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的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有LDH1/LDH2/LDH3/LDH4/LDH5 5种4.酶催化反应的能力成为酶活性。
5.酶的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6.维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7.运动引起体内的物质产生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为:酶催化能力的提高酶含量的增加8.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9.ATP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若简答+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供应合成代谢和其他所有需能的生理活动);(2)用来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10.ATP的再合成途径(1)高能磷酸化合物(2)糖无氧酵解(3)有氧代谢再合成ATP11.ATP、ADP循环是人体能量转化的基本途径。
12.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13.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答: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第二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多次脱氢,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H+和FADH2,生成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是NADHH+和FADH2中的氧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14.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主要部位线粒体(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15.人体内的呼吸链有2条:NADH呼吸链、琥珀酸呼吸链。
16.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17.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运动生物化学
脂肪酸是脂肪供能的主要形式,也是长时间运动时的 基本燃料。脂肪酸氧化的基本过程包括脂肪酸的活化、 脂酰辅酶A的转移(进入线粒体)和脂肪酸的氧化 。 三、蛋白质的有氧氧代谢 蛋白质是由AA组成,所以蛋白质的代谢就是AA的代 谢。 1、AA代谢的一般途径 人体内AA的分解代谢主要通过脱氨基作用和转氨基作 用进行。 2、蛋白质的氧化供能 即使糖被大量消耗后,蛋白质供能也只占总能耗的1518%,正常情况下,在1小时有氧代谢跑的能耗中,蛋 白质供能仅占4.4%,所以蛋白质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它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四、三大能源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糖酵解供能是机体进行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的主要能量 系统。 1、糖酵解供能的基本过程 糖酵解反应在细胞质内完成,由12步连续的化学反应 组成。 2、糖酵解中ATP的生成 G+2ADP+2Pi→2HL+2ATP Gn+ADP+3pi→2HL+3ATP 3、运动时糖酵解供能 以最大强度运动6-8秒时CP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同时 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迅速分解参与供能,全力运 动30-60秒时,糖酵解可达最大速率,约为磷酸原供能 的一半。
运动生物化学 朱应明
绪论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 1、研究运动与身体的化学组成(各营养素)之间的 相互适应。 2、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及 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过程的规律。 3、利用运动时的生物化学规律,为增强体质和促进 健康服务。(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反 兴奋剂,机能监测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等。) 二、运动生物化学目前研究的任务 (一)在竞技体育方面 1、科学的训练方法。最大血乳酸训练法,乳酸阈强 度训练法,最高血乳酸训练法,无氧低乳酸训练法。 2、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1)、在运动应激时皮质醇和雄性激素的相互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1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是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
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疲劳时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4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
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6 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
7 超量恢复:运动是消耗的物质,找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以以超过
原来水平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运动负荷综合评定生化指标的组合:
一次训练课的运动负荷:血乳酸、血尿素
一周或一阶段训练的运动负荷:血红蛋白、血尿素、磷酸肌酸激酶酶
运动训练后运动人机体能状态:血尿素、血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酶
2 运动人体机能恢复的综合评定: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
3 最佳身体状态的综合评定:Hb、血尿素、血清T/C、血清肌酸激酶
4 DNA RNA
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多氧核糖、磷酸、碱基核糖、磷酸、碱基
生物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储存户促成蛋白质的合成
判断。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2、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化学变化成为新陈代谢。
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4、凡是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的糖,称为单糖。
5、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6、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7、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8、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9、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10、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叫脂肪动员11、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2、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蛋白质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邮寄化合物。
14、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15、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啊会中引起的反复性炎性疾病。
16、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填空题:1、直接来源是A TP;2、间接能量来源是糖、蛋白质、脂质。
3、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4、酶催化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
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底物浓度与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
6、脂肪俗称三酰甘油。
7、糖酵解的最终产物是乳酸。
8、糖得为有氧氧化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9、无机盐在体液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度平衡的作用。
10、糖类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11、单糖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不断进行着的化学变化称为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部分。
2.糖: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3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4.器官水平调节:多细胞生物出现了内分泌细胞之后,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对物质代谢调控成为器官水平代谢地重要方式。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或改变其中某些酶的催化活性或含量,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5.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过程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6.限速酶: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些酶的活性大小可以调节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7.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情况。
8.细胞水平调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原始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是通过细胞内某些物质浓度的变化,使某些酶的活性或数量改变,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0.乳酸循环: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乳酸,扩散入血液后形成血乳酸,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这个过程称乳酸循环。
(或称Cori 氏循环)。
