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探析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探析[摘要]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科学内涵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是对价值决定问题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的探讨,价值创造不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
[关键词]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兼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也是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是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正确理解。
价值分配以价值形成为前提,价值形成又与价值创造相联系。
要准确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首先应当厘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的关系。
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劳动的分析,指出劳动者提供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具体形式后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活劳动凝结了商品的新价值,是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决定性条件。
劳动价值论为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科技化、信息化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广泛运用,体力劳动的比例大幅减少,机器设备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加突出。
于是有学者指出必须突破马克思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并从马克思对价值实体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出发,提出了诸多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要素价值论。
他们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中的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属于主体方面因素,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属于客体方面因素,因此可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主体客体两大因素决定。
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那么商品价值也应当由主体和客体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主体因素即劳动因素,客体因素即是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因素。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讲解分析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理念、方法和工具目次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二、价值链管理三、作业基础管理四、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基础管理的结合五、流程管理及其分析工具六、作业工程法——一个有效的工具七、管理会计的作业基础化展望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中国业已成为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在全球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上键入“价值链”这一关键词,便可找到至少50篇以上的中文的研究文献的链接,是关于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的。
笔者也是通过这一方法了解到这一新近的热门领域的研究成就的。
可喜的是,沉寂已久的管理会计领域因为这一课题的升温似乎又焕发出一线生机。
然而,作为一名职业管理咨询顾问,从个人眼光看来,现阶段中国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对“价值链”这一战略管理范畴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从而导致对价值链分析在理念、方法上存在偏差,由此造成在价值链会计定位上的谬误;其次,由于缺乏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价值链管理应用实务的历史和最新发展的了解,从而使得研究始终停留在管理理念的阐述和应用前景的规划设想层面上,缺少能够对我国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后,也是真正促使笔者撰写本文的直接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研究未能建立起一套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直至管理工具的学理研究模式。
为此,始终无法建立起这一管理和会计相结合的新领域的研究框架,更无从说起在这一框架下逐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笔者深感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其价值应当定位于为管理和会计学术界、实务界提供了一个引发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的契机。
二、价值链管理价值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欲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创造的价值等于消费者的可察觉收益(B)减去投入的成本(C),是产成品的价值与生产成品所牺牲价值的差额。
可察觉收益是消费者对产成品认可的价值,是对产成品价值的一种评价。
探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摘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实现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近年来新一轮劳动价值论论战的高潮。
这一论战的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大难题,即如何解释劳动价值一元论与收入分配多元论或非劳动要素收入合理性之间的表面矛盾。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实现尤其是价值分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起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形成以下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是以苏星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
苏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评了谷书堂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利息和利润说成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而给予的相应报酬,并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非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本质区别。
而且赞成“马克思所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与价值的实现有关而与价值决定无关。
”的观点。
第二种是谷书堂、柳欣提出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其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及技术变动下的利益关系,扩展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把劳动定义为,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
高二政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课件)
台就迫不及待地改国号,但他仅做了83天皇
帝,就在一片讨伐声中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最终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的 价值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11
2011年上学期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1年上学期
现在74岁的袁隆平依然要 经常穿上水田靴,骑上摩托车 到水稻田里看一看,这位总是 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的科学家, 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 碌在田间地头。而研究水稻的 这几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 的。从1979年至今,由于常年 的奔波,他已经骑坏了八九部 车。我们没有上班下班制,因 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 真正打雷我们也去的,你别看 那次打雷,下大雨,也要到田 里面去看的,大风大雨就要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去,看它倒伏不倒伏,看哪些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 国家 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真要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74岁 去看的哩!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1年上学期 制作 03
我们看到袁隆平在田 间忘我工作的身影……袁 隆平通过什么途径创造价 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1年上学期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P102
(1)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 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1年上学期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P102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11 2011年上学期
2路车具备送同学们到达目的地的功能; 厕所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方便;校服能保暖, 更重要的是能让一个整体整齐划一,塑造良 好的形象。 以上判断是不是价值判断?
