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合集下载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诱发电位

肌电图-诱发电位

巨大体感诱发电位----皮层兴奋性增高
• 皮质性肌阵挛,kojevnikov持续性局灶癫痫,负性肌阵挛,常伴巨大运动诱 发电位,提示感觉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
•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
听觉诱发电位
• 给声音刺激后,头顶头皮记录到的电位 • 检查方法:click声音,强度75-85dB,或声域加60dB,刺激频率10-15Hz,
神经。以脉冲电流或电压刺激,程度以拇指或小趾肌收缩为主。 • 记录电极:盘状电极,至少3个记录点(外周、脊髓、皮层)
• 上肢 C3' C4' (Cz后2cm,左右旁开7cm处)、颈7、Erb's点(锁骨上窝中点)-N9 N13 N20
• 下肢 CZ (Cz后2cm,左右旁开2cm处)T12、PF点(腘窝)-N22 N32 P40 N55
肌收缩,是一个真正的反射。
瞬目反射 blink reflex
• 评估面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延髓、脑桥功能。三叉神经眼支眶上支传入,面 神经传出。
• 早发用
• MS、颈椎病、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 • 是对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的补充 • 术中监测,保护运动传导束
evoked spinal potention
F波
• 神经干在超强刺激下,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出现的一个小的动作电位。 • 刺激神经顺向去极化产生肌肉动作电位,逆向去极化,传到脊髓前角细胞,
• 最常用,受试者注视视屏固定亮点,特别是半视野刺激时,容易视觉疲劳。
• 闪光VEP
• 精神病、婴幼儿、昏迷不能配合者 • 受视敏度影响小,能了解视网膜至枕叶通路是否完整。适用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者 • 不足:波形、潜伏期变化大
• 记录
• 记录电极:双侧O1、O2,多导时可T5、T6 • 参考电极:Fz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一、适用范围:能够完成神经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等检测项目。

二、硬件技术要求(一)放大器★1、外置放大器通道数:次通道2、输入阻抗:>1000MΩ3、噪声水平:<O.5uV4、共模抑制比:>120dB★5、采样率:NlOoKHZ/通道★6、AD:>24Bit(二)电刺激器1、电刺激器接口:2个2、刺激类型:恒流3、刺激强度:O-100mA4、输出极性:正相、负相、交替、双相(三)听觉刺激器1、刺激器输出:标准声学耳机2、数量:1套3、刺激极性:疏音、密音、交替音(四)视觉刺激器1、刺激模式:棋盘格翻转、水平条栅、垂直条栅2、刺激输出:视觉刺激器3、刺激视野:全视野、半视野、1/4视野4、注视点:2种以上,可移动5、背景色:黑、灰(五)计算机系统要求1、计算机主机:不低于酷睿i7,8G内存,硬盘NlT,光驱刻录2、Windows操作系统3、键盘、鼠标、≥22寸液晶显木屏(六)软件功能要求1、神经电图1.1运动传导速度测定1.2感觉传导速度测定1.3微移定位1.4F-波1.5H-反射1.6重复频率电刺激1.7瞬目反射1.8植物神经电反应2、肌电图2.1定量肌电图分析:静息电位、单MUP、多MUP自动及手动分析、干扰相自动分析。

2.2同心圆针肌电图耗材可实现做单纤维肌电检测。

3、诱发电位3.1体感诱发电位(上肢体感、下肢体感、脊髓诱发、三叉神经体感)。

3.2听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40Hz、客观测听等)。

3.3视觉诱发电位3.4事件相关电位(P300)4、全中文病历管理和中文报告生成系统。

5、中国人正常值数据库。

6、配套全中文软件及全中文报告系统,可根据需要自定义报告格式,表格、数据、图形自动进入中文报告系统,不需要手工输入数据或屏幕抓图粘贴完成中文报告。

报告结果可转入微软办公软件读取分析。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

O'1-Cz O'z-Cz O'2-Cz Cz-A1
N145 N75
P100
N100
100Biblioteka 200 ms正常参考值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1.6 0-5.5 ±1.4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
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
生的成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 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1秒), 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 消失。
二、 静息电位:肌肉松弛状态 下无动作电位。
三、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 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1.波形:双相或三相占80% 单相占15% 双相占<4%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
2.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 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在3-15ms范围内。
运动单位经电位时限的测 量
3.电压: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 值加上负相峰值。
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诱发电位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 刺激引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 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 算。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课件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课件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
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 的受累程度。当脑卒中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时 , 可用BAEP、SEP和VEP评价脑的功能。
9
H、重症肌无力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 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
23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 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 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24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 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 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 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 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 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 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12
K、面瘫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 目反射。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确定位面瘫的神经损 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 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 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32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 →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 神经。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 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 为术前参考。
33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在社会价值方面:肌电图检查可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损害、帕金森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癌症周围神经病等特殊疾病的申报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在伤残等级、医疗过错鉴定时经常需要对各种原因进行测定,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鉴别部分真伤和伪伤、真聋和假聋等,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肌电图诱发电位