11.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指HDL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的过程。
12.整体水平调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组织中的代谢,或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改变激素分泌的速度,从而间接地对整体的代谢进行综合调节。
13.物质代谢:人体可通过分解代谢将自身贮存的或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又可通过合成代谢将小分子物质合成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以及所需的其他分子。
这两种代谢途径所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营养需求以及训练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它关注的是在运动状态下,我们身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调节。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激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会优先利用肌肉中储存的糖原(一种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来提供能量。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肝脏中的糖原也会被动员出来,维持血糖水平,保障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脂肪则是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产生能量。
然而,脂肪的氧化供能相对较慢,所以在高强度运动初期,其供能比例较低。
蛋白质通常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在长时间运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肌肉损伤修复时,蛋白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氨基酸,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并参与肌肉的修复和重建。
运动对激素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
胰岛素则在运动后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帮助身体恢复能量储备。
再来说说运动与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 B 族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维生素C 和E 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矿物质如铁参与氧气的运输,钙对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运动营养方面,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至关重要。
运动员需要根据运动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调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例如,耐力运动员需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储备;力量型运动员则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运动训练也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糖酵解:是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4.糖的有氧氧化:是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5.糖异生:是指在人体内,除了由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原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
这种由非糖原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6.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脂类及其衍生物。
7.7.脂肪酸的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碳原子之间断裂,碳原子被氧化的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8.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9.蛋白质: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0.肽键: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一个@ˉ氨基酸的氨基与另外一个@ˉ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之为肽,连接这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11..脂肪动员:是指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填空与判断1.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即是由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7大类物质组成。
除水之外,其它6大类物质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子。
2.2.除了核酸之外,其它6大类都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3.3.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1》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分为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糖、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是有机分子。
水和无机盐是无机分子。
《2》根据代谢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可分为:能量物质《糖、脂质、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4. 4.酶的元素组成:《1》酶的元素组成:主要由碳、氢、氧、氮组成C、H、O、N. 《2》酶的分子组成:按分子组成来分,酶可以为单纯酶和结合酶。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1,运动生物化学是指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HO)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糖类物质主要由碳(C)、氢(H)、氧(O)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氢原子与氧原子只比与水相同,也就是2:1,所以多数糖可用通式Cn(H2O)n表示,糖称为碳水化合物。
分类:单糖、寡糖、多糖。
2.1糖不仅是机体生存过程中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中枢神经的主要能源物质。
2.2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结合糖和自由型糖(游离态和化合态形式存在)。
游离态的糖主要是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的运输形式;化合态的糖主要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3,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4,糖是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中唯一能进行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提供合成ATP的能源物质。
5,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6,糖代谢产物有两种:糖原和血糖。
根据代谢是氧气的参与,糖代谢可分为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6.1糖代谢是人体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代谢底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于各组织中的糖原;另一种是循环至各组织细胞的血糖。
7,糖酵解过程中ATP的生成数量:糖酵解是放能反应过程。
1分子葡萄糖能产生2分子乳酸,在该过程中用去2分子ATP,产生4分子ATP,即净得2分子ATP;若从糖原开始,则消耗1分子ATP生成4分子ATP,净得3分子ATP。
糖的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8,糖的有氧氧化是人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可净生成38分子ATP。
9,糖的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一、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人体。
2. 氧化磷酸: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同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3. 酮体: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这3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4. 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降和/或运动能力降低,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可以恢复的现象。
运动性中枢疲劳:由于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于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到所需肌肉的现象。
运动性外周疲劳:由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5.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氢化体系结构,成为呼吸链。
6.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 TP的方式。
7. 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所含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8. 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
9. 单糖:凡是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的糖称为单糖。
10. 血糖:以游离态存在于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
填空题:1.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2.氨基酸脱氨基后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4.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葡萄糖和酮体都是机体可以利用的能量物质。