(价值管理)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最全版
(价值管理)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关于区别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1.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2.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225页4.宋秀军谭学武《价值决定和价值形成——兼和蔡继明教授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5.戴天宇吴栋《价值本质及其形成过程——对劳动价值论得再推导和新拓展》,《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6.张聚昌《坚持劳动价值论必须客观评价不同劳动和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总第102期)7.韩存《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8.伍红建《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的特殊性》,《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10月9.谷书堂《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0.刘红学《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和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壹》,《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24卷第2期11.钱桂春《对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拓展》,《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第1期12.黄正山《对财富创造和价值形成及分配问题的再思考》,《学术探索》2004年2月第2期13.邓俊荣梁艳红《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16卷第6期14.吕洁华张良《高技术价值形成机理研究》,《学术天地》2005年第6期15.周天勇《智能化的高科技劳动手段也创造和形成价值》,《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月第1期16.蔡得久段鹏飞《价值、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于价值的形成和分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4期17.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18.逢锦聚《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壹些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19.关柏春《“价值分配和价值创造无关论”评判》,《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20.李光远《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理论研究和创新》2002年第1期21.陈忠卫《试论企业家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企业经济和管理》2003年9月第24卷第125期22.童水栋周红云《试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卷第2期23.张亚《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性、价值形成性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探索》2004年第6期24.陈建华《马克思价值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20卷第3期。
略论商品价值创造来源的唯一性和价值形成因素的多元性
略论商品价值创造来源的唯一性和价值形成因素的多元性[摘要]近年来,有人把价值创造的源泉归结为先进的科技等生产要素。
本文通过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坚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将价值形成的内容补充到劳动价值理论中,指出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唯一的、但价值形成的因素是多元的。
这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更加广泛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形成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
随着科技、先进的物化劳动不断应用于生产,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社会各界的活劳动,在企业则表现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因此,从社会看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从企业看则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两者存在恒等的关系等等。
这在中国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介入,价值创造的过程却变得扑朔迷离。
现代企业通过科技的应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日工作时间,但同时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使得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最终达到剩余价值大大增加的目的。
在工人日劳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剩余价值也是价值,这个价值是谁创造的?企业通过新科技的运用确实增加了实际利润,但企业利润与商品价值的创造是两个不同概念。
马克思在一个微观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商品价值,如纺织工人把棉花变成棉纱时,棉花是原材料。
工人的活劳动一方面创造出新价值,另一方面把棉花的价值转移到棉纱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和资本家靠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来占有其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
但资本家靠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的情况,却无法在这个微观模型上反映出来。
有人就认为这些利润是科技创造出来的。
基于一个更大的模型来研究,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物理学中有“惯性”的概念,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现象,新凯恩斯主义在假设非市场出清时就提出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
事实上,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市场的反应不是即时的,价格的变化总是会慢一拍。
也就是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商品的实际价值随时都发生着变化,但随之引发的价格变化却需要一定时间。
有关价值源泉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点认识
有关价值源泉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点认识----164c7c8a-7160-11ec-adc4-7cb59b590d7d价值问题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又最现代,最基础又最现实的理论。
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以及当今的著名经济学家,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在这片田野里洒下过汗水。
时至今日,由于不同的时代环境、阶级背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就该问题大体形成了三大学派: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新剑桥学派的价值价格论。
第三,新古典学派的价值价格论。
