:容易 产生孤独、自卑
第二章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 原因:生理上逐渐发育,但心理发 育不完整,处于成人与儿童的交替 时期;容易受暗示,处于半成熟半 幼稚的状态,易冲动,情绪起伏大,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 17岁少年小文(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 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文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文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 文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文把看台球桌挣的钱 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文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文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 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 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 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 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 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 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 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文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 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文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 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文的爷爷说,那是 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文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 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工作场所因素
• 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 关系障碍
• 管理缺陷,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 混乱,容易引发盗窃、贪污等犯罪动机
• 太重视物质利益不重视思想教育,致使一 些职工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
居住环境因素
• 邻里关系的恶化,容易产生杀人、放火、 盗窃、投毒等犯罪心理
• 邻里关系疏远,使邻里成员互不关心,给 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 ppt课件
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安全感(安全欲求) 新的社会经验及冒险行为(对新经验的欲求) 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和自由的欲求) 占有财产的欲求
四、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一)犯罪模仿论 塔尔德
(二) 不同接触论 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1883~1950)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 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体型说
全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 以人的生理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
又被称为新龙勃罗梭主义学派或犯罪人类学派
德国精神病学家 克雷奇默尔 Kretschmer A 瘦长型(虚弱型) A、B属于 早老性痴呆型 B 斗士型(健壮型) C 矮胖型(肥胖型) C属于性格急躁型
三、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观点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自我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无意识的部分 超我:自我典范和良心
无意识罪恶感
“一个人虽然已经把恶念压抑到潜意识之内, 自以为不再有这些恶念而深感欣慰,但是,他 虽然看不出这个罪恶的基础,却仍不免有罪恶 之感。”
主要观点
1.犯罪行为是习得的 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过程习得的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团体内
习得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观察学习
家庭 副文化群的影响 符号示范
他认为早老性痴呆型犯罪的倾向最大,感性需 要旺盛,意志不坚定,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 物欲影响而犯罪。(盗窃、诈骗、暴力犯罪)
性格急躁型大多是偶发犯,暴力犯罪为多,欺 诈其次,易悔恨犯罪,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胡顿(Hooton),认为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 缺陷,且大多来自遗传。
谢尔顿(Sheldon),少年犯中,中胚叶型多 余内胚叶型,外胚叶型很少。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因素 (四)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 (五)人格障碍 三、行为因素 (一)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错误的活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四)模仿不良模式
西 安 一 团 伙 伪 造 警 车 抢 劫
第三节 国内外学者探讨犯罪 心理原因的各种学说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1、遗传说 双生子说 性染色体异常说 XYY XXY 家族史说 收养子女说
二、自然环境因素
(一)地域因素
厦门远华走私案
(二)季节因素 (三)天气因素 (四)时间因素 (五)自然灾害因素
三、犯罪现场情境因素 (一)被害人因素 (二)现场其他人因素 (三)现场物质与精神环境 (四)机遇因素
第二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 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二)性别因素 (三)神经类型因素 (四)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一)认知方面的问题 (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五)精神病学的犯罪原因论 1、智力低下论 2、变态心理论 (六)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菲利 三元论 格卢克夫妇 5种因素 伯特 170种以上,归纳为 15项
二、我国学者对犯罪原因探讨的几种理 论观点 (一)外因论 (二)内因论 (三)内外因论 (四)多因素论 (五)罪因结构论 (六)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 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社会风气因素
4、社会观念因素 5、社会刑事法律因素
(二)微观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3、工作环境因素 4、社区环境因素 5、职业与职务因素
2、体型说 肥胖型 瘦长型 体型
健壮型 不和谐
3、物质代谢说 4、内分泌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经济贫穷论 2、社会失范论 3、文化冲突论 4、标签理论 5、亚文化理论 6、芝加哥学派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1、侵犯性说 2、利欲说 3、性冲动说 4、权欲说 5、挫折攻击理论 (四)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1、不同接触论 2、模仿论 3、社会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