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9d65345fbfc77da369b162.png)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周围的空气》
称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
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
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
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
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 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 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 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 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力分析 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
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
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
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
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
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
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 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 2-3 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 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 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 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 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 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 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4f34a3f01dc281e43af08c.png)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同3.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材料准备:学生:塑料袋2个、水槽1个、轻小物体、毛巾、记录单、注射器1个;教师:吹泡泡的一套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铺垫:1.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对水的了解)二、教学新课:(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0分)1.空气知识的了解师: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空气知识班级气泡图。
3.在这些想法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二)空气存在吗?1.提出研究问题(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你能将空气装周围的空气装在这个袋里吗?(学生演示)这个袋里真的有空气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存在的?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记录单上。
2.同桌讨论研究方法后边实验边记录。
(记录方法和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3.汇报交流。
(请学生逐一上台展示方法与看到的现象,充分感受空气的存在)4.小结:同学们有许多方法证明了塑料袋里是有空气的,而塑料里的空气是来自于我们周围的。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三)比较空气和水1.学生四人小组对比观察水和空气。
2.师生讨论水和空气的异同。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提出问题:A:空气与水相比,谁更重,谁更轻?如何证明?(机动)B: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如何证明?(1)刚才的实验中有没有现象可以证明空气是否可以流动?(2)生活中有没有现象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3)你可以让我们感受空气在流动吗?(4)教室中的空气在流动吗?4.师生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3fd9bd1192e45361166f5cb.png)
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 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 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 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 吸入约 15 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 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 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气的含量。
在实验设计及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出了一个
又一个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商讨和交流,
课例研究综 共同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述
的方法及合作交流能取得的收获。在师生共同的交流的
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住了测
定空气的组成基本方法,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把握和解决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 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 2-1 1、如图 2-3 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 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 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 结果偏大。 6、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7、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 余体积的 15 8、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3079603376baf1ffd4fad03.png)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本课最大的亮点,本课不仅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许多生活中的空气流动工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受空气流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制作泡泡器时,教师还使用希沃同屏软件,将学生们好的设计、制作投射在大屏幕上,直观地展示在每一个孩子面前,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创造力。
通过同屏软件,我们还可以将课堂中不同工具展现出的各种实验现象放在一起比较,让孩子们得到自己发现的规律。
此外,在用韦恩图类比空气和水的性质时,我用PPT设计了动画效果,这样韦恩图的类比思维过程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出来。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石头、水和空气分别属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因为空气看不见,所以容易被忽略。
在这一课中,学生首先通过猜测密封盒中物品的小游戏,来回顾固体、液体、气体的知识,顺势从固体、液体过度到气体的研究。
在小游戏中,学生不仅触摸到了空气的确存在,也为下一课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埋下伏笔。
在用塑料袋研究空气的环节里,学生用塑料袋把“摸不到”的空气变得“可以摸到”。
通过类比,将研究水的方法迁移到研究空气中来,探知到了空气的部分性质,知道了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来加以证明,引出了空气流动性的调查。
学生有许多可以观察空气的好方法,吹泡泡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所以在设计泡泡器时,孩子们的兴致很高,目的性页很强,想法千奇百怪。
由于是用自己制作的工具来观察,学生研究空气流动时非常认真,不仅有了空气也能流动的证据,还发现了空气流动和水流动是有区别的。
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学生都很期待泡泡器的改进,也对其他研究空气的方法跃跃欲试。
学生应该是实验探究的小主人,所以在本课的实验中,就需要他们通过分析材料,思考、设计实验的方法。
在实验中,学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但都通过小组讨论、请求教师帮助等方法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更正。
在这一过程中,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有时教师对学生的“放任”并不是坏事,对学生不用面面俱到的“严格”要求,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由“教师教如何做”转变为了“自主探讨”。
九年级《空气》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九年级《空气》第一课时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5965f9240c844769eaee62.png)
九年级《空气》第一课时课后反思九年级《空气》第一课时课后反思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什么是化学,而化学的概念是在初中阶段接近尾声才开始学习的一门知识,学生很难想象到化学是什么。
通过学习空气,让学生知道化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影子,它与我们如影随形。
空气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空气中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用途。
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进而提出物质的简单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通过把握课堂的重点,主要是用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我设计了一个小型实验:在矿泉水瓶子里装入三分之一的水,用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分别对水进行吹和吸,让学生观察它的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当水中有气体产生时,他会出现什么现象,当外界压强增大的情况下,瓶内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自己完成红磷的燃烧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先把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快速的放入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待红磷完全燃烧,冷却至室温以后,观察集气瓶中水位的变化。
通过观察现象,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红磷燃烧的现象和水位发生的变化。
红磷燃烧主要消耗了集气瓶中氧气的量,同时生成了一种白色固体。
这样的变化如何使集气瓶内的水位升高的呢?如果我们把红磷换成木炭和硫磺,实验是否成功呢?通过活动探究,学生能初步理解集气瓶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内外压差所导致的。
木炭和硫磺虽然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但同时生成了另一种气体,瓶内的压强没有变化,没有产生压差,水位就不会发生变化。
