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共40页
汉语国际教育《产出导向法》
汉语国际教育《产出导向法》“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创建,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
POA继承了古代《学记》中优良的教育传统,借鉴了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理念,强调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用无缝对接。
POA创建背景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综合课教学方式大致分为两类:“课文中心”和“任务中心”总体上说,“课文中心”教学可以进一步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这两种课文教学虽路径有异,但有着相似弊端,即重输入、轻输出。
两者都未给输出足够的关注,使得有输入、无有效输出,输入与输出脱节。
“任务中心教学”重视输出,忽略有针对性输入,仍旧是输入和输出脱节。
而“任务中心教学”重视输出,忽略有针对性输入,这两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用分离”。
POA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外语教育效率。
POA体系示意图(文秋芳,2017)POA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的关系是:教学理念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决定着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教学假设受到教学理念的制约,同时也是决定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是教学流程检验的对象;教学流程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另一方面作为实践为检验教学假设的有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POA特点POA 构建者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与西方教学理论的精华:1、融合了课程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视角,克服了西方两种理论割裂、两个领域的学者缺乏对话的弊端;2、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3、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对症下药,综合施策,而不是机械照抄照搬西方理论;4、抓住课堂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教学理念1、POA提出“学习中心说”回避了“双主原则”的复杂性,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习”发生。
应用“产出导向法”(POA)构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产出导向法”(POA)构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作者:王敏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2期摘要:“产出导向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
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指出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并深入探讨了构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及具体的要求。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一、产出导向法(一)理论的形成“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最初源于2008年文秋芳教授针对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
2013年,文秋芳教授将该理论延伸到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并在2014年将其修订完善,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 Input-Enabled Hypothesis)。
在2014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该理论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
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文秋芳教授曾邀请8所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参与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验(文秋芳,2014)。
随后,某些学者或从理论或从实践层面探讨这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罗媛媛(2014)、李悦(2014)、王立松(2015)、田艳艳(2015)等。
(二)理论体系“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
其中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
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
教学理念是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形式(文秋芳,2015)。
“产出导向法”是对学用分离的挑战,它以产出为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又以产出为目标,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突出强调语言的实践性。
这一理论不仅给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带来理念和方法的改进,而且对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带来启迪。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为例,探讨了该理论在英语阅读写作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阅读写作教学“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秋芳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
该理论依据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相脱节,即“学用分离”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产出导向法”理论提出学习中心说,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用一体说”中的“学”指的是听力和阅读,属于输入性学习,“用”指的是说和写,即英语口语和写作,属于产出。
“用”指的是课堂的产出目标,而“学”不再是课堂目标,而是为了达成“用”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学以致用,两者紧密关联,有机互动,相辅相成,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学习。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假设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输出驱动(output-driven hypothesis)、输入促成(input-enabled hypothesis)、选择性学习(selective learning hypothesis)和以评为学(assessing being learning)。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流程涵盖三个关键要素: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
这三个要素相互循环,贯穿整个教学流程。
教师在“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顺利输出的过程中,起到引领(guiding)、设计(designing)和支架(scaffolding)的作用。
“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本文概述1、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然而,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一些现状和挑战。
在现状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教学也越来越普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在挑战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仍面临一些问题。
学习者的背景和需求多样化,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给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地教授汉语的语音、语法、汉字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随着国际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产出导向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有望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2、产出导向法的提出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语言输出为驱动,以输出为导向,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输出。
这种方法特别注重实际运用,鼓励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语言,以达到流利、准确、得体的表达。
国内研究:自产出导向法提出以来,在国内语言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对其理论框架、实施策略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上,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验证了产出导向法在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同时,也有学者对产出导向法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学以致用_用以促学_产出导向法_促成_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
1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笔者有幸得到了恩师文秋芳教授的亲自指导和敦促,在此表达深深的谢意!