5.糖的分解代谢包括:有氧氧化、无氧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3中代谢方式。
6.运动中肝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机制;糖异生作用是长时间运动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4、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5、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6、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7、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8、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PPT
运动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促进氨基酸释放、增加蛋 白酶活性等方面。同时,运动还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来影响蛋白质代谢。
04 运动与脂肪代谢
脂肪的分类与功能
脂肪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组成,脂肪可分为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糖 脂等。
脂肪的功能
05 运动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
01
02
03
简单糖类
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 糖等,是体内主要的供能 物质。
复杂糖类
如淀粉和糖原,主要存在 于植物和动物体内,是体 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功能性多糖
如纤维素和果胶等,具有 多种生物活性,如调节肠 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运动时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
运动损伤与康复
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 措施及其康复过程,为运动员提 供有效的康复指导。
02 运动与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定义
能量代谢速率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产生、传递、转化 和利用的过程。
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体内产生的能量,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或产生的ATP 数量来表示。
能量代谢途径
包括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三磷酸腺 苷(ATP)的合成代谢。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 脂肪还具有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参与细胞膜构成等作 用。
运动时脂肪代谢特点
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增加
01
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
能量的需求。
运动强度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02
在低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强度运动时,脂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学科,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糖原:由许多缩合成的支链多糖,是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4、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和磷酸肌酸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5、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组成的供能系统。
6、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组成的供能系统。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8、氧化磷酸化: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10、脂肪酸的β-氧化: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1、限速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
1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3、呼吸链:由一系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14、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
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5、磷酸原:ATP和磷酸肌酸合称磷酸原。
16、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7、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物化学1、运动⽣物化学:是⽣物化学的⼀个分⽀,是研究⼈体在进⾏运动时体内发⽣的化学变化以及进⾏体育锻炼时体内在分⼦⽔平上适应性变化的⼀门学科。
2、运动⽣物化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1)揭⽰运动⼈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3、运动⽣物化学研究的⽬的:为增强体质提⾼竞技运动能⼒提供科学理论和⽅法4、试分析运动⽣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中的作⽤。
运动⽣物化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规律是制定训练计划、选择和改进驯练⽅法的依据。
运动⽣物化学在全民健⾝中与⼉童少年的⾝体发育,与⾝体健康、和抗衰⽼⾏的作⽤5、酶催化反应的能⼒称为酶活性6、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质。
酶具有蛋⽩质的所有属性,但蛋⽩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底物浓度与酶的浓度反应速度的影响(2)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反应速度的影响(4)激活剂和抑制剂反应速度的影响8、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效性(2)⾼度专⼀性(3)可调控性(4)酶结构的不稳定性9、糖的分类:根据特点分为(1)单糖(2)寡糖——低聚糖(3)多糖10、运动时糖的⽣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3)糖具有节约蛋⽩质的作⽤;(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
11、脂质在运动中的⽣物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复合脂质和衍⽣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5)脂肪的氧化利⽤具有降低蛋⽩质和糖消耗的作⽤。
12、必需脂肪酸:维持⼈体正常⽣长所需⽽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法⾃⾝合成必须由⾷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14、ATP的⽣物学功能:(1)⽣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能磷酸化合物15、⽣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氧化碳和⽔,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糖: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或通过水解可以产生多羟基醛或酮的物质的总称。
2.蛋白质:是含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3.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4.同工酶: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活性和理化性质均有所不同的一类酶。
5.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6.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8.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9.脂肪酸B-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B-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CoA,每次B-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过程。
10.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课超过运动前数量的现象。
11.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体能水平下降,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课恢复的现象。
12.酮体: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3.乳酸阈训练:即以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14.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 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15.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好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循环反应。
由于循环的起始物是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
16.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
问答题1.底物浓度,当酶浓度高于底物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增加,二者成正比例关系,但底物浓度再增加时,到了一定程度,反应速度就与之不成正比,但是反应速度整体速度加快。
2.酶浓度:当底物浓度高于酶浓度时,增加酶浓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反应速度。
:在酶促反应体系中,环境的PH会影响酶分子中某些基团的解离程度,或不同程度改变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在一定PH下,酶表现出最大活性,此PH为该酶的最适PH,此时反应速度最快。
4.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但过高温度会破坏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能力。