而对于第一种理论人们争论的很多,特别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都围绕价值的源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对《资本论》和相关的价值学说进行研读后,对价值问题我形成了一下看法。
一、关于价值的讨论应该以商品的概念为基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种无差异的人类劳动,而这一劳动的现实实现也就是别人对这一劳动的认可和对劳动付出者的回报就是价值的存在体现。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不为他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仍具有价值。
他假设将生产者自己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并指出劳动的我产生的产品给消费的我使用,并指出这种劳动产品未经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因此价值讨论可以跳出商品之外。
但是这种把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充当了两种身份,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进行了交换,虽然在肉体上体现为一个人,但在经济学概念上却是两个人,并非商品交换中的同一人,因此这种产品也为他人。
由此可知跳出商品范畴谈价值的看法是存在问题的。
二、我们应该注意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价值和安全问题上的作用有用劳动和物的结合使物具有了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特殊属性,即使用价值。
显然在使用价值中物也是形成这种属性的根本性因素,作为价值物质载体的形式,它的产生就只有一个路径,对它的分析也就只有一个结果:非劳动要素在这一属性形成中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但价值是一种人类无差异劳动的凝结,这种形成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虽然是由无数的个别劳动力所构成,但在这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无法度量的。
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
维普资讯
6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0 2年 第 4期 哲 20
等于认 为价值 创造价值 , 等于说 价 值的 源泉是 价 值 , 这是
一
是指创造价 值的劳动 , 实际 上讲 的是价 值。于是 “ 劳动 = 劳动时 间 ×劳动生 产 率” 个公 式 实 际上是 要 表达 的 如 这 下一 个公 式 : 价值 =劳动 时 间 ×劳动 生产 率。劳 动生产 率 =使用价值/ 劳动时 间。这 样就 有 : 价值 =劳动 时间 ×
世 界经济思想 史证 明 , 价值 理论 是理 论 经济 学的 基 础 。价 值论本 质 上 是 生 产 论 , 它是 分 配论 的基 础 理 论 。 不 同的价值论必 然决定不 同的 分配 论。不 同的价 值论和 不 同的分配论又 必然决定经 济学 者对经 济 范畴 的不 同评 价 。价值 创造 与价 值实 现 是价 值 理论 中两个 基 本 问题 , 研究这 两个问题 , 对于 理 论经 济 学 的发 展 和经 济实 践都 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我国 著名 的马克 思 主义经 济学家 蒋学模教 授指 出 :现代 市 场经 济 的 发展 , 别是 我 国 由 “ 特 传统的计划 经济 体 制 向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转 轨 , 使
值 也 对价 值 实 : 值 创 造 ; 值 实 现 ; 货 膨 胀 价 价 通 中 图分 类 号 :0 5 3 F4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5 8 (0 2 0 —0 50 1 0 —5 7 2 0 l40 0 —7
本不创 造价值是对 的 , 但认定 物化 劳动 创造价 值 , 认定 物 化劳 动也是活劳 动。 那就错 了。物 化劳 动是价 值实 体 , 或
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一样吗
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的异同引言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是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虽然两者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定义、内涵和应用等方面分析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异同。
定义研究价值指的是一项研究所具有的实际或潜在的价值,即该研究在理论、实践或应用上能够为学术界、社会或行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简而言之,研究价值强调的是研究对于学术和社会的贡献程度。
而研究意义主要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即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对学术界和社会的意义何在。
研究意义强调的是研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内涵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研究价值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价值:研究对于学科学术领域的发展是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社会价值:研究对于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前景。
3.经济价值:研究对于经济领域的投资回报、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4.文化价值:研究对于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贡献程度。
5.人文价值:研究对于人类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人类文明的推进等。
而研究意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学术意义:研究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原创性和新颖性,以及对于学术理论和方法的拓展有何作用。
2.社会意义:研究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
应用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评价:研究价值是学术界对于研究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学术认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研究往往能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3.资金支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研究项目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研究的开展。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解决:具有较高研究意义的研究项目能够解决学术领域或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2.社会影响:具有较高研究意义的研究成果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决策支持:具有较高研究意义的研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决策的制定。
第一课价值之辨
第一课价值之辨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价值的定义与认识各不相同。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辨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价值的概念,并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一、价值的多元性价值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
有些人认为物质财富是价值的体现,通过金钱和物质的积累可以获得幸福和满足。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价值更多地关乎精神层面,比如道德、人文关怀、艺术创作等。
这种差异反映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成长经历。
二、价值与幸福的关系人们对于价值的追求源于对幸福的向往。