10
张文娟
并在教学中力求输入与输出的对接,以改善课堂 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笔者收集和分析 了反映教学效果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初步验证了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效果。篇幅所限, 笔者在本文 中将重点介绍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 流程中的核心环节 ——“ 促成 ” 环节, 教学实验 后数据的收集、 分析以及教学效果等, 笔者将另 撰文呈现。
2. 产出导向法
产 出 导 向 法 是 文 秋 芳(Wen 2015; 文 秋 芳 2008,2013,2014,2015) 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 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任 务重、 课时有限的现状, 该理论主张“ 课堂上的 一切活动都要以‘ 学习发生 ’ 为最终目标 ” (文 秋芳 2014:7) ; 而要促成学习发生, 必须改变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 学用分离 ” 的现状, 做到 “ 学中用、 用中学, 学用结合 ” , 即输入性语言 学习和产出性语言运用紧密结合( 文秋芳 2015: 。 550) 为贯彻“ 学用结合 ” 的教学理念, 在有限的 课堂时间内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产出导向法汲 取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如 Krashen 1985; Swain 1995; Long 1983,1996;Hanten et al. 2007; , 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 Firth & Wagner 2007 等 ) 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并据此创设了 以教师中介为前提的教学流程( 文秋芳 2015) , 该流程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一是“驱动” ,教师 呈现交际场景并向学生发起挑战,以激发学生产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构建并阐述一个关于“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新兴的外语教学法,强调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产出任务为导向,通过完成真实的语言交际任务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出导向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择、使用并评价教学材料,以期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理论构建方面,我们将梳理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素,构建一个系统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框架。
在实践应用层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指导教学材料的选择、使用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能力和交际水平。
本文旨在为外语教师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出导向法,同时也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产出导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二、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所遵循的几项原则:真实性原则:我们强调选择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世界中的语言使用情境,从而提高其语言应用的能力。
真实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性原则:教学材料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会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目标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确保材料的内容、难度和形式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多样性原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们注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风格和体裁,包括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介绍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实践,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通常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差异。
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则更加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这两种教育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制定上,该理论以成果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非仅学科知识的传授。
教学策略上,成果导向教育理论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生评价上,该理论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过程,而非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学校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已经将该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某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也逐渐意识到成果导向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而非仅追求考试成绩。
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孩子的视野。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非常显著。
该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目标,更加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该理论注重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该理论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未来,随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质疑,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探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通过产出导向法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产出导向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结合二者,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
1.2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理念能够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产出导向法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产出导向法强调结果导向和学习成果的评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体的价值和尊重。
结合二者,可以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研究产出导向法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产出导向法的基本概念产出导向法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它强调以产出为导向,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具体成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产出导向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产出导向法中,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成果输出。
“产出导向法”在新大纲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新大纲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历经8年提出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
POA挑战了“课文中心”的读写教学模式,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相互联动。
该理论旨在解决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弊端。
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各高校探索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产出导向法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构成的,其中第一部分“教学理念”是“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总体目标;POA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坚持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第二部分“教学假设”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论依据,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促学等环节,需要逐个检验;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检验“教学假设”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POA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手段。
教学流程包括驱动(motivation)、教师主导下的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1]。
二、“产出导向法”在新大纲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和《军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基础的通用大学英语教学和通用军事英语教学。
如何实现通用大学英语和通用军事英语的融合衔接,切实提高授课效果是每个英语教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2017级教学小组大胆摒弃基于教材单元模式的授课方式,采取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打破教材的单元框架,以任务为牵引,选择并重组授课内容,开展主题式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活动。
目前,教研室采用了这种“产出导学法”指导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两轮实验。
实践证明,教员引导学员选取有用素材,并应用到任务中,学用结合,提高了学员兴趣和学习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的数学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产出导向”的数学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发布时间:2021-09-28T03:16:45.2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5期作者:游学民[导读] 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是保障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游学民(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襄阳 441000)摘要: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是保障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基于“产出导向”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阐述了数学教学论课程评价的四种模式及相应教学内容的对应,为该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一种评价体系。
关键词:产出导向;数学教学论;课程评价1、引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遵循的原则,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来讲也是其核心和本质。
一个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构成了整个教学质量评判的蓝本,这一蓝本将直接对教学质量产生质的影响。
专业课程体系可由课程教学内容资源、课程结构设置、课程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4个维度组成[1]。
每门课程组成了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于某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有CIPP评价模式,在CIPP评价模式下,以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为四个评价专注点[2]。
2021年3月15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申请书(2021版)》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21版)》通知。
这标志着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进入到2021版。
2021版对师范专业认证课程评价明确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阶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21版)》中“3.5 [课程评价] 明确要求:“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 [3]。
这些文件的出台更加明确了认证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在课程评价上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合理性体现。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一、本文概述“产出导向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通过对其理论基础的梳理、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全面探讨该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产出导向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产出导向法”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情况,展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与效果。
文章将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原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新型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产出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其教学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需求分析、产出导向和输入促成。
需求分析是产出导向法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
产出导向是产出导向法教学的核心。
产出导向法强调以学生的产出为目标,即学生需要完成的实际任务或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产出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输入促成是产出导向法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产出导向法教学中,输入是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输入促成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如讲解、示范、提问等,引导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产出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支持。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第一句通常用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介绍主题。