肌电图诱发电位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臂丛和根性神经病
H反射---S1神经根损害
重复电刺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BAEP VEP SEP MEP
体感诱发电位
基本原理 是以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一定 部位,在本体觉传导路不同水平上,记录周 围神经感觉动作电位及中枢神经的感觉诱发 电位。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针肌电图
狭义的肌电图即指针肌电图(needle EMG ),是用同心圆针极插入肌肉记录的肌肉动 作电位,是通过容积导体在细胞外所记录到 的一系列电位变化。
神经传导
运动传导 感觉传导
F波
是以重复超强度电刺激肘部正中神经或尺神 经、膝部胫神经或腓总神经,在所支配的远 端肌记录动作电位,在每一次刺激中,早成 分(M波)后可能出现一个晚成分F波。F波 是脊髓前角神经元多突触反射。
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MEP)是应用瞬时高压电或 高通量磁场刺激对侧皮层运动区,通过兴奋 下行通路及周围神经,在相应肌肉表面记录 动作电位,传导途径多认为是锥体束和周围 神经运动纤维

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

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
n 顶(头参考):P14, 头参考):P ):P14,
N20, P25, N35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43
正中神经刺激SEP 正中神经刺激SEP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44
3. 各波起源
nN9:臂丛电位,属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臂丛电位, nN11:周围神经到脊髓的神经入口处 11: nP14:脑干内侧丘系,高颈髓或延髓处 14:脑干内侧丘系, nN18:丘脑 18: nN20、P25:顶叶后中央回 20、 25: nP22: 22:
的晚成分, 的晚成分,是运动神经回返放电引起的
n 首先在足部小肌肉记录故称为F波 首先在足部小肌肉记录故称为F n F 波潜伏期主要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
导功能,补充MCV的不足 导功能,补充MCV的不足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30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31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32
第三节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肌肉上 记录动作电位的一种技术。 记录动作电位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检 测NMJ的功能。常用神经:面N、腋N、 NMJ的功能 常用神经: 的功能。 尺 N 、 副 N 。 根据刺激频率分为低频和 高频RNS。 高频RNS。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38
第一节 视觉诱发电位(VEP) 视觉诱发电位(VEP) 第二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第三节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 第四节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05医大肌电图讲课,崔丽英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查诊断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2.针极肌电图检查3.诱发电位检查。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 (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 (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诱发电位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

它们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定性与定位断及病情的预后辨别。

如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脊髓炎症、血管瘤、肿瘤、外伤及压迫所致的锥体束损害,脊髓后索损害以及听、视觉通路的损害。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前角性病损:如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柱骨折导致的脊髓压迫;根性病损:颈椎病及腰骶椎间盘脱出所致的神经根的压迫、多发性神经根炎;周围性病损:各种性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病、末梢神经炎。

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症、肌无力综合征。

肌源性病损:各种肌炎、肌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各种药源性肌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无力,肌萎缩及感觉障碍。

肌电图检查的禁忌症1、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心导管者;2、开放性骨折或创伤伤口未愈合者;有外固定支架者;3、乙肝、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有明显出血倾向者;4、意识不清、无法合作者。

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1、患者在相关科室就诊,开具肌电图检查申请单;2、若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要停药至少18小时后方能检查;3、检查前一天要洗澡、洗头,保持皮肤清洁。

不要戴首饰,不要涂擦头油、发胶等;4、检查前可吃喝。

穿宽松的内衣裤,以便检查时方便暴露检查肢体;5、检查时需要关闭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电源开关以防干扰。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加入时间:2006-3-5 23:40:43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以下就此三类肌电诊断检查作一概括介绍: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