然而,幸福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状态。
有些人追求物质上的富有和享受,认为只有拥有一切才能获得幸福。
而另一些人则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和内在的满足感,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因此,幸福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依存的。
三、价值的社会影响价值不仅仅是个体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指引。
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行为模式和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会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利益最大化,而一个注重集体主义的社会则更加强调共同利益和社会公正。
因此,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四、如何辨别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辨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和审视不同的观点,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取向。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不同观点的真实动机和意义。
最后,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进行独立思考。
只有通过辩证思考和综合判断,我们才能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学会在其中抉择。
结论第一课中的价值之辨是我们认识和思考价值观念的重要起点。
通过深入探究和辨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的价值,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要意识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尊重不同观点,并在开放、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共赢。
价值定义与价值创造
价值定义与价值创造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对价值的定义和创造有更深入的思考。
价值并不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东西,它能够被人类塑造、创造。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价值的各种定义和价值创造的不同方法。
一、价值的定义价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它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意义下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它比较难以定义。
在经济学中,价值通常被定义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贡献性质。
也就是说,一个物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多少满足和效用。
然而,在人文科学领域,价值更多地被定义为对于人类文明和有益的人类发展有一定贡献的品质。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价值是一种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东西。
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塑造这种价值,控制它的分配和使用,从而实现人类的目标和价值。
二、价值的创造在道德哲学和经济学中,价值的创造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经济学中,价值创造常常被定义为企业和创业者通过创造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获得一定额度的利润。
而在道德哲学中,价值创造被定义为致力于人类利益的行为和活动。
然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价值的创造都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过程。
创造价值通常需要创造性思维、商业合作和资本投资等多种因素。
所以说,价值的创造是一种多方面的过程,需要人类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产生高价值的创新和创造性活动。
三、价值创造的几种方法在商业和经济管理领域,关于价值创造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在经济活动中结合运用。
下面就谈几种常见的价值创造方法。
1. 物质价值创造物质价值创造是指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中,通过创造和提供有用的物质财产获得价值。
这种价值创造办法主要是在早期的贸易和制造业中比较流行的,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产品。
2. 情感价值创造情感价值创造是指通过创造和提供符合消费者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营收和盈利。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艺术和娱乐领域,例如电影、舞蹈和音乐等。
价值回归、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
价值回归、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近期市场对成长股的追逐进一步升温,一批优质成长股出现了连续上涨。
从特征指数表现看,小盘股指数持续走强,高市净率股表现也明显领先市场平均水平,这强烈体现了市场对成长的偏好。
在良好的宏观环境、乐观的市场氛围和充裕的资金面下,成长的故事最容易点燃投资者热情,从市场行为看,成长股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成长和投机有时只是一线之隔。
对成长的过度追求最终可能会演变为脱离基本面的投机行为,90年代的TMT和网络泡沫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
从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看,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速度,成长股的估值尚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泡沫。
但由于其股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未来二到三年的业绩增长预期,短期内这批个股很可能已经很难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回顾1996年到1998年的A股市场,市场经历了从价值回归到价值发现再到价值创造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因为投资者对超额收益的追求,导致市场对投资品种价值的不断深入挖掘,市场形成了价值回归、追逐成长和挖掘重组三个明显的投资主题。
在1996、1997年股市大涨之后,估值偏低的投资标的越来越难以发掘,到了1998年,上市公司重组盛行,对重组股的投资成为主要的超额收益来源。
但在当时的市场制度下,非流通股股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值体现,只能通过再融资获得重组收益,因此部分资产重组行为最终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
在缺乏优质资产注入的情况下,部分重组公司成为大股东套现其存量资产的资金平台。
在成长股进入合理估值区域后,我们有理由推测:追求超额收益的投资者可能会在下一步的再融资公司中发掘新的投资机会,而新的融资制度将成为这种行为的直接触发因素,价值创造可能再次成为投资者追求的主题。
只是这次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已经明显趋于一致,“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也难以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上市公司的重组质量将会有明显提升。
我们的担心是,在市场化进程中,监管层如何把握市场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在信息决定价格的资本市场中,如何保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是A股市场下一步可能面临的问题。
研究现状 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