红磷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实验,可以观察到气体消耗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水的倒流验证,发现水倒吸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大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集气瓶的气体被消耗了五分之一,也就进一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是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预设和演示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他们的理解力并不是很好,学生在课堂中的氛围也很低沉。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4860e3da38376baf1fae5d.png)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本节课所上的是九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化学后的第二单元,因此会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是网络,现在处在九年级的备战复习之中,更是要培养学生降知识归纳总结并且前后关联的能力。
具体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认识基本的反映类型,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很防止方法。
对于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难点是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课容量,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边讲边练。
按照课本上三节课的顺序即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分别加以归纳,在其中学生回忆内容,完成涉及到的相关练习,教师在分别加以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对氧气真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知道了本单元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些知识应该引起重视。
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1.运用了多媒体但是也是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部分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大屏幕上的题目,使得部分学生听天书,没有参与到本节课的复习之中。
2.这节课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甚至有学生在半节课的时候就昏昏欲睡。
但是复习的内容大(特别是处在现阶段的复习课)知识点多,到底应该怎么上,想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一下。
3.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于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讲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把握好,其中又一道题出现了问题,当时就应该及时把它处理掉,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又不至于引起学生的骚动,一举两得。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17d3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2.png)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我们周围的空气》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化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4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空气
教学目标
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理性思维、学科探究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b6c30bad02de80d5d84052.png)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严重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不变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例外。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例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纯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纯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解放流淌的风,穿过浓厚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乐高昂的鸟叫声。
多么优美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ccf02627d3240c8447eff9.png)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
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理论做基础。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但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能给学生演示,只能通过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实验过程。
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生提前预习了拉瓦锡的实验后引导学生改造实验,引导学生将有毒物质汞换成比较安全的红磷来做空气当中氧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当中将科学探究的环节贯穿到其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从实验中自行总结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体会并理解整个实验原理。
但是在三(3)班第一次上课时虽然课是按照自己预想的讲完了,但学生反应不太乐观,也许是因为我掌控课堂的能力较差,还是感觉一堂课只是我在讲,学生讲的很少,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整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平铺直叙,讲完后学生不知道整节课要掌握的终点在哪里,脑海中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条理。
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备课时教学设计太注种形式化和知识的灌输,知识点平铺直叙,重难点不突出;2、各部分衔接过渡不自然,有时自己都感觉很牵强,对教材知识体系还把握的不很好;3、本该学生解决问题,自己心想也是让学生解决,我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可是当他们没有反应的时候,或反应不强烈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先入为主”,说出结果;4、课堂掌控能力欠佳,教学经验极其缺乏:比如:看完实验操作过程,就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问题一出口,就让学生回答。
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少,或给本就没有留,老感觉自己在“赶课”。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反思(精选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反思(精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9ea3c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e.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反思
本周的复习教学中,我积极合理运用有针对性编写的复习学案,发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单元知识,设计的内容分为自主复习梳理,合作探究,复习目标检测。
复习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掌握上还不是很牢固,于是我积极鼓励他们翻看教材再向同组同学请教
本周的复习教学中,我积极合理运用有针对性编写的复习学案,发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单元知识,设计的内容分为自主复习梳理,合作探究,复习目标检测。
复习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掌握上还不是很牢固,于是我积极鼓励他们翻看教材再向同组同学请教和交流以适当树立他们的信心,否则他们将会把问题搁置,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效果。
在探究及检测阶段,很多同学表现都较积极,能主动展示他们的成果。
我想着也是现阶段深入贯彻我校课改理念的结果。
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展示结果还不够准确,缺乏深入地讨论分析,程度较差的同学盲目认同,因此这一环节还有待完善。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印花费时间去观察学生,及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28dbd32f60ddccdb38a06f.png)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②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③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反思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科学的真实性,培养交流合作能力③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鼓励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体积分数2.难点: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实验: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活动:展示一个塑料瓶,并将其倒扣入水中。
设置问题:塑料瓶里有什么物质?什么物质阻碍了空气的进入?思考回答:空气。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引入新课。
讲解学习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回顾:空气的成分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回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从已有知识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研究的物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研究兴趣。
自主学习: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引导阅读课本:教材26页。
介绍:介绍化学史知识多媒体课件配合:介绍拉瓦锡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倾听使学生领悟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设置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空气主要是由哪两种气体组成的呢?它们的含量又是怎样的呢?设置问题:这些百分数是按照体积划分的还是质量呢?设置问题: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到21%吗?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回答:氮气、氧气、氮气78%,氧气21%回答:体积思索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实现了向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良好过渡。
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e74d5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c.png)
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初三上册化学中,学生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程。
本文将对这一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本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1.空气成分及其特点;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影响;3.检测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到周围空气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空气,掌握空气的成分和特点,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应该知道如何检测和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方法这一章的教学目标相对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多样化。