5.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能加快反应速度,抑制剂减慢反应速度。
1、安静时肌肉吸收血糖的量不多,运动时血糖的变化取决于肝脏输出葡萄糖的速率及相关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主要是由工作肌的摄取利用量来决定。
2、进行1-2min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功能,血糖浓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
3、进行4-10min全力运动时,血糖明显上升,甚至可超过肾糖阈,达到L,出现尿糖。
4、进行15-30分钟全力运动时,血糖浓度由原来的明显上升到回落,仍显着高于安静状态,大约在之间。
5、进行1-2小时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血糖浓度显着下降。
6、进行2-3小时运动至疲劳时,如没有外源葡萄糖的补充,会出现低血糖,严重时会出现低血糖休克,运动3小时以上血浆葡萄糖水平可降至L。
因此运动时血糖浓度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营养、训练、情绪及补糖有关。
对脂肪酸利用以及对血脂代谢方面:1、运动时脂肪的代谢:运动可使骨骼肌、血浆以及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的消耗量明显增加。
2、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运动过程中,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而这些血浆游离脂肪酸参与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功能,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明显。
3、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上,一般认为急性运动对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不大,而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保持在较低水平,中低强度有氧锻炼有利于血浆三酰甘油的降低和肝三酰甘油的转运,对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有积极作用。
耐力训练可提高脂肪的分解代谢水平,提高运动员耐力运动能力。
其机制有:1、运动训练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的含量升高,通过CAMP调节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的活性升高,脂肪动员的速度加快,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上升,脂肪酸供能比例升高。
2、耐力训练能引起骨骼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使毛细血管内皮表面积增加,骨骼肌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3、耐力训练使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线粒体中的各种氧化酶活性上升,细胞色素的含量有明显增加,使骨骼肌细胞在运动时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氧化脂肪酸,释放能量。
4、耐力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为脂肪氧化所需的氧气提供保证。
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
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而导致的乳酸增加。
3、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其意义为: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3、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4、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
1、能量摄入不足2、维生素摄入量不足3、脂肪摄入过少或过多4、糖补充不足5、铁摄入不足6、钙摄入量不足。
带松弛易使子宫位置改变和经血过多,因此经期体验锻炼应避免:1、跳跃、速度和腹压力加大的体育锻炼,以免造成月经量过多或引起子宫位置变化;2、运动负荷不宜过大,因为大运动负荷引起肾上腺素大幅度增加,进而引起正常脉冲式释放的促黄体酮生成素中断释放而导致月经紊乱,肾上腺素还能使睾酮分泌增加,过多的雄性激素直接对抗雌性激素或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于垂体,引起内分泌失调,继发月经紊乱。
、酮体是人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酮体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糖储备状况。
酸的总称。
补充支链氨基酸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作细胞燃料,参与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能量供应,减少耐力性运动时肌肉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游离色氨酸进入大脑的速度,减少5-羟色胺的生成,维持大脑正常兴奋性,延缓中枢疲劳的出现。
提高磷酸原系统的训练方法可采用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1、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要求运动强度最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s,休息间歇应在30秒左右。
2、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方法,可采用最大强度的专项或专门练习5-10秒,运动时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低于30秒,成组练习之后,组间歇息间歇不能短于2-3分钟,通常在4-5分钟,同时也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及运动负荷适应情况灵活掌握。
、血乳酸的测试能帮助我们阐明和了解训练的原理,调节和控制训练强度,评定和预测训练水平2、训练水平可影响运动后血乳酸浓度,这一特点可用于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或选材3、可根据运动后乳酸的消除速率来了解人体的代谢与恢复能力。
存在,故称为电解质。
体内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是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生物学功能表现在: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维持酶的正常活性。
论述:是迅速提高机体体能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运动负荷和强度,适宜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1.由于运动时间的不同,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数量和代谢特点不同,因此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
2.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掌握,使机体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以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二、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评定恢复速度用半时反应,即指在恢复期中,恢复到运动时消耗该物质量的一半所需时间。
1.磷酸原恢复是迅速的,儿童少年CP恢复速度比成人快。
2.肌糖原恢复,肌糖原消耗量取决于运动时间和强度,恢复与运动方式和膳食有关。
3.乳酸的消除,乳酸消除速度受休息方式影响,且在40%Vo2max运动强度时,乳酸消除最快,由于儿童少年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和乳酸消除速度比成人快,因此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以通过适当的缩短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增加运动密度的办法来提高运动负荷。
为提高其体内的糖原储备量,增强心脏功能,发展有氧工作能力,适应安排一些耐力训练,但是时间和距离要短一些。
三、训练的内容安排:准备活动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最适宜,在这时进行速度训练,肌肉收缩强度打,对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要求很高,所以速度性的练习不能安排在耐力练习之后或机体感到疲劳情况下练习,吧耐力练习安排在课后半部分的好处在于经过速度力量练习,呼吸血液循环,物质代谢等系统的机能已经得到提高,有利于完成耐力练习,因此应先进行速度练习,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和肌酸、二磷酸腺苷等在练习后的积累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过程,从而有利于耐力练习进行。
A衰竭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
B.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某些产物,如乳酸、氢离子、钙离子等物质在肌组织中堆积而产生的。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最佳功能状态的基础前提,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组织器官某些代谢产物的堆积,导致体内代谢性酸中毒,血液PH下降,搞渗性脱水等引起疲劳的诱因,使内环境稳定性遭破坏。
D.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时,大脑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糖原含量减少,r-氨基酸水平提高,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的重要因素。
F.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E.自由基损伤学说认为大强度运动产生过量自由基,可提高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时细胞膜、线粒体膜损伤,从而影响氧运转和微循环的灌注,阻碍体内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影响肌纤维收缩的能量供应及其他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
.恢复方法:A.劳逸结合:放松活动,慢跑、呼吸体操,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充足的睡眠(成人8-9h青少年10h)B物理措施:温疗浴、桑拿浴,按摩,吸氧和负离子吸入C补充糖蛋白质无机盐Vc等营养D中草药长期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但能预防由于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而且可以延缓正常情况的生理性衰老。
其主要表现有:1、增加肌肉蛋白质及糖原的储备量,增强肌肉做功能力。
2、能加强骨骼的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使骨密度增厚,坚韧性及弹性增大,延缓骨质疏松、脱钙等老化过程,同时也可增强关节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