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观点摘录一、有关“价值形成”的内容在这里,除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或者说物化劳动对价值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实现活劳动的传导,能把活劳动的能量加于劳动对象之上以改变其原来的物质形态;二是能实现活劳动的吸收,能把活劳动凝结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因此,讲价值的形成过程,要回答的就是什么因素构成了商品价值的实体。
其价值的实体构成就是多元的,不同的要素在其价值形成过程中就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不但劳动要素要发挥作用,非劳动要素也要发挥作用。
价值形成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像,人如果离开物,或者物离开人都是不能生产出商品的,从而也不能形成价值。
二是要把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具体的过程来看待。
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劳动,一种是死劳动即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价值的劳动。
死劳动是凝结在生产资料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物化劳动。
劳动者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生产出的新产品,是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劳动过程一结束,劳动便由流动形式转化为物的形式并凝结在新产品当中。
这种新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人们消费的生活资料;另一类是即将进入新的劳动过程的生产资料。
由于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所以生产资料又被称为过去的劳动或死劳动。
因此,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产品,或者说创造出新价值。
死劳动即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开始寻找这个“共同的东西”。
先转到最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诸如搬运工、清洁工等。
社会服务也是一种特殊的、以相互作用场为存在形式的物质资料,具有无形性、易逝性等特点,而这种性质恰恰说明了,价值形成可以不以任何实物为载体,甚至不需要厂房、设备等任何形式的资本介入,而直接显示为人之脑力控制、调度和驾驭下的人之体力或(和)自然之力的必要耗费,并以此参与社会交换,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且与效用无关。
企业价值与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
enterprise
value.providing analysis ofcontract
theory and systematic
●
,
theory.码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cycle and hyper
operation,the
Capita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just
a
kind
of“capitalized
managemem'’,and the“security management'’is
‘‘fortune
the superior form of the Capital
on
analysis is the basic means to analyze the increase of value chain,which is fnrther
penetrated into. 5.Capital oper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Compared with production is
ⅡI
亟堡里三盔堂竖主堂堡堕苎
and the acqtlirement of customer’s value is pointed out.Then the meaning.motivating facto俗and creating means of customer delivery value a诧expounded,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ustomer’s value innovation strategy shoed be used
高中政治教案:探究创造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教案:探究创造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性价值创造和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因此,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探究创造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
一、价值的含义和种类价值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个体生活等领域,人们所赋予的事物和行为所拥有的价值意义。
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价值的理解是人的价值与自然、社会的价值相互关联,相互激发,构成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整体。
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各类。
二、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是指通过人类创造、生产、发现、探索等方式,创造出有意义、有用价值的事物。
而价值的创造需要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的支持。
而在过程中,人类需发掘出内在的潜能和各方面的源动能,方能达到创造有价值事物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里,价值的创造更多的是依赖于人脑的智慧创造,也离不开科技、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三、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实现通常是指通过生产、消费、交易、利润等方式,实现某些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实现是指通过生产设备、工艺技能、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使得创造的物品、服务或其他事物合理、严谨、有效地实现其意义、价值。
而在消费、交易、利润等方面的实现中,通常是指在完成消费和交易过程中,能够合理、有效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传递和价值转化。
四、价值的重要性人类社会是在创新和价值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
在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也涵盖了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基本因素。
因此,探究创造和实现价值具有重要性。
(一)推动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同时,在科技、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
(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
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
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代表了人们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和信仰,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值范畴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社会历史条件。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在封建社会中,忠诚、孝敬、勇敢等价值观被广泛传播和认同;而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是文化传承和教育。
文化传承和教育对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通过传统的价值体系传达和强化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而教育则通过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是社会变迁和现实需求。