接下来,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解释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是什么,并为后续的讨论做一个框架。
此外,你可以提及该方法在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概述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教育领域,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
其中,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合作精神。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产出。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和记忆。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例如项目学习、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文秋芳产出导向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是一个具体的指导框架,它涵盖了课程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估等方面。
通过清晰的教学流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并确保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要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和优势,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标,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认识到它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1.2文章结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将对文秋芳产出导向法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原理和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并逐步展示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对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理解
对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理解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深入探讨这些理念,并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2. 学生中心理念的解读我们来解读学生中心理念。
学生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生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教育的目标、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展开。
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比,学生中心理念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3. 产出导向理念的重要性我们来探讨产出导向理念。
产出导向是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能力和技能,使其能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未来挑战。
产出导向理念呼吁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和职场中脱颖而出。
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
4. 持续改进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来分析持续改进理念。
持续改进理念强调教育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变化。
持续改进在教育中的意义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5. 总结与展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它们在不断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中心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产出导向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持续改进理念强调不断反思与完善。
这些理念的结合,有助于构建更加人性化、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策略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策略摘要:写作是一项向外输出的本领,在英语的写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成为了现在英语教育者们的研究重点。
产出导向法把输入性质的学习和产出性质的学习恰好的应用在了一起。
产出导向法还比较注重如何去学与用,认为任何的语言教学都是与实用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的。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课堂的写作教学中可以比较好的解决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观点。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非常重要的部分,写作是为了培养初中生们表达想法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基础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目的。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英语写作中产出导向法的作用,引起广大英语教育者以及学者们使用产出导向法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视。
1.产出导向法的产生经过不断地尝试与研究,教授温秋芳提出了生产导向法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讲述了在学习中产出和投入的关系,把老师们作为教育过程中投入和结合、推动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媒介,促进英语写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这个理论借助了一些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结果,并且在2014年之初,被温秋芳修正为了产出和投入的假说。
1.产出导向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课前准备英语课需要学生们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前准备工作在老师的教课工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加有效果的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在初中的英语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做好下面这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选择选题和适合的教材,选题和教材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写作任务,这一步是老师们需要做出的基本工作。
比如在写作“What is your favorate book ?”的时候,老师们要提前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比较好的书本推荐他们去阅读,而不是只抛出题目要求,让学生们大面积的广泛搜索,这样很有可能加大写作的难度并且降低写作题材的质量,同时也有可能误导学生们的阅读取向。
以“产出导向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力
以“产出导向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力作者:张红莉徐秀丽李戈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5期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语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针对学生语用能力相对薄弱这一问题,我校英语团队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促进小学生可持续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首次将这一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致力于寻求基于“产出导向法”促进小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策略。
输出驱动策略根据产出导向法理论,“输出驱动”作为执行课堂整个教学流程的初始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产出活动而发现自己产出困难,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对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详细解读整个单元文本,逆向思考学生要完成产出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产出任务进行驱动的设计。
情景驱动呈现交际场景是驱动环节的第一步。
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际场景,然后阐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需要学生完成的产出任务,激发学生产出的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产生对知识的迁移,提升对语篇学习及语段表达的兴趣。
情感驱动?结合年龄特点,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的情感驱动活动,从学生的情感进行带入,执行的意义旨在运用新型的方法,突破传统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常规导入方式。
认知驱动教师通过语言或其他多媒体方式进行主题设定,将学生带入新知识所需的主题场景之后,此场景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又要与新知识相连接,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的环境营造更加科学合理。
需求驱动教师根据输出目标呈现输出任务,引导学生尝试产出,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亲自经历同一场景进行体验式产出,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身不足以及实际要求所需,这一驱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营造出学习的“饥饿感”。
结构驱动据主题及输出任务的不同,对于特定的输出任务所需的语言结构、表达结构等在输出驱动时预设给学生,让学生基于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的、层层递进的驱动式学习。
产出导向法背景下的德语教学改革
产出导向法背景下的德语教学改革摘要:产出导向法是以语言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念包括培养学习者的德语学习动机、构建学习者学习成果表达方式、设计课程并进行实践活动。
在这一理念倡导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培养沟通技能。
从产出导向法视角探讨德语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高职外语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德语教学模式、德语语言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新教育,德语教学,产出导向法近年来,基于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改革理念在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由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德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如课堂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不足、课时少要求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语言教学特点和产出导向法内涵出发,对产出导向法在德语课堂上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在外语教学中贯彻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引言自21世纪以来,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席卷而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外语教学应当在传统的外语教育中进行改革与创新。
基于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改革理念,新一轮的高校外语课改革将知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
而产出导向法则是传统外语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外语专业人才成为社会各行业紧缺的人才之一,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语言教学特点和产出导向法内涵出发讨论产出导向法在德语课堂上实施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二、产出导向法1、产出导向法的内涵产出导向法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未来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方向,从而提升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中特色为,中外教共同参与的合作教学。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Co-teaching) 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即合作教师“共同计划、实施和评估同一学习团体的学习”(Yang et al. 2006)。
“产出导向法”研究回顾
“产出导向法”研究回顾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自中国本土化的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正式提出后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从研究范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该理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产出1.“产出导向法”理论发展回顾“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以文秋芳为代表的中国外语教育家构建的“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论,该假设的理论基础借鉴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输入假设(Krashen 1985)、输出假设(Swain 1985)、互动假设(Long 1983,1996)和社会文化视角(Lantolf,2000)。
该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文秋芳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输出驱动假设”(Out-put driven Hypothesis),2013年逐步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文秋芳在题为“形势、目标、能力、策略”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将原有的“输出驱动假设”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 plus Input-enabled Hypothesis);同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POA)。
文秋芳提出构建POA理论体系,并区分“产出”和“输出”的不同含义:“产出”除了包括“输出”所指的说和写以外,还包括口译和笔译;“产出”对应的英语是production,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结果(product)。
經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POA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了外语界专家和教师们的热切关注,有研究者就POA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辨性研究,也有一线教师探析该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