我们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引入真实的空气污染案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空气污染对生态的破坏;2.实验教学:进行简单的空气检测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巩固所学知识及技能;3.讲解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特点、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通过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而教师的讲解加上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空气的特点和成分,同时明确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很快掌握了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成分的方法,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如植树造林等。
通过教学调查,学生对本章内容掌握较好,90%以上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正确回答与空气成分、空气污染有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学习能力;2.实验环节时间较短,学生未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3.课堂互动不够,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方法:1.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解答;2.增加实验时间,让学生利用实验来掌握相关知识;3.采用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初中化学复习课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
![初中化学复习课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https://img.taocdn.com/s3/m/01fe697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8.png)
初中化学复习(fùxí)课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初中化学复习课反思:《我们(wǒ men)周围的空气》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空气和氧气,空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成分、探究实验、用途和空气污染。
而氧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性质和制法。
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所回忆的内容进行复习。
通过学生回忆所学知识(zhī shi),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行复习,并配有一定的中考真题。
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缺点,现对本节课做出反思。
首先是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环节,从以往的教学中,我认为第二单元的知识比较简单,可是从本次环节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不够,而且不愿意去看书及思考。
在此环节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导致本节课的复习前松后紧。
本环节如果改成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然后再请个别学生进行汇报的方式进行,可能效果较好。
从本环节也能看出我对学情分析(fēnxī)不够。
其次、对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的评价力度不够,没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也没有适当地鼓励学生,这可能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
再次,由于复习内容较多,虽然本课的重难点都能突破,但是对于学生本身的难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分化。
还有一些知识点被遗漏,如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气工业制法等。
内容总结(1)初中化学复习课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初中化学复习课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空气和氧气,空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成分、探究实验、用途和空气污染(2)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所回忆的内容进行复习(3)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4)从本环节也能看出我对学情分析不够。
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f896e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4.png)
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空气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也是学生们第一次用化学的眼光看我们周围的空气。
书本的要求很简单:
1、通过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占1/5左右。
2、知道空气中一些重要组成部分的含量。
3、知道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会区分。
在备课的时候,我翻阅教参,确定了重难点。
1、实验
2、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我按照书本的顺序,先介绍拉瓦锡的实验。
课前我预做了实验,现象很明显,易于观察和描述。
问题在于,我上课的时候由于胶塞的老化,仪器的气密性并不是很好,有点漏气,导致水的'倒流不够五分之一。
有些学生看到现象后只顾起哄,不去思考。
以下是我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1、备课不够充分,没有预先检查试验仪器就上课了,结果出了误差。
2、对启发学生实验现象还需加强,孩子们不善于自己描述,必须等我提问。
3、在让孩子们讨论的时候,我心太急了,应该充分的给大家时间思考,并参与讨论。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91fe6ccaaedd3383c4d323.png)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毛石镇毛石小学伍祖飞
上完了我们周围空气这节课,首先回顾一下我上课的思路:本节课共有三个大环节:1、让学生谈以前对于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完成气泡图的填写;2、学生想出多种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于塑料袋中;
3、空气和水的比较,完成维恩图的填写。
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谈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时,由于我给的时间少,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够,本来以为学生能够填写出来,结果汇报时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对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的成分、与动植物的关系等几个地方填写出来后,其他的两个空填不出来,在这里我应该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气泡图,并注意各气泡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太不沉着,缺乏随机处理课堂的灵活性,把这个气泡图空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捕捉空气进而证明空气存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证据可以是感觉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想帮着他们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动手了,但是我的目标指向不明确,致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降低了。
第三个环节比较空气和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借助很多事物知道它在流动,我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知道这些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能感觉到风或看到一些现象,从而知道空气在流动。
同时也和生活联系起来,解释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2013、1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0302d931126edb6f1a10f3.png)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5)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进行在同一实验原理下,迁移性设计新实验方案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2.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与我们朝夕相伴,离开了空气我们不能生存,你熟悉它的组成吗?人类在探索空气成分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一起开始探究之旅吧!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的材料,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1.实验一(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加热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课时〕)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课下,感觉自己已经打算的很充分了,教学设计的流程、过度、思路、引导、问题的设置上,在经验老师的援助下已经比拟完整,一节课下来,自己也觉得上的还不错,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在专家教师的点评中,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和
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成分比拟少,主要问题有:
1、思路很完整,但设计的痕迹太重,学生一直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走,而没有自己去思考,去提问。
切忌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
让学生引领教师,教师把握方向。
2、教师在提问时,填空式提问,问题提的太直接,且一直在强调实验的结果,没有注重这个结果是怎么生成的。
比方:空气中氧气含量占1/5,那这1/5从哪来?为什么是1/5?
3、是做了实验探究,但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多大意义?
即在实验时,提问的设置上,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比方:误差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种误差,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教师在这方面应做一些引导,实验的关键是什么?压强差。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压强差不够?如果以后遇到了这种问题,学生可以按照这些方面去思考。
4、要跳出课本,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及拓展上入手,不要为了太局限于课本
这个红磷的实验时课本上的实验,最后可以设置问题:还可以用些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发散思维,给学生提高的空间。
5、小结让学生自己来盘点归纳。
6、细节上的小失误,口头语、言语不够标准、精炼,口误等等。
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通过专家的点评,我收获很大,通往成功的路还很遥远,但是,在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在我自己的不断的修正,
不断努力下,我信任我终会努力的成长起来的。
多谢您们的指导!。