社会变迁和现实需求会不断推动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渴望富裕、自由和进步;而在当代社会中,环境保护、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最后是个人经验和社会认同。
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和经历,这些个人经验和社会认同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的价值观念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
首先是价值评判。
价值范畴可以作为人们评判事物优劣的标准。
通过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判,人们可以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和决策。
其次是价值引导。
价值范畴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往往是建立在对事物价值的认知和评判基础上的。
第三是价值传递和传承。
价值范畴通过社会的传递和传承,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文化传统。
这种价值的传递和传承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是价值反思和创新。
通过对现有价值的反思和创新,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价值与意义关系的现代哲学阐释
价值与意义关系的现代哲学阐释价值与意义关系的现代哲学阐释摘要:价值是主体性哲学的重要概念,指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而意义则是生存哲学的范畴,指的是人与世界的天人合一关系。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穷的,意义为价值奠基。
关键词:价值;意义;主体性;生存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30-02价值与意义是一对含混不清的概念,经常替代、混合使用,不加区别。
日常生活中的混用尚可理解,但学术语言的混用则后果严重,有待深入阐发。
二者都是哲学概念,需要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才能索解。
一、价值价值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老问题,但价值论或价值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在西方系统地发展起来。
价值论源于西方,是作为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反叛出现的,是为了给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纠偏。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这二个问题可以看作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在第一个问题上,研究结论是价值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第二个问题是休漠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二个互相关联且层层递进的问题,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与价值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研究结论是,事实与价值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基础即实践。
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价值论研究创造性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思想,形成了基本理论主张。
这种主张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界定价值关系,认为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是否同主体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
价值既不是单纯的主体,也非单纯的客体,而是主客体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以主体的生产实践为基础,暗含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这种统一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真理内在地具有价值内容,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社会生活的二项基本内容,且不可分割。
恩格斯说:“人只需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不应当到虚幻的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深处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1]。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讲解分析(doc 11页)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讲解分析(doc 11页)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理念、方法和工具目次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二、价值链管理三、作业基础管理四、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基础管理的结合五、流程管理及其分析工具六、作业工程法——一个有效的工具七、管理会计的作业基础化展望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中国业已成为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在全球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上键入“价值链”这一关键词,便可找到至少50篇以上的中文的研究文献的链接,是关于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的。
笔者也是通过这一方法了解到这一新近的热门领域的研究成就的。
可喜的是,沉寂已久的管理会计领域因为这一课题的升温似乎又焕发出一线生机。
然而,作为一名职业管理咨询顾问,从个人眼光看来,现阶段中国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对“价值链”这一战略管理范畴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从而导致对价值链分析在理念、方法上存在偏差,由此造成在价值链会计定位上的谬误;其次,由于缺乏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价值链管理应用实务的历史和最新发展的了解,从而使得研究始终停留在管理理念的阐述和应用前景的规划设想层面上,缺少能够对我国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后,也是真正促使笔者撰写本文的直接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研究未能建立起一套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直至管理工具的学理研究模式。
为此,始终无法建立起这一管理和会计相结合的新领域的研究框架,更无从说起在这一框架下逐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笔者深感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其价值应当定位于为管理和会计学术界、实务界提供了一个引发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的契机。
二、价值链管理价值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欲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创造的价值等于消费者的可察觉收益(B)减去投入的成本(C),是产成品的价值与生产成品所牺牲价值的差额。
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
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价值范畴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中,人们评价和衡量事物的一种准则和标准。
它是社会活动中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共同认同和一种理想价值的折射。
