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共24页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16d4a9826bec0975f465e2a8.png)
3.过程:(前、后期)
前期: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如封建专制、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是对辛 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补充(“补课”);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
3.前期斗争矛头和影响
(1) 斗争矛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把斗争矛头之一指
向儒家学说是因为:
①传统儒家思想逐渐演化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②袁世凯借助思想文化里的尊孔复古,来企图实现
政治上复辟封建帝制。
(2)影响:动摇了.......
4.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新”
1 .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
阶级的激进派。
2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
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
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
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 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发展(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及思想 概况: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严复等人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 武器,抨击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
出变法要求。
②梁启超:倡导民权、“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
(4)民主共和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 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 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 步实现。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857fed2f0722192e4536f674.png)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fa68520076c66137ee0619af.png)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含义:近代化(现代化):即约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政治方面— 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
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 经济方面— 化和专业化转变
思想方面— 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和经济主义转化 文化方面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 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双半社会结束
思想文化方面: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 流思潮
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
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引发世界 范围内三 股进步历 史潮流 工业革命 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 变化 (中国近代 化开始)
①自由主义潮流——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俄德美日)
②民族主义潮流——民族解放运动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兴起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成果 是: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 1912—1927(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曲折前进 曲折:北洋军阀在政治、思想、外交上的黑暗统治,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前进: 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 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政治方面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共的 创立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事件: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政治:孙中山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7c679913b7360b4c2e3f649b.png)
1、(开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 伟大尝试。 2、(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 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 法》。
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
主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 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 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之我见
“洋务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梁启超
“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孙中山
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 一定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 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 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 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吕振羽
中国近代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15e9225bed5b9f3f90f1c6c.png)
2012年江苏卷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 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 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时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 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 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 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 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 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 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 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 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文学谏往录》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 实现的客观原因。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朝政府的腐朽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保守实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012年江苏高考卷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 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 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时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 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 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 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 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 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 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 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文学谏往录》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 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近代中国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近代中国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2c3d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f.png)
文化领域
03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思想解放的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和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 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为中国革 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基础。
04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经济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引领下的改革政策有利 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潮流课件为标题创作
一份ppt模版
contents
目录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背景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内容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反思
0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背景
政治背景
01
02
03
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思想界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
5. 五四运动与“民主、科学”的思想
背景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劣。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等
思想内容
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 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0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内容
思想解放的背景
政治因素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
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经济因素
新经济因素的增长,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文化因素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
思想解放的内涵
反对封建专制,追求 民主自由。
反对迷信盲从,提倡 科学民主。
反对盲目排外,主张 学习西方。
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中国的思想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fc68c0344b35eefdc8d333cf.png)
12/8/2015
时间 1840s-50s
阶级 地主阶级
冲破束缚 鄙夷到师夷 器物
思想升华
指导实践 -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资政新篇》
1860s-90s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15-1917 1917-1919 1919-1927
12/8/2015 1927-1949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2/8/2015
旧三民主义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清政府最终沦为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却均以失 败而告终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加强 背 在上海和东京等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青年知识 景 分子、留学生兴起一个创办刊物、编印小册子和翻译介绍西方 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革命历史的热潮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后,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广东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考察西方社会,丰富 革命思想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成员在东京集会,组建近代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 形 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成 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创办《民报》作为机关刊 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 12/8/2015 义
12/8/2015 其他 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畬《瀛环志略》等
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统治 景 岌岌可危(目的:根本、阶级、民族) 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 代 表 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 革救世)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 主 张 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 西方的使用科技,实现富国强兵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精华版)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8349afc77da26925c5b051.png)
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 提示:有一定道理,二者有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区别。洋务
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是,魏
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
的;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自强,
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具有怎样的本质特征。 提示:(1)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挽救民族危机结合起来,宣传 ‚变法图存‛。
(2)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思
想为武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
主义。
3.陈独秀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张尊孔„„势必复辟。”这 是为什么? 提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
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
民主政治学说。
主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探究】
1.陈独秀反对尊孔复古思想逆流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 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 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1949)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辛亥革命之后人们思想的变
化。
(1)‚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 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认为西 方的社会生活完美、理想,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从而以是 否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为评价的标准。而对中国传统的东 西,则存在着彻底否定的倾向。 (2)这种心理的变化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特点的体现,全盘
中国思想近代化
![中国思想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fb4ad4dc2cc58bd63186bd38.png)
《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 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 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 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 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 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 图描摹。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 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 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 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 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 并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答案D
|科|网Z|X|X|K]
“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 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 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 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 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 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解析: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 也”说明欧洲诸国与欧洲诸国相遇,恒以道理为权力,故A项 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 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 有强调民族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 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作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 项正确。答案:D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79张)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79张)](https://img.taocdn.com/s3/m/c3deca10f111f18583d05a8a.png)
解题技巧:1、看清问题,把握问题中的限制词语。2、找出相关信息、提取关键词句。 3、组织语言,尽量精简。
训练设计
材料: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 总论卷》中写 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 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 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 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 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 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 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 请回答: (1)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 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2)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 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 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第一阶段 内 容 (1840--1860 )
第二阶段 (1860— 1895)
第三阶段(1895-1919)
第四阶段 (1919-1927)
第五阶段 (1927--1949 )
“师夷长 思 鸦片战争 康有为梁启 孙中 毛泽东思 想 后林则徐、 技” 超的维新变法 山新三 想(工农武装 魏源等有 “中体西 思想 民主义 割据 ) 用” 识之士 孙中山三民 马克 思主义 “开眼看 主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题: 世界” 民主共和 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 (新思潮 实业救国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 的萌发)、 陈独秀李大 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钊等的民主和 成为当时近代中国社会最深刻最重要的时 科学 代主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7a16128aa00b52acec7ca5b.png)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民族革命)恢复中华
推翻清政府,民族 独立(反封建)
前提 (夺取政权)
没有明确反帝
im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 核心
资产阶级掌握主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政权) 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土地国 补充和发展 没有彻底废除封
(社会革命) ≠平分土 有(财富重新分配)(巩固政权)建土地所有制和
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与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洋务、民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40 1861
鸦洋 片务 战运 争动
开 始
1895 1898 1900 1901 1905
甲 百八《 中
午 日国辛 国
中 维联丑 同
日 新军条 盟
战
侵约 会
争
华》 成
签立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思想
制度
民主共和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人向
思
想 西学习的
近 代
渐进深化
化 过程,也
是近代国
人思想解
放的过程。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
李鸿章、曾国藩等
中体西用
19世纪末维新派:康有为、 君主立宪
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
民主共和
20世纪初革命派:孙中山
1915-1917年激进派:陈独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民主科学
思想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665c2377f242336c1eb95e7d.png)
思想近代化──西学东渐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热点背景思想文化内容在近年来的高考考查中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中国近现代西学东渐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的理论探索过程和理论成果。
认识中国近代前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借鉴的意义。
时政聚焦材料1: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材料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材料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知识链接一、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