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 位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 运动单位。
•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 电位。
异常肌电图
•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 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2.观察项目 •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
期;(上肢30ms,下肢60ms) • (2)F波出现率;(正常>80%) •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
降低均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 VEP:记录部位:O1、Oz、O2(-), FPz(+)
• 分别给予棋盘格翻转、闪光刺激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
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O'1-Cz O'z-Cz O'2-Cz Cz-A1
一、2适用范围
•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III II I
VI V II
IV V
III II
I
刺激 I II
末梢听神经 近端听神经
刺激: 阈值70dB peSPL
III
耳蜗腹侧内核(桥脑)
4.刺激频率
• 1)低频RNS:频率≤5 c/s,持续时间3秒。
• 2)高频RNS:频率≥10 c/s,持续时间:3 ~ 20秒。
5.RNS正常值及异常的判断
•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5波比 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 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IV
投射系统
V
低位听中枢(中脑)
大于120 dB peSPL ! 最大.: 132 dB peSPL
记录部位:Cz(-)
VI
高位听中枢
VII
大脑听觉皮层
BAEP的临床意义
• 观察Ⅷ颅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注意潜伏期、峰间期、波幅、相应潜伏期之
差的意义:
1)峰间期正常,潜伏期延长,往往是听神经 功能障碍
N145 N75
P100
N100
暗室 平均: 200 - 300
100
200 ms
正常参考值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末和起始 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 30%以上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减;波幅升高>100%称为高频RNS 波幅递增。
• 四. F波:多突触脊髓反射
测定方式:同MCV
二.F波测定的步骤
1.F波测定的步骤同MCV,不同的是刺激电 极的阴极置于近端。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刺激 感觉传导检查 A平V均ERAGIN G 潜伏期 ms 2.6
记录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四.同心针EMG
• 将针直接插入肌肉内记录肌纤维的电活 动
• 针电极插入—插入电活动 静止(静息)—自发电活动 轻收缩—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同程度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的募集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对肌 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 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300ms 左右的电位(<1秒),针电极一旦停 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2)峰间期异常,在那段异常提示那段的病变 部位
BAEP的临床意义
3)双侧波幅差>50%有意义 4)相应潜伏期之差>0.3ms有意义, >0.4ms肯
定异常 5)Ⅰ-Ⅲ>Ⅲ-Ⅴ的关系有临床意义,必须在Ⅰ-
Ⅴ间期异常的情况下成立. 6)常见的临床疾病: 听神经病变、脱髓鞘病变、颅后窝肿瘤(
干内、干外肿瘤)、癔病、幼儿听力测 试、昏迷和脑死亡的诊断等
诱发电位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 刺激引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1.6 0-5.5 ±1.4
三、2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
• VEP的临床意义 视路的病变 观察P100的潜伏期和左右两侧的波幅差 常见疾病:视神经炎、视中枢病变、脱髓
鞘病变、视中枢病变、不合作幼儿的视 路检查(闪光)等 注意:用校正视力检查PRVEP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 SEP:记录部位:1)正中神经记录:C3’/ C4’, C2,C7,Erb,肘部(—) 在正中神经腕部电刺激 2)胫后神经记录:Cz’ , T12,L4,腘窝(—) 在胫后神经内踝部刺激
。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后
或脊棘波多相电位:常见肌原性疾病 时限:<3ms 波幅:<300-500μV 位相:5-10相 2)群多相电位:常见脊髓前角细胞及陈 旧性神经损伤 时限:>3ms 位相:10相 波幅:高
股神经 腓神经
下肢刺激点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胫后神经
Higher
Trunk
Medium
Auricular Posterior Lower Spinal XI Phrenic Erb Point
头 部和躯干刺激点
Erb Point
Thoracodorsalis
Long Thoracic Crural
计算
• 传导阻滞率%=(患侧远端波幅-近端波幅 )、/正常侧远端波幅 ×100%
• 标准:幅度下降超过50%,不伴有肌肉 复合电位时限增加(﹤15%)或波形改 变,可考虑为传导阻滞
• 意义:周围神经损害
三.RNS测定
1.电极的放置同MCV 2.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 3.常用的神经 • 1)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 • 2)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 • 3)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 • 4)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斜方肌
2.正相电位
波形:双相、起始部为宽大之正相 电压:50-2000μV 频率:2-100Hz(通常在4-11Hz) 时限:10-20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5-10天
• 3.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时限
宽,电压高,变动范围大,常为运动神 经元病的重要表现。
1)单纯束颤电位 波形:4相以下 电压:2-10mV 时限:2-10ms
2.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强直电位:针电极插入或波动时瞬间猝发的高 频放电。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见 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
• 二.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1.纤颤电位:失神经肌纤维动作电位 波形:单相或双相 电压:25-300μV 频率:2-30Hz 时限:0.5-2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15-21天
• 四. 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严重神经肌肉 疾患及癔症性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可呈现单纯 相、混合相或单纯—混合相、混合干扰 相。
3.病理干扰相:肌源性瘫痪
4.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重症肌无力
神经传导速度
•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2)复合束颤电位 波形:5相以上 时限:5-30ms
• 4.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
发放的自发电位,定位,定性 困难,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 ,如震颤、阵挛、抽搐、癫痫 、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神经 官能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