价值范畴的形成与运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和个人层面来探讨价值范畴的形成及其运用。
历史层面上,不同时期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对于价值范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对于土地和农产品的价值认识比较重要,土地所有权、地租和农产品等成为重要的价值范畴。
而在工业化时期,工业生产和金融活动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货币等成为重要的价值范畴。
在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技术和创新成为重要的价值范畴。
社会层面上,不同社会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也会影响价值范畴的形成。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它们会对于不同的事物赋予不同的价值,形成不同的价值范畴。
商业资本家强调利润和市场价值,劳动者关注劳动价值和福利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者关注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实践中争夺和博弈不同的价值范畴,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来促进和调整不同价值范畴的相对权重。
个人层面上,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经历、价值观和社会环境来构建自己的价值范畴。
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评价和衡量标准。
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可能会把金钱和物质财富看作是重要的价值范畴;一个追求精神幸福的人可能会把友情、爱情和心灵成长看作是重要的价值范畴。
个人的价值范畴对于其生活方式、个人目标和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价值范畴的运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价值范畴的形成和运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不同的价值范畴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和需求,它们相互关联和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价值范畴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权衡,以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满足的平衡。
价值范畴的运用有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和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1.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2. 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225页4.宋秀军谭学武《价值决定和价值形成——兼与蔡继明教授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5. 戴天宇吴栋《价值本质及其形成过程——对劳动价值论得再推导与新拓展》,《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6. 张聚昌《坚持劳动价值论必须客观评价不同劳动和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总第102期7. 韩存《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8. 伍红建《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的特殊性》,《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10月9. 谷书堂《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0.刘红学《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与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一》,《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24卷第2期11.钱桂春《对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拓展》,《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第1期12.黄正山《对财富创造与价值形成及分配问题的再思考》,《学术探索》2004年2月第2期13.邓俊荣梁艳红《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16卷第6期14.吕洁华张良《高技术价值形成机理研究》,《学术天地》2005年第6期15.周天勇《智能化的高科技劳动手段也创造和形成价值》,《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月第1期16.蔡得久段鹏飞《价值、实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于价值的形成与分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4期17.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18.逢锦聚《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19.关柏春《“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论”评判》,《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20.李光远《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理论研究与创新》2002年第1期21.陈忠卫《试论企业家的价值形成与价值实现》,《企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9月第24卷第125期22.童水栋周红云《试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卷第2期23.张亚《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性、价值形成性与劳动价值论》,《理论探索》2004年第6期24.陈建华《马克思价值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20卷第3期。
25.孙文婷《马克思劳动价值再认识——谈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4期26.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月第1期27.郭富红《价值链创造价值的因素构成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28.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析理论界存有误解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9.苏志炯《价值分析:劳动整体创造价值》,《价值工程》2006年第2期30.鲁从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南方经济》2006年第2期31.董有德《重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关于区别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意义的研究观点摘录一、有关“价值形成”的内容在这里,除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或者说物化劳动对价值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实现活劳动的传导,能把活劳动的能量加于劳动对象之上以改变其原来的物质形态;二是能实现活劳动的吸收,能把活劳动凝结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因此,讲价值的形成过程,要回答的就是什么因素构成了商品价值的实体。
其价值的实体构成就是多元的,不同的要素在其价值形成过程中就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不但劳动要素要发挥作用,非劳动要素也要发挥作用。
价值形成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像,人如果离开物,或者物离开人都是不能生产出商品的,从而也不能形成价值。
二是要把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具体的过程来看待。
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劳动,一种是死劳动即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价值的劳动。
死劳动是凝结在生产资料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物化劳动。
劳动者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生产出的新产品,是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劳动过程一结束,劳动便由流动形式转化为物的形式并凝结在新产品当中。
这种新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人们消费的生活资料;另一类是即将进入新的劳动过程的生产资料。
由于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所以生产资料又被称为过去的劳动或死劳动。
因此,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产品,或者说创造出新价值。
死劳动即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我们需要重新开始寻找这个“共同的东西”。
先转到最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诸如搬运工、清洁工等。
社会服务也是一种特殊的、以相互作用场为存在形式的物质资料,具有无形性、易逝性等特点,而这种性质恰恰说明了,价值形成可以不以任何实物为载体,甚至不需要厂房、设备等任何形式的资本介入,而直接显示为人之脑力控制、调度和驾驭下的人之体力或(和自然之力的必要耗费,并以此参与社会交换,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且与效用无关。
-----戴天宇吴栋《价值本质及其形成过程——对劳动价值论得再推导与新拓展》,《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各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价值,而不仅仅是劳动一个要素。
由于各生产要素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价值,仅一种要素也无法形成价值。
所以,价值的形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即价值源泉的多元性。
-----刘红学《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与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一》,《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24卷第2期非劳动要素虽然不是创造价值的直接源泉,但通过财富的分配、交换和价值转化,非劳动要素仍然是价值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具有价值增值的潜能。
土地要素的增值表现在土地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创造的使用价值在与劳动或劳动产品交换后,土地所有者能够从中获得地租收入;资本的增值表现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在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要素的价值之后,债权人或投资人可以获得利息或利润分红;劳动的增值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随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除了满足劳动者及其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消费之外,还能够不断满足劳动者及其赡养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黄正山《对财富创造与价值形成及分配问题的再思考》,《学术探索》2004年2月第2期高技术价值形成便是依据高技术内在技术规律,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高技术成果化价值形态,以产业化、规模化经济为高技术成果资本化价值形态或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价值形态。
-----吕洁华张良《高技术价值形成机理研究》,《学术天地》2005年第6期二、有关“价值创造”的内容与价值形成不同,价值创造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商品中的新价值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的源泉是活劳动,而提供活劳动的是劳动者。
活劳动的耗费既决定了商品新价值的质,又决定了商品新价值的量。
很显然,没有活劳动,没有活的劳动过程就没有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说,商品新价值虽然是活劳动的凝结化或物化,但这种凝结或物化必须以活劳动的存在为前提。
活劳动既是过去劳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决定性条件,又是新价值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活劳动追加一个新的劳动量。
但是它保存已经物化的劳动量,并不是由于这种量的追加,而是由于它作为活劳动的质,或者说,是由于它作为劳动同那些包含过去劳动的使用价值发生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334页总之,在一个商品中,其大于生产资料价值的增殖价值不可能由生产资料带来,尽管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并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本身是不能自行增殖的。
这个增殖的价值只能是由活劳动带来,是由活劳动新创造出来并凝结到新产品中去的。
-----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既然活劳动是商品新价值的源泉,那么,商品新价值量的大小也必然由活劳动的实际耗费量所决定。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可表述为:第一,商品新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它所消耗的活劳动量,活劳动量越多则新价值量越大。
第二,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活劳动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
第三,既然转移到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是由过去活劳动的耗费量所决定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仅商品中的新价值取决于活劳动的量,而且其旧价值也取决于活劳动的量——过去的活劳动的耗费量。
第四,虽然活劳动量创造了商品的新价值量,但是商品的新价值量不是以活劳动量的形式存在的,而必须物化在一定的产品形态上(既可以是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服务产品,即必须转化为物化劳动量。
-----辛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内涵的辨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1期价值创造等于收益与资源投入之差,是扣除所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价值。
价值创造就是经济学上的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不仅仅要弥补经营成本,还要弥补机会成本。
-----韩存《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什么是创造?什么又是价值创造?所谓“创造”,从质上讲,必须表现为事物新的出现;从量上讲,必须表现为这种事物数量上的增加。
所谓“价值创造”,从质上讲,必须表现为活劳动凝结为新的价值实体;从量上讲,必须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加。
这种价值实体的新出现和价值量的增加必须意味着全社会价值财富的增多。
如果价值财富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加,那么所谓的“价值创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
-----宋秀军谭学武《价值决定和价值形成——兼与蔡继明教授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由于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并不创造价值,但它们却要与劳动要素一起参与价值分配,这说明价值分配关系成立的理论依据不能从价值创造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